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教室使用管理规定(新)
电教室使用管理规定
1、电教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实行定人定机制度;
2、公安网、互联网分别有标识牌注明,严禁一机两用;
3、严禁进入涉黄、反动等不健康的网站;
4、网上学习时,根据要求上互联网或者公安网;
5、正常工作期间星期一到星期四不得上网,特殊情况下除经中队值班干部允许,可有组织的上网。节假日前一天晚上有组织集体上网。节假日期间,在完成执勤备战准备工作后,可以组织集体上网。
6、到下机时间,管理人员提醒上网人员下机,管理人员不在时由值班班长提醒,时间在熄灯前半小时。上网的同志要及时关机,并将各种设备恢复,保持桌、凳、电脑设备清洁。
7、电脑设备发生故障时,不得私自拆卸维修,要上报管理人员维修。
8、非工作需要,未经中队干部批准,严禁在非规定的上网时间私自上网。
特勤消防中队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电教室管理规定
电教室管理规定
一、电化教育工作管理办法:
1、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电化教育所有设备、仪器由电教室统一管理,为教学做好服务。配专(兼)电教人员进行日常管理、维护、记载。由专(兼)职电教人员及教师进行现代教学科学研究和全面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3、电教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技术管理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4、电教室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1)、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汇总拟订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2)、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3)、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4)、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5)、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5、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
担任电化教育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化教育教材、电化教育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育的实绩可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6、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育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7、电化教育人员,根据教学任务配合任课教师,努力提高电化教育教学媒体的实验技术,改善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质量,按时完成电化教育教学任务。
8、电化教育装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加强语言实验室,视听室,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英语电教等设备的配备和配套工作。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9、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合理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二、电化教学工作常规
1、电化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研组和教师对教学工作有目的预先做出安排的书面材料。每学期开学初教研室和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和教学实际,在教研室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中对电化教学方面做出安排,以利于电化教学工作有步骤地开展。电化教学工作安排(计划)包括:指导思想、电教目标、具体措施、技能培训、电教教材开发、电教课
题研究、电教课时安排等。
2、备课
电教课的备课除一般课的备课要求外,要重点备电化教学方法:(1)、确定电教媒体的切入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文字教材内容,确定需要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一般说来,需要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应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应是用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讲清或难以讲清;或者是虽然能够讲清楚但教学效率低的内容;应是用电教媒体比不用电教媒体能收到更好效果的内容等。
(2)、选择电教媒体。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要求、文字教材特点和学员实际及媒体特性,恰当运用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课件或网络资源等电教媒体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即目标明确性原则,讲求实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在选择电教媒体时,既要注意多种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又要考虑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教学效果。
(3)、确定电化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电教媒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设计电化教学过程。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播放内容、播放方式、播放时机、时间长短、先后次序,是否重复播放,均需要做出科学、合理、详尽的安排,做到步骤有序,安排得当。如果演播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也要区分主次,有所侧重。
(5)、编写电化教学方案。完整的课堂电化教学方案一般包括:
课题、授课时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电教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名称和数量、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过程流程图等。其中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过程流程图是课堂电化教学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3、电教器材的准备
上课前,需要准备电教器材或电教室的,任课教师应提前2天填写好电教器材(电教室)预约通知单,向有关人员提出领用或预约。电教人员应根据教师的要求,按时准备电教器材或电教室场地,检查设备性能,保证设备的正常。
