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

时间:2019-05-15 11:0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

第一篇: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其中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

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匈奴族、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关资料,课上交流,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课前导学

1、观看有关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影视片

2、收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3、准备历史小品《冒顿单于》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进匈奴是如何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讲中原的汉朝在不同的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本课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懂得,中原的主体民族后来发展为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中原汉民族的影响之下,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随着中原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视机或小黑板;

2、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历史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你们听过王昭君的故事吗?汉元帝时,为了确保汉匈边疆的和睦安定,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从此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密切,半个多世纪团结友好。你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想了解那时匈奴族的生活状况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出示课题)

学生认真听课

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匈奴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你们谁知道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怎样?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教师出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中第一标题)

下面,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历史短剧,大家在观看表演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哪些?(出示问题)

学生认真看书,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②杰出的首领是冒顿,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学生表演预先准备的小品)

旁白:冒顿励精图治,建立一支严明的军队。他发明了一种响箭,命令士兵严格按要求练习射箭。(两三个学生装扮士兵练习射箭)冒顿:大家一定要认真练习,我的响箭射向哪,你们就必须把箭都射向那儿,否则一律斩首。旁白:一次,冒顿外出打猎,他突然把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随行的士兵惊呆了,有几个士兵没敢跟着射箭,冒顿大怒

冒顿:大胆,你们几个竟敢违抗本王的命令,给我拉下去,斩!

旁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冒顿的命令了。他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役,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他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发明一种响箭,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 通过看书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掌握了本题

通过看小品,同学们对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有了具体的了解。

同学们演的很好,问题回答的也很好。匈奴族兴起以后,他们除了有兴旺发达的畜牧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他们同汉朝的关系如何?请大家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和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

①他们的冶铸业有很大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生产和军事

②他们同中原交往,从汉人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③随着匈奴经济的迅速发展,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在秦末汉初时,匈奴对中原形成了威胁。而西汉初期,汉朝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面对匈奴的南下进攻,西汉为了稳定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匈奴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以及汉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

大家说的很好。汉初由于国力有限,所以对匈奴只好采用“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时,当时的情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出示标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对匈奴用兵,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卫青、霍去病漠北大破匈奴。

(出示卫青、霍去病的有关资料)

(卫青,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被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

(出示西汉和匈奴战争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兵攻打匈奴,卫青军队歼灭单于主力,霍去病也大破匈奴兵。

根据大家掌握的资料,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卫青或霍去病的故事? 通过刚才大家讲的故事我们思考一下: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何作用?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踊跃发言

汉武帝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使国力大大加强;

汉武帝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南下;

汉武帝决心改变被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北方边郡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

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筋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

可能愿意讲的学生较多,教师要掌握好时间。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击匈奴,使匈奴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从此再也无力与西汉反抗。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到了汉元时,他主动提出愿和汉室通婚,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这样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出示标题)

(出昭君图和资料)

(昭君,南郡秭归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关于王昭君的资料和有关的电视剧很多,谁能根据预先掌握的资料,给大家讲一下王昭君的故事。

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讲王昭君的故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讲的很好。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葱翠,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格外耀眼,墓前竖立着董必武的诗碑,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昭君出塞给北部边境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定,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大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我们对比一下: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什么不同?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他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增强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大家谈的很好,昭君出塞给北部的边境带来了长久的安定。有史书记载: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大屏幕出示这句话)王昭君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和平使者。

下面我们把本课小结一下。本课我们学习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在匈奴兴起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讲了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和他的主要功绩。另外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朝和匈奴无论是在战还是在和的时期,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昭君出塞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边境贸易等加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民族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大家明白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教师边小结边出示本课的板书)

学生边听老师小结边认真看屏幕的板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提高学生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道题: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印证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第二篇: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一课,重点讲述了汉武帝在军事上实现大一统,和前面讲述的政治,思想、经济与下节课讲述的外交一起构成汉武帝时期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达到全盛时期。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

2.掌握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包括卫青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和王昭君出塞。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以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多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

四、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

六、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图片导入法。用长城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3.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有兴趣,抽象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片来导入本课,对西汉初期和昭君出塞的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认识西汉初期和亲是迫不得已,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与匈奴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昭君为民族交往做出的贡献,学生通过体验也能体会了解。

八、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智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问)图片中的建筑是什么?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那个少数民族的吗?(师)就是这个雄踞北方的匈奴族的威胁,竟然困扰了大汉王朝三百多年,那么在汉与匈奴长达三百多年的和战中,究竟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汉代,去亲身感受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4课,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题是《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当年的匈奴具备了何等的实力才能与大汉王朝抗衡三百多年? 这还得从它的兴起讲起!首先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板块:草原帝国的兴起。

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它兴起在苍茫寂静的蒙古草原之上,匈奴族过着游牧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秦末汉初的时候,匈奴族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首领,他的名字叫:冒顿:匈奴语,英雄的意思,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同学们可以看一下77页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他凭借着他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建立了一支拥有30万人的强大的军队,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当时的匈奴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匈奴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8页,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匈奴经济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畜牧业:牲畜遍野

