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大业 影评
坚持跟党走,青春正能量 —《建国大业》影评
午后,我和姥爷喝着茶沐浴着温和的阳光,电视中正在播放着陈三平导演的《建国大业》,听着这熟悉的战火声,姥爷又意味绵绵地提起他那句一辈子引以为傲的话:我们这辈人啊,是推着小推车过来的啊„„
不得不说,三爷导演的这部作品在温情中让人们看到历史的悲壮;在缓慢基调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党我军的坚忍不拔,绝不妥协,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而现实证明了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血浴战,延安告捷、上海告捷、南京告捷,剧中一段段真实历史记录片的插入,才让人们身有感触,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影片从重庆谈判开始,经历了《双十协定》的签订、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政治协商会议等重大事件再到最后盛大的开国大典,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再现让我们再度缅怀革命先辈、回忆那段艰难、激愤人心的历史。
这是一部残酷的剧作,在爱国民主党派人士张澜等人积极鼓励下,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亲自前往重庆,并在放弃了江南的8个解放区等条件下的基础之上签订《双十协定》并打算共同建立民主政府,而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一意孤行走向政治独裁的道路,并展开了残酷的大批民主人士大屠杀。大屠杀遭到了全国各党派的强烈反对,剧中由陈凯歌饰演的冯玉祥大将军“大白天提着灯笼”去求见蒋介石最为经典,冯大将军说:“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啊”,可见此次大屠杀遭到了全国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而影片中冯玉祥将军的寓意之举也巧妙地演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时局黑暗啊。
这是一部意难忘的剧作,剧中国民党监测到毛主席的具体位置后,准备向保定-城南庄发射炮弹后,由范伟饰演的郭师傅一句“锅上还给毛主席炖着菜呢”就壮烈牺牲在这浓浓的硝烟中了,可见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犹如再生父母般重要啊!毛主席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愿意为了主席哪怕仅仅只是一丁点事情,赴汤蹈火,做所不辞,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性命那也心甘情愿!再者令人心生感动的画面是,当共产党在得知淮海战役已经获得全胜以后,党和群众高兴地扭起秧歌,毛主席依偎在土墙上欣慰地笑着,周总理和朱德大元帅在内的四位开国元老在一旁高歌起“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影片也一改周总理一贯衣冠楚楚的形象:只系一个纽扣的衣襟,蓬松的头发,豪放的歌声,紧紧地揽住革命战友的壮举,看到革命即将胜利的希望,总理也潇洒一回,我骄傲!
这是一部国庆节的献礼剧作,影片的最后我想观众们也忘不了刘烨饰演的那位红兵二十八团老兵向毛委员所打的那个报告,洪亮的嗓音,豪壮的那句“向前 向前 向前”想必牵动着每个人心!每当看到这一幕,亦想必无数位观众为之潸然泪下!
这部剧,起初大部分观众是冲着这影片豪华明星阵容走进的电影院,我想当观众走出影院时应该会被精心编排的电影情节深深地打动:回忆着过去的历史再着眼看看我们幸福的现在,真心地感谢党和国家,并由衷祝愿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第二篇:建国大业影评
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影评
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在全国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即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公演,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同舟共济、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对新时期祖国的和平统一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这部影片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与旧时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将具革命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拍得更加生动,人物性格更加丰满,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建国大业》完全改变了过去我们对革命历史题材,对领袖人物的塑造的方法,过去我们把弘扬主旋律,是把电影当作一个教育,说这段历史给观众看,现在把它当作一个电影来做,它只是题材不同,制作过程中关于电影的节奏,关于电影的叙事风格、关于电影现代性的结构方式都进行了许多处理和变革,主要因为拍出的电影多数是年轻观众看,只有新的电影形态、现代化的电影结构才能吸引观众。
影片场景镜头和人物塑造上:
影片中一系列镜头的充分展示导演的创意,飞机划过云层,机身斑驳可见的画面;炸弹倾斜而下,从天而降飞向银幕;上海的激战过后,士兵遍地睡眠场景里的走位与大量群众演员的配合;氤氲细雨的中山陵,中正一行人款步间,伴着摇臂摄影机从高到低移动,而走过的一段路的片段与期间关于权术的谈话;大量的二人对话场景,围绕着人物快速旋转的摄影机,影片的摄影技术充分展示电影魅力,刻画时代特征和人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建国大业》在领袖的品格、勇气和精神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把领袖形象进行了亲民化的展现。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领袖们醉酒的那一场,淮海战役胜利当晚,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喝酒狂欢,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高唱《国际歌》,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微笑着歪倒在一边,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这种“奔放”的领袖在以前主旋律影片从未出现过,这部影片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深沉严肃的面孔,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
