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时间:2019-05-15 09:0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一、基本情况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二、原因分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晤谈引导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康,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甚至吐口水到别的同学身上,说脏话。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动不动就去打扰前后左右的同学,使其他同学也不能认真听讲。

4、时而不时会拿一些别的同学的东西,如铅笔、橡皮、水果等,让其他同学对他生厌。导致班级里只要有同学少东西,大家都认为是他拿的,即使不是也认为是。

原因分析:

1、该生因三四岁时父母离异,将他判给爸爸,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爷爷奶奶家有个神经失常的叔叔,部分自己和他人,只要是自己要的,这位叔叔都要。王康因为从小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爷爷奶奶又因为年纪大照顾不周,常受一些人的欺负。因为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群体,他和这位叔叔接触时间比较多,因而学会了一些陋习。

3、后来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把他交给已经离异的亲生母亲带领。他妈妈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地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同时,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让同学“忍无可忍”。他的“拿”也是引起打架的原因之一。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被人接受,而他自己又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所在,他感觉自己是对的,倒是别人在欺负他,观念错误,使得该生缘木求鱼,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我在王康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觉得他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他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

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矫正准备:

⑴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⑵强化物——选择王康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王康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⑶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⑴交代辅导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王康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

⑵取得同学(班干部)、任课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记录王康的表现。

⑶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⑷在矫正期间,王康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王康和老师都要记录。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的成果,鼓励王康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王康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张华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王康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吃午饭,一位同学没带饭盒,王康主动将自己的饭盒借给了他;有一次一位同学将买本子的10元钱掉了,正在他焦急之时,王康将钱递给了他;还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王康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在运动会上,王康发挥了他的特长,取得了低段100米第一名,为班级争得荣誉。

家长告诉我,在双休日里,王康不再到处惹祸,而是安安分分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看书。而且还主动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做家务。现在张华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反思与讨论 ㈠做学生的心理导师

当发现王康的问题在于自卑又自尊的心理造成行为习惯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矫正他的不正常的想法,因此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从关心、爱护他入手,帮助他敞开闭锁的心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鼓励他改进自己。

㈡奖励法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结合

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王康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㈢奖励法不能急功尽力

王康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地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地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周,要求他能清楚知道我们所签协议的内容;第二、三周,要求他能不做错事;第四、五周,要求他能做一些简单的好事;第六、七周,他能基本不犯错,而且还能主动去做好事。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将事倍功半。

㈣在实施时要多方配合 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012.11 贾小龙,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不好,爱打架逞英雄。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从小娇生惯养,大人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案例

2012.12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贾政浩,四年级学生,男11岁。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四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用“激励法”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2013.3.5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贾慕银,男,8岁,二年级的一名学生。2岁时,爸爸、妈妈离婚,现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生活,无力辅导他的学习。

二、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三、辅导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慕银的问题主要出在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因为他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因此成绩不好,但他又非常的好强,在好的方面他比不过其他同学,因此他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他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他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他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辅导效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辅导过程:

㈠矫正他的错误想法,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我在慕银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觉得他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他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㈡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⒈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⒉矫正准备

⑴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⑵强化物——选择慕银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慕银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⑶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⒊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⑴交代辅导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慕银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

⑵取得同学(班干部)、科任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观察慕银的表现。

⑶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⑷在矫正期间,慕银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老师都要记录。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的成果,鼓励慕银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慕银每天招惹同学在2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张华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慕银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慕银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在运动会上,慕银发挥了他的特长,取得了低段100米第二名,为班级争得荣誉。

家长告诉我,在双休日里,慕银不再到处惹祸,而是安安分分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看书。而且还主动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做家务。

现在慕银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五、反思与讨论 ㈠做学生的心理导师

当发现慕银的问题在于自卑心理造成行为习惯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矫正他的不正常的想法,因此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从关心、爱护他入手,帮助他敞开闭锁的心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鼓励他改进自己。

㈡奖励法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结合

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慕银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㈢奖励法不能急功尽力

慕银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的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周,要求他能清楚知道我们所签协议的内容;第二、三周,要求他能不做错事;第四、五周,要求他能做一些简单的好事;第六、七周,他能基本不犯错,而且还能主动去做好事。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将事倍功半。

㈣在实施时要多方配合

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刘镇镇,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她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她,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她吃亏,叫她回击欺负她的人,渐渐地,她由一个受她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她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她吃亏,使她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公主”。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王洁,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四年纪后该生认为,她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哪妈妈还是不让,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岭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她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她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四年纪后她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她还觉得四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也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也有同感,发现了她的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她,给她锻炼的机会,指导她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她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她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她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她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她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她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陈禹,男,13岁,五年级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她的生活,无力辅导她的学习。家住在井口,离学校较远。

二、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她很行,她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辅导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王洁的问题主要出在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因为她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因此成绩不好,但她又非常的好强,在好的方面她比不过其她同学,因此她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她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她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她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她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辅导效果。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辅导过程:

㈠矫正她的错误想法,消除她的戒备心理

我在王洁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她谈了一次,告诉了她我对她的想法,“觉得她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她周围同学对她的评价,使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她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新开始。

㈡帮助她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⒈定矫正目标

⑴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⑵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四、辅导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王洁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王洁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们看在眼里,都说王洁确实变了;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她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她的喜爱。

现在王洁已达到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当上了一名小组长,正在朝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做冲刺。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李然,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问题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 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

