第一篇: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研究
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研究
一、运城交通运输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全市交通运输正在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
(一)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我国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重点,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总量快速增长,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有力的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
1、交通工程建设有效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铁路、公路、航空等一大批工程建设项目,大西客运专线运城段、侯西铁路扩能改造的开工建设,运城机场的通航及扩建改造,东镇至蒲掌、东镇至合阳、运城至灵宝、河津至运城等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全市铁路运输建设向电气化现代化迈进;公路交通建设向高速公路提升、向广大农村延伸发展; 民用航空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布局框架的构建,标志着我市公、铁、空等运输方式全面发展,协调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扩大,特别是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机场等一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工程升级,各种运输方式见交通量的比例分配得到一定改善。到2009年,全市铁路运营里程28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 13133公里。等级公路里程为13104公里。道路运输中,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货车、大件运输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运能大幅度增长,车辆数及市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
3、区域交通联系进一步改善,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大西客专运城段、侯西铁路扩能改造、运城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的开建及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顺利实施,区域交通联系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全市大规模、系统性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展开,到2009年,我市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100%的乡镇同了客车,促进了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二)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运城交通设施规模和能力发展迅速,设施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运输能力逐步显著增强,但总的来看,全省交通运输仍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仍存在着一些闻喜亟待解决。
1、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从行业内部管理体制看,运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管理设计部门多,目前基本仍然以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为特征,行业分割没有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如铁路、公路、机场管理处于各自为政、分行业管理的格局。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各项体制和机制还未形成彼此间的有效衔接。从行业外部关系看,交通主管部门与政府其他行业部门多头行政,权责不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仅不同运输方式被普遍分割管理,而且在交通运输规划、投资、建设立项、运营管理等方面,交通主管部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也存在这许多职权交叉的情况。
2、交通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交通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市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不同交通方式的投资结构差别很大,在公路交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中,我市基本上是国家投资、地 方筹资等方式,应当说,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在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还比较高,投资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铁路、机场而言,社会资金来源更极为有限。由于交通设施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地方铁路因修建投资大,投资回报低,投资回收周期长,在实际中很多地方因无力承担修建铁路的高额费用而制约到我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3、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之间还未形成有效衔接
近年来,运城的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便捷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之间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协作,如运城机场至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连接并不顺畅。民航、铁路和公路一体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仍未建成。各种运输方式没有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高,有的甚至存在替代竞争的情况。城市交通枢纽的规划与建设有待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营和衔接效率偏低,主要场站内部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区分,场站服务水平不高,多式联运发展不快。
4、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不适应 目前我市铁路大多为旧线、老线,技术标准低,列车运行速度低,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出行要求,货运能力得不到充 分释放。
二、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意义
随着运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以及国家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战略的实施,对运城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需求。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对于运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交通体系的基本概念
现代交通体系是指在资源和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根据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在框架结构优化、运输系统一体化、全面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指引下,把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纳入整个系统的发展框架下,统筹规划,按照功能组合、优势互补、技术先进、合理竞争、资源节约的原则,共同构建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连接贯通、运输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设施、技术、经济和制度系统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
现代交通体系的要义或所表达的交通运输整体发展要求是各种运输方式全面、系统、协调、优化发展,基本表征 包括交通设施网络化、运输过程一体化、运输结构最优化、运输技术现代化交通管理高效化等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二)现代交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交通体系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按照现代交通体系所表达的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现代交通体系的内涵应当主要围绕现代交通的发展内容展开,以便与发展要求一起形成推进现代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完善概念体系,用以指导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
