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弋阳县南岩镇中心小学 郭东海
摘要:这是一例关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求助者是一名11岁的四年级男生,因学校生活不适应加之不良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形成攻击性行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经过收集基本资料,综合考虑求助儿童的特点,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在家长配合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师采取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减少直至消除求助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其重新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模式,并对求助者行为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解决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分析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咨询效果。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
张杰,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由该生班主任教师领来咨询室,言称无法管教。身高大约1.40米左右,看起来很瘦弱,脸色苍白,头比较小,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高中毕业,以做不锈钢窗户为生,母亲初中文化,在家做家庭妇女。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族无精神疾病史。
心理测验结果:《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08
二、主诉
张杰称,“讨厌老师,瞧不起人,对我不公平”;“讨厌同学,大家老是欺负我,看不起我”:“现在没兴趣学习”;“我没欺负人,都是别人先惹我”;“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然就吃亏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诉:因为是独生子,家里非常疼爱,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凡事都由着他。孩子三岁时,爷爷奶奶帮忙带过大概一年时间,像小皇帝一样伺候着,后来父亲发现这样不行,夫妻两人坚持自己带,与老人分开住了。孩子读幼儿园时就比较好动,坐不住,与同学相处不太好。读小学时,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课也不听。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为此已经转学三次了。曾怀疑他智力不正常,带他到南昌医院看过,可医生说他智力正常。平时在家喜欢一个人呆,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父母管教,就与父母争执,有时会与邻居吵架。
班主任处了解到的情况:该生成绩特别不好,又喜欢上课脱鞋(他左脚有六个脚指头),同学不愿和他相处。他就经常故意拿同学的东西,或者故意打同学,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他一起玩耍。可是他又不会和同学相处,一旦同学惹了他,他一定要报仇,非要把同学打一顿回来不可。有一次,他竟然拿起一瓶刚买的可乐向同学使劲砸去,还好同学躲过了,结果把教室的玻璃砸了一个大洞。其实就他课堂表现来说,只要你抓住机会表扬他,他也会很高兴,露出会心的微笑,会表现的更积极一些。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因为课前我都要求他们预习,熟读课文和生字。我叫他站起来读生字,因为只有五个生字,所以他全都读对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我当时就叫同学们好好表扬了他。当他听到同学们的大声表扬“占浩杰,你真棒!”时,脸上顿时阳光灿烂起来。那一刻,我真觉得他很可爱。可没过几天,他就又掀起了一个轰动全校的大事件:那天刚做完操,一回到教室,班长只是批评了他几句,说他做操不认真,他就抓起班长的红领巾使劲往下拽,当时班长都被他勒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同学们赶快告诉了数学老师钱老师(当时我这个班主任去开会了),钱老师叫他赶快放手,可他就是不放手。这时钱老师只好拿起讲台上的竹棍吓唬他:你再不放手,我就打你手了!可占浩杰还是不放手,这时钱老师就生气地打了一下他的手,没想到他突然伸出双手来抢钱老师的棍子,钱老师一不注意,棍子竟被他抢走了,钱老师想抢回棍子,可怎么也抢不回来,钱老师又叫来英语老师帮忙抢棍子,可俩个老师都抢不过来,钱老师还差点被他拉摔跤,这时钱老师火冒三丈,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就打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骂起老师来,说老师是神经病,是猪。后来我闻讯赶来,他平时会听我的话,可这次我也抢不回他手中的棍子,也叫不到他去办公室,我只好请来德育室的童主任处理这事,童主任毕竟是个男老师,又人高马大的,终于把棍子抢掉了,可请他去办公室时,他就赖在教室地上不走,后来只好请来他爸妈把他接回去教育一周。现在他情况有所好转,但对学习更不感兴趣了,隔三差五还是和同学打架。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攻击性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该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加上平时爱打架惹事,因而在班级里没威望、没朋友,长期受冷落;有时同学和老师也往往会由于思维定势。使他承受一些不公平的指责:有时老师不能一视同仁,对该生要求过严,动辄惩罚,从而更引发其强烈的不满情绪,借攻击行为来发泄并谋求被承认和尊重的需要。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攻击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所处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和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提供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和中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并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及费用
每周1-2次,每次60分钟左右,由于是学生不收费。
九、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巩固阶段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件与规则。
2)会谈,通过真诚、关注、共情、及理解技术与晶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温暖、安全的气氛,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其心理矛盾,了解其改变意愿。
3)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确定咨询目标。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a.“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与老师冲突”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取得老师的谅解和支持。努力让该生融入平等、友好、互助的班集体中,以助其重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c.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行为治疗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老师冲突事件”,父亲与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谅解了孩子,孩子向老师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4)布置咨询作业:
