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大学写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剖析
写作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
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
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
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
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内容要多、程度要深。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
①观察要全面 ②观察要细致 ③观察要善于比较 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
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
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
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
第二章·多读与多写
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
A作用:①增加知识 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 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 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 ②兼读各种书籍 ③多读是为了活用
2、你怎样看待多写?
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
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在写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重视根本的培养,自然会结出果实。
4、为什么提倡放胆作文?
只有放开胆子不畏难,思路才不会拘谨,情绪才不会压抑,平日积累的所见所闻所感才会如泉喷涌,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作时的作文不能要求过高,要再放胆作文中总结经验,逐渐克服写作中的弊端,由粗入细,提升自己。
5、习作阶段,为什么提倡尝试多种体裁与手法?
在习作阶段尝试多种体裁,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的构成因素和各自的艺术特色;尝试多种手法,可以体味他们在不同文体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是自己具有适应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了解自己写作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章·文无定法与创造能力
1、你怎样理解文无定法?
答:人们的写作活动,是从无法到有法的,即是从没有写作方法而逐渐积累到有写作方法的。写作有法而无定法。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写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写作方法是在不断模仿与创新之中总结提炼得出的。
2、你认为模仿对写作有益吗?
答:大凡写作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所谓模仿就是参照他人作品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方法进行仿写。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探索写作方法的一个可行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同时,模仿的对象应该选择优秀的作品。
3、比较鲁迅的《药》和屠格涅夫的《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的题材、立意、表现手法有哪些异同?
答:A同:题材上,二者都结合时代背景,对现实题材进行选择加工;
立意上,二者都对强权黑暗统治加以尖利的批判;
表现手法上,二者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B异:题材上,《药》与《做》的故事背景与写作素材不尽相同;
立意上,《药》对强权统治的批判更为深刻,并揭露了国民素质的劣根性所在,《做》则仅仅停留在对时代现状的讽刺与慨叹;
表现手法上,《药》以小说为体裁,以叙述展开情节阐述故事,《做》以全篇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成分。创造性思维要求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相关意义,摆脱经验定势,打破常规,甚或反其意而行,形成全新的自我认识,从而把握问题的特殊性、灵活性、多向性。
5、你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创造能力?
答:多读书,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注重模仿与创新的联系,掌握前人总结的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多写作,重感悟重反思,结合自身感受,勤于挖掘社会生活的广阔素材。要重视内部推动力的积极作用,要乐于写作,以兴趣为前提写作,而非将写作视为外部环境强迫的被动行为。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
1、中国古代文论对文章的立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
答:曹丕、杜牧“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范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刘攽“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赵秉文“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黄子肃“大凡作诗,先须立意。”
刘熙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2、主题对于作者构思行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
(二)主题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安排
(三)主题支配着语言的运用
3、你认为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
(一)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
(二)由表及里 开掘至深
(三)独具视角 立意要新
(四)集中命意 含蓄显示
4、你怎样理解意多乱文?
答:主题的酝酿与提炼要求我们注重集中命意,为文章设置一个突出显著的主题。而所谓意多乱文,即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缺乏一个具体集中的立意,以至创作时任由杂念纠缠,作品中出现内容杂芜,意思凌乱的现象。克服“意多乱文”,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前形成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行文中树立一个一以贯之的集中的立意,注重文章主要意旨与次要意旨的区别。
5、为什么说王蒙的《手》是一篇命题集中,显示含蓄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
答:略
第五章·写作材料的运用
1、怎样理解题材这一概念?
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取舍、加工而成为与作品主题有关的内容。
2、文章怎样做到言之有物?
首先要具备丰富实在的素材,然后将其选择、取舍,加工成进入作品的题材。
3、爲什麽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只有熟悉的题材,我们才了解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能充分运用、发挥那些题材的作用。
4、围绕作品主题选材是否有必要,爲什麽?
有必要。在作品中,主题和题材互为作用、和谐融合。主题从题材中提炼出来,又反过来统帅题材;题材受主题支配,同时又支撑和表现主题。
5、怎样看待题材的典型性?
