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整改,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通过整改,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李 延 保
2006年7月16日
各位同志:每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束后,根据专家组考察意见及学校在评建工作中自己感受到的不足,都要及时地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报告,这既是评估工作规定程序中重要的一环,体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建设,通过深入理解专家考察反馈的意见,吸取国内其他高校好的经验,弥补工作的不足;同时也把评估中校内一些局部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固化为本科教学工作新的规范、新的典范,推动全校本科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真正健全和完善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常规机制。
另一方面,学校的整改报告也是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基础和前提。我认为,五年一轮的评估,后一轮评估重点要查前一轮评估的整改情况。这样,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质量才会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
对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如何评估,教育部成立了课题组,也已经召开过几次研讨会,在对这一轮评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路。由于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是由政府主导的,最后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来决定,课题组只起着咨询、建议、参谋的专家作用。因此借机介绍一下我们思考的意见,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以便给有关部门以更好的建议方案。
首先,关于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简称“评估”)的基本指导原则的建议:
要体现“继承性、发展性和科学合理性”。具体讲:继承性指:和第一轮“评估”有政策上的连贯性,方法上的衔接性,指标体系具体要求体现新时期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发展性指:对已参加过第一轮“评估”的学校进行再“评估”时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要求。要在总结第一轮“评 估”的经验基础上体现:适度继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使得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评估方法更加优化、评估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际认证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指:除对个别具体指标或考察内涵建议进行适度调整外,希望新一轮“评估”整体上要体现: 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完善质量保障、优化评估过程、实行分类指导、弱化功利驱动、实行“阳光”评估、加强社会监督。
从表面上看,这些基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这一轮评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有不同的意见而提出的修正方案。其实不然,只要回顾本科教学评估已经走过的近二十年历史,许多问题都曾经仔细考虑过,甚至有过多种方案,但总是在矛盾的选择中进行抉择。如,最初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对不同类型学校都有过不同的评估方案,但由于被认为过于繁琐而逐步归并为一种方案;缩短评估时间、减少专家组人数这又和评估的权威性、把握评估的准确性矛盾;如果淡化评估等级又会引发一个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还会这么认真地对待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吗?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评什么?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评估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反映办学条件、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效。应当讲,评估的侧重点是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条件和手段上。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只能靠专家的感悟去考察,因此在评估学校的结论中对本科教学质量问题上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这也是这一轮评估名称的巧妙之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即便许多“优秀”,也可理解为“工作水平优秀”,但这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是不是真正达到“优秀”对其中不少学校可能是难以回答的。
因此,我的基本观点是:一是要充分肯定这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能在中国这个大国走开这一步实属不易。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也是先进的。在精英教育阶段作为“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他们保持优秀”特点的大学,其“质量”问题并不被社会广泛关注。但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新学校不断建立,老学校不断扩展,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学生和教职工流动性加大;另一方面,政府由于无法支撑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教育经费,拨款机制发生变化,促使学校必须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政府相对减少对学校的直接控制,使学校拥有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同时通过逐步建立“质量评估系统”实行宏观控制,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曾经走过的道路。因此,世界各国一些由政府为后盾的质量评估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继应运而生。如,对欧洲的质量机构调查显示,29 个这样的机构中,有20 个大部分或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虽然,形式上这些机构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有些由政府建立,有些由各校共有,也有所谓“独立”机构,作为高等学校和国家之间的“缓冲机构”,独立性有利于专业化的操作和公正的法律地位。但是,总的说来,他们的存在是因为政府的需要,其驱动力几乎都是政府对大学质量的关注。这和由社会媒体或评估机构的所谓“大学排名榜”完全不是一回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84 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就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是三大主题之一。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世纪之交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用法律形式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2004年教育部正式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从2003年开始进行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等。这些说明,我们进行的“本科评 估”工作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有政策法律基础,从操作层面上讲,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其规模之大,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相对完备性是其他国家不可比的,且和国际相应评估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二是,我们既要看到这一轮评估的不足之处,但也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不足之处”并不是技巧上的疏漏,而是“评估”本身的本质困难导致的。
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全面的系统,本科教学质量又是一个很难用简单方式表述的深刻的概念。如何刻划反映一所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这是一道十分难解的,几乎是不可解的命题。既找不到唯一解,也找不到最优解,只能在确定若干“边界条件”、约定俗成下面寻找可操作、相对合理的可行解。这里面,不是简单量化问题,而是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价值观、许多相关的文化观念都有一个能否找到共同认识的问题。如,什么是教学 质量,怎样评价教学质量,从不同角度、不同范畴、不同文化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说法。其次怎样评价教学好与不好?如何评价学生学得好与不好?我们教了一辈子书,当了多年高校领导,观点未必是相同的。从 49 年算起,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从未停顿,包括全盘苏化,学习苏联教育教学;包括“文化大革命”中“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至今教育教改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难题。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高等教育工作汇报,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会议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议强调,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尽快建成创新型社会提出了殷切期望。
