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

时间:2019-05-15 11: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

第一篇: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

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

侯廷智

内容提要 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问题,应该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即人类经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其规律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公有制就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历史趋势,而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成分。因此,深化改革不是要倒退到私有制,而是要在巩固和大力发展公有制基础上,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探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规律,是人类当代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关键词 历史规律 发展 私有制 公有制 改革方向

人类经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其规律的运动方向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这一基础理论已被淡化了,甚至完全被否定了,似乎只有新自由主义提倡的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才是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结果造成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重温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和辨明改革的历史方向,尤其是正确对待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一样,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便获得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依次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更替的发展进程。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经济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客观物质运动。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生产方式等等,它们构成了一定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中社会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种社会存在是不能任意选择的,马克思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②

①  收稿日期:2005-12-2 作者简介:侯廷智(1948-),男,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由后一代人对前一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构成。因此,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所处时代能够解决的任务。这种任务只能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而不能以主观意识为根据。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时旧的生产关系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体制就成为历史必然。所以,马克思明确表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这说明:第一,经济社会历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运动;第二,人类经济社会历史决定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当然,经济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界规律有一点儿是根本不同的,那就是在自然界中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运动,它们的规律就表现在那些无自觉意图的,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在经济社会历史领域的活动中,它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经济社会历史领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伴有人的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因此,经济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活动而起作用的。但这并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恰恰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从事着经济社会历史实践的人是主体,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经济社会历史,人既是经济社会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其“剧作者”。从表面上看,经济社会历史的发展好像是人自觉期望并行动的结果,带有偶然性。但是如果我们探究一下,人们产生这些目的、动机的原因是什么,就会发现它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这样就使“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始终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的支配。经济社会历史就是通过这种偶然性的表现而实现着客观规律性的总体趋势或主导方向。

第二,经济社会历史的规律其存在和实现,正是通过人的活动而体现出来的。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类内在要求的体现,它并不是存在于人类活动之外的超历史的“主观计划”,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之中,并反过来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形成必然要有主体——人的因素的参与,它的实现取决于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历史运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实质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而生产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本身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具有客观性的。因为在实践中产生的动机并不是个别人物或杰出人物的动机,而是受一定历史条件限制的广大人民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生产力才表现为真正的力量,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说明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要把人的目的性和有意识的活动作用归结为零。个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①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但是它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即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这个总的合力有所贡献,因而也就包含在这个总的合力里面。当然,人类的这种社会历史是在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起着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因此,经济社会历史的规律如果离开人的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承认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是能够认识并掌握历史规律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人类的活动本身受客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人类的自觉活动就是经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参加者,他不能改变和废弃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但可以认识和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人类的自觉活动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在社会历史规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减少因规律的自发作用而带来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和曲折。只有使人类的自觉活动顺应经济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历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所以,人类的自觉活动与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矛盾,而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总之,经济社会的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又是经济社会历史中的人,因此经济社会历史既是符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它不以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又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创造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着经济社会历史的未来,在历史的规律中渗透着主体——人的作用。而这两者的统一基础就在于实践,在实践中人类只要按经济社会历史规律运动的方向去办事,就会顺应历史的发展,作到“我们自己创造着我的历史”,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反动,终究是要碰壁的。恩格斯于1880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就昭示过:“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只要我们固执地拒绝理解这种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辩护士正是抗拒这种理解的),它就总是像上面所详细叙述的那样,起违反我们、反对我们的作用,把我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这里的区别正像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像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理论,使我们明确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如果没有“自觉力量”的推动,它同样也要“自发”地按照历史自然规律的既定方向发展,但这种发展会带来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分娩痛苦”,大大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而马克思主义有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是人类在认识了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发展的既定方向“自觉”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它可以避免经济社会“自发”演进过程中所带来的损失和“阵痛”,克服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式在发展中所带来的弊端,大大降低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因此,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不容置疑的。

②①

二、公有制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4.754页。

在明确了上述基本问题之后,再来反思我国前一段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以MBO为主旨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不符合经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错误认识。因为这一思路的本质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私有化并不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

第一,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审视这一问题,就会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当代,随着世界新一轮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有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走向了国际化,这就意味着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要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其外壳都已不能容纳大大发展了的这种社会化生产力,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 因此,私有制的解体和公有制的建立是现代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对此,马克思主义等经典作家们都曾作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在论述到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时,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增长着的生产力,“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这种要求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虽然这种生产力的国家所有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股份制时,也指出: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并不意味着就是公有制的产生,但是“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显然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这里讲的“新的生产形式”指的就是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列宁更是明确地说:“其实,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并且指明:“社会的改造在历史上必然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程,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命运已为历史所注定,它必将崩溃,剥削者必然要被剥夺。这个道理已经以科学的精确性阐明了。”

第二,从人类经济社会所有制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分析,同样也可以证明公有制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这里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私有制”?提出这一问题好像是明知故问、故弄玄虚,其实不然,搞清这一问题涉及到对所有制演变进程的认识问题。对此,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中讲道:“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 虽然这里讲的是商品交换的产生历史,而不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0-75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8. ④ 列宁.列宁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⑤ 列宁.列宁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

⑥⑤④③②①直接讲私有制的产生问题,但我们知道,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原始公有制的解体和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第十五个问题时讲道:“私有制不是一向就有的;在中世纪末期,产生了一种工场手工业那样的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超越了当时封建和行会所有制的范围,于是这种已经超越旧的所有制关系的工场手工业便产生了新........

①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着重点是引者加的)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更是明确地说:“据我所知,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形式,是一个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则是在这个阶段内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的现象。但是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哪?那就是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着重点是引者加的);可是这种...........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私有制的认识。第一,“纯粹”意义上的私有制是指“单个企业家”的所有制,即“个体私有制”(这里的“个体”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这种私有制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早期,在这之前和之后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第二,对所有制考察存在着运用二重性分析方法来认识的问题,即从本质规定和现象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是一个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个示意图来表示所有制演变的历史进程。图示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早期,是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原始公有制的性质一步一步地向私有制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中的“私有制”在外延上,即在量的规定性上还具有原始公有制的痕迹。只有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早期,才完成了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过程,这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时,对原始共同劳动作了考察,其中有一个批注对我们认识问题有启示:“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例如:罗马和日耳曼的私人..所有制的各种原型(着重点是引者加的),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一个重要思想,即原始公有制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其解体过程中,私有制的表现形式会各有不同。但根据马克思这一思想及其它的相关论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私有制首先是在“共同体的尽头”产生,而后反作用于共同体的内部,使私有制逐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绘制的这一所有制历史演进示意图就是受启发于此,仅供参考。时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已经相统一的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制才确立。所以,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中世纪的所有制不是简单地通称为私有制,而是表述为“封建和行会的所有制”。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私有制”体现在性质上是私有的,而在表现的形式上还遗留有原始公有的痕迹。只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在工场手工业产生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这时的私有制才发展到它的“完成式”。当然,这一“完成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以使“单个企业家”的私人生产成为可能的基础上。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发展到它的“完成式”即“顶点”之后,都将朝着它的自我否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当私有制发展到“顶点”时,“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

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处在“完成式”形态的私有制必然开始它的自我否定的进程,即进入私有制的解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私有制的本质规定并没有改变,“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另一方面私有制在外壳上,即在量的规定性上逐渐具有了“合伙”、“集团”以至于“国家”这种公有制的“现象形式”。恩格斯当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就曾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顶点是要发生变革的,而变革的方向就是私有制的解体和公有制的确立进程。因为,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社会本性的这种压力日益增长,迫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其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这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就会逐步让位于以现代生产资料的公有为本性的所有制形式。

第三,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同样证明了公有制的实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考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关系,就会发现其已经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这种私有制,已经不是“顶点”意义上的私有制。如果把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为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三个基本时期,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就是由个体私有制—→“集团私有制”—→“国家私有制”的演进历程,而“国家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的高级形式。我们从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所有制关系上所显现出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允许范围内所进行的自我扬弃的过程和表现形式,其中就体现着私有制逐步解体向公有制转化的态势。恩格斯当年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时,对“不得不”作了一个注解,指出:“我说‘不得不’,因为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通手段真正发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因而国有化在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国有化——即使是由目前的国家实行的——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才意味着达到了一个新的为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做准备的阶段。”这里应该注意“即使是由目前的国家实行的”一句说明,它表明恩格斯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是经济上的进步,是为公有制的最终建立做准备,并且十分肯定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其私有制加给它的桎梏,建立公有制“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同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0-75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2.

