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

时间:2019-05-15 11: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

第一篇: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

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1、对待个人生活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理总是那样衣冠整洁,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 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臵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 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2、纺线能手

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军民为了粉碎日、伪、顽的封锁和包围,战胜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周恩来副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同志们一起参加生产,积极学习纺线。周副主席的右臂曾经受过伤,伸屈困难,但他全然不顾,克服困难,虚心学习,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全套纺线的本领,并纺出了头等线。周恩来同志的模范行为,鼓舞了同志们的生产热情。一时在中央各个机关掀起了纺线热潮,从黎明到夜晚,驻地到处响起‚嗡嗡‛的纺车声。

为了总结交流经验,周副主席还建议机关干部进行一次纺线比赛。

1943年3月1日上午,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里,几十架纺车整整齐齐排列成行,一场紧张的比赛就要开始了。这 时,周副主席带着王震同志赠送的纺车,和任弼时同志一起来到礼堂。周副主席对大家说:‚我们也是来参加比赛的,大家互相学习吧!‛同志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评判委员一声令下,比赛便在热烈紧张的气氛中开始了。全场几十架纺车齐鸣。周副主席沉着应战,动作协调,一条条均匀的线被输出来了,上到线穗上,不一会,—个像小白萝卜一样的线穗就被摘下来了。

从上午9点到12点,纺线比赛在统一号令下结束了。周副主席满面笑容地站起来,兴奋地说:‚劳动是一件愉快的事,同困难作斗争,真是其乐无穷啊!‛

评比结果,周副主席被评为纺线能手,纺的线被评为甲等。当场举行了颁奖仪式,并决定把他纺的线送到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3、粗茶淡饭

周恩来衣着十分俭朴,餐食同样简单。这一点,就连他的有些亲戚,一开始也是不大了解的。但是,当他们有机会和总理生活之后,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了。

1959年,周总理有个在部队当飞行员的侄儿周尔萃在北京治病,常去看望伯父母。有一天,总理对尔萃说:‚今天请你这个飞行员吃一顿‘金银饭’。‛尔萃听了,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好饭。临吃饭时,才看到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的粥。总理说:你们飞行人员,是吃不到这种饭的,过去我俩在延安,常吃这种饭,叫做‚革命饭‛。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

1961年春节前,周总理一位在青岛工作的侄儿保章第一次到伯伯家作客。那几天,在家和两位老人一起吃饭的,除这位青岛来的侄儿外,还有总理的另两个侄儿尔辉、尔萃兄弟俩。第一顿中餐有三个菜:两个素菜,一个有少量肉丝的荤菜,一碗菜汤。而一盘荤菜,还是为了第一次来看望伯父母的侄儿加的呢!在吃饭时,端来了四个杂粮面做的窝窝头。保章伸手就去拿,他想自己应该吃粗粮,是年轻人嘛!而伯母却将他的手拨开,笑着说:‚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事后,他从兄弟那里了解到,伯父母在困难时期,带头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是经常吃粗粮的。

1963年,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侄女保庄和侄女婿第一次去看望总理,在中午也受到了款待:除素菜外,加了一盘红烧鱼。吃饭时,工作人员说:‚你们伯伯和伯母关照给你们加两个菜,可是他们临时有事,都不能回来陪你们了,你们自便吧!‛小夫妻俩很拘谨,没有动那盘鱼。第二天中午,伯伯、伯母和他们一起吃饭了,端上一盘鱼,还是昨天他们没有动筷子的那一盘。这件事一直印在他们脑子里,使他们以后从不随便倒掉剩饭剩菜。

4、乘坐公共汽车

195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北京图书馆门前的公共汽车上,排着一长列等待上客的乘客。过了一会儿,一辆公共汽车开来,大家先后上了车。这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车上比较拥挤。忽然,不如是哪位眼尖的乘客认出了周恩来总理也站在车上,激动地叫了起来。这一叫,使得整个车厢顿时活跃起来。原先坐着的乘客都立刻站了起来,争着给周总理让坐。周总理让大家继续坐下,自己仍然站着。

好多乘客围在周总理身边,激动地说道:‚总理工作那么忙,还来和我们一起乘坐公共汽车,我们过意不去呀!‛

周总理热情地回答说:‚我也来体会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一路上,用总理亲切地同乘车的职工们谈心,问日子过得怎么样?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要多长?等等。他问得是那么仔细,听得又是那样的认真。

