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时间:2019-05-14 02:0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第一篇:《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朗诵

听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

推荐学生朗诵

老师给些朗读建议

五、上阕分析

提问:给上阕分层,每层讲的什么?

明确:

第一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

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请学生体会“独立”一词的表现力。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第二层: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看”统领,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领字”的常识: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提问:毛泽东看到哪些景物?

林江舸鹰鱼万类

这些景物有没有共同特点,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

视觉上的开阔,心灵上的跳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里,我们就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了,秋天在众多文人墨客眼里,是“悲”的代名词,在我国古典诗词里,古人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如“自古逢秋多寂寥”“万里悲秋常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为何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闹?

毛泽东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首词中的秋天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些景物是带上毛泽东主观情感的意象。

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江秋景图不仅与毛泽东的激昂情怀与乐观精神息息相关,也离不开诗人自己深厚的炼字功底。我们再来具体赏析一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拟人手法。

漫江碧透:江水的清澈

百舸争流:拟人手法

鹰击长空:显示出雄鹰的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飞)

鱼翔浅底: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游)

万类霜天竞自由:拟人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都)

小结:这幅秋景图,选景典型、色彩绚丽、视角多样(上下、远近)、第三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仰天发问,可以看出毛泽东具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总结上阕,朗读。

六、下阕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提问: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投影显示史诗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提问:赏析重点字词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中流击水”的典故:《晋书 祖狄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在这里表现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总结: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七、总结全词。

该词上阕重在写景,描绘了一幅生机蓬勃的寒秋图。下阕重在回忆,展现出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无论是写景还是回忆,都穿插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在里面。有热爱壮丽河山的欣喜之情,有面对黑暗中国的愤怒之情,有面对峥嵘岁月的激情,有立志改造旧世界的豪情。这些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八、拓展阅读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思考:上阕作者借战地黄花表现了战斗者怎样的心情?

豪迈、喜悦的心情。

下阕中为什么说秋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作者实际赞美什么?

因为秋光虽不及春光和煦、温情,但秋光自有一份豪迈、博大、强劲的伟力。赞美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1344

第二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

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串解——赏析——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了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毛泽东诗词,我们在初中里已学过《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二、解题和背景介绍: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主题曲)。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赴广州接办 1

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三、全诗导读

上阕导读:

第一层(第一个整句)

【读释】

1、寒秋:深秋。2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山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串解】

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赏析】

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

明确: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短短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还要注意:“独立”、“寒秋”二词的巧妙: “独”字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应,说明作者形独而心不独。“寒秋”,秋深有寒意,因为深秋,所以枫叶才会“红遍”;因为深秋,江水才有“碧透”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赏雄鹰搏击。可见,这些匠心独运的字词,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独立寒秋”,表面是切合时令特点和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是“反弹琵琶”,“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

【读释】

1、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

2、漫江碧透:漫江,满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字来写它,可谓恰到好处。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意相近,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

3、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宇宙成物;霜天,秋天;竞,竞相,争。

【串解】

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澄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赏析】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湘江秋色图”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

1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

2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一种重要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遍”“碧透”

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算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

[扩展]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

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

第三层(第四个整句)

【读释】

1、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

2、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

3、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

【串解】

面对这勃勃生机的一派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该由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

【悟旨】

“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

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

下阕导读:

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

【读释】

1、携来百侣曾游:携,同;来,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2、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峥嵘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

【读释】

1、恰:正当。

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3、书生:同学。

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 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这种气势多么豪迈,这种气势多么磅礴!

