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革命年代战争故事
革命年代战争故事
1939年5月,随枣会战开始,张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团歼敌4500余人,取得“襄东大捷”,中国老百姓美称他为“活关公”。此后,张自忠的勇猛善战也受到敌军的尊敬,被日军冠以“现代关公”和“活关公”的称号。(关羽在中国被美化成武圣人,在日本则是战神的象征。)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1940年5月发生的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我军伤亡惨重,但日军损失也不轻,在局部甚至超过我军。从5月1日至16日之战果,计伤毙敌4.5万人以上,缴获大炮60多门,战马2000余匹,战车70多辆,汽车400余辆。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但日军对让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张自忠将军,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意味深长的尊重。
张自忠将军阵亡殉国后,日军军曹堂野从他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翻出了“第1号伤员证章”,藤冈也从将军的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笔,上面刻着“张自忠”3个字。日军大为震惊,不禁倒退几步,“啪”地立正,恭恭敬敬向遗体行了军礼。然后靠上前来,仔细端详仰卧在面前的这个身穿将军戎装、佩戴中将领章的血迹斑斑的“大个子支那人”。随即,前线日军向上级二三一联队长横山武彦大佐报告。横山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用担架抬到战场以北10余公里的陈家集日军第三十九师团部,请师团参谋长、与张自忠有过数面之交的专田盛寿核验。至时天色已黑。专田盛寿手举蜡烛,目不转睛地久久注视着张自忠的面颊,突然悲戚地说道:“没有错,确实是张自忠!”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在场者一齐发出庆祝胜利的欢呼声,接下来则是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师团长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仔细擦洗干净,用绷带裹好,然后列队脱帽向遗体敬军礼,并命人从附近的魏华山木匠铺赶制一口棺材,将遗体庄重收殓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坟头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武汉日军广播电台随后发布的报道也钦佩地说: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敛入棺。
事隔16载,1956年,冈村宁次在日本东京与来访的何应钦曾谈到了张自忠之死,冈村宁次说:“我们成了冤家对头,不过这种冤家对头奇妙无比。您也许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认识了张自忠司令官,而在进攻汉口之后,不幸得很,我们在汉水(即襄河——编者注)东岸之战两相对峙下来。那个时候战事爆发,张先生勇往直前,挥兵渡河,进入我方阵地,唯遇我方因战略关系向前进击,他竟冲至我军后面战死。他之死令我感慨无量。”
他杀日军无数被称为“活关公”,牺牲后鬼子却为他抬棺材敬军礼日军在《一位将军之死》中记述了这最后的一幕:“他(藤冈)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两眼死死盯住藤冈,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头部,他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当日军像护送自己将军的尸体一样护送张自忠的遗体离开战场,从一个市镇通过,百姓们得知那具蒙着白布的尸体就是张自忠时,不约而同地拥到街道上,跪倒失声痛哭。对此,日军没有进行干预,只是肃穆前行。
第二篇:《革命年代》读后感
读《革命年代》有感
——浅谈近代历史
“革命年代,意味着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期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这是作者写于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恰当的概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国人的抗争。我本人是一名非史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能像史学类专业的同学那样有更好的机会和精力去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整个近现代史。我所认识的近现代史大多来源于中学和大学的课本。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我对历史只有非常片面的、粗浅的认识,读完高华先生的这本书后获益匪浅。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清政府的国门后,社会就开始了被迫并且缓慢的转型,这期间的经验教训书中都有很好的叙述。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奔走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有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试图挽救国家的危亡。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戊戌变法等等。但这些都没能挽救内忧外患的国家。199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当时亚洲的第一个效仿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共和国。这可以算作近代中国社会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很大程度的进步,人们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由于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得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这些发展很快受到阻碍,这其中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社会弊病造成的的。外部是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欺压,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阻止中国的发展壮大;内部各种原因复杂交错,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土豪劣绅的剥夺,中心城市工人的大量失业,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又采取独裁统治,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广大民众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1928年国民党统治中国后,蒋介石试图以三民主义幌子,掩盖他的以军队为依托的独裁统治。建立“特工总部”、“三民主义力行社”和“中华文化协会”等组织。一方面大肆宣扬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另一方面绑架、暗杀共产党员和其他民主派人士。1928——1937这十年间中古哦现代化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民党统治的不稳定性又延缓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本书作者动用了大量笔墨来论述“太子”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子嗣,受父亲影响很早就才能加了革命。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政治立场多变。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也可能迫于当时的形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先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科当时也参加了一大,但对联共的政策持反对态度,受到了其父孙中山的严厉批评。孙中山病逝后,“太子”孙科虽然不能再依赖其父亲的声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但缺少了其父的限制,可以肆无忌惮的反共。当时孙科和国民党的右派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共行动,这些使得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大涨,并且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委。1927年孙科的政治态度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拥护国共合作,成了国民党内左派重要的领导人物。随着北伐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加紧了投靠帝国主义,左右派开始分化。孙科从小受其父熏陶,思想中带有反帝反封建的的特点,对工人运动一直持积极的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科对蒋介石的独裁越来越不满,想要联合一切力量跟蒋斗。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削弱了国民党内文职官员的地位,孙科感到只有联合所有力量才能同蒋介石抗衡。孙科当时政治立场的转变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有重要的关系。当时孙科各
