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宣言》导读
《共产党宣言》导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这个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撰写了七篇序言。其中,前两篇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后五篇是恩格斯单独写的。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言》的思想。
七篇序言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归纳如下:
第一,指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关于宣言的性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宣言的任务,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修正了过去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观点,预示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寄希望于东方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这一思想,后来为列宁所发展,并在俄国、中国革命中得到了验证。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针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重要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同时,他们认为,这种联合应该是既有原则,策略上又是灵活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共产主义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政治势力,引起了一切旧势力的恐慌,于是他们进行诬蔑,加以“围剿”。为了回敬反动势力的攻击,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宣言,用多种文字公布于世。
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1、着重论述阶级斗争学说。1883年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迄今为止(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通过分析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特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社会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宣言》根据唯物史观,把资产阶级及其社会制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
(1)“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最早,从中世纪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后来,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工业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行会师傅也就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由于市场的扩大和工业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即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中的中间等级。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A.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使得一切关系都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B.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不断进行革命,使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C.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D.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终于使得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
(3)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商业危机。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冲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一边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另一边则是工人阶级贫困人口的迅速增长。这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 “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资产阶级不仅挖掉了自己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社会基础,也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考察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随着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发展了起来。
无产阶级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2)无产阶级既是一个受剥削压迫最重的阶级,又是一个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失去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而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监工,首先是受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它又是一个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
(3)无产阶级的特点和经济地位决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是单个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捣毁机器,烧毁工厂,这是斗争的自发阶段。后来,由于大工业、交通的日益发展,这就促进了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逐渐把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它不再是以单个资产者为目标,而是把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因此,无产阶级也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过去的一切斗争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斗争。过去的一切斗争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的斗争就是要摧毁一切私有制。
(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基础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革命的联合,这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产生出了它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首先,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马恩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具有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具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就使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长远目标是推动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再次,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马恩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就可以利用它来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把它集中到无产阶级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为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取十个方面的经济措施,来完成全部生产方式的变革。在那时,“代替那存在着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社会,即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其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从共产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说明共产党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在《宣言》的最后,马恩气势磅礴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宣言》结束时,提出了伟大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它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宣言》的发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宣言》公开发表已经过去160多年了。在这160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重读《宣言》,会有许多的启示和感想。
《宣言》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总趋势,深刻阐明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为我们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160多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总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性。尽管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世界上为追求美好未来的进步力量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习《宣言》,就要不断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
《宣言》阐述了一系列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消灭剥削制度、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学习《宣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科学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策略等,为共产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在不同时期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科学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正如《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坚定成熟,更表现为实践中的冲锋陷阵。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目标不断前进。今天学习《宣言》,必须着眼于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宣言》强调,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预见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快自身发展。
《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应当长期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说过:“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正如《宣言》1872年序言特别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今天,我们学习《宣言》,就要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坚持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
第二篇:《共产党宣言》导读
《共产党宣言》导读
李士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个问题把我们带回到了150年前,一个我们非常陌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件怪事:一切反动势力一起结成了一个神圣同盟,对一个共同的敌人——共产主义的幽灵进行围剿。这是为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其产生之日起,就遇到了多种的反抗。首先当然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反抗,其次是小私有者阶级的反抗,再次是各种习惯势力的反抗。起初,当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革命力量向封建贵族统治发起进攻时,与这个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成了这种斗争的同盟军,指望通过这场斗争使他们的处境得到改善。等到封建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后,未曾料到它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丝毫不比封建地主阶级逊色,于是理所当然地遭到无产阶级的反抗。但这种斗争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还是朴实的、自发的。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反动和腐朽越来越暴露,对无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越来越残酷,这种斗争就逐渐超过了小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上升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斗争,就连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在举行民主革命时,也不能不对站在它身后的这个“小伙子”(无产阶级)有所顾忌。所有剥削阶级一下子意识到:真正与他们性质完全不同的、利益根本对立的是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是如何概括这个事实的呢?这就是在前言中提到的那两个结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对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从19世纪30年代到《共产党宣言》问世,共产主义被公认为是一种势力,表明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运动的兴起和日益壮大,一些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先后出现了工人组织:1837年,法国布朗基领导成立了“四季社”;1840年,英国在宪章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宪章派全国协会。与英法相比,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为缓慢,但毕竟也有了发展,特别是毗邻法国的莱茵地区,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手工业和工场作坊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地方的工人因不能忍受工厂主和承包商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起来反抗,为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1834年在巴黎的一些流亡者成立了最早的秘密的工人组织“被逐者同盟”(也称“被压迫者同盟”)。这个同盟在章程里提出了“社会平等和政治平等、自由、公民道德和人民团结”的目标。后来同盟发生分裂,一部分激进分子组建了“正义者同盟”。1838年,正义者同盟在巴黎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涉及纲领的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的有后来对工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的帮工裁缝威廉·魏特林、排字工人卡尔·沙佩尔等。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委托魏特林写了一本题为《人类的现状及其未来》的书。在以后的若干年中,这部著作实际上就是同盟的纲领。在这个纲领中,提出了“财产共有制”,甚至提出通过人民群众革命斗争消灭产生社会弊端根源的私有制。
那时,作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意图的思想流派,除了魏特林主义之外,还有布朗基主义、蒲鲁东主义与德国了精辟的阐述。5年后,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重复他在5年前的思想。这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二是对《共产党宣言》作了重大补充。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⑥而是要把这个机器打碎,摧毁。三是序言阐述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
二、各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历史功绩
1.“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最早,从中世纪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后来,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工业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行会师傅也就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由于市场的扩大和工业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即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中的中间等级。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A.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使得一切关系都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B.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不断进行革命,使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C.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D.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终于使得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
