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精华版
拨云见日,享受幸福人生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厚福盈小学 徐微
2015年1月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徐微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贫穷。最近不愿上学,只要到校身体就不舒服。
本案例是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辅导过程。在本案例中,我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艾尔伯特·艾利斯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荆某,女,小学四年级,11岁,独生子,身高1.5左右,体型适中。无疾病史。2.个人成长史:父亲不务正业,母亲因经常遭家庭暴力而与其离婚。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很小的时候还挺活泼的,自从她妈妈回来看过她以后,她好像有了心事。曾经因为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学习时就变样了,在学校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回家后就有好转,亲人带她去看过医生,可是根本查不出什么毛病,身体很健康。由于她这些反常表现不受到老师的欢迎,曾经被老师批评过。
3.心理测查结果: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属于中等水平。
二、主诉
荆某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心里就烦。也不愿做作业。我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每次走到学校门口心里就犯愁,一进教室总感觉别人在议论我什么。而且感觉学习没意思,真累!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荆×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语,人乖巧。班主任反映:荆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四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
奶奶反映:最近她到家总是磨磨蹭蹭,不想写作业,找本书拿本本子也得那半 2 天。对奶奶的叮嘱总是不屑一顾,而且也感觉心烦。对待任何事也没有心情,不愿说话。并且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说:“上学真没意思。”到学校问老师在学校表现,老师说最近书写极差,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完不成,而且总说身体不舒服。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根据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二)问题主要表现:
厌学表现:家庭的特殊情况以及在校又不被他人及老师关心,而产生了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
1、主观上看,他厌学是因为因为学习中遇到挫折,老师又不是很关心了解她。久而久之,对老师没了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
2、客观上看,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
3、家校联系不够密切,缺乏他人的关心。
(三)初步诊断: 荆某患有中度厌学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提升其自信心与自尊心,正确面对现实。为后续的成长搭建健康的心理舞台。消除他的消极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其优点,运用激励策略,矫正他的厌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具体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孩子找出个人的非理性思考,树立自信。①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②利用激励机制,矫正他的厌学心理。
2.近期目标:
1)使他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偶尔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摔倒了再爬起来,要学会坚强,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与教师及家长做好联系,多关心孩子,让她感受到他人的关心。让她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艾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荆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特殊,爸爸不务正业,妈妈不在身边,一直跟着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事了许多。因为家庭的特殊,导致她有些自卑,由于心情不好及前一阶段因身体不舒服休息过几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她不够了解,因为成绩下降及表现不够好经常被老师批评,从而感觉在同学面前及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
2.咨询时间和安排:前期每周一次,后期每两周一次。每次1小时。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心理咨询):2013.3.4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2)方法:(1)会谈。
4(2)心理测验。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儿童完成“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与 “一般性厌学焦虑测验(GAT)”,同时向其奶奶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其奶奶与孩子,并作出对问题的初步分析,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
(6)布置咨询作业
2.心理干预阶段:2013.3.11 “再现”事件。
1)请家长与孩子重新讨论孩子当初为啥不想上学,为什么在学校总感觉不舒服。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怎么做,感觉如何”。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其一,帮助孩子进行情感宣泄; 其二,让家长学会与孩子的沟通; 其三,顺势引导如何做可能会更好。
2)请家长务必与老师面谈一次,以增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3)回想在事件发生前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
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2013.3.25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2)方法(1)会谈;
(2)改变自我对话内容。
3)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①现在,荆某已经能够做到每天至少两次邀请同伴一起玩耍,变得活泼多了。②班主任老师请荆某担任英语课代表,收发每天的作业本。并安排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会改变自我对话的内容,即以较为正面的讯息来告知自己,从而,将否定的自我预言打败;
(3)基本结束咨询;
(4)进一步巩固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方的评价 1、求助者的评价
1)我喜欢上学,因为老师喜欢我。2)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
3)每天,虽然没有爸爸妈妈来学校接我,可我有疼我的爷爷奶奶。
2、家长的评价
1)孩子回家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学校里发生的事。2)近来,没有什么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3)看来,真应该多多关心孩子。
3、老师的评价 1)上课常常抢着发言。
2)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六一文艺中汇演,她一连表演了两个项目,并且获得了全体师生的表扬。
(二)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的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七结语
一般而言,小学生都是喜欢上学的。适应良好的学生,更是少有缺课的记录。6 如果一个向来学习表现正常的学生,告假次数突然增多,身为师长就得留意了,因为这背后的诱因很有可能与家长、老师的责难、训斥,学习成绩的明显下降,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有关。一方面,我们必须指正和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体谅孩子的处境与需要,接纳他们“幼稚的想法”和过失,耐心地帮助他们度过成长关。
