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提案(精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40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理
提 案 人:李朋德,高吉喜,郭华东,孟安明,韩康,马利,揭新民,潘碧灵,李莉,梁留科,杨元喜
主 题 词:法律,立法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和当前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建议对宪法做如下修改:
1、在“序言”第七自然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加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将“序言”第七自然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在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后增加“人人都有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一、生态文明入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入宪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的意志和重要的执政理念。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有必要在我国根本大法——宪法中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是应对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地接连发生的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山西长治由苯胺泄露引发的严重污染事故,2013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的大规模严重雾霾天气,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忧虑,凸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是转变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的需要。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法律生态化”的要求,即以有利于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指针,对现行法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国家根本大法体现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宪法中加以体现,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入宪的可行性
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有现实基础。我国宪法在第二十六条第一段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有先例可以参照。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入党章。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党的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环境权是公民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是免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权写入宪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环境权入宪是国家保障人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在宪法中确立公民的环境权利迫在眉睫。环境权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其他已经拥有宪法基本权利地位的人权具有平等性。环境权入宪能够提高环境权的权利位阶,加快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的转变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1年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已包含环境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环境权入宪能够显示我国对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视态度。另外,随着国际上以环境议题为中心的国际条约和区域协定不断涌现,环境权入宪的政治性也不容忽视,对于我国开展环境外交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权入宪是转变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推行政府主导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其根源在于公民的环境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环境保护与治理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纵观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环境状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出现了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拐点。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接近这一水平,但环境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改善,一些方面甚至仍在恶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的环境权仅作为一项应有权利而非法定权利,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使环境权法律化,使其能充分发挥健全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的作用。没有公民的支持和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将是管不胜管,防不胜防。环境权入宪有利于提升生态破坏和污染受害者维权的法律依据高度及提高其维权意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的转变。
环境权入宪有利于减少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众的环境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环境诉求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得以解决,转而采取过激行为维护自身环境权益,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中确立环境权,将有利于在单项法中把环境权进一步展开和细化,使公民正当环境权益得到维护,环境诉求得以通过合法途径得以主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环境权入宪有利于在我国宪法中形成完整的社会权体系,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权有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缺乏环境权的社会权体系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完全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环境权入宪可以作为吹响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号角的标志。生态文明是全新的文明形态,可以说是对现有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的改变,需要借助权利的表述形式。环境权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最好的权利表述形式。
