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1: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填报时间: 2010-08-27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号:成办发〔2010〕69号签发单位: 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发时间:2010-08-24 生效时间: 2010-08-24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和《四川省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09—2012)》,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商贸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生活消费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信息服务等四大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促进城乡市场同发展、共繁荣,现就完善我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以区(市)县商业中心为龙头,镇(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村(社区)直营连锁店为基础的三级市场体系,建成以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为主体,功能较为完善的生活消费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信息服务等四大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农村商贸流通方式较快发展,流通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品、农产品双向流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内外贸融合进一步提升;支持生产、服务消费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市场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消费环境全面改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农村消费明显增强。区(市)县及其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明显加快。区(市)县及其以下生活消费品经营连锁率达到25%,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连锁率达到60%以上。全市农产品在新型零售业态中的销售额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商业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直营连锁店、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购物环境逐步改善,商品质量保障有力。

(四)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育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农业专业市场和农村合作组织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农产品网上交易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有效发挥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功能。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发展以三级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

(1)打造提升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带动区(市)县地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区(市)县地域农家放心店配送基本覆盖。

(2)提升镇(乡)商业设施水平,建设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和农贸市场。以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品牌企业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店,提高农村生活消费品直营连锁覆盖率。推动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城区及重点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建设清洁、有序、规范、美观的农贸市

场。

(3)拓展充实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新变化,建设服务项目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区,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功能,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拉动居民服务消费。

2.发展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1)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的要求,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构,优化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构筑与全市农业发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体系。

(2)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外包,提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

(3)搭建农超对接的流通平台。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接,拓宽对接渠道,创新对接机制,构建多元、长效、稳定的产销对接新模式。

(4)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3.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1)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规范流通秩序,提升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发展以区(市)县地域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县、乡、村多级配送网络,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通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技术控制。

(3)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探索开展以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消费新模式。

4.发展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网络。

(1)建设农村市场新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网上营销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以农家放心店和农业生产资料放心店为窗口,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等服务。

(2)改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

(3)完善农村流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质量监督,健全检验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农村流通业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面向农村流通企业的信贷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鼓励保险行业及代理公司拓展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险服务。

(二)重点项目。按照统筹规划、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区(市)县城区、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区域,推进一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1.建设区(市)县地域商业中心。

(1)改造提升县城商业中心。发展商业综合体,引进品牌商业企业,集聚服务功能,优

化业态结构。2012年底前,各区(市)县在城区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中心。

(2)打造特色商业街。2012年底前,我市中心城区以外共计打造符合商务部《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的综合型商业街5条、专业型商业街19条。

(3)建设改造配送中心。2010年底前,完成12个面向农村市场的区(市)县域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健全配送中心功能,增强商品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4)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规划,逐步推进3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重点发展5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区域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其中年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1个。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仓储、加工和运输设施条件,完备市场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绿色环保、安全监控等功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逐步推行电子结算。

2.促进镇(乡)商业服务设施升级。

(1)建设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010年底前,在13个镇(乡)各建设一个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2)建设改造农贸市场。2012年底前,完成118个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其中,中心城区以外的每个区(市)县城区各建设改造6个;34个重点镇各建设改造1个。

(3)提升镇(乡)商业零售网点的连锁经营水平,引导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直营网点,2010年底前覆盖全市镇(乡)。整合粮食、供销、邮政、医药、烟草、通讯等部门和行业市场网络资源,实现一网多用。

3.实现村(社区)农家放心店全覆盖。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改造提升生活消费品及农业生产资料零售和服务网络。针对城乡统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展,不断调整、充实村(社区)农家放心店的设置,切实做到连锁便利店的全覆盖,其中直营店比例达到30%以上。

4.培育壮大新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支持10家大型连锁超市(卖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200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搞活农产品流通,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个,农产品出口重点优势企业20家,确保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

三、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分解、布置、督促落实目标任务;研究协调相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二)完善投建管体系,加快项目建设。

1.各区(市)县政府是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推进和日常管理。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贯彻意见,落实工作任务。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加强监督管理。

