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_李宁独家
发改委徐绍史:将推动建立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近日表示,我国将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点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徐绍史在谈到如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时表示发展改革委将推动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
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对话
“官员考核可用环境积分卡”
新京报:你怎么看发改委要求增加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指标考核权重的要求? 付华辉(民间智库政通境和研究所所长):每个部门有自己的分工和权限,环保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节能主要由发改委负责。三中全会《决定》提及的内容,每个部门各有分工,不过,涉及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组织部门介入,争取对组织部门干部考核评价方面的法规进行相关修订,明确规定更高的生态文明和环保考核权重。
新京报:《决定》中提及一些概念,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负载表”,这些是否和官员环境绩效考核有关?
付华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负债表”的概念是之前所提的“绿色GDP”概念的延续。不过,“自然资产负债”,它只相当于环境考核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如可能没有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新京报:发改委提到要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该怎么落实? 付华辉:在离任经济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调研,我们所创设了“离任环境责任审计”的概念模型和执行机制。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负债的审计工作,可以通过环保部区域环保督查中心或审计署的独立派出审计机构这样独立第三方专业部门来做。以此来解决环境考核中“下级考核上级”的问题。
终身追究问责解决的是环境问题的滞后性,即环境危害总是发生在环境项目之后若干年。可以在官员考核体系中加入“环境问责追踪记分卡”,来终身跟踪一个官员的环境责任,无论其身在何地何职,一旦突发环境事件,都可以追责。
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首次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当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深层面制度原因。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是干预太多了,而是干预太少了,不是政府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源头严防的制度,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等若干制度;
过程严管的制度,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充分发挥税收和价格的杠杆作用;
后果严惩的制度,就是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过去的处罚很多是象征性的,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损害。今后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新华网:全面深化改革将给百姓带来什么?
生态:还蓝天碧水于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环保部规财司司长赵华林说。
一场全民“呼吸保卫战”在全国打响。
去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
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目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北京、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第一时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据估算,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亿元。”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可拉动GDP增长2.39万亿元。”
与此同时,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有序推进。环保国策: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
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法律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中规定环保国策,代表未来文明发展方向。
“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周生贤说。呵护碧水蓝天,需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护航”。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
近日,环保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对第三季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督办查处结果,山西长治市100多家电厂、煤矿、砖厂“榜上有名”。
高法、高检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涵盖考核评价制度,基本的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责任追究和赔偿制等五个方面。
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才能建成美丽中国,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叶檀(央视财经评论员):北京补偿河北天经地义
河北治理污染的成本由谁来支付?这个现实问题,是对河北、北京、环京津冀地区、环保部、规划部门的考验。不能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守住污染不增加的底线。
一地污染,周边受罪,利润自得,成本均摊,环境领域是典型的公地悲剧。今年上半年,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月都占5至7个。河北省11个设区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为30.9%(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54.8%)。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1.0%,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占26.2%。
一地治污,成本自担,环境共享,就没有积极性。运动式治污无济于事,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能收效于长远。11月8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省长张庆伟在北京与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等就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举行会谈。
河北治污,面临双重成本,一是GDP短期内大幅下降的成本,二是治理污染制造业成本永久上升的成本。都不是小数目。《经济参考报》今年9月份报道,钢铁、石化、建材三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河北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主要产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62%—77%。2012年,河北省水泥产量1.28亿吨,钢材产量2.09亿吨,煤炭消费2.71亿吨标准煤。据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作委员会主任姬振海介绍,2012年全省报批项目中,建材、矿产采选、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项目仍占近60%。如果严格控制过剩产能,严格环境指标,河北GDP会大幅下滑。即使不再以GDP论英雄,一个重工业大省GDP下滑到6%以下,对当地收入、就业会造成连锁影响。
治污成本不低。以钢铁为例,今年1月至6月86家统计内重点钢企合计盈利为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仅为0.13%,亏损面达到了40.7%,卖一吨钢不如卖一只鸡。对于钢企而言,吨钢成本上升几十元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证券日报》报道,河北钢铁集团唐钢能源环保部部长苏福源计算的数据是,要满足国家关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1000万吨钢的环保投入为10亿元,生产一吨钢治污成本100元。按此推算,我国钢铁行业年产量为的企业。
要严格环境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干部的考核,真正发挥好环保一票否决的权力。监管工作中采用行政的手段多,缺乏应用市场的有效手段。例如监管部门要求污染企业关门整顿,但没有实质性的高额惩罚金,往往使整顿流于形式。环保部门在各区域的办公室必须加强,因为有些环境危害是跨区域的,例如大气污染、雾霾、酸雨和河流水污染等都带有区域性,必须加强区域的管理部门的职权和惩罚力度。省级政府要对县的环保部门进行直管,减少和摆脱当地政府对县环境监管机构的掌控和影响。