处演讲,到处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蒋的军事独裁。
孙科再次“右转”是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由于孙科处处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共产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蒋的加速叛变革命造成的形势逆转和共产党的一些左倾错误最终把“太子”推向了右倾。孙科又开始各处抨击共产党。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内权利开始了新一轮重组,蒋凭军事力量很快占据权力中心,孙科开始同蒋等人争夺政治权利,创办《再造旬刊》呼吁再造国民党。孙科列举出国民党的种种弊病,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已经断送了国民党的前途,背离了“国父”的三民主义。直到1928年9月,孙科重返国民党权力中枢后,又开始了与蒋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几乎完全是以蒋为主导的,由于孙科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这种合作很脆弱。1931年初,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后,孙科开始反蒋,前往广东参加了反蒋阵营中。孙科此时发表了大量言论,抨蒋搞“党专政”,斥蒋独裁专政导致国家建设无望,责蒋使国民党失去了人民“信仰”。孙科主张“以党治国”,“用分权代替集权”,鼓吹地方自治,主张改善国民党与人民的关系等等。孙科虽反蒋,但在反共和维护国民党统治方面,这两人是相同的,孙科的反蒋行动只可以看做是党内的斗争,在维护国民党统治地位方面两人还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当1933年孙科出任立法院院长后,二人又开始了合作。
受民主政治思潮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孙科又提出实施宪政,放弃了以党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时抗日救国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孙科认为党内党外都要团结起来,一同抵抗外辱。孙科寄希望于宪政能使国民党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改掉一些积累已久的弊病,改善国民党的形象。孙科开始带领起草《五五宪章》,但由于各派别的相互施压妥协,1936年最终公布的《五五宪章》充满了专制色彩,使得孙科在民主追求方面发生了倒退,极大的向蒋妥协,这可以看做国民党内知识分子的软弱。
1932年国民政府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在对苏联的外交方面,孙科一直处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中日矛盾急剧激化时,孙科提出了“联美”“联俄”的外交策略。1935年蒋介石迫于形势开始与苏联接触。孙科为了去的苏联的支持,开始反对内战,主张同共产党合作。抗战初期孙科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三访莫斯科,争取到了苏联为中国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孙科成功争取苏联的军援后,不仅加强了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他的社会声望。孙科发表了大量亲苏言论,高度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随着国共关系的紧张,孙科开始反共“联苏”。到1944年,为了进一步争取苏联的支持,又开始主张有好的和共产党解决关系。在国内问题是又开始公开批蒋,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1945年蒋开始起用亲美的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孙科彻底退出了对苏外交舞台。后来孙科与蒋又有合作和对立,知道国民党兵败退居台湾,孙科因失意退隐。晚年又回到了台湾从事一些政治活动。
孙科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主主义特色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革命中一直运用灵活巧妙的策略手段,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孙科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孙科的各种政治活动多借助其父孙中山的名声进行的,其本人在国民党内并不属于实权派,所以只能迫于形势和蒋的压力经常转变政治立场来实现他的追求。
高华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关于红军长征的一些叙述,简要的介绍了《红军长征记》的总编辑徐秋梦。徐秋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作是红色历史学家,但他确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在红军长征过雪山时冻坏了双腿,1942年被特务抓捕后却投降了国民党。导致建国后被长期关押。《红军长征记》的编辑思想上未收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红军长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了一政治争论。毛泽东和洛浦政治结合,反对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带领党和红军走正确的路线,后来毛泽东又和刘少奇政治上相结合,从此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毛泽东在政治上是十分睿智的,对形势有很清醒的认识,对党内的错误有很敏锐的洞
察力,善于用政治有段解决问题。他本人的伟大抱负同中国的民主革命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高华先生的这本《革命年代》我只是大概理解了表层的意思,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我慢慢研究,所以这篇读后感中很多观点可能都不恰当合理,所以不敢苛求别人认同。
第三篇:革命年代读后感[范文]
读《革命年代》有感
———尊重真实的历史
读了高华的《革命年代》,对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忽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历史,有人认为它厚重,记录了一个乃至几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有人认为它趣味十足,可以当做故事把玩。而我则对历史报以敬仰的态度,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过与普通的镜子不一样的是,我们既可以通过它看见过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对照现在的点点滴滴。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敬仰它,尊重它。
《革命年代》的作者高华老师,生在历史氛围厚重的城市南京,从小在革命年代的风雨里激荡。“文革”“反派”“黑五类”等政治的历史名词,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高华老师,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的图书。他在“文革”期间做过工人,后来考入南京大学,学习历史,因此他对历史既有现实的认识,也有专业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最初由学生发动,后来工人成为主力军。在这次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的革命的性质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面貌也开始新鲜起来,虽然革命的道路依然很长,但是革命的前景却比以前更加明朗。
“五四”时期,也是思想的大变革时期。青年学子们开始高举“德
