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
2009-12-30
内容摘要:2008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以及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这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这部“规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文中也多次提到了内部审计,本文将通过对该“规范”的解读,同时结合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践,在探讨内部控制的涵义、外部监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如何搭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刚刚出台,企业对相关要求的理解尚未统一,致使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能可能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实用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保证活动 咨询活动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一经提到内部控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好像知道那是在说什么,但是又没办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它的确切定义,这从侧面反映出内部控制与我们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1992年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国际范围内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形成了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正是基于COSO的相关理论提出的,这里就引用该“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这一定义向我们揭示了两个核心理念:
1.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事情,同时还关系到公司的经理层和一般员工,不同层级的人员/机构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
2.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许有部分人会把“内部控制”简单理解成“制度”,其实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一般对制度的定义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政策与程序”,它并不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内部控制”与“制度”的关系就好比“操作”与“操作手册”的关系,操作是一个过程,《操作手册》则是规范这一个过程的制度。
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包含搭建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并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循环运作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制度是内部控制各项要素的载体,内部控制的各项要素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
二、监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美国的监管要求,之前已经提到,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发布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份非官方的指导性标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真正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是,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萨班斯法案。该法案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包含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担任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公司应该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监管要求,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实际上,该“通知”应该是美国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和COSO《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结合体,总体来说,我国的监管机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以下两点要求:
1.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搭建内部控制框架,以持续保证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 的有效性;
2.在公司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三、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性的工作,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建设的过程,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完善内部控制各项要素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持续保证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种认识,那就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上是否能够符合一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各个基本要素做了详尽的描述,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的五大基本要素着手,完善内部控制。为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至少应该实施以下几项工作:
1.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持续改进,确保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之所以要求企业对现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内部控制的设置必须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但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我国企业可能普遍存在现有内部控制设置与管理要求不相符的现象;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引入了崭新的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有必要根据新的理念对原有的内部控制设置进行重新梳理。但是一次的全面梳理并不意味着内控建设工作的终结,企业还应当结合下面将要谈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地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并持续完善。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当首先构建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人员/机构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职责,特别是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指定恰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2.建立上至董事会下至一般员工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
“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后不久,2008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年报工作通知中要求:在本所上市的“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08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由此可见,监管机构是要求企业的董事会定期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并公开披露,其初衷是为了强调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社会责任。但是对企业来说,除了满足这一外部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这种自我评估机制,由同样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经理层和一般员工定期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一方面为董事会的自我评估提供事实依据,另一方面定期的自我评估将有利于持续保证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性、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这里重点介绍专题讨论会,即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专题讨论会一般采用以下主要形式:
(一)以目标为基础的形式,是指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展开讨论,并评价现有内部控制是否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以风险为基础的形式,是强调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确定现有风险管理过程是否适当、有效;
(三)以控制为基础的形式,是对现有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讨论,评估其有效性;
(四)以过程为基础的形式,是对组织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出改善或简化流程的建议。
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
为了持续保证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规范监督检查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应当做到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一方面应当定期开展对内部控制的常规检查工作,如定期对业务部门开展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等;另一方面应当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如对公司某一关键业务循环安排专项检查等。
以上是为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至少应该实施的三项具体工作。此外,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企业还必须重点把握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建设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性质等相适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恰当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内部控制的成本通常包括:培训费、咨询费、审计费、人工成本(包括因执行具体控制活动而新增的人工成本、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引发的人工成本、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引发的人工成本以及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设引发的人工成本等)、信息系统支出、其他成本(如新增检测设备、监控设备、考评设备等)。
四、内部审计职责
以上主要讨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要求以及企业如何搭建内部控制框架,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这是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在内部审计的这一定义中提到了内部控制,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开头在解释内部控制定义时,就提到过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中的一员理应在内部控制中履行相应的职责。
为方便讨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内部审计为履行职责通常要开展哪些活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活动被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保证活动,一类是咨询活动。所谓保证活动,是指在客观地审查证据的基础上,对公司的某一程序、制度以及其他事项发表独立意见的行为,一般包括遵循性审计、经济性审计以及效果性审计等等。咨询活动是指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服务活动,一般包括顾问服务、建议、协调、流程设计与优化、培训等。所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咨询活动和保证活动为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持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五、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职能
上面已经讲到,为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至少应该实施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持续改进,二是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三是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所以研究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就是探讨内部审计应当在制度的全面梳理和持续完善过程中做什么?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的职责是什么?