典型题材就是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作品最富表现力的题材。典型题材应该是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题材,能够启迪人们
善待人生的凡人小事也可作为典型题材。选材是要处理好题材的个性与一般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共性的关系,让个性与共性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从具有典型的个性材料入手,尽可能生动地、形象地、新颖地、有表现力地体现自己的构思和立意。
6、爲什麽说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陈年旧事?
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陈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淹没,一经发掘也自有新意,即便是被人写过的相同题材,只要站在与人不同的角度、获得与人不同的感受,也同样能写出新意。
第六章·结构的运用
一、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和谐完整的组合编排。(可联系文学理论中关于结构的知识。)
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最重要的作用:将作者在作品中要进行艺术表达的内容/因素有序连结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严谨的整体,同时也能使作者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主题与材料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三、为何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具体事物,就难以谋篇布局。叙事性作品中由开端、发展、高潮至结局的常见结构应当是事件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只有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作品才可能具有更完善、更富表现力的艺术结构。
四、如何理解结构的严谨、自然、完整?
a所谓严谨,是指作品的结构严密稳妥。内容上没有顾此失彼,互不关联或是破绽百出;层次上没有颠三倒
四、无端交错的问题。
b所谓自然,是指作品的结构不露凿痕,随势赋形。没有东拉西扯、生拼硬凑之感。
c所谓完整,是指作品的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内容上没有残缺不全、轻重详略失调之感,形式上没有前后割裂、上下冲突的弊端。
五、指出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a事件发展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结构,来龙去脉清晰。b空间变换结构: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安排结构,往往以移步换景的方式,让人能随着作者游历的移动空间不断观赏到新的景象和了解作者的感受。c时空交错结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地安排结构,使作品的容量增大、形式更富于变化。多为中长篇小说所运用。
d并列组合结构:将并无直接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并列组合布局来安排结构,以表达某一主题或同一种情感和认识倾向。所写的人物或事物相对独立,并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内容及性质上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它们都与立意紧密相关。小说一般不在总体结构上采用这种机构。
e情绪变化结构:以作者的情绪和认识走向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淡化时间与空间框架的痕迹,而主要根据作者对事物所产生的情绪、认识和思绪来构架作品,不需要容纳事件的全过程和人物、景物的全貌,而侧重于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这种结构往往随作者的意识流动而呈现。多为随笔所运用。
六、《曾祖母的书》在结构安排上可如何被借鉴?
在顺叙的基础上,巧妙地插叙、补叙和设置伏笔,造成了情节的委婉曲折,实现了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第七章·表达的基本方式
一、为何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记叙作品都要服从“记事清楚明白”的基本原则,而比较完整的事情所必备的要素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方面。要交待清楚它们,依赖于叙述的表达方式。
二、指出常见的叙述方式。
a顺叙:运用时间线性的叙述方法,有利于首尾连贯、来龙去脉清晰,也便于安排作品行文线索、结构层次,利于让读者逐步了解人物或者事件发展过程。但在顺叙中,应善于运用人物自身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事件发展的曲折,来造成行文的起伏多姿。
b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提前写出,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也能起到突出关键、重要的部分,加深读者对其印象的作用。顺叙与倒叙手法的交叉使用,有利于结构的变化而紧凑。但是在运用倒叙时,应力求叙事线索清楚明白。
c插叙:在顺叙中中断叙述,插进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来起到衔接事件的前因后果,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的作用,使前后行文得体自然。但在插叙时,应注意其说明性质,力求文字的简明扼要,并不因插叙而造成上下文的断裂。
d补叙:对叙述内容不够明确的地方作某种补充解释或说明,以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使之细致、完整。
三、人物描写应包括哪些方面?人物描写应重在什么地方? a肖像描写:不求形似,力求传神。b语言描写:注意个性化。
c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
d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梦幻、想象、作者剖析、动作暗示等手法。主要不要臆造,要符合内心活动的规律。
人物描写应重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社会环境描写能深刻揭示人物产生各种行动与动机的根源,从而表现出环境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五、自然环境描写对写人写事的作用是什么?
