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概论文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 【摘要】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毛泽东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国家
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的生涯中,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
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认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1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1960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再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2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
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提出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三)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3”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在教育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3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85页
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缚,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4。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特点
综观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五个主要特点:
(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
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建国以后的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5”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毛泽东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
毛泽东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毛泽东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毛泽东就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4 5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第137页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第140页
第二篇:毛泽东概复习资料
2012年下期“概论”教学考核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早提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的标志。最早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成为全党的共识的标志:延安整风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存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内涵、实质。
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实质: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把中国建设、革命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
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起,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
张如心:1941年8月《论布什维克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王稼祥: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解放的道路》“毛泽东思想” 刘少奇:1945年4月,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首次明确规定毛泽东思
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1982年,十二大《中国共产党章程》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和确立的标志。√
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总结
第、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方面。
新民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应该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富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现实根据是什么。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 的历史经验 现实根据: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 展起来的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1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标志。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及历史依据。时代背景:当代世界形势的变化
现实基础:国内环境的发展和深刻变化
历史依据: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党的建设面临形势新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和现实基础。
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败发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点理解掌握,并运用分析发展问题)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常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重点)
1.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系统进行哲学论证的文献、提出实事求是科学内涵的文献。
哲学论证文献: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 实事求是科学内涵的文献: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 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 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 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党的思想路线确立和重新确立的标志。
确立: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重新确立: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毛泽东:1.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最先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 2.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解“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做了重要贡献
坚持不懈,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大部分时间里坚持了这条思想路线
邓小平:1.明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提出解放思想
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江泽民:1.继续强调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
.提示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一种永不停步,永不封顶的理论品质
.提倡一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明确一条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奋斗要求
明确提出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
提出大力弘扬求实精神
对“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意义。
有利地推动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有利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课题
使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为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关系:(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
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实 √
事 求 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理论品质: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国家兴旺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动力是创新。
1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1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4.解放思想的科学定义与实质。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
先认识的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
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的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理论的失败
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A、时代条件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B、领导力量的变化:五四运动的后期,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
C、指导思想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人的矛盾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①时代条件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 元。② 领导力量的变化:五四运动的后期,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
台 ③ 指导思想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表述的文献及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中国革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革命的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
√
7.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与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政策 动摇性和妥协性,又联合又斗争政策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指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决定了其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能成为中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有哪些)。
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共产党必须反对左倾和右倾两种错误倾向。
中国革命的“两步走”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另一种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左”错误所主张的“一次革命论”(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是什么。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
⑴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⑵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⑶ 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⑴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 ⑵ “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 ⑶
“科学的”——强调科学的内容 ⑷ “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
必然性:① 没有民主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②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决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③ 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 可能性:① 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 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 中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④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 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正确的政策 “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与中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三大法宝”的提出文献,三大法宝内容及相互关系。
提出文献:《〈共产党人〉发刊词》 内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存在和发展;武装斗争则只有以统一战线(特别是工农联盟)为基础,才能壮大和不断胜利;而党则是掌握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斗争的指挥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掌握和坚持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二、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四、必须处理好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之间的关系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两个联盟”: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和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及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基本原则。
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基本原则:“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⑵ 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决定的
⑶ 由于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⑴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⑵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⑶ 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与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根本原则:“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性质: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三大作风与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三大作风:⑴ 理论联系实际 ⑵ 密切联系群众 ⑶ 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内思想主要矛盾和把思想建设放首位原则。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及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主体、特点。
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体: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和步骤。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过渡形式。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般说来在急风暴雨的大革命时期和社会阶级关系大变动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生产力的暂时下
降是常规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邓小平: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3.江泽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重点)
1.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什么。2.《论十大关系》及提出的基本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邓小平是如何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及基本内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6.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8.如何理解“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首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总结我们党和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
训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第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据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任务提出来的。
第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9.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主要经验。
10.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⑴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⑵ 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⑶ 科技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点)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最大实际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发展水平)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1)新民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性质不同)
2)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主要矛盾不同、根本任务不同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1)是由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及是我国目前各个领域仍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
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失误或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认识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和“左”、“右”倾错误认识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6.如何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1)人民需要