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同时也学习道德思想。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激进主义的催促下,全面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论良莠,一律批判。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民族自豪的缺乏,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丢失和民族传统道德的缺少。这样来说,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的负面影响。然而借古看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愈强烈。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文化充斥了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更有甚者少年儿童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的文化异常熟悉。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以五四激进主义为鉴,在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主动去吸取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不会空虚,我们的才能拥有健全的心智。
革命,是破旧立新,是向前发展之意。革命时代,是历史演化,是文明进步的时代。它就像一台冲锋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飞速向前进,无人能挡。他充满力量,也充满了希望。在革命年代,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国民党创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宣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本初是好的,但是在北伐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野心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人,也残害无辜民众,这就与他们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了。从清朝灭亡到北伐运动,历史一次次的验证了,只有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为老百姓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相反如果
搞独裁反动统治,则势必被历史的巨浪所拍倒。而国民党的种种作为则显然表示他们没有认清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越来越腐败,虽然依然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大权,但是他的民心渐渐丧失殆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被人民解放军所占领,国民党也就结束了他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大势之趋。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随时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人民不可能会信任一个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政治集团。二是国民党搬用西方国家的表面的民主政治体制,而实际上仍是独裁和封建,对广大的人民依然是压迫。尽管换了不同的形式,但对人民的压迫依然没有减少,这就导致最终民心的丧失。通过如此,也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高华老师在著作中还突出强调了“长征”。其实,长征是一种文化,更是当时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长征保持着高度的追忆和崇敬之情,而长征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了。长征不是只有在中国出现过,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过,但惟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胜利了。这在国际上是一种威望的代表,也是代表中国革命年代的一个重要代表。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消灭红军”计划,而且也为人民军队锻炼出一批中坚力量。经过长征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能够更加英勇,更加顽强。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知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党,确定了毛泽东军事理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基本确定了从此以后的党内的领导人。因此,这次会议让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也进一步地走向强大。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当时中国的国情,认清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所以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包括遵义会议在内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代表的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则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场“有名的”的“大跃进”运动。总的说来就是党和人民希望迅速的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发动了一场“生产的革命”。“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是这一运动的代名词。这一运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有独特的时代背景。
在成立新中国不久,党和人民借着胜利的喜悦,本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思想要大干一场,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赶美超英”不仅是对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肯定,也是对资本主义的蔑视。但是由于党没有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盲目地在全国上下搭起缸炉,大炼钢铁。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以失败来告终。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耽误了农村的农业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下的历史错误。在当代,我们则要以批判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它,来评判他,来借鉴它。在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今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
趋复杂。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情况,保持充足的民族和国家自信,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才能真正的在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在向前滚动,我们的今天也终将成为后人阅读的历史。其实,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也必定处在历史革命的时代。只有认真阅读历史,尊重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革命年代,也才能适应新的革命年代。
第四篇:革命的年代作业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是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文革为开始的一篇比较客观的著作。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文革”的黑暗和恐怖,感觉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倍加的珍惜;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的落后和落魄,感觉到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美好;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当时被压迫的老百姓生活的窘迫和不易,感觉到现代老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富裕;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当时国民党背离人民失败的痛楚和挣扎,感觉到了当时共产党顺应人民成功的喜悦和激动;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政治的勾心斗角和危险,感觉到了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悠闲自在!