2.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中,农贸市场、配送中心、乡镇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民生性项目,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专业化经营原则组织实施。各区(市)县政府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3.区(市)县地域商贸中心、特色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连锁直营店等产业性项目,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实施。各区(市)县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三)制定标准,加强指导。

1.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指导区(市)县和企业规范实施,确保功能完善。

2.各区(市)县和项目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和开展项目建设,并按相关标准组织验收。

(四)大力扶持,促进发展。

1.在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标准化农贸市场、配送中心、乡镇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民生性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各区(市)县政府要配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2.市商务局、市农委等部门要积极争取部、省级相关部门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3.市农委负责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

4.市国土局对列入规划、鼓励发展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在用地上给予优先安排。

(五)规范秩序,完善考核。

1.规范秩序,保障发展。市公安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安办、市粮食局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监测,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私屠滥宰、粮食违法收购等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2.建立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按年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区(市)县政府,定期督查。年终对相关区(市)县目标考核时,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按民生目标等值扣分。

本意见实施期为2010年至2012年。

附件: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附件

成都市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王忠林 副市长

副组长:师 江 市政府副秘书长

郭启舟 市商务局局长

郭金安 市农委主任

成 员:市统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政府目督办、市政府金融办、市食安办、市物流办、市粮食局、市物价局分管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市商务局副局长曾洪扬任办公室主任。

第二篇:惠农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惠农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雷中仁

近年来,惠农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打造统筹城乡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新工程”,通过产业化运作,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蓬勃发展,农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逐步建立,基本实现农村供应充足、产销平稳。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照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推算,全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6亿元。

基本情况

(一)传统市场巩固完善,新型市场日渐成熟

1、传统农贸市场布局合理,功能设施水平不断完善。我区现有农贸市场8个,其中:城市农贸市场6个,所销农产品60%来自本区以外;农村集市2个,所销农产品以本区为主。农贸市场的大小、功能、布局与我区人口居住分布及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基本能够适应。近年来,先后对辖区内所有的露天农贸市场进行硬化,建设了农产品销售台,安装了简易大棚,增设了农残检测、冷藏保鲜、价格发布等功能。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将春晖市场、康乐市场、一矿批发市场交给私人承包管理,将其他市场交给了乡镇和街道管理,进一步保证了市场的日常经营秩序和各种执法监督工作的到位。

2、以农超对接为主的新型农产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城乡超市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以肉、菜、蛋、奶、粮油为主的农产品也开始从农贸市场和粮油店逐步走进超市,近三年,我区销售农副产品标准化大型超市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4家。农超对接便利店达到13家。城市辖区有一定规模的小区都设有农产品便利店,连锁经营已成为发展趋势。

3、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广阔市场。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确立了以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脱水菜加工企业70多家,年产能力达到1万吨;建成枸杞加工企业2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19个,牛羊肉加工企业1个,生

猪屠宰厂1个。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中粮集团,建成了4.8万亩番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3万亩脱水蔬菜基地、7万亩优质枸杞基地以及存栏2万头的优质奶产业基地。同时,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吸收会员3675人,带动辐射农户5937户,形成资产达到1236万元,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遍布乡村的农资店、农家店是农村供应的主渠道。

我区从2007年开始,分别由中农金合和中邮物流,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资店、农家店等,目前共设立农资店、农家店146家,其中:农资店77家、农家店69家,组建了3个配送中心,5个直营网点,245个连锁网点,形成区域内上联农资生产企业、中联配送中心、下联零售终端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售价、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直营店统一核算”农资经营网络,取代了农村原有的“小卖部”、“窗口店”,覆盖了我区所有的乡村,成为农村生产生活必须品供应的主渠道。

(三)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我区种植业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瓜类、番茄等。2009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

