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探讨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探讨
摘要:近年来,医院逐渐将后勤服务中的部分业务承包给具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约成后勤管理成本,有利于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由此,医院内部对外包项目的监督管理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医院内部审计如何协助医院加强对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院 后勤外包业务 内部审计 探讨
一、医院后勤社会化现??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医院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行,医院逐渐将后勤服务中的部分业务,如病房用品洗涤、卫生保洁、保安、绿化、病人护送、空调维修保养以及食堂等业务承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特殊岗位需要专业人员的矛盾,减轻了医院管理的负担,为医院节约了运营成本,使医院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同时,医院后勤业务的外包,引进了竞争机制,促使医院后勤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促使医院后勤服务逐步纳入专业化、科学化。我院也在近几年中,逐步将保洁、洗涤、护工、食堂、空调维保、保安等项目进行服务外包。
但是,随着医院后勤外包的服务内容逐项增多,医院对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也越来越为重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协助医院加强对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以审计促管理。
二、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含义和目的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是指医院审计部门对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通过对后勤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可对参与外包业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业务外包期间的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外包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
三、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范围和方法
(一)审计范围
1、医院制定的有关外包业务的相关制度
像食堂、保洁、护送等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医院一般规定由后勤部门负责。审计时,可从后勤部门的各项工作制度入手,向后勤部门收集相关工作制度,了解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思路是否合理合规,对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仔细查看具体负责管理人员的工作记录,了解是否对日常管理有记录,是否定期对外包业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是否针对问题对日常管理工作做出相关调整。
2、外包业务对外承包,招投标的情况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外包业务。首先,应关注医院是否建立了完备招标管理程序,该业务外包是否实施了招标程序,例如是否通过公共平台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内容是否合理,招标范围是否明确。其次,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以招投标单位的资质与业绩情况为依据,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公开招标以及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最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审计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的情况是否符合规定的流程,招标过程是否公开公正,招标人与中标人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合理等。
3、外包合同订立及内容确定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外包合同的订立情况进行审计,了解合同的内容是否全面合法,是否对承包方的承包方式、付款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于义务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否有明确的合同期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合同的审计专业性较强,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请教。
4、外包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并依据合同内容与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进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外包业务的实际执行情况。例如,在对医院的外包保洁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保洁的范围、保洁的内容、保洁公司的人员分配情况以及保洁工作人员的个人情况等进行检查。
5、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首先应当注意检查评价外包业务的评价条款是否足够全面,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公平以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当注意检查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对外包业务的评价记录,查看其是否完整,是否实事求是。或者向临床科室了解对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
(二)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审计目的而对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分析,以形成审计结论的技术手段。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复算法、比较分析法、询问调查法、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
其中,审阅法主要用于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招投标资料审阅中标公司投标情况及资质情况;审阅医院与中标公司合同、协议签订情况;以及调阅会计凭证、账簿等,审阅支付给中标公司服务费用情况。
比较分析法:审计科可以调阅医院对各业务中标公司日常服务工作评定资料,与合同、协议签订的服务内容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标公司履约情况和后勤部门管理情况。
观察法和询问调查法:审计人员可以随机抽查和走访医院病房,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会谈,查看后勤服务现场(比如保洁),从而向审计项目关联单位及个人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的信息,形成初步判断和评价。
调查问卷法:针对后勤服务外包业务的特点,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调查表,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从而推断确定目标群体满意度,进而评价本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实施医院后勤业务外包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一)事前审计:参与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事项的事前监督,防患未然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医院的相关制度进行审计,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各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监督;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信?u、管理水平以及用户评价等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听取其他医院的意见和建议,对招标文件中有关评标要求及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并对开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签订的外包合同进行审查,重点关注合同中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与范围、双方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有无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服务费用的计算、考核标准等是否明晰。
