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人与环境(第课时)人与环境模拟训练-精
第40课时 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模,24,3分)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科学、有效的措施及途径是(多选)()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C.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
2.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3.(2015江苏单科,14,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4.(2016江苏赣榆高中模拟二,1,2分)我国政府决定,大熊猫不再作为“国礼”对外赠送,原因是大熊猫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人类的活动又加速了它的濒危,尽管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但野生数量增加很少。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与华南虎相比,大熊猫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其所处的营养级低
B.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C.大熊猫濒危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较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熊猫作为“国礼”对外赠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2016江苏赣榆高中模拟五,25,3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1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或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6.(2014江苏单科,17,2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7.(2015江苏单科,22,3分)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选)()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8.(2015江苏盐城第三次模拟,14,2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基因重组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的是()2 9.(2015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三模,32,8分)由于围湖造田、网箱养鱼、农家乐等无序发展,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为治理生态环境,某地建立了多条截污河道进行湿地恢复。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中所有生物构成。在污水净化过程中,湿地植物所起的作用是
;淤泥中的腐生细菌、真菌的作用是。
(2)研究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等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要治理水体污染,除了依靠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外,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因为生态系统的 有限。
(3)微囊藻产生的有毒物质会污染水体,在湖滩种植芦苇、茭白等植物,对微囊藻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这些植物与微囊藻之间在利用
等资源(至少答两项)时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4)下图为某池塘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⑤⑥⑦表示各级消费者从人工投放的饲料中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含序号的算式表示)。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BC 发展生态农业,能将传统农业中废弃物变为原料,从而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A正确;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可为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技术保障,B正确;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D错误。
2.AD 从题干叙述可知,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加以保护,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对生物保护时不是不能开发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
3.A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4.C 与华南虎的肉食性相比,大熊猫为植食性,故大熊猫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其所处的营养级低,A正确;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B正确;大熊猫濒危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变小,C错误;大熊猫作为“国礼”对外赠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5.AD 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为科研价值,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C错误;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灭绝,D正确。
6.B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7.AC 由图中信息可知,影响该水体中藻种类数和藻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A正确;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优势藻类蓝藻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其他藻类相对处于竞争劣势,可能导致某些藻类死亡,从而导致藻的种类减少,B错误;在藻类数量相对较多情况下,浮游动物种类数主要和藻的种类数有关,夏季藻种类数最多,因此浮游动物种类也可能最多,C正确;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沿 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8.B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基因重组不导致新基因的产生,B错误;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生物群落 吸收营养,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2)污水进水区和净水收集区 自我调节能力(3)光照和N、P等矿质元素(4)(③-⑥)/②×100% 解析(1)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在污水净化过程中,湿地植物能吸收污水中的N、P等无机盐。腐生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2)对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时,需对污水进水区和净水收集区的水质进行监测,合格后才能排出。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因此需把好源头关。(3)微囊藻与芦苇、茭白等植物都能利用光照和N、P等矿质元素,因此,在这些资源利用方面会发生竞争。(4)分析题图,可以发现每类消费者的能量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另一个是来自人工提供的饲料中带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由此可求得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③-⑥)/②×100%。
第二篇:第三单元人与环境
第三单元 人与环境
班级 姓名
一、问答题
1、你知道哪些仿生产品?p42 答:有锯、船、雷达、飞机等。
2、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p41 答: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做了哪些努力?p46 答:使用无铅汽油;进行城市绿化;建立污水处理厂,减少向大自然排放污水;建立自然保护区
4、人类哪些活动使环境受到破坏?p43 答:人们对森林过量采伐,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活动都造成对植物的严重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也造成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
