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拉贝日记》观后感(定稿)
《拉贝日记》观后感 阮玲 华师大
好像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雨天,所以注定人们总会在阴雨天感到失落。雨,就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了一占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世界。
我无法驱逐这落寞的心境,像窗外的雨丝裹挟着阴郁,从昏黄的思绪中盘旋的旷野,别让晨曦在记忆中遗落。
外面的雨并不大,但听着淅沥,听得心疼。关上电脑的我,脑海里出现的只有《拉贝日记》这部电影的片断。心越来越冷,越来越疼,剩下些什么?
1937年12月4日,拉贝宣布自己在中国生活了27年142天。当日日军轰炸南京,拉贝让伙计们用国旗,保住了南京人民的安全,同时建立了安全区。
1937年12月11日,日本亲王承认安全区。1937年12月12日,日本攻陷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城,国际委员会不断给安全区送食物,确保安全区内有食物。
1937年12月15日,养活25万人不容易,想多给安全区送食物,日本却长时间得不到回应。
1937年12月19日,在河边发现尸体,日本人不碰,我们也不碰。1937年12月21日,安全区与外界失去联。1937年12月23日,安全区快支持不住了。
1937年12月25日,日本准备消除安全区,南京人民聚集在外,捍卫安全区。1937年12月29日,日本面对各国外交官认可安全区,我被迫离任,离开南京。上面十则日记反映了电影里的情节。
在这没有正式战书的战争中,日本军人对我们的中国南京进行了十分残暴的行为,一切烧、杀、抢、强奸„„无所不为,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然而,在这不幸之中还存在着一丝曙光,那就是拉贝先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一个德国人,他与他的伙伴在这场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保护那些无辜的人民群众和学生。在历史中,拉贝先生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他爱中国,中国人民也爱他。他写的《拉贝日记》更真实地揭露了残暴的日本军人,其中在我的印象之中最深的是日本士兵把中国士兵的人头当作一场砍头比赛,谁砍的人头多就会登上报纸„„ 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难以置信,多么的令人心酸,然而它却是真实地发生过,以致于我们无法忘记那些惨痛的日子,每每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件,都触碰着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然后,泪已经落下了。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我们不能亲身体验战争年代的恐惧。但是今天的我们同样对战争年代充满着敬佩,因为,是那个年代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与和平,是那个年代的人为我们创造了这一财富,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所以,那个年代的人是最勇敢的一代中国人!
这可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慰藉,然而,事实我们还是得面对,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犯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原因,但我还是要问,还要坦坦荡荡地说,那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中国太弱了,弱肉强食!
瘦弱的中国又是靠什么来反抗的?靠什么来改变坐以待毙的局面的?靠什么来崛起的?两个字“爱国”;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由此,延伸话题,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少豪杰为国家舍身忘己!
打开那几千年的历史,总有些人打动着我们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用智慧与意志,忠诚与执着,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将“爱国”二字写得最美!这就是铁血忠魂!班超,东汉名将,少有大志,30岁前以抄写为生,后投笔从戎,公元73年击凶奴,出使西域。在历史中有他璀璨的一页。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他文武并进,自小立志疆场。1562年平倭寇三大巢穴,多次为国家身战沙场。
颜真卿,说到他,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他的颜字,却不会想到他积极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他的忠贞不渝,不仅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反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愈显得坚如钢铁。这必然注定他永陷重围,但死而后已的结局。
“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看到这句话你会想起谁?这是岳飞在一群文人学士谈论纷乱时局时,对别人提出的“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能平”所作的回答。我们都知道岳母在他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字。他一身为国,戎马一生!历史上爱国的人甚多,不论文人还是武将,他们的一生,只为国家而奋斗,与国同生,与国同亡!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命运都是与一代人挂钩,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呢?是不是更应该„„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第92周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召唤,牢记光荣的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兴旺的历史征途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一切都那么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毫无疑问这是鲁迅的话。他没有去战场,他带给我们什么了?他一心想要拯救中国人,让我们不被称作为“东亚病夫”,为了这个他远赴海外去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一开始认为从医能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一种快乐;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一直遭受着外国列强的压迫,老百姓都处于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让他看到了中国人的病因不在于医人,而在于医心,所以他决定弃医学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民族的心,来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鲁迅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救了中国,唤醒了中国人。他在文学上为国人所作出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伟人,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历史记住,但只要人人都有一份爱国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强大起来。当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旺盛的时候,是没有一个外遇势力可以侵入的,而这凝聚力也是我们国防的重要一部分。国防,国防,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在当今世界,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国防的重要性,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国家就重点搞武装力量建设,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注重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渐渐的,我们国家真的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和谐,以致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一位,这确实与我们强大的国防息息相关。