(二)环境权入宪的可行性
环境权入宪有现实基础。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已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为环境权入宪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内部支持。国务院于2009年和2012年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均已将“环境权利”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体系之中。我国已有10余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了环境权,这些立法虽然效力与层级较低,但也表明环境权法律化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为我国的环境权入宪积累了经验。我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但其第一条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业化建设的发展”,事实上隐含了环境权的内容。环境权凝炼而明确地表达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环境权入宪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保护法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结果。
环境权入宪有先例可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和潮流。截至2006年,已有法国、俄罗斯、南非、巴西、韩国等53个国家通过新制定或修改的方式对环境权予以了宪法确认。这为我国的环境权入宪提供了借鉴。
环境权入宪有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保障。环境权的实现需要相关配套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保障。我国已经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确立了公民的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环境诉权。这为环境权入宪之后环境权的实现提供了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基础。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2011年环境目标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结
曾都经济开发区2011年环境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工作总结和2012工作计划
2011年曾都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区委、区政府《2011环境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曾都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责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以《2011环境目标考核实施细则》为目标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狠抓责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组建机构。为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开发区开好头,起好步,曾都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成立了由主任万国文同志任组长的2011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目标工作领导小组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重点督办,全面开展工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开发区建立了各级生态文明创建宣传队伍。各村、社区组建了以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为骨干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员队伍9支。宣传队伍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基层、群众进行宣传。同时扎实推进教育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党课、干部培训、农村 远程教育终端等各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环保节约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环保观念、节约意识和文明素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强对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20多个工作联系点加大了联系和检查力度,并加强2010度年全区绿色学校两水中学,生态文明村首义村、六草屋村,生态文明企业湖北泰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管理力度,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科学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生态工业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新区“的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的激励约束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引资中把握好环评关,以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态型工业企业为重点引进对象,坚持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额度3000万元以下、每亩土地投资强度低于50万元的项目不洽谈;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不引进;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上半年新引进的25个项目,都是技术含量高、污染低、符合产业集群化、税收高的企业。
在落实好“工业兴区”战略,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以壮大曾都区工业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开发区秉承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的理念,完善环保绩效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制,保证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开发区内形成了以泰晶电子、方正能源等一批高 科技产业企业以及恒天汽车等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型企业。
3、超前谋划,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生态农业。自2004年曾都经济开发区成立之初,就已将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作为开发区内“四园一区”的重要园区之一进行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完善。紧紧围绕将曾都农产品加工园建成鄂西区域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建立具有外向型服务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建立特色、高效、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企业。一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以畜禽养殖加工为主业的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二是占全国香菇出口半壁河山的香菇加工出口企业三友食品、神农生态公司;三是林板加工企业中盐银港(湖北)人造板有限公司;四是粮食深加工企业金银丰麦面和威龙食品;五是木本油、土特产加工企业田丰土产、神农油脂等企业;六是棉花深加工企业晖宏兴布业、力丰针织等企业。