在《建国大业》中,领袖人物也突破了以前的“高、大、全”形象,打破了以前荧幕上的“完美”,更多地展现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因而显得更加逼真、亲切、可信。比如有一场戏说到政治局夜里开会,毛主席把灯吹灭,说开会能听见就行了不用看,众领导人调侃“真成开黑会了”,颇显幽默。又比如一向形象儒雅的周恩来在冯玉祥被暗杀后大发脾气,毛主席跑了两条街还买不到香烟,毛主席在锦州战役前因为紧张爬到了屋顶上等这些情节的铺陈,使得荧幕上塑造的领袖人物贴近了老百姓,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中,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影调、色调,表现出蒋介石的那种孤立无援最后凄惨的感觉。
本片很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故事分成两条主要的线索来讲述。而以毛泽东与蒋介石为首的两个阵营,影片则采取分开刻画,用一个个事件表现出双方的利害关系及人物性格。于是,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好比毛泽东与厨师之间的对话,显示出无比的亲切感,使得人物更贴近老百姓;以及蒋介石对蒋经国感叹的那番“亡国论”,充分体现出当时老蒋那无奈、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影片的配乐上: 《建国大业》的音乐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中一味使用恢弘音乐做背景的做法,将音乐更多的融入到剧情中,做到了用音乐来打动人。影片音乐一改以往正邪对立的简单做法,显得更加人性化,毛泽东等五人在庆祝胜利那场戏中,不仅在画面的表达上有着很大的突破,更是出现了吉他的音乐,在那首激情昂扬《国际歌》结束后,一段宁静悠远的吉他演奏,使影片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同样用音乐将影片推往高潮的还有毛泽东阅兵的那段戏,虽然那段戏也用了宏大的交响乐,但其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毛泽东那时内心的波澜,极具打动人。而在音乐方面更大的改变则是在表现蒋介石时的音乐,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蒋介石步步溃败之时,音乐的基调多是一种苍凉的无奈,影片结尾蒋介石站立在门边的颓废身影,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而这也要归功于当时音乐的精彩。
《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人声加单簧管,体现了时代的主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营造了胜利的气氛。
影片的配乐起到了不少奇妙的作用,每当国民党人物登场立马低八度的沉闷下压而共产党的出现则常常伴随着高扬雄壮的奏乐,这当然也符合当时的形势,而当镜头在老蒋伴着潇潇雨声伫立檐下慢慢拉远,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却轻轻唱起,一颗泪珠伴在老毛深情的军礼中慢慢滑落。影片的配乐和音效整体上厚重沉郁的配乐主旋律不断响起外,男声哼唱的意外一鸣惊人,提琴饱含深情的润色,以及吉他的撩拨心弦都是难得的情绪催化剂。
在欣赏电影过程中,乐音和画面分别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乐音与画面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及稍纵即逝的特点,使观众几乎无法分别对乐音和画面产生的知觉。在大力弘扬主旋律时提倡艺术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促进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开创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
第三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观后感
园林113班谢荣秋201110144306
《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同样难忘的是,片中两位角色的两次落泪。第一个落泪镜头出现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刘烨饰演的塔山英雄团的老兵在部队准备接受检阅的时候,突然冲到了主席面前,啪地一个军礼,激动地吼着:“我代表活着的和死去的战友向毛委员敬礼。”由于激动而有些变调的声音,黝黑的脸庞上迸出的泪水,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是啊,从红船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北京城,这条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新中国走得异常艰辛。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群人,永远地留在了路上。他们,也曾是那么青春光彩的脸庞,也曾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曾有彩旗招展的理想……但是,他们留在了路上,而没有机会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洪亮声音,无法看到金水桥畔挥舞的红旗。然而也正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后来人踏得更稳,走得更远。老兵的泪,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鲜血与生命的先驱,提醒我们面对注视我们的先烈,继续为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而努力,写出应该属于我们的辉煌青春。