3.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商业危机。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冲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着危机的频繁和加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
1.随着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发展了起来。无产阶级是失去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它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2.无产阶级既是一个受剥削压迫最重的阶级,又是一个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而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监工,首先是受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它又是一个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这种斗争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这是斗争的自发阶段。后来,由于大工业的日益发展,交通也发展起来,这就促进了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逐渐把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它不再是以单个资产者为目标,而是把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社会制度;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统治。过去的一切斗争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斗争。过去的一切斗争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的斗争则是要摧毁一切私有制。
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基础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革命的联合,这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产生出了它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一)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的特点是什么
1.共产党是各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2.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原则来塑造无产阶级运动。
3.共产党人坚持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运动的方向。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二)共产党人的原理不过是眼前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共产主义的特征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
1.关于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所谓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如果是指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财产,那种财产用不着共产党人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并且每天都在消灭它。至于工人占有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力,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当然也就无从消灭。共产党人要消灭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2.资本是集体的产物。
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剥夺者。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3.关于消灭亲密的家庭关系、公妻制、取消祖国、民族等问题的辨析和批判。关于消灭家庭关系。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立在资本和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关系将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在资产阶级家庭中实质是一种金钱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对资产阶级才是需要的。
关于公妻制。公妻制无需共产党人来实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资产者装得道貌岸然,对所谓的共产党人的正式公妻制表示惊讶,乃是再可笑不过了。
关于取消祖国。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关于取消民族。民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阶级问题,随着人对人的剥削的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4.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对立 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它必将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意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思想意识即传统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
5.结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三)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2.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3.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针对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提出无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可以采取的十大措施。
5.消灭了阶级对立,将出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这一章主要是对当时出现的、对工人运动或曾对工人运动产生过影响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所涉及到的是三大类型共五种派别,这就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它们尽管形色不一,但从总体上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世界观、历史观是唯心的,就是说它们不是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的指导下去分析资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的是赤裸裸的唯心史观,如反动的社会主义;有的是英雄史观,如资产阶级和空想的社会主义;有的是倒退的历史观,如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二,以上这些社会主义流派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唯独没有一个是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在对待资产阶级统治的问题上,它们都反对进行暴力革命;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第四,正是在以上这些主要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区别了开来。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1.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2.在联合这些力量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斗争时,共产党人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和长远目标。
3.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4.共产党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遭遇真是罄竹难书,对它箴口不理者有之,查禁、中伤者有之,歪曲、篡改者有之,把它付之一炬者有之,在法西斯统治下,甚至把《共产党宣言》持有者定为死罪。但尽管如此,《共产党宣言》仍然是世界政治文献中译文最多和传播最广的著作,仍然吸引着千百万人的心,也吸引着在坐各位的心。今天学习《共产党宣言》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一,掌握《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趋势,走历史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面前,一方面可以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不断地在开辟新的领域,宇航工程、海洋工程,真是“海阔天空”;另方面也可以说变得越来越小,这是不言而喻的。过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的路程,今天几个小时、几天就可以走完。未来的世界还要大变样,在坐的各位就是属于未来的,未来的世界在迎接你们,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创造美好明天。这里讲的历史潮流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消灭压迫和剥削,才能使整个人类摆脱贫困和灾难,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因此,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不仅是走历史必由之路,也是当代青年最崇高的理想和最伟大的实践。
第二,立足现实,下大的决心,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个半世纪内遭受的磨难比《共产党宣言》遭受的还要多,还要深。至今我们仍在承受落后与贫穷所带来的后果。《共产党宣言》最早传人我国是在1920年,是由陈望道从日文译过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抛弃圣人之书而祭起《共产党宣言》,其根本目的乃在于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探寻一条富强幸福之路。从20年代到现在,75年过去,不管共产党人走了多少弯路,这一宏愿没有丢。在今天,只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了,我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整个人类就作出了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第三,《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过时,每一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这种坚持不是照搬《共产党宣言》的条文,而是要将它同当代国际国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种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在今天的维护、运用和发展。
第三篇:导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导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我负责导读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本章以“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开头,引出共产党人的性质和特点,即“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
本章以生动的语言,详细的分析了当时对共产党人提出的几种责难,并进行了有力的、准确的批驳。引导出这样的结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在本章结束时,描绘出这样的发展蓝图: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原谅我只能引用原文来解读原文。在反复诵读之后,除了感觉到一气呵成的畅快淋漓之外,我无法找到更合适更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共产党宣言》,去表述诵读时的感情!历史已然证明,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共产党宣言》诞生168年之后,它不但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芒,而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未来,它一定会继续吸引今后的年轻人去阅读,吸引今后的共产党人去追随。(作者系:自治区法制委规章备案审查处副处长)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导读
《共产党宣言导读》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 周为民(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教学参考)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主任周为民教授。大家可能在相关的刊物、有关媒体上都看过周教授的大作,相信对我们的教学科研也曾经起到过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但是,那看的是论文。今天,周教授亲自拨冗来到我们这个班,给大家做专题讲座。
上半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有一个讲话,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经典。我们共产党人要读的经典,第一个经典就是《共产党宣言》。有的时候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要搞调查,就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近几年通读过的举举手。我也搞过这个调研,没有举手的。
为什么讲《宣言》,《宣言》是我们真正的老祖宗,是我们的圣经。在当代读《宣言》,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宣言》,怎么传承《宣言》,以《宣言》为指导,这是每个共产党人要思考的课题,也是每个党校工作者要担负的传承的责任。至于说怎么理解、传播《宣言》,今天周教授将给大家做一堂精彩的辅导。下面就欢迎周教授给大家授课。
周为民:大家好!今天给我布置的任务是《共产党宣言》的导读。关于《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意义,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认真地来读它,刚才张校长已经做了非常好的说明。
一、为什么应重读《共产党宣言》?简单说一下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和作用。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党纲,它发表于163年前的1848年。
1848年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它是大清道光二十八年。离今天的确是很遥远。
一百六十三年过去了,无论是世界,无论是中国,也无论是共产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也和马克思当年所做的事情、所要回答的问题、要解决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道光年间的这样一篇文章,最根本的一个理由就是《共产党宣言》它是我们共产党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同时,它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过去在长期的革命时期,《共产党宣言》是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今天,当共产党在中国已经是执政党,而且是长期执政 的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的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在这样一种新的时代条件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经典,它仍然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首先,在今天的时代,着眼于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我们仍然需要从《宣言》当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从而科学地把握并且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
《宣言》作为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的党纲,它是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恩格斯当年曾经说过我们这个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我们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是通古今之辩的,是长久适用的。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基本思想来观察、认识、分析、处理我们在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的问题。
2,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宣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来培育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
《宣言》不仅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仅包 含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这样的科学的真理,而且它确立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这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
《宣言》,乃至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是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价值目标的统一。在《宣言》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共产党的创始人的那样一种为伟大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情怀和那样一种英雄的气概。
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英雄气概,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共产党的灵魂。如果丢掉了这些,那么共产党就是失掉了灵魂。这一点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我们面对种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它显得格外得重要。就是强调共产党人、党的干部一定要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培育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