2011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先进园区。目前曾都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加工企业69多家,从业人员达到近2万人,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产值达到63.58 亿元,出口创汇13000余万美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9 %。
4、搭建平台,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区发展搭建平台,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把抓好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 合起来,打造生态平台。调整规划,对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路网勘测,园区道路“三化”进行重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拓展空间,拉开了开发区园区的发展框架。同时对临316国道两旁的拆迁户和开发区所有因项目建设需要拆迁的住户进行了集中安置,形成市内民居新亮点。开发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学校、节约型机关、生态文明企业等创建活动,推动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家园,对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和学校、村、社区的日常工作的节约行为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5、强化管理,加强环境整治。加强防污减排督查,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园区环境是开发区的“脸面”,是发展的基础,是开发区的对外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开发区始终将环境整治和卫生管理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一是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市、区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做好绿化、路灯安装、破损路面维修、传输光缆等工程的建设。二是加强对花草苗木进行养护、补植,努力建设花园式工业园区。三是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绿化覆盖率。加快污染集中治理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条件,提升园区吸引力。四是积极引导企业进园,形成产业集聚,支持现有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耗电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生产工艺的革新,降低单位工业产值资源耗费量。五是完善园区服务中心功能,组建专业队伍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对生产噪音、建筑泥尘、油烟扰民等问题进行跟踪督查,加强园区绿化、美化和净化,努力改善人居和生产环境。六是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做到土地集约利用,对原材料等资源消耗大的 企业,敦促其扩展原材料来源,开源节流,并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案。如中盐银港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工业原料林基地计划,解决生产原料供求矛盾,能有效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公司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曾都经济开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园区发展的长远目标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园区有部分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产能还比较低。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排污管道、园区绿化等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3、部分社区、村民、企业员工环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12年工作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发区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希望所在。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国内、国外的生态工业先进典型,加大对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在领导层和企业主思想中逐步树立生态工业的新理念、新思维。
2、进一步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按照功能定位,搞好土地储备、利用规划,打造融资平台;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划,严格环保 准入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竞争力。对影响生态工业园建设的项目,实行限期整治,严格按照开发区的发展目标、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好有关职权,切实履行好管理、服务职能,充分展示“小政府、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良好风貌。
3、进一步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壮大园区。根据开发区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按照主要污染削减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快污染治理的进度,对污染超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进一步削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紧紧围绕专用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化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加快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支持以纺织品、电子元件为主的最具潜力的产业加快发展。抓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和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要以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态型工业为主。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开发区主要产业。
4、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类型工业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集聚能力。倾力抓好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引进研发中心入园,无偿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实现管理现代化,产业规模化,资源配置更优化,经济效 益更大化,5、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重点对各村社区居民小区内的环境卫生,占道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整治,逐步消灭泥巴路,完善居民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6、进一步强化督查,落实奖惩。加强与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环保政策和标准,完善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强化职能、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环保生产的监督检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以严格的执法、公明的奖惩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业树立环保意识、规范生活生产行为。