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防止资源破坏浪费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以及推行资源有偿利用。中国人口多,资源禀赋差,人均生态足迹高。节约资源要首先从源头的开采管理做起。在开采中要明确产权,明确产权的归属和监管单位。防止在资源的开采中滥采滥伐,使大量的可采资源丢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环境。
例如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实行史上最严格的管理办法。水资源在中国的地域空间分布上十分不均匀,有的地区水资源极度贫乏。在工业布局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上,要明确水权的有偿使用和转让。现在有许多新的煤电厂和煤化工基地布置在水源贫乏的地区很值得商榷。在法律健全的时侯采用水权转让的办法,否则会恰得其反,加速水资源的浪费。加强管制和明确水的用途,要根据计划和市场机制,分配和利用水量。
我国在稀土资源的开采方面有许多惨痛的教训,稀土资源和一些稀少资源的开采必须要有严格的产权制度,没有产权证的单位一律不准从事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要防止资源开采中对环境的破坏。这些稀土资源的用途要受到国家的统一调控,建立各级的用途管制机构,防止宝贵的资源过早消耗殆尽。
资源应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资产。资源必须要有偿利用,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以及防止开采者滥采滥用,浪费破坏资源。目前在新疆和山西进行的煤炭资源税的试点,从试点的情况来看,资源税的推行是迫切和有效的。要明确制定各种资源的有偿使用,资源税要尽快的进行推广,防止有限的资源破坏性的开采。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政府补贴维持经济发展
在全国的区域划分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要明确的划定环境保护红线和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生态优先的区域,要严格禁止任何污染企业的进入。为了保护环境生态系统,例如水源、珍稀植物资源和生物保护等,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政府的补贴和资助是十分重要的手段,维持生态保护区的发展。
在许多能源的开发实践中,为了满足东部经济地区的能源需求,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加紧开采,对环境和当地的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要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具体的说,经济发达的地区要补偿环境优先的区域,东部地区应该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了生态补偿制度,全国的经济才能够平稳的、综合的和均衡的发展。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经济发达地区要在资金和技术上,援助经济欠发展的地区。能源税、燃油税和碳税的征收,有助于补偿化石燃料利用对环境的破坏、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和降低CO2排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生态文明”传统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必将提速
孙海红(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较好进展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工业生产领域在区域层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试点工作,并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制度,共同推动了各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在广西、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2013年上半年,我国就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共有56个,通过验收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共有20个。
目前,我国已有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三部门联合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园区已难以为继原有模式
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式设立开始,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工业园区在聚集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工业园区存在污染治理与排放问题成堆,遭到社会舆论“诟病”,有的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园区已难以为继原有模式。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资料
人民日报11月13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三中全会公报要点提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提出要深化财税改革和军队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之我见
内容提要: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种种举措鼓舞人心。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制度民主政治社会活力公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1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民生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格局,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任之初便释放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等信号。全面阐述中国梦、重拳出击反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出八项规定、转“四风”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央改革的决心。
作为学生的我们,教育方面的改革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中提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内容,这些方面的改革无不在为培养更全面、更优秀的学生提出更准确、更详细的要求。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正在探索如何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这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人民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既是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改革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是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因此,在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人们对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社会弊端,寄予厚望。会议的召开传递了改革正能量,为改革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这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深入思考。今年7月,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曾表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证明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党中央是有信心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全面深化改革传递了正能量,彰显了党中央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相信通过各方努力,中国的改革必能走向深入,取得成效。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资料(精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训练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情况
1.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答:2013年11月9日——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2.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公报)是什么?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次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
4.什么是“三中全会”现象?
