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共产党宣言

时间:2019-05-15 11: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共产党宣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共产党宣言》。

第一篇:解读共产党宣言

浅析《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原译名《共产主义者宣言》,英文名: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年2月在伦敦以单行本发行,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以下简称《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根据《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为《同盟》撰写的一个党领。

《宣言》从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频发的客观现实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具体表现,认真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本的暴力,消灭资本主义资本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资本共有制,从而消灭人剥削人的基础,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的诞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道路指引,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局面。

一、《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末期,垄断资本主义尚未正式形成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日益频繁,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恶化,资产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严酷,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阶级斗争明显激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技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了空间的高度,这是《宣言》诞生的生产力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迎来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主义进入了“机器时代”,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纺纱机”,可以一次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1769年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1807年富尔顿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这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大工业生产开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像一个魔法师一样,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宣言》诞生的生产力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不可避免地严重破坏了已有的生产力发展,严重制约和束缚着生产力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这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快速发展,每个资本家都想尽可能多的去赚钱,于是就尽可能多的生产商品,生产的商品越多卖的钱就越多,赚的钱才会越多。因此,所有资本家竭尽所能的增加生产,但是由于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资料占社会总产出的比例过低,分配给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战友社会总产出比例过高,导致生产资料占比越来越大,消费资料占比越来越小,生产能力越来越大,消费能力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产品的产量相对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严重过剩。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保持价格,就必须大量的销毁产品。比如,把大量牛奶倒进臭水沟里面,把大量牲畜活埋掉,把大量炼铁炉炸毁。同时,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失业工人急剧增加,生产大幅度下降,许多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被毁坏的炼铁炉,美国达92座,英国为72座,德国为28座,法国为10座。1933年,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在地里,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被销毁,丹麦有117000头牲畜被消灭。经过一轮又一轮经济危机的盘剥,工人阶级大都处于赤贫的境地,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进而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人运动,整个社会好像突然回到了一种野蛮的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经济危 机周期性的频繁爆发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到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解释大规模、大范围、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正确解释庞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作用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指导,这就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

3、资本家对工人的严酷剥削造成了工人阶级的不断赤贫化,整个社会的财富不断向资产阶级集中,形成了资本家拥有全部社会财富,工人没有任何社会财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不断推广和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原有社会财富分配关系得到了空间的破坏,社会阶层和财富分化越演越烈,广大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财产,完全沦为了资本家的生产工具和雇佣劳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1860年6月17日伦敦每日电讯的一个报道说,“9岁到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1、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滞,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这就是资本家对童工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财富关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道,“各报在报道四十五岁的安·高尔威的尸体时曾描写过死者的住所。她和丈夫及十九岁的儿子住在伦敦百蒙得锡街白狮子大院3号的一间小屋子里面;里面没有床,没有铺盖,也没有任何家具。死者和她的儿子并排躺在一堆羽毛上,因为他们既没有被子,也没有床单。羽毛牢牢地粘满了整个尸体,不净尸就不能进行检验,在净尸的时候医生发现尸体极其消瘦而且被跳蚤、虱子等咬得遍体鳞伤。屋里的地板被拆掉一块,全家就用这个窟窿做茅坑。”通过以上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宣言》发表时期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严重地影响到了无产阶级的基本生存状况,无产阶级已经成为时刻面临生存危机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力,已经被推到了灭亡的边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根源,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宣言》指出,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消灭的是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

4、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无法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收益,却承担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部危害,致使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这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上半期,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比如,选举权、受教育权、财产权等等,政治权利的缺乏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参与政治,没有办法在体制内通过民主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这对于一个体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占总人口绝大部分的无产阶级,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力,他们居然没有办法正常的参与政治,没有办法在体制内利用合法的渠道和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的生存必然会一步一步恶化下去,他们必然会在体制外寻求发泄,既然在体制内没有办法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在体制外设法推翻这个体制,革这个体制的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大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参加。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在这些斗争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自己的阶级要求,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开始寻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推翻现有体制,探索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路径。《宣言》指出,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社会已经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在这两大阵营中,资产阶级占有了社会全部的政治权力,无产阶级承担着社会全部的政治义务,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这种权力义务的分配,开发自觉的要求重新进行权力义务分工,这就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

5、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工人组织的不断壮大,社会理论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是《宣言》产生的组织基础。

随着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抵制资产阶级的运动不断高涨,许多理论家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用来指导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他们组建了工人组织,成立了工会、政党,开展集体罢工,甚至武装暴动,但这些运动都被无情的镇压下去了。《宣言》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一个组织,把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共同 的敌人——资产阶级,就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理论和组织来领导和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组织保障。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批判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和理论,批判了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为《宣言》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党领,于是产生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担任同盟代表时,受委托,依据同盟决议,完成的一部职务作品,是同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同盟的党纲。《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对原来的思想作了新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宣言》发表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用了7500余字,占全文三分之一强的篇幅,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针对当时严重的、无法避免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现实,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劳动者个人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创造了它的掘墓人,并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马克思恩格斯用了5100余字,占全文四分之一强的篇幅,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重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资产阶级独占的私有化的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揭示了资本的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分析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为各自的阶级利益服务,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相应的斗争策略。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提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明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三、《共产党宣言》的重点理论解读

1、《宣言》系统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被推翻的时候了。

资本主义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急需要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宣言》指出,曾经像魔法师一样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支配自己用法术 呼唤出来的魔鬼(生产力)。为什么资本主义已经无法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呢?《宣言》说,因为文明过度,生产资料太多(隐含生活资料太少),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生产力严重过剩(相对广大民众弱小的消费能力),当商业危机来临,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只能被毁灭掉,很大的一部分生产力只能被毁灭掉,仿佛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已经容纳不下他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那么,资本主义是如何克服这种危机,这种生产力过剩的危机呢?《宣言》指出,一方面是消灭大量的生产力(解雇工人和捣毁工厂),另一方面是夺取新的市场。《宣言》指出,消灭大量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导致消费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剧生产力过剩,生产力过剩导致工厂开工不足,进一步增加工人失业,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也将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手段正越来越少(能够被开发的新市场会越来越少,能够被解雇的工人也将越来越少)。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宣言》强调,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还制造了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这种狭窄的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而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资本主义所有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却只能使这种危机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发生,并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增长比社会财富的增长还要快。因此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了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束缚已经进入了一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并将无可救药、不可改变的愈演愈烈,所以这种生产关系必需要灭亡,也必然要被灭亡。

