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2:1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

第一篇:《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

省委常委会举行改善民生问题调研工作交流会,强调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

《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10版

年底前落实11项工作

抓紧进行民生精神文化需求顶层设计的研究;制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制定群众生活类社团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并实施符合广东实际的公租房制度;制定加强宜居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医保模式改革方案;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城乡困难群体生活补贴的工作方案;制定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有效融入当地的工作方案;制定并实施打击涉及食品安全案件的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为民办事问民意的试行办法

南方日报讯(记者/胡键 通讯员/岳宗)昨日,省委常委会改善民生问题调研工作交流会在广州举行,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并作讲话。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部署,从今年3月份开始,省委常委每位同志都围绕各自负责的民生专题牵头进行了历时半年的调研,省委常委会还分成四个组分赴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片区进行了集体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

会上,各常委分别就调研和分管工作中改善民生问题形成的意见和建议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民生集体调研充分体现了对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调研和交流,大家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不仅要注重民生的物质层面,也要注重民生的精神文化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排头兵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做好民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民生集体调研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省民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促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汪洋对省委常委会民生集体调研和工作交流会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汪洋指出,要充分认识我省民生工作现状,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七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大力气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使我省的民生工作整体设计更加科学、实际举措更加扎实、工作保障更加有力、具体成效更加显著,不断在实现广东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新进展,为占全国经济总量1/9强的广东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支撑,为全省1.043亿人民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实惠,为1700万外省劳动力提供了有利于他们安心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凸显了广东在全国大局中的应有地位和积极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仍然存在就业压力未缓解、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和薄弱环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些困扰民生的突出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汪洋强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要正确把握五个重要关系。一是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就业是实现民生保障最有效的方式。改善民生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工作,夯实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基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增创广东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优势。二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要正确认识国情和省情,本着对历史、对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不能用运动式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持续承受能力,做到办实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超越省情和民力。三是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既要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几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又要统筹兼顾,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统一起来,协调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建设中涉及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权责关系,协调好建设实践中的人与物的关系,有序推进各项民生工作。四是民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要把解决民生的精神需求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群众充分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追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构建主流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五是党政决策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做好民生工作既要党政的高度重视,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真正坚持从民所愿,从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中找到实施民生工程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在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的方式,真正把民生工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汪洋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迅速推动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开创新局面。年底前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落实:一是抓紧进行民生精神文化需求顶层设计的研究,二是制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工作方案,三是制定群众生活类社团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四是制定并实施符合广东实际的公租房制度,五是制定加强宜居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六是制定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医保模式改革方案,七是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八是制定城乡困难群体生活补贴的工作方案,九是制定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有效融入当地的工作方案,十是制定并实施打击涉及食品安全案件的工作方案,十一是研究制定为民办事问民意的试行办法。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省政府副省长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和列席了会议。

第二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

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这是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体现了“稳而进”发展精神的新的战略决策,是新阶段经济社会战略的重点转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保障和改善民生”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但我们在推动经济建设和取得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种忽视“根本目的”的发展,其后果轻则产生大量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制造腐败和浪费,破坏生态与环境;重则让人民较少分享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成果,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从而酝酿重大的社会矛盾。而提倡“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万事民为先,就理顺了经济建设与民生及人民幸福的正确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双稳定”

从经济方面讲,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大,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投资比重也很大。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呈现不稳定态势。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市场,经济大头在国内,就不会过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牵制,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从社会方面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则能直接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普通百姓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转型首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积极实施发展的民生战略,解决目前存在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会直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型转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上稳步转型。其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就是突出了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统一了起来,将民生目标和社会进步统一了起来,将民生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了起来,促进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导向的转变。由此,也就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

怎样才能“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厚待民生。要迅速研究出台系统的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的现象,逐步并快速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幅及其占GDP的比重。具体措施如推行“工资与GDP同步增长制度”,制订“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支出均衡保持规章”等等。

二是优化财源配置,改革陈旧的“花钱”体制。可以说迄今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只改了一半或者说还不到一半,即只改了经济体制中“赚钱的体制”(如产权体制、流通体制、用工体制等),却没有改经济体制中“花钱的体制”,即财政开支的体制。我们现在仍然沿用30年以前的财政开支“事后报备体制”和“整体预算制”,不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开支“事先核支体制”和“个案核支制”。“事后报备制”和“整体预算制”导致乱花钱,不负责任地花钱,年底突击花钱,甚至贪污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无法弥补。“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花钱”的决策比“赚钱”的决策更重要,“花钱的体制”改革比“赚钱的体制”改革更重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尤其如此。因此,广东要率先进行财政开支体制改革,率先实行财政开支体制的“事先核支制”和“个案核支制”。

