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

时间:2019-05-13 23: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

第一篇: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

第14课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你们谁知道匈奴族 的生活习俗怎样? 的生活习俗怎样? 秦汉之际他们杰出 的首领是谁? 的首领是谁?

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古代北方 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逐水草迁徙,他们逐水草迁徙,以畜牧业为 主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 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以 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 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 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并不断向南扩张。大约在秦灭 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 六国之际,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 财富和牲畜。财富和牲畜。

冒顿单于最大的功绩是: 冒顿单于最大的功绩是:

A 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励精图治,B 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纪律严明的 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骑兵 C继承了单于位置,成为匈奴最高首领 继承了单于位置,继承了单于位置 D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族兴起以后,匈奴族兴起以后,他们除了 有兴旺发达的畜牧业以外,有兴旺发达的畜牧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 还有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 他们同汉朝的关系如何? 他们同汉朝的关系如何?

匈奴鹰形金冠

汉武帝时,当时经济、汉武帝时,当时经济、军事的情形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呢? 变化呢?

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经济比较:

汉初: 民失作业,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 人相食,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 人相食 死者过半。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初:国家粮仓丰满,谷子一 汉武帝初:国家粮仓丰满,汉武帝初 直堆到仓外;府库的大量铜钱,直堆到仓外;府库的大量铜钱,多 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 无法计算。无法计算。

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①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 ②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 西汉反击匈奴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③西汉反击匈奴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

反击匈奴的战争。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

二、卫青、霍去病 卫青、大破匈奴

卫青,河东平阳 卫青,卫皇后弟。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阳公主家奴,后被汉 武帝重用,武帝重用,官至大将 军,即最高的军事将 领。多次带兵同匈奴 作战,屡立战功。作战,屡立战功。史 书说:卫青为人,书说:卫青为人,谦 虚爱士,虚爱士,深得部下拥 戴。

霍去病,霍去病,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 善骑射。18岁跟随 卫青作战官至骠骑 将军。霍去病为人,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 陷阵。陷阵。常带领精壮 的轻骑兵,的轻骑兵,远离大 军,深入蒙古大沙 漠数千里,漠数千里,追击匈 奴贵族。奴贵族。

“冠军”的来历 冠军” 冠军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 你为冠军侯吧!”

匈 然 山

单于庭

西 域 121 大

渤 河

西 走 廊 西 水

河 东 海

匈奴 匈奴 匈奴 匈奴 匈奴 匈奴 匈奴

长安

汉 匈

卫青、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有何作用? 有何作用?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B、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 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C、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 中 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 D、军事上:大规模武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国家的统一

小结: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时期 汉初 汉武帝 汉元帝 关系 原因 结果

和亲 大反击 和亲

匈强 汉弱 汉国力 强盛

匈奴南扰 汉渐强

匈奴无力 再与西汉 对抗

安定 汉强匈弱 繁荣

“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就是“ 就是“以皇室的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 赠以大量礼金,赠以大量礼金,并且开 放边境市场来维持和平” 放边境市场来维持和平”。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 政策有什么不同? 政策有什么不同?

三、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 宫女,封为昭君,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 汉南郡秭归人。竟宁元年(前 汉南郡秭归人。竟宁元年(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请 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请 求和亲,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 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阏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艳美, 阏氏”即皇后。昭君姿容艳美, 光彩照人,通情知理, 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韩 邪单于的宠爱。邪单于的宠爱。昭君出塞几十年 汉匈边境安宁, 汉匈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 之苦。之苦。

昭君出塞图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同。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请大家结合这两段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世 世 毋 得 相 诈 相 攻 《 汉 书 》

汉 与 匈 奴 合 为 一 家

西汉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给匈 奴很大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向匈 奴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随着汉 匈关系的不断密切,骡子这种奇 畜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北方地区 的重要畜力。匈奴的乐器、歌舞 传入中原地区,深受汉族的喜爱。胡茄、鼓等乐器能奏出粗犷、豪放和哀怨、悲凉的曲调。丰富 了中原的音乐。

匈奴的兴起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单于的主要功绩 汉初的和亲政策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 昭君出塞 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 56 还有匈奴族吗? 还有匈奴族吗?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 做出了哪些贡献? 做出了哪些贡献? 今天我们为祖国各民族的 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大团结应做些什么?