2、《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阶级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宣言》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到工人反抗资本家,被压迫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斗争,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是斗争的结果,无论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还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 于尽”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迫改革,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将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转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摧毁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将他们变为雇佣劳动者,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将一切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卷入到资本主义大生产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把他们沦为赤贫者,将世界形成了单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是完全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由于工人自相竞争,不断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的价格严重低于劳动产生的价值量,从而形成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把雇佣劳动者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加剧了工人间的自相竞争,使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越来越降到他们的最低生存条件以下,越来越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规模化生产,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工人的大规模集中和生活,造成了工人的集会、结社和革命的便利,从而代替了他们分散的自相竞争状态,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大联合。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无产阶级联合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组织和运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挖掉了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本身(雇佣工人)。所以说,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他自身的掘墓人,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联合和组织起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宣言》系统剖析了资本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提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创造性地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的私有制是消灭剥削的根本手段。

《宣言》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作为一种财富本身并不能自动增值,资本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和交换才能增值,而资本的增值部分并不是资本本身的增值,实质上是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是活的劳动的增值,而资本家占有了这部分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这部分增值,所以说资本的增值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过程,资本的积累就是劳动者社会化劳动的积累。《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过去积累的资本支配现在的劳动力),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现在的劳动力支配过去积累的资本),即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为资本服务,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为劳动者服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具和资金,这些都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为了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利用这些资本,因此资本家就有了利用这些资本剥削工人的基础和可能,而这些资本都是自然资源或工人进行社会化生产积累的,是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并不是资本家“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因此这种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是要被消灭的。

《宣言》指出,我们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包括住宅用地、耕地和自然资源)的权力,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只要个人占有的社会产品没有用来剥削他人(比如,交易、收租、收息、分红等等),那么共产主义就是允许这种个人占有的,即允许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的私有制,共产主义要消灭的私有制仅仅限于用于剥削和奴役他人劳动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而对仅仅供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财产实行个人所有制,即“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仅供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消灭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而不是要消灭无产者的财产,是对能够产生剥削的资本者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而对不能产生剥削的无产阶级的个人财产仍然实行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也就是说,消灭剥削是实行公有制的目的,而实行公有制只是为了实现消灭剥削这个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当一种私人占有不能够产生剥削和奴役时就不需要实行公有制。

《宣言》接着重申,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劳动者)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因为这种占有并不会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属于广大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资本。这里所说的“供这种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就是生活资料,“共产主义绝不打算消灭个人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就是说共产主义实行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个人占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人的衣食住行、住宅用地、自用耕地等等生活资料,都实行私有制,即劳动者个人占有制,而仅对进入社会化生产领域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

4、《宣言》总结性的提出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是用暴力手段推翻现存的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废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器,共产党人要推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必须首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彻底废除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宣言》指出,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指出,要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运用暴力,运用武装暴动的方式才能达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关,当人民的反抗威胁到政治统治的时候,统治阶级就会动用暴力机器镇压革命。特别是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遭受沉重打击时,为了继续维持统治,统治阶级就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暴力。这时无产者要争得自身权益,就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消灭反革命的暴力,只有这样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列宁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运用新的生产关系使广大无产阶级共同享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通过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这是为建立新生产关系而应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即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以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宣言》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即未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联合体就叫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由联合起来的每个人所有,是每个人共同所有的公有制财产,是不可能产生剥削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旦消灭,阶级对立就会消失,阶级也随之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将随之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就消灭了,最终使全世界达到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赢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的启示

1、《宣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始终不渝的贯彻落实。《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历史,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资本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有化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共产党人的理论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等等。《宣言》的这些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关系,以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社会是在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的,阶级斗争是各个阶级为维护自身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而进行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客观上成为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的私有性和贪婪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点,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家剥削和奴役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资本的私有属性,实现资本的共有属性,是消灭人剥削人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共产党人的目的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基础,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宣言》阐述的这些基本原理,有的已经被后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有的已经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等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证明,《宣言》已经用它强大的真理性影响和推动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推动着社会持续向前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坚信其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推动我们的工作创新,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2、正确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从中国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有着巨大的差别,当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前的劳资关系更与当年的劳资关系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机械的套用《宣言》的论述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恩格斯在世时就多次提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变化了的实际问题。列宁曾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应用,也是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努力建立与当前社会生产力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不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严重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就是说,共产主义要废除的不是所有的私有制,而要废除的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最后而又完备”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在它的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出现了空前的、周期性的、无法避免的、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得遭到生产关系的压制和破坏,狭窄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最后而又完备”的形态,已经发挥出了它全部的生产力潜能,已经成功的孕育成熟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应该被灭亡的时候了。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需也必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能也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要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要防止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将未成熟的生产关系强于落后的生产力。如果我们硬是将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强加于一个落后的生产力,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也只能是过犹不及,甚至矫枉过正,这必将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4、从共产党人的目的出发,正确理解和把握《宣言》的内涵和外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那么,消灭私有制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呢?《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这里指出未来的“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有产者的联合体,每一个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什么是 “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呢?《资本论》指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共同占有”基础上,是“共享型所 有”,“劳动者的私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私人占有”的基础上,是“排他性所有”,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目的,只不过是共产党人为实现目的而必须采取的手段,而共产党人的真正的目的是“建设一个联合体”,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说,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时,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将消失,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他人的利益,一切人必须也一定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竭尽全力、不留私心,因为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得以保障,自己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在这样的社会里,由于每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都可以合理的利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收益会都惠及到每一个人。因此,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统一的美好社会,马克思把这个社会叫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不断努力、奋发图强。

《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激励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然而,《宣言》并没有给出共产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只给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逻辑。我们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正解运用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奋斗。

第二篇:解读《共产党宣言》

学习心得一

第一节课老师讲授的主题是解读《共产党宣言》,主要是从《共产党宣言》的地位,产生,传播情况,结构,意义几个方面讲述的。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其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之前马克思起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论证了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产生的,可以概括为“三上三下”。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政治走向反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无产阶级的觉悟提高,资产阶级觉悟日益下降。当时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缺乏一面旗帜领导,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共产党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另外还有七篇序言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它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由此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他明确的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它像一面旗帜带领无产阶级开始了革命的历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中国就是最好的实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都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取得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个艰难时刻,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过了一些波折,因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最终能够找到并改正错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如今的我们,也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还将会继续指引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这个伟大的真理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160多年过去了,在21世纪,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会继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会认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解读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内容提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

《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条件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争取得巨大成效的情况下产生的。《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内容提要

引言部分说明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

“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5段)。

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第29--54段)。

“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第1--14段)。

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第15--68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第69--86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这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