应当讲,这一轮“评估”,对端正学校领导办学思路,加强对本科教学的领导、管理和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秩序,推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基本条件和环境的保障作用,但要真正达到党中央和广大群众对大学“质量”的要求,还需要在评估的“内涵”、“方法”上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当然这绝不是仅仅靠“评估”就能完成的。
三是,从“法规性”来讲,政府已赋予大学许多办学的自主权,大学教师的工作又是具备一定自主性的创造性劳动,大学精神中包含着学术自由、创新、求真和批判、包容等探求科学的精神。当前,大学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的多元化,这种局面恰恰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背景学校精彩纷呈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学校的个性。因此,既然我们很难全面、完整地阐述什么是“教学质量”,不如把这个问题留给每所大学的领导,让他们,或通过“评估”去“促动” 们进一步思考,结合他们学校自身的特点考虑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找到各校自己实现培养素质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这方面可以给学校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因此,我们的评估应当重点抓住那些时代、社会赋予大学培养人才的共同使命及教育理念上的共同价值观,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协调一致等等。在影响学生成才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找出一些关键的因素,构成评估的指标体系,从条件保障、制度保障、环境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体系。这 一轮“评估”的指标体系起到了这些作用。从我们调查的反馈意见来看,绝大多数学校认为当前运作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反映高等教育规律,按照这套指标体系,学校本科教学建设目标明确,学校自评和专家组评估有据可依,新一轮“评估”也不能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改进和深化。这就是我们课题组指导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评估”的基本模式及其内涵,即,回答“如何评?”问题。各国“质量评估”的一般模式包含四个基本元素,即(1)政府质量评估机构制定评估要求,组织专家评估;(2)学校自评;(3)专家组评估;
(4)公布评估报告,即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我们这一轮评估实际上就是由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下轮评估其基本模式仍应如此,只不过内涵要求应该有所改进。
首先,新一轮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由教育部确定后公布执行。这相当于“法规性”文件,应有其权威性、严肃性,最终解释权在教育部;评估组织工作由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包括专家组的组成、培训,评估活动的安排的等等。必要时由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可以委托地方(省、市)或专业、行业委员会(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对部分相关院校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进行“评估”。决定权在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这里仍要坚持和维护的原则是“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而不是民间或行业学会的主导行为。
二是,学校“自评”报告应当是第二轮“评估”的重点。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1)提供第一轮评估后整改报告及整改措施和效果;
(2)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提供相关自然状态数据,其中,重点是教学经费的投入和效益、生师比和教师队伍结构状况、新办专业和老专业改造的相关信息、学生就业情况等。
(3)“校长报告”重点阐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办学思想和采取的具体举措;学校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等。最希望突出介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特色和代表学校教学水平的教育教学精品成果。
学校“自评报告”和“校长报告”应事先提交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由中心转交相关专家预审,以便确定进校现场考察重点。
三是,专家评审。
(1)审阅学校自评材料,列出现场考察重点;(2)听取校长报告并和学校交流如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及建设“创新型本科教育”的思路、举措和机制;
(3)重点考察学校“个性和精品模块”。建议第二轮评估不再搞“大范围、拉网式”的考察和随机抽样,不需要再走访每一个院系及每一个部门,而是采取有目的的重点考察方式,但仍需安排对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采取抽样随机调查,也可调阅如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的有关文档等,以便感悟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时间3天左右为宜,专家组成员5-7 人,配备经验丰富秘书事先收集专家预审时对考察重点的意见和要求。
四是,社会公示。(这是实行“阳光评估”,接受社会监督之关键)在评估期间在网上向社会公示学校自评报告和校长报告。在评估委员会通过评估结论后,应由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示专家组考察意见。专家组考察意见应当是写实性地反映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结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化、示范性教学成果建设水平,及必须认真对待的存在问题。
第三,对评估“内涵”改进的建议,即,“评什么?”的问题。为了体现分类指导原则,在这一轮评估中对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已增加了一个补充的文件,特别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方面提高了要求。在下一轮评估中如何分类?各有各的说法。我们认为“评 估中心”也没有必要去对学校定位研究型、非研究型;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东部或西部、中部等等花功夫。同时,这里的问题又和评估结论究竟是否要区分等级联系在一起。在美国,质量评估的模式是“合格评估”,那里有二种合格评估机构:一种是学校层面的合格评估,由地区评估机构实行;另一种是专业合格评估,如口腔学、工学、法学等等。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市场化的系统,评估不过关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社会声誉受损、招生数量下降等。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第二轮“评估”仅以鉴定合格方式,也就是所谓“质量达标”,这对如何进一步鼓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缺乏激励因素。在我们对已评学校的调查中,有趣的是半数以上被调查对象还是希望评估结论能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区分度。看来,只要提高被评学校的自律精神,调整好心态,同时提升专家组评估的水平,有区分度对推动学校重视和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作用更大、力度更大、效果更明显。鉴于此,建议如下:
能否在下一轮有两个“方案”供被评学校选择,或是称“一加 一”方案。其中方案一是“基本方案”,每所学校都必须按此方案规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建设,接受评估,结论是通过、缓通过和不通过,其中缓通过是给一年的整改期,达到要求后再决定通过。方案一是个“平台方案”,是源于“常规性”评估,每所学校都应达到,标准当然应当比现行指标体系“合格”标准要高,而且在办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及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应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观测点或考核指标。
在此基础上,另设一个方案二反映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取得突出、优异成绩的考察体系,由学校自行申报评估(可与方案一同时评估),通过者给予优秀或良好。
方案二立足于建设“高水平、示范性、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是:
(1)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思路、举措、成效,突出体制、机制的构建;
(2)展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成效;
