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

时间:2019-05-15 11:1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

第一篇: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1.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解析:选C。图示X1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过程,参与的生物可能是绿色植物或原核生物蓝藻等,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X2、X3等表示动物通过摄食同化有机物的过程,Y1、Y2等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的过程,Z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一般情况下,X1过程固定的CO2总量大于Y和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分解者自身的有机物。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X3=X1×10%×10%。

3.(2016·湖北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解析:选C。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项正确;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 1 化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也可能来自于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C项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项正确。

4.(2016·南京模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选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 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 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 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

6.(2016·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飞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D.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选B。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D正确。分解罐可以分解排泄物,向藻类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C正确。飞船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

7.(2016·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B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C错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D错误。

8.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的关系

解析:选B。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大。故A、C、D三项都是正确的。

9.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选A。该污染为有机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越多,溶解氧越少,A错误。

10.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该湿地可以处理大量的污水 D.增加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选A。该生态系统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若排入的污水超过其调节能力范围,则该湿地不能进行处理;增加湿地中生物种类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环境阻力实现。当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________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图甲为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流动图解,“→”表示能量流动方向。由于生物代谢产生的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是因为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CO2、H2O 等无机物。(2)净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出生率-死亡率=0时(E点),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可通过减小环境阻力,使种群的K值增大。种群密度从A→E时,种群数量一直增长,成年个体平均重量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C E 减小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大于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抵抗力

12.(2016·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Ⅰ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_,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 ]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__。

(2)图Ⅱ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丙和丁的关系是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 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3)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Ⅰ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

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A)、消费者(D、E)和分解者(B);大气中CO2除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2)最高营养级戊从最长食物链(甲→乙→丁→丙→戊),并且按10%传递效率计算获得的能量最少,即1×10×(10%)=1×10(kJ)。(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1)ABDE ④ 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 化学燃料的燃烧(2)4 戊 捕食和竞争 1×10(3)自我调节 负反馈

13.(2016·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在坎昆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坎昆会议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

8(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____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____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越高。

(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因为CO2是温室气体,所以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2)图1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甲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所以过程⑤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5.8×10×10%-1.5×10-1.3×10)×10%=3.0×10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CO2 全球性(2)生物群落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3)3.0×1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任意两项即可)

第二篇: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5.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6.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7.(2015·泰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8.(2015·西安模拟)下面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需要补充完善的碳循环过程包括()

A.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 B.动物―――→大气中CO

2C.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和动物―――→大气中CO2

D.以上均错误

9.(2015·南昌调研)下面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有关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2015·合肥质检)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1.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2浓度图,图乙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2的消耗减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非选择题

13.(2015·湖北八市联考)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至⑩表示过程,Ⅰ至Ⅳ表示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请用图中数字符号填写)。

(2)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和X,其中的X在过程①中与绿色

要的不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代表分解者,其中的Y主要指________类生物。

(3)图中结构Ⅲ与 Ⅳ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常情况下,①=②+③+④,故大气中的CO2含量相对平衡,但是⑥这一途径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请你提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15·银川模拟)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将________。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的x与y组成的面积越大,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1.选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大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选A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

3.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5.选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6.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选C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

8.选C 图中只有生物成分之间及微生物与大气中CO2间的碳流动过程,缺乏植物和动物与大气间的CO2交换过程,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主要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已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选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肥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选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11.选C 图一中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是由化学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c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f过程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甲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丙是分解者,其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12.选C 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产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

13.解析:(1)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过程,过程②③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2)甲是自养型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与绿色植物比较,这类生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来自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则Y主要指真菌。(3)结构Ⅲ和Ⅳ分别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的拟核,细胞核有核膜包被,拟核没有核膜包被。(4)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引起的,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增加大气中CO2的“去路”,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消耗大气中更多的CO2,同时减少大气中CO2的“来源”,即可以通过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同时开发新能源替代化学燃料来实现。

答案:(1)① ②③④(2)生产者 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制造有机物 真菌(3)Ⅲ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Ⅳ没有(4)①植树造林;②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③开发新型能源(答案合理即可)14.解析: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蚯蚓、食用菌。

答案:(1)生产者 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过快过多的燃烧 直接(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物种类(4)食用菌、蚯蚓 15.解析:(1)甲图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3条,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除去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必然导致摇蚊幼虫增多,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减少,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4)乙图的虚线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偏离程度越大,说明越容易受到破坏,抵抗力越小;x表示破坏后恢复平衡的时间,x越大则恢复平衡越慢,说明恢复力越小。

答案:(1)黑鱼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三、四(2)上升 下降(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抵抗力越小 恢复力越小 稳定性越差

第三篇: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写写帮推荐)

第 1 页

共 7 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选D 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C 即便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稳态也需要太阳能的输入;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人工生态缸的稳定性比较弱,阳光过强会晒死植物及一些小动物,因此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2017·亳州月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第 2 页