③②

①现了。”

三、简短的结论

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体现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国有企业则是公有制的主要成分,它能确定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就应该是在巩固和大力发展公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发展,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历史规律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走“私有化”,讲公有制“要退”,以此来削弱公有制和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的道路则是历史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对我国中小国有企业一刀切的“民营化”即私有化的改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社会主义改革就走上了邪路,这是邓小平晚年所担心的重要问题。

事实上,国际上的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私有化”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在《1993年人文发展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私有化非灵丹妙药。”1995年5月17日罗马尼亚《经济论坛》发表文章说:“过高期望私有化能带来奇迹是东欧国家所犯的新错误”,并且指出:“事实上,许多现代化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是经营得非常成功的”,“私有化本身不会促进经济发展”。英国学者迪伦·萨瑟兰在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评论时说:“针对中国大型企业产权问题所作的研究证明,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成功改革至关重要的并不是所有制改革本身。这项研究表明,转型经济中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要改革产权,而是要从头开始创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创建起使这些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体制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产权清晰论是一种“产权神话”,而且是危险的神话,因为它误导了许多转型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私有化上,他说:“私有化不是万应灵药”,“私有化不能保证经济有效运行”,“没有私有化,甚至没有清晰地界定产权,也能成功地进行市场改革。”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如果相容,该怎样相容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限于本文的内容和篇幅,将另文阐述。但可以提出一个认识问题的新思路: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都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问题,即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问题。当我们明确了公有制是所有制发展的历史方向,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又是不可跨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那么,探讨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问题,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规律问题,就是我们人类在当代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不是要回所到老路上去,而是要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崭新的路。不要忘记,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别样的市场经济,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历史命题。

因此,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运动规律去认识问题,就会纠正一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认识,从而明确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社会科学报,2004-11-18,第7版.

吴易风.不能让西方产权理论误导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Z].该文是为一次研讨会提供的交流论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which Deepen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Can't be Wavered

Hou Ting-zhi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SOE reform of our country, should review Marxist basic theories, namely, is there any regularit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f there is, what is regular movement direction? The answer is definite.Public ownership is the basic direction and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hum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s the public-owned backbone.So, it is not to fall back private ownership to deepen the reform, but to encourag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conomic types on the basis of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public ownership.It is a historical challenge that mankind faces now to probe into the law in which public ownership combines with market economy.Key words

historical law

development

private ownership

public ownership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第二篇: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以上简述可见,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经济论文的内涵本身和社会对经济论 文的评估,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应用价值。依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应用性的有无是经济论 文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尺度,应用性应该是经济论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可循。我国的 改革实践远远走在改革理论之前,这是客观的,又是巫待解决的。改革实践可以是“摸着石头 过河,”但理论不能“摸着石头过河http://不能是盲目的。我国近十年所走过的改革道路充分说 明了这一点,如八五年左右的拼资源,一味抢速度的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的大动荡。这是个沉重 教训,是不了解不明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结果。“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时间跨度拉长为100年(从本世 纪50年代到下世纪中叶),这就有利于防止战略要求脱离实际和急于求成问题的出现。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改革实践中碰到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理论的威力。

我国的改革比人民料想的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更急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 实践是盲目无绪的实践,而脱离实践的理论则是苍白无力的理论。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其 力量才是无穷的。当管理作为一种软手段,还不太为我国公众所认识和掌握,管理体制改革又 急需出台时,肖灼基在19启1年((北京大学学报》第五期提出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 干设想》,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我国是个资源短缺、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大的国家,如何 利用国外有利的竞争机会,借人之长,避己之短,参与世界竟争,使我国的经济走向世界,这 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大事。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天地。

改革实践呼唤理论的指导。经济理论的创造又必须紧密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经济发 展的经验,教训,才能对经济的发展有实际贡献。而经济论文一般分为宏观经济论文,微观经 济论文、经济评论三大类。无论是宏观经济论文还是微观经济论文或带有学术价值的经济评论,在选题和阐述上都要求与经济实际、经济生活密切相连,经济发展需要经济理论,经济论文 必须依附经济之树。如在多种经济成份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一一承包,租赁、托管经营、股份 制等出现的情况下,特别是股份制的试行,在学术界亦引起纷“经济论文,是学术文体中的一 种’。“经济论文是用来进行经济科学研究和描述经济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要理解经 济论文这一概念,要把握两点:一,经济论文是探讨经济间题,进行经济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二,经济论文又是描述经济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张继缅、孟繁华在《 简明写作教程》中是这样表述的。周姬昌先生《应用写作学概论》(上册)这样界定:“经济论 文是指一般在论述上具有经济价值的文章样式。这种文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主题必须紧密地 联系着国民经济的总体。其语言的应用,也必须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要求,而不应违反经 济规律”。(见该书P21)日本学者末武国弘博士在《、怎样写科学论文一兼谈口头发表论文的 方法》一书里谈得更加明确,认为论文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应得到 大多数人的承认,论文所阐述的研究成果必须以事实和数据为左证,“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见 解,论文要有使用价值。即是说,研究结果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后人的事业,都必须是一 种贡献。

第三篇: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于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在实践中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应当看到,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没有社会属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社会制度之分;有人认为,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与西方制度接轨,而不应当强调中国特色;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平,而市场经济意味着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平加市场效率。上述这些看法都是有片面性的,只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共性,而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个性,从而割裂了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是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形态的共同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姓“社”也不姓“资”,是中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总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必然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具体特点。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割裂开来,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党的理论是很明确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即“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统筹兼顾、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等制度的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深刻的缺陷和弊病,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能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同于市场化改革方向呢?严格地讲,不能这样简单等同。这是因为,作为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二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建立自主经营的企业制度、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简称为市场化改革。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则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些方面的改革显然不能用市场化改革加以概括,甚至是相反的,是对市场经济的局限和弊端的纠正、调节和超越,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市场化,固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公平正义,同样也是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15

第四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作者: 勤是 发表日期: 2006-04-30 09:3

5文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一、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七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空前高涨,这些成果也充分说明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庄大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我国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距离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务远未完成,非公有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很不完备,维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仍很普遍,以经济调节为主体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未能形成;如果不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关系,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扭曲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矫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也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转;如果不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就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也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真正落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会陷于空谈,我们担心的经济停滞、社会分化和政治动荡等不良后果就有可能出现a; 如果不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超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一些不满情绪已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开始显现。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矛盾突出是重要诱因之一。基于当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一方面要把除经济体制改革以外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要把已经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出现和暴露出来的问题、矛盾再改革,用积极态度去加以解决和完善。

我们深深懂得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至于显得束手无策或过于脆弱,尤其我们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今天,作为一个执政党更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诚然,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二、要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工作的困难性和紧迫性。

要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调整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它所追求的结果其实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地扩大与稳定。

其一,从改革内容看,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都是这些年由于多种原因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未改到位的关键课题。其二,从改革目的性看,人们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增进的转变,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求都能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其三,从改革的动力看,在改革初期,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心思变和良好预期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改革热情,由于改革不断深化造成的利益冲击增强和改革效益分享不均衡而趋于淡化。其三,长期作为改革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随着改革的深化,本身成了改革的主要对象。改革要改到自己的头上了,甚至是大力度地剥夺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对于某些政府部门来说,毕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b。所有这些,都使新一阶段的改革变得异常艰难和复杂。要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困难性和紧迫性。就必须冲破各层次的阻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上也实施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模式,如吸引外资、开放证券市场、鼓励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惟有这些改革开放的措施才能带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向前发展。尽管如此,矛盾也依然存在,在中国,富人有时显得非常特殊。不平等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也体现在那些消费水平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富人与千百万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之间。据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已经从1995年的2.5倍增至2005年的4.7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因素,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6倍,是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如何弱化收入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种现实情况我们有关部门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和考虑。

三、企业改革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利益矛盾问题分析

1、企业改革其目的、对象错位带来的利益矛盾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因为我们立党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决定。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与西方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我们感到有的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清、不明,没有利为民所谋。有的国有企业多年来搞强制(如化工企业、金融企业等)下待岗,买断工龄,改革的对象都是职工和老百姓;政策向经理、总经理或带长的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在企业中,具体干实事的,有丰富经验的同志提前靠边,对社会、企业、个人都很不利。某些技术岗位“青黄不接”,企业不得不返聘和外聘。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减民不减官,结果是效益上不去,反而造成企业内部矛盾加剧,“金字塔”型人员结构比例进一步失调。所产生的恶性互动对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造成了伤害。为了完成减员指标,一些基层有“抓阄”的;有让基层自由组合的。某企业既没有中级工证书,又没有技术和高中文凭的工段长,在市场经济时代却领导技师和高级工,并让考过了高级工和有中级工证书的职工下待岗。优胜劣汰与绩效考核完全脱钩,这时,企业党委、工会脱产组织形同虚设,职工有冤屈而告状无门。职工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改革,一些企业改出了一个官本位利益共同体?为什么改革总是牺牲职工的利益而加大为官本位的利益?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的学费要广大职工来承担?!在下待岗的吆喝下,昔日的主人翁敢怒而不敢言。为了保住饭碗,不少人在生存手段上发生错位。有投其所好,献媚取宠,寻找保护伞的;有请客送礼,拉帮结派壮大势力的;有“笑脸引你上船,狠心推你下水”的;有购买假文凭,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有放下专业特长,去谋取一官半职的;有行贿买官,急于收回成本的,等等,同流合污的选择更是推波助澜。当竞争出现“黑哨”,竞争必然会引发斗争,甚至集体上访抗争,要公正、反腐败。当“金字塔”底部被砍削得凹凸不平,企业、社会稳定能不受影响吗?当职工的权益不断受到伤害,对不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改革能理解并热情支持吗?