曾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初论一修宪提案权[范文模版]
修宪提案权初论一
韩大元 杜强强
提要:在宪法修改中,先有修宪提案,后有修宪行为。因此,修宪提案权决定了宪法修改的大致范围并进而奠定了修宪权的基础。对宪法修改以及修宪权的研究,离不开对于修宪提案权的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对我国宪法第64条和美国宪法第5条的分析比较,从提案机关和批准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讨论了修宪提案的“时效”问题、批准时限问题以及修宪提案的撤回问题,并对我国宪法中修宪提案权运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导言
在某种意义上,宪法的修改可以大致分为提案与批准两个阶段。在实在法上,各国宪法并没有规定一个笼统的“修宪权”,也没有把它赋予某个单一的主体。相反,各国宪法大都分别规定了修宪提案和对提案的批准,并为它们确立了不同的主体。从程序上看,先有修宪提案,而后才有对提案的批准。在这个意义上,修宪提案权的行使对于宪法修改而言似乎更为重要:正是修宪提案权决定了宪法修改的大致范围并进而奠定了修宪权的基础。因此,对宪法修改以及修宪权的研究,离不开对于修宪提案权的进一步探讨。这是研究修宪提案权的理论意义之所在。同时,各国宪法实践也就修宪提案权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修宪提案一经提出,在未获有效批准之前是否永不消灭?提案机关能否撤回修宪提案?一个提案机关能否对另一提案机关的修宪提案再提出修正?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示了研究修宪提案权之实践意义。本文认为,解决修宪提案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定修宪提案权的性质。因此,本文将以修宪提案权的性质为主线展开论述。基于此,本文的结构将大致安排如下:首先,从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出发,对修宪提案权的性质作出界定。其次,根据对于修宪提案权性质的界定,讨论修宪提案的“时效”问题以及修宪提案可否撤回问题。再次,对我国宪法中修宪提案权的相关问题予以探讨。最后是简单的结论。
二、修宪提案权的性质
通常所谓“修宪提案”的表述,实际上包含了三种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的含义。一是指提案机关向修宪机关提出的物理性质的提案文本;二是指提案机关提出提案的行为;三是指通过提案行为而在提案机关与修宪机关之间形成的特定法律关系。修宪提案权的性质,就表现在提案机关与修宪机关的法律关系之中。
(一)提案机关与修宪机关之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之一
在法理学上,法律关系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其产生的主要基础就是法律规则的存在,社会关系正是经过法律的调整才上升成为法律关系。在宪法上,提案机关与修宪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为宪法所确认和认可,因此,对该法律关系特征的归纳不能离开对于相关宪法规范的分析。现以美国宪法第5条和中国宪法第64条为例进行说明。
按照美国宪法第5条的规定,当国会两院有三分之二的议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在得到四分之三州议会或州宪法会议(各州以何种方式批准宪法修正案,取决于国会的决定)的批准后即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而生效。十分明显的是,美国宪法赋予国会以修宪提案权,而将批准权给予了各州,显示了其浓厚的联邦国家色彩。按照宪法的规定,国会具有修宪提案权,以及决定各州采取何种形式批准修正案的权力。不过,在美国宪法实践中,国会在宪法修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力要广泛得多。在实践中,国会可以规定宪法修正案的批准时限,也可以判断一项修正案是否得到了四分之三州的批准而生效,还可以裁断各州是否可以有效地撤销其先前的批准行为。[5]在1921年著名的Dillon v.Gloss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称,由于宪法授权国会可以提出修宪提案、安排全国宪法会议以及决定修宪案的批准方式,因此,宪法实际上赋予了国会安排修宪的广泛权力。[6]在1939年Coleman v.Miller案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四位大法官又宣称,宪法第5条排他性地、完全地(exclusively and completely)赋予了国会对于修宪程序不可分割的控制权(undivided control)。[7]不过,尽管国会的权力是如此广泛,但仍然存在着国会鞭长莫及的事项。具体来讲就是,当国会提出一项宪法修正案后,各州是否启动批准程序是国会无权过问的,[8]更不要说对它进行控制。换言之,各州既可以积极的马上启动批准程序,也可以消极的不作为,对国会的修宪提案不闻不问,国会并不能强制要求各州进行批准。首先,从美国宪法第5条的规
定看,宪法修正案的生效并不要求50个州都参与其中,而只要求四分之三州(38个州)的批准。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项宪法修正案的生效而言,总有四分之一的州是被排除在修宪程序之外的。它们的批准或不批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既然如此,它们的行为当然在国会的控制之外。其次,对于宪法所要求的四分之三的州而言,由于宪法将实质性的修宪权赋予了各州,因此,是否批准乃是各州自主的事,国会只能等待,而不能强迫。[9]在这一点上,或许值得引述1917年美国国会酝酿提出第18条宪法修正案[10]之际参议员Borah的发言。他说:
我们已经将修正案提交给各州,它就在各州的支配(possession)之中,我们不可以再对它进行控制。各州拥有完全的权利(perfect right)说:“我们将现在批准它”,或者说“我们将在10年之后批准它”。
[11]
我国宪法第64条呈现出相同的情形。按照该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在这里,宪法规定了宪法修正案的生效条件:首先,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能提出修宪提案,除此之外的任何主体都无权提出修宪提案。其次,一个合法有效的修宪提案,只能由全国人大以其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生效。这两个条件是并存的,缺一不可。因此,即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之外的主体提出的修宪提案得到了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批准,该修宪提案仍然不能成为具有宪法效力的修正案。[12]宪法第64条并没有规定,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修宪提案后,全国人大必须启动批准程序。诚然,在我国修宪实践中,每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修宪提案后,全国人大都无一例外紧跟着启动对修宪提案的批准程序。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根据这个事实而认定全国人大负有启动修宪程序的义务。理由十分简单:从实然推不出应然来-这是法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13]
综上所述,一项修宪提案的提出,就在提案机关和修宪机关就形成了特定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虽然提案机关有权利提出修宪提案,但修宪机关却并不必然承担予以批准或不批准的义务。也就是说,提案机关的“权利”并不表现为修宪机关的相应“义务”。事实上,本文即将论证,一项修宪提案的提出,非但没有给修宪机关施加相应的义务,相反却恰恰使修宪机关取得了批准修正案的资格,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赋予了修宪机关以修宪的权力。