【悟旨】忆往昔,意在话今朝,诗人铺陈昔日情景,意在用艺术的形象,回答上阕的“谁主沉浮”。

第三层(第九句)

【读释】

1、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之句。

2、遏:阻止。

【串解】还记得么?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飞速前进的船只。

【赏析】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尾谊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处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一“击”一“遏”,其实力至强,其神至壮,刻划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

【悟旨】诗人收篇句的寓意,在回答上阕的询问:“到中流击水”的英豪就是“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到中流击水”实际上喻示他们必将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小结:

1、主题思想: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2、写作特点:

(1)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3)前后呼应,布局严谨。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第三篇: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教案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教案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于红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

1、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1、理解毛泽东,真正领会词人博大的胸襟以及鉴赏词的方法。

教学设想:

¨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气氛和词人博大的胸怀。

¨

2、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词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讨论、合作探究、讲析相互结合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绍词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师补)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生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遒(qiú)遏(â)

五、教师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 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 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4)用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生)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 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 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 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教师小结: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

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4、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后3句)全班齐读:

手法:情中显志

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师: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师:主要内容: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

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祖国的命运和革命未来应该由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作业[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

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上阕 雄奇壮观之景 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 刚健有力之行 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第四篇:【中英双语】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国学英文,完美融合。中华经典诗词双语诵读。中西合璧,传承经典,走向国际。

【说明】本作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诵读者:Leagon,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和英语双本科学历。英文版文本选自许渊冲的《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诗词原文】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英文版及中文直译】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Changsha By Mao Zedong Alone stand I in autumn cold, 独自一人在冷秋 At 0range Islet Head, 在橘子洲头

Where River Xiang goes north.Behold!湘江在此北去。看

Hills on hills are all in red, 万山都是红色

Woods upon woods in crimson dressed.层层的树林都穿上了深红衣服 The river green down to the bed, 江一直绿到底部

A hundred ships in speed contest.百条船在进行速度比赛

Far and wide eagles cleave the air;远又广,雄鹰穿过天空

Up and down fish glide over depths clear: 上上下下,鱼在清澈河底滑翔

All creatures under frosty skies vie to be freer, 所有霜冻天空下的生物竞相变得更自由 Brooding over immensity there, 在寥廓天空下沉思

I wonder in this world so vast and dim, 我想知道在这大又暗的世界上 Who decides who will sink or swim.谁来决定沉浮

With many friends I oft came here.和许多朋友一起我以前常来这

How thick with salient days those bygone miles appear!这些过去的突出的岁月,是多么的浓厚 When, students in the flower of our age, 当我们学生处于花季时

Our spirit bright was at its height, 我们的精神达到了顶峰

Full of the scholar’s noble rage, 充满书生的高贵的怒气

We criticized with all our might.我们用尽全力批评

Pointing to stream and hill, 指着江山

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 写文章,或褒或贬

We treated like dirt all mighty lords of olden days.我们对待过去强大的贵族像尘土一样 Do you remember still, 你们还记得吗

Swimming mid-stream, we struck waves to say 在中流游泳,我们击打着波浪说 That boats speeding their way? 船在飞速前进 【生词表】

pleasure 愉快

alone 独自地 islet 小岛

behold 瞧 crimson 深红色

contest 竞赛

eagle 鹰

cleave 迅速穿过 glide 滑翔

creature 生物 frosty 霜冻的vie 竞争

brood 沉思

immensity 广大 wonder 想知道

vast 广阔的 sink 下沉

oft 经常 salient 突出的bygone 过去的 mile 很远的距离

height 高度 scholar 学者

noble 高尚的 rage 愤怒

criticize 批评 might 力量

stream河流 blame 责备

praise 赞扬 treat 对待

dirt 灰尘 lord 领主

struck 击打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作文素材

毛泽东的抽烟趣事

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是烟不离手的,毛泽东更是如此。一开始吕相友并未注意到这个细节,慢慢地,他发现几乎每次见到毛主席,都能看到毛主席手中夹着香烟。无独有偶,常与毛主席在一起商谈国事的刘少奇右边下衣袋里总是鼓鼓的,装满了香烟,落座时,刘少奇的手总是习惯性地伸向衣袋拿烟。

