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本部)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及时将发现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工作;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配合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学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2017年1月1日
第二篇: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意义:由于传染病多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变化快,病性危重,并发症多且重,同时还具有传染性的特点。所以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求传染病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巾做到严密细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赢得时机,并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扩散。
与此同时,传染病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水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战胜传染病。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市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6、每月28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2、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1、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2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新进人员岗前培训。
4、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5、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1、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6、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7、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8、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1.门诊及急诊室必须备有足够的消毒无菌瓶供采集食物中毒病人的有关检查使用。
2.门诊和急诊室的接诊医生发现可疑食物中毒的病例,必须在用药前采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样本。如无呕吐物或排泄物则需采集洗胃液或肛拭样本。并应逐项填写疑似食物中毒病案登记表。
3.所采样本应立即送本单位实验室或所在地的区级卫生防疫机构检验。4.在积极进行抢救治疗工作的同时,由接诊医生或当班护士按“可疑食物中毒报告表”报医院预防保健科。
5.遇有危重病例或连续接诊5名以上具有同一进餐史和相同症状的可疑食物中毒的患者,接诊医生应立即报医院领导,院领导接报后,应立即组织救治工作。
6.预防保健科接报后,应立即先以电话报所在的区级卫生防疫机构。
第三篇: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第一节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一、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传染病,在门诊确诊或疑似的病人一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报卡率和报卡及时率达100%。
二、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区疾控中心。
三、专职疫情报告员负责审卡、登记,统计分析,按规定时限网络直报。
四、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都应按规定时间填写正规的传染病报告卡片。
五、发现传染病漏报、迟报、项目不齐全、地址不详等卡片,除了让经治医生补报外,酌情扣发当月奖金。
六、负责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报告制度的培训。
七、定期对全院的疫情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向主管院长和医院疫情管理委员会汇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九、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十、发现传染病人要及时转诊,并按规定要求对病人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第二节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门诊部具体负责本院门诊病人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传染病门诊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二、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传染病门诊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三、各科室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四、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不具备某种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七、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并做好终末消毒。
八、传染病门诊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九、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第三节 传染病培训制度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更好地开展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新来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安排,计划进行一次以上的全院职工疫情报告的培训。
2、对新来人员必须进行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岗前培训。
3、对全院职工疫情报告的培训时间主要在上半年,对新人员的培训主要在上岗前。
4、疫情报告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分类、报告方式、报告时限等。
5、疫情报告培训后,出具相应的的传染病报告试题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6、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报告方式进行及时培训。
第四节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一、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传染病,在门诊确诊或疑似的病人一律书写日志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报卡率和报卡及时率达100%。
二、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立即报告防保科或感染管理科,防保科和感染管理科向报告疫情领导小组汇报,确认后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三、防保科有专职疫情报告员负责收卡登记,网络直报。
四、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都应按规定时间填写正规的传染病报告卡片,专职疫情报告员每天检查收集卡片,发现错报、迟报、不合格的卡片进行登记,及时处理。
五、防保科定期到各科室核对疫情报告情况,同时每月要进行自查发现传染病漏报迟报、项目不齐全地址不详等卡片,除了让经治医生补报外,视情况根据传染病奖惩制度进行处理。
六、防保科负责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报告知识的培训,通过答卷组织讲课和随机提问。
七、防保科定期对全院的疫情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向主管院长和医院疫情管理委员会汇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第五节 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一、责任报告人在接诊所有就诊病人时,必须在登记本上作好记录。
二、门诊日志登记:各科门诊医生做好门诊就诊病人登记工作,项目填写齐全。
三、出入院病例登记:各科室及时对本科室的出入院病人进行登记,项目填写齐全。
四、临床科室、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填写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学校班级、电话号码。