1、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组合、合理利用资源、引导运输需求
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和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应根据资源条件和需求引导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和优化组合,在有效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和节约。
2、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基础设施于是用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和有机配合
各种运输方式在布局和能力衔接上要协调发展,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行使用系统与交通网络供给系统要形成有机匹配,实现系统整体高效用和高效率。
3、连续、无缝接和一体化服务
交通基础网络在物理上要形成一体化连接,运行使用系统在运输服务、市场开放、经营合作、技术标准、运输规则、运输价格、清算机制、信息以及票据等方面要形成一体化的逻辑连接,运输全过程实现一体化的运输组织和服务。
4、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智能化
以先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管理及服务水平,实现能力共给增加、安全保障行提高以及经济环保等
5、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一方面,要建立发达的、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结构和规模要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要通过供给系统和使用政策以及宣传教育等引导人们树立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的交通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并通过科学的布局和发展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现代交通体系发展现状
20实际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需求分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 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交通运输有快速、大容量交通时代,走向智能化、个性化交通时代,这使得建设交通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发达国家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是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运输方式各自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他们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支撑下,以实现高效率、无缝接为主要目标,充分挖掘运输方式内和运输方式见各种环节的潜力;强调个运输方式间的整合、集成和高效效率协调;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群体公众的利益和权益。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投资力度最大、发展最快、能力增强最多的时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通道、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大型深水码头、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了我国现代交通体系的逐渐形成。
国内外普遍重视发展现代交通体系有着其深刻的原因
1、运输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竞争的加剧,加快了经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现代交通 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管理观念和手段的创新及采用新技术,充分利用、挖掘和提高现有运输基础设施的潜力,使现有各种运输资源得到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思路。
3、需求结构的变化的需要
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普遍有工业经济社会进入服务或信息经济社会。与此相应,在流通领域,卖方市场物流转向买方市场物流。买方市场物流主要特点是消费者拉动、低库存、高频次和小批量生产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及其运输需求呈现急剧扩张的趋势,相应要求加强国境运输通道,综合枢纽和联络通道的建设,以及大陆桥运输通道的建设等。
4、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创新,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和各交通运输方式内的协调和整合变得相对容易,因此,促进了现代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
(四)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意义
1、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旺盛的客货运输需求,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便捷舒适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显得更高要求。今后一段时间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增速,如果没有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和及时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保证应有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继续扩大交通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才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能源等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日趋突出,交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趋显现,交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有利于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最有效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落实到交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缓解,实现交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3、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是交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世界交通发展的历史证明,交通发展必然经历一个大规模基础设施集中建设的阶段,经历由单一运输方式的各自发展向多元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过程,经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更加注重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交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交通体系,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拓展交通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提高交通现代化水平。
三、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是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运城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和建设关键期,应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运能运力,创新发展机制,促进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交通体系,使运城交通运输发展在调结构、上水平、提效率、惠民生、可持续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服务 运城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构建运城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出发点,着力优化交通经济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统筹协调、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保障安全,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推进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出省赴并高速化、市县之间高速或一级化、县乡之间二级化、乡村公路网络化、管理手段智能化、全市形成大循环、市县形成中循环、乡镇形成小循环、中心城市高速环,构建中心城市到各县市、县(市、区)到各乡(镇)“一小时经济圈”。