(2)落后的社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
(3)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和构成环节。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这是根本和关键 主要途径: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精神条件、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一、经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物质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9.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涵义:党的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
党的最低纲领是指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制定的近期目标,又称基本纲领。2)辩证关系:党的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党的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11.现阶段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重点)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 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它们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适应条件
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四,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
得到解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
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 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 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
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①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际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 民族
②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的先进性,确保 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的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历史经验与教训。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
发展的主要矛盾,生产力的落后来源于僵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第二,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产生的根源仍 在于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动力。
8.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⑴ 必须打破那种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合乎“三个有利于” 的东西当作社 会主义来固守的思想
⑵ 决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的、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 拒之门外 ⑶ 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 的、本来没有姓“资”姓“社”问题、既可为“资” 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不予吸收
⑷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 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怎样。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⑴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⑵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⑶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历史经验的总结
2.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3.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4.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保证国家 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4)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5)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6)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监测和调整国 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
1.我国历史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计划经济体制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弊端。原因:
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实行公平分配原则,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迅速克服通货膨胀,保证市场秩序稳定。弊端:所有制形式单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平均主义
严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市场经济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 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 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 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7.如何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8.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3.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
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
5.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
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国有经济——全体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
国有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集体经济——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集体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混会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 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11.非公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这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⑴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
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⑵ 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⑶ 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
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
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体现:
1.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2.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3.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必然性:
⑴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⑶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按劳分配直
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
⑴ 按劳分配只是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
⑵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还不可能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按劳分配 的主体是企业
⑶ 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⑷ 按劳分配还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16.现行分配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17.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⑴ 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经营方式);
⑶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二,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第四,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19.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帮 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怎样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好与快有机结合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2.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3.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 4.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关键和基础是什么。
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是什么。
两个支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什么:1.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
2.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总体要求:背景新、目标新、思路新、方式新;
如何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1.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3.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发展 5.健全村民自治
2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29.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是什么?
为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
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
如何建设: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
用、生态环 境保护的关系
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途径
发展方针: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2.人民民主专政相互结合的两方面。
3.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来。
4.人民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要求。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法”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十六字方针”。6.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7.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社会主义是民主的本质。
8.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明确提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我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目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4.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
5.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6.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及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8.共同理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内容,“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保证。
2.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把人口压力变成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及核心——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前提——祖国统一,和基础——一个中国。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时代主旋律与时代潮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3.“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4.和平共处五原则与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与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3.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定性——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开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4.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新的社会阶层构成——
5.“四个尊重”——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方针的内容及其核心——尊重劳动。6.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 7.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大陆联盟、大陆以外的联盟)及主体和基础——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8.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民族平等(前提、基础)、民族团结(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三者关系。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是区别唯物、唯心史观分水岭和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和宗旨的根本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建设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后最大危险——密切联系与脱离人民群众。
2012年下期考试题型(闭卷)
1.单选:20×1=20分 2.多选:10×2=20分 3.判断:10×1=10分 4.简答:4×5=20分 5.材料:2×10=20分 6.论述:1×10=10分
第三篇:毛概论文——我心中的毛泽东
我心中的毛泽东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翻身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自我记事时起就常听妈妈在我耳边哼唱这首<<北京的金山上>>,当时的我觉得它很好听,渐渐的我也喜欢上了这首歌,并且能够哼唱自如了,但当时只是停留在喜欢它的旋律上,只是知道我们应该热爱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至于为什么热爱,到后来才渐渐知晓,并且,后来的我,心目中的毛主席愈来愈高大,愈来愈闪耀,形象愈发的清晰和明朗,毛主席,我心中的——太阳!
毛主席是太阳,是革命的太阳。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军队和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带领中国人民发动秋收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的建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在中国革命出现危机之时,毛泽东策略性的领导红军进行长征,挽救了革命、为中国革命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随后的抗日战争在毛泽东的领导及全国人民一致团结抗日下取得了胜利,民族危机化解。在与国民党的为争取国内和平的战争中,毛泽东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用和平民主方式未能成功的情况下进行自卫战争、反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获得了国内统一和民族解放。毛主席是太阳,是社会主义的太阳,他为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随即全国便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变。并在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毛泽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进步事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主席是太阳,是思想的太阳。毛泽东思想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在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之一,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解决了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极大促进了革命的胜利及国防的巩固。政策和策略理论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的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党的理论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之正确的方向„„
归结起来,毛泽东一生可概括为三件大事,毛泽东前期做的是第一件大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达到了完全的胜利。毛泽东后期做的是第二、第三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建设国家、巩固政权)也可以看成毛泽东后期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既有伟大成绩,也有不少失误。
我心中的毛泽东可以引用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的描述:“如果要说到某一个人,他解放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当时有五亿多人,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至于你问我对他有什么印象,我说他既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人。”
主席,我爱您„„您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您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您是太阳,我心中最闪耀最伟大的永不落山的太阳!