2、企业改革其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企业分配制度是激励企业健康发展的经济杠杆。有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腐败及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症结在于资源配置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年复一年地深化改革,日复一日地谈发展,某沿海国有金融机构(银行)的员工工资、福利越来越低,压力越来越大;领导管理人士的待遇越来越高,对员工越来越趾高气扬。腐败和混乱的受益者继续受益,而无辜的劳动者却为腐败和混乱买单。领导在员工那里,威信威望是指望不上了,但“国家饭碗”在“领导者”手里攥着,虽然这是唯一的“管理资源”,但很有效――他剥夺你的权利可以气壮如牛,他就仗着你没地方说理,没人给你说话。再如,某国有化工企业从原来小金库暗箱操作,演变为有红头文件的向职务、权力倾斜。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演变为级别大锅饭、职务权利的大锅饭和职务、权力平均主义。在高薪养廉和与西方企业家收入接轨的鼓噪声中,却要企业职工与农民工比待遇。企业领导干部的年终奖是基层职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收入十分悬殊。大家认为:“是掏广大职工口袋的钱给少数人快速致富;是大官大捞,小官小捞,工人阶级和离退休职工只有发牢骚。有职务、低素质、低学历又没职称的干部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亏损和盈利一个样”。这就极大挫伤了有能力、有职称而无官职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凝聚力下降,管理松懈,安全事故不断;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不辞而别,甚至带走图纸和机密资料。有的国有企业搞改革,当官的利益是贵族化,与时俱进,而职工的收入是民工化,每况愈下。文件规定无法可依!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合同法>>相悖,这里暂且不批这种落后的官本位和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人才观。在近几年,在评优秀、评先进等激励手段都发生错位。每年下指标评选,由于业绩考核不规范,往往评不出干劲而是评出矛盾。职工私下说,评先是做秀。即使评应该由所在部门员工来参与进行,实际上是少数部门领导凭个人意志点谱,”“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职工看不到效益提高,看到的是人才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内部矛盾的加剧!经济杠杆的支点假如不是绩效,而是官职、权力和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提高吗?发展方向能不偏离吗?老百姓对那些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是认同和无可厚非的,最可恶的是对那些个靠腐败致富的人而又对职工利益而不顾的贪官深恶痛绝。

3、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某些成员收入来源不规范。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配关系尚未有效理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产权转让不尽规范、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调控职能弱化等现象,说明国有企业内部有效的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真正实现。二是对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国家监管调控不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企业工资提取不规范,挂盈不挂亏。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在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有的企业干部翻倍的工资和多倍的绩效工资个人所得税都是让职工来平摊。部分企业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变相提高收入,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及福利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三是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与行为调整进展缓慢,各种权力因素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仍在进行不应有的干预。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寻租设租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混乱直接引发分配的不公,而某些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膨胀又直接推动和助长分配秩序的混乱,借助贪污腐败、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而实现暴富;其四是国企改制过程中管理、监督脱节或缺失造成国企自买自卖、低估贱卖、转移藏匿、暗箱操作、逃废债务等做法时有发生,国资委一位官员透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关人士认为,改革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4、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

一是对居民收入的真实状况缺乏全面掌握,尚未形成对社会收入状况的基本监控体系和能力。各部门和地方对居民收入缺乏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宏观调控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税收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存在制度缺陷。一方面,偏低的个税起征点对工薪阶层等中低收入者造成事实上的逆向调节,而利息税的开征也降低和影响了居民正常的财产收入;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既可以利用收入申报和征管中的漏洞大肆偷税漏税,也可以通过财产的代际转移等手段逃脱税收监管。遗产税等财产调节税的缺位既造成税源的大量流失,也使得当前的贫富财产差距逐步失控。

5、国企改革其主要领导有的没有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通过股份改制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和未上市者,实行的是董事长负责制。董事长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代管国有资产,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的董事长,而是高级“白领”。企业“一把手”负责制现在已有弊大于利的趋势!容易造成副手和下属都看“一把手”的脸色、眼色表示意见,不敢对“一把手”行使的权力实行监督,谁都不敢提反对意见。党内民主不正常,正气必然减少,顺我者昌,逆我者靠边站、下岗,逆淘汰现象就会蔓延!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名、利、情的诱惑太多,权力监督失控,人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这已经成为了一条自然规律。当今吏治腐败已严重影响了国企的竞争力!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职工收入不高,责任绝对是领导的问题而不是职工不努力。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为什么没有竞争力?不少人认为是没有首先改革我们的干部体制,造成各种改革出现错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抓小放大,企业效益难以提高。见利忘义、取财无道,必然是肥了少数人,穷了多数人。既富了方丈穷了庙。地方国企已低估贱卖了60%--83%,职工怨声载道,正是因为公有制演变为了官有制。教训沉痛,有必要引以为戒!最初的所谓“放权让利”,就偏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将企业的一切大权都让给厂长或经理一个人,不对其资金运作进行任何监督。结果是方便了国有企业的少数经理人员大肆进行在职消费,任意挥霍企业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财产,不但造成了先于收入两极分化的消费两极分化,为社会上的财产两极分化提供了土壤,而且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运作陷入混乱,经营状况越来越坏。许多暴富者由此而掘到所谓的“第一桶金”,而大批的国有企业则因此而衰败。

6、分配制度在新旧规则中摩擦与冲突

当中国一开始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时候,收入分配上的种种疑惑一直挥之不去。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公平与效率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都有着强烈的抱怨。

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这既关系收入分配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这一争论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可能成为思想障碍,进而发展为体制性障碍。从中国当前实践来说,在微观层次,尽管也存在少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内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并不很大,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突出的是“效率低下”;但是,在宏观(也就是社会)层次,则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这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都有明显的表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十六大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对于如何分配,专家都感到目前这是一个难题。这其中涉及到城乡二元制经济的因素、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垄断性行业占有优良资源的因素等,甚至还包括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从而产生的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还包括腐败、贪污等不正当活动带来的收入等诸多原因。这就面临着如何在制度上建立调节机制,将过高的收入调节到合理的水平,但目前还没做到,在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制度等方面调节机制的功能还存在一些缺陷,执行也不到位。

7、企业大幅度裁员造成部分人员进入收入低谷

企业大幅度裁员,原因无非是经营中遇到巨大困难,属无奈之举。国外大企业,在不得不采取大裁员措施的同时,面对劳工组织和全社会的压力,往往是战战兢兢而戚戚然。到我们这里却成了“领导气魄”和“巨大成绩”,领导不对此感到遗憾,更谈不上反思;媒体想不到劳动者权益和裁员背后的原因,随即给予赞许、捧场,这种现象极不正常。

更不正常的是裁员的理论根据和颠倒黑白的作为。裁员的根据就是改革的根据,就是把经营失败和历史包袱的形成归咎于基层员工。谁都知道,这个天大的责任从根本说来和基层劳动者无关。大家看到,腐败大案的背后,时时有金融部门的黑手翻云覆雨,形成的银行巨额资金损失,都只能是管理层所为或更高层失职、失察所致。然而,如某银行员工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还落个“素质低”的名声,辛辛苦苦最终得到个“淘汰活该”的结论。以往的裁员,也并不是让真正素质低的下岗,尚有权力和影响的官员的家庭成员,因素质低被迫下岗、买断的几乎没有。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员工,多是由于跟不上腐败、庸俗的新形势而没混到“强者”份上,他们这些打下基础又付出生命最宝贵时光的“原始股东”,现在正面临最不受欢迎和老来无着的尴尬境地。另外,就买断工龄而言是减员增效的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买断”的价格是多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得到的工资不是足额的。从理论上讲,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和其子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应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下,本应属于工资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再由国家对他们进行终身保障。现在要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就得把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买断工龄,“买断”的价格就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的总和。今天的财政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来补偿工人。通常的办法是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补偿资金。但多数国有企业拿不出可以变现的资产。再加上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所以在买断工龄中,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其未来这些“买断”的工人生活收入只能进入历史的低谷。