借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衬映人物的命运。描写景物也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
六、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真实、独特生动、可感的典型细节的描写,能避免空泛的说教与平铺直叙的表述;能够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能够生动、有效地连接故事情节,构成人物关系;能够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态,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生活气息。
七、如何理解抒情?指出抒情的基本方式。
A如何理解:抒情是指作者对所叙述描述的事物有所感触而在作品中突出情感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于抒情的方式不同,不同类型的作品抒情色彩会有很大差别。
B基本方式:直接抒情:抒情要实在、真切而深厚。
间接抒情:比较内敛含蓄。分为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
八、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与议论文的议论方式有何不同?、a议论文的议论是理论性议论,运用概念、推理、判断的逻辑形式,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三者和而结论出。
b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多为穿插行文中的零散的、画龙点睛似的感想和看法,多用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的议论。
九、何为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的议论?举例说明。
a形象化议论:将议论交融在具象而生动的叙述描写中,实现象中有议、议中有象。
b抒情性议论: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让人识理的同时,激发人的情感。c哲理性议论:作者议论叙描的实况而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作品中某种生活现象有精辟的认识,对生活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概括性。
第八章·诗歌写作
一、诗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诗的根本性质是抒情,以情融化一切,组合一切。
二、为何强调诗歌的真情实感?
诗所要求的情性,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感,而这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诗人没有对客观事物悉心地观察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不足以产生真情,也不足以写出缘情而作的诗歌。
三、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的个性化?
诗歌具有的真情是作者亲自感受和体验过的情感,应该会烙下作者个性的标记;在真情中凸显个性的诗将反映“我”的形象美,足以唤起读者的真情共鸣,并凭此将个性上升为普遍的审美价值。但诗歌情感的个性化,应植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
四、指出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象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具体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五、诗歌能否缺少意象?
不能。缺少意象,诗或者有意无象,仅能给人一种思想认识的启迪和人生观的教育,而不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或者有象无意,缺乏诗人情感的意蕴。
六、举例说明通感、象征、比喻性意象的作用。
a通感性意象:利于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乃至各种幻觉,创造出丰富的、多向的、微妙的意象。
b象征性意象:通过象征体,寓载诗意,用艺术性的手法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情感。
c比喻性意象:以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为契合的媒介,使双方相为其宅,相映生辉。
七、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如何才能创造诗的意境?
A什么是: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诗中物象互相渗透构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是指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
B如何创造:通过把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与生动具体的客观形象融合在一起,使物我浑然一体,来创造意境。
八、诗歌语言的特征是什么?应如何去运用诗歌语言呢?
A特征:高度的概括性、跳跃性、含蓄性、超常性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B如何运用:讲究炼句、炼字;以少充多、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减少不必要的空间转换和事件发展的叙述语言,注意“语不接意接”;注意意不浅露;语言不拘于形式逻辑,酣畅淋漓地写;讲究一定的节奏韵律感。
第九章·散文写作
一、散文真实和小说真实有什么区别?
小说的真实属于生活本质的真实,可以经过高度概括,艺术虚构出来,而且对生活的本质揭示得愈深,其真实性就愈强;散文写作则反对虚构,强调写实,即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真情实感进行叙述描写。
二、文学类散文的基本类别有哪些? a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写意。b记叙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c随笔: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
三、为什么说随笔呈现散文的特点呢?
随笔具有随意赋形、笔调灵活的特点,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随手笔录作者所历所见所闻所感,不拘一格的一种散文。其内容博杂,比其他类散文更能容纳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认识和情志趣怀。
四、抒情性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写作要求是什么?
a散——应做到形散神聚,散文的材料、结构、表达手段等随意灵活,不拘一格的同时,做到将意趣、情志融为一体,集中地贯穿全文。
b诗意美——要做到蕴含深情,创造隽永的意境和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c语言美——追求华丽美而不过分;追求朴素美;追求蕴蓄美。
五、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我们如何才能写成一篇好的散文呢?
1、强调写实,反对矫揉造作,但不排除神思;
2、灵活地运用表现手法,但需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3、讲究情文并茂,做到有文采的同时,也有宽厚、深远的情韵。
四、为什么说随笔最能体现散文的特点?