5、如何适应社会环境?p42 答: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二、设计。
1、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词。P44
2、设计未来城市。P48
第三篇: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2)A(3)B(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2)C(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2)E(3)F(4)C(5)B(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
第四篇:人与环境
白色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始终困扰人们。为此,我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调查。
在城市、农村、公园、旅游区、河流、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的整体美感。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混”就是造成污染的原因!如果人们把垃圾分开,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在现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虽然使用方便,但却又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次性用品既浪费资源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1990年以来,我国塑料包装材料在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包装材料,1990年至1996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0%。据我国包装技术协会有关人士介绍,1990年我国包装用塑料150吨,1996年为300吨。资料显示,中国是“白色污染”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年需各种快餐盒200亿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300亿只,其他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铁路客车每年耗用白色餐盒约7亿只,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占垃圾总数的8%以上。这正是因为一次性用品的产生,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调查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开展环保在行动的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只要人人都参与环保,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人们到处砍伐树木,现在全世界平均一年砍掉1100万公顷森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人们还随手丢垃圾,那发臭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那肮脏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那黑黑的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清清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地球渐渐被毁灭,人类也渐渐死亡。
可是,地球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们,希望我们能改正。但是,人类的做法使地球非常失望!人类还象以前一样,过着无忧无滤的生活,人类伤害了臭氧层,使阳光直接照射到人体上,受到伤害。
原来,地球有着清澈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古代,有多少诗人赞美过地球美丽的环境啊!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是环境灾难的预防者。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孩子们留下碧水、森林、蓝天。
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一、人與環境
未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某些適於生存的生物類,也淘汰了某些不適於生存的生物種類。人原本是自然環境的一份子。他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也依存在自然環境當中。換言之,他需要一個適合他生存發展的生活空間〔生育地〕,他才能夠繼續地生存發展。假使人有意無意地破壞了他周遭的自然環境,那他當然有可能得到肉體上以及。精神上的損失做為報應。誰要是蔑視生態法則,誰就要嚐到大地反撲的惡果。自然對於外力干擾的反應,是既明顯且立即。人要想繼續存活,他就必須維護牠的生活空間免遭破壞。
自整個地球變遷史來看,總是自然提供條件在先,生物尾隨調適在後。人則有役使各種生命的以及非生命的自然資源供為己用的旺盛企圖。這種企圖一旦過於強烈,往往會使得人與自然的關係愈來愈疏遠。舉例而言,都市居民的平均壽命即有偏低的趨勢。而許多人為的污染物質亦不斷加重環境負荷的壓力,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舒適。像農業的過度施肥,即有可能威脅到食品衛生以及醫療保健。過度的輻射線使用以及化學藥品的服用,則會導致遺傳上的突變〔遺傳環境污染〕。環保運動的應時而生,固然是為了避免環境進一步的惡質化,但究其終極目標,仍是以保護人類暨保障健康為宗旨人類,牠的環境,他的效應甚至於他 跟他生態系統之問的互動關係,這就構合成功一門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了。一些現代生活當中遭遇的特殊問題,像護士的值夜,長程搭機的時差甚至於新聞從業人員的晝伏夜出,究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何等影響以及人體機能又是做出何等調適,當然就成為這門學科的熱門課題了。至於人類處於不同的人工暨科技環境究竟會做出何等的行為,這也逐漸成為本學科的新興課題。
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自外於環境,當然也因此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工程師的社會職責,實乃秉承民意的預囑,參與投入公共工程的規到與設計。為求達成全民福祉,工程師勢必要培養恢宏的氣度,全盤綜理並審度各種建設問題之所由〔各種生態影響〕。大家對此有一共同的認知,那麼每一位工程師所從事的工作,事實上就是環境保護。
二、生態學或環境保護
所謂「生態學」,乃指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甚至於生物與環境之 間互動關係的科學。生態學的研究取向,在於探討未受人為干擾或已 遭人為破壞的環境當中生命的綜合關聯,並進而細究不同生育地(Habitat)與其生物群集(Community)之互為關係,甚至於闡析各種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方式。
生物世界的某一部份發生變化,必牽連其它部份作相對應之變化。生態學的研究宗旨,無非設法掌握環境影響究竟有那些因素以及這些環境影響及於生物時究竟會造成何等預期的調適或損害現象。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
(1)環境污染的緣起
按照「成長的極限」原書作者Danis Meadows的看法,人類一方面想要在既定的生存空間裡面儘可能求其活動擴張,另一方面卻不免遭受有限物質的供給而必須設法自行約束。如此情況下,環境往往因供求失調造成緊張,進而引發污染現象,毋寧是勢所必然。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2)環境規畫
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這是因為預防工作較省事、較不費錢,而治療工作卻是既費事又費錢。若以此證之於環境保護,我們就會發現到,這句至理名言竟是如此橫遭忽視,讓人只得搖頭嘆息。誠然,百分之百的污染預防事實上有其無法執行的困難,可是污染危害若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予以有效遏止,那總比袖手旁觀任其坐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得大多,此即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真義所在。
自然環境 環境若處於自然而無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它可說是呈一種均衡狀態。人為的破壞則可能置環境於不平衡狀態,在某種情況下,甚而豉成嚴重的災變。災變通常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無法調適,因此構成重大的危害。至於環境本身在自然狀態下固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唯其進展甚緩,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做相對應的調適,危害自是有限。在大規模榛柸未啟的洪荒地區,例如巴西的亞馬遜森林當中,自然運轉有它自己特殊的一套運作方式,並未受到人為上的任何干擾。唯這種地區在現今世界上是愈來愈難求,愈來愈稀罕了。有鑒於此,許多文明國家特地把一些多多少少向處於自然狀態的地區劃設為保護區加以悉心維護。在高度工業文明的國度裡,這些珍貴的自然景觀不啻是國民休閒與觀光渡假的最佳去處。因此,如何設法使得觀光旅遊與自然保護兩者並存並榮,乃是環境規到作業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環境科技