第二篇: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音乐声中出示昭君博物院、昭君墓、昭君故宅、昭君岛等图片,在识别人物的同时感受到人们对昭君的尊敬和纪念。然后提出问题:

昭君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让人们如此的纪念她呢?引入新课。

二、授新

根据标题,明确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问题一:匈奴的兴起;问题二:汉与匈奴的和战。

问题一:匈奴的兴起

1、回忆所学知识,我们第一次接触匈奴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如何?

◆秦朝时期;匈奴不断进扰,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并修筑长城。

2、那么,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3、匈奴敢于不断进扰秦朝疆域,说明什么?

◆匈奴的强大

4、那么匈奴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学生阅读莫顿单于的相关内容,并从他身上谈启示)

5、思考:匈奴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落实情感目标中的“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观点)

问题二: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如何?

(有战有和)

1、阅读“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及“昭君出塞”两个子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西汉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匈奴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通过圈划书上的相关重点语句来整理答案)

(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

(1)汉高祖时期采用和亲政策

思考:

①汉初为什么要采用和亲政策?这一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国力衰弱;暂时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学生回忆汉初的经济状况,并思考这一时期的和亲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和亲是被迫的,是权宜之计,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实力做保障,你就不能占据主动权)

②在这样的和亲状况下,汉朝统治者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发展国力,是自己强大。(联系文景之治及汉武帝的大一统)。

(2)汉武帝时进行反击

思考:

①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反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国力强大。(思考,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②结合地图册插图《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讲述,汉武帝时是如何反击匈奴的?这些反击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的方法,并通过地图分析汉武帝时军事反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漠北战役的胜利使汉武帝完成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3)汉元帝时和亲

思考:

①汉元帝时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的分裂,造成势力衰弱;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②探究:昭君出塞会遇到哪些问题?她会有怎样的想法?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自愿前往?

(结合昭君的故事,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结合材料分析昭君出塞有什么作用?

(从对她自身、对汉朝、对匈奴、对两族交往等角度回答)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④结合“昭君文化节”分析昭君出塞的意义(包括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总结思考:

①汉与匈奴有战有和,哪一个才是主流?(认识到“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②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和亲、和平、融合,从而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在内容标准中涉及不多,仅仅暗含着汉武帝军事上的大一统。但在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节课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当属昭君,昭君出塞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其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是汉朝时期“大一统”的表现之一,所以我把昭君出塞作为重点中的重点,以突出单元主题。

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本节课以与昭君有关的建筑导入,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认识到历史无处不在。重点放在汉与匈奴的关系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识读战争示意图,并进行历史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读图表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昭君出塞则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分析人物性格,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立场上揣摩人物心理,是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鲜活的因素,没有人物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更不可能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人物应该是鲜活的,丰满的,生动的,要想体现其鲜活、生动、丰满,就得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置于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考查。本节课设置“昭君出塞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想通过情境创设来达到这一目的。设置“昭君文化节”的探究活动是想让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最后一个环节,对汉与匈奴民族关系的分析,是想突出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在互相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第三篇: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一课,重点讲述了汉武帝在军事上实现大一统,和前面讲述的政治,思想、经济与下节课讲述的外交一起构成汉武帝时期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达到全盛时期。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

2.掌握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包括卫青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和王昭君出塞。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不同政策以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多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

四、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

六、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迁移法贯彻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图片导入法。用长城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3.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有兴趣,抽象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片来导入本课,对西汉初期和昭君出塞的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认识西汉初期和亲是迫不得已,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与匈奴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昭君为民族交往做出的贡献,学生通过体验也能体会了解。

八、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智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问)图片中的建筑是什么?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那个少数民族的吗?(师)就是这个雄踞北方的匈奴族的威胁,竟然困扰了大汉王朝三百多年,那么在汉与匈奴长达三百多年的和战中,究竟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汉代,去亲身感受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4课,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课题是《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当年的匈奴具备了何等的实力才能与大汉王朝抗衡三百多年? 这还得从它的兴起讲起!首先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板块:草原帝国的兴起。

