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之中国梦的研究和探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中国梦的研究和探索
正文:
现如今,是“中国梦”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主宰作用的时刻,我们对于一代伟人最好的缅怀方式,便是回顾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所做出的的种种贡献,总结他对中国梦奠定的珍贵基础与提供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民族日后进一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以至于彻底而完美地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情阐述了“中国梦”,深刻指出了“中国梦”的内涵、正确方向、实现路径和依靠力量。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此后,中国梦成为了海内外广泛热议的话题。
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引人注目的是,他进而提出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世界和平梦、人类和谐梦。习总书记的“中国梦”思想观,寄托着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记忆,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新贡献。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气度。
中国梦的本质属性就是要体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属性。在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实现伟大的梦想。它既是一个关系人心向背、政权兴亡的根本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检验我们党是否真正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真正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标准。
中国梦的奉献情怀,就是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也要有利于世界的文明进步。从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社会大同”思想,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从毛泽东关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关于“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的雄心壮志,到今天总书记提出的要惠及世界的“中国梦”。爱国,是每个中国人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爱国,就是把个人的全部情感深扎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甘愿为她付出、甘愿为她牺牲;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奉献给爱我养育我的这片沃土,为富强中国而奋斗、为美丽中国而拼搏。真正爱国,就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把自己的荣辱和祖国的荣辱紧紧连在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其复兴道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40年到1949年,是民族复兴的阶段。这个百年,是从民族举步维艰,到蹒跚找寻复兴之路,乃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第二个百年是指1949年到21世纪中叶,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目标便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二个百年任务的时期。近代以降,在我国遭遇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中国革命的面貌真正为之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踏上征程,要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这当中,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一位关键人物便是毛泽东。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国梦”这个名词,但仍可以将其视为开创“中国梦”的先驱之一。他在《湘江评论》上大声呐喊:“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的黄金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那前面。”[1]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他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他庄重宣告:“占人类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自此,中华民族真正开始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庄严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辟出一条和平赎买资本主义的改造道路,带领中华民族登进社会主义的殿堂,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毛泽东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首先,他从理论上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康庄大道,创立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然后,他在实践上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正是这个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获得了最终的光荣和胜利,战胜了所有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获得了真正的胜利与解放,从此以后中国梦才能有条不紊地蹒跚起步。足以见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首先为中国梦的起步扫清了国内外形势上的诸多障碍,给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这样的思想,是毛泽东深深考察和植根于中国历史、现实与国情中得出的,是离不开人民的,所以中国梦的起步也有中华人民的贡献,是普通的群众给予了毛泽东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于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被提上了议程。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2]此后,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的创造性便是能够依据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的两面性,提出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来消灭资产阶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体制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创,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真正踏上了征途。毛泽东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将走向现代化。而他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从事发展,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唯一可行的方向选择。中国只有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上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才可能有最坚强的后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复兴巨轮真正开启。在今天,帝国主义没有疯狂地侵略我们,国内的封建主义也早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打倒了,然而,毛泽东所提出的双重任务的思想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仍旧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仍旧会有局部战争,而且中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钓鱼岛、黄岩岛等领土争端依旧层出不穷。尽管我们不再面临战火硝烟,面临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仍然需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展示我国的大国之风,依靠和平发展道理来实现开放的中国梦。
此后,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初步接触了“中国梦”的实质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梦变得更加明晰和具体:江泽民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上升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更加饱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光明空前;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多次深情阐述中国梦,深刻指出了“中国梦”的内涵、正确方向、实现路径和依靠力量。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停止启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车轮。“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的伟大历程,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中国梦”不仅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它是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的历史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水深火热的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族复兴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凝练。如今我们反复重审和纵论中国梦,就是希望我们把我们国家建设地更加富强,人民群众都能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所有这些梦想的实现,都是与毛泽东的思想分不开的。我们需要以毛泽东的思想来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使得这条道路走得更加顺遂。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勇担使命、刻苦学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学生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勇敢面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抓住在校学习的黄金时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敏于创新,用青春和智慧驱散阻碍、笑对困难,为早日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明天不断努力,用心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中国梦”!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94-395.[2] 毛泽东选集(第5卷),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5.[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选编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00-701.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国情;中国特色;长期性和艰巨性。