(一)“文革”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劫难,也是一大教训!
据说,在“文革”之前,朱德和邓小平去过一次苏联。在苏联的一个会议上,赫鲁晓夫当着朱德和邓小平的面大肆揭露和批评斯大林曾经犯下的错误,试图颠覆斯大林在人民之中的形象!当赫鲁晓夫批的时候,邓小平坚定的站起来说不同意赫鲁晓夫这么批斯大林!朱德急忙让邓小平坐下,说这是人家内部的事情,咱们就不要多管了!后来朱德和邓小平返回祖国后,朱德把在苏联发生的这个情况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操着一口湖南口音说小平同志觉悟高啊!
于是,我想毛主席搞“文革”和赫鲁晓夫批斯大林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关系!毛主席也怕自己今后被评价的时候也会沦为斯大林的下场,于是主观上以为当时党内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分子,所以当时阶段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应该进行阶级斗争!于是毛主席信誓旦旦的“文革”开始了!从此中国陷入了十年浩劫:经济发展停顿,人们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红卫兵天天叫批叫打,被斗死斗伤的无辜的老百姓不计其数!
记得当时我们那里有个医生,一天无缘无故被红卫兵揪出来说成是富农。于是红卫兵就开始批斗这位好医生,用鞭子抽用鞭子打,打的皮都掉了,打的都没气了。后来红卫兵把他们以为“打死”的医生扔到了路沟!晚上,这位医生的家人偷偷地找到了他,看看还有点儿气,用鸡皮贴到被打掉皮的身体部位,偷偷的送到了隔壁县的一个亲戚家。后来红卫兵听说了这位医生没死,就打算把人家揪回来重新批斗!幸好,在他们去之前来了一场大水,结果路被水淹了,没有去成!
我只想说,这位医生命大啊!
多么恐怖啊当我听完母亲给我讲的这个真实的事情!
“文革”很需要我们的反思,这是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反面教材。在这里我就不再具体写反思后的东西了,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写的,就是我们不能再盲目的无节制的赞颂崇拜谁!
关于“文革”的事情我就说到这里。
(二)历史总是相似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革命年代》中有这么一段: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抗日至上”、“国家至上”的口号下,公然宣传反民主的“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集权主义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优越论”。其实,现代民族主义的最后依归应为国家统一与人民自由幸福的有机统一,两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如果人民基本权利受到轻视,则极易演变为独裁专制国家,而这种独裁国家并不能走向现代化。
结果,在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误导下,尽管新思潮竞相引入,但除知识阶层外,大众心理的变化并不显著,中国人传统的强调差序格局的依赖型的权威人格并未改变。在政治、社会生活领域,人情关系、地域、派系、权谋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因素,构成了政治行为与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范式。作为推行现代化的主体的以强调人的自主性为特征的人的观念与行为的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很低,严重阻滞了现代化的全面展开。这样,如何在强大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民主之间建立互动的协调关系,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1
现如今中国还是一党执政。一党执政可以减少竞争党之间的争吵,但是像在中国这么安定的一党执政的国家,安定久了,就容易出现“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之”的现象!这就不存在像美国总统竞选那样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的竞争。缺少竞争,一党执政也就没有像美国各党那样真真正正的代表自己利益团体的决心诚心!当然,要消除一党执政的弊端,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改革!但是改革没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触动他们的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改革犹如壮士断腕,不到毒气攻心,没人会断腕的!所以,不到国家经济走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时,没有谁会真正的去改革的!
当房地产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火爆火爆的时候,背后隐藏着能真正造福于民的制造业的严重衰退!尽管中国经济都成这样了,还有很多既得利益集团以控制房价的名义出台政策,非但没有遏制房价,反而使房价涨的更猛烈了!很多真正需要买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住了!还有医疗改革,越改老百姓越看不起病!教育越改革越显得不公平!食品中毒事件屡治不止!环境污染愈加严重!此时的中国物价上涨,人员失业,全体性事件频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民企外企老百姓等等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国企和政府!最后我想说:其实中国的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了!