冶铸业:铁器、金属饰品

农业:农耕,垦田种谷。匈奴人是从哪来学会了农耕呢?从汉族人民那里,这说明了什么呢?汉与匈奴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了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匈奴经济的发展又为匈奴的进一步强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这样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族的势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匈奴帝国雄踞于草原大漠南北,赫赫一时,而此时长城以内继秦之后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才刚刚建立,在同一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冲突,接着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二板块——草原帝国与大汉王朝的和战

汉朝初年冒顿单于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得了河套地区,并且驱兵南下,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灾难,而且对于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来说,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谁还记得西汉初年时的经济情况?一个字:穷,穷到什么程度呢?皇帝出行时 连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找不到,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强大匈奴的进攻,西汉王朝是否会出兵反击呢?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和他打吗?(不会,为什么?打不过。)事实上也打了只是没有打过,既然不能打,那么你就为汉初的皇帝想想办法吧?对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和亲)好!和汉朝初年的皇帝想到一块去了。那什么是和亲呢?请同学们阅读78页小字部分。

将皇室的公主嫁给单于为妻,每年还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丝绸等,这对于大汉王朝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政策呢?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不、为什么还要实行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刚才提到了西汉刚刚建立,国力弱,对匈奴不能实行军事反击,只能被迫采取和亲的政策,但和亲是否阻挠住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呢?没有?匈奴人依旧是年年南下,骚扰西汉的西北边疆,掠夺人口,牲畜,践踏汗水浇灌的家园,使得西汉边疆无宁,祸患无穷,匈奴成为了西汉王朝挥之不去的最大威胁,那么这种局面到谁统治时期才最终结束呢?——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从跟本上阻挠匈奴的进攻,下决心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反击匈奴。为什么此时的汉武帝敢于反击匈奴呢? ——国力强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一共有三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漠南战役,卫青领导,从匈奴的手里夺回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战役,霍去病领导,将河西走廊一带划入西汉的版图。

第三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这次战役由卫青和霍去病领导,关于这次战役的情况在我们书中79页第一自然段,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呢? 好!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通过刚才介绍,同学们是否能把战役的影响总结出来呢?

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西汉百余年来边境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也使汉武帝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这样,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同学们:当年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长城内外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的沙原上不知横卧着多少汉与匈奴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来到了边塞,带去了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到了大约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彼此之间不断的攻杀,其中有一部的首领是呼韩邪单于,主动向西汉称臣,双方定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时 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西汉,主动向西汉提出了愿与汉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昭君为了进一步巩固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关系,愿意做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为妻,临行前,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连长安的百姓也去送行,那么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难过,离开亲人再也不能回来了——忧伤,(高兴——,为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诗句我们了解匈奴地区的自然环境怎样?昭君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亲人,来到这荒凉的地区,举目无亲,但是她还毅然决然去和亲,你有什么感想?

昭君嫁到塞外草原后,为汉与匈奴的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局面。现在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在书中找到一则资料证明昭君出塞带去了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边城晏闭,牛马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美丽的大草原因为没有战争的喧嚣宁静而祥和。

后来昭君去世了匈奴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袍襟携来黄土含泪堆成了一座土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君墓。今天凡是到内蒙古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听当地人讲一讲王昭君的故事,还要到呼和浩特市南郊20里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昭君墓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已经成为了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些年昭君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呼和浩特市已经多次举办昭君文化节。

正是因为昭君是西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使者,所以从唐朝的诗人到现代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歌颂昭君,我们看这是文学家翦伯赞歌颂昭君的诗,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缅怀昭君。

告别昭君后,我们把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西汉初年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期是反击

汉元帝时期与匈奴之间有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我们看西汉与匈奴之间有战也有和。其中什么占主流呢?(和)西汉末年匈奴开始走向了衰落。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对东汉称臣,逐渐内迁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与东汉战争,后被东汉打败,向西迁徙,过了中亚、西亚而且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如果大家对北匈奴的西迁感兴趣的话,课下可以上网自行查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族。在今天56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族吗?没有了,但是在历史上匈奴族和汉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匈奴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开发了北疆,创造了文明,丰富了祖国的历史,当年西汉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虽然有过战争,有过风风雨雨,但是和平友好仍旧是主流,而且不管哪种方式他们之间总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祖国的历史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今天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友好、团结、尊重习俗。那么对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比如2008年3·14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和2009年新疆7.5打砸抢事件,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坚决反对!

让我们为祖国民族团结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吧!好本课到此结束,进入课后练习。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C.漠北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C.窦固、窦宪 答案:A

九、作业: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对汉武帝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么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汉武帝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加深对他的认识吧!