8、社保体制还没有完善,部分国企职工得到不公正待遇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还有待完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和功能离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村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剥离了几千万员工。对国有企业员工的这种“剥离”,不仅意味着原国有企业的员工因同时失去工作和收入而“下岗”,也不仅意味着他们按西方国家的定义陷入失业境地,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任何社会保障,落入了被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弃的地位——他们往往被迫以几万元甚至仅仅几千元补偿金,从此政府就摆脱了向他们提供养老金的义务,这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将来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养老金。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样大规模剥离原国有企业员工似乎是迫不得已。因为当时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极为严重,这些被剥离的员工大多数已经实际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有些人据此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没有效率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样一种说法也是在抹煞政策因素对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困境所起的作用。诚然,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这是国有企业陷入今日的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是,错误的经济政策一直在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从而加剧了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它对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也要承担重要责任的。而且,大量职工在倒闭的企业里社会保险福利也就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我们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有企业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产权交易”的浪潮,实际上就变成了少数特权人物转移资金以侵吞国有资本的手段。在这以后掀起了两场运动:“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等于不准国有企业继续经营,“改制”则更是明目张胆地实行私有化,而且基本上是以向少数特权人物白送国有财产的方式实行权贵私有化,让少数人放手掠夺全国人民的财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变成“按权分配”就是10年来这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将许多国有企业送上了绝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以“扶持民营企业”为借口要求给少数现在或未来的富豪以优惠政策,而从不要求给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以什么优惠政策。

四、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弱化分配利益矛盾的途径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全国上下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讲究效益。也要注重公平,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更要拿出切实可行收入分配对策、措施和新型的分配原则,以弱化利益矛盾。

1、促进公平分配、理顺分配关系、落实新的分配政策,我们要迅速制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成为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活力的激励手段,致力于平衡、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各级政府与各企事业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一个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行政控制的实质是调整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各种利益的摩擦越显著,社会越容易出现混乱,以致掣肘社会变革。因此,改革中应注意运用行政控制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国家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纪律手段,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用政策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推行股分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国家一方面要确保企业所享有的权利的到位,又要注重纠正企业的短期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明和暗的流失。其二,要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与城乡发展关系。其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合理的工资分配指导意见,不能是矩形那样的绝对平均,更不能象倒三角形那样差距太大,应该在工资分配上按正态分布形比较合适,即高工资和低收入是占相当少数,中等收入占大比例大部分,每个社会成员在企业事业单位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展空间如技工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工资,而不能采用一种行政职务系列;其四要防止和纠正分配不公问题,特别是权力腐败问题。权力腐败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公,结果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尽快加以消除。也就是说要从源头上铲除利益矛盾的土壤。山西乡宁县针对100多个煤老板的年收入比全县23万人总和还高的现象,倡导了100多个煤老板实行“一矿一业一事”活动,有效调节与缓解了利益矛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证。

2.千方百计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

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管理和总量调控,的利益关系抓紧清理和规范企业违反规定、自立名目发放的各种不合理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垄断经营企业凭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获得的超额收益不得用于内部分配。加强对各地进行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的规范和监督。其二是继续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改革前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比较合理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对与现行体制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有矛盾,甚至不合理的部分我们要修正,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要理顺地区间、部门间、各类人员间工资关系d。尤其要对国有部门的收入分配依法加强监管,防止社会共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这是我们达到弱化利益矛盾之一。

3认真制定农业政策,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弱化利益矛盾,其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直接增加现金收入的项目建设,确保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新增财政支出要继续主要用于农村。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二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管理,这一点在国务院要求下已开始实施。要加强对农村水电、建房、农机服务等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清理和整顿。建立和规范农村中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的工作机制。其三是继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指导,简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审核手续,取消各种乱收费。2006年伊始,深圳市政府出台有利南下务工人员多项优惠政策,就是很好例证,如市区级人才市场在规定时间内四次免费入场,强力打击“黑中介”等措施受到普遍称赞。其四,继续清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其五是切实做好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工作。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严禁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和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用。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实实在在维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d。

4.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清除非法收入及其来源。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深化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对预算外收入及制度外收入的监督管理,完善预算外收支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格、透明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杜绝将部门收入转化为个人收入的行为。严禁政府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谋取非法收入和公款挥霍,坚决制裁各类腐败行为f。特别要加强国有企业特殊岗位和管理人员灰色收入的剖析力度,追根逐源,采取常换岗,常监督等办法阻止非正常收入比例扩大。国有企业改制后可以学习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做法,成立企业防损部,其工作人员可以渗透到重要岗位关键行为中去,从而避免本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及有关人员非正常收入得逞。

5、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

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发挥好行政和财务监督作用加大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全面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加快建立个人收入纳税信息档案制度。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收入的试点。严厉打击涉及个人所得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决企业“领导”多倍工资收入还让全体职工来平摊税赋的恶劣行为。要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途径之一。

6、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

要 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这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会管理没有得到加强,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工会的管理体制及职能被弱化,一般成为企业虚设机构,或是成为企业和单位老总的传话茼、橡皮图章,根本不是职工表达利益要求地方,按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工会通过取得对某一企业或产业的合法垄断,就拥有了市场权力g。”要建立独立的工会的管理体制,具有制定企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的建议表决权力,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另一方面,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但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更多的是要靠职工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途径来实现。促进劳动者保护,工会是一个必要条件。有劳资关系一定会有矛盾甚至冲突,所以按照国际经验,必须建立多方协调解决的机制。要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构建各阶层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具体制度。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工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仍有待提高。工会勇于介入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才能彰显其地位和作用。要通过三方协商机制,使劳资矛盾得到缓解,使业主、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使民主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企业关注职工的生活,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劳动关系才能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制定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必由之路

政治制度化水平标志着一个政权统控能力的高低与强弱。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以下制度建设:(1)形成多元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要有意识扶持和扩大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如组织农民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职代会,城市社区委员会等,使他们在聚集和反映本阶层利益要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大众传播媒介建设。这一点,在信息迅速发展和利益多变的当代社会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利益的显示器,而且“可以授人以地位”,“可以扩大改革影响的范围”,“可以强化社会规范”。(2)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择优汰劣机制。要选好人,用好人,象江苏华西村那样的村党委书记说过:“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他还联合邻村一起奔致富路,本村人住上别墅房而自己还是住在20多年前的老房子。广大村民拥护有加,在华西村应该说是弱化利益矛盾的典范。是共产党员的旗帜,是一位好干部。(3)要注意不断吸收新生的社会力量进入政治参与过程,并协

调不同集团的利益要求。(4)要强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政府决策须有一套公开的科学决策程序,要正确把握政策的目的辐射面、利益覆盖面以及社会变迁的互动效应;收入分配等利益决策必须是民主决策,重大决策也必须经过广泛讨论h,而不是由少数“领导”独断行事,坚决杜决“一张嘴”,“一枝笔”来定分配。

8、建立和完善新的利益监督机制,保证利益合理公正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造,也正在实行“三会”制度,即监事会、董事会和股东会,但是都是由企业及政府委任,实际上是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存在,没有很好代表各方的利益。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高度成熟的市场氛围,如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成熟的外部董事市场、成熟的商品市场等,既然从事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理,在利益决策上,一要学习美国通过市场监控防止董事会和经理层合谋侵害各股东利益;二要学习德国靠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用银行和职工董事对经理层损害国家、职工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监督。三要学习日本松下、三菱等公司给忠诚度好的老职工为终身员工待遇,并给予参加企业发展、薪酬等议事和见证权利。为了防止总经理或“一把手”独断专行,保证公司正确发展方向和有效经营,让出资人和职工利益最大化,起用外部独立董事进行有效利益监督和利益表决,也是弱化利益矛盾的选项。

第五篇: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核心提示: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市场发育、竞争政策、收入分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目前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等。

本期报告中,卢主任结合实际案例,非常凝练地梳理和概括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部署,特别是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主要内容,为党员干部深入浅出勾勒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对广大网民深刻的理解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全会《决定》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理念和举措,今天我主要侧重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这部分大概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一些突破性的论断和举措。

一、《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一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家知道这一次改革的《决定》,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往我们党出台的决议,主要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的改革,比如经济体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一次的总部署是六个方面,经济体制、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文化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还有生态文明体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政治里面提到了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提到加强政治协商,提出来各级党委政府政协要共同制定和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制度建 设。政协原来有一句话叫做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委员一年开一次会,常委一季度开一次会,主席两个月一次会,那么为了使政治协商进一步切实发挥作用,这次协商的工作计划,由党委政府和政协共同制定,并且组织实施,这项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突破。

此外还有,实行主审法官制度,地方党委不得干预主审法官独立审判,将来审判的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是这个主审法官来负责。还有,突破行政区划实行司法制度改革,我们的司法独立,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适当打破,这又是一个重大的进展。还有关于反腐败,办案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不是同级纪委办案,这样就避免了在同一级可能出现的那种说情、大事化小。这样一些制度建设应该说都是带有制度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制度的框架。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是从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说。