(3)反映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科、科研基地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的辐射和中坚作用等;
(4)推荐 2-3 个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创新性及可持续发展性的专项教学改革模块供专家组重点考察评审并网上公示。如:
*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基础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训练与工程实践,工程设计教学体系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 *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育改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与深化; *创业与就业教育;
*学生创新实验、实践及课外科技活动; *教学管理现代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人才培养; *其他自选模块等等。
这二种方案,从评估“内涵”上讲相当于“平台+模块”。“平台”是公共平台,是第二轮评估学校要努力达到的新的要求,新的高度,“模块”是强化学校个性、特色,体现本科教学的水平,为促进我国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提供示范和经验。从评估“等级”上讲,相当于“合格+优秀”评估。可以设想,所有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必须参加这两个方案所要求的评估,以体现“分类指导”原则,对其他院校对方案二可自己决定是否申请评估,由专家组预评 时视申报材料决定,体现评估的激励因素。
各位同志,以上初步设想是我们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非常希望听到更多的意见。对于没有参加过第一轮评估的院校,我认为今后仍需按第一轮指标体系和方式进行评估,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对独立学院评估也需要另行单独设立。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视野》,约 翰〃布伦南(John Brennan)、特拉〃沙赫(Tarla Shah)著,陆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第二篇:抓好乡村公路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推荐)
镇位于乐昌市西北部,三面与湖南省接壤,一面与坪石镇相连。地处山区,总面积113.3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总人口1.2万人左右。近几年来,该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举全镇之力,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初步构建起以镇为中心、以村委公路为骨架、以自然村道路为辐射的农村公路网,为该镇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目前,该镇全镇镇通村公路路面水泥硬化里程达到46.76公里,100%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路,按额定计划全面完成村村通任务。乡村公路建设包括路面硬化工程及新开公路建设总计投入1190万元,其中上级公路部门拨款约800万元,镇自筹资金约320万元,村民自筹60万元,驻镇单位捐款10万元。新开土石方公路9条,全镇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0公里,覆盖86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11200人左右,实现了全镇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自然村通公路的工作目标。
三溪镇地理位置复杂,自然条件恶劣,村庄分布小、偏、散,人员居住分散,给该镇的公路建设造成很大困难,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确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提早安排,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乡村公路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提早制定乡村公路建设计划。组织分管领导、工作技术人员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为项目实施打牢基础。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按时向上级部门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为公路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及时制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修路谋发展、修路求发展、修路创发展中来。四是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发动驻地单位捐资修路,努力形成“共驻、共建、共营、共创”的公路建设工作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 解决重点难题 破解建设瓶颈
作为乐昌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三溪镇在乡村公路建设上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上级拨一点,政府筹一点,村民集一点,企业助一点”的工作方式,很好的破解了建设中的资金瓶颈。一是树立借力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通过早宣传、早发动、早立项,早申报,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支持。几年来,累计对上争取资金约80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5%以上,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解决公路建设配套资金缺口问题。镇政府每年除拿出项目配套资金外,还想方设法筹措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基础项目资金储备。几年来,镇政府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达320万元,为乡村道路建设倾尽全镇之力。三是提高群众热情,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村民发展的根本之路。镇党委、政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发动,号召农民积极投入到本村的修路工程。向村民提出“谁先筹集资金,谁先申报动工”,极大的提高了村民修路筑路的热情。到目前为止,村一级共筹款60万元,有效的弥补了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四是挖掘潜力,动员驻镇企业及社会力量捐资为民修路。镇党委、政府按照修路中所提出的“四个一点”工作思路,采取企业出资,社会捐赠,政府组织实施等方式筹集资金,近年来,企业及社会共捐助公路建设资金达10万元。五是整合资金,高效利用。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及小城镇建设帮扶资金,将其捆绑使用,有效的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各项资金的捆绑使用及各项项目的整合建设,不但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同时也拉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了一举多赢。
认真履行职责 提高准入门槛 严把质量关口
乡村公路建设是造福于民的千秋工程,同时也是群众梦寐以求的脱贫奔富之路。镇党委、政府从思想上、行动上均高度重视公路工程建设,将其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提高门槛,严把准入关。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必须达到具备公路三级以上资质、具备雄厚的资金垫付能力、具备齐全的机械设备的“三具备”条件,才能参与工程招投标,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实行工程建设履约保证金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交纳“两金”才能进行工作施工。二是认真履行职责,严把材料关口。在施工过程中,组织技术监管人员对水泥、河沙、碎石等大宗建筑材进行抽检,按照公路建设标准,统一水泥标号,统一河沙、碎石规格,从而杜绝了水泥标号小、砂子含土量大、用风化碎石等不合格材料进场,从源头上保证了工程材料质量。三是全程跟踪监管,严把检查验收关口。镇党委、政府在严格把住
材料关口的同时,经常性的安排在职干部深入施工现场,跟踪监督,加强工程监管。镇与市交通局主要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的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各村都确定一批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全程跟踪监管。工程完工后,市交通部门与镇政府组织人员,严格按照《公路检验评定标准》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了农村公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明确工作职责 强化管理养护 完善配套工程