所以,党必须拿出诚心,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再也不能只当成一个口号喊了,而应该真正的走群众路线,真心把老百姓的权利还给老百姓,让我们老百姓真正的体会到民主是什么,打破官本位,使老百姓的思维多元化而不是千遍一律!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走的正是群众路线,加大了反腐力度!这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同时我们希望这次改革能真正的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能真正的带来公平,能真正的藏富于民,能真正的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由而不是国民党的老路!
(三)读《革命年代》有感,浅谈我心中的毛泽东。提起毛泽东,我们就会想起以前的一首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东边出来个毛泽东”我记得有这么一句。
我小的时候母亲说:毛泽东本事特别的大,在中国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是毛泽东把中国从万丈深渊中救出来了。毛泽东下巴那里有个痣,代表作大富大贵,有福气等等。
毛泽东在我的心中的印象特别的好,没有一点儿负面的印象。
后来,听我哥说,他同学的爷爷经常在家里拿着毛主席的画像扎,天天如此。我问为啥,他说据说他同学爷爷以前被当成富农给斗过,把钱全部没收了。当时自己半信半疑,但丝毫没有破坏毛主席在我心中的伟大的形象!
我爷爷家里有很多毛主席画像,因为我爷爷是个老党员,退休后,每年都有上面的送毛主席的画像。爷爷虽然很敬重毛主席,但是他很少给我讲起毛主席。小时后,我常常跑到爷爷的屋里,经常看到桌子上放着厚厚的《毛泽东选集》。我不知道这书是干什么的,反正感觉厚!
后来,在我初三时,爷爷走了!母亲说:你爷爷走之前,还要求带着《毛泽东选集》。于是我更加明白爷爷对《毛泽东选集》是多么的喜欢和珍惜!
慢慢地自己长大了,我周围的同学常常喜欢谈“文革”,说起“四人帮”,当然少不了毛泽东。在我的记忆深处和我读的书中得解释是,“文革”是毛泽东好意发起的却被“四人帮”利用的一场革命。但是我同学们谈的却和我的认识不同,我总感觉他们说的是空穴来风!当我读了《革命年代》和《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是,我终于明白了:谁都不是圣人,谁都不会不犯错!
当我看到作者写毛主席用的形容词时,顿时毛主席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一落千丈!老谋深算,专横,善变!这次可是真正的颠覆了毛泽东在我心中的形象了!1 出自《革命年代》 当看到毛泽东为排除异己时,以假的理由对异己人士动用武力!真是太不应该了!延安整风时,王实味的牺牲是和毛泽东意愿背离的结果!我们对此感到惋惜!
虽然,毛泽东为人专横,但是,我还是特别的赞同邓小平对他的评价:三七开!人一辈子没有谁不会犯错的,更何况毛泽东深处的是政治,而政治中本身就充满了杀戮!当然我不是说同意毛泽东动用武力,对别人开刀。我说的是毛泽东的整个人生中的功过哪个占首位的!
毛泽东后期,个人色彩主义浓厚,掀起了一场使国家深陷瘫痪的“文化大革命”,致使中国经济深陷泥淖,发展停顿,无数人受到迫害,使国家损失重大!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错误的运动,我们每个人需要牢记,并从中吸取教训!但是,“文革”抹杀不了毛泽东曾经的功!
若不是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地位,我不能想象共产党和红军的结果是什么!若没有毛泽东,我们不知道运动战之中我们会损失多少兵力!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受斯大林摆布!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党内的教条主义和宗教主义能不能消除!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我们的抗日战争能不能胜利!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谁把握了政权,谁就会控制老百姓的意识形态!不能怪我们不能全面的了解历史,因为我们没有活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即使生活在当时历史之中又能怎样?
以上这些是我看完《革命的年代》后自己小心的感悟。尽管没什么深刻的道理,尽管没什么清晰的逻辑,但是毕竟这是自己亲自看完一本书之后写的!好久没有为看完一本书而写自己的体会了,感谢老师给了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不是老师补这次作业,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多看一本这么客观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看问题的又一个视角,真的很感谢!
第五篇: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初中篇)之二
让我们的思绪还是回到那初中时代。林彪“一号命令”,使九纺也经常搞防空演习。在“支左部队”的率领下,还开展了一次小型“长征”。从九棉一厂大礼堂誓师出发,经九江县、瑞昌、德安、武宁、永修、星子、再到庐山水泥厂翻过威家小山到谭畈回九纺,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我们初中二个班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规定由班主任带队,我们班理所当然的由班主任英语老师带队。当时我们同学都担心,那上海来的女老师能走得动吗?每天行军,自己做饭,晚上地铺上睡,老师能行吗?