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一章,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带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策略思想。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第1--4段)。

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第8--12段)。

《宣言》结束时强调: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宣布,用暴力革命推翻全部现成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让一切反动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的面前发抖!无产阶级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它将获得整个世界。《宣言》用响云霄的最强音,发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伟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指导思想

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思想或指导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中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并阐明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尤其是关于现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先进政党得历史地位、历史使命指导思想和它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科学的途径。

(四)主要特点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成熟著作的纲领和红线,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是为实现《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性”,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而进行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使理论变为纲领,使纲领付诸实施,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二、《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主要任务。

第三、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二)《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

工人阶级蕴涵着自己解放自己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工人阶级是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这种力量的发现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块主要的“基石”。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即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一旦产生出来,并向工人阶级进行灌输后,它就能掌握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成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导致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

《宣言》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宣言》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为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

(三)《共产党宣言》给予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影响和光辉指导。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

决定了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为此而贡献自己的一切,舍此而空谈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共产主义。

三、学习和对待《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对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在《宣言》的出版序言中多次说明,对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个别原理和具体原理更要根据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里关键是准确把握基本原理和具体原理的科学界限,因为对基本原理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基本原理就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葬送革命成果,从而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可耻叛徒。

(二)要实事求是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点

从长远看,社会主义终将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终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完全胜利。而在此之前,社会主义在每个国家的实践有可能发生一次甚至多次的暂时失败或挫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还可能经历若干个高潮交替的时期。因此,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既要满怀信心又不可掉以轻心,任何悲观的论调和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侥幸心理,都是极其错误和十分有害的。

(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离开本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出路,也没有意义。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发展。”

(四)要正确认识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厚根基和主要来源,邓小平理论是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同处于一个科学体系之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应人为地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所以,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的是非问题必须予以澄清,对已经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的有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应当认真加以纠正和克服。

结 语 :

在过去不到一个半世纪中,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经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巴黎公社的创立;第二次高潮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首先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一系列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决不是什么空想,而是已经或将要变成活生

生的现实,这是经过革命政党和人民持久奋斗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崇高理想。同时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它要经过多次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这样迂回曲折的历程。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性发展和用新的原理代替个别旧的原理的过程。就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而言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以实践为源头活水,不断与时俱进。会过时的是个别原理,而个别的原理的过时,正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永具活力的保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和学说,在总体上能象马克思主义这样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有一种理论和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强调理论的运用必须联系实际,必须具有创造性。

关于读原著的几点思考

同学们,大都在想如何利用在校学习时间,静下心来,读点原著。事实上,读原著的动力,主要源于你能否从“老祖宗”的书中读出新意来。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几点思考。

第一,读原著要读出新的思维方式。提倡读原著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从人们整天看见的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细胞分析入手,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特征、剥削实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并使之成为照亮经济学领域的阳光。“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以此为起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这种“小中见大”的思维方式具有摄人心魄的逻辑力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用全面思维、开放思维、市场思维、战略思维的习惯,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读原著要读出新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提倡读原著,不是装装“门面”、做做“样子”,而是通过读原著,来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从而用新的理论视角去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方面,革命导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列宁从俄国革命实际出发,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列宁到了晚年的时候,通过对十月革命后实践经验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其晚年思想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理论视角给予回答,使马克思主义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三,读原著要读出新的全球眼光。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不论是其创始人,还是后来的继承人,无一不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从而对社会发展做出科学判断。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的趋势面前,如果我们缺少世界眼光,我们就会落后。因此,我们在读原著的时候,千万不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去读,而要紧密联系风云变幻的世界,从中读出点全球眼光,以瞄准世界市场,自觉地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中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全球资本、全球技术、全球人才,力求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进而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深刻充分的体现。

第四,读原著要读出新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但是,由于我们对原著读的少,加之一些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都对“两个必然”讲的多,而对“两个决不会”讲的少,致使我们对“代替”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读原著,重点要读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生产力乃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发展。他们把未来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人本身的发展,也就无所谓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五,读原著要读出新的务实精神。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要使主观思想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因此,我们在读原著时,既不要纠缠、争论“老祖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论断和观点,也不要牵强附会,硬从原著那里找出什么现实的理论根据来,而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们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具体运用上下功夫。在这方面,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堪称典范。发展是硬道理,务实是真本领。我们读原著就是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务实精神,以激励我们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来,并注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解读

《共产党宣言》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诞生的标志。160年来,没有哪一本书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没有哪一本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他们受大会的委托,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宣言的形式阐述出来,这样便产生了1848年2月第一次在伦敦出版的单行本《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由于《宣言》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将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满足了时代的需要,所以它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以多种文字在各国传播开来。1888年,恩格斯在为《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回顾40年来的历史说:“《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如果说19世纪80年代末《宣言》产生的影响已经是空前的,那么,同20世纪以来的情况相比,这还只是一个开端。因为20世纪以来,《宣言》传播的范围更加深广地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并且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的实践变为多国的实践。

《宣言》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列宁认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他又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他还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他认为,《宣言》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这对《宣言》的内容和价值,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阐述得再清楚不过了。

《宣言》总共不到3万字,它言简意赅,文情并茂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它既是具有高度理论性的科学著作,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籍。

贯穿于《宣言》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这种观点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遵循了这个客观规律,同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遵循这个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但是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它束缚和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呢?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谁来完成这人历史使命呢?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些就是《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私有制和阶级以来,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尽管它们相互对立,彼此取代,但这一点是相同的,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因此,《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私有制、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点,这些社会的意识形态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也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为私有制辩护,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辩护,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最终要树立公有的观念,树立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念,树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观念,因此,《宣言》指出,“毫不奇怪,它(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虽然现在距离实现这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还很远,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目标。