原来,周总理听说北京市公共交通拥挤,许多职工上下班很不方便。为了实地了解情况,解决群众困难,就亲自来乘坐公共汽车,接着又改乘了电车,在北京绕了半圈。根据他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所了解的情况,指示交通部认真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在周总理的关怀和直接过问下,当时北京公共交通拥挤,职工乘车难的状况,很快有了较大改善。

5、自我服务的“家风”

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采办,这是周总理的家风。

有一次,周总理的侄女保庄同伯父母一起吃饭,总理的一碗 饭吃完了,保庄忙站起来为他添饭,因为这是晚辈的义务。但却被总理谢绝了,他笑着说:‚让别人添饭?我们周家没这个规矩!‛说着,自己用不方便的手去盛饭,并把偶然放在桌子上的几颗饭粒,捏起来放在嘴里。

还有一次,周总理的侄儿保章从外边回来,看到伯母戴着老花眼镜在缝被子。‚这样大的年纪,这么忙的工作,怎么还处理这样的家庭琐事?‛他心里很不安。他是军人出身,会缝缝补补的,就连忙找到针线,帮助伯母一起来缝。别的人发现了,也凑上来帮忙,在笑声中一起把一条被子缝起来了。

6、亲属“丝毫不能特殊化”

周总理教育亲属,特别是教育晚辈,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要他们‚丝毫不能特殊化‛。他的侄子、侄女、侄媳,无论是住在淮安的或是住在广州、湖南、青岛、西安、南京的,第一次来京探望伯父伯母,总理总是对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伯伯当了总理,自己就高人一等。一定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丝毫不能特殊化!‛

周总理不只是谆谆的教育,而且给他们作出了许多不能特殊化的规定。例如,他们进京探望伯父伯母,都得住国务院招待所,都得买饭菜票到食堂就餐,有工资收入的还得自己付钱,如果到国务院礼堂看戏或看电影,都得自己买票入场,从来不给优待券。同伯父伯母一起照相,每人只能拿到一张相片。周总理总是说:‚你们不要拿着与我照的照片去炫耀自己,滋长你们的特殊感。不多给你们,免得你们送人,以显示自己了不起。‛

周总理是绝对不许晚辈们扛他的‚牌子‛的,严格要求他们在填写履历表和入党志愿书的时候,都不得填写与他的关系。1974年,有一个侄儿调动工作,邓颖超同志还趁着侄媳来京的机会,在电话中转告总理要他们到新的地方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讲出去。周总理曾多次对晚辈说: 你们要是说出与我的关系,人家知道你是总理的侄子,就会处处照顾你,你就会产生优越感,你的进步就慢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给我最好的表示,就是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好接班人。‛另一方面,总理又严格要求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与我的关系,不能草率从事。‛周总理的晚辈们,都自觉遵照伯父的教导去做。周尔辉同志在北京读中学、读大学,又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前后十几年之久,可是人家并不知道他是周总理的侄子。直到他申请入党时,党组织派人去淮安调查他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他同周总理的关系。

周总理有个姨表妹在旧社会是个受苦受难的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她敢于冒生命危险去梅园村看望大表哥。上海解放以后,她没有工作,就写信请周总理帮忙,后来,邓颖超同志给这个姨表妹写了信,告诉她,表哥不能利用职权为亲友安排工作。强调这是我们党多年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谁也无权破坏。

周总理有个表哥叫万叙生,他和周总理童年时期相处得很 好。1950年8月,周总理曾在中南海热情接待过他。这个表哥,牢记周总理要他好好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在扬州市街道工作十余年,成绩卓著,受到政府表扬。1962年,他曾写信给周总理,周总理请办公室的同志代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说:‚关于你要求解决四女工作和前所在机关对你家庭照顾之事,这是关系到遵守国家制度和服从国家需要的问题,总理说他没有权力要求国家对自己的亲友给予特别照顾,他从来也没有这样做过。四女现在有临时工做,很好,要教育她不管参加什么劳动都一样,都是社会不同的分工,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缺少的工作,都是光荣的。‛当然,周总理对于表哥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是适当帮助的。他随信寄去人民币60元,还寄去一些衣服,帮助表哥解决一些急需。