沿九瑞路走了几天到达了瑞昌花园镇,休整二天。老师她召集会议,批评我们男生,指责我们男生天天抢饭吃,占了女同学的口粮。烧火做饭的都是我们男生为主,饭熟了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另外还要我们为宣传栏写稿子,行军走路累死了,那个还愿意写呢?我写了28个字的顺口溜应付差事,当场就给打回来重写。晚上又开会,我们又遭到了批评。我们男生真是又饿又气,不过看到老师行军也很辛苦,我们也就隐忍了。
走平坦的路老师她还行,她身着旧军装、戴军帽、挎黄军包,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还真象一个女军人。不过爬高山时还是有点露怯了,气喘嘘嘘、嘴唇青紫,有男学生想帮她,可她断然拒绝了。她以她坚韧的意志力很快适应高强度的行军。
行军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元旦了,我们在德安聂桥镇休整了二天。那天包了一顿饺子,男生洗菜、洗肉,烧火,烧水,女生砧饯包饺子。她们还是不如我们男生,崔永林北方人,擀皮、包饺子,大显身手。很快,我们就吃到了香喷喷的饺子。
渐渐地大家都适应了行军的坚苦,支左部队又加快了我们的行军节奏,经常一天要走80里,中午不休息不做饭,配给两个“发饼”充饥。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宿营,宿营后就可自由活动,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到处溜达,四处瞎逛。放眼望去那弯延的河面上,女生们在清洗衣裳,支左战士饮着战马,青山荡漾在河水上,晚霞吻着夕阳,在青山绿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歌声。
当时的武宁山区风景幽美,层林森森,溪流潺潺,汇集到河里,河水清澈透底。我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不时会有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感觉,走很远都难得见到一户人家。一天我们行军晚了,宿营在在一个小山寨,这个山寨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子的墙体是小树棍编织的,里外都糊一层黄泥,屋顶是石板块。屋内的煮饭的小火灶,烧的柴草,没有烟囱,煮饭蓖出的米汤全是黑的,菜是清水煮萝卜。草草的吃过晚饭,摊开稻草,打开背包倒头就睡了。半夜总觉得似有鬼魅一样,压得人很难受。一夜似睡非睡的总做着恶梦,第二天清晨一起来,看到屋子后山都是久年的坟冢,心中只有暗暗吃惊。
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原始村落,其它村镇要好一些,但也都是穷乡辟壤,当时农民极端贫困,没有什么食品可供出售的,一路走来不知老师和女生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生活上极端不便,我们男生只携带一床被子,一个大碗、一把牙刷、一条毛巾,渴了喝冷水,有时晚上喝点热米汤。早上或溪边或井边冷水洗脸,晚上没有热水基本不洗脚,偶尔就在溪水里洗一下。穿过永修虬津来到了星子县温泉镇,镇上有个温泉疗养院,一个多月了,才在那儿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热水澡。
从温泉镇到九江县岷山乡,瞻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年青的红军战士。烈士陵园很荒芜静悄悄的,一派萧瑟景象、看来很少有人到过。而岷山一九二七年也是秋收起义的一个策源地,后来成为一个红区了,有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遍红色地土上浴血奋战过。而这里却成为这样的景象。
从岷山又走到了星子县,在县城附近有一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一次就杀害了一百多个村民,为不忘报仇雪耻,村民在那儿立了一块“一见心寒”纪念碑。一位长者向我们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我们还在那儿进村入户,学着搞什么“访贫问苦”,其实就是蹭了一点热茶喝,还尝了农家的好香好香的咸生姜、咸萝卜。
从星子县城经观音桥过白麓洞穿过海会镇,再到鄱阳湖畔的庐山水泥厂,鄱阳湖烟波浩瀚、候鸟飞翔,风景名胜“蛤蟆 石”孤零零的望着湖对岸的都昌,看上去没有一点神彩。在水泥厂礼堂里作最后的宿营。第二天到威家镇沿古驿道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边界”吴障岭。翻过这个岭就是莲花镇潘湾村、顺岭而下至谭畈村、冯家村一路欢歌回到九纺,到家啦!