a.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咨询:
目的: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课间操时有个同学踩了他的脚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句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4)咨询作业:
a.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发展学习策略;增强自信心。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4)布置咨询作业:
a.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b.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c.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半年的辅导,在各方的努力下。该生的攻击性行为大大减少,能与他人和平共处,有时还能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这显示辅导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体会与总结
通过本次辅导,本人认为在辅导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辅导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选取适合的、多样化的辅导方式,以便准确地消除辅导时象关键性的心理障碍,以取得辅导的成功。
2、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发晨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辅导效果,必须要与辅导对象的家长和教师取得诚挚和深八的沟通及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促使他们共同为辅导对象营造良好的家校氛围及良好的成长环境。
3、由于辅导关系直接影响辅导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与辅导对象建立真诚、尊重、接纳与信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辅导对象主动、自觉地通过辅导改变自身的不良心理品质与行为。
4、由于问题行为的矫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辅导中辅导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以“大目标、小步子”渐进的方式,不断地获得心理问题的改善。同时由于在问题行为的改善中,辅导对象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所以辅导者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才能不断地强化和塑造其适应性行为,以巩固和加强矫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郭念锋主编 2012年7月 民族出版社出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 郭念锋主编
2012年7月
民族出版社出版 3.《心理咨询师(二级)》 郭念锋主编
2012年7月
民族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厌 学 症 案 例 报 告 姓 名: 所在单位:
小学生厌学症的案例报告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贫穷。最近不愿上学,只要到校身体就不舒服。
本案例是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辅导过程。在本案例中,我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艾尔伯特·艾利斯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 荆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厌学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荆某,女,小学四年级,11岁,独生子,身高1.5左右,体型适中。无疾病史。2.个人成长史:父亲不务正业,母亲因经常遭家庭暴力而与其离婚。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很小的时候还挺活泼的,自从她妈妈回来看过她以后,她好像有了心事。曾经因为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到学习时就变样了,在学校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回家后就有好转,亲人带她去看过医生,可是根本查不出什么毛病,身体很健康。由于她这些反常表现不受到老师的欢迎,曾经被老师批评过。3.心理测查结果: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属于中等水平。
二、主诉
荆某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心里就烦。也不愿做作业。我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每次走到学校门口心里就犯愁,一进教室总感觉别人在议论我什么。而且感觉学习没意思,真累!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荆×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语,人乖巧。
班主任反映:荆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四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奶奶反映:最近她到家总是磨磨蹭蹭,不想写作业,找本书拿本本子也得那半天。对奶奶的叮嘱总是不屑一顾,而且也感觉心烦。对待任何事也没有心情,不愿说话。并且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说:“上学真没意思。”到学校问老师在学校表现,老师说最近书写极差,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完不成,而且总说身体不舒服。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根据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二)问题主要表现:
厌学表现:家庭的特殊情况以及在校又不被他人及老师关心,而产生了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
1、主观上看,他厌学是因为因为学习中遇到挫折,老师又不是很关心了解她。久而久之,对老师没了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
2、客观上看,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
3、家校联系不够密切,缺乏他人的关心。
(三)初步诊断: 荆某患有中度厌学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提升其自信心与自尊心,正确面对现实。为后续的成长搭建健康的心理舞台。消除他的消极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其优点,运用激励策略,矫正他的厌学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具体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孩子找出个人的非理性思考,树立自信。①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利用激励机制,矫正他的厌学心理。2.近期目标:
