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
知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1(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2(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 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内容来源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中小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漫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漫谈
主讲:西昌学院教育管理学
贺新宇
一、心里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它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主观性、积极性、全面性)。
1、主观性: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是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表现为平衡。
2、积极性:表现出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忱的、进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适应。
3、全面性:心理健康与否,表现在知、情、意的各个过程和个性的各个方面,即协调。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人生态度积极
乐于学习: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热爱生活:有正常的好奇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富于生活情趣。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2、人际关系和谐
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表现出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具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表现:嫉妒、羞怯、自卑、猜疑、自私、自傲、偏见与报复心理。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恐惧等)。
3、良好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4、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
5、较强的情绪控制力
情绪适度:能表现出与客观情绪和年龄相符合的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适度、稳定、平衡、快乐。
情绪积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美国一家医院调查表明,在五百名患胃肠病的学生中,因情绪不好而导致病的占百分之七十四。
6、良好的人格品质
7、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思维发展正常,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创造力。思维不正常主要表现:注意力障碍、财富狂想、被害狂想、夸大狂想、健忘症、思维强迫等。
8、行为表现规范
行为与社会角色相符合,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一个人的认识、言谈举止表现为符合年龄心理特征,是其适应现实的重要条件。对不同的刺激反应适度。
三、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社交恐惧
2、考试焦虑
3、人格障碍(1)分裂型
(2)冲动型
(3)偏执型
(4)表演型
怎样用爱心平衡学生的心理
主讲:凉山州教科所
王晓荣
一、不要常常处于自责之中
二、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三、生活中常常充满激情,为自己创造实现理想愿望的平台
四、不要对周围人和亲人期望过高
五、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暂离困境
六、在处理问题上能够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七、对人的善意就是给自己的温暖
八、学会排除自己的心理烦恼(找人倾诉)
九、帮助别人做事,积极、适当的娱乐
十、知足常乐
心理失衡指的是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心理失衡是心理不健康的预兆,它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期是青少年时期,品德不良行为最容易出现在青少年时期。
要引导学生平衡失调的心态,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造成学生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如自卑和嫉妒的心态,可能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两个极端。自怜的心态,可能是群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委屈,是因为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需要。苦恼,是被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所折磨的。我们应尽力设法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只有教师用爱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用爱心浇灌他们稚嫩的心田,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尽可能得到满足。
一、消除学生自卑的心理
教师要用爱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要教育和引导有自卑感的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人一旦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旦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会鼓起勇气,拼搏上进。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人要睁大眼睛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人与人的比较中,从自己的失败与成功中,以及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真正的自我,认识自己的思想、能力、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找准自己在社会、集体中的角色和位置,扬长避短,学会自我补偿,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总是坚信“上帝关上了你进来的门,肯定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3、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多支持、多鼓励,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有时还可以适当的放大性肯定,以激发振奋。
4、要努力避免和消除引发自卑的诱因,如不讽刺、挖苦学生,不轻易给学生定性,不揭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批评注意场合并适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范围等。
二、消除学生自傲心理
自傲是与自卑相对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是学生存在的另一种主要的认知偏差,同样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过度关注和欣赏自己。
2、贬低和排斥他人。
3、以自我为中心。
4、心理过度狭隘。
5、易于自我满足。
6、抗挫能力不足。
消除方法:
1、晓之以理,讲清自傲的害处。
2、引导学生在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学会常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常用社会需要比自己的不足,通过心理置换,找到差距,逐渐消除自傲资本。
3、有意控制自傲学生的表现机会,减少自负频率和缩小自负空间,弱化自负心理。
4、对有自傲心理的学生表扬要适度,对他们做的成绩不能做放大性肯定,一些自我评价过高有自负心理的学生,极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即使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捧场的话,他们也会认为受之无愧。
三、解除学生嫉妒心理
嫉妒者是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他们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空虚,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
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常言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要教育学生当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化解了。
方法:
1、帮助学生认识嫉妒的危害,要让学生知道是人都会嫉妒,但嫉妒会使好友翻脸,伤害感情。嫉妒心理会使人变得冷漠,孤僻、空虚、阴沉等。
2、营造健康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3、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4、建立公平、友好的竞争机制。竞争在集体和生活中难免,它是医治嫉妒的特效药,公平友好的竞争依靠的是能力和智慧。
四、转变学生失落心理
学生的失落心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落差”,这种“失落”心理,也反映出当今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脆弱的普遍性缺陷。方法:
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去营造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理解和赏识是平衡学生心理,改变学生失落心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与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释放学生委屈心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属于绝对的“核心”,备受大人的关注,因而造成他们的优越感越来越强,自尊心强。方法:
1、让学生把所受的委屈和不快在适当的场合宣泄出来。
2、在学生情绪平静后,让学生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鼓励他们主动述说自己的感受,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并循循善诱加以疏导。
3、心理成熟度差的学生,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从而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觉得委屈,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释放学生心理自怜心理
这种学生故作怪状,与人为难,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肯定自我价值,于是放纵自我,贬低自我。
造成的原因:
1、学生本身思想认识、思想方法、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
2、外界(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消极因素的引诱(如网络)。
3、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所造成的不良情绪。
4、教师、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好教育方法。学生心理禁区
1、生理缺陷
2、心理状态
3、家庭问题 方法: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
七、化解学生苦恼心理 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的焦虑。
2、安全方面的焦虑。
3、同伴方面的焦虑。
4、亲情方面的焦虑。
5、师生方面的焦虑。
6、自我方面的焦虑。
7、其他方面的焦虑。
方法: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苦恼的原因,对症下药,只有将无限的关怀给予学生,才能化解学生苦恼心理。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图 1 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如同花儿充盈开放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
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期待也是切合实际的。
2.悦纳自我
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能干、漂亮、成功,受他人肯定和喜爱,希望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然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有些改善余地有限,有些无法补救。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并且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坦然接受,安然处之,不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方面-理解他人,善与人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倾向于和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对他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与他人实际融洽的程度。
1.理解他人
正确看待别人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确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包括他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