(二)事中审计:控制费用,保证质量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了解医院后勤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外包单位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业务,相关服务费用结算是否准确等。内审人员可根据外包业务的性质、服务对象、费用计算标准等确定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例如,我院保洁项目的服务费用是按照保洁人员岗位人数计算的,我院审计人员在此前开展的后勤外包业务专项审计中就重点复核、关注了保洁人员岗位增减变动、授权人员签字,并现场对保洁人员的在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抽查,了解岗位设置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报人数、缺勤等损坏医院利益行为的发生。又如,在对医院病房护工服务进行内部审计时,我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对医院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进行重点审核。
对于在以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审人员应及时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与后勤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及解决方案,促使审计建议及时、准确落实。
(三)事后审计:进行综合分析,以审计促管理
事后审计是指: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外包业务完成后,依据外包合同的标准进行验收与绩效评估,对整个服务期间外包业务的服务质量、服务费用,以及医院相关部门对外包单位管理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评价。结合事前、事中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原因分析,广泛听取临床科室意见,研究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该外包业务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技术水平等因素的编号以及给医院带来的影响提出前瞻性意见,为医院下一步选择外包单位以及服务方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以达到保障外包业务服务资料,降级成本的目的。
五、结束语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事前监督、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对医院后勤服务事项做出了客观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使员工正确认识医院后勤服务,在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和促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肖晖,黄汉津.国内外医院后勤服务业务外包的对比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05年11期
[2]韦来平,孔秋枫.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监督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6期
[3]刘莉.论医院后勤企业集团的管理审计[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2007年02期
第二篇:【经验分享】关于劳务外包业务的内部审计
【经验分享】关于劳务外包业务的内部审计
导读
劳务外包审计的主要内容
劳务公司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劳务公司资质及选定程序,如事业单位需司资质及选定程序,二是劳务公司变更情况,如有些事业单位先后与不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三是劳务外包合同的签订情况,如合同期限、价款是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全面具体等。
外包岗位人员情况内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首先应理清单位外包给劳务公司的岗位类别、各岗位人员配置等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法了解劳务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稳定性,最后审查劳务人员现状与预期是否相符,为开展审计工作作好铺垫。
外包岗位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审计是指对劳务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的标准执行进行审查,是劳务外包审计的重要内容,要求内审人员必须熟悉合同内容。其中,劳务人员工作完成情况可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如单位外包业务管理部门的日常考核情况、职工意见与建议簿、客户或办事人员投诉建议簿等。
劳务外包费用成本费用审计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但作为单位劳务外包费用的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签订的劳务合同审查劳务费的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与单位财务制度;二是通过单位财务部门审查劳务费的实际支付情况,是否与合同要求相符;三是审查劳务费的支出是否超出劳务外包项目的预算。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审查,可使单位及时发现并纠正劳务费支付与控制方面的问题。防止格式错乱。
外包业务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审计属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畴,主要是指审查单位劳务外包业务的管理部门针对劳务公司及劳务人员的制度管理情况,包括相关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考核是否严格执行、存在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另外,劳务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也可纳人内部审计范围。劳务外包审计的关注事项
外包方式的选择在外包方式分为劳务承揽与劳务派遣两种:劳务承揽一般按照事先确定的劳务单价,根据劳务公司完成的工作量结算,其合同标的一般是“事”;劳务派遣一般是按照派遣的时间和费用标准,根据约定派遣的人数结算费用,其合同标的一般是“人”。前者是对事不对人,单位按事件支付劳务费,劳务公司自行安排人员完成事件;后者是单位出现岗位空缺,由劳务公司派遣人员上岗,人员的劳动关系归属劳务公司,但人员管理归属单位。不同的外包方式对单位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劳务承揽合同受合同法约束,劳务公司需按合同价的5.6%缴纳税金,但实际中该项费用一般会要求单位承担或包含在合同价款中;劳务派遣合同受劳动合同法约束,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将由单位承担。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采用劳务承揽的外包方式。劳务费的核定劳务费金额如何核定直接关系到劳务费用的高低,提高劳务费用的经济效益需从劳务费的核定方式着手。劳务费可根据用人量、用工时、人工单价及其他项目结合而定,每项指标均可参考同行业标准拟定,没有行业标准的可参考单位历史期间的平均值,以此核定的劳务费相对而言较为合理。针对有些企事业单位采用包干价形式将劳务工作外包的情况,审计人员可按上述方法测算出劳务费与包干价对比,以检验包干价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另外,还有些单位为了鼓励劳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劳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支出也构成劳务费用,但如果总费用未超过预算,不违反单位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制定类似奖励政策也是可取的。