周总理不许亲属特殊化,却要求他们把革命工作做得特别好,他多次对晚辈说:‚如果说要特殊,你们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

7、故居约法

周总理故居在淮安县城驸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位臵在城中心的镇淮楼和西北角的文通塔之间。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小院落组成。东边院子大门向东,临驸马巷,原有三进十三间房屋,其中第三进的三间是周总理诞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二进西间北屋和拐角相连的三间东屋是总理幼年读书的地方。

这两个院落是周总理的祖父周攀龙在淮安做县官时和他的 二哥周亥祥合买的。买了这处住宅以后,他们就在淮安定居下来。由于周攀龙做官时间很短,不太富裕,所以,这处住宅的标准,在当时的淮安,只具有中等或中下等水平。他们两房人口很多,又没有田产,住得不算宽敞。周攀龙不久就去世了,家里一天天穷下来。周总理的父亲仅仅在外面做点小事,没有能力把家属带出去生活。

就是在这所宅院里,1898年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周恩来同志。他从出生到12岁离开家乡,这段童年生活,除在清江浦外祖母家的生活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周恩来同志童年时代在家乡的生活,虽然是珍贵的、多彩的,但却是艰辛的,是伴和着愤懑、不平和泪珠的。他热爱哺育他成长的这块土地和人民。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总理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这表达了故乡人民的愿望,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周总理1952年从侄儿尔辉的来信中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修理费。

1953年,周总理派警卫员护送在京的八婶母回淮安。临行之前,他交代警卫员几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淮安县委把他的旧居处理掉。县委很理解总理的高尚品德和严于律己的精神。但作为县委来说,有理由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干部、群众的心愿。后来,还是对西边宅院的三间堂屋进行了较大的整修,因为那是整个旧居的一所主要建筑,而且因年久失修就有点危险了。

这件事终于也传到了总理那里。为此,1958年淮安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还吃了批评。总理说:听说你们把房子翻修了?这不好!我不是一再给你们带信吗?王汝祥说:‚是修了。因为尔萃是军人,我们是作为照顾军属处理的。‛总理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房子不能修。坏了可以拆掉,砖头、木料可以盖工厂,我有权这样处理嘛!

总理还特地写了一封信请王汝祥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千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要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两年以后,当总理接见淮安县委另一位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到这件事。这一次就比较严肃了:1958年王汝祥同志来,我叫他回去处理掉我的房子。他‘骗’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处理,是吗?‛刘秉衡作了多方面的解释。总理听完以后,说:‚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决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第二天,邓颖超同志又为这件事专门找刘秉衡谈了话。她说:‚总理多次说了,一定要把他住过的房子处理掉,不能和毛主席旧居比。如果不拆,也可以用起来,办幼儿园,办图书馆,或者让人去住。总之,要用起来,处理掉……这是总理一贯的意见,我完全赞同。‛ 最后,她还郑重其事地说:‚他是中央领导人之一,你是党员,你们应该听他的正确意见嘛!‛

刘秉衡回淮安以后,向县委如实汇报了总理的严肃嘱咐,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的指示精神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总理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执行后写信向总理作了汇报。不久,县委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的回信,说总理对县委的作法表示满意。

1961年8月,总理在见到侄媳孙云菊的时候,又详细询问了县委对旧居处理的情况。桂云无意中提到:尽管这样,还是经常不断有人来参观。总理对这个情况很重视。他说:‚还是拆掉好,拆掉了可以盖工厂、盖学校嘛!‛他还郑重瞩咐孙桂云说:‚你们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还要告诉邻居,叫他们也不要讲。‛

1973年11月15日晚9时,淮安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国务院办公厅一位负责同志要县委书记接电话。正在值班的一位县委副书记连忙去听。国务院办公厅的负责同志说:‚总理听到反映,要动员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还准备修整房子,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有没有这样的事,向国务院办公厅汇报。‛

14日,县委派一位常委去旧居了解情况。总理的侄儿周尔辉反映,没有人动员居民搬家;也没有整修过房屋;自发来参观的人,大都被谢绝了。当晚,县委向国务院办公厅如实汇报了情况。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来电话,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去参观;