2.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乐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并善意地看待他人的缺点,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也不一味只求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而是有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由于喜欢别人和接受别人,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到欢迎,有稳定的朋友关系。
(三)情绪情感方面-情绪稳定,积极乐观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衡量情绪情感的指标有二。
1.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至于乐极生悲。一个人情绪上的反应适度,则反映了一个人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不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2.心境良好,积极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心境,或称称持续一种乐观心态。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产生消极情绪。而是说,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发现消极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失败、疾病和亲友死亡等等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以免除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心理健康更注重消极情绪在一个人身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的社会环境像自然环境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他能正视现实,积极工作生活以及主动改造环境上。
1.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 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观察和分析环境中哪些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哪些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作出客观的评价。
2.热爱工作,有责任心
工作、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积极融入现实,认真劳作,努力实现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他们喜欢和享受劳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智慧和才能,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3.有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所以他们具有较好的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4.有限条件下积极改造环境和自身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他们往往会对周围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的改变方法,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性影响。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一)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二)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三)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四)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狭义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教育部发文: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99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第一次用到“心理健康”术语。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2:全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义:建立在大课程的概念上,包括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狭义上专指前者。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的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归因这四个方面。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内在推动力。(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类型。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及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既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动接受教育而存在的。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性。
情绪认知:是指自己或他人内在情绪状况的推测,依赖于个人情绪认知线索的知识、情境和情绪表现之间关系的知识、预测情绪反应结果的知识、情绪自我控制策略的知识。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纾解情绪,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情绪管理:就是掌控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的缓解消极的情绪。
休闲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方式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消费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使其获得必备的消费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
生涯辅导:指为协助个体,在同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教育,培训,职业选择来管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服务和活动。
生涯教育:指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是哦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人的生活形态。
个别心理咨询:是指“一对一”式的咨询,是与较深入的探讨来访者个人化的心理问题,提供深层而持久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团体心理咨询:又称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
问答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2)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心理健康的评价(1)适应良好;(2)无心理困扰;(3)有较
强的复活力
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适应问题
1:新课程新内容的增加—对策(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及时运用反馈和评价(3)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4)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5)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努力
2:教师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不能适应—对策(1)做好上课笔记(2)课前做好笔记(3)做好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 3:学习自信心不足—对策(1)积极的暗示(2)辅导学生建立短期目标,从小成功中获得成就感(3)改变参考系,参照自我的进步
(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1:师生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更新教育观念(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位置,注重师生互动(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安排互动(2)班集体建立详细具体的规范(3)营造积极的班风(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认知水平(5)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适应问题—对策(1)首先认识到任何家庭亲子都有矛盾(2)既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考虑父母的(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4)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承认改正
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趋势:P 82(非重点内容,但看下书)
自我认识的的途径和方式
(一)物质世界
(二)社会世界:方式:1:社会比较2:
反射性评价
(三)心理世界:方式:1:内省2:自我知觉过程 3:因果归因
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尊的培养 方式:(1)教育学生学会
自尊自重(2)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二)自信心的培养 方式:(1)给与学生积
极评价(2)因材施教发掘潜能(3)自我竞赛获得自信(4)创造机会发挥特长(5)集体赞许互相尊重
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一)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三)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经常是无条
件服从、崇拜和敬畏的。
(二)在初中阶段后期,特点如下:(1)学
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3)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具有选择性(4)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
师生关系的分类:友好型,冷淡型,关怀型,拒绝型。
师生关系的教育和辅导(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
(一)尊重学生,注意师生互动;
(二)自我提升,注重师德礼仪;
(三)不断学习,提高管理艺术; 同伴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教育方式:(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同伴互动(2)建立班级活动规则,重视学生非正式团体
(二)交友原则:(1)善交益友;(2)乐交
诤友;(3)不交损友
(三)交友技巧:(1)倾听;(2)换位思考 亲子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一)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1:了解子
女对父母的期望,包括(1)关怀与帮助(2)倾听与理解(3)爱与积极情感(4)接受和赞许(5)信任
2: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3: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方式
(二)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
巴昂-1997-世界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 建立关系的技巧:(1)同情;(2)无条件积极关注;(3)真诚;
生涯教育辅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升学和择业的决策能力与技巧
情绪的一般功能:包括适应功能,机动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认知(2)积极的情绪能撤销和冲淡消极情绪(3)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会(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怎样合理表达情绪:(1)觉察自己的情绪(2)选择讨论感受的时机(3)进入自己的内在语言并学会调整(4)使用“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情绪(5)运用理性途径消除不合理性的想法而改变情绪
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实施分享与体验教学(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
第八章重点看:个别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形式,影响因素,技术 特点:(1)心理性;(2)职业性;(3)人际性;(4)成长性。影响因素:(1)个别心理咨询的共同要素;(2)咨询师的因素;(3)来访者的因素(1:心理痛苦的程度;2:改变的动机;3:人格特点);(4)其他因素(1:资访关系;2:理论,策略和方法)。
个别心理咨询的设置:环境,时间 过程(1)进入与定向;(2)问题—个人探索;(3)目标与方案探讨;(4)行动转变;(5)评估/结束 常用技巧:(1)积极倾听;(2)询问;(3)观察;(4)面质;(5)自我暴露;(6)解释;(7)指导
关于活动设计:P152
最后一个问题: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