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3修订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3修订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A)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
(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必备客观条件:国民革命的影响。重要客观条件:继续向前的革命形势。必备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最主要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他政策的正确。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大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的战略?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第三,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四,“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篇: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 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9.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 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如何理解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 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系的政党阶级,阶层,集团组成的政治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 的矛盾问题。
5、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科教兴国战略得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 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 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 “社会主义原则” 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 “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 这个目标的途径。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 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 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 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 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无论对资本
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 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 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出苦头,付出代价。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 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篇: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五、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六、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先是毛泽东思想,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制定并贯彻了合乎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A)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文化纲领: 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
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 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理论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转变和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从而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②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指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三者相互关系:
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联合政权。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将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上升,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总任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要同时并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理想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是毛泽东思想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四、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正真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 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7)关于科学和教育(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二、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二、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 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本 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 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社 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变革同生产能力发展 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 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三、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2)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
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①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 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 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 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 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行动纲领。
四、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那些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
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为什么必须全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领导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人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形势和人名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
现实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在实践方面是我国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三、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去。
四、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六、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七、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 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和平发展?
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二、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 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它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四、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增进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族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人民解放军是维护祖国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凝聚亿万人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四、应对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二、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二者辩证统一。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需不需要党,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第四篇:毛概课后习题
第八章: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之间的关系? 答: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体制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可观要求。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是
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7.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佐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②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他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自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
人权: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第十章: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A: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B: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C:要正确把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A: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B: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D: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E: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B: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C: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E: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四章:
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A: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B: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C: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十五章: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时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客观事件所决定的。
B: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关系所决定的。C: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提出来的。
第五篇:毛概课后习题
第八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形势和人名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
现实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在实践方面是我国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去。
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第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 两个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
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和平发展?
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二、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合作
(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三)弘扬以合作与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集体主义主旋律 十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它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增进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族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人民解放军是维护祖国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十二章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凝聚亿万人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四、应对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二者辩证统一。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需不需要党,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的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4、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第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第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第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