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

时间:2019-05-15 02:5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

第一篇: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

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 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关注、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既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精神,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安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群众最基本的安全感受。因此,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公安事业前进的动力,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实现民主法治社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通过忠实履行职责,打击违法,保护合法,化解矛盾,调整关系,改善民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公安机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公安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任何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是公安机关执法的根本要求。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正确行使公安职权的要求。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公安机关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定决策、办实事的出发点,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敏感信号,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是解决“权力为谁所用”问题的关键。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营造良好警民关系的要求。公安机关在日常执法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为民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温暖,深化警民“鱼水情”,让群众更加理解、支持公安工作,为公安工作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切入点。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要求、新期待。保障社会平安,需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保障社会平安,必须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新机制。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公安干警的职业就是弘扬正义、公断是非的职业,为弱势群体主持公道是政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警务公开化、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障人权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主动维权,不能被动维权。要保护人权,不要侵犯人权。要尊重人权,不要耍特权。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新期待。要紧紧围绕社会管理人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司法服务高效化这个主题,不断拓宽公共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渠道,提高效率,改善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这个主线,着力解决好切入点的问题。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推动公安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先导,不断转变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得益于坚定不移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执法为民,而要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必须辩证的看待发展、稳定、和谐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才能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才能更好的肩负起公安机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

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刑事案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对敌斗争复杂时期公安工作的得与失,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第一要义,充分认识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尽最大力量减少不和谐因素,尽最大努力增加和谐因素,权利巩固和发展全县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公安行政管理服务能力。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公安工作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更加注重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深化执法为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公安工作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上来,着力增强人民群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牢固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方便群众、提高效率、转变态度、办事公正上下功夫。

三是要牢固树立把治安评判权交给群众的观念,牢固树立规范高效执法的观念。要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胃动力,积极探索维护社会稳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人口、场所、行业、特种物品管理等难点问题上探索实施一些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工作措施,努力形成主动管理的态势。四是要正确区分复杂社会治安局势下社会稳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切实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于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服务与管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利用好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改善民生问题推动公安工作大发展为着力点。

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社会治安面临的情况仍然是复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一时难以完全落实,虽然公安机关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依然困难重重,但始终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安宁的社会秩序,更充分的司法公平,更优质的管理服务。

(一)狠抓队伍教育管理,提高民警执法的能力。公安机关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必须从提高民警的素质入手,强化民警的思想教育,牢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把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点,心里想着人民,行动为了人民,坚持公平正义,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杜绝执法扰民、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同时,要不断学习、训练,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增强打击违法、保护合法、救助危难的技能,锻造出一支威武之师,确保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为改善民生问题尽职尽力。

(二)改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全感。当前社会正处于案件的高发期,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和对敌斗争的尖锐期,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我们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必须肩负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因此要加强社会治安的分析研判,创新打防机制,完善工作措施,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刑事犯罪问题入手,坚决铲除黑恶势力,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整合资源,完善维护稳定的群众动员机制、治安防控机制、维稳督办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切实提高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公安机关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应认真履行治安管理、户籍管理、消防管理等权力,及时消除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隐患;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优化勤务模式,强化管理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充实民间调解的力量,从源头抓起,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做到矛盾不升级,纠纷不激化。

(四)完善信访接待机制,保护群众合理诉求。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长效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认真采取多种方法,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及时、全面了解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对于情绪偏执、言辞过激的上访群众,要做到热心接待、细心倾听、耐心说服,引导群众通过正常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诉求,维护自己的各项合法权利。

第二篇:浅谈农村改革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荐]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其显著标志就是“生存性”压力减弱,“发展性”压力凸显。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村潜在的基本公共需求全面释放出来。为适应这个变化,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

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着力解决民生

问题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改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84.27%的专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是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矛盾。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不仅成为广大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期盼,也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的重

要目标。

《报告》显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提高收入是农民最亟须的三种基本公共服务,认同度分别达到70.8%、70%和63.7%;另外,农民对养老(46.7%)、就业(42.6%)、道路(39.8%)、农田水利设施(36.6%)的认同度也较高。由此可见,民生类与发展生产类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

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大大缓解,农民对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总体评价较高。《报告》显示,86.5%的农民对中央出台的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感到满意或十分满意。

根据《报告》,11.5%的农民认为,中央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作用明显,但同时有66.5%的农民认为,由于农资和其他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由此可见,要真正提高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还需加大支农力度。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根本上是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实际供给不足,除了与政府财政投入有关以外,在根本上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和问责制,造成了农村公共服务指标的软化;二是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农机制,我国财政仍是经济建设型财政,大量财政支出投向城市;三是政府转型的滞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还普遍存在,没有真正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矛盾既需要财力支持,更需要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与财政体制,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发展现代农业,都迫切需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来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在现行财政体制的约束下,应尽快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基层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央与省级政府应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与能力相匹配。

3、农村公共服务自身运营机制的完善。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需要有合理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在公共领域存在失灵现象,所以应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要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补性,形成井然有序、灵活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当前应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来解决起点公平问题。农民和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角色,关键在于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平等。目前许多地方在探索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但若不解决农村和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只能是形式上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利平等问题。应从城乡制度统一入手,缩小城乡居民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把原来的学杂费规范地转换为中央、省、市县的政府投入,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进一步的经费追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建议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费用,原则上由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出。将乡村教师津贴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对于贫困县,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并通过制度化措施确保经费落实。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扶助、救助制度。加大审计和检察力度,杜绝挪用、占用国家补助资金的现象,杜绝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回潮。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逐步增加投入比例,稳定广大农民对政府长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预期。出台优惠政策,免除农村五保户、特困家庭的参合费,提高参合率。尽快建立医疗救助运行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合理确定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效果。进一步完善保障办法,在保大病的同时兼顾常见病

