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

时间:2019-05-13 03: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

第一篇: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

案例一:新的社会阶层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的社会阶层?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如何看待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对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众说纷纭。有一些人对新的社会阶层不理解,有偏见,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异己”、“另类”,这些人将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往往同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确,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当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现象。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案例二:全球化

(1)我们的生活被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而经济的全球化则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以及资本的全球化。而对于经济的全球化,人们也各执一词,有人认为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交流,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机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不断加强使得世界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也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发达国家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重新调整生产分工,进一步扩张市场规模,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国,可以不通过扩大与海外的贸易、投资联系,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持续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但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存在着自身的阴暗面,经济全球化也绝不是平衡发展的,到现阶段为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也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游戏规则”。而根据调查发现,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更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对我国也是一种挑战。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是利弊参半,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各国的一种考验,如何在全球化的步伐中进步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研究。

(2)面对全球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

(二)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尽快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三)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我国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四)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

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五)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当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注重加强与APEC的经贸联系。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三:公有制

(1)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者,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最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必须的。作用: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水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

1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强大。

(2)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正处于攻坚阶段,面临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内维护国家统一的形势下,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把国确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于企业,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刻益,也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真正走上速度较快、效益较好、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必要性则体现在,如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了“自然发育”的特点: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虽然公有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人类的大脑不是计算机编出来的程序,有他的劣根性和惰性,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就助长了这种劣根性,造成了大家靠领导,领导靠国家,谁也不肯出力,企业怎么发展,怎么和别人竞争。这些都给国企带来了冲击,所以改革的必要性也日益加强。

案例四

电影票房与文化追求

(1)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但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仍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电影业想要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跨出自己的局限圈,不能盲目的只追求票房的高低,也应注重文化的表达,与世界主流接轨的同时,保留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立场,不能在与国际的对抗中,迷失自己。电影业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立场,在一味的追求经济票房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到后续的影响。如今国际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中国电影业想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电影品牌。同样,中国电影业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方式,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不论是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是中国的电影制片人,都应该担负起这面文化大旗,多一些创新,涌现出一批年轻化的制片人,把中国的电影业推向世界。

(2)我们为什么要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该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是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

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

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

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方法: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

育、科学、文化建设。

案例五

5·13越南打砸中资企业事件

(1)该怎样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国际形势正在进一步复杂化。我们应看到我国安全环境既有积极好转的一面,也有消极恶化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与崛起仍面临长期而艰巨任务,需长期保持头脑清醒并作出艰苦努力。解决好周边的问题,既需要谨慎克制,也需要勇于面对。这就要求外交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应坚持“斗智斗勇不斗气”,用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手段及时加以解决,以最有效地维持中国的利益,加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中国是个大国,实力又处于迅速增强之中,周边“事多”很正常,只有遇事不怕事,才会使自己占据主动。解决好周边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周边的难题,难题解决好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只有妥善解决好周边的难题,才能巩固并不断增强良好的国际信誉,才能真正树立起地区大国应有的威信。有了这样的威信,一些小问题就不会演变成大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过程中,周边将会不断出现一些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难度也将不断加大。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来说,可能意味着政治智慧的考验,而对亚洲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说,则会增进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解。

(2)国家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从总体上说,“经济安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主权保持独立。二是自然环境能够得到合理保护,正常的资源需求得到稳定供给,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国家内部社会矛盾缓和,政治安定,经济基础稳定与持续增长。四是社会总供求大致平衡,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相对有利,不存在对国家政治经济构成直接威胁,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际经济动

荡的冲击。六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七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国家经济安全不仅体现在微观方面的国民、企业与中观行业的竞争力,而且更重要的反映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在货币与财政政策独立有效运用。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关系。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符合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保护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案例六:社保:人们最期望公平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的?