1、隨筆最能體現散文的“散”,即隨意賦形、筆調靈活的特徵。
2、隨筆的內容博雜,比其他類散文更能容納作者豐富複雜的思想意識和情志趣懷。
五、抒情类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求是什么?
A主要特点:重在抒情寫意,以抒情為主要表現方式,以抒情為主要目的,憑藉客觀事物而抒發作者主觀感情的一種散文。
B写作要求:
1、更多的借用想像、象徵、比喻、暗示等手法。
2、選擇人物和事物的的某些片段和特點來抒發感慨。
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散文?
1、形散神聚
2、追求詩意
3、追求語言美
第十章·小说写作
一、小说在创作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以虛構為主要的創作方法
2、小說的表現中心是人物形象
3、小說的表現手法多樣自由
二、微型小说有哪些特点?
1、情節簡短
2、人物關係簡單
3、結構精巧
三、小说情节的内涵及作用是什么?
指小說中表現人物關係、人物與環境關係及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事件,是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小說人物的所作所為,只有通過情節才能具體的、連貫的、完整的展現;情節在小說中對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現作者意圖起著重要作用,并直接關係到作品藝術性的高低。
四、你怎样认识小说情节的独创性?
小说情节的独创性是作者構思和安排的情節內容及表現方式既不同於前人的作品,也不同於自己以前的作品,是作者用新的感受和獨特手法創造的情節。獨創性的情節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著密切關係。在強調獨創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情節的獵奇和脫離人物、脫離內容的標新立異。
五、你怎样理解小说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生活中人,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教養、追求、經歷和命運不同,形象有別,性格各異,所以每個人的品質和性格都不是由單一純粹的因素構成,而是多種因素形成的,體現出一定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作為小說的典型人物,是從大量的同類人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他的性格更應該體現出豐富性和複雜性。
六、小说环境描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需在實際生活環境的基礎上概括、集中和提煉,使之比實際環境生活具有更大的表現力。
2、選擇、設置和描寫與人物思想性格密切相關的生活環境。
第二篇:毛泽东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毛泽东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辨析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条件?(① 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② 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③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④ 邓小平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杰出的创新意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②全面发展观 ③协调发展观④可持续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①科学发展观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题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⑤坚持可持续发展⑥坚持改革开放)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辨析题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所以通常把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关系?(错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简答题1.党的思想路线如何表述?(以深刻而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3.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②此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所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2.怎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辨析题1.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错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华民族工商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可以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错误。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薄弱环节。)
★简答题1.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源泉在农村。)
2.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点和优点?(①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②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论述题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结合中国国情阐明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必要性:①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无产阶级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②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③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可能性: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中国经过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启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胜利,同样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辨析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剥夺政策。(错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国家对它不是像对待官僚资本主义那样采取剥夺政策,而是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相结合。)
★简答题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内容: “一化三改”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和可能的②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③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④把对企业的改造同时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进行和平改造。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⑤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题1.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①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没收和赎买政策。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③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④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可能性:①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②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③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2.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葆生机的法宝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高扬的光辉旗帜③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善于总结,积极引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辨析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确。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③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①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②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简答题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①建人才强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工作,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②以人才强国。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繁荣富强。)
4.确立社会主义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有哪些?(①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③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论述题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发展是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发展是深化国情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③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总之,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人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这种说法不正确。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此命题错误。
①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简答题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而且是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②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③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⑧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论述题
1、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原因:基本路线指导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一百年,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得一百年。如何: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辨析题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改革的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正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①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②当今世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③国情: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在要求,就是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②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保护落后。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我们的基本国策。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又可以实行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论述题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②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③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国情: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辨析题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融合、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不正确。①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②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③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④我们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不正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虽然是一个体制性范畴,但是它总是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③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简答题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含义: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措施: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①反映时代特征采用先进技术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③开发人力资源拓宽就业渠道④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三个转变”。(①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①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④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6.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论述题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就其联系而言,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②就区别而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①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③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第九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辨析题1.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正确。①任何国家的民主,都要受到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②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③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④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我国正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两个观点均正确。①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②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③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错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③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简答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性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什么是“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论述题
