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篇: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 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 知识点 具体内容(略)森林的保护 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指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草原的保护 草原的三大功能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我国野生生物面临的危险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小资料

一、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截止 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 762个。

二、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心。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们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

1982年8月23日 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9月20日 森林法 1985年6月18日 草原法 1986年3月19日 矿产资源法 1986年 6月25日 土地管理法 1986年 7月1日 渔业法 1988年1月21日 水法

1988年11月 8日 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2月 21日 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12月 26日 环境保护法

1995年8月 29日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1995年 10月 30日 食品卫生法

1996年5月 15日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第二篇:生物与环境_环境保护教案范文

生物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 知识点 具体内容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第三篇: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日期:2009-12-25来源:2008字体大小:大中小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保护也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就环境的维持和改善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和进行的积极活动。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滥采滥用,使其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3年底,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跨经济、社会、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环境保护研究人体健康、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平衡。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加强环境法制工作,推行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等对策,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状况,如何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物已迫在眉睫。采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可达到一定的除污净化效果,但成本高、过程繁琐,并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等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所具有的安全、高效、廉价的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 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一门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由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组成,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涉及多种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工程科学开拓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代表了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环境工程研究领域,一般将19世纪末生物滤池的出现和1914年w.T.Loekett和.E.Arden发明“活性污泥法”作为环境生物技术的开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的加剧,直接刺激和促进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70年代 Chakrabaty等人成功构建了含有多种降解质粒的“超级细菌”,为80年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1年,欧洲生物技术联盟(EFB)首次将环境生物技术用于设立环境生物技术专门机构的名称,并将控制污染的生物技术概称为环境生物技术;1983年,美国在西雅图召开了首届“利用基因控制污染”的环境生物技术专题会议。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生物技术更是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4年美国生物工业组织(BIO)

和白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可持续环境中生物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优选微生物和生物传感技术中可利用菌类等3大最新发展技术领域;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发表的名为《2l世纪生物技术新方向》的蓝皮报告中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列在了很重要的地位;1996年在美国和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两届国际环境生物技术大会上,也都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视。2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国外学者认为生物技术中的三个部分属于环境生物技术范畴:一是在环境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二是涉及到环境中的某些可看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部分的生物技术,三是作用于一些必定要进入环境的材料的生物技术。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和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的相关研究,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合成技术的相关研究,危险性化合物的降解和污染场地的生物补救研究,以及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究。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而且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环境生物技术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是环保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美国环保局(EPA)在评价环境生物技术时指出“生物治理技术优于其他新技术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污染物消除技术而不是污染物分离技术”。据美国环保局估算,美国现有的化学工业若有5%为生物过程取代,污染防治费用可降低约1亿美元。生物技术的产品或副产品基本上可以快速生物降解,并且可以作为营养源加以利用。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净化环境,可使受污染的宝贵资源如水资源、土壤等得以重新利用,还可进一步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生物监测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生物芯片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分析环境中的农药及其代谢物是90年代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及多氯联苯、二恶英、抗菌素等污染物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其中用于现场快速分析的酶免疫试剂盒已商品化。此技术具有快速灵敏,费用低,特异性强和适于现场大量样品分析等优点。我国在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一是广泛开展了生物监测方法的研究;二是各种生物综合监测指标的研究;三是利用生物监测手段和评价环境质量。我国华东师大吴自荣等同志利用冷冻干燥的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随水质污染程度而变化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上海苏州河水质发光细菌测试和评价方法。3.2废水生物处理技

术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以及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可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加快降解速度,以增强净化污水的效力。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氰化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3.3大气污染的生物处理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被排出,严重污染环境。微生物对污染物能较快地适应,并可使废物、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传统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湿法洗涤和燃烧等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近年来,采用把煤的物理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进而达到脱硫。美国利用CBl菌株可脱去18%一47%的有机硫。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在其北部三个露天煤矿用氧化亚铁硫杆菌脱褐煤中硫,平均能脱去无机硫78.5%0有机硫23.4%。德国和荷兰用生物膜过滤器处理含硫化氢废气,其控制效率达90%以上。新西兰、英国、日本和美国也有在工业上规模应用的报导。3.4 固体废物的生物降解在众多的处理方法中(如堆肥、焚烧、热处理等),生物处理具有成本低、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易管理等优点。城市垃圾的“生物反应堆”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与传统的卫生填埋相反,允许适量的水分进入填埋场,增加湿度,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加速固体废物的降解和稳定。(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的代谢作用,将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重要条件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稳定的温度和水。实际工程中就是在填埋场中注人空气或氧气,使微生物处于好氧代谢状态。(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处理废物,其主要降解产物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等,一般需要保证温度、无氧或低溶解氧浓度。(3)准好氧处理准好氧填埋场的主要设计与运行思想是使渗滤液集水沟水位低于渗滤液集水干管管底高程,使大气可以通过集水干管上部空间和排气通道,使填埋场具有某种好氧条件。准好氧处理靠垃圾分解产生的发酵热造成内外温差,使空气流自然通过填埋