怎么树立、培育这样的理想信念?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最重要的是靠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刚才张校长也特别提到,习近平校长近几年来多次强调过这一点,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一定要认真地读经典。要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而读书当中最基本的就是读经典。
读经典除了可以了解科学的理论之外,与读任何其他的辅导材料、参考书、教材等等所不同的是,通过读经典,可 以感受到世界上第一流的人物、伟大的人物,他们的那样一种人格、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情怀。这是读其他任何材料所得不到的。读参考书、教材、辅导材料,可能会知道一些思想、一些观点,但是,你不是在和世界上第一流的人物对话,你感受不到那样一种精神气质。而读经典可以感受到这些,读经典是和伟大的人物在对话。这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宣言》当中汲取文化的力量,从而来涵养我们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我们共产党的盛泽马克思、恩格斯是什么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者、大知识分子。有了这样的大学者、大知识分子,所以世界上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
同样,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共产党的事业在全世界的发展,首先也是靠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来推动的。例如在俄国,有普列汉诺夫。例如在中国,有陈独秀、李大钊等等。如果没有这样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共产党要搞革命、要造反,那也成不了气侯。充其量最多也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那幅模样。
我们共产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我们共产党从来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党。共产党的领导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到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布哈林,再到中国的历任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等等,都是大 知识分子。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振兴,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离开文化的力量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创造是不可能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它的深刻意义就在这。现代化、中华民族的振兴并不是只要有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有物质财富的巨大的增长就可以了的。它同时一定需要有新的文化的创造。
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基本的使命,文化的使命。对共产党所担负的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使命,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自觉。
为了担当起这样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我们共产党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核心来说是什么?不是权力,不是凭做的官大,靠的是精神文化的力量。
共产党从当年只有十几个、几十个知识分子作为成员的这么一个组织、这么一个党,为什么能够吸引、动员、组织起千百万的人民群众来争取社会的进步。不是靠别的,靠它在精神文化上的这样一种感召力、凝聚力。
有这样一种力量,才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吸引到共产党的旗帜下,从而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革命。
在今天,我们一再强调,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文化上的领导能力、精神文化上的力量,仍 然是执政能力当中最根本的因素。
怎么在新的条件下全面增强党的精神文化力量?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向一切优秀的文化的经典学习,包括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经典,包括学习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的经典,其中当然特别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这样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来增强我们党的精神文化力量。
从《共产党宣言》当中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经典,同时它是千古大好文章。《共产党宣言》也被公认为是一部文学经典。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打开《宣言》,从头至尾,那样一种磅礴的气势,那样一种激情澎湃的壮美的文采,使文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们看《共产党宣言》可以看到原来党的政治文件也可以是这样写的,也可以是写得如此之漂亮。不是说一谈到政治纲领、政治宣言、政治文件,好像就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一些条条。不是这样的。这一点和我们今天的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起来,尤其有意义。
学习《共产党宣言》对于今天来说,它绝不是一件好像和现实关系不大、和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和中国的现代 化关系不大的一件事情,绝不是这样。
这是第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和作用。
二、读《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下面我们就进入《宣言》的文本。
《共产党宣言》一共四章。第一章是资产者和无产者。
作为导读,我们怎么讲《共产党宣言》呢?我想我们不需要一段一段地解释它的意思。因为第一,《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最基本的经典,应当是大家都熟悉的。第二,《共产党宣言》作为千古大好文章,又是很好读的。其中的很多思想、观点,在长期的传播当中,大家也都很熟悉。
因此我怎么讲呢?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就是《宣言》当中有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长期以来传播很广、影响很大。但是,在理解上有不完全、不准确的地方。这一类问题,我们集中做一点讨论。
另一点考虑,就是《宣言》当中有一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长时期当中,我们不太在意,比较忽略了。而今天它的当代价值又鲜明地凸显出来。对这类问题,我们也着重做一些包括。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在这一章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阐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斗争的历史过程。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同时,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并且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最后,得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结论,就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第一章,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是长期以来传播很广、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在理解上有不完全、不准确的地方。我们集中做一些讨论。
《宣言》第一章,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论断,至今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过去的翻译。
这个一切社会指的是从原始公社解体以后直到近代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一切社会。这个论断对不对?当然是对的,非常重要的论断。
但是,比仅仅了解这个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去认识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恩格斯在《宣言》的两篇序言当中反复强调过的,是贯穿《宣言》的一个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 立的基础。
为什么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需要从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这样的基础上去说明。
强调这一点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为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标志,区分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理论的界限、标志,是承认不承认阶级斗争、是用不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说明历史。不是这样。
我们过去长时期当中,一直有这么一个认识,以为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理论的区别在哪里?唯物是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在哪里,就是看是不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历史、说明历史。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历史的,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否则就是历史唯心主义。我们长期是这样看的。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当年对这一点做过明确交代。他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做过经济上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理论的区别并不是在是不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历史。早在马克思之前很久,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就已经是这样做的。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 历史,去研究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马克思做了说明。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条,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什么意思?强调的是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上来说明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说明为什么一切社会的历史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点在基本理论上是非常紧要的一个关节点。如果在这个关节点上发生了偏差,那么在实践当中一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党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我们应当了解《宣言》当中叙述的阶级斗争史是欧洲社会的历史。
《宣言》在重大的论断提出来以后,简洁地概述了一下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状况。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马克思的这样一个叙述,是符合真实的历史状况的。符合什么社会真实的历史状况呢?符合欧洲社会真实的历史状况。因为欧洲社会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社会。它的社会结构始终是以二元对立的阶级结构作为 显著特征的。社会总是表现为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阶级结构。像马克思说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等等。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宣言》中整个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大大的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资本家阶级、雇佣工人阶级。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真正去学习理解掌握马克思理论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对欧洲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产物。所以,如果我们对欧洲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不了解,比较隔膜,那就不可能真正地懂得马克思。同样,这一点也表明我们在中国的社会当中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它与欧洲社会之间的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社会与欧洲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的性质、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基本关系等等方面,都是有重大差异的,都是不同的。包括国家的性质、城市的性质等等。
这就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他的一些思想、观点,在欧洲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环境当中形成的这样一些思想观点,不能够简单地套用到中国来。对这一点,马克思当年也做过非常清楚的说明。他曾经给俄国一家杂志写信,在座很多同志可能非常熟悉,就是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在这封信当中,马克思说他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论述是仅仅就西欧社会而言的。讲的是西欧社会的事情,是西欧社会的一个历史发展的道路。他说不能够把他关于西欧社会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做万能钥匙一样的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不能以为任何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马克思并且把这个问题强调到这样的程度。他说谁如果这样做,他就是给了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给了我过多的侮辱。什么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精神?这就是。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应当是要特别注意的。这是第二点。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三点,《宣言》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宣言》是一个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社会必然灭亡的这样一份政治文件。就在这样一份文件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在《宣言》当中,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宣言》当中还有一段名言讲这个问题,资产阶级在它 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由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宣言》又深刻地阐述揭示了随着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在矛盾也不断表现出来,它的对立面、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也在不断发展。
这样一种发展、斗争的历史过程,它一定导致这样的结论,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呢?《宣言》当中特别地阐述了两个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发展当中造成的根本性的矛盾。
一个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宣言》当中,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他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资产阶级越来越不能适应、不能支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这样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越来越 不能适应。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宣言》当中说是由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发展,它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就是使无产阶级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
《宣言》当中是这样说的,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还要快。
由于这两个条件,由于这两个原因、两个矛盾,因此《宣言》得出的结论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结论。
这两个必然的结论,怎么理解?不仅仅要了解两个必然本身,同时非常重要的,我们还要联系到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联系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去认识两个必然。
也就是说,除了两个必然以外,我们还应当掌握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当中提到的。这是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做的最精辟、最严谨的表述的 时候,写的这样的话。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特别重要的经典部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猿类群体形态决定石器生产力,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决定铜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决定铁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决定机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资本社会形态决定电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共产社会形态决定道德生产力,道德生产力决定仙佛境界形态。