参考文献: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下册.民族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厌 学 症 案 例 报 告 姓 名: 所在单位: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贫穷。最近不愿上学,只要到校身体就不舒服。
本案例是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辅导过程。在本案例中,我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艾尔伯特·艾利斯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 荆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厌学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荆某,女,小学四年级,11岁,独生子,身高1.5左右,体型适中。无疾病史。2.个人成长史:父亲不务正业,母亲因经常遭家庭暴力而与其离婚。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很小的时候还挺活泼的,自从她妈妈回来看过她以后,她好像有了心事。曾经因为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学习时就变样了,在学校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回家后就有好转,亲人带她去看过医生,可是根本查不出什么毛病,身体很健康。由于她这些反常表现不受到老师的欢迎,曾经被老师批评过。3.心理测查结果: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属于中等水平。
二、主诉
荆某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心里就烦。也不愿做作业。我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每次走到学校门口心里就犯愁,一进教室总感觉别人在议论我什么。而且感觉学习没意思,真累!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荆×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语,人乖巧。
班主任反映:荆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四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奶奶反映:最近她到家总是磨磨蹭蹭,不想写作业,找本书拿本本子也得那半天。对奶奶的叮嘱总是不屑一顾,而且也感觉心烦。对待任何事也没有心情,不愿说话。并且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说:“上学真没意思。”到学校问老师在学校表现,老师说最近书写极差,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完不成,而且总说身体不舒服。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根据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二)问题主要表现:
厌学表现:家庭的特殊情况以及在校又不被他人及老师关心,而产生了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
1、主观上看,他厌学是因为因为学习中遇到挫折,老师又不是很关心了解她。久而久之,对老师没了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
2、客观上看,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
3、家校联系不够密切,缺乏他人的关心。
(三)初步诊断: 荆某患有中度厌学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提升其自信心与自尊心,正确面对现实。为后续的成长搭建健康的心理舞台。消除他的消极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其优点,运用激励策略,矫正他的厌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具体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孩子找出个人的非理性思考,树立自信。①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利用激励机制,矫正他的厌学心理。2.近期目标:
1)使他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偶尔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摔倒了再爬起来,要学会坚强,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与教师及家长做好联系,多关心孩子,让她感受到他人的关心。让她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艾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荆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特殊,爸爸不务正业,妈妈不在身边,一直跟着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事了许多。因为家庭的特殊,导致她有些自卑,由于心情不好及前一阶段因身体不舒服休息过几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她不够了解,因为成绩下降及表现不够好经常被老师批评,从而感觉在同学面前及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2.咨询时间和安排:前期每周一次,后期每两周一次。每次1小时。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心理咨询):2011.3.4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2)方法:(1)会谈。(2)心理测验。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儿童完成“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与 “一般性厌学焦虑测验(GAT)”,同时向其奶奶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其奶奶与孩子,并作出对问题的初步分析,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6)布置咨询作业
2.心理干预阶段:2011.3.11 “再现”事件。
1)请家长与孩子重新讨论孩子当初为啥不想上学,为什么在学校总感觉不舒服。5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怎么做,感觉如何”。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其一,帮助孩子进行情感宣泄; 其二,让家长学会与孩子的沟通; 其三,顺势引导如何做可能会更好。
2)请家长务必与老师面谈一次,以增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3)回想在事件发生前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2011.3.25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2)方法(1)会谈;
(2)改变自我对话内容。3)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
①现在,荆某已经能够做到每天至少两次邀请同伴一起玩耍,变得活泼多了。②班主任老师请荆某担任英语课代表,收发每天的作业本。并安排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会改变自我对话的内容,即以较为正面的讯息来告知自己,从而,将否定的自我预言打败;(3)基本结束咨询;
(4)进一步巩固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方的评价 1、求助者的评价
1)我喜欢上学,因为老师喜欢我。2)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
3)每天,虽然没有爸爸妈妈来学校接我,可我有疼我的爷爷奶奶。
2、家长的评价
1)孩子回家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学校里发生的事。2)近来,没有什么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3)看来,真应该多多关心孩子。
3、老师的评价 1)上课常常抢着发言。
2)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六一文艺中汇演,她一连表演了两个项目,并且获得了全体师生的表扬。
(二)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的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七结语
一般而言,小学生都是喜欢上学的。适应良好的学生,更是少有缺课的记录。如果一个向来学习表现正常的学生,告假次数突然增多,身为师长就得留意了,因为这背后的诱因很有可能与家长、老师的责难、训斥,学习成绩的明显下降,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有关。一方面,我们必须指正和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体谅孩子的处境与需要,接纳他们“幼稚的想法”和过失,耐心地帮助他们度过成长关。
