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时间:2019-05-15 11: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第一篇: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浴火重生的“中国奇迹”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地震灾区,那些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经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书写出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怆然回首,震后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足印。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四川没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为灾区加快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发展曲线。

这一幕幕“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世界惊殊,“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具特色的藏羌碉楼,孩子们在街边喧闹地嬉戏,几个老人在门口静静地闲坐„„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这个曾经被彻底摧毁的小镇,如今渡尽劫波,矗立在奔流不息的岷江之畔。镇上一切的生活气息都表明:这是一座比过去更加美丽的新城。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地震发生后不久,面对满目的疮痍,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一度深陷于绝望之中。如今,他遍布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缘于水磨镇这几年发生的沧桑巨变。这个震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工业镇,如今三步一景、碧波荡漾,已成为“现代桃花源”式的旅游热点。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走在新北川中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栋栋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风格的校舍,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校门口,只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的悲壮与豪迈。走进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平静地交谈,曾经肝肠寸断的北川人,今天在各自的生活里播撒着希望。

2011年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四川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2011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来,四川省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妥善解决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助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因灾导致的9524户困难家庭,1449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给予了帮扶和救助;在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地维修加固和重建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完成了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了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了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块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奇迹一个个被创造。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村落别具一格,风貌与功能适应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无怪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都无不惊叹:只有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和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在抗震救灾阶段,党和政府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强调“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奔赴灾区开展援建。对口援建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优先援建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

徐世卿与陈芬芳都是中共党员,入川前,一个在浙江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两人原来准备2008年底结婚,当年8月,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时间便提出申请。看到未婚夫入川的决心,陈芬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吧。”就这样,他俩在援川前一小时领了结婚证,随后徐世卿奔赴青川县营盘乡开展援建。

援建过程中,徐世卿与陈芬芳经常互通电话,谈话的内容总是离不开营盘乡的灾后重建。渐渐地,陈芬芳也对灾区产生了感情,不久也来到营盘乡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徐世卿和陈芬芳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80后”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当许多同龄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出不一样的青春。

在这几年里,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几年来,中央调度、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也要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三年多来,四川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

理县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 “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藏寨老人王文泽说,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地震给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损失,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在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甘堡藏寨在重建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藏寨文化景观。援建者利用原有的灌溉水源建设寨中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将甘堡藏寨打造成为“嘉绒藏族藏区文化生态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

刘奇葆说,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省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自力更生,在废墟上坚强站立

汶川地震灾区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充分发挥灾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主动意识、主体作用和主导力量,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实际行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超常的工作强度与群众共渡难关,经受住了特殊检验和重大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藏族干部三郎乓是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党支部书记。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群众避险,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全村253人全部聚集到了安全地带。随后又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全力抗震救灾,积极协调发电机、柴油,搭建过渡房,震后第二天就让村民在过渡房里看上了电视,党员干部的关怀感动了村民。

避险安置结束后,三郎乓又动员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修建和装修永久性房屋,2009年底,全村群众搬入新居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产业重建中,三郎乓又奔波于丘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工作中,现在丘地村56户嘉绒新居,家家都有标间客房、宽带上网、供客人使用的厨房,具备了旅游接待能力,其温馨时尚的藏家接待风格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11年,全村旅游接待呈井喷状态,创收十多万元。群众都说:“在灾后重建中要感谢三郎乓书记,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灾区群众发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新家园。

“独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成为全村最先动手重建房屋的农户。建房过程中,石光武喊出励志口号 “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后被改成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与另一标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同被称为灾区最打动人心的两幅标语。

有这样一户来自重灾区安县的普通人家,看着他们一家人,你也许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一场灾难,你可能也想不到这么幸福的一家人竟是来自5个不同的家庭。这家男主人叫林兴聪,女主人叫李芸香。即使震后再结合了,林兴聪却依然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与李芸香再组家庭。当问及他为什么想到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一起生活时,他朴实地说:“没有想这么多,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女已经很难过,我们活下来的人一定要把走了的人没法做的事做好,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是我们该做的事。”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同舟共济、坚强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我们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

提升振兴,画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完成,灾区发展进入提升振兴阶段。灾区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地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四川省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四川人民万众一心、穿越灾难、坚忍奋进,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人民的精神没有垮,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重建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 “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在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四川省出台《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尽情展望灾区的未来吧!