换种说法: 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石器生产力,石器生产力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原始社会生产方式;成熟的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关系适合铜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适合铁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生产关系,资本社会生产关系适合机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与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资本社会生产方式;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生产关系,共产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电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与共产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共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规律,是马克思奠定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
王力雄先生的著作:“毛泽东主义和人间天堂”。在谈到大跃进时,王先生说:“那时的毛,思路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旨中打转——既然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那么新的生产关系一定能够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毛希望这个原理在他创建的新中国得到最大体现”。
我觉得王先生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大跃进的指导思想确实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天才创造与发展,而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把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叫做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于这个问题,说到这,是不是够了?不够。因为长时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困惑,早在道光年间的时候,马克思就 说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后来到了同治年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同治年间,是慈禧太后当权的时候。
同治年间的时候,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它的外壳就是炸毁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后来到了民国初年,一战前夕,列宁说得更明确,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行将灭亡的,这个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说得都很清楚。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说明这些都没有发生。西方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好像活得好好的,都还能混下去。不仅能混下去,而且混得很好,生产力还在不断发展,甚至还能出现像信息产业革命这样的生产力发展当中的飞跃性的进步。
例如前段时间去世的乔布斯。乔布斯的去世为什么会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惋惜。因为的确这样一个天才的创造性的人才,他的那些创新,他的那些创造,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按照一种概括,很生动的。人类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苹果,乔布斯是著名一个。三个著名的苹果都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的。
第一个著名的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苹果。从此有了人类,亚当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第二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
第三个就是乔布斯手里的那个苹果,咬了一口的。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说明资产阶级社会、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发展,而且有重大的发展、重大的创新,在不断地出现。
这样活生生的事实,这样的实际的状况,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马克思当年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判断是错了吗?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马克思的这样一些观点是过时了、不管用了吗?和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理论错了?他的观点过时了、不管用了呢?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有一个回答,五个字—哪有这回事。这是在《南方谈话》当中,邓小平所说的,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邓小平说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的确是大政治家,他讲话总是这样简洁、有力、干脆。这种风格确实也是很了不起。当年他被打倒,放到江西去,几年以后毛把他招回。招回北京,毛见他第一句话就问他这几年你都在干什么。让我们普通的人想想,伟大领袖这样问你,那怎么回答?那肯定是回答这几年在认真学习主席的著作,在参加劳动,接触群众,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对不对?大体上是这样吧。
但是,邓小平是怎么回答的?两个字,非常漂亮,等待。这很有分量的。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意思。但是,就是两个 字,全部表达了,等待。
另外,有一个外国的总理,我记不清是加拿大总理,还是澳大利亚总理,向邓小平请教从政的经验。因为邓小平的从政经历太丰富、太波澜壮阔了。几上几下、几起几落。
这么丰富的从政经验、经历,邓小平怎么概括的?又是两个字,忍耐。他女儿问他长征的时候都干了什么,他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有旗帜—共产主义理想;有方向—建立新中国;有队伍—党领导的军队)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不管用了,他多说了几个字,五个字,哪有这回事。的确,没有这回事。
为什么没有这回事?我们需要讲讲道理。要讲清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回到本来的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去,回到原版的主本的马克思。因为我们中国人所了解、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本来的马克思,是经过苏联人整理加工发挥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用斯大林的概括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概念是斯大林概括的。
那一声著名的炮响给我们送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经过苏联人整理加工发挥发展了的理论。但是,在不少的方面,和马克思本来的理论是有重大区别的。
回到马克思本来的理论当中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为什么写了那么多著作,那样篇幅浩大的著作,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贫困、疾病的折磨、压迫下,他都是坚 韧不拔地写作这些著作。
马克思在一生当中所受到的贫困的折磨、贫困的压迫、疾病的折磨,稍微了解一下马克思的生活经历的材料,都可以感受得到。
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著作?就像他的妈妈曾经说过,他妈妈曾经很遗憾地说过一句话,她说如果小卡尔不是去写资本,而是去挣资本,那该多好啊。
的确,马克思这样自非凡人物、天才人物,如果要想挣钱,他能挣不到钱吗?事实上他曾经挣过钱的,到股市上去炒股,结果小小的发了一笔。马克思很高兴说现在是可以以智力和少量的金钱就能赚钱的时候。就是指他在股市上炒股的一段经历。但他为什么把毕生的精力、心血都花在写这样的著作上?他自己说过《资本论》出版以后他得到的稿费还不够他写《资本论》的时候抽掉的雪茄烟的钱。
马克思写了这样多的著作,他反复要说明、要论证的是什么事情?是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它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它是有历史必然性的。而历史必然性不在于说在资产阶级社会以外有什么力量要推翻你、摧毁你,而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在不断发展当中,一定会不断地否定自己。马克思翻来覆去要证明、要说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你的这样一种生产关系,越发展,越否定自己。你的不断发展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而来。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同时就是对自身的不断否定。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会不可避免地、不可抗拒地生长发育壮大起来。
这样的一个过程,马克思把它叫做自然的历史过程。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它不是一次行动、不是一组行动,而是一个过程。
这是什么过程?马克思特别强调这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像自然史一样的历史过程。和我们通常简单化的想象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代替,它是像自然史一样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是马克思的思想。而不是像我们简单想象的那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某一天早上,突然霹雳一声暴动,推翻了资本主义政府,然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了。不是这样的。
用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同时就是对自身的不断否定,并且这是一个过程,是自然历史的过程的观点、思想来看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当代的这些发展,它证明了马克思所揭示的那个趋势错了吗?没有。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所证明的是什么?所证明的恰恰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是一再被证实的。
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不断走向自我否定,社会 主义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抗拒地生长发育壮大起来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每天都在我们眼前展现着。
但是,我们局限于、束缚于苏联模式的那样一些观念,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误以为所有这些发展现象都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都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造成的。于是,我们感到茫然,觉得我们老祖宗的话全错了。哪里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当代的这些发展,它恰恰是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生长发育所带来的。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起作用的结果。
我们经常说西方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不断地处于调整当中,特别是二战以后,有了重大的调整。于是,阶级关系、阶级矛盾缓和了,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对,没有错。问题在于这样一种调整,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些调整当中,它是社会主义的很多因素越来越起作用。所以这不是资本主义的活力,不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恰恰是证明了马克思说的一点都没错,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越发展越否定自己,越走向社会主义。
《宣言》当中,马克思当年所揭露、批判的那样一种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它造成什么状况?无产阶级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越来越赤贫化,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来得快。这样的现象,在 现代、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是不是被消灭了?那是被消灭了。那说明什么?说明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当年马克思所面对的这样一种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灭了。马克思说错了吗?没有错,马克思说它必然灭亡。
现在在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的规模相对地越来越小,白领的规模越来越大,中产阶级规模越来越大。到任何一个大公司看一看,哪怕小公司。女打字员穿的比老板的女儿更漂亮,这一点不稀奇。那说明什么?说明造成工人越来越赤贫化、越来越不能维持自己奴隶般的生存条件的那样一种关系不存在了,它消灭了。
这种消灭是资本主义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发展现象,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都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那套用前面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那真叫给了资本主义以过多的荣誉。明明是资本主义不得不调整、不得不不断地否定自己,而接受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不可避免的生长发展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结果我们作为社会主义者,看不到这一点,看不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我们仅仅把我们按照苏联模式的那样一些教条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当做是社会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真觉得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举目无亲。就剩一两个国家,在我们心目当中还算社会主义,其他都不是。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来看,不是这样的。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离社会主义比我们更近。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的思想。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文明程度的更高的阶段。这样才有社会主义。
拿这样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来看问题的话,这一点不奇怪。因为社会主义本来就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高度社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一种社会形态。
当然,这样说决不意味着我们中国现在还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看问题又错了。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建立起来。所以从国家的性质上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并且是在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但是,要弄清楚一点。包括从列宁开始,列宁的很大贡献,他说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当具备了革命的形势、革命的条件的时候,落后的国家是可以先进行革命的。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领导劳动阶级先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然后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列宁的贡献是这个。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要明确一点,我们要把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分,不要混为一谈。混为一谈很多问题又解释不清楚。好像一旦革命胜利了,那就 是社会主义胜利了。不是。革命胜利了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提供了条件。而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
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都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理论当中来,这叫做翻本开新。首先搞清楚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理论逻辑是什么。然后破除我们脑子里所受到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差别很大的那样一些苏联模式的观念和教条的束缚。这样很多问题我们就看得比较清楚。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就能够建立在更科学、更宽广的基础之上。这里面有一个继续解放思想、打开视野的问题。
这是刚才说到的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和考虑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总是在学习讨论的时候绕不过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马克思当年揭露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现象,剥削现象、两极分化的现象等等,好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这些问题怎么看?