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它兴起在苍茫寂静的蒙古草原之上,匈奴族过着游牧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秦末汉初的时候,匈奴族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首领,他的名字叫:冒顿:匈奴语,英雄的意思,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同学们可以看一下77页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他凭借着他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建立了一支拥有30万人的强大的军队,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当时的匈奴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匈奴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8页,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告诉我匈奴经济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畜牧业:牲畜遍野

冶铸业:铁器、金属饰品

农业:农耕,垦田种谷。匈奴人是从哪来学会了农耕呢?从汉族人民那里,这说明了什么呢?汉与匈奴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了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匈奴经济的发展又为匈奴的进一步强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这样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族的势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匈奴帝国雄踞于草原大漠南北,赫赫一时,而此时长城以内继秦之后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才刚刚建立,在同一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冲突,接着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二板块——草原帝国与大汉王朝的和战

汉朝初年冒顿单于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得了河套地区,并且驱兵南下,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灾难,而且对于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来说,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谁还记得西汉初年时的经济情况?一个字:穷,穷到什么程度呢?皇帝出行时 连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找不到,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强大匈奴的进攻,西汉王朝是否会出兵反击呢?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和他打吗?(不会,为什么?打不过。)事实上也打了只是没有打过,既然不能打,那么你就为汉初的皇帝想想办法吧?对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和亲)好!和汉朝初年的皇帝想到一块去了。那什么是和亲呢?请同学们阅读78页小字部分。

将皇室的公主嫁给单于为妻,每年还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丝绸等,这对于大汉王朝来说是个什么样的政策呢?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不、为什么还要实行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刚才提到了西汉刚刚建立,国力弱,对匈奴不能实行军事反击,只能被迫采取和亲的政策,但和亲是否阻挠住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呢?没有?匈奴人依旧是年年南下,骚扰西汉的西北边疆,掠夺人口,牲畜,践踏汗水浇灌的家园,使得西汉边疆无宁,祸患无穷,匈奴成为了西汉王朝挥之不去的最大威胁,那么这种局面到谁统治时期才最终结束呢?——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从跟本上阻挠匈奴的进攻,下决心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反击匈奴。为什么此时的汉武帝敢于反击匈奴呢? ——国力强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一共有三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漠南战役,卫青领导,从匈奴的手里夺回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战役,霍去病领导,将河西走廊一带划入西汉的版图。

第三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这次战役由卫青和霍去病领导,关于这次战役的情况在我们书中79页第一自然段,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呢? 好!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通过刚才介绍,同学们是否能把战役的影响总结出来呢?

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西汉百余年来边境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也使汉武帝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这样,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完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同学们:当年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长城内外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的沙原上不知横卧着多少汉与匈奴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来到了边塞,带去了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到了大约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彼此之间不断的攻杀,其中有一部的首领是呼韩邪单于,主动向西汉称臣,双方定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时 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西汉,主动向西汉提出了愿与汉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昭君为了进一步巩固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关系,愿意做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为妻,临行前,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连长安的百姓也去送行,那么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难过,离开亲人再也不能回来了——忧伤,(高兴——,为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诗句我们了解匈奴地区的自然环境怎样?昭君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亲人,来到这荒凉的地区,举目无亲,但是她还毅然决然去和亲,你有什么感想?

昭君嫁到塞外草原后,为汉与匈奴的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局面。现在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在书中找到一则资料证明昭君出塞带去了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边城晏闭,牛马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美丽的大草原因为没有战争的喧嚣宁静而祥和。

后来昭君去世了匈奴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袍襟携来黄土含泪堆成了一座土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君墓。今天凡是到内蒙古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听当地人讲一讲王昭君的故事,还要到呼和浩特市南郊20里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昭君墓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已经成为了民族友好的象征,这些年昭君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呼和浩特市已经多次举办昭君文化节。

正是因为昭君是西汉与匈奴人民的友好使者,所以从唐朝的诗人到现代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歌颂昭君,我们看这是文学家翦伯赞歌颂昭君的诗,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缅怀昭君。