二、不准动员建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第二天,县委常委会正式作了研究,并正式作出了三项决定:

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二、不维修房屋;

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这三条,当晚向国务院办公厅作了汇报。

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

8、公私分明

总理是全国人民的当家人,经他批准的款项成万上亿。但他自己从来是公私分明,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财务制度,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国务院规定,私事用汽车要自付汽油费。周总理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他把上医院、看演出、去理发都定为‚私事‛,要司机同志一笔不漏地记下账目,按时付清汽油费。他在北京饭店会见外宾或接见外地领导同志,过后有时自己休息一下,占用房间

一、两个小时,也要自付房费。有一次,总理在外地接待外宾,任务完成后,他自己出钱请工作人员吃一餐饭。付款时,饭店的同志只计算了成本费。总理一看帐单上的钱是整数,就笑着说:饭钱是个整数,哪有这么巧,一定是少收钱了。他坚持让把每个菜的价钱开列出来,按饭店的售价补足了钱。

9、“让他知道不该送礼”

1960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有个省委送来一些鱼。总理知道后,让工作人员给这个省委去电话,指出这样做不对。对于老熟人、老战友,总理也不赞成送礼。有一位随总理多年的老同志,托人给总理捎来一些果品。总理怕果品退回去弄坏了,造成浪费,就嘱咐工作人员按双倍的价钱,给这个同志汇了钱去,并写信告诉他往后别再送礼。工作人员说:寄双倍钱去,不是叫他为难吗?总理说:对呀,我正是要教育他,让他知道不该送礼。

10、“茶馓一定不能收”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淮安县是县委书记邵凤翥、副书记王纯高参加会议。

准备赴京之前,常委谈了许多问题。在讨论工作之余,有人提到:总理一直惦记着故乡,可一直没工夫回来看看,是不是顺便带点家乡土产,给总理尝尝,一来表达故乡人民的心意,再则也让总理高兴高兴。可是,也有人提出,上次送了一些土产去,总理和邓大姐虽然勉强收下了,却付了一百元,并写信批评我们没有学好中央文件,不一定再送了吧!商量的结果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少带一点,带那最有特色而又最不花钱的。带什么呢?决定带点茶徼。

茶馓是淮安特产的一种茶食,和普通馓子比起来,略为精致一点,主要是技术上巧妙。茶馓是采用上好白面用麻油炸成的,经过师傅的巧手,其细如线,其黄如金,环绕成团,活似一朵正 待开放的金线菊花,更加上触之即碎,香酥可口。

为了带给总理品尝,县里找了最好的师傅,选了上等面粉和麻油。炸好以后,装在特制的白铁皮小桶里。一路上,更是小心翼翼,以防因颠簸而碰碎。因为这里装的是家乡人民的心意啊!

到北京以后,经过联系,邵、王两位亲自把茶馓送到总理办公室。秘书劝他们把原物带回,说总理是从来不收礼品的。邵、王两位一再解释,说这不是什么礼品,是家乡炸的馓子,一点不值钱的东西,不过是表表家乡人民的心意罢了。秘书无可奈何,只好暂时代收下来。

过了两天,邵、王两人被电话召到江苏代表团秘书处。茶馓被退回来了。总理办公室的一位秘书再三解释说:‚你们的心情,总理完全理解。但总理说,茶馓一定不能收。为了这点茶馓,你们用白铁皮做桶子,也是个浪费……‛

邵、王两人沉默了半晌。怎么办呢?最后商议了一下,对秘书说:‚这样罢,已经带来了,总不好再带回去。千里迢迢一片心呐,就照收粮票、照收钱,请你给总理带去吧!‛

秘书笑了。他说:‚你们的主意,我早给总理说过了,不行。他还叫我带给你们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要你们好好学习……‛说着,递给他们一份文件,上面有周总理亲自用铅笔写的批示:

‚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邵凤翥、王纯高仔细读了总理的批示,深受感动。总理的秘书要走了,邵、王两人请求秘书转告总理:‚感谢他老人家对故乡干部的教育,我们要以总理为榜样,发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我们一定记着、永远记着………‛