公路建设是基础,配套工程完善是重点,养护是核心。镇村公路工程建设完工后,镇党委、政府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加强管理养护,及时完善配套工程,为推动公路管护建设上水平作出种种努力。一是认真做好配套工程的完善工作。路面主体工程完工后,迅速组织力量培筑路肩土,完善边沟排水、挡土墙及路崖路庄建设,力求达到压实平整、宽窄一致、坡度适宜的标准,确保建设一条,成功一条,发挥效益一条。目前,所有通村公路路肩都完成了培土建设,铺设了排水沟,修筑了路崖、路桩,部分公路还设置了减速带,确保了行车安全。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按照市交通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施办法,结合农村公路管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统一领导、以市为主、分级管理、镇村配合”的管养责任,细化了管养内容,形成了权责明确、事权明晰的养护管理体制,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三是抓住重点,严格执法,加大管理力度。三溪镇紧邻湖南省宜章县的梅田镇,每天有许多运送煤炭的卡车经过,为严厉打击违规侵犯路权行为,净化公路交通环境,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道路管理力度,在每个村设置了1—2名道路看护员,负责道路看管,道路养护,道路卫生,从而形成了农村公路有专人抓、有专人管的长效机制。
三溪镇党委、政府在近几年工作中,紧紧依靠上级交通部门,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原则,解民忧、化民愁,举全镇之力大搞农村公路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三溪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第三篇:加强农村党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组织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对于融洽干群关系、加强乡村班子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市党建工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整个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党员23183名,55岁以上的11098名,竟占到总数的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达18023名。农村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新党员新鲜血液无法补充进来,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2、党员外出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党员有6000余名外出流动,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一些村开支部大会人数通常一半都不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些重要的事情很难形成决议。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影响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有的村一年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也到不齐。
3、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许多村的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的集体流动资产处于空壳状态。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但有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一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四是工作作风简单生硬,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5、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宗旨观念退化,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动力;有的淡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认为当党员吃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精神空虚,参与当地**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忘了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把社会一些消极现象扩大化,误把现象当本质,在群众中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6、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7、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高。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使农村中的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一方面,由于山区资源较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村可针对本村具体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鼓励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或山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近几年,农民上访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了基层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所欠缺。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山区的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山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夯实农村党组织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次要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继续深化“三培三带”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排除宗族势力的干扰。
3、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班领导子.。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选任的党支部书记,一要工作上支持,二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中专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村工作,可以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传送新的思想,带去新的观念,送去新的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对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我市加大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非师范类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二年。通过法定程序,安排他们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的舞台。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有活动阵地,要有党员思想交流的活动场所,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同时,强调以村党支部 为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党性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党员电教中心户制度,大力开展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青年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网络党建”,把农村党建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可上网电脑,开设党员教育有线电视专门频道,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教育,实现农村党建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登记等制度,督促引导党员履行义务,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6、整顿“软、弱、散”党支部,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气力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整顿工作要结合全市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摸清现状、找准原因,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组织、作风整顿,该充实的充实,该调整的调整。整顿成果的大小,就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党支部是否提高了威信和增强了号召力,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
7、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8、乡镇党委要重视和切实加强领导,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能否得到改进和加强,关键在于各级党委重视和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处在农村第一线的乡(镇)党委,对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负有直接的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不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就是失职,抓不好的就是不称职。要把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党委书记实绩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整顿好、建设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四篇:加强农村党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组织基础