教师上课前要根据所设计的电化教学方法、程序,准备好各种电教媒体,并进行调试、试播。
上课完毕,任课教师应整理器材,组织学员打扫场地,向电教人员归还或移交器材,电教人员应逐件清点,并予以登记,发现损坏或遗失,要及时追究责任,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4、上课
(1)、教师驾驭媒体要规范正确、熟练,动作要干净利索,准确到位,无视觉和听觉干扰;要保证媒体的播放效果,做到:影像清晰、亮度适宜、音质纯正、音量适度、声画同步,教师解说也要与画面同步;演播适量适时,恰到好处。
(2)、电化教学方法要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电教媒体的演播和运用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
学媒体相结合,与教师讲解及学生活动相结合,互为补充,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要注意课堂反馈信息的及时捕捉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的传递过程,要使课堂电化教学效果最好,必须使师生、电教媒体之间的活动协调、平衡,教师要准确地捕捉可靠的反馈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正负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电教研究
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做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改经验;定期组织电教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探讨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或推广教改经验,培养骨干教师,帮带教学新手;坚持经常性听课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中应有四分之一以上是电教课;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电教研究活动,密切注意最新的教学动态和信息,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6、电化教学考核
学校应建立和健全电化教学考核制度,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一套完善的电化教学登记制度,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实验室等要有《微机室、语言室、电教室上课情况登记表》、普通教室要有《课堂电教手段运用登记表》,电教器材室要有电教设备借领登记,各种登记表册由学校指定有关人员进行登记,各教学部还应有《学科教师电教课开出情况一览表》,以利学校根据电教课开出课时等情况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对电化教学中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考核结果还要与教师工作评价挂钩。
7、电化教学档案
电化教学档案包括各教学部和教研组电教工作计划和总结、上级文件和通知、会议记录、培训资料、课题研究资料、各种电教登记表册、目标管理测评资料,以及教师个人档案资料,如教师电教计划、总结、论文、典型教案和课例、自制音像教材和电脑课件等。电教设备管理档案包括电教器材账簿及原始凭据、器材领用登记表册、设备技术资料、专业杂志等。这些资料要合理分类,每件资料使用后即可收集归档。教师个人电教档案是任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学校各教学部和电教室分别负责电化教学和电教设备管理档案的资料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三篇:关于加强电教室管理及使用的规定
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电教室管理及使用的规定
为加强学校公共财产的管理与使用,保持电教设施的完好和整洁,杜绝学生在电教室课桌椅上乱涂乱画及损坏公物现象的发生,经学校研究,特作出如下规定:
1、上课教师、监考教师及其他活动组织者,应安排学生有序就座(落实责任),并于每次使用前提醒学生爱护公物,严禁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及损坏公物,结束时务必检查,发现违规者罚款50元。
2、执行电教室使用交接制度。教师使用前与电教管理人员一起检查桌椅完好情况,并签字确认。课后两人共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责任到人。如遇电教室连续使用和电教员有课不在时,前后使用的两位教师仍需履行交接手续。因未严格执行规定出现问题而又无法落实责任人时,由相关教师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3、教师课后要督促学生及时清除地上或桌上的赃物,保持电教室的整洁卫生。
4、未告知电教管理人员,其他科室使用电教室,也应落实检查登记制度。
5、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三门峡市实验中学2008年3月3日
第四篇:多媒体电教室管理使用制度
多媒体电教室管理使用制度
一、多媒体电教室是学校电教的重要阵地,为确保电教正常进行,未经管理人员许可,其他人不得擅自入内。
二、凡使用电教室上课的老师,必须提前登记,以便合理调配。外单位借用时,须经主管领导同意。上课教师要认真填写使用登记卡,并督促学生清除地上或桌上的脏物。
三、保持室内清洁卫生,严禁在室内吸烟、吃食物、乱扔纸屑,严禁学生在桌子、墙壁上乱涂乱画。
四、凡使用电教室者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示,严格遵守电教系统操作规程,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能随意使用。
五、电教室管理人员须爱护室内的电教仪器、设备,为保证音像系统工作的正常运作,对电教系统要定期除尘、驱潮、定期检查、保养、维修,每次使用完毕后,要对音像系统及时检查,凡音像系统出现故障,应及时通报,不得自行处理,并写明故障原因。
六、严禁学生随便触摸室内电源开关,不准随便打开仪器开关。加强防火、防盗的治安保卫工作,定期检查防火设施,离开教室前,须关闭电灯、空调、关好门窗。
第五篇:电教室使用心得
电教室使用心得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盘龙乡拖支白小学
李国玥
在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实施中,假如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单从技术应用层面来阐述和理解地话,那么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同样,其他学科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那么课堂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其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为了整合而整合。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理科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他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最后,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