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时间:2019-05-15 11: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一、1.A2.D

二、1.C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óng)携(xiē)遏(è)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

1、C2、C3、C4、D5、CCD 相关高考真题一 2000年[全国]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歌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时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参考答案:

1、D2、D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沁园春 长沙》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 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 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 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 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 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 约派的风格。

参考答案:

一、1.满江 秋天2.看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 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 参考答案:

一、1.A 2.D

二、1.C 2.A

三、B

四、B

相关练习: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C C D

高考真题答案:

1、D

2、D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

课后同步练习

(一)课外阅读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二)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说说你对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的感受,或写写你自己对秋天的感觉。(任选一项,不少于50字)

课后同步练习答案

(一)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

2、宇宙的广阔

高远辽阔

3、B

(二)1、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词,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感知】

1.注音。

橘子洲()百舸争流()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岁月稠()中流击水()遒劲()....【答案】jú ɡě liáo zhēnɡ qíu è chóu zhōnɡ qiú jìng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给加点字注音。考生答题时注音音标。容易错的是“寥”“ 劲”的读音。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填空。

(1)词兴起于唐,_________,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叫做________。最初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也叫________。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_____。词按字数分类:_____(58字以内),一般分上下阕(片);中调(59~90字),一般分上下阕(片);长调(91字以上)一般分为三叠、四叠或五叠。

【答案】

(1).(1)盛行于宋

(2).长短句

(3).诗余

(4).(2)词调

(5).小令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词”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3.自主探究。

(1)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答案】(1)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诗歌意象、情感、抒情方式的综合考查。(1)重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2)重点考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包涵的情感和手法。诗人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

【训练积累】

一、基础锤炼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国家大事)..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中心水流急的地方。..【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题中D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选项中解释错误。5.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及朗诵节奏的把握能力。选项中D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断句错误,正确断句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该在强调的“谁”后面停顿。

6.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答案】C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7.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本词用语精当、形象。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轻快自如的神态。

D.这首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尽”与“遍”相应,“染”更有动感,写层林渐渐变红。【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分析与鉴赏的能力。题中C项,分析不谁确,应是“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品,而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

B.毛泽东诗词乃是笔锋运行于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之间,却包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

C.在历史的旷野中,毛泽东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正是这一不断延伸的历史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长的审视距离。

D.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句子末尾加上“的文化现象”;B项,搭配不当,把“包含”改为“蕴含”;C项,“它”指代不明,去掉“它”。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9.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却_____________,不禁满腔悲愤:“________________”。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这个问题的提出,像____________,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

(1).惨遭反动派蹂躏的事实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一声震撼天地的春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紧密结合诗歌思想内容,同时兼顾上下文语境:“祖国的大好河山却”“不禁满腔悲愤”“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 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 唤起了人民的觉醒”答题。

二、课内精读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10.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以“鱼翔浅底”中的“翔”为例说说这一用法。

11.这首词中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请结合实例简要分析。

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1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深刻的含义?

【答案】10.“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一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11.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12.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3.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鱼翔浅底”中的“翔”,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要解释含义;然后要分析“翔”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注意题干中“出神入化”。

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织”字化虚为实。

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中的数词,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要找出相关数词,然后要分析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注意题干中“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答题时结合具体意象分析。

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什么”。解答此题首先找到相关内容“谁主沉浮”,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题干“‘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深刻的含义”,答题关键词“景象”“ 含义”,答题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象,然后结合社会实际谈含义。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介绍

(1)沁园: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段落层次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结构图如下:

研讨分析

这首词由“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景组成。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将这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有何特点?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和“记”二字。

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沁园春·长沙》本词上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下载《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学法指导......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