体,促进垃圾的分解和稳定。准好氧填埋有如下优点:第一,它不需要强制通风,节省能量;第二,渗滤液产生后被迅速收集,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第三,相对于厌氧处理,垃圾稳定得更快,危险气体,如CH4,H2S等的产量降低。(4)混合生物处理 混合生物处理是既有好氧又有厌氧的生物处理方法,是在填埋下一层垃圾之前好氧处理30一60d,其目的是让垃圾尽快经过产酸阶段为进入厌氧产甲烷阶段做准备。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在于把厌氧的操作简单和好氧的高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增加了对挥发性有机酸、对空气具危害性的污染物的降解,其主要特点是降解速度快。3.5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独特的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生物修复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近20年来,人们认识到植物吸收可以作为各种污染物的生存介质包括土壤等的净化技术开发。目前已经有利用沙漠植物修复科威特石油污染的土壤的研究工作。而微生物的修复工作更是显得多种多样,可以被广泛的用来去除土壤等介质中的石油污染、有机氯化物污染、聚合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多种污染物,并且具有典型的处理速度快、经济、无二级污染的特点。3.6环境生物技术在预防污染上的应用(1)利用分子遗传技术筛选特定菌种将产品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直接转化为能源或副产品,如微生物化肥;利用DNA重组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快速生成特定的酶,应用于生产环节,减少化学无机品用量,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2)利用分子微生物族群、基因技术、DNA修复改变某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可降解性或加速自然降解的速度。例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可降解塑料薄膜等生物产品将会大量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逐步取代对环境存在污染或者污染威胁的环境物质的使用(如化学制成品的农药、化肥等)。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攻克环境保护的科技难关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l世纪,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生物资源,有效利用生物技术,必将是本世纪的重要课题。我国是污染严重的国家,我们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与这些技术伴生的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安徽农学通报,2007(3)王 丹(巢湖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安徽巢湖238000)

第四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集体备课组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举例说出生物必须适于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能力目标:

尝试学会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和环境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三、教学难点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有生物吗? 学生:是或不是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环境中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示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必须适于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形成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2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几类?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知识巩固:观察水稻的图片、说出影响水稻的生态因素.老鼠、蝗虫、蛇、哇、阳光、温度、水、空气、水草等 归类,生物因素:老鼠、蝗虫、蛇、哇、水草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小结:非生物对生物有影响

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P16完成以下问题 观看图片:生物因素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自学指导4:阅读课本P16---P17完成以下问题

为什么农民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必须有

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也有

环境.本节课小结: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物圈。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3、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4、生物必须有 适应环境

才能生存下去,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练习: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2、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 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3、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4、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湿度)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 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7、玉米、小麦不能在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植,是因为沙漠地区 不能提供充足的()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说蓬在这种环境中长的更直更 高,这种现象主要受()的影响。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第五篇: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

www.xiexiebang.com 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www.xiexiebang.com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www.xiexiebang.com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

www.xiexiebang.com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

www.xiexiebang.com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语句:

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ww.xiexiebang.com

下载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试论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李建龙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在哥本哈根会议都可以成为政治闹剧的今天。作为一个......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

    论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论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环境的欣赏对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保护让我们欣赏到更加美好的环境。 关键字......

    环境保护生物论文(本站推荐)

    环境保护生物论文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我们每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她。近几年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无论在电视,广播里,报纸上经常......

    环境保护 生物论文

    环境保护 范若琳一八班 我们人类本都生活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但是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虽然我们的经济得以......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五个本科(工科)专业。拥有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评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观摩课评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主题中“生物与生物圈”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要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分解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