環境規劃之所以能夠落實紮根,倘得依據「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代為執行。此所謂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乃指所有有助於創造環境保育以及環境衛生處理條件的學問。唯無論我們環境保護科技多麼進步,其可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效率永遠無法達到盡善盡美。這是因為一種新科技在證實能夠有效解決某個舊問題的同時,它也宣佈了新問題已然到來,因此,環境保護必須永無止境地採掘新的科技以及新的處理方式。區域與都市計「有關我國區域計畫以及都市計畫的法令基礎,乃係載明於以下的規定: a.區域計畫法。b.都市計畫法。
區域綜合發展的規劃作業,除須注意當地自然環境條件而外,亦須同時兼顧當地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需求。區域計畫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乃是指陳區域何者宜作為生態保護區、何者宜做為遊憩發展區。無論生態保育區抑或遊憩發展區,兩者皆須有明確的建築以及使用管制規定,以資紓解甚或調節國土內部既有的土地使用紛爭。
五、重要名詞解釋
生物圈(Biosphere)係指地球上可供生物生存的空間總稱。這包括了地殼的表面(陸域以及海域)暨其周圍的大氣層。土壤地層愈深,生存條件愈差,生物種類與數量亦愈少。至於海洋,即使在最深處,依然可以發現某些生物的存在。
生界中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因素皆有其生態循環法則,且一直呈變化狀態。像氧、碳、氮、水以及其它物質循環,所有生物體全都參與其間。茲以樹葉為例:當它長在樹梢的時候,屬於植物體的一部份,且能以同化作用進行物質循環。當它落到地面的時候,那就成為土壤的一部份,並提供服務給各種的土壤生物。最後,樹葉會轉變成為腐植質,再度做為植物營養的來源。
生育地(Habitat)亦有人稱之為棲生地,則指某一別具特色且較易界定範為的生活空間,可讓不同種類的生物個體賴以維生甚或繁衍。舉例而言,一個湖泊的岸邊附近,一片草原,甚或一片山林,皆可謂之。
群集(Community),乃係指不同種類的生命體〔植物以及動物〕,經由長期適應生育地特殊環境條件後,所形成的社會組合。在此社會結構之下,包含有自營生物以及異營生物。自營生物主要係由綠色植物組成,具有能力把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異營生物,如:動物、真菌以及細菌等,則必需以有機物質做為營養來源,因此可說是仰賴自營生物而維生的。
生態系(Ecosystem),即指生物群集與其周圍非生物性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此的生態系統,本身即為一相當獨立的完整體;它既可影響外界,亦可被外界所影響。生態系統依其規模大小,亦可分類為主系統、次系統甚或更微小的單元。舉例而言,高山箭竹林可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而台灣整個島嶼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兩種生態系統,固然有土、次之分,但兩者互為影響且具某種程度的依存關係,自無庸贅言。
某些生物種類一旦遭遇到外在環境的輕微變更,即呈相當程度的損失,某些其它生物種類則未必如此。
不可能自外於生態系統。人既然有可能污染或破壞環境,環境當然也有可能污染或破壞人。
第五篇: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于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还没有找到很好地协调人类生存与环境的矛盾的出路,使自然环境状况总体上趋于良性循环之前,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更多的仍是掠夺型的。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地球上原有的森林植被锐减,农牧业生产导致的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土壤的肥力损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人类在不断损失可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使宝贵的淡水资源遭到污染,特别是现代工业的消耗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用水总量迅猛增加,大大超过了自然水源的恢复和补充能力,遇到枯水年份,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水荒,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其他生物活动受到限制,众多物种遭到灭绝,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卫生和健康设施的功能,增加了环境因素的致病性。
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向大气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及其他化学成分,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和气圈构成,引起了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增加了近地大气中的粉尘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废渣、废料、生活垃圾,以及核放射污染、电磁污染、噪声污染、信息污染等,都加速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环境的负效应和消极结果日益明显化。
人类对动物的任意捕捉和宰杀,肆无忌惮地食用野生动物以及不合理的饲养等,其结果更是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仅是最近十年来人类所患的与病毒有关的新疾病中,经科学研究发现,其中就有大约四分之三是来自动物的。
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这是一个比一般生态平衡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等交往渠道不畅以致被某种因素所阻塞,就必定要危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文明的消亡。同样,如果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被破坏,不仅能够导致局部生态平衡的彻底崩溃,而且也最终会危及到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危及到社会经济中各种矛盾的解决,还会对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压力和作用。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人类持之以恒地追求健康,并将不断地与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种疾病和灾害抗争,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主题。可以预见,随着人类与环境接触面的不断拓展,自然界中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和特性,将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并随时考验人类的应对能力。
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认识环境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深层本质,从而能动地改善和调整各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以自觉地寻求各种环境因素和系统的平衡。可以这样说,人类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最终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就是认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努力改善现实和把握未来的能动性过程。人们应该看到,人类最终抛弃轻视自然、奴役自然的环境观,直至对人类中心论的文化定势进行反思,彻底停止不文明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人类也只有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才能根本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类与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伙伴的关系;一种是主仆、敌对的关系。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认为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人类应当“主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抬起头看到天空已不再是蓝色,我们脚下踩着沙漠而不是肥沃的土地,河水湖水非得经过多层净化才能饮用,我们的孩子只能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熊猫、大象的标本。那么,一切都晚了。
毋庸置疑,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是我们乱坎滥伐,疯狂掠夺资源,制造污染。我们用五千年时间终于建成了现代文明,现在却在用几百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亲手毁掉它。所以说,环境保护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开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低碳经济便是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形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201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