五、检验科发现与传染病有关的化验结果,住院病人应将化验结果返回主管医生处,门诊病人,将化验结果送到肝肠门诊,以便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诊断、报告、登记、转诊。
六、放射科发现与传染病有关的检查结果,住院病例应将检查结果及时返回主管医生处,对于门诊病人应详细登记病人信息,并将结果通知首诊医生,以便对发现的传染病及时进行诊断、报告、登记、转诊。
七、防保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八、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医院。
第六节 传染病管理自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
二、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三、防保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四、防保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五、防保科对检查情况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节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与流行,保障工作人员和就诊患者的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二、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给予罚款处理。
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10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扣50元。
2、对一个月内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奖金、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三、根据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情况,与年终评选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挂钩。
四、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第八节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预防保健科负责。
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臵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四、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检查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登记,发现传染病病例及时与责任报告人联系,以防漏报。
五、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
六、预防保健科除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七、疫情管理人员应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八、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臵。
第九节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腹泻病门诊要求专人、专室、专设备、24小时值班。
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
3、腹泻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4、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必须按照肠道传染病专用登记本项目详细登记,不得漏项,住址要填到最小单位。
5、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
6、发现甲、乙类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上报疫情,每周一将腹泻就诊人数网报区疾病控制中心,对漏报、满报、迟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第十节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准时上岗,中途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2、医务人员在岗时必须按照常规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3、诊室必须保证通风良好,保持清洁。
4、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做好双向防护。
5、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日志,并做好病人转运交接记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一旦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6、凡发热人(体温38°以上者)一律拍胸片、查血象,并按要求做好基本必要的检测工作。
第十一节 传染病首诊负责制
1、院感科具体负责传染病管理工作,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及相应制度,收集、积累、整理信息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
2、门诊部主任及急诊科主任应是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成员,应对轮转医师、进修医师宣传、介绍疫情报告制度。
3、首诊传染病医师应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下称传染卡)和转诊工作,并指定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相对固定)对每天的门诊日志与传染卡进行核查,发现漏报应及时督促当事人补报。首诊传染病医师应负责填写传报卡和转诊工作。
4、各科室设臵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及时发送传报卡至院感科,院感科负责各病区所有传报卡的签收、分类登记并进行网络直报。
第十二节 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医院传染病工作的日常管理。
二、为所有可能诊疗传染病病人的门诊、急诊科和住院部备传染病登记本和传染病卡片;检验科和放射科备检验检查结果登记本;院感科备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和传染病院内自查登记本。
三、传染病卡片收发管理:每日(包括节假日)至少1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补充各科室的传染病卡片。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妥善保存三年。
四、传染病登记: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检查有无错项、漏项等,并与门诊或住院传染病登记本核对,在院感科传染病登记本上做好记录。
五、按规定做好传染病、性病、慢病和死亡的网络直报工作。遇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罕见疾病、新发疾病及其它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疫情,需立即电话告知院领导、科长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传染病报告登记自查:按照自查奖惩制度的要求,每月开展一次全院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的自查,做好自查记录,及时报告科长,按规定实行奖惩。
七、传染病培训:按照传染病管理培训制度的要求,协助科室做好培训工作,保存培训通知、签到本、讲义、培训效果评估等记录。
八、做好乙肝疫苗的领取、发放和资料保存工作。
九、协助完成科室的其他工作。
第十三节 传染病诊断制度
为了对传染病做出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和早期隔离治疗传染源,根据医院实际,特制定以下传染病诊断制度。
严格执行《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进行正确诊断。
1、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2、认真询问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包括病人居住区域或近期所到区域是否有该种传染病发生流行,与病人及病畜的接触史、个人及环境卫生状况、既往传染病史及预防精神病史等。
3、详尽的询问病史及认真、细致、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病例的临床资料。
4、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采集相应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5、对病例的所有资料应作详细的记录妥善保管。
第十四节 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管理制度
1、所有门诊医生均应有单独的门诊日志登记本,不得多名医生共用一本门诊日志。
2、门诊日志应包括以下基本项目: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初诊和复诊等。
3、门诊日志项目应填写完整准确,字迹清楚,项目填写完整率应达100%。病人现住址应填至所在镇、村、社或街道、门牌号,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4、所有住院科室均应设臵出入院登记薄。