共 7 页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

5.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6.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后代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解析:选D 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作用于植物个体,调节植物个体的生理活动,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

第 3 页

共 7 页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选A 由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生物的细胞呼吸,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9.(2017·惠州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

10.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第 4 页

共 7 页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选C 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环节,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11.右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B.伴随甲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 C.乙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解析:选B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伴随着CO2合成有机物,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乙过程表示从有机物到CO2,除了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可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生产者和分解者都有可能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12.(2017·珠海质检)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

解析:选A 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北三市联考)图1为某人工生态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 5 页

共 7 页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乙所含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所含能量。(3)图2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丙为___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该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所含有的化学能。(2)图2中甲、乙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乙所含的能量小于甲所含的能量。(3)图2中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CO2。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以CO2的形式循环,故①②⑤⑥过程碳以CO2的形式流动。(4)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形成了大量含N、P等的无机盐和CO2,这些物质有利于植物、藻类的生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答案:(1)能量流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2)小于(3)分解者 ①②⑤⑥

(4)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为植物提供N、P等无机盐和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自我调节能力

14.近年来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是粗放式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减少人类生活的碳排放,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决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如图为某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分布情况,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第 6 页

共 7 页

(1)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______________。

(2)图中丙为________,通过________作用产生CO2,甲通过______________过程吸收CO2。

(3)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B与D间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B数量大量减少,最终该生态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食物网为

。(2)图中丙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甲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吸收CO2。(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食物链中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及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4)该生态系统中B与D均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某种生物大量减少时,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

(2)分解者 分解(或呼吸)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及流向分解者

(4)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15.(2017·银川模拟)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 7 页

共 7 页

(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解析:(1)甲图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除去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必然导致摇蚊幼虫增多,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减少,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4)乙图的虚线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

答案:(1)黑鱼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三、四(2)上升 降低(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 < 正相关

第四篇:高考生物 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5章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光

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 D.孔雀开屏

解析:选D。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2.(原创题)“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A.声音

B.颜色 C.气味 D.地表的振动

解析:选C。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大熊猫的嗅觉较敏感,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答案:B 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5.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A 6.(2012·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7.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9.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此天然牧场存在的食物链是。若用网把草罩起来,虫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使草被吃光。可见完整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的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以舞蹈动作示意其他蜜蜂去采蜜,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解析:选AC。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量属于物理信息里面的光信息,而非行为信息,所以C错;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A错;利用黑光灯捕杀害虫,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B对;舞蹈动作传递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行为信息,D对。

12.(2012·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的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选CD。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说明破坏程度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所以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因此D选项正确。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动态平衡,所以A选项错误;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4.(2012·珠海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不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逐渐变清澈 恢复力(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5.(探究创新题)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所需的器材: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答案:(4)光

(5)①光 ②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分解者 ③不能

第五篇:2017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Word版含答案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五)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答案] C 2.雌萤火虫通过发光来招引雄萤火虫完成交尾;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壤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得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解析] 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分泌的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 B 3.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 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不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项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项正确。

[答案] B 4.(2014·山东威海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由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产生

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由生物种类间的数量变化引起,与信息传递无关

C.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解析] 信息可以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负反馈调节和信息传递有关,如田鼠和鼬可通过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调节,使二者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化学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实现的。

[答案] B 5.(2014·江苏泰州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解析]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

[答案] C 6.(2014·河北衡水中学模拟)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中,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 雌蛾可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传递信息,A项正确;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项正确;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C项正确;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

[答案] D 7.(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输入和输出基本持平,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答案] B 8.(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动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而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与此不符,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较多,其数量的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物种的数量及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等;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隐藏自己,又利于捕捉猎物,属于物理信息,且并不是在同类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 B 9.(2014·江苏淮安二模)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

[答案] C 10.(2016·河北七校联考)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 C.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D.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5·武汉二月调研)“稻鱼共生系统”是水稻与鱼共生实现自我平衡的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一种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露水滴落,减轻稻瘟病病原体的生长;鲤鱼的游动,又可使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稻叶在给鲤鱼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稻飞虱与鲤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与单独种植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更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稻鱼共生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动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在识记和理解方面的能力,难度较小。(1)稻瘟病病原体从水稻植株体内获得营养,二者之间是寄生关系。鲤鱼能捕食稻飞虱,二者是捕食关系;稻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以水稻为食物,同时稻叶能给鲤鱼提供食物,说明稻飞虱和鲤鱼都以水稻为食,故二者还有竞争关系。(2)与单独种植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因而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都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寄生 捕食与竞争(2)生物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复杂(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2015·长春三模)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________关系相互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应用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1)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说明珊瑚虫是消费者,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虫黄藻是生产者。珊瑚虫和虫黄藻共同生活在一起,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因此,二者构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关系相互依存,因该区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故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小鱼在大鱼面前舞蹈,这是行为信息,其还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是化学信息。

[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共生(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 抵抗力(3)基因 物种

(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生物中学学习资料

下载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时规范训练-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