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也社会化,即实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按照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安排生产,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必然带来的各个企业中的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除了自己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外,谁都不能提供其他的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化为个人的财产,从而消除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现象,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两极分化(生产决定分配,不解决所有制问题,仅仅依靠社会福利设施和累进税制度等是不可能防止两极分化的),克服由此造成的生产力扩张和购买力萎缩之间的矛盾。无疑这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的,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就在于它不是基于对社会公正之类的抽象议论,而是实际地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露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科学途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宣言》中阐述的公有制主体思想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性有着清明的指引作用。有这些年来,理论界一直有“公有制主体虚位”,“全民所有,人人皆无”之类的论断。甚至有提出“所有者的非人格化”的命题,说是“由于所有者非人格化,企业盈亏成败与有关人员自身的物质利益的联系不密切,因而经济驱动力比较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生产资料没有量化到个人头上,人们就不会关心生产经营的好坏,就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早就批判过这种观点。当时就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宣言》指出:“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确,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劳动者并没有生产资料。只有在个体小私有制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才真正归个人所有。但历史证明,个体小私有制的效率并不高,而且它恰恰是被资本主义所摧毁的。生产越是社会化,生产资料就越不能成为个人所有。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企业里,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领导人常常并不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员。他们并不是因为企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才去关心生产资料的正确使用和增值的,而是有其他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动机。至于这些企业的工人,就更不是因为企业属于自己所有(即使拥有少量股票也罢)才去劳动的。可见那种认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还有一种怀疑公有制的观点认为:“‘我’是人性中唯一稳定的因素,关心自己的福祉是人性中不变的因素”,以此作为实行私有化的理由。这是把私有观念当作亘古不变的人性,是地地道道的历史唯心主义。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不知私有为何物的漫长时期。将来,当我们的最高理想──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实现之日,人们又会不知私有为何物。私有观念是私有制的产物,而私有制虽然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今后大概还会再延续数百年,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它终究是要被消灭的。我们决不能把它神圣化、偶像化,当作可以利用的包治百病的药方,而是要承认它,逐步地削弱它,最终达到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目标。

《宣言》中说的“传统的观念”主要是指私有观念,而决不是指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本身恰恰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我们不能因为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对文明成果拒绝吸收乃至加以毁灭,反过来,也不能因为要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就助长和宣扬私有观念。马克思说过:“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昧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

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愚蠢而片面的私有观念去实行私有化,这只能是饮鸩止渴,在存在和意识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只有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群众,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存在和意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宣言》中,“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与“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提出来的,其意义显然值得回味。

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所作的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他们的理论是从实际中来的,实践也证明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强调指出,他们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必须从各国实际出发,不可能千篇一律,完全雷同。他们要求各国的共产党人不要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要把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科学结论。他们没有束缚住后人的手脚,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后人在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愧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忠实学生。在实现《宣言》提出的“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的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的伟大胜利。在实现《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严格地区别开来,对于官僚买办资本采取没收的办法,对于民族资本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实行和平赎买。在这个规模空前的极其深刻的变革过程中,生产力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永垂史册的成功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在实现《宣言》提出的“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人从1956年就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其间经过曲折和反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都用新的经验和理论丰富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的新的财富。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定要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这些原理之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它们是客观真理。《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不仅在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宣言》德文版序言时“还是完全正确的”,直到现在也还是完全正确的。有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割裂为“新的社会主义观”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并把它们对立起来。据说前者强调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后者则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了生产力,忽视了共同富裕;前者突出经济,后者突出政治。事实上,只要认真读一读《宣言》,稍稍了解一下《宣言》中关于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无论如何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来的。

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其间有高潮,也有低潮,有前进,也有退却,有胜利,也有失败,有凯歌高奏、所向披靡的时期,也有遭受挫折、积蓄力量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剧变,目前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基本的事实。于是,有人宣称,《宣言》已经过时,共产主义的试验已经失败,今后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其实,《宣言》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者所抛弃的。剧变以来的情况不仅没有证明资本主义是美妙的天堂,恰恰相反,却证明了它是可怕的陷阱。拿俄罗斯来说,1998

年纪念《宣言》150周年活动中间的一项舆论调查表明,73%的人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可取。近年来,每逢十月革命节,愈来愈多的人高举红旗和列宁、斯大林的画像,集会游行,热烈庆祝,也足见人心之所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新时代并没有也不可能“终结”,苏联曾经取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功并没有也不可能从人类历史上抹去。在正确地总结和汲取苏联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真正的共产党人将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一起,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一切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也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前景并不光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今天的经济甚至可以用“相当不景气”(美国《时代》周刊2008年第5期语)来评价。美国美国著名学者沃伦斯坦在《自由主义之后》中指出,目前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北方剥削南方的基础之上的,矛盾将不断加深,使世界经济处于一种十分严峻而复杂的状态。他甚至断言:“到2050年至2075年,资本主义将最终衰落。”共产党人不是算命先生,倒不想来预言资本主义究竟在何年何月寿终正寝,但他们相信,社会主义的不可避免性取决于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阶级对抗和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激化,最终使社会陷入沉沦和崩溃。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应当经常想一想列宁在80年以前对美国工人阶级,实际上也是对世界共产党人的谆谆嘱咐:“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窄狭、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谁就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迂腐气,谁就常常会在实际上滚入反革命资产阶级的阵营”。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句话,应当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统一的革命的乐观主义者。

16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庄严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那时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世界上还寥若晨星,那时的中国人民还辗转呻吟在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之下。1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如白驹过隙,但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我们中国不仅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跨越“卡夫丁峡谷”,正迈进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已经是举世瞩目。

第五篇: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

第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解读

一、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于1848年2月出版,是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正如恩格斯在《宣言》1 90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列宁在谈到《共产党宣言》时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作为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宣言》包括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运用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科学等领域里获得的新认识,首先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研究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从而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深刻地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真正地树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依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l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欧洲各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导致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积累:一种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种则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阶级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西欧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在1831年举行起义,英国工人从1836年开始发动了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在1844年也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这三次举世瞩目的工人逅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而最终失败。

(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建党实践活动的伟大成果

随着西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质的工人群众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有从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宪章派,德国手工业者在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由法国革命家布朗基于18 37年组建的“四季社”等。这些政治组织虽然都是以工人群众为主体的,但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小资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控制而不能满足工人运动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的有两大重要任务:一是统一、组织、协调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二是从理论上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与行动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把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次建党实践活动是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当时建立这个国际性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情况,了解和批评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从组织上和理论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条件。正义者同盟原来是一个半公开、半秘密的流亡工人组织,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奉行着“人人皆兄弟”的口号。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具有空想和平均主义色彩的魏特林主义,后来又受过“真正社会主义”的控制,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也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策略手段是密谋暴动,企图发动少数人突然打回德国去,以达到推翻统治阶级、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目的。1839年5月12日,他们参加了“四季社”组织的密谋活动失败后,在巴黎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些成员陆续来到了伦敦,又把他们的组织活动恢复起来。在恢复其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同盟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他们以前奉行的共产主义观点,无论是法国的平均共产主义迂是魏特林的手工业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实现的。他们越来越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新理论的正确性。同盟中央在1847年1月正式派出自己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和改组同盟。莫尔表示: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愿意加入同盟,并且能使同盟中央领导人确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也确信必须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方式,他们就能在同盟的代表大会上以宣言形式阐述自己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然后作为同盟的宣言公之于世。马克思和恩格斯欣然接受了同盟的邀请,担负起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改组同盟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任务。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马克思因经济上的困难而未能出席。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由于思格斯、沃尔弗和同盟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会议的各项议程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并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代表们就已经提出的各种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决定制定同盟纲领,并且责成恩格斯用当时工人团体容易接受的教义问答形式写出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会后对《共产主x信条草案》纲领进行了大讨论,1847年10月下旬,同盟巴黎区部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魏特林主义分子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倒行逆施t想使同盟后退到原来的境地中去。1847年10月底至l1月,思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委托,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共列举了25个问题,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体现马克思、思格斯的理论观点。《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宣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宣言》的第一稿和第二稿。1847年11月底至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纲领问题进行了十天的激烈辩论。马克思在大会上显示出演说家的特殊才能,他的论据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性和号召力,在辩论中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所有的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委托起草宣言。他们抛弃了教义问答形式,采用“叙述历史”的方式写作了《共产党宣言》。