1.8万公顷,其中,夏粮面积0.9万公顷,产量5.7万吨;秋粮面积0.5万公顷,产量3.8万吨。小麦除农民自食外,其余部分都被本区及周边的面粉加工厂收购加工;秋粮都被外来粮贩上门收购。蔬菜面积为0.37万公顷,主要以脱水菜和设施菜为主,脱水菜产量15万吨,均被本区的脱水菜加工企业收购,经过加工后销往外地,部分销往国外;设施菜主要销往我区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瓜类面积达到70公顷,以西瓜和温室瓜为主,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番茄面积4.8万亩,由中粮集团自行加工,销往国外。畜产品主要以牛奶为主,奶牛均以园区形式集中养殖,年产鲜奶2.4万吨,主要销往蒙牛和夏进两大知名企业;猪、牛、羊、禽年出栏数分别为1.17万头、1.6万头、10.7万只、98.6万只,主要销往本区及周边屠宰场。林产品以枸杞为主,年产干果7200吨,主要以我区现有的2个枸杞加工企业、3家枸杞合作社及贩运大户为依托,销往成都、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

(四)政策措施到位,法制保障健全。积极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拉动农村浪费。截至2009年底,共设立下乡产品销售网点19个,销售各类

下乡家电产品3909台,销售额605万元,直接补贴费54万元;农户购买汽车、摩托车741辆,销售额1092万元,直接补贴费109万元。今年以来,国家扩大了补贴对象范围、提高了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在此新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现金直补政策,进一步简化了补贴兑付程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购买积极性,拉动了下乡产品的销售量。2010年元月份以来,全区销售各类下乡家电产品1981台,销售额288万元,申报补贴1069台,直接补贴费32万元;购买汽车、摩托车159辆,兑付补贴23.7万元,家电销售数量接近上年的一半。积极组织农牧、商务、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主动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农资打假活动,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3个关口。2009年,共开展专项检查51次,出动执法人员368人次,共办理各类案件19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严厉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农村流通市场。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农资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完善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农资市场巡查等五项制度建设,将农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落实到工商所,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工商、公安、农牧、质监等部门之间农资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形成疏而不漏、监管有力的网络。

(二)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新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城市连锁超市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发展农家店,完善农村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城市连锁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与各农家店签订加盟协议,形成“捆绑式”利益共同体,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行货物配送,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商品质量。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安全系统和可追溯系统建设,重点做好春晖市场改造和静安市场的建设,积极开展“农超”、“林超”、“粮超”等对接活动,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副产品购销体系。

(三)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以陆路口岸为平台,以城区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城乡各专业产地

市场为核心,以各类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为辅助、供应出口为补充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四)完善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模式,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分级检验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以脱水菜、奶牛、有机枸杞等为主的三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品牌,适时组织参加各类出口商品交易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对外出口的新格局,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六)发挥农村中介组织作用,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支持其在农村建立以农产品产销为纽带的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商会。

(作者单位:惠农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桂政办发〔2008〕18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行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措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区是农业大(省)区,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加快,在农村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近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大力开展“诚信广西”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信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我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信用缺失、信用信息开放度低、信用观念整体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推进我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金融行业先行,农村各界广泛参与,企业、农户、农民自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思路,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依托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乡办、村办企业以及农户的信用信息,形成我区农村企业、农户、农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至2008年,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至2009年,完成全区有信贷关系的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入库工作;至2010年,基本形成信用制度基本健全,信用市场有序发展,信用服务初具规模,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行,诚实守信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民信用信息数据库,构筑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切实加强

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为基础,采集农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信用信息,为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农村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采集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以及有贷款意向的农民个人的信用信息,为其建立农民信用档案;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库,采集农户的信用信息。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电子化建设,构建农村企业、农户、农民信用情况的信息平台,促进农村企业、农户、农民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信用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建立农户信用评分系统,按照征信业务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将农户信用信息库的农户信息通过建立第三者征信的结盟约束机制,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选择约束或激励手段提供依据,逐步实现全面应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备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从事担保、咨询等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确保为企业、金融机构和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农村信用市场的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四)稳步推进“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定期开展信用村(镇)的评定工作,做到村村有信用户、镇镇有信用村、县县有信用乡(镇)。要将“信用村(镇)”创建活动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鼓励农民通过累积信用记录解决贷款难问题。通过信用村(镇)创建活动,逐步培育信用农户,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信用意识,形成以信用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新农村建设开创一条促信用发展-促金融发展-促经济发展-促社会发展之路。

(五)优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手段和水平,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有效调节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农村的利率管制,理顺资金融通机制,稳定信用关系,完善农村融资结构。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产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改进服务质量,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繁荣城乡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服务项目的电子化建设,为农村信用信息电子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在广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自治区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金