1)使他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偶尔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面对,摔倒了再爬起来,要学会坚强,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与教师及家长做好联系,多关心孩子,让她感受到他人的关心。让她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艾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倡导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荆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特殊,爸爸不务正业,妈妈不在身边,一直跟着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事了许多。因为家庭的特殊,导致她有些自卑,由于心情不好及前一阶段因身体不舒服休息过几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她不够了解,因为成绩下降及表现不够好经常被老师批评,从而感觉在同学面前及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2.咨询时间和安排:前期每周一次,后期每两周一次。每次1小时。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心理咨询):2011.3.4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2)方法:(1)会谈。(2)心理测验。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儿童完成“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与 “一般性厌学焦虑测验(GAT)”,同时向其奶奶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其奶奶与孩子,并作出对问题的初步分析,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6)布置咨询作业
2.心理干预阶段:2011.3.11 “再现”事件。
1)请家长与孩子重新讨论孩子当初为啥不想上学,为什么在学校总感觉不舒服。5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怎么做,感觉如何”。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其一,帮助孩子进行情感宣泄; 其二,让家长学会与孩子的沟通; 其三,顺势引导如何做可能会更好。
2)请家长务必与老师面谈一次,以增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3)回想在事件发生前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同学、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2011.3.25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2)方法(1)会谈;
(2)改变自我对话内容。3)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
①现在,荆某已经能够做到每天至少两次邀请同伴一起玩耍,变得活泼多了。②班主任老师请荆某担任英语课代表,收发每天的作业本。并安排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会改变自我对话的内容,即以较为正面的讯息来告知自己,从而,将否定的自我预言打败;(3)基本结束咨询;
(4)进一步巩固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方的评价 1、求助者的评价
1)我喜欢上学,因为老师喜欢我。2)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
3)每天,虽然没有爸爸妈妈来学校接我,可我有疼我的爷爷奶奶。
2、家长的评价
1)孩子回家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学校里发生的事。2)近来,没有什么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3)看来,真应该多多关心孩子。
3、老师的评价 1)上课常常抢着发言。
2)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六一文艺中汇演,她一连表演了两个项目,并且获得了全体师生的表扬。
(二)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的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七结语
一般而言,小学生都是喜欢上学的。适应良好的学生,更是少有缺课的记录。如果一个向来学习表现正常的学生,告假次数突然增多,身为师长就得留意了,因为这背后的诱因很有可能与家长、老师的责难、训斥,学习成绩的明显下降,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有关。一方面,我们必须指正和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体谅孩子的处境与需要,接纳他们“幼稚的想法”和过失,耐心地帮助他们度过成长关。
参考文献: 彭岩、丁春生编著。《孩子的小毛病不难改》。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P151-P181。蒋小明、孙成刚主编。《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策略集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P3-P41.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有关小学生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报告题目: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
姓 名:马洋洋
所在单位:集宁区光明街小学
一例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网络成瘾 认知疗法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马洋洋,男,我校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母忙于工作,照顾孩子比较少,由其姥爷姥姥照看,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子。
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偏下水平,性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2.个人成长史
该生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好几个小时。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3.心理测查结果
SCL—90:选择1-5级的五级评分,总分195,抑郁3.5,焦虑3.3,躯体症2.9,人际关系2.7,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SDS:65(标准分)。SAS:60(标准分)。
二、主诉
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玩网络游戏的情况持续达一年以上,近三个多月情绪低落,焦躁,失眠。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
马洋洋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班主任反映:
精神状态倦怠,痛苦,烦躁,无奈。
父母反映:
马洋洋最近情绪不太高,因为过分沉湎于网络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每日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有5天,并已持续一年以上,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最近三个多月,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失去了理性,于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二)问题主要表现:
1.语言、思维清楚,智力水平偏高,自知力完整,求治动机强。2.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劲头不足
3.性格内向,应对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缺乏有效解决方式