(二)生态文明体制:画出生态保护红线

从生态文明体制角度,提出来画出生态保护红线,大家知道我们有耕地的保护红线,这次《决定》提出来,生态保护红线。那么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应提出来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县,取消GDP考核。那么考核什么啊?又提出新的制度,叫做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如果是负债增加了,比如说森林覆盖率(碳汇)下降了,生态恶化了,就相当于负债增加了,资产减少了。你为官一任,以为你调走了,照样追究,一辈子都要追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制度,谁去认认真真的去搞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没有人想这个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尤其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是,这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它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干部、决策层按照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真正去调结构、转方式、节能减排、降低消耗。习近平同志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这句话很朴实,没有什么火药味,但是后来栗战书在传达十八大精神是又强调了这句话,他说总书记讲了,大家要做明白人,你们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他就说你不要以为这又是一句空话。我现在想起来,这些制度都在一步一步往前推。有些人说有必要吗?最近什么接待标准,这个那个都出来了。我想他们可早就提醒了,大家要做明白人,要知道组织上在想什么,一步一步的制度都出台了,而不是说什么不算数,也不是短期的一阵风。我觉得这样就确实使我们各级的决策层,还有我们的领导同志们,都会认真考虑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是能够适应新一届党中央的要求,适应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大所提出我们的改革方向,以致我们以后未来的工作思路,我们都按照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要求来调整。

(三)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那么在经济体制这部分,三中全会《决定》讲了,经济体制是起牵引作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强调,我也可以强调市场,我也可以强调政府,三中全会决定讲地很透彻,使市场在配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在政府和市场这两者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你说到这一层是没有用的,谁不知道这是核心问题啊,多少年来我们就在探索,什么该靠市场,什么该靠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要靠市场,多大程度上靠政府。比如说能够竞争的当然是要靠市场,那么社会领域好多问题你不能靠市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笼统的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指向是什么?指向是不清楚的。为什么我们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我们决定了,我 们改革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平同志讲不争论,不是不争论方向,方向他给你定了,定了方向以后别再给我争论什么姓公姓私姓社姓资姓左姓右,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别争了。衡量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大小成败得失,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衡量我们改革和工作的成败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

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很清楚,要立足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什么叫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看这个很清楚,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不是为了提出很漂亮的口号,而是为了最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三个有利于是根本的衡量标准。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忘了,我们设计了这样那样的制度,这样那样的理念突破,最终衡量的还是三个有利于,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基本路线,当然改革也是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指导我们改革。现在好多人提出来,是不是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了,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平衡,越来越尖锐,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提生态建设为中心,那都是混乱。因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防止我们走偏,过去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现在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言的。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然后我们在深刻领会,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句话是很中性的。怎么摆正啊?我前头给大家强调了这么多,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决定》讲了,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所以我说后面经济体制改革这些内容,有着这样的理念的指导,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顺理成章,后面的许多改革举措怎么体现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部分有很多突破,一个突破提出两个都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这就解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定位的认识,上头的一些顾虑。因为人们也在不断的争,非公经济是不是我们的执政的基础。决定讲了两个都是,第一个都是没有争议,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第二个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解决了谁不是基础啊,都是基础,都是重要基础,接着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不是新话,但是强调它很重要,怎么样发挥好国有经济作用,国有经济要有活力才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才能有主导作用,没有活力,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活力哪来?活力就是国有经济要借鉴其他所有制经济合理的成分,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中学会竞争,这你才能够变成有活力的。

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怎么样能够保持活力,又要完成社会公共的使命,这也是国有经济独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在,怎么样使国有经济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决定》当中也说的非常清楚,以管理资本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什么叫管理资本?就是不在着眼于一个一个的国 有企业去考虑问题,而是着眼整个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的提升,布局的合理化,来考虑它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当然国有经济每一个企业还是需要搞活,《决定》当中也做了很多的阐述,我这里不一一展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搞活国有资本,使国有资本的配制效率能够提升。

那么《决定》当中提出来了,国有资本的改革,以它管理好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两类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类公司不考虑投资的实体项目,就考虑资本的运营。哪该进入,哪该撤出。提高资本配制效率,提高它的控制力、影响力,完全是资本形态的考虑问题。另一类,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就是与实体项目挂钩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公司,来达到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那么在国有经济改革之外,提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改革,非公经济大家知道,刚才我讲了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地引导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这里又提出了两个不可侵犯,一个就是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另一个叫做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有的人说怎么没有神圣,原来我们的《宪法》讲的是公有制经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来我们的《物权法》颁布以后,都是同样不可侵犯,那么这一次在三中全会决定当中进一步重申了两个不可侵犯,那么非公经济怎样搞活呢?后面也专门讲了非公经济改革的一些方向,同时提出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途径决定当中指出了四条。一种是把现有的国有经济改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参股但没有说控股,你还得保持它的控制力、影响力。还有一类是允许民营,非公经济发起设立混合所有制经济,那么这个你就可以控股了,但是它可能是混 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未来我们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这种判断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里都有的,现在把它进一步强调。

我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一部分就是两个都是,两个毫不动摇,两个不可侵犯,接下来就是国有资产,以管理国有资产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资本,大家想资本是个什么玩意?资本就是玩钱,不是在玩一个一个的企业。过去我们是着眼于把每一个国有企业搞活,脱困,那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命基本告一段落。但是现在是不是还需要改呢?当然还需要改,《决定》当中也讲了国有企业继续改革的一些,我认为那些与刚才我讲的这几个大的都不具有突破意义了。突破意义的就是两个都是,两个不可侵犯,两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再加上最后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方向。

过去我们的国有经济上交的红利非常少,因为没有脱困,根本没有红利可交,现在呢?最高的交20%,比如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它的盈利很好,要交20%.还有一些行业,资源枯竭,军工的老困难企业,没有盈利的,低的5,稍高一点的10,就是0、5、10、15、20,现在比例是这样的,到2020年提高到30%。这就要求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要提高,不提高怎么完成国家给定的上交任务,怎么发挥控制力、影响力,不搞活怎么能够拿出这么好的收益来,上交给老板,老板是谁?是人民,全体人民,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体公民都是老板,但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实行这个所有制的权能,谁代表我们?由国资委,国务院,中组部来代表。

大家知道国资委管一百几十家,谁代表?他们代表我们,但是具体保值增值谁来负责?两类资本运营公司,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过去也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说 国有资本为重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跟一般的公共财政预算分开,那么这个预算考核的主要是国有经济自身的保值增值状况,然后增值的收益,再投入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行业,实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个战略性调整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讲的叫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说国进民退,也没有说国退民进,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这个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仍然是用于国有资本投资,但是现在《决定》明确提出来,更多的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在的国有资本上交,一部分用于国有资本再投资,另外一部分交给社保基金,补我们的养老保险的窟窿。那么将来更多的往民生改善和保障上投,那就是养老保险这一部分可能还要增加。此外就是保障房的建设,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改善,凡是保障民生的开支,国有资本收益当中要更多拿出一部分来,往这边倾斜了。

这个应该说是我们对国有资本明确改革的要求,时间表,到那个时候你必须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我给大家讲的这一部分。

我们进一步搞活国有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们的开发区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我们怎么样按照三中全会的《决定》,发挥好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原来传统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那样了,已经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仍然面临着改革任务,就是怎么样进一步提高它的活力,它有创新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否则都很难进一步壮大。因为像这样的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他们所面临的创新,不仅仅是用于民用,有可能是军民两用。在这个方面,完全靠我们传统的国有经济去创新,现在看是不够的。

前不久我在外地调研有两个例子是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怎么样理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圳有一家新型民营机构,民营科技机构,创造出来那个叫超 材料,超材料是可以军民两用的,引起了我们国内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很有成效,就是一帮年轻人,20多岁,从国外回来,现在30多岁,一个创新团体。我问他,我说你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他说就是国家的科技研究资源,依然是按照部所这个系统来配制,尤其涉及这种国防军工的,或者军民两用的,是不往我们民营科研机构这分的。但是他的超材料我们国内没有一家纯国有的科研单位能够研究出来。

第二个例子,东南沿海一个城市,国有和民营合资的一个企业,生产碳纤维,这个碳纤维的高标准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隐型飞机的需要,但是在那设立这个企业的时候,它的上级发起单位,或者叫原来的国有单位,要求它这里面的民资要撤出,因为涉及到国防军品的研发,当地政府说不行,如果没有民营资本介入这家企业,我们宁可不办合资企业,坚持顶住了。同样的跟他一起研发这种碳纤维的一个纯国有的科研单位,搞了20多年,标准比它低好几个标号,技术上的原因。技术上的标准我不是很懂,但是这个事例说明的非常清楚,国有经济要想发挥控制力、影响力,没有活力,怎么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你的历史使命,你还垄断着科技资源,不让往那边倾斜,但是出成果是那边,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

