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感控制试题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 分)
1、关于洗手指征错误的上 A、脱无菌手套后不需洗手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 C、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
D、接触血液、体液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 E、接触病人前后
2、血液净化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下列哪项不正确
A、应对病人常规进行血液净化前肝功能、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等检查 B、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加强个人防护 C、急诊病人不需固定透析机
D、传染病患者在隔离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专机透析 E、传染病患者透析时,透析器应一次性使用
3、下列内镜使用前应灭菌,但除外 A、支气管纤维镜 B、腹腔镜 C、脑室镜 D、关节镜 E、胸腔镜
4、甲型H1N1 流感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 A、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B、经消化道传播 C、经粪-口途径传播 D、接触传播 E、虫媒传播
5、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A、泌尿道
B、手术部位(外科切口)C、血液
D、下呼吸道 E、胃肠道
6、下列细菌都是目前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但除外 A、VRE B、大肠埃希菌 C、MRSA D、铜绿假单胞菌 E、鲍曼不动杆菌
7、医院内MRSA 最主要传播途径是 A、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B、经消化道传播 C、经粪-口途径传播 D、接触传播 E、虫媒传播
8、细菌耐药最常见的机制是 A、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B、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C、产生抗生素灭活酶
D、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是抗菌药物不易进入细菌细胞 E、细菌细胞将抗菌药物排除细菌
9、关于锐器伤的预防,错误的是
A、被HBV 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锐器刺伤,应在一周内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 免疫球蛋白
B、对发生锐器伤者进行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C、如不慎发生锐器伤,应立即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如彻底清洗,清创、对创面 进行消毒处理
D、被HBV 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E、被HBV 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血液乙肝标志物阴性者需按规 定接种乙肝疫苗
10、经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不包括 A、乙型肝炎病毒 B、丙型肝炎病毒 C、人免疫缺陷病毒 D、麻疹病毒 E、疟原虫
11、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常规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药 E、膀胱镜检查
12、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无菌置管 B、手卫生
C、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D、及时拔管
E、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置管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A、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一定不是医院感染 C、出院之后发生的感染一定不是医院感染 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E、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14、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医院感染
A、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超过其常规潜伏期而发生的感染。B、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发生在入院48 小时以后者。C、病人发生的感染是上次住院期间获得的。
D、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又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症的迁徙病 灶)。
E、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
15、下列关于医院感染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部分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B、根据感染病原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C、医院感染可以是传染病 D、医院感染是不可以预防的 E、医务人员也可以发生医院感染
16、关于医院内败血症的诊断,错误的是
A.入院时有经多次血液培养证实的单一细菌所致败血症,在入院一周后血液培养 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或医院败血症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均属另一次医 院感染败血症。
B.血液培养分离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杆菌、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需不同时间采血,有两次或多次培养阳性。
C.血液中发现有病原体抗原物质,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乙种溶血性链 球菌,必须与症状、体征相符,且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
D.只要在入院48 小时内血液培养阳性,就可以诊断为医院感染败血症。E.血培养有多种菌生长,在排除污染后可考虑复数菌败血症。
17、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为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各条之一即可诊 断,但需除外。
A.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B.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C.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30 个视野中有半数视 野见到细菌。
D.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 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 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 ≥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E.尿培养阳性即可诊断。
18、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A、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细菌培养阳性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B、由理化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C、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 D、新生儿经产道获得的感染