(三)初步诊断:
马洋洋患有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综合症F型: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
协助马洋洋调整认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增强他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具体目标:
1、弱化“网络游戏成瘾”, 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性网络游戏成瘾症的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此症状和行为的消失。
2、缓解情绪,改善睡眠;改变不合理认知。
3、用SCL—90评估马洋洋的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人际关系等的改善程度;用SDS、SAS评估他焦虑、抑郁情绪的减轻程度,使抑郁、焦虑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
(1)认知疗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会谈话,使马洋洋认识自身的问题是因为错误的歪曲认知造成的;通过改变马洋洋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中对自动性思维的错误观念进行验证。
原理: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来帮助求助者确定问题;使用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并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经过认知复习巩固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使求助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
(2)阳性强化法:家人对马洋洋达到要求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原理:“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2.咨询时间和安排:
每周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首次和最后一次时间为90分钟),共8次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16日
②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的意愿。
4、找出马洋洋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④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刘凯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
3、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让他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2.心理干预阶段:(四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23日24日;4月8日与12日
②目的:与马洋洋本人签订行为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力、义务;咨询对马洋洋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
③方法:会谈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以改变、消除网络游戏成瘾所致的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2、与马洋洋家人以及本人共同商定行为契约,明确各方权责后签字。
3、布置家庭作业: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⑤行为契约内容:
第一步:目标选择。为了我的健康和工作我必须告别网络游戏。我的目标是10周内完全摆脱网络游戏。第二步:对目标行为的监控。(1)目标过程的选择
周一到周日:每天6:30起床,21:00上床睡觉;吃完晚饭与家长交流学习情况。
周六和周日:准许用电脑2-3个小时,第一周每天可以上网1小时,地点在家里。第二周每天可以上网半小时,地点在家里。(2)基线水平评定:目前平均每天网络游戏时间5小时以上。
(3)对过程和目标有关的行为进行记录:每天写完成目标的感想并且由家长签名证实记录的真实性。
第三步:改变环境事件。在家里的墙上贴留言条提醒自己专心学习;把电脑搬到家长的房间并设置密码。
第四步:获得有效结果。
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三次咨询)
第六次咨询与第七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4月19日与4月26日
②目的:
1、及时了解马洋洋实施行为契约初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指导他或调整行为契约;
2、使他能更自由的接纳自我的经验,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3、反馈咨询作业并分析:是他核心的错误观念导致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帮助他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学习和生活。③方法:谈话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马洋洋与咨询师分享实施行为契约后的感受;
2、讨论每周心得中反映出他内心的变化。
3、帮助马洋洋接纳自我的变化,要求他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写心得。第八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5月10日 ②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④过程:施测SDS、SAS、SCL-90,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马洋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他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家人是怎样的影响。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
1、马洋洋情绪明显好转,自述“可以控制自己不玩网络游戏,睡眠状 况得到改善,心境平和,不再烦闷,愿意与家人老师和同学沟通了,学习动机也变强了。”
2、家长说:“在家里能主动干点家务活,睡眠恢复正常,情绪稳定,心情好转了。”
3、老师和同学们说:“不玩网络游戏了,恢复以往的精神状态,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了解马洋洋本人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玩网络游戏失控现象、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控制,睡眠状态良好。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三)、心理测验评估 施测SCL-90、SAS、SDS;
1、SCL-90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2、其咨询效果用总分的减分率评估:因为≥25%为有效,咨询前总分195,咨询后总分125,减分率为36%,可以说是有效咨询。
3、SAS标准分35分,SDS标准分45分,标准分数恢复正常。
综合评估说明求助者马洋洋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金百利.扬、《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汪新建,当代西方认知一行为疗法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3期,25-30.(5)汪向东、王希望、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6)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90-192.