1.制度梳理和持续完善过程中的内部审计职能
“由谁来总体负责制度梳理和持续完善?内部审计是否可以胜任?是否会损害独立性和客观性?”这些应该是目前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由于理解尚未统一,所以目前各上市公司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有的成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有的是由审计室负责,有的是由一个临时机构负责(如内控工作小组等),还有的是由总经理办公室或类似的机构负责。个人认为在制度梳理和持续完善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适当提供咨询服务,原则上不能损害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活动包括:
(一)参与制度梳理项目小组,负责提供建议并监督项目的进度和方向。一般认为,如果内部审计师的角色被严格限制在监督项目进程、及时协调沟通项目的阶段性结果、及时监控当前工作和预定时间表的一致性,那么客观性将不大可能受到妨害;然而,如果内部审计师参与决定工作成果是否可以接受、项目的阶段性完成是否可以通过、项目组内的资源如何分配、或者其他类似的管理活动,则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将会受到妨害。
(二)提供风险和控制知识的培训。之所以考虑由内部审计来提供培训,主要是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业务部门会更易于消化、吸收内部控制理论。
2.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中的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一样的问题,“由谁来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内部审计是否可以胜任?是否会损害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中,内部审计可以充当发起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适当开展相关咨询活动,这将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相当的促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师只应当是提供信息、培训或促进一项控制自我评估,否则客观性将会受到妨害。
3.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的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应当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在新的内部控制指导框架下,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以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供依据。
六、企业实践
本人所就职的企业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板块”的样本公司,2007年公司启动了新一轮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在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建立了系统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的内部审计在项目推进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体工作如下:
1.参加内控工作小组,负责提供建议并监督项目的进度和方向,同时提供风险和控制知识的培训。
2.组织各业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并向管理层提供有关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和培训。
3.开展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每半年对业务部门开展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二是,每半年对收购和出售资产、关联交易、从事衍生品交易、为他人提供担保、募集资金使用、委托理财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三是,每年对各有关机构、部门能否按照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监督评价。
4.开展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工作,主要是不定期对公司母体及所属企业的关键业务循环安排专项检查。
5.每半年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专题汇报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及专项监督工作情况,包括监督检查的范围、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后续整改情况等。
七、结论
总体而言,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咨询活动和保证活动为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持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帮助。主要应体现其监督检查职能,即对内部控制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公司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在不影响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活动,如顾问服务、建议、协调、流程设计与优化、培训等。
第二篇: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宏观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方针的需要,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内部审计从各方面帮助并支持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 控制 作用
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而要保证审计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就需要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完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客观、独立的确认及咨询活动,是指通过应用系统采用规范方式进行评价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效果,内部控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有效经营,内部控制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则是解决隐患和填充漏洞。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内部审计,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提供可靠依据,为法律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为确保相关政策的实施得到全面准确的执行。内部控制是管理机制的一种,通过控制、制约降低管理风险,内部审计则需具体到人或机构,以履行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职能。所以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经济市场占据地位,企业就必须具备各自的优势。每个成功的管理者都必须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内部控制的优劣则可以成为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在内部控制中将内部审计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加强
许多企业虽然陆续出台许多内控控制,但在实际内部管理工作中却缺乏相关监督。因监督不力,企业内部管理便会出现各种问题。会计信息失真、暗箱操作、挪用公款等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控制,触犯法律事件屡见不鲜。所以,企业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前提。
(二)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稳步发展
管理层是企业是否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们所做的每个决策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内部审计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过程进行监督,为管理层提供准确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经营管理中出现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让管理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给出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结果,认真预测和讨论未来会遇到的风险问题,积极采取并实施有效措施,化解危机,减少经济损失,使企业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
(三)有利于科学评价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
管理者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实施的正确性则需要内部审计来进行评估。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性测试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科学手段。审计人员通过审核、观察、监盘、函证、询问、计算、分析等各种有效的审计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对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应有的对策。审计人员按照企业制度和法律流程的规章对企业资产进行控制与管理,仔细调查分析其中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对资产的错误增减更要谨慎对待,针对问题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向管理层提供书面证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的滋生。只有这样企业的所有资源才能够合理分配,并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端正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意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提高审计控制工作质量,就要建立起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并提高经济活动变化的敏感度。事业单位要尊重内部审计工作,并对于内部审计控制的职能给予高度重视,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审计监督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二)加强计算机审计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电算化会计的发展给审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来手工和半手工的审计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手工和半手工审计技术对海量数据处理的低效率也让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通过加强计算机审计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结合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实现对各种账务数据的分析、核对、复算和检查,能高效地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这就能有效避免了手工查帐可能产生的数据分析不全面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通过修改信息系统程序作弊的情形,这一点也是手工审计无法做到的,这也能有效避免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重大系统性错弊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的风险。
(三)保持职业谨慎态度,避免重大疏忽发生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审计人员不仅要在审计过程中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特征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进而合理规划审计重点,而不可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
(四)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加强审计风险控制
相关的审计机构是可以学习企事业单位设置的风险防范系统,审计机构可以借鉴学习企事业单位设置的风险防范系统,为机构提取风险防范基金,专门用于因突发审计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可向保险公司购买需要的责任保险,进行有效风险防范,加强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通过控制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所以需要制定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利用质量标准来对审计工作进行约束。这样不仅有利于审计人员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也审计责任的落实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效的降低了审计工作随意性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晓莉.刍议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
[2]杨鸣.财务稽核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及应用[J].北方经贸,2014
[3]王玲芳.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研究[J].北方经贸,2015
[4]余琛.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4
第三篇: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卫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但在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工作却进展缓慢,这也影响了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研究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地位 作用
“不以营利为目的”始终是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及市场对事业单位的影响加深,赋予了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与效益性之间的关系更多内涵。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相辅相成的。纵观我国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行业和范围,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另一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的则是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的影响的深入,逐渐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既要履行其公益性,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其效益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综合考虑,才能保证