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认真抓好“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人民银行指导,农村信用社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人民银行要制定推进规划,协调金融机构间加强横向沟通,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提供协调自律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建设农村安全信贷环境的主导作用,切实将信用户、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组织推进;各金融机构要建立信贷员联络制度,切实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乡村基层组织要支持、配合和帮助金融机构组织资金,清收陈贷,开展争当信用户和创建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努力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全金融债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法行政,以法制建设为重点,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尽快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加强法律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依法打击企业和个人逃废、悬空金融债务的行为。要利用新闻媒介宣传诚实守信的典型事例,披露各种逃废债典型案例,弘扬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加强金融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及其他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人民银行要通过与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及时通报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提供及时、全面的信用信息,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意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全区农村开展信用知识系列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要通过德治建设和法规制约,教育广大农民重视积累自身的信用记录,自觉保护自身的信用信息,并将这些良好信用记录积极运用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努力把农户培养成为有较强信用意识和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同时,通过培训、指导、宣讲等方式,帮助农村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

(五)认真抓好试点,分级分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为建设工作特别是数据库原始信息的收集、核准提供支持和帮助;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指导金融机构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发挥作为农村地区主力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快推进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应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小额贷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十二月四日

发布部门:广西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4日 实施日期:2008年12月04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关于加快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的几点意见

关于加快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的几点意见

摘 要:加快推进发展伊犁商贸物流业,打造国际物流港,对州直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增强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商贸物流;国际物流港;产业升级

伊犁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承担着重要的联通作用,加快推进发展伊犁商贸物流业,打造国际物流港,对州直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增强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伊犁州直商贸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速度加快

2014年伊犁州直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70亿元,全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35亿元,同比增长10.9,年均增长14.7%。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站到州直生产总值792.2亿美元的21.7%和27.4%,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州直共有各类市场约46个,其中形成或再见的物流园区15个,农贸市场15个,专业市场10个,大型超市6个,占地面积1.5万亩以上,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10家,成交总额为49亿元,形成了批发、零售并举,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型商店为基础的城乡流通体系。

(三)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4.87万台,销售额完成7.88亿元,超额完成任务的31.34%,位居全疆第一,向农牧民消费者兑付补贴资金7733万元。二是州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218个,建成配送中心25个,拉动了农村消费。

(四)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伊宁市国际商贸物流园、奎屯仓储物流区、霍尔果斯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商贸物流基地的加快建设,带动物流服务体系的形成和畅通。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已建成仓储面积42.87万平方米,百货库5.85万平方米、果蔬冷藏保鲜库1.45万平方米、机电机械设备堆场5万平方米,进口货场7.79万平方米,外贸展示交易市场3.56万平方米。都拉塔口岸仓储面积达到8.75万平方米。

(五)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

超市、便民店、肉菜直销店、专卖店等不断涌现,邮购、电视购物、信用消费、网上购物等从无到有,典当、拍卖、代理、配送、直销等业务逐步发展,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已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设立州直商贸流通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州直物流项目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在土地规划中增加必要的物流业发展用地;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出台鼓励州直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以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州直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

围绕工业、农业物流、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项目,提高州直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经营理念先进的现代大型物流企业,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州直物流业提档升级。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标准化,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流程可视化,从而全面提高物流行业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益。

(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着眼市场导向和现有基础配套设施,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合理布局,与整体规划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促进,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提高货运能力和州直公路的可达范围,充分发挥机场、火车站等货运枢纽地带的物流带动作用。三是改善仓储设施现状。建设规划提高现代化、标准化仓储设备的拥有量和应用水平,提升仓储业效益;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保鲜库等特种仓储设施建设,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加快完善运载设备、物流装卸与搬运设施、自动分拣设施等基础设施。鼓励开展大型运载设备租赁服务。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商贸人才引进和培训目标和计划,加强商务管理领导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专门培养、定向培养、业务培训等途径和方式,为州直管理机构输送具有现代商贸知识与观念的专业人才。强化州直商务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多形式推进商务领域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强化商贸领域职业培训,如,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外经贸专业等的培训,逐步壮大商贸领域专业人才队伍。

(五)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工程

全面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完善乡镇商业设施布局,配置连锁超市、直营店、农贸市场或特色市场、餐饮住宿、农家乐等商业设施,提升乡镇商贸发展水平。加快布局重点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增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全面贯彻国务院“互联网+”战略,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工作,优化电子商务产业链,建立健全电商服务配套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建立专门的快速物流园,为网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撑,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瑞,李学工.加快完善我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J].标准科学,2015(4).[2]陈文玲.关于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建议[J].前线,2009(3).[3]陈文玲.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9(23).