二、社会发展动力、“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揍动力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宣言》的开篇就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F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别是用等级的划分固定下来的,并且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社会各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因此,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不断的对立的地位,进行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不断的斗争之中。在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对立并投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仍然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也就是用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压迫条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压迫条件,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代替了地主和农民的斗争形式。

与过去时代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革命,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撕下了掩盖阶级关系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阶级对立这一事实暴露得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地发生两极分化,绝大多数遭到破产,改变了自己的原来身份,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等级和阶级都被抛到后面去了。这样,整个社会就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产生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城关市民,在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随着美: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对殖民地的贸易和工业的空前高涨,使封建的行会经营方式技工场手工业所代替,由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演变的工业的中间等级把行会师傅排挤掉了。随着市场的扩大,需束的增加,蒸汽和机器引起的工业革命,使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最终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是工业和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而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随着资本、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一同发展起来的。然而,两者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从它们的产生之日就展开了斗争。起初,无产阶级处于自在的阶段,进行着自发的斗争,斗争对象是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本家。他们不仅仅攻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他们毁坏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在这个阶段,工人的斗争是分散的。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日益采取了联合行动。他们开始建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有些地方爆发为起义。资产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经挤利益和政治权利,经常运用自己的国家机器来间接或直接地干预和镇压无产阶级的斗争,这样就使得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发展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总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过去的阶级斗争有何区别呢?无论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它们的目的都是要用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因此可以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赍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和思格斯都不是首创。在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最早分析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无情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然而他们都有根本的缺陷。前者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只是从分配这一表现去区分阶级;而后者则是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如欧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探索却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要指明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必须着力于从现实社会对立的阶级中去寻找。以前的思想家在他们的探索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了这一历史的要求,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努力只能为即将出现的科学的解释作铺垫。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正在于对前人提出的时代性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答案。1852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约·魏德迈和海因岑之间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海因岑认为只有君主才是一切灾祸的根源,而把阶级斗争说成是“共产主义者无聊的捏造”。魏德迈在《纽约民主主义者报》上发表文章驳斥了海因岑的谬论。马克思在给魏德迈的信中,肯定了魏德迈的正确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看法。马克思提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在他之前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过分析。马克思认为,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以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1918年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纪念碑揭幕礼上指出:“写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成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 1.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判断

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科学预测建立于他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用现代工业历史地叙述资产阶级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客观地肯定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1)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它取得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和等级制度彻底摧毁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抹去了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撕下了家庭关系的温情面纱,把这一切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人间奇迹。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开始,资产阶级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马克思惊叹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电话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有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么巨大的生产力呢?

(3)资产阶级促使生产工具不断地变革,从而导致了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有的生产方式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运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点,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优越的地方。资产阶级的这种变动性、不安定性使人们之间固定不变的僵化的社会关系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等级的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就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恬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4)资产阶级建立了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化。随着资产阶级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资本和商品的集中和积聚,使世界上各个彼此独立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生产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要求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范围的活动空间,也迫使资本家走向全球开拓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历史背景中,整个世界的生产与消费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生产的世界化与市场的世界化必然带来精神文化产品的世界化,消除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化。

(5)资产阶级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6)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地集聚在少数人手里。经薪上的集中就必然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于是,资产阶级消灭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即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证明资本主义灭亡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现在,它叉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很大一部分产品和业已形成的生产力要被毁掉。这充分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这个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瘟疫”。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统治和生存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结论,后人将这一基本结论概捂为“两个必然”。

(三)“两个必然”与“两个头不会”的关系问题

“两个必然”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它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一理论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空想成分,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必然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的观点与后来的《政治经挤学批判》序言中“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看似有着不小的差异,甚至矛盾。如何理解后者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久,爆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这场革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斗争的总任务仍然是继续反对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无产阶级的参与使这场革命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属性。这种情况,使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实现多少产生了乐观的情绪。在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1847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手工业的大量破产和农民的困难处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他们把这些情况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征兆和迅速胜利的保证,对法国革命充满乐观情绪并寄予厚望。他们认为,即将在法国发生的任何一次新的无产阶级起义都必然会引起世界战争,新的法国革命将被迫立刻走出国家范围去夺取欧洲的舞台,因为只有在这个舞台上才能够实现19世纪的社会革命。他们由此断言,1849年法国革命将重新爆发,接着欧洲大陆和英国势必会卷入革命洪流。他们还认为,在英国,郎将爆发的商业危机就其影响来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得多,而且商业危机是会同农业危机一起爆发的。大陆的革命由于英国危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而将会具有比以往更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他们为1850年4月建立的“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制定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权阶级,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

《共产党宣言》发裹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18 48年的欧洲革命为刚刚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从1844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在历经15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58-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马克思在《(政治经薪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被称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理论的重大补充,它和“两个必然”理论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揭示的是一个历史结论,后者是对这一结论的进一步发挥,论证了实现这一历史结论的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客观依据。1850年夏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世界市场的情况和整个19世纪40年代欧美经济的发展,得出了与过去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导致18 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后果已经完全消失了,新的工业繁荣已经在革命时期开始了。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还谈不到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相互发生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后才可能爆发。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总结了这段历史,他指出:“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第一次大搏斗的失败,又把欧洲工人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暂时推到后面去了。”。从实际情况看,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却进一步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进入了极盛时期。此时,英国和法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箕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也在迅速进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在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固的情况下,英国统治阶级还实行了自由主义政策,允许言论、出版和集会结社的自由,允许外国革命流亡者在英国政治避难等。所有这一切说明,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时期。既然资本主义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就要继续积蓄力量,积累经验,迎接新的战斗。