1、突破一个铁路瓶颈。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铁路建设现状来看,铁路“瓶颈”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加快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1.加快大西客专铁路建设。大西客专由铁道部、山西省、陕西省共同出资建设,该项目北起大同,经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渭南等9市37县(市、区)至陕 西西安,全长859公里,总投资866亿元。大西客专途径我市新绛、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6个县(市、区),设闻喜、运城北、永济北3个车站,总里程134公里,总投资约140亿元。
2.加快推进运城至三门峡铁路建设。该项目自运城,经平陆至三门峡,线路全长约82公里,总投资约109亿元,设计工期4年。该项目对沟通山西南部于河南西部和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员来往、经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快侯西铁路复线改造工程。该项目全长77公里,总投资20亿元。
2、拓展一条空中通道。航空是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运城机场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辐射范围广,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我市航空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市乃至黄河金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快推进运城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进一步增加、拓展空中航线。
3、加快出省通道建设。目前我市的出省通道建设还相对滞后,制约了我市与周边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我 市西南出省通道,有利于加强我市同陕西、河南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1.加快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及其连接线的建设。该项目是连接运三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全长14公里,其中大桥长2公里,总投资20亿元。
2.加快东镇至蒲掌高速公路建设。该项目全长84公里,总投资43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可将大运高速公路同河南济源在建的济源至邵原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成为我市一条出省通道。
3.加快推进运城至灵宝黄河公路建设,该项目全长35公里,总投资24亿元。
4.加快推进闻喜东镇至陕西合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该项目起点位于闻喜东镇与大运高速公路相接,经阳隅、万荣、高村,终点位于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与西安至韩城高速公路相连。全长80公里,总投资估算48亿元。
5.加快推进乡宁至运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该项目起点位于乡宁县西磑口,经河津市、临猗县,终点位于盐湖区金井乡,与运风高速公路相连。全长90公里,总投资估算40亿元。6.加快推进垣曲华峰至河南渑池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该项目全长25公里,总投资18亿元,是我市通往中原的又一条出省通道。
4、完善路网结构。近年来,我市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以国省道主干线为骨架,以县际公路为支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我市的公路通车总里程虽然位居全省前列,但部分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路网结构比较脆弱,迫切需要新建和改造部分道路。
1.108国道新绛至禹门口二级公路改造工程。108国道新绛至禹门口公路横穿我市新绛、稷山、河津3个县(市),近年来,新绛、稷山、河津工业发展迅猛,交通运输量增长速度快,对108国道新绛至禹门口二级公路进行改造已成为沿线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该项目全长68公里,总投资4已元。
2.209国道改造工程。长期以来,209国道经过我市工农街,对我市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导致我市工农街堵车现象严重,对其进行改道已经成为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燃眉之急。该项目全长60公里,总投资估算3已元。
3.临猗高速连接线工程。该项目起点位于大运高速公路 运城出口,经经盐湖新区连接运临一级公路。全长7公里,总投资估算1亿元。
5、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工程1840公里,今年和明年我们还要力争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工程700公里,该项目完成后,将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构建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要在保持交通运输大发展局面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发展机制和调控体系的建设,实现由单一分散发展为猪向注重综合发展转变,建设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集约、技术创新、服务优质、信息畅通、管理高效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加强机制创新,建立运输管理部门协助配合机制 市场竞争是提高运输资源配臵效率的重要推动力,但光有竞争是不够的,无论从运输需求的发展看,还是从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需求看,都需要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企业之间简历竞争协作关系,已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传统公路、铁路和民航管理对所辖业务进行跳关,主要强调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网络的完善、运输能力的提高和运输速度的提升,但 对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协调关注不够,容易因部门分割而引发分头管理、政出多门、行业分割等问题。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注重挖掘各种运输方式内资各环节和运输方式间的联运潜力,强调各运输方式间的整合、集成和高效率协调,目标是实现旅客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的无缝隙衔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个交通管理部门应创新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各种运输方式常态化的联系渠道和工作机制。在现有的地面交通枢纽和航空枢纽见简历高效率地面衔接,并配套相关售票等服务,实现旅客、货物的高效中转衔接,初步简历综合交通体系。在这之后,还需要分离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同意规划、规范标准、整合管理,有行业管理机构负责政策执行、行业指导、及从事公共服务,建立起总体规划,专业管理的新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在行业内部也同样要建立起协调配合机制,理顺内部关系。
(二)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通常以地方为投资主体,但实际问题是很多地方往往无力承担高额建设费用,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地方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仅靠传统的投融资渠道根本无法实现,必 须加快推进交通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鼓励全社会各方面资本进入该领域的措施。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中,由于内部融资能力明显不足,而债务型的融资模式在提供有力资金保障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债务还息的压力,隐私下一步还需要进行政策创新,引进权益型的新融资方式,推动山西交通体系的全面建设。