【正文】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十分深远。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展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主要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要做到完善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谆谆教诲,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毫不松懈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并不断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把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置于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置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初级水平的,发展和完善的任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长期、艰巨性。
二、准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直接的基础首先是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实质与核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声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 马克思主义创立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已经经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二十年的东方大国则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创新性,不能不成为我们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理论实质性内容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②。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而且要消灭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程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续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③。所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取得最佳体制和政策效果,这已是被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能够直接得到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在生产和消费中,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社会各方面及时调整和适应。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扩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当不失时机地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政策、法规保障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协调市场活动健康发展,从而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实现这样的宏观调控效果,必须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还应当有其他分配方式。因此,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当允许和鼓励,都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分配方式。
同时,国家还应通过完善各种税收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一件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局性大事。
(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四个方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要求,就是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
三、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伟大旗帜
第一,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从强国富民出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依次展开。各个理论观点紧密衔接,彼此包含,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一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它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更不行,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
第二,学习邓小平理论,关键是抓住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和全部内容的始
终,是这一理论具有盎然生机的源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始终。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第三,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这一理论,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变化情况,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把握基本纲领,坚持完整统一
党所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完整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基本纲领。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成果,经济建设也搞不好,即使取得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终究也会丧失。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应当加以改革。反过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制度也在影响和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政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一方面,它要求这种市场经济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包括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监督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并且能够保障和增加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发挥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中内在制衡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文化方面而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应当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相融合,构成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认识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信念不动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断巩固和发展。认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是我国的国情、改革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现实和发展情况的客观需要。脱离这个认识,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特别应当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客观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难点和改革方向,以及它本来具有的内涵与特征,避免在改革和建设中丧失时机,或操之过急、轻率盲动;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这样才能在我们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丧失根本,迷失前进的方向。必须牢固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们正在奋力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开拓性事业,需要经历长期艰苦、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矢志不移,毫不动摇,一代一代地继承、巩固和发展下去。以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共同富裕为标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愈益完善的社会公正和不断提高的效率、效益,已经、正在并必将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它大大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发展进程
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④开放也是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近2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富民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场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叫作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不同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上做修修补补的调整,而是要进行一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八项重大任务,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路子。可以预期,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跨世纪的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更大成就。
四、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86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89页。
④ 《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民生调查及其简要解析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中国,民生问题从提出、发展到
最终解决,也就是从它产生的现实性、进一步演变下去的可能性、解决的必然性,将探讨民生、民主和民权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民生—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一些
具体的思路。这不仅需要诸多微观制度创设的智慧,还需要更多的宏观眼光,并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关键词:民生;法治;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调查结果总述。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革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所谓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
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
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
求。
在桂林,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然明显,70%10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在不断提高.收入分
配差距较大制约了居民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有所缓解,但物价上涨和就业压力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糸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状况有待改善。
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居民感知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39%100的居民认为矛盾不会激化。当前主要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
主要聚焦于贫富矛盾和干群冲突。社会安全感总体水平较高,但食品和交通的安
全状况最令人担忧。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