问题:

一、制度不统一;

二、统筹层次低;

三、覆盖范围小;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原因:

第一,我们在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是,由于几十年以来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过分突出效率优先,使我们在真正基于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追求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分歧。

第二,责任不清。这是影响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二是政府责任跟社会、企业、个人责任的边界不清晰。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责任不清。

第三,立法滞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奉行立法先行,通过制定各种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来确定制度,然后加以实施。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的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第四,现行的制度有效性不高。现在的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直接损害了制度的有效性。

第五,政府财政投入偏低。西欧、北欧的福利国家,财政至少有50%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即使是美国的财政也有约三分之一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我国香港地区的财政有50%由卫生福利局与教育统筹局使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公共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国去年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比重还不到13%。

(2)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实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社会的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就像一个稳定器,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强者吞掉了弱者的一部分生存空间,社会就应该承担起这部分弱者的生存问题,而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最好最快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性措施。也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也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才能切实的加快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收入分配就越是多样化,收入差距也会逐渐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越是重要。

案例七:人大否决检察长任命意义重大

(1)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检查机关作为一个国家行使法律和维护法律秩序的部门,而检察长更是这个部门最重要的职位,在任命的时候受到这么多的制约和程序。这在我看来,我觉得这个情况既有着它好的方面,也有着不好的方面。首先就是关于受制于地方领导,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一些检查长在遇到一些疑难后,会考虑到向地方的领导请示,然后再做出判断,也有可能在地方领导的干预下,检察长做出的判决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检察机关的决断就会在公正上遭受质疑,也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形象。但是,同样的是,检察长的认命受到双重制约,从这些意义来说,湖南省有关方面否决下一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命,意义重大。它传递出的信息,将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独立意识。人大否决政府任命,理论上说,合情合理也合法,所以我认为,人大对官员任命说“不”,非但不是坏事,相比于我们已经听惯了的“不给政府添乱”那种“正确的误区”与无意识,地方人大否决权的动用,特别是否决的有效,折射的是社会政治的进步。

(2)你认为如何尽快加强我们民主政治建设。

深化政治体质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然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制约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法制是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门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5)依法行政。各级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努力为人民服务。

(6)司法公正。我国的司法机关要严格依法行使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7)违法必究。公民、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法律,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案例八:分配制度

(1)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分配制度主要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分析我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我们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其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其它还有按资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如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的利润收入、个人存款利息、购买股票债券的股息红利,租金等),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它包括经营性劳动收入和风险收入),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它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等。多种分配方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按劳分配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于市场效益;而市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生产要素“活”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并不占主体地位,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也极小。

案例九:城乡一体化

(1)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发展不协调、严重失衡,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相继推行并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和就业范围不断拓宽,城乡、工农之间的产品要素交换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对农村的剥夺,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整个现代化进程;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难以进行,农村不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得以提出,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在此时代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得以提出。

(2)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战略路径。

意义: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

(五)中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八)新型城镇化将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

战略路径:

(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二)通过培育和发展能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四)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

案例十: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重要性和可能性?

重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另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目前,在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可能性:

1)基础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2)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纪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2)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

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原因:

一、从必要性来说:

1、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4、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二、从意义上来说:

1、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2、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案例十一:中小企业

(1)各地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说明什么现象?

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和政策的支持。而.目前,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企业群体,对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迫切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都进行了商业化改革,但是仍然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国家要求扶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再一个,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

(2)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1、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3、非公有制经济是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

4、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对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

3、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4、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我们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案例十二:抗日神剧(1)抗日神剧充斥银幕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原因:

抗战神剧充斥银屏,根源在于近些年来影视创作禁忌禁区太多,一部分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担心会激化社会矛盾,在投资人和导演看来,抗战剧透出爱国主义之色,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行政审查通得过,黄金时间撑得住。于是成了影视生产的主要通道,最后弄成一哄而上。抗日神剧的出现根本源于创作资源的匮乏,军旅题材、宫廷题材、婆媳生活剧等成功后,大量的跟风作品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韩剧、港剧、台剧等冲击大陆市场后,内地剧作数量不及质量的现实反衬国内影视剧创作的不规范,一部反映历史的《1942》显得太过沉重,而喜剧《人在囧图之泰囧》却意外获得了票房大胜,再看美国人拍摄战争题材剧的严谨,文化定位才是其根本原因。

负面影响:

翻开抗战的历史,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50余万,而造成了2000多万中国人的死亡,而战场上中日士兵的死亡比是6:1,这段沉痛的历史无法让国人忘怀,这类剧作不但改写了历史,更将偶像、情爱等元素加了进去,对青少年历史观养成是极大的影响。电视剧虽然不是教科书,但也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抗日神剧的存在会影响青年一代的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以为战争很好玩,以为取得胜利很容易,随心所欲地看待战争。其实,战争一点也不好玩,这种脱离真实、过度幽默的战争片看多了,年轻人会以为打仗很容易,那么,当战争真的来临时,他们是否真的有勇气去拿枪上前线呢?