按照这样的时代特征来理解“两个决不会”思想,就不难发现它的意义所在:

首先,它指出了“两个必然”实现的历史条件,即是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前提必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够容纳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了。正像列宁后来所表述的那样,只有上层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下层人民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才会爆发社会革命。因此,“两个必然”的实现不是取决于工人阶级政党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现实运动。

其次,它指出了“两个必然”实现的长期性。马克思后来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时候曾经指出:工人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和这种长期斗争相伴随的就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再次,它把“两个必然”的实现置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这表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欢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应该适应这种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可以认为,正是有“两个决不会”理论所作的必要补充,“两个必然”的理论才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呢?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资本主义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为还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这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前还具有促进生产力增长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资产阶级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比如给无产阶级以一定程度的自由,在企业中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等,以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扩大统治的基础。表面看来,资本主义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还没有出现完全衰弱的现象。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这三块理论基石之上的科学结论,而这三块理论基石是早巳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考察人类社会生活,才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从三块理论基石中引出的必然结论。

再次,我们还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当前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有扩大的趋势,它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扩展到了全世界,变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别,造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尖锐对立,引发了广泛的世界范围的紧张和冲突,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战争持续不断,威胁着世界广大人民的安全。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是被暂时地延缓了而并没有真正解决,只是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而并没有消失。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依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被世界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

三、大工业、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无论是叙述资产阶级的产生、历史作用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叙述无产阶级的地位、作用及其前途,还是从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规律,都是以现代大工业作为前提、根据和最终动力的。因此,探讨大工址和大工业必然产生的世界市场以及由此引起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问题,并把《宣言》中的这些思想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思想联系起来,与当代的全球化现实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加以思考,就是一个揭示《宣言》的内在理论与现实价值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从内容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球化就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扩散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趋势和过程中,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呢?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程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如此复杂的全球化现象,因此不能说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敏锐地察觉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世界历史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起点

在《共产党宣言》和《穗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他们从对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的考察出发,发现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往存在的那些限制民族和国家交往的自然隔阂和屏障逐一被打破,民族、国家间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打破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历史是物质生活活动发展的产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晨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所以,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世界历史”是指一个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这就是人类实在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人的其他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不管这些其他活动如何纷繁复杂,归根结底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并且也只有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才能得到真正的说明。同唯心史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客观的物质过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的纯粹的抽象活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2.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现代交往作为其核心内容

普遍的世界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核心内容,交往的革命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先有交往的革命,然后才有世界历史的形成。交往是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谈到的交往是与生产相对应的交往,而在《共产党宣言》中,交往则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扩大到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领域。就与生产方面相联系的交往而言,它是在生产力和分工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世纪.由于行会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工,分工的扩大,出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于是交往有了专门的承担者,而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消失。虽然交往早就存在,但在商人这个特殊阶级产生以前,交往的规模和范围是狭窄的。自从商人这个阶级产生以后,真正的交往开始了。商人这个阶级的出现,是交往革命的标志。第二个时期开始于17世纪中叶,延续到18世纪末,这个时期工场手工业取代了行会手工业,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扩大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产生了资本家;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这个时期交往的重要特点。第三个时期是大工业的出现,由于自然力被用于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和实现广泛的分工,从而产生了大工业。大工业创造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世界市场,并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大工业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把非工业国家都卷入到世界性的竞争中,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交往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扩大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在与生产力相联系时它就是经济关系(经济基础)。但交往还不止这些,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即不仅能运用本国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来发展每一个人,而且可以运用全球各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来发展每一个人,人将成为世界的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那时人们所创造的历史就不再是民族的、国家的历史,而是真正的世界历史。

3.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同以往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区别。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表明:世界历史不是主观的想象和臆断,应当从对事实的考察中得来。世界历史是一个过程,它是由现代的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造成的。因为世界历史是一种结果,所以有其必然性。就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趋向只会发展、深化,但决不可改变。

(二)垒球化、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

如果把普遍的世界交往作为世界历史的核心内容,那么,全球化的实质不过是普遍交往的结果而已,是生产关系的更替而已。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总是继承了前一代人留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连续性就形成了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历史进程的实质就是生产方式的连续和有规律的更替,这种更替是由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造成的。在《共产党宜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详尽地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于其内在的矛盾性决定它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封建的分裂割据状态,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的状况。正是这种社会交往的根基发生变化,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国家、法律等才随着发生了改变。资产阶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把历史推向了世界史,它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因为它迫使一切民族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一切地方都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才是近代全球化的实质。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表明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因此,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有什么影响呢?

从积极的方面看,全球化起到了如下的文明作用:第一,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抢占世界市场的活动既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也带动了落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全球化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为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配置准备了条件。第四,全球化促进了人们的活动和交往,为最终形成人类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创造了条件。从这一积极方面看,全球化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但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的贫富分化,这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所决定的。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艇等。再次,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实质是推行新的殖民主义,特别是美国,妄图通过全球化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带来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因为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占有最大的经济力量,在国际政治中也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已经渗透到全世界。但是,全球化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命运。因为全球化把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扩张到世界范围,导致了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等严重的后果,并且全球化把单个企业生产的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浪费性等弊端也扩展到了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扩展,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最终会加剧垄断资产阶级同广大工人阶级,同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必然将资本主义制度浪费各种资源、破坏社会公平、压制个性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等反人道的本质日益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清资本主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并为实现新的理想社会而斗争。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但它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球化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自己锻造出来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集合成了更大的集体,无产阶级是世界性的,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也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具体形式,是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不可缺少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使得资产阶级走向世界,而且使得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成为世界性的阶级。这是《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理论根据。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但它的最终宪成却是由无产阶级实现的。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把资本主义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真正解放出来,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而巨大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都不再单纯是民族的、国家的,而是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因素,使得人们的需要真正成为世界性的需要。第二,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消灭了剥削,人们创造财富的手段和创造出来的财富才不再成为奴役人的工具,而真正成为满足人自身需要的条件。第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自身的真正解放。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完全被用来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服务。这样就实现了把人最终从社会和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不再是片面的、地域性的人,而成为获得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第四,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间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和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民族的区别和国家的界限将逐渐失去意义,最终实现的将是各民族和国家都带着自己以往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融入到世界这个整体之中,到那时,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三)中国面对全球化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全球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只有对全球化有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才可能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也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我们必须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消极后果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在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比如使不发达国家数目增多,国际地位下降。今天,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动辄运用强大的力量干涉别国内政,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也使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贫困化,综合国力下降。今天,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间的两极分化也愈来愈明显,外债已经成为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剥削的主要手段;全球化也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环境的急剧恶化;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对全世界人民特别足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文化也进行着残酷的侵略。美国凭借它的文化霸权主义,不仅让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它,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受它的控制。