②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 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林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厌 学 症 案 例 报 告 姓 名: 所在单位: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贫穷。最近不愿上学,只要到校身体就不舒服。

本案例是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辅导过程。在本案例中,我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艾尔伯特·艾利斯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 荆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厌学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荆某,女,小学四年级,11岁,独生子,身高1.5左右,体型适中。无疾病史。2.个人成长史:父亲不务正业,母亲因经常遭家庭暴力而与其离婚。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很小的时候还挺活泼的,自从她妈妈回来看过她以后,她好像有了心事。曾经因为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学习时就变样了,在学校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回家后就有好转,亲人带她去看过医生,可是根本查不出什么毛病,身体很健康。由于她这些反常表现不受到老师的欢迎,曾经被老师批评过。3.心理测查结果: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属于中等水平。

二、主诉

荆某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心里就烦。也不愿做作业。我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每次走到学校门口心里就犯愁,一进教室总感觉别人在议论我什么。而且感觉学习没意思,真累!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荆×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语,人乖巧。

班主任反映:荆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四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奶奶反映:最近她到家总是磨磨蹭蹭,不想写作业,找本书拿本本子也得那半天。对奶奶的叮嘱总是不屑一顾,而且也感觉心烦。对待任何事也没有心情,不愿说话。并且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说:“上学真没意思。”到学校问老师在学校表现,老师说最近书写极差,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完不成,而且总说身体不舒服。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根据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二)问题主要表现:

厌学表现:家庭的特殊情况以及在校又不被他人及老师关心,而产生了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

1、主观上看,他厌学是因为因为学习中遇到挫折,老师又不是很关心了解她。久而久之,对老师没了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

2、客观上看,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

3、家校联系不够密切,缺乏他人的关心。

(三)初步诊断: 荆某患有中度厌学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提升其自信心与自尊心,正确面对现实。为后续的成长搭建健康的心理舞台。消除他的消极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其优点,运用激励策略,矫正他的厌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具体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孩子找出个人的非理性思考,树立自信。①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利用激励机制,矫正他的厌学心理。2.近期目标:

1)使他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偶尔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摔倒了再爬起来,要学会坚强,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与教师及家长做好联系,多关心孩子,让她感受到他人的关心。让她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艾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荆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特殊,爸爸不务正业,妈妈不在身边,一直跟着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事了许多。因为家庭的特殊,导致她有些自卑,由于心情不好及前一阶段因身体不舒服休息过几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她不够了解,因为成绩下降及表现不够好经常被老师批评,从而感觉在同学面前及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2.咨询时间和安排:前期每周一次,后期每两周一次。每次1小时。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心理咨询):2011.3.4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2)方法:(1)会谈。(2)心理测验。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儿童完成“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与 “一般性厌学焦虑测验(GAT)”,同时向其奶奶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其奶奶与孩子,并作出对问题的初步分析,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6)布置咨询作业

2.心理干预阶段:2011.3.11 “再现”事件。

1)请家长与孩子重新讨论孩子当初为啥不想上学,为什么在学校总感觉不舒服。5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怎么做,感觉如何”。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其一,帮助孩子进行情感宣泄; 其二,让家长学会与孩子的沟通; 其三,顺势引导如何做可能会更好。

2)请家长务必与老师面谈一次,以增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3)回想在事件发生前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2011.3.25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2)方法(1)会谈;

(2)改变自我对话内容。3)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

①现在,荆某已经能够做到每天至少两次邀请同伴一起玩耍,变得活泼多了。②班主任老师请荆某担任英语课代表,收发每天的作业本。并安排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会改变自我对话的内容,即以较为正面的讯息来告知自己,从而,将否定的自我预言打败;(3)基本结束咨询;

(4)进一步巩固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方的评价 1、求助者的评价

1)我喜欢上学,因为老师喜欢我。2)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

3)每天,虽然没有爸爸妈妈来学校接我,可我有疼我的爷爷奶奶。

2、家长的评价

1)孩子回家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学校里发生的事。2)近来,没有什么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3)看来,真应该多多关心孩子。

3、老师的评价 1)上课常常抢着发言。

2)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六一文艺中汇演,她一连表演了两个项目,并且获得了全体师生的表扬。

(二)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的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七结语

一般而言,小学生都是喜欢上学的。适应良好的学生,更是少有缺课的记录。如果一个向来学习表现正常的学生,告假次数突然增多,身为师长就得留意了,因为这背后的诱因很有可能与家长、老师的责难、训斥,学习成绩的明显下降,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有关。一方面,我们必须指正和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体谅孩子的处境与需要,接纳他们“幼稚的想法”和过失,耐心地帮助他们度过成长关。

参考文献: 彭岩、丁春生编著。《孩子的小毛病不难改》。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P151-P181。蒋小明、孙成刚主编。《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策略集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P3-P41.

下载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王洁,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 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 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精华版

    拨云见日,享受幸福人生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厚福盈小学 徐微 2015年1月 1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徐微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贫穷。最近不愿上学,......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同学 性 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性别:男 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 成绩:中下 独生子 二、背景资料: 王同学......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 (情绪障碍)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名小学生厌学的短程心理咨询,深刻分析了求助者厌学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这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5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咨询记录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自卑) 一.案例介绍 邓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有关小学生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姓 名:马洋洋 所在单位:集宁区光明街小学 一例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学生情绪问题心理咨询(谈心)案例报告 小宇轩,男,汉族,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1.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 【主要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特爱哭,任性,学习成绩和同龄孩子相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