看这些问题,首先有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原则是应当了解的。就是形式上相似的现象,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都会有一些现象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由于这 些社会的性质不同,因此这些现象的性质也不同。
在马克思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突出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样一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制度,是马克思所揭露批判的那样一种资产阶级的制度。简单说就是资产阶级私有制所造成的,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必然的产物。
但是,在中国,现在我们的确面临着收入差距、财产差距方面的突出的矛盾。不仅仅是收入差距突出,更大的问题在于财产差距的拉大。这样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要通过切实的政策、措施、制度的改革完善来处理好这种收入财产差距突出的问题。否则,对于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它一定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有一条,要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正确的提出问题。关于前面说到的相似现象,我们没有更多时间一一地分析,我们就集中地讨论其中一个大家最为关注,也是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就是所谓两极分化。
我们的收入差距、财产差距的确比较突出,要认真解决。但是,有一条,我们不要简单地笼统地把我们现实当中的这种差距叫做两极分化。如果简单地笼统地使用这个概念的话,它在理论上并不准确,在政治上也不妥当。
现在不少的媒体,包括不少的官员、知识分子、老百姓,大家都在用这个概念,都说我们现在两极分化很严重等等。要认真地对待我们的收入和财产差距问题,并不是一定只有说两极分化严重才能引起重视,不是这样的。这样说不准确、不妥当。
为什么?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两极分化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在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中,两极分化这个概念很明确。什么叫两极分化?那就是在资本家阶级这一极,是财富和文明了不断积累。在另一极,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这一极,是贫困、受奴役、劳动折磨、愚昧、粗野、道德堕落的不断积累。
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马克思也说得很明确,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什么是资产阶级私有制?下面我们还要讨论。
我们现实当中的情况,虽然差距很大,但不是这种现象。为什么?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社会普遍的从贫穷走向温饱、走向小康。中国的改革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来说,最具实质性的意义上来说,那就是十几亿人奋起反贫困的一项事业。而且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整个人类的反贫困事业当中也是最重要的,并且是成就最大的一部分。人民普遍的从贫穷走向温饱,进而走向小康。这个是否认不了的。
两极分化是什么意思呢?两极分化指的是向两个方向分化,是南辕北辙、是背道而驰的拉开距离。中国现实当中的这种差距,收入的不平等等等,它不是这种性质。它是在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拉开的距离。怎么是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呢?因为整个社会普遍地在摆脱贫穷。但是,在走向温饱、走向小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这个差距拉开了。
这个差距拉开,它的具体原因有很多,我们没有时间逐一地进行详细分析。我们集中的说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期,我们的很多制度,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的没有完善。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它不是向两个方向背道而驰地拉开了距离。既然是在向同一个方向前进,为什么还会拉开这么大的差距呢?向同一个方向走,也会拉开这么大的距离吗?有可能。想一想马拉松比赛。在马拉松比赛当中,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和落在最后的运动员,那个差距是很大的。甚至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已经早早地到了终点,已经喝了水、洗了澡、休息好了,落在最后的运动员还在气喘吁吁地艰难跋涉。差距大不大?很大。但是,它不是向两个方向拉开了差距,而是在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拉开了差距。所以,和那种背道而驰的两极分化的性质是不同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误地提出了问题的 话,那么我们的结论,我们处理问题的思路、方式可能就不正确了。
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长期以来我们改革远远没有完成,各方面体制不完善。所以,导致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地积累、加剧,甚至现在有些问题到了失控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和改革初期不同的一点,就是社会上普遍的滋生蔓延了一种不满情绪。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潮。集中地表现为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还是旧体制好。这样的一些思潮。
本来这样一些,通常我们叫做左的或者极左的思想和观念,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从一开始就存在。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中,这样的思想观点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力,没有群众基础。
为什么?因为整个改革是在普遍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但是,到了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很多矛盾问题突出了,包括改革当中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方式上的毛病、缺点,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所以,发生了比较普遍的不满情绪。于是,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思潮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了一定的蛊惑力。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说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
两极分化什么意思?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于是,他 们提出来的主张是什么?要重新回到毛主席革命路线上,要重新来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且提出来要重新开展文化大革命,处理这些问题。现在这样一些思潮在社会上的确还是产生了影响的,说文化大革命是好的、是对的,应该再一次地搞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在旧体制下生活的体验,很容易受这些思潮的影响。因为对现实不满,于是就在想象当中构想了一套旧体制,好像如何完美的一种图景,以为过去的时代很好。例如最典型的是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穷一点、效率低一点,但社会比较平等,大家都差不多,不像现在社会这么不平等。另外,在旧体制下,没什么腐败现象,不像现在腐败这么严重。这些都是误解。
旧体制的矛盾不仅仅是说它造成了长期的普遍的贫穷,而且与长期的普遍的贫穷联系在一起的一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想一想中国最广大的人口,农民的当代命运。旧体制下,用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构筑成坚硬的壁垒,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城市消费品的配给制度、城市的就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构筑成伸延的坚硬的壁垒干什么?隔绝城乡,不让农民进城。人为地把社会成员的身份划分为这两种,城市居民和农民。随着这种身份不平等而来的是全面的机会的不平等。几乎一切机会对农民都是封闭的。你说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世界上罕见的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 利上造成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当然,计划经济体制有它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这个我们没有时间来说明。计划经济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毕竟这是严重的对人的权利上的不平等,而且也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这种严重的不平等是怎么打破的?改革开放以后一步一步打破的。当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地解决问题,例如像农民工待遇、歧视等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毕竟这个壁垒被打破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因此,改革开放在这样的意义上,它不仅带来经济繁荣,它促进了社会的平等。
再一点,旧体制下,仅仅以一个出身、成分就划出巨大的社会鸿沟,数以千万计的,乃至数以亿计的人,仅仅因为出身不好、成分不好,就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受到种种的歧视、打击,甚至任意迫害。多少大好青年,仅仅因为成分不好,就永远地被拒斥在大学的校门之外。而且不要说上大学,参军参不了,招工招不了,甚至因为出身不好、成分不好,找不到对象,一辈子结不了婚。这又是什么问题?这又是罕见的社会不平等,而且同样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一种严重的不平等。
尤其悲惨的是处在这样的境地,因为出身不好、成分不好受歧视、被排斥等等。处在这样的境地当中,还不能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叫做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这样的现象是怎么打破的?这样巨大的社会鸿沟是怎样填平
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填平的。
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这样一种现象,所以多少富有才华的大好青年才能抬起头来,能够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财富、争取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是不是显著地促进了社会的平等。
再一点,旧体制下,基本的分配方式是什么?是按等级分配。有多少特殊的待遇、特殊的福利、特殊的供应、特殊的场所,那是老百姓一辈子都不能染指、不能问津的,甚至是根本不知道的。这种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也在打破,也在改变。
再说腐败。以为旧体制下没有腐败,那真是非常天真、善良的一种想象。不要忘记一个基本的规律,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旧体制那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有的甚至是具有绝对权力的,能没腐败?那是天方夜谭。
但是,为什么大家印象当中会觉得好像旧体制没什么腐败呢?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旧体制下的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公开是完全不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很多事情是社会、民众不可能了解、不可能知道的。二是旧体制下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很多的腐败现象不直接表现在捞了多少钱上,表现在种种的特权方面的一些情况。所以,使人误以为旧体制下廉洁得多,好像没什么腐败。
今天呢?腐败的确是严重的问题,这个不能回避,不能粉饰太平。但是,今天的腐败问题之所以这么突出,就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公开,官员不小心拿包烟,就会被人发现有问题。手表也会被人发现有问题。
另外就是市场经济以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时候,由于改革没有到位,由于特权,旧体制下的那样一种控制方式,靠权力来支配资源、控制资源的那样一种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地改革。因此,垄断、特权很容易在市场上攫取财富。所以腐败问题不是证明改革开放错了,恰恰相反,说明改革还没有能够完成。旧体制的那些靠权力、靠集中的控制,那样一种方式还许多革除。所以到了市场上能够很快地和资本合谋,能够很容易地转化为货币财富。这是我们今天的问题,要认真去解决。但是,从中得出一个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市场经济的结论,那就完全错了。腐败、特权、以权谋私、凭权力控制资源,这是对市场经济最大的、最直接的伤害。怎么变成好像是市场经济造成的?这就把问题搞错了。
为什么我一再说不要笼统地用两极分化来说明我们现实当中的收入差距、财产差距问题。基本的道理就在这。不要把性质搞错了。性质搞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错了。如果真是出现两极分化,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革命的结论,那就是清算、剥夺、推翻。