第二个落泪镜头出现在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夕,陈坤饰演的蒋经国怀着一腔热情到上海清除腐败,整顿金融秩序,最终被迫屈服。他悲愤地对着蒋介石喊出:“父亲,党、国都已经在危难的边缘了!”两行泪水滑下脸庞。这喊声象警钟在猛敲击。国民党成立之初,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引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但来自政党内部的腐败、争斗、涣散最终把自己蛀空,并最终失败而蜗居海岛一隅。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这其中,虽然也曾迷茫、彷徨,也曾犯过错误,走过歪路,但却总能很快地清醒起来,并作出正确的决定:从井冈山时期明确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到党的七大第一次阐明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再到前不久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的党在与自身和外界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
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昂扬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带领着11亿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明天。
两个角色的落泪,两次同样撞击心扉的呐喊。前一个背景是艳阳高照的绚丽朝霞,象旗帜,鼓舞我们年轻后辈在前人的感召下大步前行;后一个背景是山雨欲来的沉沉阴霾,似警钟,一遍遍地在我们耳边敲响,警示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进步,中国正在前进!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让旗帜与警钟昭示着我们永远前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四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这部爱国影片深受国人热爱和敬重,它不仅是一部爱国电影,更是我国难得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意义十分巨大。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着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演员使用的微妙之处。我看过其他网友写的影评,有些是我想说的,有些我想说的他们却没说出来。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演员的使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建国大业》中,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用的全是特型演员。也就是说力求与原人物外貌接近。而国民党方面呢?蒋介石、宋庆龄、李宗仁等等所有大员,没有一位外貌与历史相符。其中可以品味出一分微妙的感觉。从外貌上,建国领导人力求还原历史,而手下败将就没有这种待遇了。从中,我嗅到了浓重的政治味道。
但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地看待,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在没看到电影以前,许多人以为《建国大业》是部战争片,毕竟三年解放战争数百万士兵在神州大地上厮杀,场面一定很大。但喜欢战争片的朋友要失望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在影片中只是几个小片段,而横扫江南、挺进西南西北更是提都没提,毕竟那都是建国以后的事了。虽然仅有的几个战争场面时间很短,但场面确实不小,遗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画面全是黑白色的。
比起战争的描绘,《建国大业》显然更注重建国前的政
治,三年解放战争用不到一小时就交代了,而建国前的半年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在民主人士的心理活动、政协会议的召开等方面用去很大功夫,特别是国旗、国歌的讨论与确定都占去了相当多的篇幅。当然,国旗国歌乃国家之本,使民众了解一下究竟为何定此国旗国歌也当有重要教育意义,特别是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在有人问及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是否显得陈旧的时候,毛泽东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时刻有忧患意识”,此语发人深省。
在建国前的20多年中,全国大部分民众包括民主人士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是出卖国家利益之人。在建国前夕仍有许多人有这种顾虑,担心共产党取得政权后会成为苏联的傀儡。显然这部电影的导演因某种原因非常注意突出并化解这点顾虑。比如:国民党元老、民主同盟创立者张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位女记者问:“他们这些人究竟是本土的革命家,还是共产国际情报局在中国的代理人呢?”张澜说:“这个时候,(指全国解放在即)说还算是问题吗?”记者:“是问题,我想知道您的态度。”张澜:“我的态度是,中共顺应了民意,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记者皮笑肉不笑:“成就?”张澜点点头:“对成就”,记者的怀疑就代表了部分中间派人士对共产党的看法。怎么解除这一点顾虑呢?在电影中,重点表现在三点,一点是在苏联克里姆林宫的谈话,当有官员问是否支持中共取得中国的政权
