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5篇

时间:2019-05-15 11:5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咨询记录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自卑)

一.案例介绍

邓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

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三.咨询过程

1、收集资料:了解家族史和成长史;了解性格特征

2、情绪宣泄法;

3、认知行为疗法

4、自信心训练

5、阳性强化法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改善,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行为情绪障碍)

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

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

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小时/次)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3(留守儿童)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爷爷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一、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咨询过程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创作史);

3、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4、情绪宣泄法!

5、阳性强化法!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三、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康,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甚至吐口水到别的同学身上,说脏话。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动不动就去打扰前后左右的同学,使其他同学也不能认真听讲。

4、时而不时会拿一些别的同学的东西,如铅笔、橡皮、水果等,让其他同学对他生厌。导致班级里只要有同学少东西,大家都认为是他拿的,即使不是也认为是。

原因分析:

1、该生因三四岁时父母离异,将他判给爸爸,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爷爷奶奶家有个神经失常的叔叔,部分自己和他人,只要是自己要的,这位叔叔都要。王康因为从小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爷爷奶奶又因为年纪大照顾不周,常受一些人的欺负。因为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群体,他和这位叔叔接触时间比较多,因而学会了一些陋习。

3、后来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把他交给已经离异的亲生母亲带领。他妈妈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地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同时,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让同学“忍无可忍”。他的“拿”也是引起打架的原因之一。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被人接受,而他自己又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所在,他感觉自己是对的,倒是别人在欺负他,观念错误,使得该生缘木求鱼,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我在王康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觉得他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他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

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矫正准备:

⑴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⑵强化物——选择王康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王康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⑶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⑴交代辅导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王康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

⑵取得同学(班干部)、任课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记录王康的表现。

⑶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⑷在矫正期间,王康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王康和老师都要记录。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的成果,鼓励王康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王康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张华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王康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吃午饭,一位同学没带饭盒,王康主动将自己的饭盒借给了他;有一次一位同学将买本子的10元钱掉了,正在他焦急之时,王康将钱递给了他;还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王康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在运动会上,王康发挥了他的特长,取得了低段100米第一名,为班级争得荣誉。

家长告诉我,在双休日里,王康不再到处惹祸,而是安安分分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看书。而且还主动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做家务。现在张华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反思与讨论 ㈠做学生的心理导师

当发现王康的问题在于自卑又自尊的心理造成行为习惯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矫正他的不正常的想法,因此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从关心、爱护他入手,帮助他敞开闭锁的心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鼓励他改进自己。

㈡奖励法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结合

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王康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㈢奖励法不能急功尽力

王康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地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地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周,要求他能清楚知道我们所签协议的内容;第二、三周,要求他能不做错事;第四、五周,要求他能做一些简单的好事;第六、七周,他能基本不犯错,而且还能主动去做好事。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将事倍功半。

㈣在实施时要多方配合 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012.11 贾小龙,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不好,爱打架逞英雄。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从小娇生惯养,大人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案例

2012.12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贾政浩,四年级学生,男11岁。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四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用“激励法”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2013.3.5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贾慕银,男,8岁,二年级的一名学生。2岁时,爸爸、妈妈离婚,现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生活,无力辅导他的学习。

二、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三、辅导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慕银的问题主要出在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因为他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因此成绩不好,但他又非常的好强,在好的方面他比不过其他同学,因此他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他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他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他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辅导效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辅导过程:

㈠矫正他的错误想法,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我在慕银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觉得他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他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㈡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⒈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⒉矫正准备

⑴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⑵强化物——选择慕银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慕银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⑶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⒊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⑴交代辅导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慕银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

⑵取得同学(班干部)、科任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观察慕银的表现。

⑶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⑷在矫正期间,慕银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老师都要记录。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的成果,鼓励慕银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慕银每天招惹同学在2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张华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慕银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慕银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在运动会上,慕银发挥了他的特长,取得了低段100米第二名,为班级争得荣誉。

家长告诉我,在双休日里,慕银不再到处惹祸,而是安安分分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看书。而且还主动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做家务。

现在慕银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五、反思与讨论 ㈠做学生的心理导师

当发现慕银的问题在于自卑心理造成行为习惯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矫正他的不正常的想法,因此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从关心、爱护他入手,帮助他敞开闭锁的心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鼓励他改进自己。

㈡奖励法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结合

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慕银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㈢奖励法不能急功尽力

慕银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的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周,要求他能清楚知道我们所签协议的内容;第二、三周,要求他能不做错事;第四、五周,要求他能做一些简单的好事;第六、七周,他能基本不犯错,而且还能主动去做好事。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将事倍功半。

㈣在实施时要多方配合

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刘镇镇,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她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她,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她吃亏,叫她回击欺负她的人,渐渐地,她由一个受她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她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她吃亏,使她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公主”。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王洁,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该生认为,她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岭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她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她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她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她还觉得四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她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她,给她锻炼的机会,指导她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她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她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她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她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她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她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陈禹,男,13岁,五年级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她的生活,无力辅导她的学习。家住在井口,离学校较远。

二、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她很行,她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辅导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王洁的问题主要出在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因为她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因此成绩不好,但她又非常的好强,在好的方面她比不过其她同学,因此她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她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她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她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她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辅导效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辅导过程:

㈠矫正她的错误想法,消除她的戒备心理

我在王洁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她谈了一次,告诉了她我对她的想法,“觉得她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她周围同学对她的评价,使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她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㈡帮助她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⒈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四、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王洁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王洁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王洁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她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她的喜爱。

现在王洁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李然,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问题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 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

②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 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林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王洁,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她认为她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还是不让,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她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她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她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了。

五、具体措施:

1、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发现她的思想变化,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她,给她锻炼的机会,指导她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她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家里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引导她为班级集体作贡献,调动出她的积极性。

下载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 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 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同学 性 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性别:男 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 成绩:中下 独生子 二、背景资料: 王同学......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引起不良情绪反应/(是较强烈的、对......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_一例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姓 名: XXX 身份证号: 142201197411XXXXXX 准考证号: __ ____ 所在单位......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熊红英 身份证号:***843 所......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摘要:本文是一例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对恋爱大龄女青年的情感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来访者王某,女,32岁,俗称的那一类“三高”未婚女青年,因为3个月前最近发......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请注意对孩子的言语! 孩子真的是天生内向、自卑、忧郁吗?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孩子的这种性格的形成大多数都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父母对孩子的教......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5篇材料)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张嘉辉,男,12岁,系本校六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