事业单位既不偏离其初衷,又能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比较薄弱,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在信息管理时代,督促各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一、内部审计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是内部控制制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虽然,目前大部分单位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缺少一定的独立性。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
效的监督和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控制措施有待加强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许多事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或者简单地以财政部门预算替代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只能凭个人经验或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做事,管理不严谨,随意性较大。还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严格执行,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三)服务意识薄弱
内部审计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时,往往忽略了服务职能。审计的服务职能是为审计监督服务的,从根本上讲,也是为本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而服务的。一些领导和内审人员片面的认为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就是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不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单一的只强调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高高在上,加大了与被审计单位的距离感,致使审计工作不能更好的完成,无法充分的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不利于审计工作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它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是为本单位服务的。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本单位领导成员有效的履行职责,这就决定的内部审计就应独立于单位内部其他各职能管理部门,接受本单位领导管理,独立开展工作,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成为一个单位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一环。它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制约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法律及财经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本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促使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二)防护作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见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单位的下属机构、单位都有着一顿范围内较强的经济自主权。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本单位及下属机构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法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和见证,特别是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三、内部审计趋向服务性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服务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科,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种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管理的—个职能部门,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查错防弊,总是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单位之外,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准确定位,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建立服务性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是指审计工作应立足于单位
内部管理需要,为单位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其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查账向单位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拓展,突破财务领域,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重点,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这是内部审计服务性的主要特征。
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进行监督检查,洞察单位内存在的风险,帮助实现工作目标。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要求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要帮助领导发现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起到服务单位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所在的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准确定位,要在监督单位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审计和评价单位经营的效益性,进行事前控制。为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单位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内部审计服务性放在了重要地位。
(二)内部审计的监督性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俨然以国家监督员的姿态来开展工作,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内部审计是国家的要求。是一种例行公事的错误认识,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单位对内都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改进审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单位领
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四、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与对策
(一)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应当在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以外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内审人员并确保其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切实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之不再流于形式。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要充
分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双重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监督和考评,可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由于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自然也有其特殊性。如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都要求建立一套适合其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单位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权责清晰,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政预算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完善部门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最重要 的是明确各项收支费用的方向及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防止支出超预算、随意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第二,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将部门的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调节机制,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刚性预算意识,使财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
(四)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内控人员对单位内部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这就要求内控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素质,还要具备政策、法制观念及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人员要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同时各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内控人员的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提高内控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五、内部控制在环卫中心的体现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环卫事业的迅猛发展,政府投入的资金量逐年加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环卫中心为顺应发展趋势,依据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及中心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成立了审计科。
审计科的成立,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促进廉政建设,保护各级干部,维护中心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更有效为了规范环卫中心内部审计工作,更好服务于中心各项积极活动,审计科从制度、管理、监督、考核等环节入手,制定了《丰台区环卫中心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和各项防控措施。明确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严格了工作纪律,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迹。建立起了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管理系统。有效杜绝资源浪费,资金滥用等现象,避免出现财政经费支出失控的现象,全面落实内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中心财务安全。
环卫中心审计科自2010年1月1日正式运行,即设立了“审计监督、服务先行”的工作理念,进行了专项审计、内部财务支出审计和创刊并发行了《丰台环卫审计》等工作:
(一)审计服务
以《丰台环卫审计》为载体宣传审计知识,发布审计动态,使基层能够根据科室动态提前对审计项目有所了解,做好待审准备。将财务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以顺利达到审
计目标。
(二)审计监督
每次审计前都与基层单位内审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审计沟通,排除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在进行实地审计时严格按照审计流程进行,形成前后衔接有序,环环相扣的内部体系,规范事前、事后的业务流程,强调对程序的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独立性,从而真实地反映各单位的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
(三)审计效果
在对基层单位具体审计的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基层单位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并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统筹大局决策的正确性把关。
审计科针对审查出的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设定了期限要求基层单位进行整改。有效的制止了不符合中心规章制度的行为,对管理薄弱的环节着重强化风险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帮助下属基层单位彻底落实整改举措,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冠晓: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浅谈[J]。时代经贸(理
论版),2007.3
[2]崔振龙:公共财政制度下的政府审计。中国审计。2002 [3]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4]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陈作习: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商业时代,2007
第四篇: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从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到六个月以后的世通公司再度爆发丑闻,篡改数据,编造财务报表,在此期间,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使美国338家上市公司,总计约409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令人发指。人们不禁追问这些丑闻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产生这些财务丑闻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商业道德沦丧,但是疑问随之而出,在当时,美国的监管体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十分的完善,而且还有“五大”在内的诸多国际会计事务所为其保驾护航,外部监管体系可谓十分完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起财务造假事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内部监督上来。内部审计在保障企业财务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文章主要浅谈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或项目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以及决定采用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称之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但包含了对风险的量度、也包含了评估和应变策略。