(二)提案机关与修宪机关之间法律关系的特征之二
按照各国宪法的规定,修宪机关享有宪法授予的修宪权。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修宪权只是抽象意义上的修宪权。也就是说,修宪机关并不能单纯根据其享有的修宪权,独自完成对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其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将抽象意义的修宪权转化到具体现实的法律关系之中,使之成为具体现实的修宪权。显然,法律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实,在这里,提案机关的修宪提案正是这样的法律事实,它的提出,就在提案机关和修宪机关之间形成了具体现实的法律关系,正是它把修宪机关抽象意义上修宪权转化成为现实意义上修宪权。在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尽管修宪机关的修宪权为宪法授予,但对宪法进行修改的现实的权力,却来自于因修宪提案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提案机关与批准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十分类似于合同法中要约人与受要约(承诺)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4]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成立需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要约人向受要约人发出要约后,如果受要约人进行承诺,当承诺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合理期限内到达要约人之际,双方当事人之间即产生合同关系。这里有两点十分明显:其一,要约人发出的要约对于受要约人没有约束力,要约人不能强制受要约人承诺。也就是说,要约的效力,“仅对于相对人予以得为承诺的权利,而非使相对人因此负担必为承诺的义务”。[15]其二,没有要约,也就没有承诺。按照合同自由原则,任何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当然享有“承诺”的权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要约的出现,当事人承诺的权利就只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正是要约-这个法律事实的出现,使当事人抽象的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因此,正像分析法学家霍菲尔德所说的那样,要约人发出一个要约,实际上就为受要约人创设了一种法律权力。[16]综上可以看出,修宪提案权是为宪法所规定的这样的一种法律权力:首先,提案机关提出一项修宪提案,就在提案机关和修宪机关之间创设了一种法律关系;其次,提案机关的修宪提案权并不表现为修宪机
关的相应义务,提案机关不能强制要求修宪机关批准或者不批准。最后,修宪提案权的效力在于,它将修宪机关根据宪法而享有的抽象的修宪权转化成为具体现实的修宪权,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正是修宪提案权的行使,赋予了修宪机关以现实的修改宪法的权力。
三、修宪提案权的存续期间-所谓修宪提案的时效问题
所谓修宪提案的时效问题,就是指提案机关提出一项修宪提案,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批准之前,是否因为时间的经过而丧失其效力。这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紧密相关,即,提案机关在提出一项修宪提案之际,可否规定批准该提案的最后期限,超过该期限,即使批准亦为无效?这两个问题都是美国修宪理论和实践中久有争议的问题。下面首先介绍美国有关此问题的争议,然后进行对修宪提案权存续期间问题的分析。
(一)修宪提案权的存续期间
在美国宪法史上,曾经前后发生过三起关于修宪提案时效问题的争论,其中的两起形成了具体的争讼案件,联邦最高法院因而借此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思路。1917年,美国国会在提交各州批准的第18条修宪提案中规定了批准时限,从而引发纷争,是为Dillon v.Gloss案。在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一个修宪提案,必须充分反映同一时期的民意,如果各州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批准一项修宪提案,相反各州彼此批准的时间拖得很长的话,由于不能反映同一时期的民意,所以应当认为批准的时效已经消失。关于修宪提案的时效,最高法院第一次提出了“同一时期的民意”标准。不过,在此问题上最高法院的态度似乎有点首鼠两端。在1939年的Coleman v.Miller案中,最高法院又改变了看法。此案由国会提交各州批准的“童工修宪提案”[17]而引发。1924年,国会向各州提交了“童工修宪提案”,但是直到1931年,该提案总共得到了6个州的批准。1934年美国“新政”的实施,使得该提案的前景柳暗花明。从1934年到1937年,又有22个州批准了该提案。在这22个新批准的州之中,堪萨斯州议会曾经在20年代通过决议,拒绝批准该提案。当1937年该州议会又一次进行批准表决时,参议院分裂了,20名议员赞成,20名反对。之后,由副州长兼任的议长投下了关键性的赞成票,批准了该提案。反对该提案的18名参议员和3名众议员不服,其理由之一就是认为,该项修宪提案从1924年提出到1939年堪萨斯州议会批准,间
隔长达13年,早已经过了时效。他们在州最高法院败诉后又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在判决中一方面引述其对Dillon v.Gloss案的判决,认为修宪提案存在时效问题,一方面又认为,修宪提案的时效究竟应该有多长,是一个应当由国会进行判断的政治问题,作为司法部门的法院无权对此作出判断。不过,与美国宪法第27条修正案[18]的批准过程相比,前述“童工修宪提案”真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第27条修正案被人称为美国宪法上的一件奇事。[19]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通过了由麦迪逊起草的12条修宪提案,提交各州批准。各州批准了该提案中的第3至12条,共10条,是为现行美国宪法第1到第10条宪法修正案,又称为“权利法案”。在“权利法案”生效之际,该修宪提案中的第二条仅仅获得了6州的批准,由于没有达到宪法规定的四分之三州的批准而没有生效。在此之后的将近百年时间内,该条提案似乎处于“冬眠”状态,人们好像忘记了曾经存在过这样的一条修宪提案。1873年,似乎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俄亥俄州议会批准了该提案。但不久它又被人们抛之脑后。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该条修宪提案早已没有进行批准的必要。例如,美国杜克大学法学教授Dellinger就自信的宣称,该修宪提案早已经“死翘翘了”(simply died)。[20]我国学者荆知仁也认为,由于该项提案所要解决的问题早已解决,因此它已成为“不必要的死案”。[21]不过,历史没有按照学者们的意见发展。1982年,德科萨斯州立大学一位名为Waston的学生在其学年论文中主张该提案仍旧能够、并且应当被批准,不幸的是他的论文成绩只得到了个“C”。在此之后,Waston开始向各州议会的议员们写信,呼吁批准该修宪提案。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有多个州批准了该提案。终于到了1992年5月7日,密歇根州成为第38个批准该提案的州,从而达到了宪法要求的四分之三州批准的要求,该提案经历了202年,终于成为美国宪法第27条修正案。
美国宪法第27条修正案一经出生,旋即引发了又一次关于修宪提案时效问题的无穷争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一项修宪提案,在经过了长达200多年的岁月之后,是否还能够被批准。在第27条修正案之前的所有修正案,从国会提出到各州批准生效的时间最长也不过4年,202年是否有点过长了。而且,在国会提出该修宪提案之际,密歇根州并不存在。
