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5篇)

时间:2019-05-15 11: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第一篇: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是由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所写的社会学巨著。这本书原著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此书被称为是“亚里斯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一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但是此书在当时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①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原则。②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英国范例。③地理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及各种推论。④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⑤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关于封建法律学说。⑥一般性结论。

我选取了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11章、12章进行了精读。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这本书虽然深刻但是不枯燥。因为孟德斯鸠写这本书,提出有关政体,有关分权学说,以及有关法律与地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时,并不是一直大段的去叙述这些道理,而是通过历史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受。也许会有人觉得孟德斯鸠的这本书充满了经验主义,很多都是表象。而我觉得,这恰恰是值得思考的地方,通过这些历史来了解孟德斯鸠真正的思想内涵。

在十一章中,孟德斯鸠以英格兰为例提出了他所想的三权分立学说。并且根据第一卷中他所划分的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分析了其中的权力关系。在专制政体中无法律,统治者靠的是个人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在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中都是有法可依的,所以他对专制政体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孟德斯鸠指出: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自己的立法机关来行使立法权。立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人民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平民院享有创议权,贵族享有否决权。贵族院由世袭产生,平民院由选举产生。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的权力,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陪审官会使。如果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农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他认为在法制的国家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并且,他还指出,为了保障政治自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他主张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并监督行政权,行政权由君主掌握,君主有权否决立法但无权立法,只能按照法律办事,司法权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行使,三权同时受制于宪法。这样,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就可以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历史书上曾经讲到过美国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这正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灵活运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成为了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民国初期,严复曾经翻译《论法的精神》一书,并且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这种有很多三权分立学说影子,并且孙中山根据这个学说提出了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五权宪法学说。但是为什么现在三权分立不能在中国实施呢?上堂课老师讲到了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有时候看到美国的大选,自己会有种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哪去了的感觉。中国为什么采取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呢?感觉三权分立也很合理,行的通啊。但是,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它比三权分立更适合中国。其实,三权分立放中国真不一定行得通。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资本去实行三权分立,国家需要一个执政党去全心全意领导人民建设中国。而三权分立所要求的是,多党执政,统一竞争,这不可避免的会消耗社会资产,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还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靠着一个个五年计划,中国逐步发展。而三权分立的一大弱点就是,权力在制约,决策很多都没有执行力。拿美国来说,总统提出一个政策议案,国会不同意,资金不到位,就执行不了。其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策方式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其他各部门,政府法院检察院的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所赋予,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自己曾经在课堂上问过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行使不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其实这也和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现在的自身思想觉悟有关。很多人没有这种权利意识,觉得没了就没了,对我们也没太大影响,反而这种政治权利不如一些基本权利。我们如果想货真价实的感受到那种民主的选举与被选举,不是看采取什么政治制度,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敢于去争取,只要你敢于用,敢于维护,宪法就是你的坚实后盾!

虽然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但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地缘政治,自由观点,这些理论中的精华都可以被我们汲取。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要对立法机构进行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也就是人民参与立法,一方面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还有就是人大代表要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在很多地区人大代表水平参差不齐,要想一个法律能够尽早出台,公平合理,也需要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不禁让人想到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三权分立也好,分权制衡也好,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对进行限制。三权分立利用的是权力内部的自身矛盾进行限制,而我们则需要人民来监督权力,这又回到了我们要提高自身权利意识,我们就是国家的主人,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之下!

在读《论法的精神》的时候,有的时候的确很难去理解作者想表达东西,以及把作者的思想链接起来。很多时候都是一块一块的,甚至这每一块都还似懂非懂,不过通过对罗马历史的一些了解,加上作者语言比较通俗,多揣摩几次还能理解大概意思。但总体感觉,这本书是值得读的,而不是如辉格列不必读书目上所言。

最后以作者的一句话总结:请读者对一部二十年的著作不要浏览片刻就得出结论;应当对整部书,并非书中只言片语给予赞扬或谴责。

第二篇:《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翻开《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又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论法的精神》一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资产阶级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这部著作,对于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和实践,起着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也为资产阶级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虽然有利于防止独裁统治的出现,但是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跟其他所谓的民主的制度一样,并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衡,有时也容易导致效力低下。事实上,在实践中美国也难以彻底贯彻三权分立原则。