1、试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①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②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试论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辨析题
1、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错误。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与文明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错误。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途径,包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当代实际进行文化创新等途径。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②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①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④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①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②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论述题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②民族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③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④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辨析题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社会各阶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错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简答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②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③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突出解决哪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要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④实施计划生育国策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⑥坚持依法治国)
★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重要性: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能性: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①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辨析题1.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错误。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都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人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而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的组织也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存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也为单一制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
★简答题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才被分割出去。)2.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①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并没有因为被英国非法占领、统治而改变这一事实“三个不平等条约”,就现代国际法而言,是没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任何地位②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是在相隔100年后,重新对香港行使主权)
3.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个国家。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证②两制并存。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也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重要特色③高度自治。这是“一国两制”下,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得以长期保持的制度保障④长期不变。这是统一后保持港、澳、台繁荣和社会稳定以及促进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
4.50年代至60年代,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什么?(“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蒋介石)与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论述题1.如何认识我们党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①国家“主权统一”原则奠定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原则基础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认识基础)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①“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②“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依据台、港、澳的历史和现实制定的,充分照顾到三地同胞的利益。③“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实践意义: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第三篇:应用写作期末复习资料
《应用写作》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09年秋期《应用写作》期末复习指导(开专、开本选修)
一、填空
1、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2、在一份比较复杂的公文中,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3、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可用(决定)。
4、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要用(通告)。
5、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要用(通报)。
6、按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通知分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
7、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要用(请示)。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要用其(报告)。
8、撰写报告应当注意:第一,(用途要合理、明确);第二,(内容要客观、真实)。
9、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治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要用(函)。
10、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总结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总结分为(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两类。
11、各类法规与规章的共同特点是:(法定性)和(约束力)。
12、撰写经济新闻,必须注意:(事实要准确)、(导向要正确)、报道要及时几个方面。
13、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两点:(l)(要有责任意识);(2)(要有大众意识)。
14、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必须注意:(1)(要准确、全面地掌握材料);(2)(要合理地运用分析方法)
(3)要及时完成报告。
15、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有:(1)(诊断功能);(2)(建议功能);(3)(反馈功能);(4)预测功能。
16、合同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合法性;(2)(合意性);(3)(平等性);(4)(规范性)。
17、公关文书就是在(公关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
18、字据是人们在处理财物或其他有关问题时所书写交付对方的(书面凭证)。
19、启事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组成。
三、名词解释
1、公文:即法定公文,主要是指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上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
3、下行文: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4、平行文: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
5、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超过七个。上报的文件,应当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6、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如国务院文件“国发[1999]2号”。
7、函: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8、调查报告: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9、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
10、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即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文书。
11、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机构制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实质文书。
12、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性行动准则等内部事务的一种文书。
13、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主要是指狭义的经济新闻即经济消息,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所作的简要报道)。
14、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而经济分析是以科学的经济理论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知道,以现实和历史的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资料以及有关原始记录和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状况或某一向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的一种行为。反映分析内容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就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15、民事起诉状: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其他发生争议时,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16、行政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行政案件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行政纠纷,提起行政诉讼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17、公关文书:就是在公关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公关文书是公关活动的重要凭借和工具,目的明确、格式规范、用语得体,是公关文书应当具备的几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18、字据:人们在处理某些日常事务时,往往需要留下书面凭证,这样的书面凭证就是字据。字据的构成大都比较简单,标题、正文和落款是几个必备项目。
19、启事:是指人们为说明有关事项,或者请求他人帮助而公开发布的短文。启事可分为三类:一是征招类启事;二是寻觅类启事;三是声明类启事。启事属于公开发布的告知性文书。告知是启事的内容特征,也是对启事基本用途的概括。简明性则是启事的语言表述所应具备的特点。
四、简答题
1、文种的选用,主要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答:要对每一种公文名称的含义和每一种公文的具体功用有所了解,以便根据行文的需要,正确选用文种。主要考虑两种因素:一是行文关系;二是发文的目的和公文的内容。
2、简述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答:第一、具体功用不同:报告是呈阅性公文,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陈述的特点突出,在报告中不能夹带请求事项:而请示主要作用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批示或批准。第二、内容含量不同报告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的报告比较多见;而请示的撰写则强调一事一文内容单一,篇幅较短的请示比较多见。第三、行文时机不同。报告可以在工作进行之前行文,也可在工作进行中行文,而更多的是在工作完成之后行文;而请示则必须事前行文,不能边边干边请示,更不能先斩后奏。
3、制定计划的应注意哪些要求?
