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汇编)

时间:2019-05-15 11: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

鄂政办发„2010‟10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虽然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但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尤其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天气变化起伏大,突发性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多发。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

二、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完善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各地要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每个乡镇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行政村增建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乡乡有站、预报到乡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今年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组织试点市、州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业务试验。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要做到需求属地化、产品特色化、服务精细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布局特点,选择重点基地,建立农村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详细分析需求,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做深“一县一品”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针对每个产品建立一套需求分析表、一套服务指标、一套业务流程和一个业务平台,针对不同农事季节开展精细化服务。要按照一年建一品的服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市、州要有3-4项重点 服务产品。今年各市、州要选取1个县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直接面向县乡政府、村委会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农业气象服务,并建立规范的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地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示范基地。改进作业设备,有计划地配备新型作业火箭架和车辆。建立省、市、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地要建立抗旱、增雨、防雹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根据农业农村需求及时组织抗旱增雨作业。各地要切实做到人工影响天气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

(四)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知识在农村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是农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身安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扩大气象防灾知识普及面,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气象科学普及宣传力度。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尤其要在农忙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加大密度广泛进行宣传。要利用挂图、小册子和明白卡等多种渠道,将气象防灾科普知识送进农村社区和乡村学校,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

(五)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各地要加快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集中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要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气候资源。组织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加强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查和区划,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三、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抓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也是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前提。各市、州、县要精心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今年各市、州至少要有1个县编制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1个县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是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是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要在全省所有乡(镇)政府、涉农街道以及村委会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配备1名 兼职气象协理(信息)员,把气象信息服务纳入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气象协理(信息)员工作由所在乡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及村委会考核,县级气象局协助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到2015年,要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今年每个县要选择5个乡镇或村进行试点,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工作。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应对效率。要加强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行政村村委会主任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要清楚全村的危险户所在。村级组织要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并清楚标明转移路线。今年通过抓试点县工作,努力推进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每个市、州至少要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建设工作。

(四)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各级政府要针对气象灾害具有突然发生、影响面广的特点,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要加强乡镇、村组高音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等传播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载体建设,确保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通知到每 户居民。各市、州要加大组织协调社会多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高音预警广播、电子显示屏的建设,使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有明显提升。

(五)加强农村防雷安全工作。雷电灾害是农村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防雷宣传,增强农民的防雷意识,重点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雷电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以及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同时做好农村防雷安全技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对农户新建建筑自愿安装防雷装置的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创造条件开展防雷安全示范村建设工作,努力减少农村因雷电引发的伤亡事故。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主体。气象工作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和发展农村气象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气象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二)落实经费保障。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是公共服务产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及运行保障经费的投入,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

(三)健全工作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建设。要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建设的合力。各级气象、农业、水利、民政、国土资源、林业、公安、广播电视、通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推动农业农村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检查督促。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融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积极推进。气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技术服务,并及时进行检查督办。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第二篇: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0/06 作者:矫梅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特征、着眼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气象如何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服务,是新形势下气象为“三农”服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如何为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服务,需要我们认真探索。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把握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大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适应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我国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差异性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色性较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要符合地域特点的、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我国又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国家,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重,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可高达10%—20%。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才能逐步适应气候变化。

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要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依靠科技创新,针对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多时效、定量化的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技术系统。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要真正面向农民,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结合各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专项气象服务;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面向农村种植大户、农业生产企业的新型气象服务模式。

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立足于提高农业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促进农业减灾增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型向主动防御型的转变;加强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研究,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改良和耕作方式变革,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服务。要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为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二、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存在着预警信息传递“最后1公里”的瓶颈制约;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相对脆弱,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承灾能力低;农民的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是受灾影响最大的群体,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死亡人员90%以上发生在农村,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防范的组织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要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和精细化气象预报要发展到乡镇,实现“乡乡有监测站”,使农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接近城市。

建立广泛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将气象信息服务搭载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上,力争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村镇,传递到每一位农民,实现气象信息的“进村入户”。

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组织体系,力争实现乡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村村有气象信息员,有预警信息接收能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有效联动。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推进县级政府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将其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之中。深入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区划和评估;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和民房设施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雷电灾害防御等工程性建设;推进面向农村的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气象保障服务,提高农村防范气象灾害风险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覆盖广泛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有效联动的应急处置组织保障体系和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作者: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鄂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7〕108号 【发布日期】2007-10-24 【生效日期】2007-10-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

(鄂政办发〔2007〕10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加强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地处中部,属南北气候过渡带。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我省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森林火灾等明显增多。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综合气象监测网,加快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卫星接收站网、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网建设,加强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气象、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全省雷电、酸雨、交通气象、地基水汽、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等专业观测网。在大中城市要抓紧建设配备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农村、重要江河流域、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分灾种建立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要大力运用先进的预报预测技术,进一步优化短时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增加天气预报制作和发布频次,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建立省、市、县三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警报联防业务,进一步组织开展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等级预报。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气象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全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以及应急响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省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逐步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建设、交通、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三)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四)大力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实施河道整治和山洪治理工程,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定期检测的组织与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水利、民政、交通、卫生等部门,按照《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气象部门要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号预警发布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根据气象变化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大中城市要组织在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及时将获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广播通知到每家每户。气象、电信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合开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主动群叫技术,充分利用固定话机及时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上报工作。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五)切实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各地要大力支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基础设施和增雨防雹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有利天气条件,及时组织气象部门在干旱缺水地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做好现有特色农业防雹工作,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同时,要根据应急需要,组织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气象灾害调查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修订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及信号发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投入。“十一五”期间,省里将把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平台作为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财政应给予相应支持。

(三)加强协调联动。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部门互联互通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互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灾情监测和评估信息,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四)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2月25日,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2月25日,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了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