5、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以下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基本内容。
6、所有住院病人均应作出入院登记,登记率应达100%。
7、出入院登记项目应填写完整,完整率应达100%。
第十五节 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放射科均应设臵检验、检查登记本。
2、每例病例检验、检查结果应作登记,登记率达100%。
3、检验科的检验登记本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送检科室、送检日期、病人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检验人员、报告日期等。
4、放射科的检查登记本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报告日期等。
5、检验科、放射科异常检验、检查结果必须及时反馈送检医生处。
第十六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一、定义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定义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传染病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暴发往往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所引起。
二、处理机制与流程:
1、值班人员接到聚集性症候群事件报告后,应详细了解并记录以下情况:
(1)报告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报告时间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经过。(3)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特征。(4)病人数量及分布特征。
(5)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和困难等。2、报告院长,由院长决定在2小时之内报告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局,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采样工具、调查表格等初步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4、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对现场采取应急控制、污染因素的措施,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
5、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6、事件完毕后进行总结评估。
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了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突发性传染病,规范突发性传染病发生后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臵措施,指导突发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特制定《医院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成立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的医疗救治领导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丁友明
副组长:何忠诚 熊殿辉
成 员:王绍培 王平张晓华 韩本权 陶 松 邓 义 戴高文 张先益 朱 容 李 奎 银登才 王华英 张 炜 李平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张炜兼任,副主任由王绍培、韩本权兼任。办公室日常事务由邓义负责。传染病爆发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实行各科主任负责制;各科室主任是具体负责人。
二、传染病爆发专业应急队伍 医疗救治组: 组 长:熊殿辉 副组长:王绍培 韩本权
成 员:张先益 陈定涛 吴选林 彭文曙 朱 容 主要职责:传染病爆发的医疗救治工作。
三、物资准备及任务:
(一)医院急诊科确定救护车一辆,保证车况良好,24小时待命,保证按到通知后10分钟内出车奔赴现场。救护车内配有氧气装臵、急救箱及急救药品和检查仪器,由急诊科护士长专人负责检查补充。院内急诊科及相关科室随时做好急救物品的准备,做到充足完好。
(二)总务科要做好传染病暴发所需物资储备工作,如消杀药品和器械以及传染病控制所需的防护用品如隔离衣、靴子、帽子、手套、流调表格、污物袋等。
(三)传染病发生后的工作任务
传染病发生后,在区委、区政府、区卫生局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各科室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指令,实行各科主任负责制。一旦接到通知,做到快速反应、快速行动,迅速到达灾害现场,投入应急医疗救治工作,要立即做好院内人员器械、药品、床位等准备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实施对来院伤员的抢救。
1、传染病的监测
重点监测和报告的传染病: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等。
2、疫情报告
(1)霍乱、病毒性肝炎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当日上午9时前由院感科将疫情报告到区疾控中心。
(2)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地点、单位、时间、发病人数、初步诊断及所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3、医疗救治
传染病爆发后,医院根据需要组织救灾医疗队深入一线救治患者。
4、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媒介,做好来院救治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和教育的动员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把简便易行的各种防治措施和卫生知识传播给群众,促进群众自觉地提高自我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篇:传染病管理制度
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制度
一、门诊值班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一旦发现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限内将报告卡填好,做好登记,报告给传染科管理人员。
二、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明确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时行网络报告。
三、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定: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14岁以下患者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四、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五、每日值班医生做好传染病自查自纠工作,并及时在传染病自查自纠登记本上填写并签名。
六、本辖区内各村卫生室和私人诊疗机构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应按规定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至我院传染科实行网络直报。
七、中心领导小组对不报、漏报和迟报传染病疫情的门诊值班医生和村医,按传染病疫情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罚。
第五篇:传染病管理制度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
(一)各职能部门职责:
1、医务科:下设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应急办、传染病疫情报告专职管理人员。
(1)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业务管理和制定管理制度;相关技术知识培训;定期进行漏报迟报督导检查;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总结。
(2)应急办:组织对因传染病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3)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卡的收集、登记、审核、网络报告。
2、院感办: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消毒管理和职业暴露及防护等知识培训。
3、总务科:负责检查监督污水处理、电梯间、太平间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转工作并做好记录。
(二)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药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9号)。医院制定的传染病管理、报告、登记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传染病漏报自查制度等。