(2)我国文化建设应支持怎样的方针?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应怎样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既要建立在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基础之上,更要有和谐文化的支撑。首先,建设和谐文化,要在全社会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精神。

案例十三:台湾问题

(1)我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与前提。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染指台湾。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方法。

(2)如何理解台湾问题是中美发展解决的关键。

由于美国的态度历来对台湾当局起决定作用,“台独”分子的步伐也会根据美国的态度而定:美国反对,“台独”分子就会后退;美国不置可否,或默许、纵容,“台独”分子就会前进。粉碎“台独”阴谋,实现和平统一,主要是中美之间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和台湾当局。因此,把握美国的脉搏,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及彻底解决至关重要。美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对中国,美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既拉拢又制约的政策。对台湾问题,美国认为维持台海两岸现状,对美国最有利:一方面,不影响其反恐大局;另一方面又可以长久地牵制中国。而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从长计议也未尝不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台湾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势逐步丧失,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将越来越深,民众中希望统一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届时,台湾回归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台独”分子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在“台独”还有一定市场时宣布独立,否则连尝试的机会都不会再有。而中美关系的根本矛盾是中国的崛起会打破由美国控制的世界旧秩序从而损害美国的利益,但是台湾问题是美国手里一颗不可多得的战略棋子。所以,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就难免围绕着台湾问题来进行了。台湾问题,不会永不休止的影响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而且中美关系的大趋势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的利益。

案例十四:腐败

(1)如何认识腐败可能给党的肌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就必然严重损害党风,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从文化意义上看,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腐败分子把以权谋私作为价值取向,一切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出发,完全颠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腐败的存在,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信心,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腐败,不仅改变着一个人的心态健康,也改变着一个国家社会政治面貌的形象,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而面对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送礼受礼这种似乎合法的腐败现象必须及时纠正、规范,长此下去,连正常工作也会受到阻碍。社会歪风邪气的嚣张,必伤及社会人们的心态健康,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兴衰,民族的道德和自尊,国民的人格标准。

(2)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反腐斗争的形式。

对于反腐斗争,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又要看到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任重道远;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又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相信党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身的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求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消极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党反对腐败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个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我们反腐败的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纠风、惩治,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反腐败斗争,我们首先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逐步成型了,就是我们强调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另外就是我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这就导致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还有就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还是非常不满意。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

另外,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党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道路。包括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还有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些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篇:毛概复习资料(推荐)

毛概复习资料

经济

我国初级经济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

当前我国建立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辨析题请回答是否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答案:第一阶段(1978-1983年)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二阶段(1984-1987年)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按劳分配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内容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分配形式: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圣山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

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的生产所做出的贡献,并根据贡献大小而给予各要素所有者应有的报酬,才能鼓励人们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增加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生产要素不能按自己的贡献而取得相应报酬,即生产要素无偿或低成本使用的情况下,生产者就很可能主要通过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出,这属于粗放型增长。而一旦各要素能按贡献而取得报酬,即要素的使用要按市场价格支付成本时,生产者就会从控制成本出发,加强管理,精打细算,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是集约型增长。

因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什么当前存在收入差异大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政治

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与法治

什么是基层民主?重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含义)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认识,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内容)第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第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原因)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全民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①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三个倡导”

即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现实意义

版本1

1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2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3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对于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具有重大意义。

5对于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版本2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

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何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原因

(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生态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沙漠化迅速扩展

3、草原退化加剧

4、森林资源锐减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6、地下水水位下降

7、水体污染加重

8、大气污染严重

9、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10、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国策的原因?