说回南京大屠杀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根本谈不上有国防这回事,因此灾难的发生是必然。当时的社会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们已经无法体验那充满血腥味的生活,也不想体验,但我们能想象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大学生能够高举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侵华日军,他们的那种高涨的爱国情怀就是国家最强大的防御武器!如今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不能高举旗帜在街上游行示威,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身有一技,以此来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国家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政治的强大,我们已经不再被外国人欺负。我们做的不需要戎马一生,不需要战死沙场以此报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家卫国,还需要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只有世界和平了,我们才会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国家才会更强大!
平祥谓“和”,“和”谓平祥。这“和”便是人生的境界,生活的机趣,精神的逍遥,心灵的解放,人生的愿景。
我们所向往的便是人和,家和,国和,世界和,愿我们以“和”为景——家和万事兴,天下太平!
第二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第三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抢掠、强奸等。在这六个多星期里,我们痛失了30多万中国同胞,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烧。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一个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在1937年中国市局动荡的时刻,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自己也冒险多次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最后各国大使回到南京,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而拉贝也被潜回德国。
影片被谴责并没有真实的反映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然而大部分人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为这个德国人而感动、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于是除了对日本人令人发指的罪行的控诉外,我想到,生于这个和平时代,我们过于幸福,然而,却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一点困难就寻死觅活。对比当初那些为了维护更多生命而做出牺牲的人们,我们情何以堪!生命太容易获得,也太容易失去,为什么不能更加珍视它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一个的给安全区的人发钱作为礼物。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儿,我却为此深深地感动,并不是说钱有多少,而是那一份爱,那一份人道主义精神,那一份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承认,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恩的心拥着他离开,叫他的名字,终于他和妻子见面相拥,让我们忍不住也欢呼,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第四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的立场去叙述。
起先的拉贝,对中国人还有那么点高高在上的味道,略带歧视(司机张用德语说:长脑袋是为了不让雨滴掉到喉咙里的那一小段,以及拉贝第一篇日记,旁白部分“其实日本人在中国增加点势力也未尝不是好事”)。影片开头塑造的拉贝,是个很纳粹的纳粹分子。拉贝最初不希望南京分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多年努力的心血,他的事业。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已。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拉贝同样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第五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救。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是成功的,虽然它的立意也许不
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老旧,就像经典歌曲,什么时候听都感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浩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影片以拉贝的角度,阐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禽兽的“恶”,展现拉贝救人的“善”。恶与善的交错,使拉贝的人性在黑暗中闪光。他摊开纳粹旗帜救人,毅然放弃回国的机会留下来,并担任安全区的主席,散尽家财给难民。
特别是摊开纳粹旗帜救人这一情节,使大量中国难民免受日军轰炸之害。这一情节,无关“国家”、无关“主义”、无关“政治”,只有真正的人性。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上的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在人性的光辉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止观众们为拉贝的壮举而感动,起立,鼓掌。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我们不能漠视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却这段拯救的事实。拉贝于1950年在西柏林逝世,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南京,是拉贝最终的精神归宿之地。
据说,《拉贝日记》最后的字幕,德文版上有一句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翻译给中国人看的是“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为了现在“中日关系”的需要。我不懂德文,但我不会忘记这段真实的屈辱与拯救。
向一部优秀的作品致礼!向那些伟大的人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