第四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小河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全省生态文明现场会召开后,小河镇不敢也不曾有一丝松懈,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决做到领导力量再强化,工作重心再倾斜,资金投入再加大,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实际行动,全力以赴加以推进。力求让居住的环境变得更加宜人、优美、舒适,实现了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三者协调统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充实6名机关工作人员专职盯靠该项工作。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与个人工作实绩相结合,作为评选先进、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调动全镇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热情,迅速形成“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建生态常路”的浓厚氛围,二是实行全民创建。大力宣传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意义,号召全民出资出力搞创建;利用宣传车、广播、大型户外广告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全镇上下齐动员,党员群众共参与。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活动,将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等内容引进课堂,提高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上街宣传、清扫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三是立足实际,工作向纵深处发展。
1、加快垃圾压缩
转运站建设,借助中央环保资金专项项目,利用生态土壤渗滤床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达到国标排放标准,该工程近期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方面辐射。添置移动、固定垃圾箱166处,实现村村建有垃圾池,进一步完善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增大监督力度,规范了保洁队伍管理与培训工作,全面清理了白色污染,农村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设“养殖-沼气-蔬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畜禽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既发展了沼气能源,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4、农村饮用水改造。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启动了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目前北楼、岭南头等6个村的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展。
5、实施河道清淤和整治。对全镇所有的河道、沟渠进行清洁清淤和沿岸绿化,做到河清岸绿、碧水长流
6、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我们按照五化标准,对全镇各村、各路段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整治、提升改造,在此基础上,使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向全镇各层面辐射、延伸。镇全体干部职工实行一线工作法,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处处有人抓、专人管。
7、选树一批文明生态村创建典型,在常路社区、石峰峪、蒋家坪等6个村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长廊,打造成为全镇的明星村,示范村,提升全镇创建文明生态村积极性。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借助新当选村“两委”成员培训,建立常规性生态文明学习培训机制,提高村干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能力;镇驻地、商业街实行专业保洁公司承包制,做到日日扫,天天净,各村队也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对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真正建立起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了村村有行动,户户有变化。
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打造文明生态城镇。加快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借助中央环保资金专项项目,利用生态土壤渗滤床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达到国标排放标准,该工程近期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常路社区居民区二期工程、供销社大型超市和信用社营业大楼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努力将常路打造成宜工、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镇,争创省级园林城镇。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
讨论主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小组成员:余兰凤(2013224650)王晓丹(2013224610)洪丽君(2013164105)
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我们翻阅资料,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2015年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两会现场中,以生态建设成共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主题进行讨论,有效的在未来几年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怀着这样的疑问往下探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因此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中指出,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并在会议中强调:
一·4省市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改革开放试点事项实施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及时总结评估试点实施效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例如湛江市,即将作为省运会东道主的二、三线城市。为了更好的迎接运动会,生态环境旅游建设成为重要的项目。市级领导为了更好的改善环境,开始执行了各种方案。比如市区开通绿色环保自行车,有效的减缓了出行交通阻塞;县区考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对旅游区的宣传工作,为省志愿者提供美好的旅游景点:近期“特呈岛”海岛旅游景区全国竞选火爆进行中,这更好的促进了海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旅游经济。同时大学生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最近我校生科院于2015年04月18日开展生命科技文化节,宣传生态平衡对生命的重要性。还记得记者蔡静的采访报告《穹顶之下》吗?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却无法控制。国家强烈要求保护生态,由于经济发展,地方生态的污染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建议。
丽君作为参考
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会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部署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哪些突破口
会议要求,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明确,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