我们怎么样打破这种思想禁锢?好多人就说,那不行,都给他们了,我们国有经济怎么发挥它的控制力,我就说你首先有活力没有,没有活力你谈什么控制力、影响力。我们现在说老实话,应对东海南海那种非常危急的局面,没有杀手锏,民族义愤有什么用?真正拿出真家伙,真刀真枪来,你的资源又不向那倾斜,怎么能说的过去呢?当然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国有经济?因为国有经济在相当一些领域,没有它是不行的。比如国防,基础科研,重大生态这样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它的投资门槛很低,回报期很长,回报率很低,几十年没有回报,民营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个时候国有经济不进入谁进入。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批什么国进民退。前几年我老给他们讲这个道理,我说大家老这么情绪化的批国进民退,是什么意思啊?你们要得出的结论不就是国退民进吗?国退民进笼统的说,我也是反对的,我们党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那么这些领域,国退民进行吗?到时候应对这些危急,周边危机,国家安全危机的时候,我们拿不出杀手锏。所以国有经济,我们还真是不能把它贬低了,国有经济必须要进,这是你的历史使命,你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它有不同分工的。怎么把两者的积极性优势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说这一部分,我们三中全会《决定》讲的,两个都是,两个同样不可侵犯,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重大的理念的突破,然后你才有后面的改革,要不然好多人他永远纠缠不清这个问题。

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部分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有一些理念的创新,并且有举措的创新。看我们怎么样结合本地的实际,能够把《决定》的精神贯彻好,进一步使我们开发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蓬勃成长,我们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各得其所,找到共同发展、共同推动开发区繁荣富强的这种新的组合形式。这是讲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二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这部分,它的说法大家应该是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自由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等等。

(一)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这个里面特别提出来一个,叫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如果没有前面讲的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到这里你怎么体现,一个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连价格都不能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这个市场体系那就是个空壳,建了很多场地,这叫市场,但是进去以后那个价格不是市场决定的,行政力量决定的,这就是很可笑的。

那么《决定》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我们过去的价格是不是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垄断性的公共产品,基础产品的价格和收费,确实主要不是市场决定的,主要是政府定价,决定的这个要求,针对的就是这一部分。而我们一般领域的,比如说老百姓买的日常的消费品,一般的商品,95%都放给市场决定了,早都是市场定价了。但是为什么《决定》还是要提出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垄断行业、基础产品仍然是政府定价。

(二)改革要反映四项要求

公共领域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为什么要涨价?比如说,我们现在资源价格是不合理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定的价,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治理的收益。现在决定要求我们的改革要反映这四项要求,这四项要求如果都反映进来,它在客观上一定是涨价的过程,而不是降价的过程。因为原来政府人为定低价的时候,它叫做被抑制的通货膨胀。要让市场来定价,它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平衡的要求,它一定是涨价而不是降价。

但是在我们国内很少有人敢于这样公开讲,这个产品就应该涨。但是事实上,我们作为搞研究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而现在我们恰恰是没有人敢讲这个道理,那么就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大家对涨价永远是不满的,当然我们要控制涨价,比如说多发票子,票子毛了,没有竞争,靠垄断,垄断性涨价,这个 当然我们都是要反对的。但是问题是,你现在的这种低价格是计划经济导致的,是被抑制的通货膨胀,我们现在通过市场来决定它,是把被抑制的通货膨胀释放还原为市场均衡水平,这是经济学的道理。

现在我们的资源价格太低,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治理的代价,所以谁拿到了资源,他按照市场供求的高价去卖以后,他又不治理污染,不搞安全生产,结果是什么?本来这个成本应该通过资源价格的改革反映在企业内部,叫做内部成本,他把它排放到社会,所有的人在为它付代价,经济学的道理叫做内部成本的外部化,讲这些经济学道理没有人听得进去,但是我们讲污染,所有的人都在讲PM2.5,所有人都要承担代价。那么我们现在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理顺经济信号,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引导我们的结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准确的评估这个企业它是不是尽了社会责任。本来这个成本应该是内部成本,你放给社会,现在我通过改革,把社会成本在内部化,变成企业的成本,逼着它上环保项目,控制排放,降低能耗,那得靠什么?靠环境税费的出台,靠资源价格的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就是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的代价,环境修复的收益。

这个道理不讲清楚怎么能够形成改革的共识啊?《决定》当中讲的很清楚的,就是垄断行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样一些基础产品,仍然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价格形成,怎么形成?竞争性环节,一律放开市场,网络型的垄断环节,叫做自然垄断环节,仍然由政府定价,但是要增强社会监督和公开透明度。什么意思?凭什么涨得告诉社会公众,道理在哪里?我刚才讲的就是要涨价的道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你得告诉他我的成本为什么要提高,为什么要涨价,然后由社会各个方面来听政,增加透明度,你这个成本核算是不是对的,好,对 的,大家认可,以后允许你涨价,涨了以后你的服务标准质量和项目都要相应的改善。不改善,有没有制裁措施?必须有,如果它违反了怎么办?政府有没有制裁的办法,也必须设计,直至把它拆分了。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呢?竞争性的放开,非竞争性为什么不能放开?网络性自然垄断行业,什么叫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就不是经济型垄断,也不是行政型垄断,它是由技术经济原因决定的。

比如说电力网、铁路网,你建两个网是非常不合算的,因此只能是一个,这叫自然垄断网络型的,如果没有人竞争,它必然是一家独大,他操控消费者,操控政府,都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必须靠公开。比如说政府某个部门被他操控了,我们的社会力量监督反对,必须按照我们的正常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你还不听打散你,不能让你形成一家,那么这个自然垄断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它是可以打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移动通讯,现在不止一个网了,原来有五个网,现在整合整变成三家了,那么这就是说你太多了它就是社会劳动资源配臵的浪费,它能够形成寡头垄断的,比独家垄断要好,但是它毕竟是垄断,你把它放开了让所有人都进来竞争,那是资源配臵的绝对低效和浪费。因此这个方面你不能够放开竞争的,这也是有经济学道理的。

那么这两类改革,我们说的大家熟悉一点了,就叫网运分离、网厂分离,电力网和电厂分开,电厂放开竞争,铁路网,国家管制,客运货运公司放开竞争。改革的方向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这个能引入竞争的,尽量引入竞争,不能引入竞争的,政府管制还要加强社会公开透明度和监督,这就是改革的方向。那么这里仍然体现了,尽量由市场起主要的决定价格的作用,能放开的竞争行业尽量放开。最近我们看到发展太阳能,允许个人发电上网,有一个农民他花了十几万在自己平房顶上铺了一片的太阳能,多晶硅的电池板,发一度电卖给国家电网7毛9,他自己用国家电网给他卖的电4毛钱一度,他赚了将近4毛钱一度电,一年下来他赚了一万多块钱,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这就是放开竞争环节。发电个人都可以了,太阳能发电,但是电力网国家管着,将来我们的方向就是这个方向,来改善我们的市场供给和消费者供给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这是讲的现代市场体系当中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实际上讲的就是垄断行业怎么改,垄断性的定价我们怎么改,基础性的。因为非垄断的我们基本都放开了。

那么这部分还有个重要的改革,突破性的,叫做负面清单,就是说负面清单是禁止性的规定,禁止性的都不能做。禁止性的尽量的简明,清单之外的随便接入,这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法律上的概念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这个主要是对于企业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的,法不禁止即为自由,我们主要颁布禁止性的法律,禁止性的之外,全都可以做。我们现在还不太适应这个,许多民营企业家还问我,我们应该进入哪些行业,我说你别再问我,你注意国家发布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之外,你都可以进入,根据你自己的特长,你自己经营的经验,你自己敢于冒风险,你自己的合算,该不该进入,你自己决定。

这是很大的一个突破,过去我们动不动设臵一个,许可你进你才能进,现在我不设许可性的,我设臵是禁止性的,不禁止你都可以进,这就是市场经济本来的东西。政府规定什么可以,那就没完没了,你都要管。我觉得最主要最核心的一些,我把住了不许进,剩下的我都放开,这就是属于所谓信息经济学里讲的,信息对称与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市场上的信息太多了,只有深入其中的市场主体才知道哪个信息跟他是能够对应的,我才自己决定根据信息来决定,政府不可能 把所有的市场信息都穷尽了,然后你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政府没有这个万能。所以你只能说,我不许你做什么,这个政府是可以把握的住的。

(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怎么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怎么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啊?所以我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些基本提法,这个提法它是方向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市场体系这部分,我觉得就是从总体上而言,这两个是非常鲜明的,一个负面清单,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特别是针对的是垄断行业。政府定价这部分怎么改?也指的非常清楚。那么市场体系还包括很多,比如说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分割怎么办?《决定》当中明确提出来,要进一步清除废止市场壁垒,严禁和惩处地方政府擅自设立优惠政策,你看这话说的很严格。过去我们研究老是反映这个问题,研究报告写这个写那个,没有用,《决定》当中写了这个,就认真的要思考了。严禁还要惩处,怎么惩处?所以我想这里我们有关部门,法制办,工商管理总局,商务部,发改委,他们会出台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说我们未来的统一市场的要素自由流动,商品平等交换,消费者自主选择,你必须有制度保障,否则这不都是空话吗?但是《决定》当中写了,写的分量非常重,口气非常重,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些,严禁和惩处市场封锁设臵市场壁垒的优惠政策。