第五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9年09月18日 11时40分 58 主题分类: 建设建筑

“河道”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

成府发[2009]3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要求,深入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河道和出境断面水质不断改善,取得了较好成效。随着我市建设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必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河道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河道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现就加强和完善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体制

(一)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属地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突出属地负责和以块为主,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责任。

市水务部门是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制定河道管理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协调处理河道管理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的河道管理工作;代表市政府分解下达河道管理工作的责任和目标任务;具体组织实施中心城区市管河道管理工作。

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是本辖区范围内(中心城区市管河道除外,下同)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范围内的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河道管理责任体系、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河道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检查考核机制,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河道管理工作经费;分解下达河道管理工作目标任务,组织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

(二)制定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长效管理工作标准。市水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标准,细化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淤、绿化管养、景观设施维护等工作内容,规范作业时间、次数、人员和装备等要求,制定检查验收办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三)落实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属地责任。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是本辖区范围内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对河道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河堤及栏杆、护河通道、河道水面及河床、沿河绿化带等进行管理。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要求,认真做好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河床清淤、绿化带管养等作业,严格检查验收,达到河道环境卫生整洁、水域景观良好的总体要求。

(四)探索和实践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运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管理规范、经验丰富、装备先进的企业实施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作业。水务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定期检查企业的管理作业效果。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坚决淘汰管理维护不达标的企业。要制定合适的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作业费用标准。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加大河道环境卫生和水域景观管理作业经费的保障力度。

三、强化入河排水口管理

(五)落实入河排水口管理属地责任。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是本辖区范围内入河排水口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入河排水口排水情况的日常监管;负责对不按规定排放污水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制定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重点对工业企业、餐饮企业(店)、洗车场、养殖场、屠宰场、农家乐、居民院落、直排厕所等排水户的污水排放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根据排水户的类型、性质,将治理污水乱排的责任分解到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抓落实。属地水务部门要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对河道沿岸各类入河排水口实施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向河道乱排放污水的行为,及时向污染治理的责任部门通报情况,治理责任部门要限期完成整改;实现沿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等产生的生产经营废水达标排放,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网或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中心城区市管河道的入河排水口由市河道管理处负责日常监督,由所在区负责治理。

(六)落实入河排水口污染源监督管理部门责任。根据入河排水口污水来源性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落实污染源监督管理责任部门。市环保部门负责有组织排放企(事)业单位污水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市水务和建设部门负责根据规划做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市城管部门负责垃圾清运、环卫设施设置和直排厕所取缔,以及城市排水违法行为的执法;市农业部门按照《成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规范设置养殖场和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管理,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商务部门负责定点屠宰场污水达标排放管理和非定点屠宰场取缔;市旅游部门负责农家乐污水达标排放管理;市规划部门负责违法建筑拆除督查督办。

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根据本地部门的职责分工,将污染源监督管理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加强领导,把河道长效管理目标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切实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具体,人员和经费到位,成效明显。市水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标准和考核体系,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河道维护作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各级环保、建设、城管、农业、商务、旅游、规划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和要求,做好河道长效管理的相关工作。

(八)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将河道长效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各级目督部门要加强对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督查督办。市水务部门要制定河道长效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对各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河道长效管理检查考核办法,落实对本辖区范围内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九)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根据河道长效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加大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经费落实。市财政承担中心城区市管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经费;在城建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用于鼓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财政承担辖区范围内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经费。

(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问责。未按照河道长效管理的相关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未达到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标准且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据行政过错责任和行政效能追究的相关规定进行行政问责。

二〇〇九年八月四日

下载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