答:(1)、要符合政策(2)、要从实际出发
(3)、要具体明确4)、要留有余地
4、简述撰写求职信的注意事项。
答:撰写求职信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力求简洁凝练,避免长篇大论、繁冗琐细;
(2)要力求平实直白,避免故作高深或故弄玄虚;
(3)要力求条分缕析,避免杂乱无章;
(4)要力求准确、顺畅,避免出现病句、错别字;
(5)要力求语气真诚自然,避免矫揉造作;
(6)要力求方面整洁、美观,避免书写不清或随意涂抹。
5、谈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答:第一、要放宽眼界。第二、要实事求是。
第三、要讲求科学。一是要有系统观念,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二是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常常是被包括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的,对构成这个大系统的其他要素也要有所考虑。
第四、要充分准备。第五、要注意运用专业知识。
6、结合实际谈谈读书笔记的作用。
答:具体地说,读书笔记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帮助记忆。(2)帮助理解。(3)存储资料。(4)锻炼思维,引发思考。
五、分析题
1、运用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工作总结进行分析
中国建筑学会2005的工作总结
答:这是一篇对中国建筑学会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反映与评析的综合性工作总结。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和文种等几个要素构成,这也是此类总结常见的写法。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第一自然段)用以交代背景、综述情况,写得比较简明。主体部分从九个大的方面对2005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主体的每个部分之前都有序码和小标题,对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加以提示,每个段落几乎都有段中主句,点明段落的中心意思,层次清楚,便于阅读。结语部分(最后一自然段),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方向,表明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并展望未来,发出号召。
2、运用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006快速消费品行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答:这是一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的调查报告,标题标明调查对象、调查的问题和文章种类,比较完整、规范。
前言部分:正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是前言部分,在些介绍基本情况(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及调查方式等),概述调查结果,提出分析结论。
主体部分:这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报告情况、反映问题。其中,既有说明,又有分析,既有事实的客观描述,也有原因的探寻、意见的阐述,内容具体,材料充分,对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刻,对问题的处理意见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用价值。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采用分层立项的写法,并以序码加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结尾部分:这个部分提出了今后应该重视和研究的几个剖,观点新颖,简明扼要。
3、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知识,对下面这篇工作计划进行分析
2008工作计划
答:这是一篇杭萧钢构市场部对总体经营管理目标的工作计划。标题由适用期限和文种名称两个要素构成。正文由前言(开头)和主体两个部分构成。
前言部分:主要回顾了上一年取得的成绩,写明制订计划的依据和目的。
主体部分:从“信息网络管理”、“品牌推广”、“客户接待”、“内部管理”四个方面对2008工作作了较全面的计划。其中,既有总体思路,也有具体做法,既有总体目标和要求,又有具体指标和措施。
结语部分:此计划中没有专设结语部分。
六、给文章补写标题
1、按照经济新闻标题的一般写法,为下面这篇经济新闻补写标题
标题:我国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实行个税全员全额申报
京华时报5月10日报道 我国将在今年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也就是单位为职工代扣个税后,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职工的基本信息、职工收入、扣缴税款等相关涉税信
据了解,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所得个人的基本信息、支付所得数额、扣缴税款的具体数额和总额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
2、按照经济新闻标题的一般写法,为下面这篇经济新闻补写标题
标题:一季度法国失业率增速创纪录
京华时报6月6日讯 据新华社电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4日表示:“2009”
3、按照经济新闻标题的一般写法,为下面这篇经济新闻补写标题
标题:美国五月失业率为9.4%,远低于专家预期
网易财经6月5日讯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劳工部本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新增失业人数 另外,平均周薪从4月份的614.86美元下降至613.67美元。
七、给材料作文
1、根据下面这份函的内容,起草一份答复此函的复函
关于商洽代培统计人员的函
××[2008]16号
××省××市审计局:
得悉你市将于近期内举办统计人员讲习班,系统地培训统计工作人员。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代培所需费用由我们如数拔付。盼予函复。
××省××地区统计局二00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答:
××省××市审计局关于商洽代培统计人员的复函
××省××地区统计局
你局《关于商洽代培统计人员的函》(××[2008]16号)收悉。经我局研究同意,特此函复:
一、我局近期内举办统计人员讲习班同意为你局随班代培10人。
二、代培人员所需的培训费、差旅费,由你局自行解决。
××省××市审计局
二0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2、下面是一份会议纪要中的几段文字,根据其内容,试着起草一份召开该会议的会议通知。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按照党中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广播电视协调、持续发展,贯彻“事业建设的重点是,于5月上旬与国家发政委等部门联合召开全国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
关于召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省、区广电局: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协调、持续发展,贯彻“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是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决定从2004年起,在继续做好巩固已有“村村通”建设成果工作的同时,全面启动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04年3月4—5日。
二、会议地点:北京广电总局。
三、参会人员:
1、总局办公厅、计划司、科技司和“西新工程”办公室负责同志
2、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4个省(区)广电局主要负责同志。
四、联系方式:广电总局办公厅办公室联系人:××同志,联系电话:××××××
国家广电总局
2004年2月28日
3、起草一份转发下列文件、要求下级机关做好该文件所布置的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
二OO七年八月七日
答:
重庆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渝府发[200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
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现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八月十日
第四篇:09学年期末概论复习资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期终复习资料
一、主观题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5)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
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6)2005年3月14日,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3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十六个字)
3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5、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文化的力量。
3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7、我国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3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39、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0、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4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这“四个尊重”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尊重创造。其中尊重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44、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45、“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统一国家内,依法在台港澳设立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国防服从中央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其核心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
46、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反对和遏制“台独”。
47、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49、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活动准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50、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5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3、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