(三)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

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叫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体系我觉得值得大家认真关注的是,《决定》提出来了,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上面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过去我们不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现在我们有的已经知道的是小额信贷公司、小额担保公司,还有由银行来 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银行在村镇银行当中它还要占大股,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没有允许你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允许你发起参与,但是上一级银行要起决定占大头。现在这个就是民营资本可以发起设立了,完全跟什么金融机构没有关系。当然他要符合银监会发布的办银行的规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突破。我们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一直苦于融资难,如果没有这一条突破,永远解决不了,包括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普惠金融,就是小额信贷,农户,每一笔贷款很少,几千块钱,我们的银行根本都不愿意做的,只能用这种普惠金融,小的地方性的银行,让他们来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条,这一条出台以后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第一个。

关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是利率要进一步市场化,现在我们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了,但是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必然也是要走向市场决定的,什么意思?慢慢的放给金融市场,让他们决定。那么这个怎么形成啊?存款利率怎么放?怎么形成?现在我们看到了《决定》当中说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实际上就是短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短期利率,将来形成放开存款利率的基准线。可能将来就是上海同业拆借市场那个利率,将来就是我们存款利率放开的基准。

此外还说要扩大民间资本跨境的金融交易,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这个可能对我们开发区引资,还有我们完善投资环境都有很大的冲击。你想玩资本运作,想扩大跨境金融交易,上海自贸区,横琴岛,深圳的浅海,滨海新区都可以搞人民币资本向下的可兑换,他从你这跑那玩去了,把资本从这抽走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所以对我们开发区来说,你怎么样完善我们这的金融服务环境,让他觉得在这资本配制效率是高的,这个带来新的挑战。这是金融市场当中 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这是金融市场体系的第二层次的建设。

第三个层次,金融市场要放开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和利率,你必须有制度的保障,设定安全底线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这部分要建立小额存款,叫做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概念,同时这部分还提出来,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这个跟我们老百姓和企业都有直接的关系。民营资本可以发起中小金融机构,而且我们还要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它破产了,如果我们有钱存在那怎么办?我们从来大家都不习惯于,金融机构还能破产?《决定》提出来这个给我们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的,当然这个不是贸然的放开,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起来,建立起来,我们老百姓在那存款,就有个制度上的保障,那么金融机构退出,是不是就是对老百姓存款不负责呢?这个退出机制实际上是对金融机构的一个压力,你别以为办金融机构这么容易。

因此这部分大家看,这个要是往前推,对于我们开发区的你的市场环境的完善,投资环境的完善,既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现在就是说,我们能不能考虑先在自贸区里面,上海浦东新区的自贸区里面,率先放开存款利率,那么有好处,他就吸存款啊。他那放开了,我这一看,那边存款利率高,金融机构的钱往那搬家了。这个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也不是说马上就会引起大规模的搬家,比如说老百姓或者企业,它就习惯在工商银行开户,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大,网点多,比较方便,我就信他,我不相信他能破产。

现在也是这样,实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小银行非常愿意,因为实力比较薄弱,大银行没有什么积极性,大银行因为觉得,我这个网点多,规模大,信誉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还得往里交费。我们每一部改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 既得利益的怀疑,甚至是阻碍,当然这个改革是要往前推的,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机遇,都是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金融机构这一点。

大家我们说放开存款利率,对于中国的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提高,对于老百姓收益的提高,绝对是利好。因为现在我们的存款利率给的比较低,我们的金融资源配臵效率也很低,老百姓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因此现在许多人批评我们中国老百姓,是普通的存款户在支持银行,银行是愧对所有这些储户的,因为给人的回报太低。但是银行又不接受这个,银行说我们现在变成众矢之的了,但是我们存款利率不改革,它这种现状它确实老也改变不了。银行自己觉得委屈,社会不买你的帐,总体上我们的资本配制效率就是低的。因此我们说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制效率,对于我们的存款人,你有更合理的一个回报,这是积极的角度讲,但是这种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前不久我在上海碰见他们金融口讨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征求意见,最后一道了,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推出。所以我们看,我们的改革这一次可确实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了,许多制度都在制定,就是要出来了,有的人问我,说这些东西你估算估算,什么时候能够出台?我说按照以往的经验,应该在一年内把方案都出来,具体推行不能在拖过一年。而这个存款保险制度看来比我的预估还要快。这是我们讲的市场体系这一部分。

市场体系这一部分我觉得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几点,这部分还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讲的不多,但是也有很多振聋发聩的地方,这个我觉得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特别是关于院士制度的改革。这个我也不再多说了,因为大家可能最近也看到了一些议论,院士本人也出来加以说明。点一句,这个制度的改革,遇到了 相关领域的比较强烈的反弹,但是我们中央改革的政治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照样不是推出来了吗?所以我们说,我们对这次改革决定的设想,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设想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他公布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在理论突破和一些举措的力度上,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这表明了这次改革的政治决心,我个人是感到确实是应该给予非常积极的肯定。这是从市场体系的建设这一部分来讲的。

三、政府职能转变要落实到制度上

这一部分比较好的,我个人认为有突破性的亮点,有这样几个,三个。

(一)企业自主决策,减少政府审批

一个就是关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这里讲了一个“除了”之外一律放给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那么这个“除了”什么呢?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指国防军事安全、生态安全涉及全国的重大生产力布局,还有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这样一些项目之外一律放开,政府不再审批了。这个我觉得又跟前面的负面清单有点像,真正体现企业自主决策,那么政府就不管了吗?如果不管,确实也不对,比如说我们统统放给企业,污染怎么办?高能耗怎么办?质量标准怎么办?技术标准怎么办?卫生检验怎么办?安全生产怎么办?这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事情,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监管。这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尽量减少事前审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可不一样,不是个事中事后事前的区别,而是政府监管对象性质的变化,过去审批什么玩意?成本、利润、规模经济。现在这些都不审批了,一律放给市场。审批什么?事中监管,事后监督,能耗,排放,技术,质量,安全,随时要去监管。违反了这些,限期整改,不限期整改,好,还没达标,退出,清出市场,你别再这做了。

我们过去政府长期在这方面是忽略的,没有严格的职能,所以我们又回到我们的雾霾上来,这不是政府该干的事吗?他不干,他更多的是鼓励企业上产能,优惠地价,优惠财税,优惠信贷,产能过剩了以后,限批,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办法。所以我们说改革尽量的不要政府来批准这个那个的,政府就不要有作为了吗?过去远远没有做到的就是,对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这些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和严格的实施,政府失职在这,过分的过渡的行政的是在审批上。

那么接下来就说了,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国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这就对干部和政府行为的端正进一步提出了制度上的规范。

接着还有一个就是顺理成章的,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我们现在中央政府把农业小水利两到三万块钱的投资都要国家发改委审批,农村公共厕所的改造都是中央的实权,这就是政府越位太多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物的干预,说这一段要不举具体的例子,大家也不知道这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个人以为可能减了不少了,没想到,说老实话,为什么大家批评这些年我们政府配制资源权力有所回潮,改革有所倒退。09年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这样一种负面的效果。为了引对全球金融危机,赶紧扩内需,促投资,本来是有投资的调整结构的效果在的,但是一下子把审批权集中了。

比如说农村小水利,农村小水利本身是改善生态的,支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的。但是是不是就一定要变成中央审批的权力,两三万块钱,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说你要细想起来这些事情确实是有回潮的,否定是否定不了的,因此我们 要往前改革,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足,否则你要去改什么啊?一切都正确还往前改什么?因此我们说,我们考虑这样一些,它出台一些新的东西,也是想必须有一种勇气承认我们有一些做错了,你才能往前推改革,这是政府职能转变这部分。我觉得很大的亮点,减少事前的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同时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着眼点正确的转移,这是我们讲的政府职能转变。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对政府而言我们要树立一个叫做法不许可即为禁止的理念,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刚才前面讲的对老百姓,对市场主体而言叫做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于政府对于公共权力而言,依法行政的理念叫做法不授权即为禁止,就是政府不要以为自己随便什么都可以做,没有经历法律授权的政府是不能做的。这个现实意义在哪里呢?比如说最现实的,我减少了这么多审批事项了,我随意再把它恢复了,谁来监督啊?一定是法律,法律不给你授权,你没有权利去重新恢复,或者设立审批是,政府没有这个权利。那么我改革,我得突破,与现行法律冲突了怎么办?全国人大授权,中央政府授权,现行法律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念。我说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减了300多项,本届政府又减了三百多项的行政审批权,要恢复了怎么办?谁来监督。