为毛主席拍照十几年,吕相友的摄相机里拍下了一张张毛主席手夹香烟的照片。毛主席的烟瘾之大、抽烟时间之长都可算得上少见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一次次惊涛骇浪中,毛主席总是手拿烟卷,谈笑自若地指挥着全党全军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毛主席早年抽烟的情景并未拍成照片,所以吕相友拍下的许多毛主席晚年抽烟的照片就成为人们一睹毛主席抽烟风采的绝好载体。

从照片中看到,毛泽东不论出席重大会议还是接见外宾,都可称得上“手不释烟”,而许多重大决策也都是在弥漫的烟雾中思考完成的。香烟,可说是他的灵感来源。

吕相友在采访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时候,听他们说过毛主席的一些吸烟小细节:毛主席经常半卧在床上,一边吸着香烟,一边聚精会神地审阅文件或翻阅书报。香烟上的烟星常常不知不觉掉在床上,燃烧的烟星一遇到白布床单,当即就会烧出一个小洞,而这时候毛主席本人往往还沉浸在工作或阅读中,全然不知情,等到发现的时候,床单上的小洞早已星星点点,数不胜数。

在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前,据说为了照顾不吸烟的蒋介石,毛泽东在同蒋介石见面时也不吸烟了。1997年,吕相友去重庆时,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许多知情人,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确有其事。

1962年9月,在一次宴会上,毛主席又习惯性地点起一支香烟,一边吸一边微笑着环视四周,当他的目光正好落到吕相友这个方向时,早已有心等候的吕相友将这一瞬间及时抓拍下来。这张照片也成为他最满意的毛主席吸烟的照片之一。从照片上能看到毛主席的牙齿由于长年吸烟,已经被熏黑了,在当时,这张照片如果刊登在报纸上,当然对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有损害,于是围绕着毛主席的照片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

当时,摄影师们为了保持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费尽心力将照片中毛主席被香烟熏黑的牙齿进行修正。但百密一疏。1966年9月,由于摄影师未将照片中毛主席的牙齿修好就刊登到报纸上。一群红卫兵竟手拿皮带冲到报社来,要对摄影记者进行批斗,吓得记者不得不躲藏起来。

主席照片的“牙齿事件”还惊动了周总理。1966年10月的一天,吕相友带着刚拍摄的毛主席照片,送到中南海陶铸住地请他审定,陶铸圈阅后,又指示吕相友将照片送呈周总理审定。西花厅里,周总理亲自指示:在刊登群众手举毛主席的照片时,要注意将照片的黑框修成白框,防止群众冲击报社,更要特别注意将毛主席的牙齿修好,因为毛主席多年吸烟,牙齿已被熏黑,如果不修照片就像掉了牙似的„„

如今,这份周总理的亲笔批示已成为吕相友最珍贵的藏品。

1969年 4月,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拍摄毛主席向代表们挥手的镜头时,吕相友巧妙地将背景虚化,除毛主席之外的人和物都溶入黯淡朦胧的背景中,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毛主席的高大形象。

这也是吕相友自己觉得颇为满意的照片。离休后,吕相友在出版纪念画册时,无一例外都选用了这张照片。而在这张照片上,毛主席的指间仍然夹着香烟!

毛泽东79岁时,身体日渐衰弱,医护人员既不忍心让毛主席承受戒烟的痛苦,又不能眼睁睁看着毛主席身体受损,后来他们便想了个办法:与烟厂合作,专门为毛主席生产了一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毛泽东吸了这种烟,但并未起到预想的作用。

毛泽东81岁时,在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下,终于戒掉了吸烟的习惯,彻底与香烟告别。