我国现代化建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全面改革的今天,需要借鉴并吸收被实践检验证明的他国体制的精髓部分,加强并完善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更好的体现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将对我国的国家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确实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不仅误读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也将会极大的危害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的改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共和国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的举措都有可能工程浩大,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研究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三权分立各部门相互制约,在他们的利益、目标各异时,常常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国家将难以应付。正如汶川大地震,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反应如此快速,就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联合出击,积极应对灾难。我们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政体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些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羡慕我们的。我国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小心谨慎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之路,切不可盲目崇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种体制符合中国实际,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关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的观点,我认为略有不足。孟德斯鸠认为专制政体的性质是一个单独的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加以统治,其原则是恐惧,专制统治者用恐惧压制人们的一切勇气,窒息一切野心。关于自由政体问题不是古代的古典政治学考虑的核心问题,它是近代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古典自由主义关注的首要的政治学问题,孟德斯鸠三种政体的区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个根本性问题突显出来,他通过对于专制政体本质的揭示而把自由问题放到了极端重要的位置。但是,应该看到,孟德斯鸠又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在他那里专制就是专制,就是以恐惧为原则的个人专横意志的统治,而专制程度的区分是次要的,意义不大,因此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他的推论,专制政体就是野蛮的政体,专制等同于绝对专制,因此等同于野蛮。这样一来虽然是在理论上解决了问题,但却并不符合历史的现实状况,因为欧洲近代以来的很多君主政体都或多或少具有着专制的色彩,即便是法国的专制君主制也不能完全说它就是一种野蛮政体,固然像路易十四的那种“朕即国家”的专制统治是一种个人的独断专行,但并不能否认即便是在这种政体之下,法国社会依然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当时欧洲文明的中心。

第三篇:《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王俊解子傲朱逸婧卓玛

全书总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他鲜明地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他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以下,我们将具体对书中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体(孟德斯鸠政体理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分析了法律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其他事物对法律的影响,其中政体对法体的产生与确立有决定性作用,他主要从政体的两个基本要素政体性质和政治原则来进行论述。(1)政体性质直接决定基本法律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们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依照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个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既无法律也无规则,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在不同政体下,由该政体性质及法律准则直接产生 的法就是基本法。例如,在共和政体下的民主政体中(根据最高权力由全体人民还是仅仅部分人掌握,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前者称为民主政治,后者称为贵族政治),全体人民掌握着最高权力,但国家最终只能由少数人来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要符合人民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意志只有通过选举体现出来,所以,为建立投票权而制定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基本法;规定投票选举的方式是民主政治中又一基本法;选举过程公开理应也是一项基本法;还有,在该体制下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法就是只有人民才能制定法律。从本质来看,基本法律是维持政体性质的保障,是整个法体框架的法律基石。

(2)法体要与政体原则相适应

孟德斯鸠认为,政体原则不同于政体性质,政体性质是政体本身的构造,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情感。并且,政体需要不同的政体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立法。民主政体的原则是美德,美德是支撑这一政体的唯一力量;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就是每个人和每个阶层的地位、品级、高贵出身、优遇和野心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专横、暴力。这所有的政体原则并非是固有存在的,而是人们在该体制下思想、观念、情感上的主观认识。人们自觉或被迫地在这种人类自身情感所设定的政体原则下生存发展,所以说,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情感。现实中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所以,教育的法律应该和政体的原则相适应。并且,他也提出立法也要符合政体原则。法

律与政体原则的这种关系全面增强了政体的动力,反之,政体原则也从法律那里获得了新的力量。孟德斯鸠还从政体的腐化这一角度更加深刻地论述了法体要与政体原则相适应,他说:“各种政体的腐化几乎都始于原则的腐化”,腐化的基本原因和表现在于权利的异化和法律的丧失,当民主政体原则腐化的时候,“人们不但丧失平等精神,而且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民主政体腐化的原因是巨大的成功;贵族政体中,当贵族们的权力变成了专横、贵族不守法和贵族世袭时,就会发生腐化,因为此时的贵族不可能有宽和的节制。在君主政体下,当君主逐渐地剥夺了团体的和城市的特权的时候,君主政体也就腐败了,导向了“一人的专制主义”。专制政体原则在性质上就是不断腐化的,不可防止。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原则一旦腐化,最好的法律也要变坏,反而对国家有害。但是在原则健全的时候,就是最坏的法律也会发生好的法律的效果;原则的力量带动一切。”