刘君
天津师范大学10级会计
第四篇:毛概论文-毛泽东实践论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实践论》学习体会
关于行与知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哲学界所探讨的且颇具争议的问题。明代王守仁提出的格物致知的理论似乎是给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但其说法仍然较为朴素。在中国,直到毛泽东实践论的提出,才给了这个问题以科学的、辩证的解释。
不仅是中国,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之前,几乎所有的哲学都无法真正了解到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实践论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行与知的终极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认识本身。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取事物各个片段的信息;再经过实践,脑中的片段形成一个整体,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即成为了所谓的概念;对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在技术发达的今天,有人或许会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来反驳,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经验而非真正来源,其来源依旧是社会实践。在解释这一问题时,相对于马克思原文的晦涩难懂,毛主席的言论更为生动形象,以外团访问延安、变革梨子为例巧妙地解释了深奥的问题。正是在对中国革命实践把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突破。
其次,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总体而言,这是一个上升的循环,人们从实践中得到经验理论,反过来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未经理论指导的实践,好比是无头苍蝇,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同样,再好的理论,没有实践,也是枉然。我们已经经过种种实践,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获得了理性的认识,但得出理论并非终极目的,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实践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得出理论并不难,但从理论再到实践却是一个艰难的、巨大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正在于它的实践性——敢于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否为真理,光凭主观感觉是无法判断的,只能通过实践加以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真理,是因为它不惧怕任何实践的检验。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验证、纠正着理论,使其趋于完善,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到这里仍未完结,世界的运动是永恒的,因此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停止,而对于真理认识也随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没有终点的,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前进,最终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行与知具体地、历史地统一,那么,任何的左倾或右倾的错误就会不攻自破了。
可以说,实践论的产生是及时而必需的,它在论述马列主义原理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行成鼓励与指引,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加需要学习这一科学理论,切实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建设党和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第五篇:毛概小论文-毛泽东传读后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毛泽东传
作者 寿琳莎
班级 14日语一班
日期 2016.4.12
读了毛泽东传,感触波深。从书中我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农民为主的国度,一个依旧徘徊于新旧社会未能彻底解脱的旧中国而言,浩大的历史舞台早就为中国农民留下了属于他们的舞台,因为中国人民的命运必将掌握在他们手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使他重回权利殿堂的手段,而它的致命武器,则是他把握住了中华腾飞的轨迹,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心。以农民为基础的国度,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农民的需求,毛泽东再次验证了得人心者的天下的古训,农民一个旺旺被往届统治者一再忽视的群体,再一次在世界面前证明了它的力量,命运并没有抛弃中华,他早在中华民族任受欺凌时,就为中华的腾飞埋下力量的种子,当世界依旧把目光投注于城市工业的恢宏伟力时,当所有人沉醉于科技飞跃是人类蜕变的幻象时,毛泽东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潜力,向全人类展示人本身所具有的无穷力量,这不仅仅奏响了中华的壮丽凯歌,也为人类的自尊重新树立起了新的丰碑,鼓舞了全世界依旧挫折与自身命运的无常的人打开了新的大门被。
通过阅读《毛泽东传》,使我们找到了学习实践的道路。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在新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的革命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革命的重要关头,他更是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年迈时期,仍然以极大的精力学习英语,这对一位日理万机的领袖,是需要多么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啊!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他仍在读书。我们党员干部向毛泽东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党员干部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只有多学习,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党的工作者!
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带头读书、学习。他始终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他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是看书本,不断收获知识。他的光辉一生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学习,学习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关键是始终坚持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一种反思的态度,一种进取的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毛泽东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有奋斗的目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给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学习毛泽东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阅读他奋斗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和帮助。毛泽东博学好思,终身热爱读书,从年轻到终身书陪伴他一生。毛泽东的心里想着人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能力,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
读《毛泽东传》有一种很强的感触,特别是对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党员干部从书中吸取有利益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深厚感情化成工作能量,充分发挥自己智慧,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有为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读《毛泽东传》以学习伟人思想,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受熏陶、受启迪的目的。
毛泽东酷爱读书,孜孜不倦地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在书山学海中遨游,他研读马列著作、中外哲学和古今文史书籍,他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读书中不断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富强,他勤勉工作,废寝忘食,日理万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不辞辛劳,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世子孙。
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