时,斯大林说:“我们不能支持托洛斯基派的共产党取得政权,只要国民党中国承认《雅尔塔协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关乎苏联利益的条约就好(意思是国民党承认外蒙的自立及其在中国东北等地的特殊利益)。”;另一点是,当解放军打过长江,南京解放在即的时候,苏联大使馆跟着国民政府撤退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使馆反而留了下来。第三点是,局势恶化时,蒋经国问蒋介石,是否可以通过苏联与美国的影响与共产党形成隔江而治的分裂局面,以使国民党政府保存。蒋介石意味深长的说:“现在不是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中国可以分裂。现在,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谁敢承担这种千古骂名?通过种种巧妙的情节设计,来突出中国共产党是独立于苏联的中华民族政党。
电影中,解放战争过程中,民主人士曾提议由政协会议选举政府以取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说:战争时期,行不通。民主党派人士也认为确实如此,就搁置了下来。当然,该提议之后就无疾而终了。我在想,如果建国的时候该提议得到实现的话,是不是新中国会少走些弯路呢?因为民主党派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小生产者、爱国知识分子的利益的。如果他们和共产党一起执政的话怎么可能出现对大小资产阶级、红白资产阶级的全面“改造”,怎么会出现批斗臭老
九、打倒孔家店、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当然,枪杆子里出政权,当时的共产党从根本上是与
传统的社会上层对立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握有话语权的共产党不会甘心放弃自己“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式梦想的。当时中国的情况太复杂,与西方区别太大,如果民主党派在政府中有强有力的声音的话,势必会试图打造西式民主,那样的话中国可能会和现在的印度一样陷入低效率的政府控制下,或许也可能会出现泰国式的街头政治,泰国那点人口都红杉军、黄衫军的争个不停,如果是在中国的话...我都不敢想,或许真会造成国家分裂也不一定,恐怕到时候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革时期都要多的多。如此说来,还是民主党派在可以强有力控制政权的共产党政府中担任顾问为好。如果民主党派当时能充分发挥顾问作用的话,相信新中国不会走那么多弯路。
通过这部影片,让我感悟颇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我相信,中国 的电影事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过去与明天。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法学10班
梁雪玲
第五篇: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蒋公恐惧渡江日,润之谦恭下士时。建国大业谁犹记,脑海不存关键词。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中,尤其在开国大典上的那些发自真心的无邪欢笑,让人想到这个国家曾经也是个有着无邪笑容的婴儿。这部电影拍了一个国家诞生前的阵痛和血污,和充满希望的婴儿年代。但其在叙事上有点紧促,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因为这改天换地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弃守延安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而《建国大业》也几乎可以作为解放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而《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却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所以《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
影片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通过罗列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来论证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这一历史事实的必然性,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蒋介石这一人物则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的形象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其中的另一主人公,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则很不明显,大多是通过一些动作、眼神展示的。比如斯大林当时对中国政局的意见是划江而治。而毛泽东说,中共会议决定了,4月渡江。这就是不动声色的抗议。
淮海战役胜利了,毛泽东坐在那里说“江北从此无大战”,这里看不出什么来,但下一场喝酒,毛泽东喝多了,坐在缸上像孩子一样笑,那是他心理活动的展示。毛主席和李济深谈话的时候,李济深说,我杀过共产党,蔡和森就是我杀的。主席稍微愣了一下,咳嗽了一下,喉骨咽了一下,但还是接着讲:“我们往前看吧。”这是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但对方的话并不是没有触动他——他毕竟曾经是你的敌人。那么这一种瞬间的停顿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那种“过去的事情
就让它过去吧”,这样倒反让人觉得有点假。这个停顿也有点伤心,这就是心理活动。
《建国大业》侧重写了“政协”,但是我不敢苟同里面的观点。共产党取得天下是靠三个法宝:第一个是武装斗争,第二个是群众路线,第三个才是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放到一个过高的位置,不太妥当。而且群众路线这一块写得不够。但是对于一个电影,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
中本116班11010629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