二、政治自由理论

孟德斯鸠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区分为两类,其一是从政治自由与政制的关系角度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其二是从政治自由与公民关系角度确立政治自由的法律。

(1)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在论述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时,结合历代各国的权利滥用的历史经验,认识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滥用权力情况发生,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从而使权力受到牵制,达到权力平

衡。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权利被分散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而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里。他主张,立法权代表国家的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拥有创制权和反对权,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制定法律,把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止对方侵犯自己;行政权由君主掌握,行政权直接领导军队,规定召集立法机关会议的时间和期限,并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通过“反对权”参加立法,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甚至无须提出法案;法院专掌司法权,院在每年一定时问由人民阶层中选出人员组成,法官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并给被告人与法官同等的地位。通过这样的分权,使这三种权力和三个机关互相制约、互相均衡,从而保障政治自由。(2)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政治自由而言,政治自由是由三种权力合理的分配与制衡而确立的;可是就政治自由与公民的关系而言,必须用另一种思想对政治自由加以审视。政治自由是享有安全或自认为是安全的。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公民的关系,不仅要确保公民在法律上的政治自由,更要让公民意识到这种政治自由。

阅读感悟:

孟德斯鸠虽然离我们已经有几个世纪,但其寄托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的思想在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下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

作用。

(1)当下中国的权力过度集中,权利泛滥严重,整个权利架构中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这也造成了腐败泛滥,其实,若无法对过度集中的权利进行分权制衡,很难根除腐败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对权力进行适当的分散与制衡,其实在权力分散问题上主要是将行政和立法的权利分散开来,这就不得不发挥人大的作用,在过去的政治体制建设中,人大的作用一直处于一种淡化状态,人大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落实人大在我国立法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人大的职能,设立人大常驻日常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此外,还要加强权利的监督制衡,设立独立于政府的监察机构,(可考虑借鉴美国的大法官制度)该职能机构只对宪法负责,给予人身及其家人的法律保障,终身任职,同时监督政府和人大,当然,人大和政府可对监察进行弹劾调查等等,确保权力的相互制约。

(2)当下中国公民的公民民主权力极度受限,与公民政治自由相距甚远,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制上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民自身的原因。在政制上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赋予公民实实在在的权力,真正的落到实处,确保执行环节的科学有效;从公民角度,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了解法律,争取自己的政治自由,真正做到当家作主。

充分期待中国能够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获得启示,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达到权利上的制衡,进一步扩大公民的权力,真

正的落到实处,进一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

第四篇:论法的精神第三卷读书报告

论法的精神第三卷读书报告

材料学院冶金工程

李鹏

学号:201033668

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的集大成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者通过这几章阐述了,气候对法律的形成,民事奴隶制形成以及对政治奴隶制的影响,法律与土壤性质、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与习惯的关系。

本书第三卷十四章部分讨论额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

在孟德斯鸠看来,气候影响着人的身体及身体器官的发育、人的勇气、习惯、神经系统、思维习惯、行事习惯、感官等等方面。并对各国的宗教、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产生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僧侣制度上东方炎热的国家,沈思默想的倾向多,而行动的倾向少。在亚洲,似乎是气候越热,憎侣的数目便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在欧洲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如果要战胜气候产生的懒惰,法律就应该努力消除一切不劳动而生活的手段。但笔者认为,僧侣制度的形成不仅和环境的炎热或是寒冷有关,与原本当人地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关系,但从环境方面不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孟德斯鸠在书中阐述道,不同的环境对饮酒法律,疾病控制法律人民信任度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气候对人们在处理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环境下,认识的不同,从而在法律的控制程度上有很大差异。

