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
通过对小学体育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心有感悟,便随笔而谈,来自我反思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做铺垫。
从课程角度来说,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是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因而,作为体育老师的我,更容易了解他们最真实,最天性的一面,更容易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与他们沟通,在这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孩子们所接触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身边充满新鲜的事物,这就满足孩子们好奇的天性。但他们的年龄、天性注定他们在接触接受新事物是不会加以区别和选择,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而非自觉性,因而,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他们远离那些对他们有害的事物,而积极吸收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新知识、新思维。
教育教学,既是一种技术与方法相结合,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情况错综复杂,面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几十位青少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它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而迅速地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做出妥善的处理,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高的学问,更需要教师要具有灵活、机智、有效地处理事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调皮总能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但工作,尤其是人民教师的工作,总会使自己多一份责任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使他们也因为喜爱老师而好好学习。
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以大人的眼光、以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在区分什么是对孩子适合的,什么是对孩子不适合的;什么是对孩子有利的,什么是对孩子不利的,于是,我们总喜欢以一种先知先觉的态度,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堂上不能很好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所以,当孩子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总是指责他的不是,当学生测试成绩差的时候我们说他学习不努力,当学生与老师有对抗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暴跳如雷,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的“教育”产生过“多大”的教育效果呢?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正真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必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采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堂效率的生长点无不在于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已有的接受空间,贴近学生的运用限度。总之,效率源自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精彩、有效就在学生的精彩、有效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要把教学的重心始终放到体育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上去,引导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参与者、探索者、研究者,通过参与展现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课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要使体育教学真正有效,就应让体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去充实和完善。教师评价学生时,积极的语言要多于消极的评价,鼓励、赞许占占课堂的主导;而且课上评价学生的方式不止一种,通过多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体育学习的情况,努力克服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讲求实效。教师的评价要落实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热情,在学生基本学会并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发学生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
总之,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确立有效教学的学生观;体育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体育课堂必须要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恰切的课堂教学活动,适宜的课堂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王海印
2012-5-30
第二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汪集街中心小学
李华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高效的?在实践中,我认为: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教学活动。在新的课程理念,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更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自己理解。
一、高效的数学课堂要理解教材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让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充分挖掘蕴含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是什么意思,例题反映了什么内容,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思想方法?教材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等等。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比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被乘数或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它是被乘数、乘数中间或末尾没有O的一种特例,它在概括水平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其生长点为原有的乘法计算法则;又如:圆柱的体积,它是在学习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推导得出,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两位数乘整十数,其本质即为两位数乘几个十,如果从竖式来考虑,还是原有的计算方法,从这一生长点入手,就很容易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
二、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找准教学起点,在突出教学主体上下功夫
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状况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共识。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免除或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因此把握教学起点,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全面关怀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活动的一些形式,而比较忽视对教学起点的认识和把握。如果还没有看清教学起点以前,就把精力放在所谓的活动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因此,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清楚学生以前学习了哪些基础知识,以后还会学习哪个知识点。初步确定学生认知的可能起点。但是这样分析得到的起点,有时与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起点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教材提供的起点线索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原来确定的教学起点进行判断、分析、验证,从而真正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2)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3)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特点;(4)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以上这些方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教师只有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分析,才能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弄清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具体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教学的起点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例如,一年级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把情景图中的静态细腻通过表演转变为直观的、形象的动态情景,使学生在动态的情景中感悟加减混合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的现实状态来确定教学起点的,从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来看,教师所确定的教学起点具有针对性与适切性。
三、高效的数学课堂要关注意外生成,在合理引导启发上下功夫
教学是讲究逻辑性、条理性、简约性,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是加强数学课堂实效的核心。逻辑性要求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条理性要求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便于学生探究新知、建构知识系统;简约性要求教师深入教材,浅出教案,避免学生步入毫无意义的学习“歧途”。当然讲究逻辑性、条理性、简约性,并不否定开放性、发散性、抽象性,而是教师深入以后的浅出,超繁以后就简,丰富以后的凝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事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向未知领域挺进的过程,其间规律蹈矩、旁逸斜出均有可能,教师要科学地对待数学课堂的生成性,合理调控课堂节奏——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堂前进的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灵活地对待生成性资源,即一切可以借用的正确资源和差错资源。教师要做让亮点更出彩,变尴尬为神奇的使者。例如,当新知探究的进程和教学时间不相适应时,教师若能合理调控进程,引在重点处,导在难点上,舍去非本质的环节,直入新知的本质,完全可以省时增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高效的数学课堂要引领思维发展,在训练思维方法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活、有深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指导学生有序思考。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其次要指导学生对比辨析。对比辨析可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还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安排这样的两组对比,第一组: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的对比,第二组:整圆面积和半圆面积的对比。通过对比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每组题的意义和解法有什么不同,既加深了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又提升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最后要指导逆向思维。学生习惯顺向思维,这样单向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 3 思维品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还要启发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如何求高?要注意什么?
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理性思考、实践、反思,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了学生们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会数学
运用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汪集街中心小学
李华荣
开学初,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使习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干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这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手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5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习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孩子喝了一瓶,侄子喝了一瓶,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胡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扬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节目,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打冷战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案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趁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休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天生活,老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三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第四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给我的启示
在本次的新课标培训中,使我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从老师透彻的解读、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因此,本次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如下感受: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快乐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和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乐中求学。
二、在生活实践中了解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教学目标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及操作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意性。数学来源生活。故此我在教学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数学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学习数学、理解、了解数学,从而学习和领悟数学知识。
三、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合作交流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探索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数学兴趣。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实践,真正让学生从快乐中轻轻松松的学好数学,从素质上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五篇: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下就是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