其次,我们应当反省历史,紧跟全球化的大潮,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投入到全球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一切国家和民族不是紧跟潮流走向繁荣和昌盛,就是在大潮中衰落甚至灭亡。中国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不能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是一个重要原因。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力优势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利用别国的资源、资金和技术、管理的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四、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

《宣言》的最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真正主体。

(一)只有无产阶教才能承担历史重任

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呢?(1)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说明他们的存在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们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他t沦为机器、工具或货物一样的地位,沦为非人的存在。他们不仅受剥削,而且受奴役。现代工人在大工厂里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受到层层监视。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还受机器、监工、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2)这是由他们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t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要求他做的是最简单、最单调、最机械的操作,工人对劳动失去了任何兴趣。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人获得的工资和生活资料就越少。不仅如此,工人获得的工资和生活资料越少,劳动量却越增加。这要么是通过劳动时间的延长,要么是劳动强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手的操作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男工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失业人数就会增加。当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工人就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能维持奴隶般的生存。但现代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工人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能存在下去了。(3)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决定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所做的科学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证明:“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而流氓无产者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腐化的部分,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容易被人收买,去于反动的勾当。

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它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同机器大工业紧密相联的。无产阶级随着机器大工业发展而不断地成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一特征决定着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他们一无所有,受剥削压迫最为深重。无产者所有成员都被迫出卖劳动力,全都变成了资本家的奴隶,都过着饥饿、贪穷的生活。不仅如此,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阶级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正是由于这一点,无产者逐渐地意识到了他们是在同一阶级地位上,如果不起来“炸毁构成官僚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这就使它进一步成为最革命的阶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是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条件下,无产阶级培养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共同斗争中,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无产阶级共同的命运和遭遇把他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团结互助、密切合作。另外,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也为各国各地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支援和团结战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有这一切,帮助无产阶级形成了其他阶级所没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心同德干革命的优良品质。

(4)无产阶级是一个善于学习、自我改造、不断成长的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的发展和成熟,是在旧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实现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反对同发展工业相矛盾的金融集团以及反对国外敌人的斗争中,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不得不求救无产阶级来援助他们。于是,无产阶级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并且在实践中学会了政治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也就获得了随后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此外,由于大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一小撮资本家手中,致使大批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遭到破产,被抛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这些人受过教育,所以在他们走进无产阶级队伍的时候,就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还有一种情况,也对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就是:"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了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内部就有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归附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从理论上认识到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从而使他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转变。因此,他们能够和无产阶级一道战斗,并把自己的全部理论贡献给无产阶级,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的成熟。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根本对立的。这一点决定着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来愈激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总是运用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手段,特别是运用掌握在他们手里的国家机器来奴役和镇压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必然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拿起武器来抵抗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用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必然发展成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郑重地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中,首先要努力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按其内容来说,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各国无产阶级共同的奋斗目标;但就其形式来说,各国无产阶级直接面临的敌人是本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各自的斗争舞台在本国。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当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同时,还要看到,资产阶级是有国际联系的,各国资产阶级是国际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打倒了本国的资产阶级,也就削弱了国际资产阶级的力量,打击了共同的敌人。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缓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当家做主,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去改造社会和建设新生活。因此,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宣言》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消灭私有制”。但是,“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私有制最后的、最完备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阶级对立上面的。从历史上看,这种私有制的剥削范围最广,压迫程度最深。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非要消灭私有制而建立公有制不可的程度。消灭了资产阶级所有制t就是消灭了人类社会历史最后、最完备的一种私有制。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为了完成消灭私有制这一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采取必不可少的措施,包括剥夺地产、废除继承权、把银行信贷和交通运输集中于国家手里、按照总的计划发展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消除城乡对立等。

无产阶级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也就消灭了阶级自身存在的条件,因而消灭了他自己的阶级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断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五、共产党的性质、目的与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使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的决定性关头达到足以取得胜利的程度,就必须努力建立起一个与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政党相对立的、同一般的工人政治组织有区别的独立的和自觉的无产阶级政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一次叉一次地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的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并利用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取得斗争的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并且为它规定了任务和策略原则。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无产阶级不是一个与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人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他们决不会提出特殊的原则来约束无产阶级运动,决不会让无产阶级运动适应宗派或小集团的需要,决不会让党变成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共产党人同其他工人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正是因为共产党人能够从根本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清醒的头脑,所以,“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有责任把其他工人政党及其影响下的工人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同资严阶级展开坚决的斗争。由于共产党人具有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彻底革命精神,所以他们能够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站在工人运动的前列,英勇不屈地进行战斗;由于共产党人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他们可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判断革命形势.了解事变的内在联系,预见事变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据此制定出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走向胜利。共产党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革命组织,这就决定了它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模范作用。只有由这样的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够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才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完成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

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所必然经过的历史阶段,《宣言》中明确规定: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不要忘记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于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制度,因此共产主义的特征就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围绕废除私有制问题,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攻击、歪曲、污蔑进行丁坚决回击。

(1)回击之一。有人责备共产党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挣得的、靠劳动得来的财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小资产阶级的、巾农的财产已经被工业的发展、被现代资产阶级消灭了。而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基础之上的,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能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因此,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关系,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只是把社会财产还回社会而已。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活劳动只是增殖资本、货币、财富等死劳动的手段。资本具有独立性、个性和自由,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个性和自由。我们要消灭的就是资产者的独立性、个性和自由,我们要消灭的就是以十分之九的人为工具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奴役他人的权力。

(2)回击之二。有人指责,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就会使懒惰之风兴起。马克思和思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懒惰之源,在那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而一旦消灭了资本,消灭了雇佣劳动,每个人都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为他人、为社会,也为自己劳动着,懒惰之风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3)回击之三。有人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家庭。马克思和思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立在资本和私人发财上面的,他们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单纯的生产工具。无产者由于贫困被迫独居和公开卖淫,他们家庭的亲密关系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而共产主义就是要使人,当然包括妇女不再处于生产工具的地位。随着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消灭,在这种关系中产生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4)回击之四。有人指责,共产主义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没有祖国。工人只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他必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而这个意义上的民族与资产阶级的民族含义不同。并且,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世界市场的出现,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的民族分割和对立日益消失。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实际上已经被资产阶级消灭了。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忮地消失,因为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