(三)管理工作和考核目标
1、日常管理工作: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最少一次(包括节假日在内)到各科室收集首诊医生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网络报告之前审核报告卡填写是否完整,及时补充相关信息;完成登记和网络报告。
2、督导检查工作:
(1)每月检查门诊医师的电子门诊日志是否漏报传染病,门诊日志的登记率达90%以上,要求详细登记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不可缺项。
(2)每月检查病案室归档病历首页信息,是否漏报传染病。(3)每月检查放射科、检验科原始登记,是否漏报传染病。
3、考核目标:
(1)各科室传染病报告率100%,漏报率0%,迟报率低于5%;(2)将每月管理监测项目的结果纳入医院医疗质量考评,与科室的效益工资挂钩。
二、传染病发现、登记制度
(一)传染病发现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放射科检查登记本、检验科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确诊病人、疑似病人,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二)传染病登记
1、门诊医生应完整填写门诊日志,其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初诊或复诊(共10项);
2、住院管床医生填写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初诊或复诊、入院诊断、入院日期、出院诊断、出院日期。(共11项)。
3、放射科、检验科做好原始数据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社区检查科室、申请医生、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检查时间、详细现住址、联络电话(共10项)。
4、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负责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其内容分别比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多报告人、报告日期、登记日期、登记人、报出时间等5项。检查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是否完整,缺漏项目网报前补齐。
5、传染病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以下台帐,传染病报告卡收、发登记本,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网络故障登记本,自查记录登记本,记录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自查记录及上级检查记录。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报告内容
1、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45种)(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HIV阳性、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百日咳,白喉,猩红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晚期、隐性、早期胎传、晚期胎传),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基孔肯雅热。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3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人、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2)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3种):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死亡、AFP(14岁及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
(3)广州市政府规定报告的传染病(3种):水痘、恙虫病、肝吸虫。
(4)其他规定报告监测的性病(3种):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衣原体感染。
(5)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下列情形: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3、医院死亡病例
按卫生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规定:我院门、急诊及住院的死亡病例,均由医务科进行网络直报。
4、法定报告的性病 艾滋病(HIV阳性)、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二)、报告时限:
2、报告时限:报告时限计算,以门诊日志、病历、检验结果报告发出时间、放射科诊断结果报告时间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准。
(1)2小时内报告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发现上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同时应立即电话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2)24小时内报告的传染病:
就诊发现的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疑似诊断或临床诊断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
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重点监测传染病、广州市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性病实验室诊断、或者临床诊断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计算,以门诊日志或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准。
发现疑似突发公共事件,应即时报告医务科应急办,由应急办电话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三)报告程序:
1、传染病、性病报告
初次报告:责任报告人(执业医师)首次诊断传染病、性病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疫情登记。
订正报告:责任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因传染病死亡病人也应该进行订正报告。
2、结核病报告:
发现疑似、确诊肺结核(含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责任报告人须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病人转诊单》。
3、突发公共事件报告:
发现突发公共事件,组织抢救患者的同时,立即填写《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卡》,电话通知应急办或医院总值人员。疫情报告人员核实情况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报告。
(四)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转诊、确诊采样:
(1)报告乙肝、伤寒、菌痢、麻疹等传染病,除了填写传染病卡外,医生须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报告疑似结核病的医生须填写结核病人转诊单,介绍患者前往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确诊患者由专科医院规范治疗。
(3)报告麻疹的医生必须协助采集血标本,交疫情管理人员送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完成确诊检测。
(4)报告性病的首诊医生,须介绍患者到皮肤科等性病专科归口 治疗,专科医生须完成性病专科门诊病历,并且按照性病管理制度,完成性病患者的追踪治疗。
(5)报告HIV初筛阳性,医生须协助采集第二份血标本,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两份血标本,送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完成确诊检测。同时完成初筛阳性知情告知。HIV确诊阳性须按照艾滋病项目管理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外,还须填写艾滋病附卡,基本信息卡。
(五)报告卡填写要求:
医生填写报告卡应按照规定填写所有项目,不能缺项漏项。特别应该注意填写的项目是: 1、14岁以下患者必须填写家长姓名。
2、传染病卡必须填写患者或家属联系电话。
3、工作单位与职业一定要相符合,学生、幼托儿童传染病卡,工作单位栏目必须填写学校或幼儿园名称,及所在班级。
4、现住址需要填写详细的门牌号码,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必须详细填写户籍地址,方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患者追访、转诊。
5、报告乙肝、丙肝、血吸虫传染病必须填写急性或慢性。
6、诊断时间必须详细填写到小时。
7、报告性病、艾滋病必须填写性病报告附加栏。
四、传染病知识培训考核制度
(一)院内组织培训
1、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学习