第三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要】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本文结合自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解,通过分别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字】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

一、改善民生成为社会建设重点的原因

首先,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

其次,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在主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底层,弥漫着对富人的仇视和怨恨,并因为腐败等原因对政府机构抱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埋怨情绪。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和权益保障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政治权力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抗诉和闹事事件逐年增加。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再次,民生问题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基础。安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风险期,或者说风险社会或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个社会的安全需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需要,二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要。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强调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生活中的安全。实际上,个人安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更经常、更普遍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现实困境”,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第二是“未来威胁”,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这两方面都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有关,都与民生问题有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前者导致“现实性的烦躁”,后者引发“预期性的焦虑”。它们都会构成人们的后顾之忧,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安全指数。

二、当前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问题。如今,中国的教育规模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急剧扩张,但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未上升。2005年财政开支的教育经费为3 952亿元,仅占GDP的2.16%,低于2004年的2.79%,2006占GDP的2.59%,2007占GDP的2.86%,只有到了2012年才达到4%”,距国际上平均比重6%有较大差距,致使中国的人均财政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在世界倒数第八位[1]。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迅速膨胀的开支大部分通过收费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统计表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差额从1993年的192亿增加到2004年的2 776亿,这巨大的差额有相当大部分来源于有就读学生的家庭,可想而知民众的负担之重,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名第一。

(二)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近年来医院门诊费平均每年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遭遇“经济困难”或“不能报销”困境的患者尤其对医院收费过高表示强烈不满,一般轻易不敢住院,“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造成“看病难、看病贵”;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实际上,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来自老百姓缴税以后再次掏自己的腰;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节节攀高,而且医院实行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这样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三)就业问题。当前,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社会话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华夏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已超高考。据中公教育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21日16时,共有624649人通过审核,523个职位无人通过审核,平均竞争比例为30:1。教育专家通过数据分析,目前10个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已经有9个职位竞争比例超1000:1,竞争程度非常激烈。截止到现在,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职位竞争比例高达3889:1。同时可以发现,去年同期,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为竞争最激烈的,竞争比为2144:1,今年此时竞争比例最高职位竞争比高于去年同期[2],这足以说明就业竞争的剧烈程度。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三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三大矛盾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是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则意味着失去劳动权利,中断了收来源,生活也会由此陷入困境,所以,就业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至关重要,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四)收入分配问题。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群众关心收入分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增长问题,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收入增长速度很快,群众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体制、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落后地区收入差距最为明显,中国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3]” 同时,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并没有完全解决。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没有提高。而且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城乡医疗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党对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从党的十八大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对这些民生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党也有了很好的对策。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老百姓常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上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是首次。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把改革发展的“蛋糕”分好,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三)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四、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侯荣娜《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22期 [2]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3]《京华时报》北京12月10日

第四篇: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新时期公安工作要突出五个意识

做好前新时期下的公安工作,要深刻意识到公安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队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要切实将党建工作扎实到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去,努力做到公安工作与社会经济建设步调一致,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一是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作为维护一方平安的职能机关,服务意识要放到首位,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职能。特别是公安系统,与群众打交道多,因此更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服务群众,主动贴近群众,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让群众更加满意。

二是要强化规范执法的意识。作为执法部门,要紧紧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力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紧紧围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秉公办事的要求,注重加强监督治安民警对法律法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学习,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切实打牢思想基础,强化规范执法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把执法为民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头脑与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到公安执法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是要强调“民生”“民本”意识。将扎实践行民生警务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重要精神的切入点、落脚点,将党建工作用于日常公安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工作理念,针对岁末年初社会治安案件高发的季节性特点,瞄准春节、元宵等重点节点,提前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举措、夯实工作基础,确保在黄赌管控、场所治安安全管理等方面不出现有影响的安全事件,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对工作中摸排的涉及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线索认真核查,全力保护一方百姓的食药安全。

四是要提升创新意识。深化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格局,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突破口,集中整治社会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统筹推进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提高打击质量和效率,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广泛组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整体能力。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当前影响社会稳定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公安队伍建设新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五是突出“党建带队建”意识。党的绝对领导,关键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队伍十分敏感,接触社会面多、阴暗面多,面临的诱惑也很多。要认真落实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实从严治警的各项制度规定,教育民警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增强鉴别力,管得住自己,经得起考验。持之以恒地开展廉洁执法教育,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监督。

公安部门在维护社会建设健康稳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具有特殊的职责,能够也必须大有所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担负的职责使命任重道远。)

第五篇:我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

我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

摘要:论述民生的概念,改善民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原因、意义、改善民生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2,“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3。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从这一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呢?

第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第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首先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再者要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后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第四,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事故频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强调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因此,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全民共同享有,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

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呢?首先,我们一定要把以下六个社会建设作为重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有如下几种办法。

第一,要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国家应该鼓励支持乡镇中小企业发展,以吸收乡镇劳动力,改善农村及乡镇就业情况。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第二,要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投入和措施应该在今后持续进行,还应该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国家助学体系,保障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充足。要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第三,要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该结合方针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从2004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要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应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也要尽快全面铺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应加大投入,以改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绿化和交通以及生活燃气电力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完全可以驾驭中国航船胜利前进。

下载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

    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导语: 民生就是公民的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订单10-3夏武涛1001031526 摘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全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作者:冬草香摘要:民生问题与人民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吴忠民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汇报的讲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讲题准备分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部分内......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

    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通过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周永康同志的报告、讲话,深受启发和教育。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批示、报告、讲话中通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做好......

    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

    为什么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满意回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