近年来,国家爱发布过多项政策,理顺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引入民营和国际资本,推动交通体系的全面建设。我市应充分利用国家、省相关政策,发展权益型融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交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一定机制和技术手段下充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并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发布,有效的为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及在途车辆提供所需的有效信息。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在城市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公交智能化调度中心、长途客运和城际铁路之间形成的佳通数据互联互通。同时,充分利用现代 化科技手段,及时对收集的各种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出行者选择出行线路、出行方式提供相应信息,以疏导交通流、保持道路的最佳通行能力及提高交通安全度,从而最终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简历路网信息及时发布系统和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网络,推广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等,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进程,逐步实现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四)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实现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必须要气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间的协调性。要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发展统筹安排规划布局,以综合运输规划为重要抓手,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促进公路、铁路、民航集约型和谐发展;完善行业编制、专家论证、社会参与、政府审批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站旅行、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为推进运城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给予政策扶持,引导现代交通体系健康发展 交通建设项目中有一些事公益性很强的新技术项目,经济收益能力很低,如果没有政府部门适当的扶持政策,项目的实现会非常困难。建议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简化项目审 批曾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促进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建立。同时应深化思路创新,有针对性的出台政府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对于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属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其建设资金应按照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支持的原则,加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加上你和和运输服务发展的投入力度,更好的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对新开通的客货运线路和政府导向型的重点线路根据经营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引导运城现代交通体系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承德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承德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本报讯(咸立冬 宋岩岩)承德按照铁路、公路、机场并举,外畅、内联、城环同进的要求,加快打造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民航机场为主的三大快速客运系统,努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结构明晰、功能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到十二五末,承德将建成“面向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市综合交通网总密度达到52公里∕百平方公里,总规模为20670公里。
打造“一环八射”高速路网
承德按照“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规划,正在建设以市区为中心,面向京津、通达辽蒙、辟通港口、连接周边大中城市、辐射县区、沟通能源基地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八条段包括市区环城及京承、承唐、承朝、承秦、承赤、承张、承锡、承平高速公路,总建设规模约1000公里。届时,承德将成为冀东北地区连接周边四省市(京津辽蒙)的重要交通枢纽,华北地区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二大通道,内蒙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出海走廊。
笔者从承德市交通局获悉,现在京承、承唐、承朝三条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十二五”期间,全市还要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其中,续建项目3项,包括:承秦、承赤、承围高速公路;新建项目3项,包括:承德至张家口高速公路,承德至平谷高速公路和承德至锡林浩特高速公路围场至冀蒙界段。到十二五末,承德“一环八射”高速公路规划将全部得到实施,彻底实现承德与周边大中城市有高速公路相连、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目前,承德各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承秦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完成91%,桥梁工程完成79%,隧道工程完成87%,市区至宽城县城段计划年内建成通车。承赤高速公路,控制性桥梁、隧道已开工建设,连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已获批复,将于近期进场。承张高速公路,河北省发改委已经正式批复立项,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建设“一市连五省通三港”铁路通道
目前,承德境内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建成的京承、京通、锦承和承隆四条国铁线路和张双(张百湾至双峰寺)和虎丰(虎什哈至天桥)一期两条地方铁路,全市境内通车总里程共计580公里。不过,这些既有铁路由于限制坡度大,牵引
定数低,已经无法满足全市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为解决这一“瓶颈”制约问题,承德“十二五”期间将以建设“一市连五省通三港”区际综合铁路运输通道为目标,大力推进铁路项目建设步伐。遵小铁路和虎多铁路建成投运,张唐铁路、京沈客运专线力争完工,开工建设承秦铁路、多丰铁路复线、承隆线(双峰寺水库段)改线等工程,积极推进围多铁路、津承铁路和市区铁路外迁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70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190公里,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75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到296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综合运输能力超过2亿吨/年。承德到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城市将形成“两小时”铁路交通圈。
记者从承德市地方铁路建设管理局获悉,承德现在已有三条铁路开工建设。张唐铁路,已开工建设36条隧道,掘进6839.49米。遵小铁路,已累计完成投资5.32亿元,其中线下工程已完成近93%,铺轨4.81公里,预计年底前具备通车条件。虎多铁路,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4.3亿元,预计年底前线下工程完工。
机场从“浮云”踏上“实地”
承德加快建设民用机场,积极开辟空中运输通道。承德民用机场试验段工程已经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工期约6个月。机场选址在承德县头沟镇小梁后,距市区直线距离19.5km,占地面积约28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于2012年通航。
承德民用机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复杂,是国内石方量最大、填方高度最高的机场工程。为了解决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关键技术难题,承德委托中国民航建设集团科研基地承担承德机场高填方地基处理及土石方填筑试验工作,编制试验段施工技术方案。承德机场初期航线拟安排承德至石家庄、西安、秦皇岛、呼和浩特、沈阳、大连、张家界、桂林等城市。远期增加承德至武汉、广州、重庆、杭州、洛阳、青岛、上海、敦煌、昆明等城市。到2020年,承德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达到1500吨。
承德在“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推进围场旅游机场开工建设。