第四篇: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矫治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矫治
一、案例
案例
(一):男生叶某,平时特别喜欢欺负同学。比如在各类比赛中有谁胜过他,他就会怀恨在心,暗自不服,无端找人麻烦,惹是生非。谁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与他发生冲突,他就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既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伤害,也使他与其他同学不断疏远而孤立无助。
案例
(二):男生于某,因其父母平时工作较忙,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教育,他在校学习成绩中下,言行举止不够文明,造成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人际关系较差,学习生活中常有下列行为: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发笑的恶作剧,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他毫无不悦。课间还无故欺负其他同学。甚至还鼓动其他同学结帮打架,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感觉他的存在。
二、具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特征 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常常喜欢在同龄人或异性面前显示自己是多么英勇的男子汉。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长素质、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在家中经常大发雷霆。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敏。
2、专制型、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天长日久,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无处发泄,就会转嫁到别人身上,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二)心理因素
1、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的学生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的学生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2、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人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3、自卑。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一旦产生自卑感,他们就会与人争斗来作为补偿。
(三)社会因素
中学生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常会受社会上一些不法青年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他们就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此外,暴力影片,暴力电玩游戏也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孩子经常看暴力影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人在仿真情境和真实生活中的攻击性思考、感受和行为。此外,笔者认为,玩暴力电玩游戏要比电视和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来得更有伤害性。
四、对策 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后期,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困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矫治。
(一)悦纳、疏导 所谓悦纳就是既要接纳他人的优点,又要接纳他人的缺点,容人所短,聚人所长。所谓疏导就是要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帮他分析现实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讲清道理,指明方向,找出补救的方法,让他冷静地接受。
案例1中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所以同学都疏远他,使他觉得孤立无助。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接受他的不足之处,每当学生在我面前告他状时,我先不着急着批评他,而是把情况记录下来,在同学面前挖掘他的闪光点。他的书法不错,我就经常表扬他,而且把他的作品贴在书法园地上,让学生欣赏。有时他的作文写得比较好,我就让他读给全班同学听。我还让他负责班级的领水工作,他总是认真完成,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呈现在同学眼前。渐渐地发现同学们告他状的次数少了,由一星期多次,变为3、4次,1、2次了,同学和他玩的次数多了。我抓 住机会,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记录本让他看。肯定了他的进步,同时又帮他分析原因,让他明白只有处处表现好,同学们才会接纳他,亲近他,他才会受到欢迎。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极少看到他攻击同学的行为。
(二)干预、转化 所谓干预就是老师采取措施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产生。所谓转化就是采取情感导入,沟通心理获取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通过调查,我认为对案例2中的孩子确诊须十分谨慎。针对他产生攻击性的原因,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的放纵,要跟他多讲讲他们那时的学习生活的艰苦,让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们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接着我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这位姓郑的同学,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她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批评,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于的这种心境,我决定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我用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的进步,就在午间谈话课表扬。好几次我发现他的神态很惊讶,还说:“老师,您也有这么多的错”。我知道他对我说这话时,我已经完全取得了他的信任。从多次与他谈心后,我了解到他的恶作剧,脏话都是为了引起同学对他的关注,因为同学太不在意他了。了解他的这种内心,我就适时的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的信任。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通过以上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该生与班级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喜欢和他一起玩,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由原来的中下生转为中上,班级组织的朗诵会、故事会他都积极参加,并得到同学的好评。
(三)宣泄、补偿 所谓宣泄就是当遇到烦恼、挫折、愤怒时把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其他途径得以发泄。所谓补偿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或把潜力转移到能够做好的事情上,以获是心理上的满足。
第五篇: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及...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全州特殊教育学校
林慧萍
[摘要]
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习得,而且可能会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是一切教育训练活动的基础。本文认真分析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诸多因素和其行为背后的功能,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攻击性行为
分析
对策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children's daily lives and daily life skills acquisition, and children may be at risk to themselves or others lives.Therefor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problem is all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In this paper, a careful analysis led to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a number of factors, the coping strategies.[Key words]
