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复习资料+试题精华版(8-14章)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
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力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是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9.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1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4.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15.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6.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7.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8.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19.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体: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谨慎与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7.民族精神是民主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9.发展教育和科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才资源保证。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2.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可能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
4.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6.党的十六届全会明确提出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发展。7.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香港、澳门问题实质是恢复中国行使主权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就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四个方面: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3.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是台独势力。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3.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共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6.和谐的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新的社会阶层的六大类: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贸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5.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的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6.爱国统一战线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扩大两个联盟的范围。
三、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四、实现最广泛的团结。7.爱国统一展战线的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问题、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9.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0.宗教政策: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11.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2.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4.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思考: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7.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8.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毛概试题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五、材料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毛邓三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毛邓三样卷 问答题部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
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
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
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
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体数字。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
答案: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左右)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
(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 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分左右)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2分左右)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分左右)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分左右)
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案:(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
第二篇:大学毛概复习资料(8-14章)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
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力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是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9.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1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4.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15.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6.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7.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8.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19.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体: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谨慎与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7.民族精神是民主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9.发展教育和科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才资源保证。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2.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可能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
4.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6.党的十六届全会明确提出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发展。7.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香港、澳门问题实质是恢复中国行使主权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就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四个方面: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3.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是台独势力。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3.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共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6.和谐的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新的社会阶层的六大类: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贸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5.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的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6.爱国统一战线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扩大两个联盟的范围。
三、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四、实现最广泛的团结。7.爱国统一展战线的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问题、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9.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0.宗教政策: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11.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2.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4.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思考: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7.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8.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第三篇:毛概复习资料
1新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革命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积极引导,逐步过渡c.采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达到最终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5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9简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革命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0建设创新国家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1简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资源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依法治国主要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4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立足中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D坚持接近实际,贴进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F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2党与各民主的合作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7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18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19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改善党的领导要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四篇: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知识整理
课本知识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共制基础上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内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7、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者创新转变。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
10、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2、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5、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1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19、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的重要意义: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要求;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复习思考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下,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确立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以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创新型国家
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六、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八、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了领导下,在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九、如何来实现基层的直接民主。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十、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十一、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利”两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
2、“自由”通常是讲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民主”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自由”则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3、“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其他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人权”。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十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1、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十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快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十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十九、“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十、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红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二
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对外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二
二、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
三、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四、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
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二
六、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五篇:毛概复习资料
1.中共十八大报告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内在关系是什么?《十八大报告》单行本p12-13
2分析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和原因。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P196-200
3.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我国怎样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些什么作为?p203-206
4.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总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5.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何根本不同?p224-227
6.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75-277
7.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共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第十四部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内容。谈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范例。请你写一个300-500字以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
8.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p3-5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其基本依据是什么?p184-186
10.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57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社会阶层?新阶层产生的原因及作用?p341-342
12.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请写出近35年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
13.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什么?p227-230
14.如何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及基本内容?P255-256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哪些新变化(特点)?这些新变化有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为什么?p336-338
16.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请写出近35年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