现在社会上的错误思潮,鼓动文化大革命等等,就是这样。认为现在已经出现了剥削阶级,领导层也是成了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等等。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得出文化大革命的结论。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共产党于千难万难之中,为了摆脱过去的长期普遍的人民的贫穷、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了三十多年,结果现在我们说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请问改革开放还站得住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站得住吗?共产党的执政还站得住吗?那就是要接受那些错误的思潮、极左的思潮,要清算、剥夺,要重新发动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化大革命。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非常厉害的理论。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你正确地运用了它,它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能够转化成物质力量的。同样,它的厉害之处还表现在如果用错了,特别是在一些紧要的关节点上搞错了,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我们怎么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它。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地意识到共产党在中国是执政党,而且是长期执政的党。所以,必须以执政思维去把握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论。
从执政思维出发,作为执政党,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地代
表全社会的利益,社会上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会发生利益矛盾、利益纠纷、利益冲突。但是,作为执政者的责任,在于要以良好的法制的方式去整合、协调这样一些利益关系。
基本的目的、着眼点是要实现维护全社会的团结。简单说,今天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我们正确地把握是要防止避免出现阶级斗争,而决不是说要鼓动阶级斗争。因为我们已经是执政党。
这是关于《宣言》第一章,我们集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因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用的时间多一些。
下面关于《宣言》第一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宣言》当中的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马克思理论当中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过去是比较忽略的。但是,今天它的当代价值显示出来。
马克思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最初兴起的时代。《宣言》当中,马克思也是很生动地描述了经济全球化最初兴起的时候的这样一些现象。
马克思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
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化中来了。如此等等。这就是经济全球化最初兴起时候的现象。
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趋势是非常敏锐地洞察到了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视。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进程当中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胜利。
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作用直接联系在一起。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这一点很自然,这也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革命作用、进步作用的表现。
但是,在今天,在我们的新的时代高度上,我们来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到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间仍然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市场关系、市场经济的作用。
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体现在哪里?像《共产党宣言》当中所说的,体现在它打破了种种封建的宗法的关系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市场的发展、为市场关系的深化拓展、为市场经济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
作用不断地扩大的一个结果。
市场化,实际上就是社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于超过国界。各种资源,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这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从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而来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个趋势从马克思时代开始了,后来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中断。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分裂为东西方两大阵营。这样中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了冷战结束的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的作用也就在加速表现出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这样来看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点认识。第一,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作用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及其作用。
第二,经济全球化不等同于全球资本主义化,当代经济全球化也不等同美国化。这是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上。特别是具体来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一直受到很多干扰和阻力。
今年是中国入世十周年,在入世、开放、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上,从一开始一直有不少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在海外留学以后回来的知识分子,包括有一些到海外以后已经在海外生活、工作,但是又不时地到中国来发表言论的
知识分子,他们一再地写文章、演讲、写书、出书,呼吁中国一定不能加入经济全球化,不能加入世贸组织。因为那是西方国家的阴谋,是美国的阴谋。如果中国一旦加入进去,上当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首先,中国广大的农村就会破产,广大的农民就会连买油盐酱醋的钱再也没有了。城市制造业、工业各部门也都要倒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会纷纷倒下。中国的银行体系会崩溃,全国居民的存款就会变成一张废纸。中国的新华社就会被美联社接管。如此等等。我这说的都是他们的书当中的原话。
但是,中国入世十年,实际情况是这样吗?恰恰相反。中国的发展获得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三).邓小平当年看得非常清楚,他的确是一位大战略家。邓小平当年说世界给中国的机会不多,这次是个机会。什么机会?他就是看到了经济全球化这个趋势,再展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对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所以,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是与经济全球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脱离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天下大势,中国的发展就会失去,再一次地失去机会。关起门来当皇帝是不行的,同样,关起门来想搞成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展开的一支重要
力量(四)。
中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是中国的农业、工业、银行、金融系统都被冲垮了。恰好相反,中国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助力。反而是西方,美国、欧洲等等,他们对中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以后所带来的影响,没有足够的准备。
什么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呢?哪里有这回事。经济全球化过程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中国面貌、中国因素和中国特点。
想一想,过去自由贸易的口号是我们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的口号、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来批判的。但是,今天在世界上高扬自由贸易旗帜的重要国家之一是中国。
第五,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了它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所谓社会主义的不同,表现出了它的鲜明的特征。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封闭的社会主义;是和平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要在世界上鼓动战争、鼓动革命的社会主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是两大阵营对立、对抗、冲突,现在中国与西方,与美国、欧洲的关系是什么?用中央的话来说,是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党
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就是因为中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天下大势,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脱离这个天下大势。
第六,我们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正在不断地表现出它的活力,正在越来越大地发挥它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想一想,过去社会主义是靠什么办法,靠什么手段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呢?其中一个手段、一个办法是突然一夜之间高高地砌起一道墙来,那是高高的柏林墙,挡住自己的人民,不让他们逃离自己的控制。谁如果试图逃离,开枪击毙。是在深圳、珠海这些毗邻香港、澳门的地方,密密地拉起铁丝网,密密地布上军警、狼狗,防止老百姓民众偷渡、逃过去。大家肯定知道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逃港事件。
社会主义用这样的办法和手段与资本主义竞争,你能表现你的优越性吗?你能有竞争的优势吗?用这样的办法来与资本主义竞争的社会主义,你能不垮吗?你一定要垮,非垮不可。如果不垮,那叫没有天理。所以苏联垮掉了、东欧垮掉了。
中国没有垮,为什么?因为中国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果
断地改弦更张,那条死路不能再走了,那是非垮不可的死路。所以一定要变。因此,中国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走上了一条活路,从死路转向了活路。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如果不是这样,和苏联、东欧一样,非垮不可,叫做不可避免。
你说那是社会主义,那行,那人民的回答就是不要这样的社会主义,我冒死都要逃离这样的社会主义。一旦社会主义混到这个份上,能不垮?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看一看什么景象。今天的深圳、珠海,还需要拉上铁丝网、布上军警、派上狼狗吗?还需要这样千方百计、处心积虑地防止自己的人民逃亡吗?不需要了。因为深圳、珠海都发展成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繁荣的大城市,乃至于国际性的大都市。尽管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毛病、问题还很多。但是,三十多年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开始具备了对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这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来看,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具有何等深远、何等重要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当中关于马克思在其中提出的对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这样一些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当中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是第一章的第二个问题。第一张我们就集中讨论这两个问题。
下面,关于《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在这章当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阐述了党的性质、特点和党的基本纲领。最后,提出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伟大的目标。
这章当中,我们也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问题。和前面一样,这个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传播很广、影响很大,但是,理解上不完全、不准确的,我们集中进行讨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是《宣言》当中的一句名言。