——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优于灾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优于灾前水平。现代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灾区群众充分就业。群众就业渠道更多,就业稳定性更强,全面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大力改善灾区贫困村发展条件,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灾区2516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为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刘奇葆说,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但巩固重建成果,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坚定信心,再鼓干劲,扎实工作,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第二篇:学习《省政府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加强新型社区建设

学习《省政府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心得体会

拆迁部

8月29日,我部全体人员召开研习会,学习研读《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结合前期到周边区市县大型安臵小区参观学习,我部人员对如何巩固灾后重建成果有了新的认识,为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加快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在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工业、坚持高端战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城镇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这些举措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是重中之重。

08年至今,园区已拆迁涉及3个镇11个村96个村民小组,动迁农户4600余户,征地拆迁人口约15200人。这些农户正逐步入住新型安臵小区,失地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村委建制调整及新型社区管理便成为了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所谓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过去的“村”这一行政单位上进行的变革,结果是,社区虽然地处城郊或农村,却有着不逊色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有以群众为主体的基层自治机制,有为居民取得可持续收入的集体经济组织……近两年来,成都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均等化。据前期到周边县市安臵点参观学习了解:截止到2009年底,成都市共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486个,温江区、龙泉驿区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条件。按照成都市的规定,新型社区的建设目标是,要建成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农资商贸的要求,具有办公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基本功能,内设一厅三站八室四中心,外设两栏两店一广场,它们是:一站式服务大厅、医疗计生服务站、社区服务和劳动保障站、志愿者工作站;村党组织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档案室、综合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信访调解室;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村务公开栏、致富信息发布栏;便民超市、放心农资店;文体活动广场。

为了推进硬件建设,成都市采取区(市)县政策向农村倾斜,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注,明显改善了农村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比例匹配投入每个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最低不少于20万元,每年此项资金共投入近6个亿。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和特殊党费援建资金大量注入村级活动场所恢复重建项目,为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结合灾后重建实际,按照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要求,着力打造规范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二、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原来的“村”建设成新型社区后,主要承担起服务居民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社区都在探索和创新。

温江区永盛镇石磊社区,在2008年就成立了公共服务协会,这是全市首家以社区公共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民间组织,协会包括21家单位会员和30名个人会员。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大力开发福利性、公益性、居民互助性服务,主要任务包括,承担社区居委会剥离的部分职能,搞好社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就业、法律援助等服务,组织协调社区志愿者服务,承担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会员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委托的服务事项。协会开展的第一件服务,就是包公交车接送社区1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和欢迎。

从全市范围来看,各村(社区)都在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农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基本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群众办事基本不需要出村。

三、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农村新型社区涌现的同时,出现了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这使得原来依附于村集体的经济功能被剥离出来。成都各区(市)县,都在重点探索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鼓励基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定位等实际采取股份制公司(企业)等多种形式,并按照“产权明晰、搭建平台、政社分离、法人治理”的原则,正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这些先进理念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以温江区瑞泉馨城为例,早在2007年就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入民间资金投入配套城市功能设施,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后来又创办了成都民生劳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引导社区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载体,公司主要从事物业管理服务、保洁、技能培训及就业安排等便民利民服务。

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集体经济组织为居民创造可持续收入,原来的村变成社区后,各项功能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各司其职,权责清晰。

四、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治理

我市已建成并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除个别因当地实际由所属行政村或集中居住区管委会管理外,基本实行了社区化管理,并逐步完善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这些社区进一步规范居务公开的时间、程序、内容、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形成“阳光化”和“大开放”的公开格局。通过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事务、财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对村两委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切实增强村级事务的透明度。

尤其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加强跨区域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融合,各个集中居住区都在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

以温江区瑞泉馨城为例,创新了党组织设臵方式,设立涌泉街道瑞泉馨城党委,并按“地缘”建立起安和苑、定和苑、宁和苑、富和苑四个院落党支部。接着,来自涌泉街道的7个不同社区的居民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了瑞泉馨城的党委班子。在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上,采取“双轨运行”,组建跨社区联合议事会。选举出的25名联合议事会成员来自7个社区,他们代表集中居住区所有群众,决定如何实施整个集中居住区的“大公共项目”。通过四会联治(瑞泉馨城联合议事会、管委会、事务监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在全市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都实施了推进以保障群众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健全村民议事会制度为突破,村级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分离,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据统计,2009年全市选举成立村民议事会达100%,有效解决了村级事务日常问题。

第三篇: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农业厅

川农业函[2010]462号

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有关市(州)及39个重灾县(市、区)农业局、农机局,成都市农委,厅有关单位:

根据省领导指示,省政府近期已启动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发改委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对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农业发展振兴规划》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巩固灾后农业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的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围绕灾区农村产业培育,进一步提高灾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灾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解决好灾区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