11、小刘的衬衫

小刘叫刘秀新,是北京低压电器厂的工人。1972年8月3日的傍晚,她骑着自行车上街。她刚学会骑车不久,听见后边汽车喇叭响,心一慌就跳下车来,正站在快车道上。汽车司机赶紧刹车,但还是把小刘刮了一下,衬衫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这时候,小汽车的车窗帘一下打开,一个人关切地向外看着,小刘一见:哟,这不是周总理吗?司机急忙下车问她:‚同志,碰着没有?‛

小刘红着脸,忙说:‚没事儿,没事儿。‛

汽车里坐的正是周总理。他不放心,赶紧叫身边的人员下车,办好三件事:第一,马上用另一辆车送她上医院;第二,不要告诉汽车里坐的是谁,以免引起她心里不安,更不要批评她;第三,要给她买件新衣服。

周总理还有紧急的任务,只好先乘车走了,请工作人员陪小刘到了医院。原来这位同志是周总理的医生。他为小刘作了细致的检查,刚检查完,医院的电话响了,是司机打来的,询问小刘的伤势。周总理听说小刘只是擦破了点皮,才放下心。又过了一会儿。一位国务院的干部匆匆赶来,拿着一件崭新的白色衬衫,硬要小刘穿上。她不肯收,说:‚我的衬衣破了,不怨司机,怨我呀!怎么能让你们给买呢!‛

可是这位干部一定让小刘收下,说:‚不然完不成任务,领导要批评的!‛

小刘明白了,这是周总理送来的衬衣,她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医生还请来小刘车间的支部书记和班长,和他们一起到交通大队去说明事故经过。

第二天,用总理又派人到小刘家里看望,问她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使刘秀新全家深受感动:‚这真是咱们贴心的总理呀!‛

这件包含着周总理的慈爱的衬衣,小刘怎么舍得穿呢?她一直好好地保存着,看见它,就给自己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12、有10个儿女

有人不理解:周总理、邓颖超两位老人家,都拿着应得的一份工资,无儿无女,生活何至于过得这样清苦,钱都用到哪儿去了呢?

1952年,总理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戴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戴志如曾提到:可惜你们没有儿女。总理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10个!说着,伸出5个指头,翻了一番,并用目光征求邓颖超同志的支持。邓颖超同志含笑点了点头。总理接着说:10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总理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10个呢?

还有一件事,是尔辉所目睹的。他曾见总理交过两次党费:一次是7千元:一次是3千元……

第二篇:周恩来故事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周恩来总理尊师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就养成了尊敬老师的美德,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周恩来尊敬一位小学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名叫高盘之,1910年高老师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任教,周恩来恰于这年随伯父来到东北,成为该校的住校生。高老师教学很认真,特别是每当讲述中华优秀儿女的爱国故事的时候,他总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给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就是从那时起,周恩来就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老师十分器重和喜爱周恩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毕业前,高老师为他命名字翔宇,殷切期望少有大志的学生如鲲鹏展翅,翱翔宇宙。行前,少年周恩来也挥毫赠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以后,他一直珍爱着“翔宇”这个名字。一日为师,终生难忘。1950年周恩来已是新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但当他听说高老师的儿子从台湾回到济南后,便立即邀请他们一家到北京,迫不及待地打听高老师的下落。当得知高老师已于1940年去世时,他久久沉默,陷入深深的追念之中。他动情地说:“没有高老师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然后,他索要了高老师的遗照并把它翻拍放大,留在自己身边。后来当他得知师母身体不好时,又托人给师母送去50元钱,并送了一斤白糖给师母补养身体。1962年,高师母病故,周总理亲自写信表示哀悼,并随信寄去100元钱作为丧葬补助。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对自己小学时的老师表达了如此真挚的感情,他尊敬老师的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伟大的人格魅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有关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他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时,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大字。

一天,小恩来和他的乳妈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去睡觉。小恩来刚到床前,突然喊起来:“哎呀,大字还没写呢!”说着,便走到书桌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劝他说:“算了,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完,小恩来便坐在书桌前准备写字。好不容易写完最后一个字,蒋妈妈夺下他手里的笔说:“好了,好了,快去睡吧!”

“不行,”小恩来拉住蒋妈妈的手恳求说,“蒋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真难看,要重写!”

蒋妈妈望着天真而又刚毅的小恩来,心软了,装着生气的样子,说:“好,好,随你去!”