参考文献: 彭岩、丁春生编著。《孩子的小毛病不难改》。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P151-P181。蒋小明、孙成刚主编。《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策略集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P3-P41.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有关小学生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
姓 名:马洋洋
所在单位:集宁区光明街小学
一例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网络成瘾 认知疗法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马洋洋,男,我校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母忙于工作,照顾孩子比较少,由其姥爷姥姥照看,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子。
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偏下水平,性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2.个人成长史
该生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好几个小时。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3.心理测查结果
SCL—90:选择1-5级的五级评分,总分195,抑郁3.5,焦虑3.3,躯体症2.9,人际关系2.7,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SDS:65(标准分)。SAS:60(标准分)。
二、主诉
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玩网络游戏的情况持续达一年以上,近三个多月情绪低落,焦躁,失眠。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
马洋洋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班主任反映:
精神状态倦怠,痛苦,烦躁,无奈。
父母反映:
马洋洋最近情绪不太高,因为过分沉湎于网络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每日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有5天,并已持续一年以上,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最近三个多月,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失去了理性,于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二)问题主要表现:
1.语言、思维清楚,智力水平偏高,自知力完整,求治动机强。2.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劲头不足
3.性格内向,应对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缺乏有效解决方式
(三)初步诊断:
马洋洋患有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综合症F型: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
协助马洋洋调整认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增强他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具体目标:
1、弱化“网络游戏成瘾”, 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性网络游戏成瘾症的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此症状和行为的消失。
2、缓解情绪,改善睡眠;改变不合理认知。
3、用SCL—90评估马洋洋的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人际关系等的改善程度;用SDS、SAS评估他焦虑、抑郁情绪的减轻程度,使抑郁、焦虑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
(1)认知疗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会谈话,使马洋洋认识自身的问题是因为错误的歪曲认知造成的;通过改变马洋洋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中对自动性思维的错误观念进行验证。
原理: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来帮助求助者确定问题;使用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并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经过认知复习巩固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使求助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
(2)阳性强化法:家人对马洋洋达到要求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原理:“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2.咨询时间和安排:
每周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首次和最后一次时间为90分钟),共8次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16日
②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的意愿。
4、找出马洋洋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④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刘凯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
3、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让他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2.心理干预阶段:(四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23日24日;4月8日与12日
②目的:与马洋洋本人签订行为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力、义务;咨询对马洋洋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
③方法:会谈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以改变、消除网络游戏成瘾所致的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2、与马洋洋家人以及本人共同商定行为契约,明确各方权责后签字。
3、布置家庭作业: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⑤行为契约内容:
第一步:目标选择。为了我的健康和工作我必须告别网络游戏。我的目标是10周内完全摆脱网络游戏。第二步:对目标行为的监控。(1)目标过程的选择
周一到周日:每天6:30起床,21:00上床睡觉;吃完晚饭与家长交流学习情况。
周六和周日:准许用电脑2-3个小时,第一周每天可以上网1小时,地点在家里。第二周每天可以上网半小时,地点在家里。(2)基线水平评定:目前平均每天网络游戏时间5小时以上。
(3)对过程和目标有关的行为进行记录:每天写完成目标的感想并且由家长签名证实记录的真实性。
第三步:改变环境事件。在家里的墙上贴留言条提醒自己专心学习;把电脑搬到家长的房间并设置密码。
第四步:获得有效结果。
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三次咨询)
第六次咨询与第七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4月19日与4月26日
②目的:
1、及时了解马洋洋实施行为契约初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指导他或调整行为契约;
2、使他能更自由的接纳自我的经验,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3、反馈咨询作业并分析:是他核心的错误观念导致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帮助他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学习和生活。③方法:谈话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马洋洋与咨询师分享实施行为契约后的感受;
2、讨论每周心得中反映出他内心的变化。
3、帮助马洋洋接纳自我的变化,要求他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写心得。第八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5月10日 ②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④过程:施测SDS、SAS、SCL-90,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马洋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他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家人是怎样的影响。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