我们的小“长征”的时间,应该是1970年冬。路线图是:九棉一厂,九瑞路、瑞昌、花园镇、德安县聂桥、武宁巾口、箬溪、柘林库区老武宁县城、石门、罗溪、黄坳、折返回来。永修虬津、燕坊、星子温泉疗养院、隘口、星子县城、白鹿乡、庐山区海会镇、水泥厂、威家镇、莲花镇潘湾、谭畈、冯家村。参加人员不详。走了一个多月,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发掘。请各位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的同学仔细回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初中篇)之三
冬去春来,微暖咋寒早春的风,带着湿润的芬芳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吹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很大山坡,坡上的树开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软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那残冬的荒凉正在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春天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湛蓝。太阳已经升高,她那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我的脸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这就是初中时------我们对新学期开学的美好印象。
冬天我们千里“长征”,春天我们学农种菜。学校山坡上有很多菜园,成了学农基地。我们工厂远离市区,坐落在农村,耳濡目染、附近农民的种菜套路都熟悉了。我们把严肃的学农,当成一种玩闹的活动,热情高涨的去种菜。铲草、翻地、松土、平整好菜地、种了很多萝卜、油菜、茄子、还种了少量的辣椒、冬瓜、丝瓜、豇豆、花菜、莴笋。下午放学早,拔草,捉虫,浇水,老农似地忙碌。到粪池里舀点粪,再掺点水抬来浇。那时是不怕粪的,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经常有人做好人好事,抢着去扫厕所,唯恐粪便不是太臭,要在明显之处表现自己的革命很气概。我们粗粗糙糙的种菜,而学校夏尚志老师,农活做得很好,经他加工一下,地整齐了,菜也长得很鲜亮了。
初中生的热情总是一时的,久了,厌烦了,不愿意再做那农活。学校及老师逼着我们继续下去。经过千里长征的洗礼,班主任英语老师似乎入乡随俗了,每天也作严肃状,天天训诉着我们。种菜在继续,随着天气的转暖菜是愈来愈多了。没有教师敢去分这个菜,菜多了怎么办?那就养猪。我们又热情高涨的去搭猪圈。不知是捉来几头小猪崽,反正那些菜,就成了猪的主食了,其时是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报载:养猪用“糖化饲料”,既节约也成本,又能使猪长膘。英语老师用她那革命的热情鼓励我们也来试验,她自掏腰包,经常拿钱和粮票,让我们学生去买酵母老面等去做“糖化饲料”的试验。养猪对于学生还真是新鲜事物。猪在一天天长大,转眼到到了深秋。一天早晨到教室,只见黑报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接生能手某某某”,问其由,母猪下崽了。我们兴奋的跑到猪圈,果然有一窝小猪崽,接生的居然还是我班的仁贵二哥。一时传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母猪下崽后要给小猪哺乳,食量大增、晚上还得喂几遍饲料。谁来给猪喂食?当然只有学生轮流值班。那一夜轮到翁小平、钟庐设和我。毕竟是第一次的值通宵班,既兴奋又紧张。给猪喂几遍饲料,猪安睡了,我们却兴奋得一点也不困。夜深人静整个学校就我们三人,黑灯瞎火,感觉很骇人。相互鼓励,说了一会儿话,感觉腹中饥饿得很。才记起从家中带了面粉,翁小平还带了一大勺猪油。当时经济困难时期,面粉准备得不多,约莫有一斤吧,三人吃肯定不够,按白天计划、在深夜到菜地去搞几棵大花菜。看着外面一片漆黑,又怯阵了、不敢去,肚子实在熬不住了,三人壮着胆子,一路相依同行,爬上小山坡到菜地,间隔的拔了三棵花菜,掩盖了痕迹,顺便扯了大蒜苗,一阵小跑回值班室。那时值班绝对是义务,我们搞菜性质是偷,让人发现当时也是了不得的事啊。花菜、蒜苗都是很好清洗的蔬菜,用水冲一下了事。翁小平和面,加盐加水,将面搅拌成浆状、钟庐设切菜,我烧火,水沸了,下花菜、下蒜苗。复又沸,将面浆用筷子一坨坨的挑下锅,我们九江称为“羹巴”,也就是北方说的“面疙瘩”,不一会儿,面疙瘩一坨坨浮起,就是熟了。再加猪油,6 起锅、一人一大海碗“羹巴”加面汤,呼隆隆一下就吸到胃里。饱了,感觉很舒畅、很美。
如果说学农给我们广大的嬉戏空间,工厂车间就开阔了我们眼界。那高大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初次看到很激动,很兴奋。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前后相连,大概有一公里长。四季恒温,还有固定的湿度,这是纺纱织布工艺的需要。在车间里人们无法说话,那种轰鸣如耳边的瀑布。空中飘荡着飞絮,好多一样的机器在整齐的舞动着,看久了人会有点恍惚。从棉花成为布匹,经清花、梳棉,粗纱、细纱、捻线,穿扣、织布,等工序,就成了可以做衣裳的布匹。真觉得工厂太神奇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 之四
