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复习资料(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背影》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背影》复习资料》。

第一篇:《背影》复习资料

《背影》

一、词语积累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典质 惨淡 赋闲 游逛 勾留 妥帖 踌躇 脚夫 警醒 嘱托 迂 橘子 月台 栅栏 蹒跚 搀 颓唐 触目伤怀 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课文理解

(一)内容及主旨

本文通过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对父亲的怀念。

(二)内容理解、语言品析

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指出自己最难忘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第二次是‚车站送别‛的场面中:通过父亲的穿戴、走路姿势、动作等写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买橘子过程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爱。

第三次是告别时:‚混‛字写出了来来往往的人多,也写出了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表现儿子对父亲的不舍之情。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与文章开头点到父亲的背影相呼应,与中间特写父亲背影相照应,形成全文的中心线索,显示出背影已在儿子的心坎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爱痕和痛点。衬托父爱的真挚和力量。

2、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父亲的‚背影‛?

(1)‚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父亲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2)‚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3)‚背影‛凝结了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3、文章题为‚背影‛,但第二至第四段的内容似与‚背影‛无关,如果删去对文章中心的表现是否会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这几段主要交代祖母亡故、日渐衰败的家境,‚我‛乘车北上、父亲执意要送‚我‛等内容,为下文详细描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更能体现出父亲‚背影‛的不同寻常、父爱的深沉,以及‚我‛的内疚之情。

3、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 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

(3)我的眼泪又来了:儿子看到父亲走远之后的不舍与伤感,也包含对之前不理解父爱的内疚之情。

(4)在晶莹的泪光中: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以及不能相见的伤心之情。

4、文章第六小节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穿戴?

答: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5、说说下列父亲的话中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参考答案: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 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参考答案:父亲当时有急事要忙,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旅途的放心不下与担心。

(2)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参考答案: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参考答案:‚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 ‚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三、语言的表达效果

1、为什么写第一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答:第一次出现‚背影‛,开篇点题,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包含了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把‚熟识‛,‚再三‛删去,好吗? 答:不能删去。是因为‚熟识‛一词写出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而‚再三‛一词表明父亲嘱咐茶房的遍数之多,写出父亲对即将远行的‚我‚的不放心。害怕茶房有半点疏漏。进一步地突出了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

3、第四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答:‚踌躇‛‚终于‛反映了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终于‛说明了在父亲心目中,对儿子的关心胜于一切。两个词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把‚熟识‛,‚再三‛删去,好吗?

答:不能删去。是因为‚熟识‛一词写出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而‚再三‛一词表明父亲嘱咐茶房的遍数之多,写出父亲对即将远行的‚我‚的不放心。害怕茶房有半点疏漏。进一步地突出了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

5、‚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细心关照中的爱子之心而感到悔恨的心情。

6、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7、‚……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 的作用:

答: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8、‚于是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 答:心甘情愿为儿子服务,服务后的满足。故作轻松,不让儿子担心自己。

9、‚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答: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思念之情,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第二篇:《背影》复习资料

《背影》复习资料

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背影 父亲 父爱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4、文段是“背影”一文感人至深的地方,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什么?

作者通过对“背影”的细腻描写,表现了父亲深沉诚挚的爱子之情。

5、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别)<4>再现背影(别后思念)

6、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说。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还生怕儿子路上会口渴。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对孩子一般反复叮嘱,在父亲心中,作者永远是个孩子,由此可见深深的父爱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7、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8、《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的泪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悲伤。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的泪

◆第二次流泪,是感动、惭愧。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使我感动而流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第三次流泪,是惜别、惆怅。因父子分别,依依不舍,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流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的泪

◆第四次落泪,是伤感、辛酸、思念。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二、语段阅读

(一)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年老体衰身体肥胖。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

攀、缩、倾、。

3、概括本段内容: 望父买橘 或 买橘送别

4、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5、文段中划横线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有何用意)

外貌 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照应了开头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6、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请找出来并略举一例说明之.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例:心理:“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7、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 外貌(衣着)、体态、行动、语言;

8、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被真挚的父爱所感动。

(2)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也怕别人笑我幼稚。

9、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似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不能去掉。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和”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

10、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1、找出本段中一个叙述和抒情完善结合的句子,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他肥胖的„„流下来了。”这个句子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挚感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一句表现了父子之间相互体贴和照顾

13、文段对父亲的背影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反映父亲的爱子深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4、揣摩“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句中“找”字用得好处? “找”字用得十分传神,它表现了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感情。

15、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16、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二)(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 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第1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①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

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③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4、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5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自主探究,言之成理即可。如: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不会。我懂得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因为爱我才会如此。

6、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7、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8、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9、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0、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或者母亲而流泪的经历吗?