告别昭君后,我们把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西汉初年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期是反击

汉元帝时期与匈奴之间有一段佳话:昭君出塞。

我们看西汉与匈奴之间有战也有和。其中什么占主流呢?(和)西汉末年匈奴开始走向了衰落。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对东汉称臣,逐渐内迁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与东汉战争,后被东汉打败,向西迁徙,过了中亚、西亚而且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如果大家对北匈奴的西迁感兴趣的话,课下可以上网自行查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族。在今天56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族吗?没有了,但是在历史上匈奴族和汉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匈奴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开发了北疆,创造了文明,丰富了祖国的历史,当年西汉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虽然有过战争,有过风风雨雨,但是和平友好仍旧是主流,而且不管哪种方式他们之间总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祖国的历史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今天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友好、团结、尊重习俗。那么对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比如2008年3·14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和2009年新疆7.5打砸抢事件,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坚决反对!

让我们为祖国民族团结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吧!好本课到此结束,进入课后练习。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C.漠北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C.窦固、窦宪 答案:A

九、作业: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对汉武帝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么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汉武帝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加深对他的认识吧!

十、板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

汉武帝大一统

昭君出塞

汉初

汉武帝

元帝

反思:《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重点讲述了匈奴的兴起和汉朝与匈奴的和与

B.卫青、窦固

B.河西走廊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D.蒙恬、蒙毅 战两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冒顿统一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主要的形式为时战时和作为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汉朝的皇帝你心甘情愿吗?为什么还要实行呢””昭君临行前她的心情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来体会西汉初期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时期的不同之处,并感知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作业把本课纳入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板书,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目了然,对和战背后的双方实力对比导致的双方关系的不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分析不到位,不会从地图上提炼有效地信息,运用地图来学习解决问题。

第四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

.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

[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XX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

政治方面

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

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军事方面

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杀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时,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前面我们提过:呼韩邪单于要求归附汉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看后,请复述出来。

[板书]2.昭君出塞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过去,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选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当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叫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上了名。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学会了。

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接王昭君。汉元帝设宴为他们饯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并很快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开始,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出现了人畜两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由教师讲解或者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找书看)

[投影显示]

.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见报警的狗叫声,百姓没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务)。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

3.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学生回答]王昭君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在这里就不作统一要求了。

[布置作业]

.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郅支单于

D.呼韩邪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匈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

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

D.蒙恬、蒙毅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兴起

2.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第五篇: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Part.14学习资料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匈奴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

B.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C.统一后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D.汉代时,匈奴族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垦田种谷

()2.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重大战役是

A.漠北战役

B.漠西战役

C.巨鹿之战

D.白登之战

()3.西汉反击匈奴的杰出将领有

①霍去病 ②卫青 ③窦固 ④窦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西汉能够打败匈奴使之无力与其抗衡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雄才大略 B.大将有高超的指挥才能

C.匈奴四分五裂 D.西汉国力强盛

()5.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的不同点是

A.因国力不足而被迫“和亲” B.将皇室子女嫁给匈奴单于 C.为维护和平友好关系

D.“和亲”政策持续了多年

()6.(2010.湖北宜昌)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她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做出巨大的贡献。这里的少数名族是指()

A.鲜卑族 B.氏族 C.匈奴族 D.羌族

二、材料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以上诗句反映了西汉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2)前两句诗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事件?后两句诗反映的是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的什么事件?

(3)作者对后一事件持何种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更多资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zy1998314@126.com或zy1998314@vip.qq.com

下载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 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的教材解析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的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TRS_AUTOADD_1226364825353 { MARGIN-TOP: 0px; MARG......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精讲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匈奴的起源生活习惯,分析归纳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 2、概括出两汉时期匈奴与两汉的关系的史实,讲述卫青、霍......

    公开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最终5篇)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是谁吗?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问:在这四位美女中,只有一位获得了正史上的正面评价,同学们知道她是谁......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历史 3、 课时:1 4、 学生具备一定利用网络搜索资料的能力 5、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了解 复习已经学......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