劳务人数的核定劳务人数是影响劳务费的重要因素,用人量越大,劳务公司要求的劳务费就越高。因此,内审人员在审计中需关注单位人事部门是否制定了劳务人员的控制机制。以笔者所了解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例,人事部门对单位所有岗位均制定了岗位说明书,目的在于梳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内容及每项工作耗时,并确定该岗位的人员配置标准。单位可根据该标准确定各劳务岗位的人员需求,严格控制劳务人数,有效降低劳务费,同时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劳务用品的管理劳务用品包括劳务人员的工作服装、保洁用品、安保工具等,具有种类多、消耗大、监管难的特点,审计中需确认劳务用品由谁采购与管理,因管理者不同需防范的风险也不同。若由单位自己管理,则需防范劳务人员随意领用导致消耗过大的风险,内审人员需审查单位有无相关控制措施;若由劳务公司管理,则需防范劳务公司未按单位的卫生、安保等相关要求配置劳务用品的风险,内审人员需审查单位有无相关监督检查制度。劳务外包审计的相关建议
劳务外包业务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单位发现劳务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劳务外包的规范化管理。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将劳务外包业务的内部审计列入单位内审部门的常规工作,审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既要对当期相关情况进行审计,又要对之前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进行追踪。其次,单位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内审部门的工作,摒弃“审计就是找茬”的曲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帮助单位发现经济管理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继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问题的整改落实。
最后,单位管理层需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仅为内审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作者:刘东海
第三篇: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内部控制制度 ——业务外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外包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公司(以下又称发包方)为实现战略经营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将业务职能的部分或全部交由外部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承包方)提供的一种管理行为。
第三条 公司在规范业务外包行为过程中,至少应关注下列涉及业务外包的风险:
(一)业务外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二)业务外包未经适当审核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三)业务外包策略不科学、承包方选择不合理,可能导致公司核心资产遭受损失。
(四)业务外包流程未恰当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公司外包战略失败或经营效率低下。
(五)业务外包信息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导致公司商业秘密泄露。
(六)业务外包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
第四条 公司在建立与实施业务外包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职责分工应合理明确,授权审核制度和外包业务归口管理制度应规范。
(二)外包策略应科学合理,承包方的选择依据应充分,外包合同协议应规范。
(三)外包业务流程应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应有授权,外部存货管理应规范,外包业务会计处理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五条 公司应建立业务外包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业务外包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业务外包的不相容岗位(或职责)至少包括:
(一)业务外包的申请与审批。
(二)业务外包的审批与执行。
(三)外包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
(四)业务外包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五)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第六条 公司应建立业务外包的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明确公司内部各单位、各部门授权范围、授权内容、授权期间和被授权人条件等。
公司重大或核心业务外包,提交公司总经理室审议,报董事长批准。非核心业务或涉及金额较小的业务外包,应由相关部门在授权范围内提出申请,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核通过后实施。
第七条 公司应实行业务外包归口管理制度。公司应根据外包业务职能的不同,指定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第三章 外包策略及承包方选择
第八条 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外包策略,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和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合理确定业务外包内容,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常见的外包业务包括:采购、设计、加工、销售、营销、物流、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
第九条 公司应指定相关职能部门编制外包项目计划书,具体阐述业务外包背景、外包内容、实施程序、主要风险和预期收益等信息,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提交公司总经理室审议,报董事长批准。必要时,还应提交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讨论审议。
第十条 公司应建立承包方资质审核和遴选制度,确保引入合格的外包合作伙伴。承包方的遴选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承包方的服务能力、资格认证和信誉。
(二)承包方与本公司是否存在直接竞争或潜在竞争关系。
(三)承包方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和效果。
第十一条 公司应引入承包方竞争机制。发包方可以选择多家公司作为业务承包方,以促进承包方不断改进服务能力,并降低一方服务失败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第十二条 公司应建立规范的外包合同协议管理制度。公司应根据外包业务性质的不同,及时与承包方签订不同形式的合同协议文本,包括:技术协议书、外包加工协议、规划试验大纲、咨询合同协议等。外包合同协议的订立、履行流程及其控制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公司应在外包合同协议中具体约定下列事项:
(一)对于涉及本公司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二)公司有权获得和评估业务外包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获得具体的数据和信息,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
(三)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度,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公司,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第十四条 除合同协议约定的保密事项外,公司应根据业务外包项目实施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修正保密条款,必要时可与承包方补签保密协议。
第四章 外包业务流程控制
第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参与人员主要职责、资产管理政策、流程中断应急措施等内容,报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审批通过后执行。
