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时间:2019-05-12 23: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第一篇: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2)A(3)B(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2)C(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2)E(3)F(4)C(5)B(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

第二篇:高二生物复习测试卷

2020春高二生物第4周周测卷3

班别

姓名

成绩

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B.糖类在细胞中都作为能源物质

C.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分子

D.所有细胞都含有DNA和RNA

2.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类囊体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B.人体中癌细胞的清除与细胞凋亡有关

C.细胞中的所有基因均能表达时,该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D.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与细胞种类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4.同学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时,机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A.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在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会加快

C.通过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加强使体内多余热量散失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5.一科技小组采用浸泡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NAA浓度(mg/L)

0

200

300

400

平均生根数(个)

3.2

4.1

5.9

6.2

5.8

A.本实验中NAA浓度为自变量,插条上的芽数和NAA的处理时间均为无关变量

B.该实验最好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C.本实验结果体现了NAA对此果树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可继续在NAA浓度为200~400

mg/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寻找促进该果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6.下列有关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种不同的多肽链

B.每种氨基酸都由多种密码子决定

C.基因表达过程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全部进行转录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7.下图1是膝跳反射示意图,A、B、C、D表示相关结构,①、②、③表示突触,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图1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膝跳反射发生时,伸肌和屈肌做出的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若图2表示神经元静息时的膜电位,膝跳反射发生时,B、C两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依次对应图3、4,则①、②、③三个突触中,释放兴奋性递质的突触是________。当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①中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进行膝跳反射时,若提前告知实验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表现会弱一些,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回答下列问题:(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学家将纯种安哥拉兔的两个4细胞胚胎移入一只纯种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成功得到两只纯种安哥拉子兔,这种技术叫________,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个实验首次证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移入的胚胎可以通过体外受精获得。在体外受精前,精子需要进行________处理,处理后的精子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和屠宰场已屠宰的母畜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完成受精过程。

(3)移入的胚胎还可以通过核移植获得,以牛体细胞核移植为例:将供体________注入去核的________(时期)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用物理或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受体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进程,形成胚胎。

第三篇: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

www.xiexiebang.com 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www.xiexiebang.com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www.xiexiebang.com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

www.xiexiebang.com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

www.xiexiebang.com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语句:

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二生物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实验总结

高二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基本顺利,但由于受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只按计划完成部分实验,本学期共做了3个实验,现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

本实验主要问题是解决生长类似物促进菊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温度是多少?理解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

2、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

取材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抽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是本实验的一个非常关键点,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小组讨论

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主要明白两个关键问题,⑴怎样进行酵母菌计数?

⑵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为什么?

这两个关键问题掌握了,本节实验基本内容就理解了。

在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对于酵母菌计数这一点学生掌握不好,需教师详细讲解。

第五篇: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 A.阴性植物 B.中性植物 C,阳性植物 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 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7.植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能发育,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______.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速率与温度成_____比。

9.一般来讲,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比寒冷地区________.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陆生植物和_____ 两类。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_____.11.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

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______定律进行解释。

12.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_______。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____。

13.生物耐性限度调整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3.简述谢尔福德(Sheiford)耐性定律。

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 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

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5.简述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1)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①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②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①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

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②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

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

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

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三是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等的面积。

7.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答: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8.解释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

为趋同适应。

 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

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下载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复习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无土栽培植物,需要配制营养液供其生长。所配制的营养液中除了水分外,还要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多种 A. 无机盐B. 有机物C......

    生物复习

    《生物教学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学习、生物科学素养、诱导性组织?教学策略? 2.何谓最新发展区?举例说明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简要概述其步骤。 4......

    高二生物的复习要诀[5篇材料]

    高二这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会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的复习要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比较和归类比较是把有关......

    高二生物说课稿

    《生物的进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王宏英(2013.02)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学习新课改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

    高二生物工作计划

    高二生物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2)、(5)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高二(5)班是文科班,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上学期生物教学计划 李明悦 新学期,新形势。根据学校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本学期,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端正的教学态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2014学年春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高二年级生物 任课教师 柯凌本学期,我担任高二2,5两班的生物教学工作,2班51人,5班53人。这两个班的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是有的,但是,学科成绩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