毛泽东逸闻趣事

1).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坐骑——小青马的故事

小青马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的坐骑,虽然个头不大,但它力气大、灵活、速度快,跑起来起伏小,平稳,性格温顺老实。因此,在中央警卫团众多战马中,它被选中陪伴毛泽东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毛泽东对小青马十分爱惜,遇到难走的路就下马步行,一次,马掌掉了,主席宁愿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小青马似乎也知道体贴和保护主人。一次行军途中,小青马走到一处山崖下,不再前行,警卫员拍了一下马屁股,小青马还是一动也不动。就在这时,敌机的轰隆声由远而近,一架“红寡妇”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由于山崖的掩护,敌机并未发现这一行人马。

1949年3月,党中央进驻北平后,小青马作为军功马送到北京动物园精心饲养。一年年过去了,随着牙口增大,小青马毛色变白,成了一匹“老白马”,终于在1962年老死。临死前,小青马面向中南海嘶叫了三声,似乎在向主人作最后的告别。

小青马老死后,北京自然博物馆把其作成了标本,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将小青马标本运回延安,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出.2).毛泽东险些被炸

1948年5月17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毛泽东收起笔砚文稿,把脚从桌子下的热水盆里抬起来准备休息。

这天早晨,聂荣臻突然接到冀晋军区的报告,说有敌机在沙河一线活动。沙河是胭脂河的下游,距此不过百里。

聂荣臻听了一惊,放下碗就往毛泽东住处跑。刚出门就听见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这时候,后山顶上的警报器也怪声怪气地响起来了。

不好,是敌人的侦察机!“快去把主席弄进防空洞!”

聂荣臻冲着毛泽东的卫兵喊了一声,并让范济生去看毛泽东起来了没有,自己留下来继续观察。因为他知道,保定有国民党101军272师刘化南部的一个机场,距此只有150多公里,平时经常来骚扰轰炸,轰炸之前,一般都是先派侦察机进行低空侦察。

果然如此。这架飞机在司令部上空盘旋了几圈之后就又朝东北方向飞走了。

8点钟左右,聂荣臻又出来观察动静。他看见小灶管理员刘从文正在住院中的一块大石头—亡晾被子。大红的被面冲天而放,甚是扎眼,不过他也没有多想,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刚一回来,后山上的警报器又哇啦哇啦地响起来了。于是又赶紧往毛泽东住处跑。

毛泽东已被惊醒,睡眼惺忪地望着他们,不高兴地说:“哪个?”

阎长林大声报告说:“敌机要来轰炸了!刚才已来过一架侦察机,请您赶快到防空洞里去!”

“急什么?”毛泽东把烟点着,吸了一口,说“人的命,天注定。我不相信他蒋介石的炸弹能正好丢在我的头上!”

这时候,聂荣臻快步走了进来,见毛泽东还坐在床上,连衣服还没穿,冲卫士们把手一挥,“还磨蹭什么?快把主席抬走!”

卫土们七手八脚,连人带被子把毛泽东弄到了担架上,抬上就往外跑。刚出侧门,还没到洞口,就见一架飞机一掠而过,接着听到一阵尖啸。,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股巨大的烟尘从司令部院里腾空而起,沙石飞溅,遮天蔽日。“唉呀,好险!”聂荣臻倒吸了一口冷气,连忙将毛泽东抬进了洞里边。

敌机终于飞走了。大家又从防空洞里出来,回到司令部大院里一看,都惊呆了:只见其它的房屋都完好无损,唯独毛泽东住的那栋被炸了!有颗炸弹正好在毛泽东门口不远处爆炸,弹坑有一人多深,再往北一点点就正好落在屋顶上了!仔细一看,整面前墙和廊柱上千疮百孔、弹痕累累,上面戳着许多弹片,有根廊柱还被击穿了。再进屋一看,窗户全部震碎,许多弹片从窗口飞进来打在北墙上,连两个暖壶也全被打碎了„„

这时候,有入又在前边不远处发现了一颗臭弹。

从敌机轰炸的情况看,敌人不但知道了毛泽东在这里,而且还知道他住的准确位置,而毛泽东住的地方都是严格控制的,除少数几个经过严格审查的工作人员外,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得这么清楚的。这说明司令部内可能有奸细„„