长期以来我们了解的《宣言》就是阶级斗争、就是消灭私有制、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在马克思理论当中、在《宣言》当中,它包含什么意义。马克思的关于所有制变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个我们仍然需要回到本来的马克思理论去认识它。
回到马克思本来的关于所有制的理论来看问题,首先一点,我们应当认识到所有制关系与形式及其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这是唯物史观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根本观点。任何时候,只要讨论所有制问题,都需要从
这个观点出发。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去进行讨论。这样说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是公有制好,还是私有制好;是公有制优越,还是私有制优越。孤立地来讨论、争论是没有意义的。要讨论哪种公有制更好、更合适、更有效率,一定要联系到它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在什么样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上,这样来具体地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我们应当了解马克思明确的提出私有制有两种不同的性质。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
哪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一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也就是所谓劳动者靠自己的劳动挣得财产的私有制。对于这种私有制,马克思是这样评价的。他说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这是在《资本论》里面,马克思所说的。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解决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活力比“大锅饭”要强的问题,并不是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优越、更具活力。
与此不同,另一种性质的私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这才是我们所要反对的!它的最后的,也是最完备的形式,就是资产阶级私有制。前面我们说资产阶级社会两极分化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结果。那么什么是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也说得非常清楚。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前提的私有制,是靠剥夺社会上绝
大多数人的财产为必要条件的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所说的消灭私有制,什么意思?《宣言》说得非常清楚。共产党人所要消灭的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个问题是如此得重要,因此,我们来看看原文。
在《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当中。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他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下面他具体地说了一下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的一个最后的也是最完备的一种私有制。
然后马克思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从什么意义上说?从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意义上说的。
《宣言》当中,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论述。他在驳斥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一个攻击的时候。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说你们是要消灭靠自己劳动挣得财产的私有制的。马克思是怎么驳斥的?他说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
说得非常清楚,共产党人消灭的是以那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十分之九的社会成员没有财产的少数人的私有制。
因此,在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当中,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建立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它的实质是剥夺剥夺者,它的实质是恢复劳动者、恢复社会上十分之九的成员的自主的财产权。
我们叫公有制,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所使用的概念是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
公有制的实质是劳动者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联合。我们知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叫做自由人联合体。什么是自由人?从经济性质上来说,首先是有自主财产权的。然后,这些有自主财产权的自由人,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来选择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财产的联合。这叫自由人的联合。
所以,劳动者、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的联合,这是公有制的本质,公有制的实质。任何时候,离开这样的实质,所谓公有制就只能是空洞的抽象,任何关于公有制的说辞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来看问题,我们就要来考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新的认识、新的实践,它到底是什么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是不是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议论所说的那样,其实是在搞资本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不过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如果这样来看问题,那只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理解仍然被束缚在苏联模式的斯大林主义的教条当中。从马克思的理论来看问题,不是这样。
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所有制变革的理论和实践恰恰是马克思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主张的体现,是真正贯彻了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的,它否定的是苏联模式那样一种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但是,它没有脱离,更没有背离马克思的理论逻辑。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方面的变革,它的基本精神、基本指向在于把自主获得财产、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力、条件、机会向社会开放,向广大民众开放。是为广大的社会成员、老百姓,能够自主地获得财产、自主地支配财产来提供相应的权力、条件和机会的。这是什么?这是切切实实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是在恢复十分之九的成员的自主财产权。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弊害就在于它剥夺了大多数人的财产,维持少数人财产。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广大的社会成员拥有自主的财产权。这是社会主义的本意。
苏联模式的那样一种所有制,为什么号称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但是,它没有体现公有制的实质内容呢?就是因为它用强制集中的办法来形成的那样一种单一的所有制,其实质恰恰同样在于它排斥了社会上十分之九,乃至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因此,把那样一种所有制,把强制集中当做是公有制,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权有制
当然,在中国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缺点、毛病、不足等等。例如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有些场合造成了少数人的自肥、在有些场合损害了广大普通职工的权益等等。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是,需要进一步问,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什么?说明刚才我们所说的所有制变革的这样一个基本精神、基本指向,就是把自主获得财产、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力、条件和机会向全社会开放、向广大民众开放,这一点没有在一些地方很好地贯彻、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才出现这些问题。
你怎么损害普通职工的权益了?因为本来这种所有制变革的要求,它的基本方向是要让劳动者成为有自主财产权的,但是你没做到这一点。因此,你有问题。因此,带来了矛盾、不满、抗议。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正确的方向是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不是反过来认为改革错了,要倒退回到垄断的、集中的、强制集中控制的方式。
那就完全把事情的因果关系搞颠倒了。
为什么造成少数人自肥了?还是没有体现中国改革的基本精神。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向民众开放、向广大社会成员开放。没有很好地做,少数人在搞猫腻。这不是改革错了,是改革的要求没有很好地贯彻。
从基本理论来看,中国的改革,它的这样的基本精神和方向,的确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贯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主张。这一点要清楚、明确。要继续解放思想,摆脱苏联模式关于公有制的那样一套观念的束缚。
2、关于《宣言》第二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主题、根本思想究竟是什么。
长期当中,我们认为《宣言》就是讲阶级斗争,就是讲消灭私有制。我们对消灭私有制的理解是非常简单和笼统的。然后就是暴力革命。
的确,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暴力革命等等都是《宣言》的重要内容。但是,《宣言》的主题,它的根本思想不在这里。因为这些都是途径,都是手段、方式。构成《宣言》的主题、根本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根本思想,以及始终如一的目标,是《宣言》第二章最后的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宣言》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宣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最精辟的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的思想。那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来强调。这个思想在马克思理论当中是一贯的。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特别说迄今为止历史上的一切所谓集体都叫做冒充的集体、虚构的集体。
为什么叫冒充的集体、虚构的集体?例如国家组织这种集体。马克思说因为在这些集体当中,个人都是隶属于集体的。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的是真实的集体。什么叫真实的集体?那就不是个人隶属于集体。在真实的集体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集体的。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意思。自由的人,然后自由的自主的参加集体。这样形成的集体是自由人联合体,是真实的集体。
马克思把这个问题强调到这样的程度。他说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物质基础,它排斥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公共集体所有制的一个经典表述,在《资本论》中是说在资
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实际上也就是在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理论?它是对人的苦难、人的命运,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的苦难、人类的命运怀有一种最深切的同情、关怀的这样的理论。是自始至终以争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为目标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温暖人心的理论。而决不是说令人生厌的,令人觉得枯燥乏味的,甚至感到害怕恐惧的。那样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是这样关心人的,是这样温暖人心的一种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基本精神就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大慈悲。我多次说过,我们过去长时期当中,我们只是记得了马克思的霹雳手段,丢掉了他的菩萨心肠。
现在我们应当正本清源地来看问题。《共产党宣言》的主题、根本思想在哪里?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说得很明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恩格斯给一家杂志社题辞。因为那家杂志社让恩格斯用尽可能简短的话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恩格斯反复考虑以后就用《宣言》第二章最后这段话来作为回答,并且恩格斯有一个解释。他说要想既简短又不流于空想、不流于空泛辞藻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写作背景