全年有计划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医院传染病、性病等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掌握传染病报告方式、病种分类及不同病种报告时限,报告程式。
2、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根据传染病季节性流行特点,医院有计划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参加常见和多发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及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当年新发现传染病知识,季节性暴发流行传染病知识,培训后进行考试,要求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
3、上岗前培训
新毕业、新调入、实习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必须接受传染病、性病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二)外出学习培训
1、定期选送临床科室业务骨干,参加广州市或黄埔区疾病控制中 心、卫生局组织的传染病培训班。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派送专项工作人员,参加广州市或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卫生局组织的传染病专项培训班。
3、根据工作需要,选送医务人员前往省、市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进修学习。
五、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由医务科和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传染病、性病管理领导小组每月自查一次传染病漏报、迟报情况。重点检查病案室;门、急诊医生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狂犬疫苗登记本;检验科各种化验登记本,放射科肺结核报告转诊登记本;住院部各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住院日志;各社区中心传染病登记本和相关资料;结核门诊登记本及相关资料,西药房结核病免费药品发放登记本;妇产科、西药房疫苗管理记录表。
2、医院传染病、性病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传染病自查登记本,做好漏报、迟报、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检查记录。各社区中心建立传染病自查登记本,做好中心传染病自查登记,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卡填写缺项、漏项,肺结核转诊,疫点处理自查结果登记。
3、医院传染病、性病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按照社区千分制检查内容,检查各社区中心传染病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4、每月在医务例会上向院领导和各科室主任,汇报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每月院内自查总结,内容为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的整改意见,以及上月检查存在问题改进情况。
六、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
1、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广州市传染病防治规定》,出色完成传染病管理任务的,医院将予以物质、精神奖励。
2、医院将疫情报告工作列入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考核内容。凡是违反传染病管理有关条例,不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传染病登记,并在规定时限内报告传染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结核病转诊,麻疹血标本采集,造成传染病漏登、漏报、迟报、肺结核未转诊、麻疹标本未上送,报告卡填写缺项、漏项的医务人员,每例扣罚当事人该年专业技术考核成绩10分及200元,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由医院或区卫生局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传染病的院内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扩散、流行,我院特制定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1、发现确诊、疑似传染病患者,责任报告人(首诊职业医师),必须详细采集患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基本信息,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必要时首诊医生在治疗前,需要完成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各类标本采集、保留。并且及时将疫情逐级上报科室、预防保健科、医务科或医院应急办。
3、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及时通知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来我院进行相关的医疗观察、检测。
4、预防保健科负责追踪、访视患者密切接触者。达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标准时,由医务科或医院应急办向黄埔区疾病控制中心、区卫生局报告疫情。
八、向疾病控制中心和医院领导汇报疫情制度
1、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4种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必须在2小时内以电话形式向应急办和院领导汇报,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首诊医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电话通知预防保健科,应急办。由医务科根据不同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进行抢救。医生填写传染病卡,及时通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2小时之内完成网络直报,必要时向院领导和疾病控制中心汇报。
九、社区中心传染病病例或接触者管理和现场疫点处理 1.现场疫点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社区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接触者社区管理:按要求落实鼠疫、霍乱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居家隔离访视、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等社区管理服务,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按要求落实病毒性肝炎、麻疹、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患者个案调查、访视、标本采集和应急接种等社区管理服务,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
4、其他工作:定期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等传染病防控重点单位进行巡查,指导传染病防控工作,参与现场疫情处理;协助做好有 关传染病病原学、血清学、症状监测或相关因素监测等各项传染病监测工作,做好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十、医务人员传染病分级防护标准
1、一级防护:适用于传染病普通门诊的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工作时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严格执行洗手及消毒制度: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兵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感染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感染者身上采集的标本以及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感染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空气隔离与飞沫隔离。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各项制度:进入感染病区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防护鞋,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感染患者实施吸痰术、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隔离留观室、隔离病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必须配置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盛装各类锐器,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二0一四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