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六成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工作表示基本满意,但在环
境保护和惩治贪腐等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待。
二、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整体有所提高的结论。
调查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
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农
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
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
出。
调查还表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
动与社会保障状况亟待加强。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
经超过50%;同年龄段的农业户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农合”。
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在城镇人口中,就业于公
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享有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较高,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
中就业人员较低。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呈现类似的状况,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
权益保障的义务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今后要特别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中,特
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中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
公众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城乡公众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公平感
低于5 0%的有选拔党政干部、工作与就业机会、城乡之间待遇、地区之间的发
展、行业之间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
降了11个百分点,意味着贫富分化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还在加剧。工作与就业机
会的公平感也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也和本报告前面所提到的就业压力
增加、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相呼应。
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发现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
或“比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两期的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
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
忧在2008年10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人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
到了充分的印证。
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11个方面职能工作的评价表明,公众的平均满意率接
近60%。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中低
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排在第二位的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
此外还有扩大就业、执法公平、保护环境等。环境保护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
价最差的方面,有近40%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
44.4%。
三、对调查中人们经济来源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桂林市农民收入的来源比较单一,当时不提倡外出外工,被
视为不务正业,搞“野马副业”,参加集体农业生产活动是“第一要务”。因此
农民收入来源不仅单一,结构也单一,实物收入构成收入的主要部分,主要是口
粮折价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却仅仅是为了吃饭问题。现金收入少得可怜,形象比
喻就是养个母鸡下蛋换点油盐钱,杀头猪卖可能就是农民现金收入最大的一个来
源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来源明显拓宽,首先是农产品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
买卖,农产品销售收入越来越多,出售品种从以前单一的畜禽产品(肉猪、蛋等)
拓宽到余粮、水果、蔬菜、林产品等等。其次农民工外出越来越多,打工挣钱充
实了农民的钱袋子。三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构发生变化,乡镇企业发展迅
速,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同时,农民家庭自己办二、三产业的也越来越多。四是随着农民家底不断殷实,资本不断积累,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多。五是农民受
到其城市亲友的赠与也越来越多。
地市合并以来,桂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一个快速稳定发展时期,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从近七年农民收入的来源看,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表现为“四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态势,而且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更快一些。
四、总结制约民生水平提高的多方面因素。
一是,预期消费削弱。在城镇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改革实施后,原由政府或企业承担职工福利,现相继转为居民自付,这就影响当前承受改革的 一代当家人,导致居民预期收入削弱,消费扭曲,制约着居民即期消费的主动性,刺激性消费政策措施显得乏力。建议:要加大消费政策的宣传引导,加强诚信与安全体系建设,着力培植绿色环保型消费热点,全力抑制教育、医疗等收费的极度扩张。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据分组显示:去年县城居民中,占20%的低收入组家庭人均收入仅3677元,只有调查户平均数的50%,只占20%的高收入组家庭的29%;高低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3.01继续扩大到1:3.44。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受家庭就业人数、行业工资、福利和劳动技能等因素,尤其行业分配不公,待遇偏差过大,攀比现象居多。建议: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本着“合理、公平、共享”的分配原则,统筹协调,缩小行业差距,尽力倾斜基层。加强“放心工程”建设,让人体验到“老有养、病有医、困有扶”的和谐大家庭的温暖,提高社会和谐氛围。
三是,就业面临新问题。如今企业改制后,私营企业多,职工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加,导致就业者换岗频率上升,短期失业人数增加,尤其40、50人员接近退休年龄,劳动技能低,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要进入市场更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只能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导致报酬低、强度大、就业不稳定,家庭收入难提高。建议:要建立劳动者“失业救助”机制,千方百计地增加社会公益岗位,加大岗前就业培训,提高专业劳动技能,提高稳定就业面,增强居民家庭造血功能,带动居民整体收入的提高。
四是,劳动者工资水平低。当前,我县经济发展呈起步阶段,地方财力不足,省市出台工资难兑现,欠账累积多;企业上只见效益提高,“老板”腰包越来越鼓,但工人工资没涨多少;如:去年商业、服务业和生产建筑工人每月平均就业工资为457.8元,比上年人均仅增加49.3元,比机关单位工资低59.6%,如此极低的打工工资哪能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建议:要在提高就业者工资上加大力度,如提升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实施企业一线产业工人绩效奖励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养老、劳动安全、医疗等保险机制,加强企业员工工资发放监督与检查,确保工资及时发放;要尽力兑现省、市出台的调资标准,加大低收入群体扶持,保障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五是,“菜篮子”越拎越沉。“菜篮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见证政府最直接、最实惠、最见效的焦点。去年我县“菜篮子”价格居高不下,既有气候原因,也有忽视“菜园”建设等因素。如今,城镇大面积开发,一线菜地
几乎消亡、二线菜地不成规模、三线菜地七零八落,导致集市上自产自销菜越来越少,现有近七成蔬菜靠调进,销售环节多,菜价控制在批销者手中,这是菜价居高之主因。建议:在城镇建设时,不要忽视“菜篮子”工程的规划,加强菜园建设投入,增加蔬菜产销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为打造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五、怎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十五”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第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⑴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千方百计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到2005年力争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18平方米。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⑵适应轿车、因特网进入家庭的趋势,加快道路、通信、有线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⑶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增加和扩大居民旅游、文化、娱乐等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⑷采取鼓励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的种类和规模。⑸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⑹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法守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调整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等相关标准,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减少低收入面。通过加快卫星城和郊区小城镇开发建设等措施,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逐步缩小城市差距。稳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国民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与未来
赵燕编著金城出版社
中国生活质量报告王建成、戴步效著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赵满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专业:
姓名:
学号: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当前社会问题及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的门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本人就改革开放和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展开分析和描述,提出了个人观点。
关键字:改革开放、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平发展、经济建设、社会问题
正文:
一、改革开放