第三篇: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热点研究)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热点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相应的产业体系迅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以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走向尽头
1978—2008年,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时期,虽然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劳动力收入增长总体上维持在较低水平,走的是一条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发展之路,这是与我国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的道路。“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和消费升级加快,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产业主导、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新阶段。重化工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并存,低成本之路到2008年达到高峰并逐步走向尽头。
劳动力供给总量呈减少趋势。一是新增劳动力供给趋减。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的减少,今后10年至20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将呈现减少趋势。二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萎缩。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工的供给量将出现萎缩。三是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同其父辈不同,新生代劳动者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强,对工作性质和工作报酬有了更高期待。这使简单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资本相对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要素关系正在改变,对传统产业提出了挑战。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门槛。这会引起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也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只有更高的发展质量、更高的收入水平,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在中高端市场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避免这种困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从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从不协调发展向协调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长期压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一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要求劳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我国职工收入增幅低于经济总量增幅,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不利于劳动力的充分供应。这是近年来出现“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在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只要提高劳动工资水平,是能招到工人的。三是不利于提升劳动效率。劳动力价格过低,会抑制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中,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传统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产业,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基础是提高工资水平。
把握“三个原则”,推进“三个转变”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又会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变革。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低劳动力成本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点把握“三个原则”,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引领、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充分就业为原则,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工业为主体向服务业为主体转变。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另一方面,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型到服务业为主体,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到知识型、高增值服务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表明,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而服务业多达1000个。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8%,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而我国仅为43%。我国应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原则,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工业为主体向服务业为主体转变。
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为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转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三轮经济增长:第一轮是1978年到1988年,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第二轮是1989年到2001年,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以及电器制造业;第三轮是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是重化工产业。重化工产业是资本密集、低就业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它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紧张,加剧了就业矛盾。要打破这一内生制约因素,必须发展新兴产业,这是产业替代的内在规律。发展新兴产业,一是有需求。低碳环保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都驱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有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是重化工产业的延续。如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在传统重化工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重化工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装备、技术和人才储备。正如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催生重化工产业一样,重化工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催生新兴产业。三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当前,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因此,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摆在突出位置。