答:这是我国的一种政治现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为5年,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大体召开7次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其中前3次的任务分别为:
一中全会:产生主要领导人,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
二中全会:确定国家机构的领导班子等;
三中全会:新领导班子推出他们执政的方向和战略部署。
因此,三中全会通常都很重要,是在前2次全会确定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后,本届新班子大政方针及其举措的具体呈现,通常决定着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家走向。比如,历史上的1956年的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
5.如何看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复杂深水区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成就巨大,国力猛增,但问题和矛盾也在积累,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因此,它的许多针对性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其力度之大是改革开放35年来所少有的,产生的积极影响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所以有人将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相提并论,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的总体介绍
6.全会“决定”的内容简介?
答: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共有2万多字,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首先,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总论。由第一部分构成,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等。
第二板块:分论。由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
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
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
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
第三板块:第十六部分构成,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建议阅读该“决定”全文)
7.全会公报中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答: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10.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经济体制改革。
11.中国目前深化改革的最大的实际是什么?
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3.什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答: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联、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
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14.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15.“2020年改革愿景”是什么?
答: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6.全会决定要求深化哪六个领域改革?
答:①经济体制;②政治体制;③文化体制;④社会体制;⑤生态文明体制;⑥党的建设制度。
17.深化改革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⑦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8.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尽快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二,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即大约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些都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会决定核心内容的理解
全会决定重要的具体考点主要有:
(1)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
(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5)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6)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7)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9)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如何“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答: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尤其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第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第三,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第五,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第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0.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这就是说“非公有制”的地位得到提升,可以说与“公有制”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体现了公报中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是市场经济的公平。
21.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市场作用由以前的“基础性”,变成现在的“决定性”,尽管仅为两字之差,却是本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再上台阶的具体体现,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它区分出的是对政府和市场的新定位,所谓“市场的归市场”,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的方向性信号是政府应该扮演好仲裁者的角色,主要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市场失灵,包括民生领域发挥主体作用。
2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意义是什么?
答: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因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23.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答:因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国力增强,国内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国家层面的专门机构来加强领导;同时,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成立这样的机构。
24.如何理解“ 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答: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次全会有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有:第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也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时代要求;第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包括废止劳动教养,严禁刑讯逼供等。
25.为什么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综合国力的前提,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就必须改变目前山寨大国的现状,尊重知识产权,保护智力成果,真正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探索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就是体现这个意图的有力措施,它也是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26.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生态文明,①必须建立体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②划定生态保护线,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7.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四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一、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目标: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这六个“紧紧围绕”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这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五)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六)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责任: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节约型水具,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使用发胶,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少用罐装食品、饮品,不乱扔烟头,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全会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会议的召开传递了改革正能量,为改革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这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深入思考。大会顺利闭幕后,公司人力资源部在部门领导的组织和指导下,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门办公室掀起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进自身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就要树立五种意识。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要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个人、部门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二是要树立服从意识。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群众”,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三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中,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四是要树立团队意识。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要正确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小肚鸡肠”,不“尔虞我诈”,在同心协力中更好的为所有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五是要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我们必须树立创先意识,要根据发展变化,不断转变工作思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思考。发扬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精神,用十八大的精神实质、主旨,指导我们的各项实践工作,增强我们的工作能力、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努力成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的青年。青年人要树立远大志向,但不能好高骛远,要把远大志向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应当是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二是要努力成为勇于创新的青年。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团的工作。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从实际出发,主动寻求团的工作和企业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开拓团的工作新领域要适应青年职工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的新水平。要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迎难而上、勇挑重挑,奋力拼搏。三是要努力成为善学习、勤钻研的青年。我们青年人就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始终把学习作为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把学习作为青年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品质,在工作中、生活中、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领域,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把理论和知识很好地同团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四是要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青年。爱岗敬业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更是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信念。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之六: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公报解读】
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有自然资源和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体制的原因,一方面是把一些资源的产权变得更加清晰,并且保护起来。生态红线保护是指生态保护区,哪些是重点防护区都要划出红线来。另一方面是资源要有偿使用,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要有一个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所体现的,首先,在干部考核机制上,不能GDP为重。其次就是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就是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老百姓要去监督。最后一个就是税收和市场,税收就是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税,要征环境税,另外比如可以有一些碳交易等现代市场机制要建立起来。这就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人类共识和协同行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脱胎于传统工业化的路子,以往主要拼资源、拼环境消耗带来的发展成果伴随着高昂的生态恶化代价。同时,生态治理却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打补丁、擦屁股阶段,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
[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机遇]
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机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的“倒逼”机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只要我们坚定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信心、长期努力,推动包括生态文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定就会实现。
【微言微语】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更好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环保体制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