文革时期以褒义的说法“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精神是那么的亢奋。开会-学习、学习-开会,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也是开会的一种形式。互相拉歌是前常有一个的热烈歌场,一般都是喜欢出头露面人物挑头大喊:“一班来一个”,众人和:“一班来一个”,然后齐呼“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怩怩不象样”,反复数次再整齐划一的鼓掌:呱呱呱……唧唧唧……每天都有新鲜事。文艺演出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一首首革命歌曲穿透过我们的灵魂,震撼过我少年的心。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九纺厂成立一支高水准的文艺宣传队,在我们学校选了六名靓妹帅哥去做演员。有一个歌颂“革命里程碑”的大合唱节目,是由我们的同学喻卫平、傅力群来朗颂。大幕拉开,一群与平时不一样的同学在我们面前展现,平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女同学的美丽俊秀、男同学伟岸挺拔呢?朗诵声一出,台下鸦鹊无声:“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一段段朗诵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曲“英雄赞歌”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在那个灵魂深处革命年代,赞美、羡慕,妒忌心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经常有同学装腔作势的学说:“啊,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半是赞美半是揄喻的玩笑让喻卫平、傅力群同学显得很恼火。那时男女同学之间界线森严、从不说话。同学们笑他们关系密切,或许还故意笑他们关系暖昧,傅力群是一脸严肃,喻卫平是拼命追打。这等玩笑很闹了一阵子。
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一项革命的任务,同时也是人们一种娱乐方式。厂部的工人都是那么热衷于文艺演出,学校也不会甘于落后。在英语老师策划与导演下,排演了两场革命现代京剧片断。一场是《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场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
《智斗》展现出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湖边,大树的阴凉下的一个茶馆,屋檐上飘动着茶幌子,映日连天的芦苇 衬托着茶馆。主角阿庆嫂一个清丽精明的江南女子,由聪慧俊秀的傅力群出演。她婷婷玉立的站在台上,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得是那么英姿勃发,妩媚传神。她不是阿庆嫂,她是我们的同学,她演得是阿庆嫂。就在这如真如幻之中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胡司令洪福广,是白白胖胖的江志斌出演,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江志斌同学居然还那么有福像,真是不可思议。伍燕明-女同学眼中的白马王子饰演刁德一。身段与扮相衬托出一个玉树临风的年青军官的倜傥与潇洒。刁小三是王霖,众匪兵据说是有旻春等人出演。那场戏至今还历历在目,那西皮流水的唱段还在耳畔回荡….(刁德
一、阿庆嫂对唱【西皮流水】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领略了梦幻般的江南风情,来到了雄浑的东北,来到莽莽的林海雪原。皑皑的白雪,穿山的狂风,密集的枪弹。年 青的战士,披着白色的斗蓬、踏着雪撬疾行而至。由俞卫平扮演的杨子荣,他做了一个京剧程式化“亮相”动作,唱道:“紧跟踪可疑人行迹不见,再访问猎户家解决疑难”,率众战士缓缓几步就到猎户家中。猎户老常无妻与女儿相依为命。因为是再访,杨子荣循循善诱、引导、激发老常,将自己的苦难说出来。朱仁贵同学寻常就是一付苦大仇深的扮象,他这时就是猎户老常,作悲怆、激愤之态半天才说一句话:“八年了,别提它啦”。翁立曼扮演老常的女儿小常宝,她满腔悲愤,喷射而出:“【反二黄导板】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快三眼】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一曲唱罢、掌声四起,同学们在为翁立曼喝彩。在此剧中我和黄新乐同学都是众战士之一,还有那些同学出演就记不清了。
初中那个年代,我们头脑一片空白;除了革命思想,没有其它思想感情。因为有千里“长征”,有“养猪”,有排演文艺节目,才让我们有这些美好记忆。应该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年青的英语老师给我们的精神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