三是为富民开路,激活与释放社会的创业潜力。首先,在民生创造的增量方面,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民间资金投资门槛和管制,充分放开民间的投资领域,让民间资金有宽广的投资渠道和增值路径,从而直接推动民生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民生创造的存量方面,要发挥现有产业领域中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来负责进行投资的决策,大幅度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投资项目,让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从而也间接为全体居民的民生水平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改善民生的举措。3.2011年1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1年年主题:消费与民生。“消费与民生”有3方面含义:一是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二是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4.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

5.2011年的全国“两会”,网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代表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新符号。

【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表现,就是关注民生,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6.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行为,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更应受到保护。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8.正确看待竞争,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9.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10.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

13.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丰富民主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P34。我国目前的小康:P114

17.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得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0.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4.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设计问题】

1、民生问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35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P35

2、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原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民生问题关系你我他。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关注国计民生 ②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公平正义,自觉遵守法律;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⑤立志成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重视、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P93

5、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水平?P114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P116

7、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和谐有关的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难,物价上涨快、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8、.列举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举措说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措施:①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②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④教育: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学费全免 ⑤就业: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⑥住房: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⑦物价:采取措施限制房价、药价、菜价 ⑧三农问题:废除农业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抗旱措施措施 ⑨安全:重视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

说明:①我们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等。

9、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重视民生问题?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③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⑤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

10、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11、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做?)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2、党和国家应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怎样做?)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④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3、就民生问题的某个方面谈谈解决措施。(请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怎样做?)例:(1)就教育问题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扶持薄弱学校;等。

(2)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①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加强检查监督管理;②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③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 ④消费者应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3)上学难:在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在高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4)看病难,看病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5)住房难,房价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6)就业难: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14、对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怎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推进公平正义?(怎样做?)(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等。

16、中学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什么?(怎样做?)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

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为班级服务,实现学校的和谐

③文明礼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觉遵守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17、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建设和谐河北,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做?)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②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不说脏粗话,不乱扔垃圾,文明过马路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④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良言行

18、有关民生,和谐,小康的宣传标语或口号或一句话感言(怎样做?)“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大事”;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河北;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小康建设你我他,节约环保靠大家

19、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两会”召开前夕,总理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问政于民,倾听群众声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③人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党和政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广大群众诉求意愿、反映疾苦、维护权益、谏言纳策的新途

21、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应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22、谈谈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求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要求政府履行社会责任

23、畅谈你“心目中的尊严生活”。

答: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权更加尊重:老有所依,学有所教,人人过着和谐、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24、温家宝总理强调。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我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

26、“消费与民生”这一2011年年主题的公布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非常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③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你认为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1)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5)水是生命之源。

(6)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28、请运用课本知识,说明国家聚焦水利建设、重视水利的重要性。(1)有利于保障民生,关注民生,建立抗旱减灾机制,增强忧患意识;(2)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百姓生活水平;(5)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29、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干旱天气的频发给人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0、请你为上述干旱省份或地区提几条节水措施

(1)积极宣传我国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营造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

(3)适当提高水价,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4)一水多用;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洗脸水冲厕所等

31、为尽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点什么?

(1)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抗旱防灾的良好氛围;(2)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3)使用节水龙头,防止长流水;洗完手、脸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4)制止、举报那些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言献策,坚决同破坏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下载《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局面》,《南方日报》2011年10月10日A01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

    内江市市中区伏龙乡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 一、优先发展教育,解决好上学难问题 第一,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

    保障和改善民生5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国之根基、民之福祉,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将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相结合,巩固成果,拓展领域,打造社会服务的新品牌,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记录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的 会议记录 时间:2010年10月21日上午 地点:肖主席办公室 参加人员:肖主席,李艳梅,王春香,董琪玮 会议主题:关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保障民生的专题会议 肖主席......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 1、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 教育存在的问题  教育不公平 教育腐败  学前教育规划滞后 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2) 教育问题的原因  教育观......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