夜暮下的秘密转移

毛泽东被炸的消息震惊了中共军政首脑。周恩来当天就从西柏坡驱车赶回城南庄,与聂荣臻等秘密研究对策。由于毛泽东的住处已被炸坏,加上怀疑出了内奸,敌机随时可能再来,经过周密研究,他们决定当晚把毛泽东和江青秘密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

此地名叫花山,在城南庄以西三华里处,只有十来户人家,原是晋察冀司令部某机关所在地,屋后也有一个小型防空洞.毛泽东被秘密转移后,敌机一连几天对城南庄进行侦察轰炸,侦察轰炸的范围也明显扩大。整个村子浓烟滚滚,部队和村民都伤亡惨重。敌人显然失去了目标,但并没有放弃侦察和轰炸。

发现敌特,真相大白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在收缴的敌人档案里,偶然发现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给孟贤德的“上尉牒报员”委任状和刘、孟二人给保定特务机关的密码情报材料。城南庄毛泽东被炸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了。

原来,刘从文是埋伏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国民党特务。孟贤德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保卫部部长于光文的内弟,当时任司令部管理处设在阜平县王快镇大丰烟厂的经理。大丰烟厂名为“烟厂”,实则是晋察冀根据地从敌占区(主要是保定)购买物资、搜集情报时打的一个招牌。孟贤德被保定的国民党特务机关收买,成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一名上尉情报员。刘从文发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来到城南庄后迅速向孟贤德作了汇报,孟贤德又迅速向保定的特务机关作了汇报。保定的特务机关专门派人前来侦察,当他们确定情报属实后又向北京的特务机关和国民党的保密局作了汇报„„那天刘从文在司令部院里晒被子,就是给敌机发出的引导信号„„

案件查清后,刘从文和盂贤德被判死刑,由聂荣臻签字批准后执行了枪决

逸闻轶事:影响毛泽东的七位老师

影响毛泽东的七位老师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这自然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栽培。其中,文正莹、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等7位老师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最大。

第一位私塾老师是文正莹

16岁以前,毛泽东一直在韶山冲附近的私塾里读书,先后有5位私塾先生当过他老师。尽管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这些私塾先生除邹春培外,对毛泽东的成长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启蒙老师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亲二舅,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2岁多至8岁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怕对他照顾不周出意外,就让他的表哥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竟然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和同学们一起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有意对他进行培养,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等,毛泽东也读得朗朗上口。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此后,文正莹一直关心着毛泽东的教育和成长,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文正莹常借图书报刊给他,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

八舅父对他的有意栽培,使毛泽东终生难忘。

第二位私塾老师是邹春培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塾师是邹春培,也是毛泽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

平时话语不多的邹春培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教不了毛泽东,更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

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常想起自己这位严厉的启蒙老师。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邹春培除了严厉外,乏善可陈,他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远不及其他几位私塾先生。

第三位私塾老师是毛宇居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有“韶山一支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也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私塾。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老师一份。先生却不领情,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毛泽东说:“你让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他,便心生一计,来到院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作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可以说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难怪那位毛先生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逐渐改变了教学方法,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喜欢看课外书,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在毛宇居的指点下,毛泽东读了许多他喜爱的书籍,学识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古代汉语和古文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位私塾老师是李漱清