生态与四种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00念、观点、方法。

五位一体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枢纽,生态建设是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第三篇: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选择)

2.两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选择)

4.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单、多选、判断)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7.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8.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单选)‘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多选)主观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的具体情况。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根。3.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

1、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多选)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的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判断、单选)

4、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选)

6、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国家垄断性。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社会阶级)。

8、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9、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0、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1、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判断)

1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判断)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3.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队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马克思、恩克斯曾设想用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7.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8.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9.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10.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多选)

11.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2.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是对农业合作社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多选)

1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4.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座大山倒了、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四章 1、1956年~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6、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的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第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

3、党的十三大,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56年~2050年),从根本上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2、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简答题(重点):

8、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

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从上层建筑上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得到基本确立。

第六章

1.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单选)

2.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3.两个百年目+中国梦

(1)2020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049年目标:基本现代化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3)中国梦

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内容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多选)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选)

简答题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队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简答)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确定下来:(简答或判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以经济中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3.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4.三者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选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中国的对外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

1.“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5.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按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分配的有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A社会主义公有制B生产力发展水平

决定的。国企是按劳分配

9.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0.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1.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2.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13.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5.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17.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18.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是依法直接行使民族权利,实行民主自治。1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多选)2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单选)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2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7.两手抓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8.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判断)

29.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本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多选)

30.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3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2.生态文明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主观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2.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重点题)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发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九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1)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2)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6、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判断)

7、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8、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9、台湾回归后,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10、1987年、1988年,返乡探亲热潮。

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核心)。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判断)

1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第十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选、判断)

2、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3、1974年,毛泽东提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4、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5、威胁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7、(多选)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9、20世纪60年代,“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10、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态势,中国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11、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12、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13、中国外交工作总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十一章

1.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对比第二章的7)4.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6.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多选)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7.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以内的爱国者联盟,大陆范围以外的海外侨胞联盟。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判断)

9.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多选)10.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1.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第十二章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多选)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

6、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7、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四篇:毛概复习资料

2013——2014年第2学期《概论》课

考试复习提示

一、题型:

1、单项选择题(1×20=20分)

2、多项选择题(2×5=10分)

3、判断正误题(1×10=10分)

4、问答题(10×2=20分)

5、案例分析题(20×2=40分)

二、题型说明:

1、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主要紧扣教材(新老教材结合)和党的十八大(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内容(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考查对基本命题、基本观点、基本知识的理解。

2、问答题主要考核对本课程中有关原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案例分析题主要是一种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题型。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和理解案例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必须紧扣所提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能运用教材(新老教材结合)原理分析的,尽可能贴近教材内容分析;再次,要讲究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创新性。

三、考试范围与重点说明

1、考试范围:新教材第一章至第八章(老教材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2、重点:根据两套试卷中各章所占分值,各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八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四、复习要求:

1、对于客观题,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十八大报告,认真阅读,并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

2、关于问答题,关键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切忌死记硬背;

3、案例分析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反映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材料,要认真阅读理解,尽可能把教材的有关原理搞清楚之后,关键在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注意把原理、材料、逻辑性有机结合起来。

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科学内涵。(P1----p4)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p6)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P7)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P16)与主要内容。(P18)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P24—)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9)第二章

1、近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P34)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P46—)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P56)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7)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P63)和经验教训(P68)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思想成果(P74)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第五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96)和基本特征(P98)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01)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P104)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7)第六章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P113)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P115)

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P114)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P120—P121)

6、中国梦问题(P122)第七章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P127)

2、改革的性质和评判标准。(三个有利于)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135)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征。(P138)第八章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P144)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的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的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的

3、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P146)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46)

5、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P149)

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P148)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51)

8、按照生产要素分配(P152)

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153)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P156)

1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P157)

1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P159)

13、当前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162)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63)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7)

1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P169)

1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170)

1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P173)

2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P174—P175)(※红色字体为修改后的复习提纲新增加的考试内容)

考试复习提纲详解

第八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第八章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P144单选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问答题、多选题:P145第1段最后2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P146第2段第7行、最后4行,判断题、多选题)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46第3段,单选题)