第十六条 公司应对所有涉及外包业务流程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正确理解和掌握外包业务管理制度。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跟踪监督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 公司应将本单位与承包方在外包业务执行过程中有关利益冲突、商务往来等方面的政策及时以明确方式告知承包方。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评价与承包方的关系,确保外包业务流程顺利执行。
第十八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所有或有优先购买权的固定资产,如因业务需要交由承包方使用,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按照发包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公司应定期审查承包方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情况。交由承包方使用但所有权在本公司的资产,只能用于外包业务活动。未经发包方书面同意,承包方不得将固定资产用作其他用途。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流动资产管理制度。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资产,公司应建立明确的防火、防盗、防未经授权接触和未经批准转移等政策,并有权要求承包方遵循。对承包方责任造成的流动资产损失,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如有关咨询材料)等,承包方有责任保密,并防止公司竞争对手获取同样信息。
第二十条 公司应建立外购存货授权管理制度。对于因业务外包需要由承包方购进的存货,承包方只能接受经发包方授权批准的存货订单,并代表发包方检验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外购存货信息应准确、及时地在公司存货系统中加以记录和反映。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建立自销存货管理制度。因业务外包需要由发包方销售给承包方的存货,承包方只能将其用于外包活动,不得另作他用。存货销售收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加以确认和计量。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加强对公司所有、交由承包方使用的存货的管理。公司应定期对承包方处的存货进行盘点,盘点频率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盘盈盘亏的存货,应经公司财务总监审批后方可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建立外部存货库存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所有的、在承包方(或分包方)储存的存货,承包方(或分包方)应按照发包方存货库存管理制度要求对库存存货进行管理。公司应指定专人定期对库存存货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的次品、损坏品或过期存货,应及时予以确认、分离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司应建立存货补偿制度。公司应指定专人追踪、调查外部存货的一切变动,查明原因,报存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后处理。对于承包方无正当原因过度使用存货,造成公司生产成本的上升,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进行补偿。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产品验收制度。承包方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与外包合同协议约定一致。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应对所有产品差异予以确认,并及时告知承包方进行调整。无法达成一致,应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协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承包方提供附加产品等原因需要额外交费的,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提交审议。公司财会人员应准确计算业务外包中的退款和折扣金额,报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予以确认和计量。
第二十六条 公司应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索赔管理。对于因承包方原因导致的外包合同协议未完整履行,公司有权向承包方索赔。对于承包方认可的赔款事项,公司应指定专人进行跟踪、报告,及时收回赔款,并追究责任人责任。对于长期未决赔款,公司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终止对承包方的索赔,应由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详细说明终止索赔理由,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并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业务外包过程中所有涉及公司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动,应保有其书面凭证,财会部门据此作适当的会计处理。相关会计处理应及时报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核。
第二十八条 公司应设置承包方使用本公司数据的访问权限。数据的授权和访问流程及其控制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公司应制定合理的业务可持续计划,避免外包业务失败造成公司商业活动的中断。公司应定期对所有重要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据此确定业务可持续能力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业务可持续计划评估报告应及时提交公司总经理审阅。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公司,包括公司总部、各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三十一条 公司及所属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办法,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不得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并上报公司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三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执行,修改时亦同。
第四篇:医院外包业务管理制度
中心医院外包业务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对外包业务的管理,规范各行业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各承包商严格遵照合同内容执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规定,履行合同义务,承担相应安全生产责任。把相应的工作人员名单交与总务科,如有变动及时告知。总务科负责对其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管理,并在各外包场所公布投诉电话。
二、各承包商如遇到问题需要与其他科室联系,及时与总务科负责人沟通,由总务科负责人与医院其他科室联系。
三、总务科一旦发现承包商未按规定执行合同内容,一般情况下可提出警告,限期改正,如有严重违约情况,可汇报分管领导后,由医院办公会决定是否重新招标更换承包商。
四、医院业务外包期间将由总务科依据合同的规定负责各项目的日常考核与服务质量的监控工作,定期收集信息,并将相应的信息填入《外包业务质量统计处罚表》交与财务科作为罚款的依据。
五、总务科部门的负责人员为外包业务承包商的考核管理成员,负责安排人员进行监督、记录外包业务承包商的日常工作,进行现场指挥和协调工作
第五篇:国内外内部审计外包研究综述
国内外内部审计外包研究综述