加强农村党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组织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
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对于融洽干群关系、加强乡村班子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市党建工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整个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党员23183名,55岁以上的11098名,竟占到总数的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达18023名。农村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新党员新鲜血液无法补充进来,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2、党员外出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党员有6000余名外出流动,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一些村开支部大会人数通常一半都不到,一些重要的事情很难形成决议。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影响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有的村一年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也到不齐。
3、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许多村的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的集体流动资产处于空壳状态。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但有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一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四是工作作风简单生硬,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5、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宗旨观念退化,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动力;有的淡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认为当党员吃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精神空虚,参与当地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忘了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把社会一些消极现象扩大化,误把现象当本质,在群众中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6、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7、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高。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使农村中的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
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
第一职责。一方面,由于山区资源较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村可针对本村具体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鼓励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或山区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近几年,农民上访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了基层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所欠缺。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山区的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山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夯实农村党组织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次要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继续深化“三培三带”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排除宗族势力的干扰。
3、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班领导子.。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选任的党支部书记,一要工作上支持,二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中专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村工作,可以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传送新的思想,带去新的观念,送去新的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对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我市加大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非师范类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二年。通过法定程序,安排他们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的舞台。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有活动阵地,要有党员思想交流的活动场所,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同时,强调以村党支部为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党性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党员电教中心户制度,大力开展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青年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网络党建”,把农村党建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可上网电脑,开设党员教育有线电视专门频道,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教育,实现农村党建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登记等制度,督促引导党员履行义务,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6、整顿“软、弱、散”党支部,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气力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整顿工作要结合全市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摸清现状、找准原因,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组织、作风整顿,该充实的充实,该调整的调整。整顿成果的大小,就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党支部是否提高了威信和增强了号召力,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
7、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8、乡镇党委要重视和切实加强领导,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能否得到改进和加强,关键在于各级党委重视和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处在农村第一线的乡(镇)党委,对于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负有直接的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不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就是失职,抓不好的就是不称职。要把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党委书记实绩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整顿好、建设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以“培训”为基础 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
以“培训”为基础
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
双鸭山电业局调控中心 王喜香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双鸭山电业局成为黑龙江省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工作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工作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改革前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多采用调度运行和设备运行集控分设的模式,未实现两者有效融合,造成运行环节多、工作界面复杂,影响了电网运行实时控制效率。随着电网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将电网调度和变