E、由于输注苏打外渗引起的局部炎症
19、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首先 A、报告科室主任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B、积极进行有关检查,等暴发感染的诊断明确后及时报告 C、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D、密切观察暴发病例是否继续增加 E、若暴发病例继续增加再报告 20、以下操作程序中错误的是 A、导尿前先洗手
B、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要重新套好针帽 C、检查患者后要洗手
D、诊疗过程中发生锐器伤应首先进行局部处理 E、治疗过程中脱无菌手套后应洗手
21、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概念错误的是 A、部分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B、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C、医院感染一定是由于消毒缺陷所致 D、内源性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E、滥用抗菌药物可引起二重感染
22、灭菌速度快、灭菌效果好、经济、环境污染小的是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压力蒸汽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过氧乙酸浸泡灭菌法 E、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23、下列哪项不是医院感染病原学的特点
A、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细菌的种类和分布因感染类型、医院类别、患者具 体情况和治疗措施不同
B、目前以革蓝阴性杆菌为主,如肠杆菌和非发酵菌,这些细菌常有耐药性
C、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革蓝阳性球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菌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正在增加 D、厌氧菌和深部真菌是机体正常菌群常引起内源性感染 E、真菌感染正在减少
24、对怀疑医院感染病例取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查时不正确的是 A、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 B、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
C、为节约经费,应该在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取标本做病原体检查 D、收到标本后应及时检查
E、尽可能做到涂片检查与病原体培养相结合
25、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错误的是 A、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B、每日观察导管部位情况 C、尽早拔管
D、置管和护理时讲究手卫生 E、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
26、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 A、用戊二醛浸泡消毒即可
B、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 或≤20cfu/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C、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 或≤200cfu/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D、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E、必须无菌
27、使用中消毒剂 A、必须无菌
B、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 或≤20cfu/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C、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 或≤200cfu/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D、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E、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28、有关消毒剂错误的是 A、消毒剂都有有效期 B、戊二醛不是高效消毒剂 C、氯己定是低效消毒剂 D、碘伏是中效消毒剂
E、不要常规使用消毒剂清洁地面
29、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错误的是 A、适当抬高床头30 度至45 度 B、减少镇静剂的使用 C、护理时依从手卫生
D、尽量使用H1 受体阻滞剂抑制胃酸分泌 E、认真做好口腔护理
30、医院废物的处理原则错误的是 A、防止污染扩散 B、分类收集 C、分别处理
D、少量医疗垃圾可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E、按要求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处置
31、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 B、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 C、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D、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E、地面应常规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2、输液反应中属于医院感染的有
A、由液体或输液通路中的毒素引起的发热 B、由于液体被细菌污染引起的发热 C、由于输注液体中的药物引起的发热 D、由于输液管中的内毒素引起的发热 E、由于输液的血管导管的感染引起的发热
33、关于消毒灭菌方法选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方便实用,应加以推广 B、手术器具与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
C、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时选择化学消毒方法消毒
D、不耐热的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可以选择化学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
E、耐热耐湿的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
34、关于超级细菌错误的是 A、超级细菌严重耐药
B、超级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C、超级细菌感染病死率高 D、超级细菌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E、超级细菌的产生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没有关系
35、关于超级细菌正确的是
A、超级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 B、超级细菌一般污染环境不污染手 C、超级细菌只引起医院感染
D、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可以通过质粒传播 E、超级细菌对消毒剂不敏感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 分)
36、输血可以引起下列感染 A、梅毒 B、丙型肝炎 C、弓形体病 D、艾滋病
E、巨细胞病毒感染
37、属于高度危险物品的有
A、手术机械 B、心导管 C、听诊器 D、体温表 E、压舌板