规划范围为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极重和重

灾县(市、区)。规划期为2011—2013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包括粮食生产基地、粮食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机电提灌站、机耕便民道、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推广培训体系、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执法体系等)、农民素质提升、高产高效集成创新与推广等。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包括产业基地核心示范区、区域良繁基地、农机装备和自动化灌溉示范、农民素质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等。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

(四)农村能源建设:包括农村沼气、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工程、联户沼气、太阳灶、藏式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手提式太阳能灯、无电村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乡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等。

(五)国有农场示范工程建设:包括国有农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支柱产业培育状大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农场发展,农场示范工程建设等。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乡村清洁工程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四、任务分工

省农业厅成立《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部分)编制工作实施小组,由傅志康副厅长任组长,计财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厅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由计财处承办。具体分工如下:

(一)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由厅粮油处牵头,有关处站参加。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由厅经作处牵头,有关处站参加。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由省种子站负责。

(四)农村能源建设:由省农能办负责。

(五)国有农场示范工程建设:由厅农场局负责。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由厅土肥处牵头,省农能办参加。

五、时间安排

各县(市、区)在8月22日前提出《规划》涉及农业的重点项目和政策建议,经市(州)审核汇总后报送省农业厅相关业务处站(农机部分报原农机局相关处站),同时统一发送电子邮件(邮箱附后);各处站把关审核后交厅牵头单位汇总,8月25日统一交厅计财处。

六、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尽快启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具体落实工作人员负责。

(二)搞好对接,争取支持。厅相关处站与市、县农业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市县农业部门要实事求是编制好规划项目,认真研究提出支持政策,并主动与厅有关处站对接,确保全面、完整反映规划内容,按时将《规划》项目报送厅有关处站;要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对接,确保规划项目和政策的协调统一;要加强与农业部对口司局的汇报,确保争取中央支持。

(三)突出重点,依据充分。要突出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相关环节设计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提出的规划项目和政策建议要科学合理、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

联系电话:(028)85505354,电子邮箱:SNYTJCC@163.com 附表:

1、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项目表

2、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农业项目汇总表

二○一○年八月十日

第四篇: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们一封信

亲爱的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首先祝哪些受伤的小朋友早日康复,重返校园。

前几天你们哪里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使一些学校的校舍遭到严重损害,甚至有的学校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再也看不到你们当中一些小朋友的音容笑貌和一些可亲可敬的老师。有的小朋友失去了最亲爱的亲人。这在你们心灵上造成了多么大的创伤,我是无法体会到的。但是电视上的一些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到哪些从废墟中挖出来死难和受重伤的小朋友们,我的眼眶不禁涌出悲伤的泪花,心情也十分的沉痛。

灾难是无法挽回的,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尽一份力,奉献一片爱心。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正为你们捐钱捐物,献出我们真诚的爱心。愿这些钱物能够早日送到灾区最严重的地区,帮助哪些极需帮助的人们。

灾区的小朋友们,我希望你们不要太难过,振作起来,勇敢面对。虽然有些小朋友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但她们还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大家庭——亲爱的祖国!祖国和人民时刻都在关心着你们,正为你们早日重建家园、重返校园尽力。

灾区的小朋友们,虽然我们相隔数千里,但我和你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用我的一片真情抚慰你们哪创伤的心灵吧!快快地行动起来吧!你们哪里现在虽没有了欢声笑语,这只是暂时,我想将来一定会有的。最后祝你们早日平安幸福!

第五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臵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臵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臵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臵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臵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2%、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臵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臵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达80亿元,共112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钥匙”项目70项,“联建共建”项目39项,“交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都江堰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我们相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倡议书

    向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倡议书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2008我们迎着希望出发,2008我们在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奋发向上。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面对冰冷的雪灾,我们用爱温......

    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方案

    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特别大,伤亡人数特别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关注灾情,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芜湖市镜湖区东风小学四(2)班王雯婕 亲爱的汶川灾区小朋友: 现在是深夜11点,万籁寂静,但我仍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想到你们睡在临时的帐篷里,忍......

    献给汶川地震灾区的英雄教师

    献给汶川地震灾区的英雄教师-多谢你,老师~摘下你的翅膀,送给我飞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的这一刻,改写了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命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

    汶川地震一周年教育在慢慢振兴

    汶川地震一周年:教育在慢慢振兴 早上8点30分,配着音乐的上课铃声响过,四川省什邡市芳亭四小的孩子们进入板房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教室里,老师耐心授课,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举......

    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获得“李嘉诚特别助学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获得“李嘉诚特别助学金”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6期 近日,四川理工学院309名地震灾区学生每人将获得2000元“李......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5篇范例]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书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工具之一。你知道书信怎样......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精选合集)

    给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书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书信人们可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那么你知道一封好的书信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