电设备运行集控功能实施集约融合,一体化运作,将极大地提高电网运行、应急响应能力和事故处理效率。
双鸭山电业局‚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自2012年1月份启动以来,成立了双鸭山电业局‚大运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在省公司的指导下,以‚三个有利于‛工作标准为统领,及时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关于‚大运行‛相关文件和工作要求。经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拼搏,历经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初步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于今年4月份完成了机构设臵工作,调度通信所正式更名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5月份首批招聘的监控人员到岗到位,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技术业务水平,适应‚调控一体化‛工作的需求,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把培训工作作为‚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组织宣贯和专业化培训为主线,以增强职工对‚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认知,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
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对‚三集五大‛建设方案的集中讲课、中心主任亲自解读局下发的‚三集五大‛宣传手册、学习局长在职代会上的发言材料等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大运行”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根据‚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将监控业务由变电运行单位划拨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实现‚调控一体化‛,对调控员及自动化人员岗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臵、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电力调度控制根据所管辖的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对调度员及监控员分层次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大运行”体系
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培养了一批人员素质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应急能力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双鸭山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专项培训方案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针对电网调度运行和电网监控两方面的业务特点,根据双鸭山电网的实际网架结构,分别制定了调度员、监控员和自动化人员专项培训方案,由专业分管主任编写符合双鸭山电网调控运行的需求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撰写培训讲义,亲自授课,使培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
(二)自编培训材料 凸显地区电网特点
‚传统培训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涉及面较广,内容较杂,都非基于我局电网实际情况,不具有针对性。‛调控中心主任说。在‚调控一体化‛的形势下,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共同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结合我局电网实际的调控员培训材料。经过4个多月的尝试,该局调控员通过自编材料能够尽快掌握我局电网运行方式以及薄弱点,针对电网情况灵活运用知识,增强应急处臵能力,使培训效率普遍提升。自编的材料主要分为应用知识和专业题库两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培训教材中通用的知识要点。
(三)互帮互助互促成长
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对调度员、监控员及自动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进一步提高调控员及自动化人员培训效率,弥补现有培训方式缺乏监督和评估的缺陷,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员、监控员和自动化人员签订了第一份互帮互助协议,调度员对监控员及自动化人员培训双鸭山电网运行知识,监控员对调度员及自动化人员培训各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运行知识,自动化人员对调控员培训监控主站系统监控信息、画面等功能,三方结为互帮互助小组,共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通过一体化培训模式,使得调度、监控与自动化人员在专业上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培养兼具调度、监控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大运行”体系的要求。
(四)‚一人一课‛促学习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开展了‚一人一课‛讲堂,采用‚轮流当老师、轮换做学生‛的双向互动培训方式,形成了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授课内容不限,授课人可讲授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学习经验等等,只要是个人擅长的领域,或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问题,都可作为授课内容鼓励员工上台讲课。目前,‚一人一课‛讲堂已在调控中心开展了6次,受到了调控中心所有员工的广泛好评。齐志坚主任说:‚‘一人一课’讲堂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也让每一位员工有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机会。
(五)相互交流 促进学习
7月27日,组织监控专业人员到兄弟局集控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与业务交流,就监控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主界面的组成、分界面的应用、监控信号分类、动作执行过程等方面
进行了业务交流。学习组成员对集中监控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调控业务的有机融合,促进“大运行”建设的有序进行,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还派出调度与自动化专业人员赴沈阳科东分公司对升级改造后的地调能量管理系统(EMS)进行培训学习,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了调度和自动化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有效推进了“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进程,为全面构建集中统一、权责明晰、工作协同、规范高效的双鸭山电网“大运行”体系,提高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臵资源的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每周五开展一次‚安全日‛活动,通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安全简报》、学习典型事故案例等形式,对所有员工进行了一次安全警示教育,组织学习《安规》,针对印度大停电事故,组织调控人员做好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七)现场培训 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人员到红兴隆一次变综合自动化改造工作现场,深入学习保护装臵的动作原理、一次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信号所表述的实际意义,结合保护装臵的调试,请专业人员分析讲解各种保护动作时的处理过程,以判断事故的范围和性质,为更好地进行电网调控工作打下
坚实的基础。
(八)组织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提升事故处理能力
(九)阶段性考试 凸显培训成效
根据各专业专项培训计划,在完成不同培训阶段内容后均进行了阶段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析参考人员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通过5次阶段性的考试,检验了调度员、监控员及自动化人员各项业务的掌握情况。所有调控人员均参加了省公司组织的调控人员培训和并通过了持证上岗考试,各专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为实现‚调控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过特有的培训方式方法,使调控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适应‚调控一体化‛变革的需求,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决策更加准确、时效性更强、信息传递更快速、执行力更强,提高了电网的管控能力,提升了事故处理的反应速度,使电网可靠性大幅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