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了不少的弯路,以至于中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的党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邓小平说过:“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的确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其意义绝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改变与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政治成就
中国正在向民主、法制健全的社会迈进。以中国最高领导人更替为例:实行的是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年龄限制、定期更替。2013年的十八大换届选举表明,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更替制度日益完善,且具有的中国特色。
(二)、经济成就(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强化农业基础。1978年以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8万亩,新增“三田”35.14万亩,建成雨水集流水窖5.27万眼,增加可灌溉面积8.6万多亩。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以地膜覆盖种植、间套带、良种推广等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一批“双千田”、“吨粮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6年分别登上了3.5亿公斤、4亿公斤和4.5亿公斤的硬台阶,1998年达到4.67亿公斤。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6.29%,肉类总产量达到4.8万吨,畜牧业商品率达到71%。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群众大办地方工业,使全国工业从规模和数量上得到较快发展。1993年以来,工业总产值每年以29%的速度递增,1995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国民经济结构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型向工业化方向转变。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占据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23257户,总产值3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82倍。商贸流通持续活跃。如:我甘肃省临夏各族人民特别是穆斯林群众,凭借临夏的地理优势和民族经商的传统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或就地经商或异地贩运,当东西部商品交易的“二传手”,使临夏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临夏全州市场每年提供牛羊皮七百多万张,羊毛两万多吨,木材二十多万立方米,茶叶二百六十多万公斤,服装面料五百多万米,商业辐射面波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几年,全州新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城乡的综合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全州集贸市场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138个,形成了批发、中转、零售三个层次配套、州内和州外相连的市场网络,促进了商贸流通的进一步活跃。1998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州委、州政府从自治州人多地少、国有经济薄弱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截至1998年年底,全州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4034 户,从业人员38970人,注册资金11194万元;私营企业502户,从业人员8762人,注册资金30722万元。1997年全州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5亿元,占全州国民生产总值的22.3%。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州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到78.8%和64.9%。在促进商品生产、脱贫致富、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临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身处我国内陆的甘肃省临夏在改革开放以来业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他沿海地区更是发展迅猛。
(三)、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航天员翟志刚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大步。与此同时,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成功通车,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成功通车。
改革开放三十年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二、当前社会问题及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理想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来讲,近几年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问题、政府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用“拖”字诀,利用中国民众长期存在的凑热闹心理,企图让人忘却,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对未成年人的性侵问题、媒体肆意夸大、歪曲事实、虚假报道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人频繁碰触道德底线、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等问题频发。这些说明社会矛盾已经有所积累,需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国民共同努力来减少和消除不良因素。把口号喊得响亮的年代已逝去,当前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去行动,来实现中国梦。
对于大多数人,当生活甚至生存都艰辛时,精神的妥协是必然的。再回到前面谈社会问题之当代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以上海现状为例,普通工薪阶层10年内买到房很困难。要组建一个温馨的家,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总是好的。所以当代青年生活压力较大。房价等问题使生活变为生存,社会矛盾容易爆发,致使有些人抱怨社会、觉得生活无望,他们已经不再相信。最可怕的是你已经不再相信正面的事、不再相信这个社会的公平还是存在的、不再相信社会还是光明的。我们需要减缓步伐,使精神能够跟上生活节奏。如果精神能够超前生活节奏,那将更怡人。
对于以上我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能够挥洒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做到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资源条件,同时避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成功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和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谢正才:《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新变化》人民日报,2007-12-25(5).[2] 张召钟:《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12-30.[3] 京大学学报,2003,10(1):1-8.[4] 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关于学习毛概和讨论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概课本的下半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在讨论课上讨论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讨论的课题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如何完善”、“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台湾问题之我见”、“国际环境和我国外交政策漫谈”、“爱国统一战线之我见”、“从建党90周年说开去”。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有制结构得到了有力的调整,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多元分配方式的形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需要努力去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现有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艰难。国有资产仍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仍不平等,在行业准入和资源获得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我国现在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在市场上,存在着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我国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地方政府频繁介入投融资活动,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的直接诱因。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覆盖面仍然狭窄,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我国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显薄弱。直接干预市场较多,战略导向和创造外部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我们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通过财税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地产品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大力推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易一体化进程。然后,我们要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站在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角度,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人为设置的种种思想禁锢,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上来,认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所谓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是指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为不同国家制度所吸纳的东西。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也是这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诸如,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十七大提出的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时特设秘密写票处,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我们明确宣示和实行,并非照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而是执行人类政治文明公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权力配置和千百万人利益的事情,需要精心策划和有序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试,可以闯,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着眼点,努力促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代表联系选民的途径。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征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发展史。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指导下,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