以构建富民型收入体系为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增长动力由“外源型”为主向“内生型”为主转变。招商引资、来料加工等“外源型”发展模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简单劳动力转移。但是,长期的“外源型”发展会使制造业始终在低端扩张,再加上利润微薄、劳动者收入低,不利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引进高端产业不等于产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比如,我国是世界上电脑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不能制造芯片,只能生产鼠标、键盘、外壳等低端产品。只注重引进、不注重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永远不能抢占产业制高点,永远无法摆脱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格局,也不可能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看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是吸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技术力量和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而是发生在新创立的小企业。如惠普、思科、英特尔、苹果等高科技企业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崛起过程,带动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发展新时期,必须进一步转变“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的思想观念,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使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驱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
第四篇:构建现代税务稽查体系
构建现代税务稽查体系 促进税收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各行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以及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征管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税务稽查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只有从更新思想观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形态的税务稽查体系,才能切实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和遏制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新贡献。
一、树立稽查工作新理念,实现稽查工作新作为 当前,经济技术的发展对税务稽查方式、稽查方法提出了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更高要求,对稽查手段的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对稽查的刚性作用提出了更高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稽查工作理念,实现稽查工作新作为。
一是树立铁拳稽查的理念,真正实现向打击型稽查的转变。现行的稽查体制、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使税务稽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管得多、查得广、力度小、风险大的特点。目前,稽查工作不仅包含举报案件和上级交办、转办的重大案件查办,还承担行业性专项检查、注销清理检查等工作,在不确定具体的检查对象或无明确的检查线索的前提下,泛泛地开展检查,致使检查力量分散、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减小、检查效果打折。因此,应收缩稽查战线,集中稽查力量形成铁拳,重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纳税人违法成本,进而提升税务机关的公信力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纳税遵从,并将征管性检查还原,由征管部门负责。
二是树立依法稽查的理念,充分发挥稽查工作职能作用。要把依法稽查理念贯穿于稽查工作始终,严格依法履行稽查法定权限,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社会质询、经得起上级复查的铁案,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充分发挥稽查工作的打击震慑和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改、以查促廉、以查促查的职能作用。
三是树立专业化稽查的理念,不断提高稽查执法水平。多年的实践证明,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是科学化的保障。只有专业化才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因此,要通过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管理手段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实现稽查队伍、稽查管理、稽查手段和稽查技能的专业化。
四是树立信息化稽查的理念,提高稽查工作信息化水平。对税务稽查工作而言,稽查人员掌握的信息越多,在工作中就会越主动,就会在与纳税人的征纳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要善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对互联网、国税、土地、房产、统计等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施深度检查。
五是树立服务型稽查的理念,实现稽查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执法为民,寓服务于稽查执法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另一方面,要坚决服务服从于税收中心工作,找准为经济税收大局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二、进一步强化一级稽查的系统管理
为提高稽查执法权限,解决某些地区只有一个稽查局,不利于执法监督的问题,应与时俱进地改革稽查管理体制。
(一)总体思路。
取消市、县(区)级稽查机构,在省域范围内,根据纳税总户数、经济总量、行政区域面积、经济区规模和数量等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稽查局,即临近的市、县(区)合并设置1个或多个稽查局。稽查局作为省局的直属机构,归省局直接管理。每个稽查局人员编制为300人或400人左右,级格为副厅级,内设机构为正处级。同时,在省级地税局设立稽查管理处,负责稽查系统的稽查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主要目标。
在按经济区域实施一级稽查管理的体制下,稽查执法更加集中,稽查管理更加规范,稽查队伍更加专业,稽查手段更加先进,建立起专业化的稽查运行机制,并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稽查打击作用更强。通过适当上收稽查执法权,转变稽查工作重心,集中稽查精干力量,形成合力,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时,不断提高税务稽查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纳税人中的威信,使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是稽查工作更加高效。随着稽查机构的扁平化和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通过合理统筹和运用稽查人力资源,达到系统上下互动共进、政令通达、指挥有力、反应快捷、行动高效。
三是稽查执法更加规范。通过稽查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管理,提升稽查执法水平,真正做到在省域范围内执法标准统一、执法程序统一。
三、完善稽查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稽查现代化水平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确保稽查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应不断探索稽查现代化的新机制,对稽查工作组织结构、程序规范、制度保障等进行现代化改造。逐步建立起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实施标准,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为目标,以专项检查为突破口,以堵塞近年来重大案件查办中反映出的主要漏洞为重点,以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专业化稽查队伍为保障的系统稽查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稽查现代化水平。
(一)建立基于金税三期系统平台的稽查内控机制。按照稽查“四分离”原则,近年来,各级稽查机构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较完善的内控机制,但内控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辽宁省地税系统金税三期上线运行以来的实践看,由于将全部稽查案件纳入系统运行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金税三期为依托,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机制,实现了稽查案件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由于实行“机器管人”、“机器管税”,有效减少了各种执法干扰,降低了管理风险和执法风险。同时,形成了全省稽查数据大集中的格局,搭建起统一的稽查信息管理平台。