要有真情实感

第三篇:《背影》复习资料

《背影》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典质

惨淡

赋闲

游逛

勾留

妥帖

踌躇

脚夫

警醒

嘱托

橘子

月台

栅栏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课文理解

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指出自己最难忘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第二次是“车站送别”的场面中:通过父亲的穿戴、走路姿势、动作等写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买橘子过程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爱。

第三次是告别时:“混”字写出了来来往往的人多,也写出了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表现儿子对父亲的不舍之情。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与文章开头点到父亲的背影相呼应,与中间特写父亲背影相照应,形成全文的中心线索,显示出背影已在儿子的心坎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爱痕和痛点。衬托父爱的真挚和力量。

2、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父亲的“背影”?

(1)“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父亲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2)“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3)“背影”凝结了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3、文章题为“背影”,但第二至第四段的内容似与“背影”无关,如果删去对文章中心的表现是否会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这几段主要交代祖母亡故、日渐衰败的家境,“我”乘车北上、父亲执意要送“我”等内容,为下文详细描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更能体现出父亲“背影”的不同寻常、父爱的深沉,以及“我”的内疚之情。

3、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

(3)我的眼泪又来了:儿子看到父亲走远之后的不舍与伤感,也包含对之前不理解父爱的 内疚之情。

(4)在晶莹的泪光中: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以及不能相见的伤心之情。

4、文章第六小节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穿戴?

答: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5、说说下列父亲的话中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参考答案: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 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参考答案:父亲当时有急事要忙,处于生活的极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旅途的放心不下与担心。

(2)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参考答案: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参考答案:“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 “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三、语言的表达效果

1、为什么写第一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答:第一次出现“背影”,开篇点题,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包含了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把“熟识”,“再三”删去,好吗? 答:不能删去。是因为“熟识”一词写出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而“再三”一词表明父亲嘱咐茶房的遍数之多,写出父亲对即将远行的“我“的不放心。害怕茶房有半点疏漏。进一步地突出了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

3、第四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答:“踌躇”“终于”反映了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终于”说明了在父亲心目中,对儿子的关心胜于一切。两个词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一句中把“熟识”,“再三”删去,好吗?

答:不能删去。是因为“熟识”一词写出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而“再三”一词表明父亲嘱咐茶房的遍数之多,写出父亲对即将远行的“我“的不放心。害怕茶房有半点疏漏。进一步地突出了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

5、“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细心关照中的爱子之心而感到悔恨的心情。

6、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7、“„„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 的作用:

答: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8、“于是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 答:心甘情愿为儿子服务,服务后的满足。故作轻松,不让儿子担心自己。

9、“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答: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思念之情,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第四篇:《背影》

黄石

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8:33 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背影》,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没觉得多么感人。老师也试图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一篇写父爱的名作,如何如何感人,感觉也还是言不由衷苍白无力。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2:59:22 后来当上了语文老师也教这篇课文,也开始人云亦云说这篇文章多么有名多么感人,并试图找到这篇文章的感动点,但似乎学生从未被感动过。于是告诉学生,也许你今天不会被这篇文章感动,只是因为你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还还不够丰富。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0:12 如今人到四十,也经历过一些生离死别,也体验到世态炎凉,终于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体会。当一个儿子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父亲的庇护。也会有叛逆的时期,以此显示自己是个男人,不再是个男孩,对父亲不那么敬佩。还会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本事,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条件,比不上谁谁的爸爸。而做父亲也会对儿子诸事看不顺眼,总觉得儿子不懂事不成器,离自己的期望值很远。由此,父子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紧绷。《背影》中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就是由此造成的。桑梓梨(2603070817)23:00:34

何为父亲:恩重如山。何为儿子:孝感天地。有这个体验,才能懂透,教准,学到。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02

当一个儿子成家立业,也为人父亲的时候,他才明白父亲的这份责任和重担,才能体会做父亲的不容易。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渐渐老去,开始依赖儿子的时候。父亲不再对儿子挑三拣四,甚至开始顺从儿子。做儿子也终于体会到了一个父亲的不易和艰辛,开始原谅父亲的一些臭毛病。如能彼此体谅,还可以一起喝一杯谈谈心,没准还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了。《背影》的最后一段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转变。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1:47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个人的亲身体验,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背景和情感积累在其中,他是怀着多年积攒的父子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们读《背影》的时候,同样要加上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深体会那份流淌在血管中的父子之情。河口中学李忆(813143053)23:02:54