国外最早的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O世纪8O年代末期。1982年,AICPA发布了《业务审计合约》的报告,将业务审计从一项由公司内部提供的服务,重新界定为可以由外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承包人来提供的服务。这便为外部提供者进行内部审计服务敞开了大门。1988年,注册会计师便开始游说 “财 富 100强 ”企业外包其内部审计业务(Barr& Stanley,1993),但未形成气候。1991年 4月底,有假消息称“美国一家大银行将其包括200名职业人员及助理人员在内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整体外包”,这则假消息使内部审计界极为“震惊”(Courtemanche,1991),但内部审计外包还是在9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外包的政策制度及文章从制度层面和理论与实务层面进行分类研究,找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制度层面的研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等职业团体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并且随着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其观点和态度也在不断的转变。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执行委员会发布了道德准则解 释《征求意见稿 :扩展的审计服务》,认为外包不会损害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只要 ;(1)依然是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 ;(2)事务所没有成为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或扮演类似角色 ;(3)内部审计职能不是从事实时的监控活动。之后,AICPA又成立了“确认服务特别委员会”。探讨可 由外部 审计人员提供的各种确认服务的新形式,为注册会计师争夺内部审计服务大开绿灯。作为 内部审计的权威组织。IIA的观点是逐渐转变的。开始时,IIA努力地反击外包,其最有力地回击是 1996年 1月 19日.在 AICPA职业道德执行委员会的开幕会上,IIA大胆地提 出反对完全将内部 审计职能外包给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因为这将损害事务所的独立性。而在96年末,IIA和其他的财务报告认为,外包是一项对于改善内部和外部审计质量的有益的和节约成本的方式。随后,IIA(1998)指出,会计服务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日益增加的新的确认服务,特别地是,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对于执业会计师来讲是一个新出现的。并且具有潜在丰厚利润的市场。
2000年美国 SEC规定,业务审计都可以外包,但与内部控制、财务系统、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审计,如果客户公司总资产规模在 2亿美元以上,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不得超过 40%。
安然事件之后,美 国国会 于 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 了对审计师独立性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对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限制性条款,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 同时既承担企业 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 的内部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外包业务的拓展,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内部审计外包的进一步规范。
2003年 1月 13日,在给美 国 SEC的文件中.IIA明确表示 :“由于对独立性的损害,内部审计服务不能 由审计公 司财务报告 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2004年 IIA再次表示 .内部审计业务可 由多个不 同的主体提供,但仍强调了即使法律允许,考虑到其对独立性的损害,内部审计服务不能由审计公司财务报告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的提供。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没有现成的与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 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的规定,仍强调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但在 IIA影响的大环境下,以及国外经验的借鉴 和国外事务所在 中国业务的开展,也使得中国部分的企业尝试内部审计外包,很多学者也更是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了研究。
(二)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文献综述
1、关于内部审计开展状况的研究
Pelfrey& Peacock(1995)的调查显示 .16%的公司涉足了内部设计外包。1997年,Kusel等(1997)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1%的美国公司和 3l%的加拿大公司都至少外包了部分内部 审计职能,另外未推行外包的公司中,有32.4%的美 国公司和 36%的加拿大公司表示有意在未来外包 内部审计职能。Petravick(1997)对美国金融机构管理的调查表明: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公司占到三分之一,未将内部审计外包者也占到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的公司要 么是尚未设立 内审部门,要么审计职能 由母公司履行。Ritteneherg&Covaleski(1997)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外包内部审计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Krishn&Zhou(1998)的调查显示,内部审计外包在规模公司更为流行,像财富100强公司有5以上外包了相当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Chades L. Martin & Miehsell K.Lav(2000)在一项对 13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25%的美国公司和 31.5%的加拿大公司审计业务委托给外部审计组织执行。暂时没外包的企业中有 1/3以上表示计划将在未来间实施 内部审计外包。Jenny Goodwin(200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企业首席内部审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每个部门有超过的内部审计活动外部化。而对于一项相似的部审计业务,公共部门比私营部门更加倾向使用外聘审计师来提供这项服务。Peter CarNava Subramaniam & Kann Chua e Chi(2007)对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99家司进行的内部审计外包情况进 行研究 .54.5%公司全部依靠内部审计部门,而 45.5%公司外包了部分或者全部的内部审计职能。
2、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原因的研究
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 1999年对美一些公司的经理选聘外部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动因调查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主要动因包括 :(1)节约审计成本(60%);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占17%);(3)替代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占10%);(4)更加相信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占13%)。从调查结果以看出,节约审计成本是主要动因。
Sunita S.Ahlawat$D Jordan Lowe(2004)的实证研究指出,经济的压力也会迫使很多企 业不得不把外部化作为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替代性选择。
Lynda S.Ramirez—Blust(2007)的研究,通过外包内部审计 .组织可以避免招聘、培训及员工更替时的费用。成本的节约使得企业处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乐意将自己的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者全部外包。
国内:张翌轩(1996)指 出,外部化是内部审计专业面临的新挑战之一,他认为,外来专业的竞争促成了外部化的形成,“公司为了改变成本机构”导致外部化的发展越来越快。
刘峰、刘海燕(2000)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内部审计及其外部化。他们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守约成本 .它是因为代理问题而产生的 .其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最大化企业价值,只要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有可能。
赵光宏(2003)将 外部化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社会分工专业化和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内审的缺陷需要通过外部化加以弥补以及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他认为,内部审计的外部化作为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内部审计部分与外部审计组织之间的竞争。