1、马洋洋情绪明显好转,自述“可以控制自己不玩网络游戏,睡眠状 况得到改善,心境平和,不再烦闷,愿意与家人老师和同学沟通了,学习动机也变强了。”
2、家长说:“在家里能主动干点家务活,睡眠恢复正常,情绪稳定,心情好转了。”
3、老师和同学们说:“不玩网络游戏了,恢复以往的精神状态,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了解马洋洋本人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玩网络游戏失控现象、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控制,睡眠状态良好。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三)、心理测验评估 施测SCL-90、SAS、SDS;
1、SCL-90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2、其咨询效果用总分的减分率评估:因为≥25%为有效,咨询前总分195,咨询后总分125,减分率为36%,可以说是有效咨询。
3、SAS标准分35分,SDS标准分45分,标准分数恢复正常。
综合评估说明求助者马洋洋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金百利.扬、《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汪新建,当代西方认知一行为疗法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3期,25-30.(5)汪向东、王希望、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6)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90-192.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一、基本情况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二、原因分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晤谈引导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
(情绪障碍)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名小学生厌学的短程心理咨询,深刻分析了求助者厌学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这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自身具备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建立起尊重、关爱、平等这种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一、案例报告:
杨婷婷,女,11 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对上学失去兴趣,在家长再三督促下,勉强去上学。但课堂上与老师有对立情绪,还常常接老师的话语,不完成作业。近一周来,课堂上焦虑不安,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该生9月初新转入我校,2013年11月某日,学生上课期间又突然怪叫,教师教育批评后,抵触情绪强烈,后联系家长,追问情况,了解到该生父母自小离异,学生随奶奶生活,且二年级起父亲将其送往少年跳水队,6年级刚转回来。杨婷婷思维活跃,好表现自己,有时会抢答老师讲课时正在表述的内容,这样会打断老师的思路,引起老师的不满。她也好动,有的时候恶作剧,以此引起同学和老师的主意。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并以差生名义给她安排在“独坐”,老师以破坏课堂秩序为名,把她驱逐教室,杨婷婷感到心里委屈,迫于学生守则,她不敢反抗老师,结果就以行为失调的形表现出来。她觉得自己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开始自暴自弃,上课故意不听老师的讲课,1 / 5
接老师的话语,几年少年队的生活,让其养成了与人相处拳头说话,非打即骂,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很强势的生活习惯。稍不如意就觉得自己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跟老师作对,课堂上恶作剧,结果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把正常的课堂秩序打乱了。班级二次调换座位,没有人愿意跟她调坐位,她没有玩伴,她受到孤立。
二、分析:该生属于情绪障碍,其实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表现欲,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老师应当把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把她课堂表现中的积极成分加以肯定,正面引导,并给以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使惩罚,也应当讲清楚哪些是不好的行为,采取负强化,使之不良的行为消退。但是这位老师的做法,违背了青少年心理发育的规律,也触犯了未成年保护法,因此必须加以干预。否则求助者的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咨询及过程
1、宣泄疗法:
本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接受的态度,我通过私下谈话,让学生尽情的讲述自己的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使学生的不良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她感到自己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她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2、分析性心理治疗:
(1)、教师的原因: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
/ 5
和对待,没有对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结果挫伤了求助者的积极性。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她又以恶作剧形式,分散同学的注意力,这本来是同一事件引起的不同的行为表现,是一个连续的心理变化过程,老师又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以行为矫正,而是忽视,学生在学校读书,作为独立的个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2)、家庭原因及个人经历:自小父母离异,学生随奶奶生活,且二年级起父亲将其送往少年跳水队,她的家庭教育严格,父亲不允许她在学校有半点差错,她的父亲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错误,就以粗暴的手段,进行干涉,把所有的责任让孩子承担,求助者对父亲怀有恐惧心理,不敢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父亲说,怕受到更为严重的惩罚。因此家长无法得到孩子近期的厌学信息,使问题延误了解决。
(3)、童年的创伤:由于特殊的家庭情况,我让家长协助,对家长进行了心理辅导并且交给她一些对孩子表达爱的方法,让父亲与孩子目光接触、拥抱、积极地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热诚的接纳,使孩子对父亲产生信任,让孩子能与父亲畅所欲言,孩子闭锁的心灵之门终于打开
(4)、跳水队的生活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她很压抑,觉得很丢人,一直达不到教练和家长的期许,有事也不敢跟家长、老师说。从那时开始,孩子就对老师不再信任,潜意识里,对学校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这才是孩子厌学的深层原因。
(5)、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当自己有问题
/ 5
的时候,不会跟老师
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6)、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
(7)、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无法证实挫折。(8)、即将步入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对挫折敏感。
3、自信心训练:
杨婷婷数学成绩一直较好,思维活跃,于是我将其调整为小组长,让她重拾自信,在管理别的同学的同时先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调动她的积极性。
4、正强化:每当杨婷婷课堂举手发言,都要给机会,让她自由表达,并给以鼓励,以此
保护她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能用平和的语言与老师交流。
四、结果:杨婷婷补上了以前的作业,学习成绩提高到90分,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绘画展,并与同学合办手抄报,并获奖。周一,我正在办公室备课时,她来找我主动讲述了周日姑姑带她游玩的经历,看她已经跟同学,老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就决定让她继续在生活中体验做个好孩子的感觉。
XXX小学
X
X X
2014年8月
/ 5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
(情绪障碍)
XXX小学 X X X 2014年8月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