5、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P149第2段,判断题、单选题:公有制的最主要的实现形式-股份制;多选题:公有制的的实现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制)

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P148第3段,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必考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51第2段,单选题)

8、按照生产要素分配(P152第4-6段,多选题,按劳动要素分配有?按非劳动要素分配有?必考点)

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153第4段-154,问答题4个要点每1段的第一句话;单选题、判断题:过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选题:新的“四化”道路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要求特征包括?P153第5段-154第1段)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P156第2段,单选题,必考点)

1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制度?国体?政体?P157-158,问答题、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

1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针要求?P160第2段,多选题)

13、当前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162第2段,多选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P162-163,问答题、案例分析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P163-165,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P165,第2段3-5行,案例分析题)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167-168,多选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1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P170第2段,多选题)

1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171第3段-P172第1段,多选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1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P173第4段,多选题)2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P174-176,多选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第六章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P113,多选题、问答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P115,单选题)

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P113-114,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P114,问答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P121第2-3段,多选题)

6、中国梦问题(内容和实现途径:P123-124,多选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第七章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P127-128,单选题)

2、改革的性质和评判标准。(P129,单选题,多选题:“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136-137,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征。(P138-139,多选题)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科学内涵。(P3-4,问答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7,多选题、问答题)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P7,第2段;P7,第1段,多选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与主要内容。(P18,第2段,多选题)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P25-27,单选题: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强调要大升求真务实之风。P27第4段,多选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P28第4段-P29第1段;单选题: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第2段,单选题)

第二章

1、近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单选题、多选题,包括最基本的国情、最主要的矛盾、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性质:P34,第2段,第4段,第5段;P35,第2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单选题、多选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主力军、领导权、性质和前途:P38,第2-3段;P39,第4段;P40,第2段;P41,第2段;P42,第2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单选题、多选题,包括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宗旨、党的三大作风:P48,第5段;P49,第2段;P52,第1段最后3行)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判断题:过渡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就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单选题P56,第2段1-4行、多选题:五种经济成分包括? P56,第2段)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第3-4段,总路线的内容:多选题;单选题:主体: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直接目的: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目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和经验教训(P63-66,改造的方法:多选题;经验教训:P66-67,多选题)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包括:P76-82,多选题。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这些重要思想成果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89,问答题、多选题)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最大实际:单选题,P92,第2段,最后3行;科学含义:多选题,P96,第5段;泛指与特指:判断题,P97,第2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单选题、判断题:P101,第4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P108,第2-4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8,第2-4段)

第五篇: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复习资料

单选 20*1'多选10*2'材料分析48'论述题12'

第一章

1.毛泽东《论新阶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4.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5.毛泽东思想的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6.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多选】

8.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9.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0.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11.邓小平理论的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2.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多选】

15.“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决定》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二章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过渡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3.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指出,第一,我国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3.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这里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辨析】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1965年到21世纪中叶,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5.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考】

6.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加入了“和谐”。

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只要结合点

5.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6.特征: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格局的开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

3.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多选】

6.股份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

8.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好的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选择】

10.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丰收、稳定、富有。

1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15.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顿、管理民主。**

1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7.何为生态文明;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18.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力和自由;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制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力

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

1.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只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的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定义: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材料分析】

3.和谐社会怎么建设: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二章

1.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针对台湾问题)【单选】

2.一个中国的含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制并存的含义: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如何处理台湾问题】

第十三章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选择】

第十四章

1.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五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选择】

下载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复习资料终极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复习资料

    1新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革命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毛概复习资料[最终定稿]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

    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知识整理 课本知识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

    毛概复习资料

    2.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概括地说,一是运用马......

    毛概复习资料

    一、主要复习要点 1、第一章(重点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

    毛概复习资料

    1. 中共十八大报告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内在关系是什么?《十八大报告》单行本p12-13 2分析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和原因......

    毛概复习资料整理稿

    毛概复习指南 本资料仅作参考,不对处,望请原谅,并自行修改,预祝大家考个好成绩啊!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中......

    毛概复习资料

    8章 辨析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