54、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55、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56、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三个提供,一个发展”。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资料中字体不同的部分是老师未涉及的,只是在整理过程中觉得比较重要留了下来!分享一下吧,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是:(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试论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3.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质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4.什么是实践?为什么?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客观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为: 第一,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第四,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什么是联系与发展?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产生的灭亡。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如何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发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辨证关系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P44)
1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共有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一)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1.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与真象一样都是客观的,现象不是反映而是表现本质。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2.辩证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列宁:“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3.方法论意义: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使事物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2.辩证关系:两者相连联接而存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三)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3.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杂因果)。4.方法论意义:
(1)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调控性。
(四)可能和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1.定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2.把握“可能”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看有无现实根据);
(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看现实根据是否充分,条件是否齐备);
(3)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4)区分大的可能和小的可能(看或然率的大小)。
3.辩证关系:可能离不开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现实离不开可能,没有可能就不会有新的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意义:
(1)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现实,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展望未来。
(2)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五)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定义: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2.辩证关系: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1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发挥其能动作用 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发挥意识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P58)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简述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老师未涉及)。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意义:(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5、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6、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与价值评论的含义(p79)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7、如何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其表现在: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点、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2.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简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袄的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斗争甚至革命,进而促进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4、简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答: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5、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123)(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6、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是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的社会制度和旧的社会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斗争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P14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价值规律的双重作用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1. 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简述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P147)价值形式发展共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货币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如何理解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及货币转化为资本?(P153)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及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及方法(P157)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家合资的那部分价值。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丁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 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7.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什么是资本积累?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P162)
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 : V表示。
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P177)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和观念。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斗争中形成,有过积极作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是垄断?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垄断的含义: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P18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P184)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P185)
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实质(主要形式)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垄断资本主义如何向世界范围扩展及其经济后果是什么?(P191)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后果: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表现、动因及后果。(P194)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起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1 积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1)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方面: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在继续发展。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是什么?(P15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国家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6.简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