38、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A、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B、定期总结、分析细菌学检测监测资料,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C、根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 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D、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 行考评。
E、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 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39、有关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前使用抗生素时间短,感染危险性高 B、手术前使用抗生素时间长,感染危险性高 C、侵入手术切口的细菌毒力强,感染危险性高 D、手术部位备皮时,剃毛比剪毛的感染危险性低 E、手术前住院时间长,感染危险性高 40、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措施包括 A、护理时遵守手卫生规范 B、床头抬高30 度至45 度 C、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路 D、谨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E、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监测
41、下列措施对预防细菌产生耐药性有积极意义 A、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B、怀疑感染时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并进行药敏试验 C、参考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D、急性感染时尽量采用短疗程抗感染治疗
E、凡是感染均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42、关于抗细菌感染治疗正确的是 A、外科感染主要依靠外科手段 B、治疗感染不治疗污染 C、治疗感染不治疗定植
D、革蓝阳性菌感染首选万古霉素治疗
E、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尽量送标本做细菌培养
43、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当 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这些措施包括 A、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C、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E、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 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4、清洁手术在手术野无污染时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 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 术、眼内手术等 C、甲状腺手术时
D、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 等
E、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45、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给药方法为
A、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 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B、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72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96 小时
C、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 剂,抗 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小时
D、手术时间较短(<3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 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
E、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 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46、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 施,包括
A、控制感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D、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 E、及时进行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47、艾滋病的常见表现包括 A、不明原因持续低热1 月以上 B、不明原因PGL1 月以上
C、慢性腹泻3~5/日,且3 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D、口腔或内脏白念感染 E、PCP 肺炎
48、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 A、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B、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C、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D、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E、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9、以下医院感染的概念中,正确的是
A、医院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 例以上同种同源 感染病例的现象。
B、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 例以 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医院感染病例;或者3 例以上怀疑有共 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C、医院感染管理是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 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的监测、预防、诊断和控制活 动。
D、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按六步揉搓法消毒双手,减少手部 暂居菌的过程。
E、多重耐药细菌是指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其他类(如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7 类常用抗生素 中的3 类或3 类以上耐药的细菌。
50、我国与医院感染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B、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 C、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 D、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E、侵权责任法 参考答案
一、A 型题(单选题)
1A 2C 3A 4A 5D 6A 7D 8C 9A 10D 11B 12E 13C 14E 15D 16D 17E 18D 19A 20B 21C 22B 23E 24C 25A 26E 27D 28B 29D 30D 31E 32B 33A 34E 35D
二、多选题
36ABCDE 37AB 38ABCDE 39BCE 40ABDE 41ABCD 42ABCE 43ABCDE 44ABDE 45ACDE 46 ABCDE 47 ABCDE 48 ABCDE 49 ABCDE 50 ABCDE