姜薇(2005)指 出外部化不是为了削弱或取代内部审计,而是通过内外部审计资源的结合,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制约作用。
3、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研究
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国外的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分析。Martin、Lavine(2000)以 Barr&Stanley(1993)的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内部审计的四种外包形式 :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和替代。“替代”这种形式直接威胁到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生存,引起的争议也最大。
D Jordan & Lowe& Marshall A Geiger&Kurt Pany对 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了较多的研 究。2001年,他们从信贷中的角度做了一个调查,把外部化分为五种情况 :l、不委外 ;
2、委托给非外部审计机构 ;
3、委托给 同时从事管理职能的外部审计机构 ;
4、使用相同的审计人员从室内外部审计 ;
5、使用不同的审计人员。结果显示第三种情况的审计独立性、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取得贷款 的可能性均最低。在 2002年他们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预期和决策,提倡使用不同的审计人员分别从事内部 审计以解决独立性问题。
国内:周为利(2002)提 出 “合作 内审”的外部化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能够使内部审计的成本与效益达到最佳均衡。
魏一华(2005)通 过对我 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提出,中小企业外包应该走一条“全部外包——合作 内审——审计管理咨询——协力式委外”的动态发展模式。
赵娜(2006)认为,内部审计外包不应该被理为不加区分和选择的整体“出让”,通过对国内外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比较及优势分析,提出我国应采取部分外包。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结合开展审计业务。
4、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及对策的研究
George R Aldizer III& James D Cashell&Dale R Martin(2003)认为外部化对公司和事
务所双方都有利 :对企业而言,外部化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专业性的服务 ;对事务所而言,接受外部化委托无疑可以增加收入,均衡事务所的业务量,而且通过内部审计获得的信息对年终 审计也有用,相应的可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Lynda S.Ramirez—Blust(2007)研究指出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对必需的资源进行支付来 减少固定成本,提高独立性,可以获得信息技术、舞弊和其他风险领域的熟练的审计专业知识。
国内:王光远(2002)探讨了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 .他认为 .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管理审计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审计组对同一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不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崔刚(2005)打破以往的常规,以组织发展与战略管理为背景,采用辩证的方法阐述了内 部审计外部化的原理依据及其对于组织经营和管理控制的多元影响,并据此提出内部审计 外部化的策略分析模式,进一步强调对外部化之后委托代理双方的资源、能力、知识、信息等方面的有机整合 .以保证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效果。
庄莉(2006)提出我国应从转变观念、重设机构 ;加强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外包进行风险分析控制人手开展 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并指出外包最终要走 出一条 “从 内到外——从~'t-N内”的演化路径。
当然,在很多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优势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其弊端的研究也不乏其人。王学龙(2002)指出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四大局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 ;并非是最佳资源配置方式;势必造成审计的权威性受限:易于引发 “审计寻租”行为。马金达(2004)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在解决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问题方面并不是一副灵丹妙药,外部化并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其在更好的发挥监督评价职能方面也有待于考察,并强调外部化未必能够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外部化还会为企业带来诸如保密性等问题。
崔秀梅、彭鹏翔、刘静(2004)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从企业文化方面解释注册会计师不能代替内部审计,不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以及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文献评价
以上是就最近三十年学者们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的论争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论争主要还是集中于三个方面(1)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 ;(2)关于内部审 计外包的形式选择 ;(3)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及策略。国外学者在对内部审计外包问题进行 研究时,主要采取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相关因素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从而得出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动因,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外包。同时,从以上文献回顾中,我们可
以看出,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在近十几年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而国外相关政策制度对外包的支持对它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践很少,几乎停留在尝试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于健全。我国学者对外包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大多是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分析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可行性的分析,并且大都是笼统地讲述我国应采取何种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没有结合企业的规模及现状进行分析。
当然,任何一种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尽管大多数学者对内 部审计外包持完全赞同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进行分析。现实情况是,很少有人对内部审计外包持完全反对的态度,所以,虽然在研究外部提供者提供内审服务存在独立性欠妥等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内部审计外包是未来内部审计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