在本书十五章主要阐述额民事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奴隶制的起源,孟德斯鸠认为在专制的国家,人民已经生活在”政治奴隶制”之下,所以”民事奴隶”比在别的国家易为人们所容忍。但是在君主政体之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不应该受到摧残或眨抑,以不应该有奴隶。在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人人都平等;在贵族政治的国家,法律应该在政体的性质所能容许的范围内尽量使人人得到平等;所以在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的国家里奴隶的存在是违背政制的精神的,因为奴隶只给公民一种他们绝不应该有的权力和奢侈。人们可因为对民族的歧视,宗教的信仰,人种的不同而对其他人实施奴役,另外人们在物质基础上自由人太软弱,抵挡不住政府的势力,所以他们企求成为那些施行虐政的人们的奴隶。有的国家,天气酷热,使人们身体疲倦,并大大削弱人们的勇气,所以只有惩罚的恐怖,才能够强迫人们履行艰苦的义务。笔者非常赞同孟德斯鸠的观点,奴役制度对人力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再辛苦的工作都可以有自由人通过努力来完成,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所以应该说奴隶制是违反自然的,奴役制度只是实现权力物质欲望的工具,对人类是不平等的。所以奴隶制法律不过是对努力的控制工具,虽然奴隶制法律规定了,奴隶可以重新获得自由,获取财产,但是对于自由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本书第十六章续接十五章而来讲了家庭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所谓“家庭的奴役”,即专指妇女所受的奴役。这一部分主要是讨论了,在封建时期,气候影响了,人在择偶方面的不同。讲述了多偶制的关系,对女性的奴役。有家政推及到国政体现了,专政体制下人们总是喜欢滥用权利来奴役人民。在东方国家的道德原则,起到了类似法律的作用,是风俗得到了一定的净化。但是在道德约束下,女性总是处于被受限制或是奴役的地位,只能依赖于家庭,但是多偶制下似乎这个家庭也并不那么可靠,而在封建时代,对于女性来说,离婚休婚是非常大的打击。在这方面,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她们的丈夫是决定她们命运的人。这些对女性是极其不公平的,笔者认为男人和女人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本书第三卷十七章部分主要讲的是政治奴役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指出,气候不同导致了,各昼族勇怯的不同,使得亚棚亚曾经被征服过十三次;十一次的征服者是北方的民族,两次是南方的民族。我们知道,罗马人征服欧洲,曾经遇到多大困难,但是 侵略亚洲却是易如反掌。我们也看到北方民族在推翻罗厢帝国时所遇到的困难;看到查理的战争和艰苦,以及诺曼人的种种冒险,摧毁者曾不断地被摧毁。这些历史事件与气候对人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亚欧北方民族都从事征略而结果不同欧洲北方的民族是以自由的资格从事争掠的,而亚洲北方的民族是以奴隶的资格从事争掠的,而且他旧的胜利是为着一个主人的光荣和野心。对于“亚洲的奴役”舆“欧洲的自由”的另一个自然原因,欧洲爱好自由的特性之所以形成:因为有这种特性,所以除了通过商业的规律舆利益而外,每一个地方都极不易征服,极不易向外力屈服。反之,一种奴隶的思想统治着亚洲:而且从来没有谁问过亚洲,在亚洲这个地方的一切历史.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由此我们看到了,气候影响着奴役制度的形成发展,对自由的概念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笔者也认为,除了气候外,有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也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第三卷第十八章讲到法律和土壤的性质的关系,作者认为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觅裕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 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随之民法渐渐成形诞生,日耳曼人民法中产生了很多类似近代中的法律制度,继承人的法定范围,比如继承法,传男不传女的制度等。

最后一章主要是讲述法律和构成一个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与习惯的那些原则的关系,不一样的气候产生了不同的暴政。由于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光阴、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不一样的气候环境,是各个民族国家,产生了不一样的民族骄傲与虚荣,不同的人格。中国又是一个特别的国家,中国人的礼仪是不能毁灭的。中国的妇女和男人是绝对分开的。除此之外,中国人的礼仪,和他们的风俗一样,都是教育的内容。一个文人可以从他行礼时那样从容自若的态度看得出来。这些东西一旦涩严厉的教师用来当作箴规施教后,便成为固定的东西,象道德的原则一样,永远不能改变。民族的法律、风俗和习惯大部分是由于气候而产生的,一个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同它的法律也有密切的关系。自由民主的国家产生的是救主,而一个专治的国家只能换来另一个奴隶主。我们需要的是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享有自己的权利义务,而不是活在专治下,只是为别人的理想而活,自由的国家是骄傲的,其他的国家则容易流于虚荣。