第二篇:院感控制管理制度
院感控制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 个/m³,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 20个/m³,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5个/ m²。
二、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³,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 m³,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 m²,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4000个/m³。
三、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四、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五、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六、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m²。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医务科。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一、感染病例调查表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和周报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去病案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
二、全院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致病菌、空气、消毒液、HBsAg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样,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半年一次。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血透、ICU室、各病房治疗室、外科病房,以上监测内容,应每月监测一次。感染办公室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室。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重测结果反馈到科。
三、每季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凡强度低于 50uw/cm2的灯管,一律进行更换。更换后的科室负责人应报更换日期,由感染办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
四、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卫生厅要求,填写后逐级上报。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对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控制肺部感染措施
一、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日二次(冬季上下午)开窗通风,晨间护理和清洁工作一律湿式进行。
二、不能在病房和走廊内清理脏单子及其他污染物品。
三、严格执行呼吸道治疗设备的灭菌。
(一)呼吸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经1:200的“84”消毒液或2‰过氧乙酸充分浸泡,达到灭菌要求,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消毒液现用现配。
(二)使用雾化器和湿化器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三)输氧管和面罩、鼻塞必须固定患者使用。
(四)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操作前应严格洗手。
四、湿润器中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经严格消毒,污染器械不能与液体接触,盛液器在开瓶后24小时未用完者应废弃,只能用密闭瓶中药物做呼吸道给药。
五、手术病人预防肺内感染措施:
(一)术前要求病人戒烟;
(二)除去呼吸道分泌物;
(三)进行预防肺炎的指导与教育;
(四)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多做深呼吸;
(五)早下床活动;
(六)控制干扰咳嗽及深呼吸的疼痛;
(七)避免使用镇静剂;
(八)进行气管切开部位抽吸处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最好采用一次性器械。
控制泌尿道感染措施
一、要根据需要安插导尿管,防止滥用(如仅为收集尿标本)导尿管。
二、安插导尿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应用灭菌导尿管、手套和孔巾一次性润滑消毒软膏。
三、正确掌握操作技术,避免损伤尿道。
四、必须留置导尿管时,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动及牵引导尿管。
五、使用封闭式无菌引流导尿,除必须冲洗导尿管外,应避免冲洗。
六、若无菌技术遭破坏,如导尿或集尿接头脱落或发生渗漏,应采用无菌技术,在消毒导尿管、集尿管接头处之后,更换集尿管。
七、导尿系统应保持畅通,避免管道扭曲,每3小时排空于该病人专用容器内。
八、集尿袋的安置,应低于膀胱水平,如发生堵塞及时冲洗或更换。防止尿液外溢。
九、保持环境清洁,每日二次用1:500的“84”消毒液擦洗地板,每三日做一次细菌检验,每周对引流装置病室环境作细菌培养。
十、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勿使粪便污染泌尿生殖道。
控制外科伤口感染措施
一、预防微生物污染伤口应开始于手术前,术前用肥皂沐浴洗澡,积极治疗感染病灶,改善患者自身状态。
二、在手术前一日应适当用抗菌素。
三、参加手术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所用手术衣、帽、口罩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处理,并按照手术前要求认真洗手。
四、提高医疗技术,在仔细操作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适当处理组织,减少出血及血肿形成,消除死腔。
五、放置引流时,要采用封闭式引流,置于主要切口旁。
六、尽量减少手术人员,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走动和谈话。
七、手术器械及其他器械必须按规定灭菌,每周采用芽孢细菌菌片测试高压蒸汽消毒装置的效能。
八、换药前后都要认真洗手,不能直接接触伤口。
九、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有感染体征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十、任何可疑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做细菌培养及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治疗室控制感染措施
一、治疗室应保持整洁,进入治疗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入内。
二、治疗室物品器械应定点放置,严格实行“三分开”(无菌、清洁、污染),并处于备用状态,用后物归原处。
三、治疗护士负责治疗室内物品消毒、供应、保管、维修,经常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日期,每周大消毒一次。
四、各种消毒液容器应定期更换消毒,器械消毒液夏季每周2次,冬季每周1次更换。“84”消毒液每天配制更换。
五、室内地面、治疗桌、药橱把、水龙头、肥皂盒,每天应用1:200的“84”消毒液喷洒或擦拭1~2次。
六、治疗室空气应达到消毒要求,细菌总数不应超过500个/m3。
七、治疗室空气消毒具体安排。
(一)7~8点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准备上午治疗工作。11:00~11:30开窗通风。
(二)午后1~2点紫外线照射后准备下午治疗工作。
(三)4:30~5:00点开窗通风。
(四)晚10点到12点紫外线照射1~2小时。
八、每周用0.2%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九、治疗各类物品均应推行消毒清洗再消毒的操作程序。 各类物品清洗消毒法如下:
(一)换药碗、钳子、镊子、弯盘用后,浸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擦干后,高压消毒。
(二)外科用剪刀、手术刀等锐利器械,用后应浸泡在2%戊二醛液中3小时可杀死芽孢,用时可用0.9%NS液冲洗即可。
(三)导管灯类,如胃管、肛管、引流管等,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并用汽油擦净后再煮沸消毒,分开放置备用。
(四)各类引流瓶,如胃肠减压吸引瓶、胸腔引流瓶等均需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净后备用。
(五)各类注射器用后浸于1:200的“84”消毒液内30分钟再送供应室处理,抽血注射器与一般注射器分开浸泡。HBsAg阳性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
(六)体温表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10分钟,清水洗净放入75%酒精备用。
(七)常用血压表、听诊器、冰袋、热水袋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压脉带应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
(八)治疗桌、放药橱把手、水龙头、肥皂盒,应每天用消毒液认真擦拭。
(九)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器、头皮针、空针等,用后集中用“84”消毒液或1‰过氧乙酸消毒后再处理。
(十)做各种操作前后,坚持做到认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治疗室保洁措施
一、做各种治疗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
三、用过的器械、针头、头皮针,分别按规定消毒。
四、每天紫外线按时照射。
五、物体表面如桌面、门把手,无菌容器盖等按规定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湿式清扫,每日用“84”消毒液擦地两次,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六、室内禁止其它人员或家属随便出入,个人物品不准在室内放置。出入带门。
七、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物品放置要清楚。无菌物品包装要严密,无菌包内取出物品要注意开包时间。
八、污物与垃圾分开,即棉球、棉签、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应消毒、毁形、统一回收给定点单位。
九、污物用消毒液消毒后弃之。
十、有专用拖把和抹布,用后按常规消毒。
手术室保洁措施
一、每天由清洁员擦拭地面用1:2000优氯净和无菌区以外的门窗。
二、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换手术室的拖鞋。进入无菌区的人员,必须再更换隔离衣或手术衣裤。
三、每天清晨,无菌区以内的各手术间,由清洁员负责擦拭,包括无影灯、窗台、门、操作台,各种容器盖由巡回护士擦拭。
四、每例手术完毕后,由清洁员搞好手术间的空气消毒及地面清洁消毒,手术后各种用物,巡回护士做好整理和消毒。
五、特殊感染的手术,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六、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进行全面的各种物品消毒及各种消毒液的处理。
换药室保洁措施
一、换药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每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无菌容器每周更换一次。
三、保持室内清洁,室内物品及无菌容器面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1~3次;地面擦拭2次,有专用拖把及抹布,用后消毒。
四、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1~2小时,每月做空气及特殊物品细菌培养一次。
五、室内禁止放其它物品。
六、污物每日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弃之。
供应室保洁措施
一、每日用清水、无菌橱、门把手1~2次。1:2000的优氯净擦拭。
二、严格区分有菌区、无菌区。
三、接收口、发放口分开。
四、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路线不逆行。
五、工作间、生活间分开。
六、无菌室、操作间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小时。
七、无菌室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八、每周六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
九、进出无菌室更换拖鞋。
十、控制进出无菌室人员。
十一、无菌室内物品摆放分类整齐
门诊化验室保洁措施
一、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地面应湿式清扫。
二、凡经常接触病人及工作人员的物品及物品表面、用具、地面等,应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两遍,如桌面工作台,操作台、采血台、采血内外窗口等等。
三、凡给病人采血的工作人员,应做到每抽一次血,严格进行一次手的清洗和消毒。
四、凡抽过查肝功用血的注射器,用后应及时消毒,消毒液每日更换并交院有关部门毁形回收。
五、凡剩余的各种标本,应用“84”消毒液浸泡后弃之。
第三篇:院感控制制度
泸州佳泰泌尿外科医院 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1、门诊发现传染病员时,必须按规定上报疫情。
2、在门诊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就地隔离,进行消毒,然后将病员送入传染病房。
3、传染病人离开后,门诊检查室内用品一律更换,并进行严格消毒或销毁(方法视病种而定)。
4、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医护人员保持高度警惕,对可疑者进行隔离并上报。
5、观察室、检验科、B超室以及其他辅查科室,应将门诊普通患者和传染病人在检查处理上加以区分,并作必要的消毒处理。
6、医院卫生间应定期严格消毒。
7、专门备有独立的传染病病房,以便收容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
8、传染病患者所住的病房,应按时严格消毒,用过的家具、器皿、被服、碗筷等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使用。一次性用具必须销毁,严禁回收再用。
9、传染病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必须经过消毒或净化后再排入下水道。
10、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必须穿工作服,在传染病病房应穿隔离衣(视病种而定),戴工作帽、口罩和手套,接触患者后要洗手消毒。
第四篇:院感控制制度
外科院感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科室成立院感控制领导小组,全面监测我科感染管理工作。
二、配合医院建立健全院感监控网,以科室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配合医务科及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预防院感工作。
四、配合院感科院感漏报率的调查,管理应如实登记院感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医务科及院感科汇报院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 因素,降低感染率,将我科院感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感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感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预防院感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 术指导工作。
附:外科院感领导小组 组
长:高德雄 副组长:张
淑
成员:程泽志、汪西动、韩延年、李学林、余柳霞、程小足
第五篇:院感控制具体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
(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指征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程序