这是本学期上完背影后,我写给学生看的心得体会。正道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2015-11-16 14:32:25 今晚研讨预习„湖南桃园县教研室丁大永老师作品: 指向明确是华平教授这节课最明显的地方。开始的三种学法选择,表面上是要学生自主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三个层面,同时也告诉学生,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课一得,把一种学习方法用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选择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二、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三、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这四步,既表明了方法,又兼显了流程,这就是真正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解读精致是华平教授本节课让我为之惊叹的地方。

精致之一是用文本解读文本。我们解读文本特别粗糙,仅从表面自以为是。譬如写作背景,大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从教参上寻找,或者自己多方补充,何曾想过一切答案就在文本呀。

精致之二,创设情景仅一行文字。同样是本文,某些老师为了突出朱自清家里的惨状,或者是着力渲染描述,或者是用图片,或者是用视频,华平教授的做法是在课件上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引领,当我看到这一行字时,心里的悲凉自然腾起,我想学生一样。像这样的引领,课堂上还有很多处,我认为这就是华平教授的精致,运用文字的力量,“无声胜有声”。精致之三:借话引话,开启学生新的思维。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不中要害,华平教授不加否定,也不进行点拨,仅是借话引话,让学生反复思考,然后让其自然达到豁然开朗。譬如老师问:为什么父亲的信能让朱自清就写了本文呢?学生说:大去之期不远矣。师借话引话:大去之期不远矣,就来了感情,要写文章了吗?学生猛然想起:信上还说了“惟膀子疼痛厉害”„„师借话引话:膀子疼痛厉害是能让人大去之期不远的病吗?他父亲心里到底想说啥?学生马上明白:我想见你一面,因为恐怕以后就见不到了„„这借话引话的精致,为什么我们平常就不能使用到位呢?我们最多就停留在借话问话上,就是不会引话。

初二 广东 李开(515335791)14:34:53

我为什么这样教《背影》? 李华平

为什么设计三套学习方案,让学生选择?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三套学习方案,让他们选择:(1)指向文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学习;(2)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3)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要求学生选择时要说明理由。这样做的原因是:

第一,课堂是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是对学生学习权的尊重。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要设计三套方案才能体现这一点,但对学生需要学什么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关注我想灌输什么,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第二,由于从没有接触过这个班的学生,对学情就不了解,因此在学生选择方案说明选择理由的过程中,我也可以探知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是说,这一步也有投石问路的作用。

第三,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要充分考虑三套方案的分别实施,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难度的设计,对突破困难的办法的思考,实际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其实,这样的做法,我在2002年就运用过。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与会者达1000多人,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作讲座,我执教高中篇目柳永的《雨霖铃》。我也是给学生提供三套方案供其选择。当时上课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学生,课后要了我的电子邮箱,与我保持了长达十年的电邮联系。2 为什么不重点教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

这一段,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一段,也是不少老师喜欢教的一段。不过,这一段并不是作者表意的重心所在。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重在表现“我之心”;解读散文,就要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特定时候、特定地点、特定情境表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一种、这一个方面的特殊的思想感情。《背影》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集中在首尾,这种情感的“特定性”体现在情感迸发的特定情境(写作背景)、父亲买橘子事件的特定情境(故事背景)。因此,我的这一课教学,就重在理解这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背景”是具体的背景,而不是到文本外部去找一大堆大而无当的材料——正所谓“米不够,水来凑”。我的教学中,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背景”、理解“背景”,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语文能力。

而父亲买橘子一事,只不过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这件事情本身就真的那么感人,作者为什么不当时就写下来,而要等到八年后?这就是问题所在,八年前的故事只有等到某一个特殊的情感触发点才能变成文字。读散文,就要找到这个情感触发点,理解这种特殊的情感。遗憾的是,不少教师老是抓住父亲买橘子一段大做文章,希望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可见对散文体式特点的把握多么荒疏!(当然,利用这一段从写作的角度教精准的语言表达则又是很好的课。不同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不同的。)我的课,就是要循着散文体式特点教学生学散文,循着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规律教语文,循着学生语文思维成长的规律教语文。3 为什么要那么清晰地给学生呈现思维流程? 这堂课,根据学生选择的方案,我较完整地给学生呈现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的思维流程:

(1)初步感知,了解大意;(2)筛选信息,了解背景;(3)提炼信息,把握内容;(4)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让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和理由。

我这样做,就是要将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包括:阅读文本的一般流程,得出结论的基本依据,整合信息的思维方式。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有人喜欢追求课堂教学的“行云流水”,反对思维“痕迹”。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是把教学单纯看作了看电影式的欣赏。须知,“教学”不等于“欣赏”。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意味着要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也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误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有建立在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最严重而让人容易忽略的问题是,有些教师上课往往省略掉思维过程,而无意中犯了“代替学生学”的错误。比如,挑出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赏读。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所认为的关键句子是怎样找出来的?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子?其实,辨析、找出关键句子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而我们的老师却是“为了他伟大的事业,没心没肝地把孩子撞倒了”(卢森堡语)。

我们观课议课一定要有专业的眼光,不能停留在消遣式的欣赏层面,而要进入学理审视的批评(赏析)层面。当然,此批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批评,而与“文学批评”中的“批评”有相通之处。看课议课的学问,就是教学批评学。

欢迎老师们继续展开讨论。我非常欢迎大家的批评(否定式、建议式的评论),正如不拒绝大家的表扬一样。

第五篇:《背影》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知识导航】

1.走近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2.背景资料 朱自清与父亲: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自主学习】

一、知识预备

1.根据汉字写拼音。交卸(xiâ)狼藉(jí)簌簌(sùsù)....游逛(guàng)踌躇(chóu chú)马褂(guà)....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琐屑(suǒxiâ).....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祸不单行

②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藉

③失业在家——

赋闲

④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

⑤精神不振作—— 颓唐

⑥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⑦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⑧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⑨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触目伤怀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 背影,开篇直接

点题,结尾 呼应开头

。2.找出文中四次出现“背影”的语句,再分别给每次“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清思路。

第一次: 难忘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 刻画

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第三次: 惜别 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

再现 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 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从内容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2.从结构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4.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的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也是“我”情感变化重要的转折点,所以写得非常详细。

三、课堂精练

(一)复习知识,根据拼音写词语。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āo xiâ(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jí(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sù(簌簌)地流下眼泪。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fù xián(赋闲)。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yóu guàng(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5.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chóu chú(踌躇)了一会。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mǎ guà(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7.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táng(颓唐)!他chù mù shāng huái(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8.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xiâ(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四、课堂小结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从而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情感思路。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知识导航】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 “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③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探究二: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父亲的犹豫拖沓的原因: 其一是父亲对儿子深厚的感情;

其二是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

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的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

探究三: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 聪明:反语,是时候醒悟过来责备自己的话。

“过分”表达作者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探究四: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分别出于什么原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前后共4次写“我”流泪。

第一次:“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是因为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

第二次: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下来了”,是因为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

第三次: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上,“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面流泪的延续;

第四次:“我”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是因为“我”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作者看似不经意地流泪,其实流泪贯穿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二、语句赏析:本文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洁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赏析: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浅显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气氛、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气氛。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赏析:采用细节描写,将父亲操劳忙碌、对儿子关怀备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座椅”,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繁冗,因为其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赏析:作者使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父亲的形象。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赏析:这几句话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能力,短短几句话,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品味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用细节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手法。

下载《背影》复习资料(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背影》复习资料(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背影》读书笔记

    《背影》读书笔记1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读后感

    读朱自清的《背影》有感 自中学语文课后,时隔如今,当我再细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不一样的味道,感染五官,也许是岁月太过蹉跎,也许是已为人母吧!对父爱,对《背影》的理解,浑然不再如......

    背影赏析

    背影赏析背影赏析10篇背影赏析(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足一千五百个字,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且无华赡的文字,然而它却具有极大的感动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朱自清的散文感......

    背影读书笔记

    背影读书笔记 背影读书笔记1 妈妈给我买了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虽然朱自清老先生只活了50岁,但他那简朴的文字,却令我十分感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他描写自己父......

    背影 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

    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导入:请看这首散文诗。 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 10岁:我爸成长的年代和我们非常的不一样。 12岁:哦,很正常,我爸对这件......

    背影教案

    背 影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望父买橘 一、导入 好,我们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学情分析和作为名家名篇的纪实散文的文本定位,确立了以下教和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明确文章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