《宣言》写作于1847年年底,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步巩固,以蒸汽动力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火车行驶,轮船远航„„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世界市场,到处建立殖民地,甚至用血与火开路,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空想社会主义由此兴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这些美好的理想由于脱离现实,找不到实现的道路和社会力量。新兴的工人阶级也不断发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9世纪30—50年代,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相继失败。时代呼唤科学理论,《宣言》就是适应这一时代呼唤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并在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立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6月,在他们的帮助下,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召开代表大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一个详尽的理论和实践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二、内容介绍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第二章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第四章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时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两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撰写。这些序言除了阐发《宣言》的意义,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宣言》的思想。读本节选的是《宣言》正文的前两章以及1872年德文版序言。
节选部分及《宣言》全书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檄文,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基本规律。《宣言》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低一级的社会形态必然转变为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明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如1883年序言指出,《宣言》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迄今为止(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奴隶社会主要有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封建社会主要有农奴和封建领主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则主要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最终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达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矛盾代替旧的阶级矛盾。阶级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
3.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
《宣言》根据唯物史观,把资产阶级及其社会制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崩溃着的封建社会内部迅速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就彻底改变了封建时代的道德观念。资产阶级创造了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了“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状况。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代替了地域性的历史。
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在危机期间,一边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蔓延,另一边则是工人阶级贫困人口的迅速增长。这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资产阶级不仅挖掉了自己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社会基础,也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4.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无产阶级的特点和经济地位决定的。无产阶级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既无生产资料,又无政治权利,因而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大工业使无产阶级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在革命斗争中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反抗资产阶级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能够代表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团结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类解放而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尽管形式多样,但最终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必然要运用国家的暴力工具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因此,无产阶级也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无产阶级的统治是真正的新型民主制度,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然后,利用自己的统治,实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创造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条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做准备。
5.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宣言》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要改造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但这是一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完成;对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和生产关系要实行强制性干涉,采取一系列过渡性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宣言》还告诉我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
无产阶级要完成历史使命需要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就是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先进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其先进性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始终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是革命运动中坚定的先锋队;在理论上,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因此,共产党能够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
共产党有明确的纲领和策略。其最低纲领即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最高纲领即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的策略原则是,既要为工人阶级眼前的利益而斗争,又要着眼于运动的未来;既要支持一切进步运动,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又要在革命的联合中坚持独立自主,不能失去原则。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它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宣言》的发表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于1848年2月首次在伦敦用德文发表。160多年来,它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出版了数千个版本,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的经典著作。由于以它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世界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共产党组织,形成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这极大地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宣言》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文风活泼,语言优美,不仅是革命理论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经典。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以及《宣言》的一些思想,最早于1899年传入中国。1920年,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宣言》的翻译工作,是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宣言》在上海出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曾回忆,他是在那一时期首次读到了《宣言》,并在后来读过许多次。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通过学习《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尽管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宣言》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总趋势,深刻阐明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科学论断,为我们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160多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总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根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尽管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世界上为追求美好未来的进步力量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习《宣言》,就要不断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
《宣言》阐述了一系列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消灭剥削制度、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学习《宣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宣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科学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策略等,为共产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在不同时期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科学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正如《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坚定成熟,更表现为实践中的冲锋陷阵。不论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目标不断前进。今天学习《宣言》,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着眼于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宣言》强调,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于是,人类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预见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快自身发展。
《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应当长期坚持。同时,正如《宣言》1872年序言特别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今天,我们学习《宣言》,就要辩证地、历史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坚持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