十、板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

汉武帝大一统

昭君出塞

汉初

汉武帝

元帝

反思:《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重点讲述了匈奴的兴起和汉朝与匈奴的和与

B.卫青、窦固

B.河西走廊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D.蒙恬、蒙毅 战两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作为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为什么还要实行呢””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来体会西汉初期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时期的不同之处,并感知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作业把本课纳入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板书,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目了然,对和战背后的双方实力对比导致的双方关系的不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分析不到位,不会从地图上提炼有效地信息,运用地图来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的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中给学生大量的思考及展示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三个不同阶段讲述了汉与匈奴的关系:一西汉初年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人物,和让学生了解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知识积累有限,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但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不易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及匈奴兴起的史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历史作用。

3、了解昭君出塞的史实,体会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对汉匈两族所做的贡献。

4、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六、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长城的图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传和民族精神。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那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长城修建于哪个朝代?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怎样的民族?他是如何强大起来的?与汉朝的关系又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图片,放松心情、渲染气氛,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让学生首先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认真阅读本课内容,依据学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课本中勾画出知识点,如有争议的问题,可组内讨论,总结正确答案。)

3、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利用各组黑板,展示成果,不同见解用双色笔纠正,各组互相检查,教师及时点评并讲解)

学生展示:(1)、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时间、人物、意义?(2)、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畜牧业、手工业、农业)?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这一框题我们要重点掌握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并使匈奴族的经济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发展到鼎盛时期。匈奴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农耕,体现汉匈之间的密切交往。

学生展示:汉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并讲解)

(1)教师总结西汉初年汉匈关系为和亲提问西汉初年与匈奴人主动和亲的原因?(学生回答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衰弱,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比较缓和,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为以后大规模的反击赢得时间。

(2)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为战争(出示图片,漠北战役示意图)让学生感受战争的场景,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体现两个人的功绩,引出漠北战役的影响。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组织大规模的战争抗击匈奴?(学生回答)重点体现国力强盛。并且是汉武帝大一统在军事上的表现。

(3)汉元帝时期汉匈关系为和亲(出示昭君出塞图片,材料)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材料。教师提问通过材料体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也是我国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体现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顾和战和的关系脉络总结出决定民族关系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国力。和与战只是民族交往的方式,和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本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出示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分组展示,形式多样,教师规范答案)教师总结: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再次体现汉与匈奴的和与战。

(四)、当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对正答案)教师分析个别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汉族和匈奴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六)板书设计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和 战 和

第四篇: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习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A.呼韩邪

B.冒顿

C.松赞干布 D.骨力裴罗 2.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后汉并没有摆脱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两民族间的友好相处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纺织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4.使匈奴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汉武帝时,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B.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汉与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论从史出

6.“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

(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2)这首诗的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3)作者对后一件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他的英勇善战对汉朝人民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与探究

8.汉武帝以前的皇帝,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而汉武帝即位以后,不断地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你能说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吗?你赞成哪种说法?

说法一:汉武帝前的皇帝太软弱,不敢抗击匈奴,只能和亲。而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敢于反击。

说法二:不对,汉武帝以前,汉王朝刚刚建立,政权有待巩固,国家贫穷,没有力量反击,而汉武帝时,汉朝达到鼎盛,有能力反击,胜利也有把握。

参考答案

一、1.B 2.D 3.C 4.B 5.B

二、6.(1)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2)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3)赞扬。因为它为两族人民的友好和平关系的发展,为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7.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有利于汉朝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钟 同步练习

三、8.第二种说法。

史海听潮

在汉朝,有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一生曾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共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发河西、酒泉这些地方,消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后人对他推崇至极,李白《胡无人》诗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元狩六年(前117年),他不幸在长安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特命陪葬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座高大的墓冢形状像巍峨的祁连山,墓前陈列“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刻,以表彰他远征匈奴的丰功伟绩,并谥予他景桓侯的封号。出葬之日,命归降的匈奴将士身着黑衣黑甲,在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两旁列成几十里军阵,为他送葬。

思考空间

(1)故事里的他是谁?(2)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参考答案

(1)霍去病。

(2)以国家利益为重,先国后家的高尚品质。

第五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

.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

[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XX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

政治方面

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

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军事方面

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杀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时,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前面我们提过: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看后,请复述出来。

[板书]2.昭君出塞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去,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选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当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叫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上了名。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学会了。

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设宴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并很快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开始,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出现了人畜两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由教师讲解或者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书看)

[投影显示]

.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见报警的狗叫声,百姓没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务)。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在这里就不作统一要求了。

[布置作业]

.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

D.蒙恬、蒙毅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

2.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下载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 和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Part.14学习资料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匈奴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 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精讲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匈奴的起源生活习惯,分析归纳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 2、概括出两汉时期匈奴与两汉的关系的史实,讲述卫青、霍......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历史 3、 课时:1 4、 学生具备一定利用网络搜索资料的能力 5、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了解 复习已经学......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

    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合集)

    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