(二)构建科学的税务稽查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明确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目标值水平的确定,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建立目标管理考核项目的全程监控机制。通过制定完整的目标管理程序,编绘程序图,并严格按程序考核,使每个人了解目标的执行情况,各级领导能掌握指标完成进度,并通过定期公开的目标管理活动分析,使各项指标完成能得到较好地控制。三是建立检查考核体系和奖惩保证体系。要把目标责任制、考核制与奖惩制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把责、权、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个稽查人员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为完成各项指标共同努力。同时,要建立案件复查机制,对复查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建立反应迅速的案件指挥机制。
对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战机的把握常常是能否取得案件突破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信息畅通、反应灵敏、指挥有力、上下联动的稽查案件指挥机制,做到案件发生及时报告、及时研究、及时查处,确保案件快查快结,办成铁案。省局要在省级稽查人才库人员的基础上组成若干个专家组,随时待命,为各稽查局的大要案件、疑难案件提供及时的政策、工作思路、稽查技巧的指导和支持。各稽查局要抽调稽查骨干组建重案组,由稽查局长直接领导。
(四)建立顺畅的稽查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一方面,建立稽查与征管协作的长效机制,以有效监管税源为目标,完善管与查衔接畅通、联动高效的协作方式,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重点抓住纳税秩序混乱、管理基础薄弱、涉税违法行为频发的领域、行业和环节,发挥各自优势,实行合力整治,使区域、行业税收负担不断趋向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围绕管好税源、保障收入的共同目标,建立稽查与征管涉税违法信息和指标双向反馈机制,征管部门归集有偷逃骗税嫌疑的信息和线索,提交稽查部门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稽查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突出问题,及时以征管质量评价意见和稽查建议等形式反馈征管部门进行重点管理,促进征管薄弱领域和行业走向规范。
(五)建立稽查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提高上下级之间、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税收信息共享程度。要盘活散落在各征管单位、各业务部门的征管业务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形成清晰、准确的信息产品,为稽查工作服务。二是构建稽查通讯网络,创办稽查专业刊物,使各地的重点工作、先进经验得到及时报道、总结、推广。三是强化稽查案件结果的应用,通过举办案件评审会、交流会的形式,提高案件查办信息共享水平。四是强化与国税局、工商局等的信息交换,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六)建立与外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国地税联合检查制度、检查结果通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二是建立和深化国地税、公安、检察院等参加的双方或多方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银行是重要的第三方证据来源,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应与银行建立有效的业务查询网络,使顺利核查企业的资金流向成为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的重要手段。四是与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建立电子网络联系,加强合作,打击做假账行为。
四、建立稽查工作保障体系,确保稽查工作质量效率
(一)加强稽查文化建设,为稽查工作提供思想保障。通过开辟稽查园地,介绍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组建先进人物宣讲队,以亲身事迹教育广大稽查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人生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稽查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树立典型,并优先提拔使用,营造人人争先、有为有位的良好氛围。
(二)建章立制,为稽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建议修订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稽查侦查权,丰富税务稽查的执法手段,增强税务稽查的执法刚性。对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设定的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制定和完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办法,明确工作时限,细化操作流程,明晰工作责任。通过建立覆盖稽查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的严密执法链条,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税收法律、法规。
(三)确保稳定的稽查经费来源,为稽查工作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一是将稽查经费全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稽查局按照不低于查补收入(税款、滞纳金、罚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办案补助资金,并确保稽查经费专款专用。
(四)提高稽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稽查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建立稽查人员进出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稽查等级制和大要案奖励制度,切实把能力强、水平高、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吸引到稽查队伍中来。同时,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人逐步调离稽查队伍。二是建立健全稽查人才培育机制。研究制定中长期稽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广泛开展稽查全员培训和分类稽查业务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分行业专家型稽查人才。三是实施稽查专家制度,树立行业稽查标兵,让稽查骨干更多地参加大要案件检查,提高实战能力。
(五)配置精良装备,为稽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并适时调整充实稽查装备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稽查装备的现代化。加强稽查信息化投入,确保每名一线稽查人员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二是大力推广应用电子稽查软件,解决稽查手段落后的问题,不断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三是构建稽查案件信息库,及时整理、整合单个案件信息,通过个体发现群体、行业涉税违法规律,使之发挥举一反三的效应。
第五篇: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肖志恒 宋海 2011年7月21日南方日报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首先,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推进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导致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反过来又限制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因此,产业要转型,首先工人要升级,人才要优先发展。最近,汪洋书记访问德国慕尼黑手工业技师学院时指出,“广东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世界银行在《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政策报告》中指出:“技能已经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到2010年底,我省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24%,低于上海(约35%)、浙江(约27%)2007年的水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不到16%,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就必须从建立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做起,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培养现代产业体系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是培养人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获得幸福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升自我幸福指数,同时,也能利用自
身的技能为社会生产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为全社会带来幸福感。因此,无论是加快转型升级,还是建设幸福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都至关重要。