1、风险管理必须准确地认知识别风险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如何准确及时地识别这些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风险管理要着眼于衡量
风险的衡量,也被称为风险估测,是指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地分析和描述,并通过风险衡量,计算出比较准确的损失概率,从而使风险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损失幅度的预测,可以使风险管理者了解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后果,从而集中力量去处理损失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对企业影响较小的风险不必过多投入,可以采用自留的方法来处理;而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风险则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必要的手段,控制风险。
3、风险管理要学会规避风险
风险规避,指的是通过变更计划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地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指风险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这要求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主要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与事后补救两个方面,这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起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在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也就是说,风险可能发生在任何部门,而风险又具有传递性,一个部门的风险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整个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而内部审计可以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外,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它可以客观独立全局地衡量风险,对业务管理部门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建议。
2、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它可以充分协调股东,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决策,使得风险在整个组织中最小化,不会因为一个部门的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利益。通过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策略,指导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3、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公正
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不会因为管理者的压力而屈服。因此,由内部审计提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直接对整个企业负责,不会因单独一个部门而导致风险决策的不科学性。正是由于这样,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公正可靠。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浅析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构建在企业“经营权层次”上的一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企业所有者向经营权人授权,经营权人在获得授权的情形下,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一切经营手段的行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即股东利益最大化,防止了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企业管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即由这三个部门和管理层进行企业管理。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
内部审计人员有权利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内审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对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的工作规范,揭露企业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经济秩序;通过检查与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情况,制止违规行为,从而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企监管实施强有力的监督,这不仅是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决定的,也是由于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的。
2、增强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度
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使决策科学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通过事前和事中审计,纠正违规不良现象,并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使制度完善,由此大大加强了企业的执行力度。不仅如此,通过对决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效果评估,事后审计总结了经验,大大提高了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以及决策的可执行性。
3、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
内审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全面的对被审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既不脱离实际,也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对组织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不断深化。在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审计准则公告》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组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与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这也是对内部控制最准确的定义。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审是组织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活动,它遵照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以及方法和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的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以此促成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内审的评价与监督,企业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上可见,内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就谈不上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2、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正是由于内审的独立性,使它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着管理层对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具有其他部门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审的范围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经营的各层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了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根据需要,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现整合。它以公司治理为内容,以风险管理为目标,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不断实现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现代内部审计的整合,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五、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充分运用内部审计这一工具,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课
后
作
业
教师:陈老师
学生: 何敏
学号: 201108050326
一.请简述什么是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
答: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围绕经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规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基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还可将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其有机组合和协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内部控制更是一道防火墙,它使企业具有过滤功能和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御各种风险,巍然立于不败之地。
二.通过案例说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答:“三鹿”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种种弊端。三鹿集团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创建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乎企业的盛衰荣辱和生死存亡。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确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在三鹿集团的案例中,如果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有可能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应从各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能够提高效率和功效,防患于未然,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国家也要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
三.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类因素?通过“三鹿事件”说明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答:1.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 : 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
2.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三鹿公司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言而喻,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这为“毒奶粉事件”埋下了治理隐患,这种不良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了管理层道德缺失的温床。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的运作。监督的过程,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只要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内部控制来自组织内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变化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组织结构与盲目扩张以及企业文化与“责任做秀” 是”三鹿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还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三鹿集团许多员工多是当地农民,三年多也没有员工发现并揭露此事。可见,员工素质以及管理者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企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四.内部控制的主体、目标、性质、作用?
1主体: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 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过程;
2目标: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3性质: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4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五.内部控制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
答: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六.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原则及其内容?
答:1.基本目标:内部控制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根本是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但这得从规范单位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
2.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3.内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