李漱清博学多才,思想开明,较早接受了维新思想,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毛泽东经常到他家借书请教,师生俩海阔天空地畅谈,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思想,向他推荐新书,认真地帮他修改作文。毛泽东则向老师汇报他的读书心得,请教种种问题,畅谈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一次,李漱清向他推荐了一本叫做《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的书,毛泽东读后受到极大震撼,强烈的爱国、救国情怀充溢着少年毛泽东的心,几十年后他还感慨地说:“在这个时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之后,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李漱清那里,毛泽东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第五位私塾老师是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也感到毛泽东天分极高,对他格外看重。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本人十分喜欢古典诗词,有很高的造诣,他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毛泽东作了许多诗词习作。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岁月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在长达5年的师范生涯中,毛泽东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步成熟。在这里,有3位老师对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一位教师杨昌济是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乃“长沙大儒”,先后在日本和英国留学长达近10年。归国后,多次辞谢为官从政之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重视对学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学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为防止学生眼高手低,他又要求学生要办事“精细”,否则“小不谨,大事败矣”。他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杨昌济还特别提倡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很注重意志的锻炼。据说杨昌济每天都用冷水来洗澡,无论是春夏秋冬。毛泽东洗冷水澡的习惯应该是受到了杨昌济的影响。

第二位老师徐特立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农民,曾经留学日本。徐特立早年为了抗议清政府在处理教案时妥协退让,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而蜚声全省,是当时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徐特立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对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响的毛泽东养成了读书必须写笔记的习惯。他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下的笔记很多,有听课的、有自学的、有摘抄的以及随感和日记,积累了足足有好几篮子。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60寿辰时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第三位老师袁仲谦的胡须有半尺长,所以人们又亲切地叫他“袁大胡子”,湖南新化人。他酷爱古文,博览群书,国学修养很深,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好字。袁仲谦教授毛泽东古文长达5年,但是当初毛泽东不喜欢他这个老师,袁仲谦也不喜欢毛泽东这个学生。原因是毛泽东认为袁老师保守专制,袁老师认为毛泽东目无尊长,不敬师门。袁老师说毛泽东的文章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但渐渐的,毛泽东认识到袁仲谦虽然保守专制,教书却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学生而又诲人不倦且国学功底深厚;袁仲谦也看到毛泽东勤奋刻苦,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十分用心,两人最终尽释前嫌。

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我学会了古文体,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遍过得去的文言文。”

毛泽东诗词书法轶事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现代的诗词大家和书法大家,这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他把自己那大气磅礴的书法和精美绝伦的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具有雷霆万钧般的视觉冲击力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们充分地享受着毛泽东诗词书法的同时,一些有关其诗词书法的逸闻趣事,也是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毛泽东的诗词很多是在战争年代于马背上哼吟而成的,而挥毫书写则是他和形形色色的敌人在做斗争。把自己创作的诗词演绎成书法作品,则有多种不同的情况。如应友人之请,把自己的诗词书写在宣纸上赠予他人,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最负盛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是应爱国人士柳亚子之请书写的,一经发表就轰动山城,享誉全国,害得蒋总统介石急招社会名流和饱学之士来撰写对答,可惜堂堂中华民国竟无一人能答对得让老蒋满意。

把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送给外国人的事情,最早发生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把自己的七律《长征》大字书写后赠送给了这位第一次访问红色中国的美国记者。这幅作品由此而流传出去,于第二年的3月发表在由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中。从那个时候起,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便在中华大地上开始流传开来。

这首七律《长征》,创作于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红军北上到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以上干部会上讲话。会议快要结束时,毛泽东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他便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朗诵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作品在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作者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后来毛泽东又将这首诗作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了革命家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有江西农垦文工团的演员邢韵声和自己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下载《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模版]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沁园春 长沙(范文大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

    沁园春 长沙范文

    《沁园春 长沙》 1.了解词作的背景,理清思路及品味词作语言。 2.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 3.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歌作品的方法。......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快乐课堂 经典必读诗词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快乐课堂 经典必读诗词读毛泽东诗词,只是欣赏诗词的语言美,那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品味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精神:大度、乐观、自信„„ * 沁园春 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语文组张怡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第一单元 1*沁园春 长沙1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橘子(jú) .尽管(jǐn) .B.寥廓(liáo) .沉疴(kē) .C.沉浮(fú) .苍茫(ch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