二、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加快推进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尽管我省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校企合作尚未建立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其中,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资源,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汪洋书记说过“体制机制创新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推动发展的方法”。当前,广东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省创新举措,提出了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基础、最关键的五个要素。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就是要在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上,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招生平台、统一经费投入、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其实质就是充分整合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扫除制约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合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一是统一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决定》和《纲要》提出,必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要科学地、系统地、大规模地、可持续地为现代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如果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整体的设计,放任自流,那么就难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统一发展规划,就是始终紧扣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目标不放,从理论上完善、在实践中探索,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朝着共同发展目标努力奋进。
二是统一招生平台,着力筑牢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规模基础。保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统一招生政策,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院校在建设、招生、经费、编制等方面步调一致、标准统一,有利于保证招生规模的稳定发展。通过统一招生平台,采取统一招生办法、招生计划、网上统一录取等办法,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共享毕业生信息资源,使原有的招生平台更加完善、招生网络更加健全、招生秩序更加规
范,为不断壮大我省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统一经费投入,着力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更强调实训实操,相比其他教育更需要大的投入,必须建立统一、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和《纲要》明确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首先强调了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继续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首次提出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地方教育附加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同时也明确了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办法。统一经费投入,极大地保障了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使它们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上,大大加快了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进程。
四是统一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要求高效地、合理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率。统一资源配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我省将通过逐步建立统一的师生信息库、教学数据库、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就业服务网络等,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还计划从2010年到2020年,着力实施六项工程,即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从而为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五是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企业,着力培养适应我省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我省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我省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大力发展技师学院,着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服务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使用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三、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把“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
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幸福广东建设大局,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战略大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全省职业
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明确落实“五个统一”政策的责任主体。健全完善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和决策制度,落实由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五个统一”政策的主体责任。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信、财政、国土、建设、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统一执行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决定。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抓紧实施“五个统一”政策。
二是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统揽,将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部署转化为行动,将“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要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强研究,制定措施,早出成效。
三是要动员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环境。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关心、参与和支持。要强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参与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师资培训、共建基地、在职培训、捐赠助学等企校合作;增强吸引力增强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各行各业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生动局面。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解读、研讨、访谈和报道,广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在广东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职业技术教育、关注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局面,推动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