所以这里必须讲,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们《行政许可法》就是给政府立这规矩的。我们不是没有法律,这个理念非常重要,对老百姓我们要适应的就是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政府一定要牢牢树立法不授权即为禁止,我到处讲这两条,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法学界的立法理念。非常之重要,否则我们这个改革有时候可能就又走歪了。

(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当然讲到政府职能转变这里还有一个去行政化,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逐步的去行政级别。这也是这次明确态度来的,当然现在的改革方向已经定了,比如说公益事业单位能够纳入公益类的分成三类,第一类公益一类,全额财政拨款;第二类,能够自收自支;第三类,可以企业化经营的,分成三类,这三类统统没有行政级别,脱行政化,去行政化。

这是防止公务员指标的扩编,行政膨胀,所以不能把它纳入行政,以后是不是再转,全部参公管理,那是后话。现在我们的改革,我们把它变成公益一类,这是我们讲的去行政化,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我们为了加强某一项领域的工作改进,或者说重视这项工作,马上套行政级别,比如说县里面鼓励他发展民营经济,给一个民营经济老板说你干好了给你个副县级待遇,过去这个很多很多的,现在是不是少点了?你给他人家花钱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么这种行政化倾向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就是非行政领域我们太过善于用行政办法把他们管起来,管的到很见效,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院士制度改革,行政化的一个弊端,非常突出的一个弊端。

其他的咱们就不说了,这个改革一定要按照本行业本专业的规律去管,什么都用行政化把它管起来,说的难听一点,我们是不是太没本事了,我们怎么就没有本事按照人家的专业行业的技术规律,专业化规律去管理呢?你非得用行政化办法把他管起来,这算我们的本事吗?我认为不是,因此我们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当中,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个改革可能遇到阻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改革一定要往前推,这是政府职能转变。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亮点 第四个改革,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影响更直接,行政体制改革之后,第四个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

第一,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或者GDP挂钩的做法。一般不在于GDP和财政,不采取挂钩的做法了,比如现在教育支出占GDP的4%,国防开支占GDP的4%,科技占4%,其它要占4%,据说财政部清理一下,大概有20多项,20多项都占4%,不就超过一百了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我们各个领域要强调自己领域的重要性,他就要与你挂钩,一挂钩就是这个结果,所以这次就清理,这叫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在预算制度当中,提出来了清理整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且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大家知道过去只要中央一搞什么重要的建设,包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发国债都要地方配套的。那么这次说,竞争性的,不要地方配套,这个很重要的改革,我们中央的,你该给地方的,比如说老少边穷地区,你该支持就给够了,你别在地方配套,中央请客地方拿钱,他本来就没钱,就是你中央的事权,你就该这么干。所以这个时候,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端正政府的行为,可能是没有这个制度保证,政府行为没法端正,这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取消挂钩。然后地方配套,尽量的也不再弄了,这是一个重要的预算制度改革。

增加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不规定用途的,叫做专项转移支付,它是跟项目挂钩的,是指定具体用途的,这个太多。太多了导致地方政府跑步前进,以后就是尽量把这个都清理掉,减少,更多的是给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地方按照自己的事权,自主决策,该干嘛干嘛,现在我们就还是中央管的太多,要个公厕都得中央事权,农村公厕改造。所以说你不 理顺这些东西,你怎么去端正政府职能呢?那么这是从预算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地方政府来跟进,这对我们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再有就是税收制度的改革,将来要建立以直接税,并且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合理划分。现在地方税收主体税不够自己花的,什么车船使用税,一般城市建设税,小税,将来地方税主体税种是什么?财产税、消费税、所得税,这都是直接税,没法转移的,你转嫁给谁都不行,必须自己交。那么我们现在主体税种是什么啊?增值税,营业税不是改成增值税了吗?增值税是流转税,它可以由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就是它提价,你来征企业的税,企业一提价,转嫁给消费者了。那么流转税的缺点就在于,政府一定要干预企业的,不干预企业他没有流转税,你怎么让政府减少干预企业啊?必须把这个税制给调整过来,所以将来我们把流转税比重调低,要增加直接税,直接税就是消费者企业个人直接付的,消费税、所得税、财产税,没法转移,这些税在地方都是稳定的,地方政府最清楚。比如不动产,不动产没法转移,地方最清楚了。所以这应该是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消费税主体税种,地方完善了地方的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等,提高政府效率,人家老百姓愿意到这来旅游、就业、买楼、办企业,到你这花钱,你不就有消费税了吗?

所以这样就迫使我们政府职能,由干预工商业、企业,转投资,转到改善本地的市场环境、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上来。大家知道财税体制不改,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很难去调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那么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大家知道,消费税、财产税、所得税,三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不够的话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再不够地方发债。这一部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上,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允许地方发债,所以将来地方政府的正当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这三大块。现在这三大块都不够,一般性转移支付少,专项转移支付多,地方只有5个城市可以发债,其他都不可以发债,还有我们的税主要是增值税,这是个很重要的改革。所以我们说现在改到这一步,想停都停不下来了,我们的改革的逻辑就是你想半途而废会造成混乱,你只能往前推,这就是我们改革的逻辑,我说各位领导同志们,什么叫做改革的逻辑?就是内在的东西,你想停都停不下来,因为改到这一步了,我地方政府营业税没了,增值税还要75%分给中央,上交中央,25的规模。

所以地方政府就想办法开邪门歪道,土地财政,土地差不多没了,是不是?所以说你怎么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未来的公共开支的来源,我们的改革还能停下去吗?它不能停了,带来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给我解决下面的问题,那么我说最简单的,你先把上交中央的75的那个分出比例减少,所以要合理调整中央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这都是一步一步的就往下推了,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地方政府来说,这都是非常实际的直接的制度建设,影响非常深远。这是关于财政改革有这么几个比较重要的。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我得跟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这个里边我也主要给大家讲三个比较突出的亮点,带有突破性的举措。

第一,允许农民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且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家注意,不是它的土地,承包土地,那都一直都可以的,承 包土地的租赁抵押,向大户集中流转,这里讲的承包经营权,这是个新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个突破。过去我承包这块土地,我现在是承包经营权,这个权是什么东西?比如说我山林我承包了70年,平地林地我承包了25年,我把我的经营权抵押转让,而不是我这块地,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新的情况。

第二个突破,允许农民的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村宅基地可以抵押担保转让。但是是不是意味着刚才所说的这两个权可以卖,所有权可以卖,没有这么说。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误读,那么怎么样进行这种转让?实际上也是需要认真的研究的。

我曾经记得我前两年到澳大利亚介绍我们中国的改革,因为他西方老主张中国土地要私有化,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们中国在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改革,可以抵押转让。我说比如说山地,我们可以承包70年,子女可以继承,后来他们听说以后,他们说这样就很好,他说我们也不是主张土地所有权一定要私有化,他说我们主张的是土地财产权利的清晰化,山林承包70年,他70年农民就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我的子女可以继承,我就不会祸害这个山林,我的财产收益就从我保护好这个山林上来的。这是权属清楚了,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仍然是集体的,但是农民你有个长远的预期,稳定的预期,这样就可以得到用益物权,这是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利。西方他们也是,这个我们是很赞成的,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搞土地私有化,由此我也得到了一个启发,我们现在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怎么样能够让农民得到土地上他应当得到的财产权益,还是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着眼于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转让,给他带来的财产性收益,而且让他能够介入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让他从产业化经营当中得到土地的长期收益回报,以工资的形式或者以股份入股的形式都可以。这一部分,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放开户口限制,主要是指建制镇和小城市,小城市是50万人口,落户限制全面放开,中等城市是叫做有序放开,大城市叫做合理确定落户条件,特大城市叫做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就是我们中等城市有序放开户口限制,小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这是我们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有些人说中国改革没有涉及户籍制度,他是没有好好看,我们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这一部分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前面我们讲了财政的各种各样的开支跟GDP挂钩,跟这个那个挂钩,一般不挂,都清理掉了,唯独新增加一个,叫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机制。

这就引导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真正变成市民了,农民市民化的程度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就是你转移的越多,公共开支的需要越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你的比重越高,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中的公共财政收入不足的难题,我觉得这又是我们这次改革当中的一个亮点,它真正解决你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新的制度,过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以前就产生了,土地城市化了,人口没有城市化,现在要通过这样一些机制,使人口能够城市化,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下载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动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处理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处理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

    试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写写帮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期末论文 ***1 任政试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亮点

    尊敬的党支部: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本次全会就下一步改革做出总体部署。这次三中全会我认为有几大亮点,首先,最重要的亮点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社会热切期待改革取得新突破。顺应人民愿望,把握时代要求,不失时机深化......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围绕“XX市2017年全面深化改工作要点”经济体制改革的17项重点任务,现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组改......

    2005年深化*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区委、区政府构筑生态型石化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5篇)

    第一部分:判断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答案:A A. 正确B. 错误 2.10年后,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变为市民。正确答案:B A. 正确B. 错误 3.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