会议确定,“两个体系”建设的目标是:“组建一个机构,建立两个体系,提升三个能力”。组建一个机构是在乡镇和涉农街道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两个体系”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三个能力是提升气象对现代农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建设10个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基层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组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系统;建立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大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长春市人工增雨三期和四县(市)、双阳区人工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示范工程。

长春市副市长陈巳强调,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是保障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然后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市“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需要今年完成的工作,必须按时限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成,此项工作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完善体系,强化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三是科技创新,增强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落实资金,加快建设。建设资金要从争取财政部气象为农服务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投入两条渠道解决。各级政府要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所需建设和运行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统筹安排,确保落实到位,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气象部门要向上级气象管理部门积极争取财政部气象为农服务专项,力争在全省首批立项。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积极推进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2月21至22日,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召开全市气象局长会议,会议针对气象为农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新思路。

定西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做好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完善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服务需求,依托“甘肃省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项目,继续完善“定西市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制定中药材观测标准并开展观测,提供针对性更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气象服务。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利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提高干旱监测能力,提升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关键农事季节气象服务能力。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推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旱作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完善定西农经网页面、栏目、功能。

深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加强乡镇综合信息发布,继续加强“村村通”、乡镇气象工作站建设,探索建立气象信息员管理和激励新机制,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减轻干旱、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定西经济建设更加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宁夏:积极部署2011年工作 全力推进“两个体系”

建设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30日 16:05:00

中国气象报记者申欣报道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在听取了宁夏气象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及2011年工作安排等情况专题汇报后,对宁夏气象局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的思路和措施表示同意;对2010年全区气象工作和及时周到的气象服务给予充分肯定,对宁夏气象局获得2010中国气象局综合考评优秀表示祝贺,并希望宁夏气象局再接再厉取得新成绩。他要求:认真部署抓好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重点抓好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要注意总结宁夏“两个体系”的建设经验,借鉴外省先进做法,结合地区实际,加强与农牧厅、财政厅等部门合作,大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自治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宁夏气象部门2011年将重点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建设,坚持面向民生、生产、决策做好服务,履行好政府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等工作。重点建设好贺兰山暴雨监测预警系统,为宁东(太阳山)能源基地、六盘山热电及煤化工产业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保障服务,抓好宁夏防灾减灾信息中心工程、吴忠大罗山新一代天气雷达、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刘先锋 孙颖报道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两会”审议通过了《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据悉,“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围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精神,成立了服务小组,深入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实地征求服务需求,研究制定了《气象为农服务实施意见》,确定了“两个体系”建设八大工作任务,得到了市旗两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旗区建立了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建成了分行业、分地域的气象预警服务号码库;完成了全市50名气象助理员、1067名信息员身份确认和培训工作;在主要农村牧区建立了气象信息LED显示屏和信息机大喇叭,在17个乡镇苏木和18个村嘎查建成气象信息站,制定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职责及要求、乡镇气象信息站工作流程和信息员工作职责;完成所有乡镇所在地和部分人口密集区自动站建设,全市区域自动站建成总数达121个;仅2010年,在两个体系建设中,各项投入累计超过500万元。“两个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近日,湖北省潜江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工作的通知》,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综合能力。

《通知》指出,加强农村气象工作,是新形势下适应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农村抗灾避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气象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一是充分认识农村气象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将农村气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气象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气象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明确各地农办主任为气象协理员,村支部书记为气象信息员。三是加强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发挥电子显示屏的作用,及时传送气象预警信息,共同做好农村气象工作。

《通知》还强调,各地要明确由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分管农村气象工作,负责本地农村气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并成立相应工作专班,制定农村气象工作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步骤和责任人,确保农村气象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0年09月25日 17时06分 90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资源能源

“气象为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豫政办[2010]10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农民仍然是最易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气象条件不确定性更为复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省粮食稳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切实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努力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防灾、有效防灾、趋利避害。

二、进一步明确气象为农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按照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需求引领、科技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各地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长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技术装备和其他防灾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成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适合我省农村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县(市、区),组织机构、自动观测、精细预报、气象信息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预警信息发布到行政村,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三、着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重点加强山区丘陵暴雨和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的自动气象站建设。着重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布设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监测仪,切实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和及时报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二)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改善农业气象观测仪器,改进观测手段,加快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认真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中涉及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每个县(市、区)布设3—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2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其他县(市、区)至少布设1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加强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和预测及综合评估,切实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

(三)发展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各地要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围绕大宗粮食、经济作物和林果、蔬菜、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专项服务。

(四)建设覆盖广泛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用多种手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每个村组。

每个乡镇要按要求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将气象服务向乡镇、村延伸,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在全省建设完善400个标准化炮站,更新200套新型火箭发射装备,新增100套牵引车和牵引式火箭发射装备、60个高山碘化银发生器,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达到全省国土面积的60%以上。加强豫鲁皖苏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指挥中心基地建设,切实提高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总体效益。

(六)增强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各省辖市应至少配备1套包括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议(会商)、天气预报制作及信息发布等功能的流动气象台,有条件的县(市、区)应根据需要配备移动气象服务设施。根据应急处置服务工作需要,全省建设10部移动天气雷达应急指挥车,提升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四、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切实把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气象、教育、科技、广电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调配合,搞好综合服务,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完善体系,强化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实现县(市、区)、乡镇有分管领导,乡镇有气象协理员,行政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确定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按照属地化原则,结合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相关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及其他大型、移动气象设施以县级管理为主,乡、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信息员队伍以乡级管理为主。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市、县级政府要根据《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气象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实施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三)科技创新,增强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推进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四)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把气象为农服务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统筹安排,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为气象项目建设和相关工作开展创造条件。要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九月十五日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