(5)回击之五。有人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要废除宗教、道德,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总是在这种共同的形式中运动,总是反映对立阶级的利益、愿望和冲突。而每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随着阶级对立、阶级冲突的消失,这些反映对立阶级的利益、愿望和冲突的思想也会随之消失。马克思和思格斯宣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

共产党人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还必须制定出一整套正确的斗争策略。其中主要是组织阶级队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在制定革命策略时,必须具体地分析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状况。因此,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法国、瑞士、波兰、德国等国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为各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共产党人即使在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一分钟也不能忘记对广大工人群众进行阶级教育,让他们明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认清只有打倒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身解放的这一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预料到,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必然会造成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在这里,社会条件是指,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的队伍得到扩大,阶级觉悟得到提高,而且也使各地的工人斗争汇成全国性的斗争;政治条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共和国,争得了出版、结社、集会等自民主权利。无产阶级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广泛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夺取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

《宣言》阐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实质,就是要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停顿地发展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并分阶段地将共产主义革命进行到底。革命既不能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又不能停留在某一个发展阶段上。

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写道:各国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帮助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要彻底打倒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只靠一个工厂、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团结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全世界无产阶级最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采取联合的行动。为什么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如此重要呢?

(1)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种国际性的事业,没有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就不可能获得彻底胜利。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其形式来说,都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的,首先必须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其内容来说,无产阶级革命却是国际性的。这是因为,共产党人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里都是资本家的雇佣奴隶。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推翻国际资本的统治,才能摆脱自己作为雇佣奴隶的命运,才能使自己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国际性质,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不能单独地完成。

(2)各国无产阶级面对的敌人是强大的国际性力量,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就不可能战胜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资产阶级的国际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形成和加强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经过考察证明,资本的势力从国内伸展到国外,民族之间闭关自守的壁垒被打破,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把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仅要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本国无产阶级,而且还要残酷她剥削和压迫别国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各国资产阶级相互勾结,从而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共同压迫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动联盟。在这样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敌人不只是本国的资产阶级,而且是整个国际资产阶级,所以必须用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战胜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否则,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遭到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为各国无产阶级的团结、战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个核心和基础就不会实现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全世界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它必然要遇到国际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的反抗。无产阶级虽然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具有远见卓识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它在世界人口中毕竟还不占大多数,还显得力量单薄。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努力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这方面,《宣言》也为无产阶级,尤其是它的先锋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国内,“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国际范围内,“共产党人到处都力争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进程中,只有建立广泛的国内和国际的统一战线,才能改变敌我双方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达到自己的目的。

六、《宣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宣言》发表之后,在世界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宣言》第一个英译本于1850年在伦敦发表的时候,宪章运动的领导人就特别说明:“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章。”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也还把《宣言》列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15种或20种书中的一种。1999年12月底,当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时,路透社曾评价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宣言》的影响为什么如此深?原因就在于《宣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宣言》在它诞生以来的1 60多年时间里,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宣言》是具有极其深远历史意义的不朽的伟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敢于突破,表现出理论上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继承、革命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剥削阶级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最有力量的伟大阶级,这就否定了那种所谓“智者”、“贤人”创造历史、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揭露了资产阶级革命只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和其他非无产阶级运动脱离大多数,不能代表大多数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破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和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神话。《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奠定;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已基本完成;标志着马克思和思格斯剩余价值学说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已经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已经被掌握;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已经实现,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问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已经开始。因此,《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从此,这种理论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受到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有史以来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革命理论。

(二)《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宣言》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原则性的和策略的纲领”。它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宣言》的发表表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少数文人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制造出来的脱离实际的理论,它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物质基础,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汲取营养,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而诞生、发展的,它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生机勃勃的革命理论。它也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摆脱了以前那种自发的斗争状态,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上。从此,无产阶级有了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可依赖的社会力量。《宣言》的基本原理和所规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又是任何一个真正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必须遵循的。因此,《宣言》一发表,就使许多国家的工人按照其原则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从世界范围内看,《宣言》又成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的基础,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团结的纽带。

(三)《宣言》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界限

《宣言》除了驳斥资产阶级诽谤与攻击共产主义的种种谬论之外,还深刻地批判了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的喧嚣,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界限。

19世纪40年代,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粉墨登场,都在工人运动中宣传自己的理论观点,出现了五花八门、甚嚣尘上的局面:妄图开历史倒车的贵族们宣扬封建社会主义;在新兴资产阶级身旁苟延残喘的小生产者宣扬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某些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宣扬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为“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宣扬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宣扬“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此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严重地阻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统统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它们的实质就在于妄图把社会历史的车轮向后拉,从资本主义社会倒退到封建社会中去。因此,对于这些反动思潮,必须给予坚决的回击。对于那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运动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改良派所搞的那套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要揭露他们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的阴谋,以防止广大群众受骗上当.至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阶级斗争越发展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大扫荡,为国际工人运动树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旗帜。《宣言》对当时欧洲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为正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同时,它叉为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展正确的反对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四)《宣言》为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缎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思格斯既充分阐发了他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又高度概括了他们在革命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宣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由于《宣言》是根据工人阶级的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所以受到各国工人的热烈欢迎,很容易被工人阶级所接受,因而它很快地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传播开来。从此以后,各国工人阶级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召唤下,紧密团结,互相支援,展开了旨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伟大斗争,并且把这一伟大斗争不断地推向前进。正是在《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策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并使社会主义在部分国家变成了现实。自《宣言》问世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经历了惊涛骇浪,有成功、有胜利,也有挫折和局部失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遵循《宣言》的理论原则和策略思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就熊走向胜利,而一切违背《宣言》精神的运动终究以失败告终。

《宣言》是一部开创历史新时代的著作。它所阐明的理论和策略为新的时代增添了光辉。列宁认为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尽管情况发生了更多更大的变化,《宣言》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历经实践检验之后更显出真理的光辉。可以断言,只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没有最终结束,共产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宣言》所阐述的根本原理,始终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行动的指南。

下载解读共产党宣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共产党宣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产党宣言经典解读

    共产党宣言经典解读 1. 逐章解读 摘要:一百六十多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至今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指导、鼓舞着国际无产阶级的实践,以其经典的力量不断发挥着光和热。这篇文章围绕......

    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共产党宣言》(又被译为《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

    解读共产党宣言 递交入党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解读共产党宣言 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们这学期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培训部总支 陈志谦 1847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一)时代背景 为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一方面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并在此基......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联合起草的一部党纲,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纲......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