小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了一遍

第三篇:周恩来故事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家好!

我叫,来自一(2)班。我讲的故事题目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 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认真练字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第四篇:周恩来妙语集锦

1、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

记者问他:“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着马路呢?”

周总理听后,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所以简称叫马路。”

记者又问:“总理阁下,在西方,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头走路呢?”

周恩来微笑着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要低头走了。”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他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乘车从北京机场前往宾馆时,周恩来说:“你从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彼岸把手伸过来——23年断绝了来往啊。”

3、1965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定居在上海的美国记者斯特朗八十大寿。周恩来在上海展览大厅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寿宴。

寿宴开始,周恩来在祝酒词中对她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 在场的宾客都感诧异,斯特朗明明是80岁,为什么周总理却说是40公岁呢。

周恩来接着解释说,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40公斤等于80斤,因此,40公岁就等于80岁。

言罢,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斯特朗也会心地笑了。

4、—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现在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总共有18元8角8分。”

当他看到众记者不解的样子,于是又接着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合计为18元8角8分。”

5、1972年2月,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

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

尼克松听后,连连点头赞叹。

6、一次,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周恩来总理负责接待这些贵宾。

进行了简单的会晤之后,贵宾们被请进了钓鱼台国宾馆享用午餐。

席间,周恩来谈笑风生,显得很随和。

贵宾们看到中国总理如此随和,平易近人,就都没有了初到时的拘谨,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名服务员端上来了一道特色汤菜,可能是他初次为外国贵宾服务,心里紧张,在放菜时紧张得颤了一下手。

这一抖,汤中间的那个原本象征吉祥幸福的“卐”标志翻了个个儿,成了“卍”字形,是德国法西斯纳粹的标志。

本来是“吉祥幸福”的一道菜,一下子却变成了法西斯。

所有的外国贵宾也都看到了,他们迷惑不解地望着周恩来总理。

一时间,气氛骤然紧张。

周恩来看了一眼那个符号,略加思索之后,便哈哈大笑,然后对那些贵宾们说: “这道菜是我们特意为先生们准备的,名字叫‘消灭法西斯’。”

当翻译官刚将这一句话翻译完,贵宾们马上热烈鼓掌,宴会的气氛顿时又活跃了起来。周总理拿起筷子,挽了挽衣袖,对他们说道: “来吧,先生们,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7、建国之初,中国因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靠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大搞修正主义,向我国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被我国拒绝。

然而,赫鲁晓夫仍不罢休。

1959年国庆,他亲自来到中国谈判。

在会谈休息时,赫鲁晓夫自作聪明地对周恩来说:“我们两人有共同之处,都是国家的总理。但是,我们两人也有不同之处:我出身于工人家庭,而你,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这不是挺有意思吗?”

周恩来笑笑,不加思索地说:“我们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8、1960年4月,周恩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

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了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 周恩来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

印方却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严肃地说:“中国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才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难道说美国不成为一个国家么?700来年与100多年,哪个历史长?”

周恩来通过700来年与100多年的数字比较,驳得印方哑口无言。

9、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恩来时,看见他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说来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于是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第五篇:周恩来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们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5.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下载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优良作风故事集锦(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伟大与平凡 周恩来的一生都是那么伟大,但他的一生都是那么平凡。他从来都以群众为标准,只要群众生活的好,都快乐,他的生活就好,就快乐。他的生活从来不要求......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

    周恩来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周研读了《周恩来的故事》,让我了解了周恩来总理是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优秀品质已深深映照在我的......

    周恩来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读了《周恩来的故事》,让我了解了周恩来总理是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优秀品质已深深映照在我的心中......

    周恩来故事演讲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立人小学四(3)班的。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周恩来总理尊师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就养成了尊敬老师的美德,并给......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廉洁故事

    周恩来廉洁故事 一、周总理巧拒老部下“土特产” 有一次,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就托人给总理送来一筐桔子,很新鲜,说请老首长尝个鲜。 总理见到桔子,说:"我不需要。" 大家劝:"......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他是一位优雅的君子,大国风度与和蔼可亲在他身上得到统一,让世界都为他的风采所折服;他是一位机智的雄辩家,深厚的底蕴和机敏的思考,让他带领中国外交躲过暗礁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