analysi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untermeasures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有研究表明在孤独症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部分孤独症儿童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习得,而且严重的可能会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一、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孤独症儿童会无端的辱骂身边的人,会用手脚头攻击他人,咬人,以虐待他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当孤独症儿童的要求被拒绝或被要求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时,他会哭闹,乱扔东西,撕毁课本,推翻课桌,板凳;当孤独症儿童寻求别人关注时,扔、摔东西,撕扯书籍、报刋等;当孤独症儿童表示接纳时,用打、抓、咬、吐、掐、踼等方式。
二、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笔者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和孤独症儿童及家长的交流了解到孤独症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种种原因归纳起来既有孤独症儿童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原因。
(一)孤独症儿童自身原因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家庭的养而不教
抑郁在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的家长当中很常见。有时抑郁的时间不长,有时却持续很久。抑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会伤害到孩子。对于每个完全缺乏孤独症知识的家长来说,孤独症的症状既难捉摸又不容易对付。家长会因为孩子过分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或漠不关心。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3.家庭内部的不协调
由于孤独症儿童在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缺陷,往往需要紧密的照顾及训练,以致令父母感到心里交瘁。此外,由于照顾他们需要很多时间,还要面对沟通障碍造成的挫败感和身心压力,有时会令主要的照顾者(多数是母亲)跟配偶或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而易生摩擦,又孤独症儿童本身也许亦得不到兄弟姊妹的谅解,因而家中各成员的情绪和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又会影响到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康复中心)原因 1.教师素质影响
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的不了解和排斥态度会触发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在教育训练中没能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没能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训练方法、没能在教育训练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没有密切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和灵活地更改活动内容或重新安排学习流程,减少他们因学习上遇到困难。甚至当孤独症学生出现焦虑不安自伤行为时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反而错误地奖励了学生的不当行为,其后果就是引起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教师对不同儿童采取不同态度
孤独症儿童大多长相漂亮可爱,这些漂亮的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宠爱。而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则会令教师感到厌烦和无奈。因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力,去面对和处理他们的问题行为,而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没有那么快找到正确的有效的处理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这常常会让教师感到疲惫不堪而对孤独症儿童失去信心和耐心。于是教师就会对这些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采取冷漠排斥的态度。教师的这种态度反而会更容易引发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不合理的教学环境安排
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病症的特点,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不合理的教学环境安排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时,指导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儿童情绪行为好转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攻击性行为反而会逐渐停止发作,待到正常行为出现时,再予以及时强化,从而以强化他的良好行为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教师和家长还应在儿童行为良好时,充分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予间歇性强化,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与保持。
(三)矫正以满足反抗逃避的要求的攻击性行为
1.在进行教育训练时,教师应密切留意儿童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和灵活地更改活动内容或重新安排学习流程,减少他们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出现优虑及问题行为。
2.转移孤独症儿童注意力。利用迁移手段转移儿童注意力来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儿童出现以满足反抗逃避为要求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立即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如:食物、玩具等)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但不是立即满足)其要求。同时,还要随时间推移或发生次数的变化而延长发生攻击性行为与满足其要求之间的时间,进而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3.教会孤独症儿童自我放松。当儿童在一个他感到不愉快的环境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教儿童学会自我放松,例如让他们听听音乐、画画涂鸦、出去跑跑步、散步;来达到让孤独症儿童自我放松适应环境的目的。
(四)矫正以抑制身体的不适为要求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和家长之间要保持经常性沟通。尤其是家长要把孩子身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教师以便教师对身体感到不适的儿童给与关注,避免引发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
(五)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首先,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就家长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做好长久训练教育的打算,要正视孤独症儿童、理解孤独症儿童、接受孤独症儿童、爱孤独症儿童、夸孤独症儿童。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相关教育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去帮助孤独症儿童。
其次,家长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不要相互埋怨,要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也要让周围有更的人来了解这些弱势群体无辜的孩子,使他们得到社会上更多好心人的关爱和帮助。
(六)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学校环境
首先,对教师进行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培训,介绍孤独症及其教育康复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促进孤独症教育教师的对孤独症儿童的了解。其次,加强对孤独症教师进行爱心教育,让每一位教师从心底接纳、喜欢、关心、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赞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9]姜英杰,李勇.情绪疗法:矫正儿童行为问题的新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王梅.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思考[J].现代特殊教,2007(2)
[11]嵇宇虹,王玲凤.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245.[12]黎莉,慕雯雯.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