第五篇:论法的精神

商贸学院管理系2012级市场营销梁园园最早认识孟德斯鸠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然而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这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状况有关,和不同人种的生活方式有关,和某个特定的政治制度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与人的宗教、性格、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传承或借鉴的关系,法的渊源,法的目的,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考察法的精神所应考虑的因素。

孟德斯鸠之所以如此被后世赞誉,除了其三权分立学说以外,更主要的是其所处的时代造就了其伟大。他的理论基础为神本与人本作出了更为明确的分界。即较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现代人文主义,这也是其理论被广为接受的社会背景基础,这种精神内核实现了一种由人性到理性的跨越,一次由社会文化向政治制度的进发。他对阶级这个概念的提出要比马克思早上100年。孟德斯鸠正是他所称的自由主义法学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他通过对法律与地理、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法的精神的内在本质。他站在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假设存在一种以人性为基础的普遍的人类理性,而法律即由这种

一般理性产生,是普遍的永恒法律的统一体。客观存在的法的规律性可对国家的行为设置种种限制。因此,这种自然法有助于他建构一个解决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关系的全新的政治体系,从而解决上帝从人类世俗生活中逐步退出以后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理论问题。这种社会,无论是采用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都有可能达到上述目标。因此,他通过对一般人性的分析,通过其权力分立理论,阶级分权理论以及联邦主义思想表达了他对自由之秩序建立的强烈渴望。从而也为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结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其中除了广为人知的三权分立理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阶级分权——权力制约、自由与秩序保障的前提。撇开其等级含义不论,他却看到了人类的群体性特征。而阶级、阶层乃是具有一定经济背景的人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以上两种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与此相似的是,孟德斯鸠也倾向于认为一个强大的中间阶级才能真正有效地制约统治者的权力即权力的真正制约来自阶级的分权。他说“君主政体的基本准则: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君主将成为暴君。” 甚至于认为在缺乏中间阶层的情况下,他认为即便僧侣的权力对于君主国也是适应的。“对于专横既然没有其他阻力,那么这个阻力也是好的。因为专制主义既然给人类带来可怕的危害,那么这个能制约专制主义的害处本身也是好处了。”他隐含的意思明确化表述应为:以权力制约真正坚实的社会基础并非来自单个人,而是来自各个不同的特定团体。因为单个个体凭其实力是无法与强大的权力相抗衡的。故个体权利对权力制约的实现乃是社会团体的普遍建立以及中

间阶层的形成。社会学家普遍认为金字塔的等级结构不具有稳定性,而真正较为稳定的工商社会的标志乃是中间阶级的崛起形成一个橄榄球形等级结构。在英国宪政史上,正是贵族阶层及新兴资产者通过斗争一步步限制国王权力从而达到权力制约目的的。中间阶层以法律为武器,以和平斗争为手段,最终实现了阶级分权。注意到英国宪政史上的阶级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权力制约机制。因为一切斗争仅仅是为了个人目的,即其不具有阶级背景。阶级分权有助于权力制约的实现,有助于自由与秩序的实现,这也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分层性、集团性、与等级性。而这些因素构成社会秩序的客观基础。因此,阶级之分权乃是民主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最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对法律诸价值的安全,平等、正义等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但他对法律保障个人自由之功能有特别的偏好。无论从人类的本性,还是人类受奴役的状况,他都给予自由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为自由乃是法律制度建构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的。综上所述,自由与秩序作为法律追求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一直为包括孟德斯鸠在内的思想家们所重视。在个人还难以独立,依附于家庭的时候,自由还处在萌芽状态,而非与秩序独立的一极。但当人类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之后,自由的追求显然被放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立足建立一个既有个人政治自由又有良好秩序的法治社会,既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共同思想与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不断世俗化的必然趋势。

下载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学生姓名金恬学号1001001112 学生专业法学班级10法学1班 课程 法学名著选读主讲教师 杨积汛老师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论法......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 ——读《论法的精神》第一卷 2013709016 丁佳彤 人文哲学 摘要:在西方政体思想史领域,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思想在欧洲......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法的精神》一书是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该书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这一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C·L·Montes......

    论法的精神 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趁着寒假,我拜读《论法的精神》这本书。《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佛教界禅师提出参禅有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它的哲理意味在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