首先进行卫生洗手,然后用消毒剂泡手2分钟或速效型手消毒剂双手揉搓10-15秒,待自然干燥。
7、穿、脱隔离衣:
凡进入隔离单位,接触隔离病人时,或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工作服时,需穿特定规格式样的外衣,即隔离衣。隔离衣有大中小之分,长应过膝,遮住工作服,领高3~4cm,质稍硬以便吊挂,前身正中的腰带长约150cm。提倡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或橡胶围裙。
8、避污纸的使用:避污纸即为备用的清洁纸片。病室门口备避污纸,病室内备污物桶。
(1)、目的:用避污纸垫着拿取物品或作简单操作,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以省略消毒手续,如用清洁的手拿取污染物品(病人用过的体温计、药杯等)或用污染的手拿清洁物品(开、关水龙头,开电灯等),均可用避污纸。
(2)、取避污纸法:从页面抓取,不可接触下面纸片或掀页撕取(图12-14),以保持清洁。避污纸用后弃在污物桶内,定时焚烧。
9、戴手套
手套在感染控制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手皮肤表面上的暂居菌可以通过洗手而去除,所以只要洗手保洁,可不必戴手套。应用一次性清洁或无菌手套为好,用过后放入污物袋。戴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
10、血压计和听诊器
如果装置污染或可能污染有传染性物质,应用适当方法消毒,如消毒剂擦拭和清洗。否则不要求特殊预防处理。传染病病人使用过的,可置于甲醛熏蒸箱消毒。
11、体温计
体温计以专人专用为原则,用后须高水平消毒。被隔离的病人使用过的体温计,需低温高效灭菌后才能用于下一个病人。
12、敷料
尽量少接触污染的敷料,也不要搅动,以免污染空气和环境。应放入污物袋内,标记,送出病房。洗消之前不要清点分类。废弃的敷料,送焚烧炉焚烧。
13、被服
用后的被服可以有致病的微生物污染,在转运和传递过程应避免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环境中传播。因此,用后的被服应装入污物袋内,做好标记,运出病房,并在消毒前不要清点。
14、污物袋
必须正确使用污物袋收集废弃物或需经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的物品。建立严格的污染物入袋制度,不同类别的污染物分别用不同颜色或标记的污物袋分开收集。污物袋应结实、不透水。不再回收的废弃物应分类处理,以焚烧为主。
15、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转送
感染毒力强或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病人,只在必要时才离开住室,病人及运送人员要有一定的防护,以防其病原体播散。事先将病人到达时间及预防隔离要求通知接收者做好安排、以免传播给其他病人和污染环境。
16、随时与终末消毒
隔离室内的清洁工具应专用,每天需进行日常清洁整理工作,随时对污染物清洗消毒,及时送走废弃物。在病人出院后,应进行终末消毒,以防止病人留下的污染物品成为新的感染媒介。
二、合理使用消毒剂
1、选择消毒剂的原则
消毒剂在使用中应坚持必要、合理、少用的原则。(1)杀菌力强。
(2)使用有效浓度低。
(3)对物品腐蚀性小,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除去残留毒性,对环境与人体安全无害的消毒剂。
(4)消毒剂配制、使用均方便,稳定性好,价格低廉。(5)不易受有机物、pH值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
2、根据物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的方法
消毒剂产品的种类很多,用途和用法不甚相同,杀菌能力也不同,对物品的损害也不同。应根据消毒物品选择消毒剂。医院的医疗用品按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1)高度危险性物品 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的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皮肤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注射的药物和液体、导尿管等要达到灭菌。消毒手段:应用灭菌剂或灭菌方法。(2)中度危险性物品 仅和破损皮肤、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器管道、软内镜、喉镜、胃肠道内镜、避孕环、压舌板、避孕套、体温表等要达到灭菌或高效消毒。消毒手段: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
(3)低度危险性物品 接触完整皮肤。包括卫生用品以及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地面、餐具、桌面、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消毒手段:清洁或低水平消毒,特殊时消毒。
3、消毒剂的浓度、时间、方法应科学
(1)浓度要准确 使用原液时应严格按要求配制,配制和使用时均以其有效成分含量计算,认真阅读说明书。主要表现为浓度过高或过低,配置时不用量具;随意性很大。
(2)使用时间 常常消毒的时间低于规定的消毒时间达不到消毒效果。(3)使用方法 ①浸泡消毒时,消毒液连续使用过程中有效成分不断消耗,因此要注意有效成分浓度变化,应及时添加或更换。同时注意消毒液有无被污染的问题,从而避免疫源性感染。②喷雾消毒时,使用普通喷雾器,喷出大液滴的消毒液,大液滴的消毒液很快沉降到地面,不能达到杀灭空气中病毒、细菌的效果,只能杀灭地面的病毒和细菌。不正确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消毒空气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们认为已经消毒过而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
4、使用消毒剂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要选择合格的消毒剂把好进货质量,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医院。
(2)定期测定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杀菌、消毒效果的浓度。(3)加强对使用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性能、作用和个人防护。防止药液溅到皮肤和眼睛上,万一溅入应及时用清水充分冲洗。(4)注意妥善保管消毒液,特别是用饮料瓶装消毒液时,一定要贴上标志,放置在阴凉处,防止由于放置不当而被误服。(5)不要随便把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
3(6)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对消毒灭菌工作必须加强管制,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指导。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消毒剂标签上均标有其有效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有些消毒剂原液比较稳定,但稀释成使用液后便不稳定,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液,应现用现配。
(8)消毒剂应在阴凉处避光保存,并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也不能存放于冰箱中,以免腐蚀冰箱。部分消毒剂易燃易爆,保存时应远离火源,如环氧乙烷、醇类消毒剂、含量15~20%的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原液(含量35~40%)等。(9)配制的容器要清洁 消毒剂本身杀菌作用是有限的,如盛装消毒剂的容器不清洁,未经充分洗涤消毒,本身带菌,会严重削弱消毒效果。
(10)定时更换消毒液 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要有规定的期限,如不及时更换,许多药物长时间被细菌污染而成为污染源,因此必须定时进行更换并对新液进行杀菌效果检测。
三、护理工作控制措施
(一)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
1、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监督检查
2、加强教育培训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3、严格病人管理和做好健康教育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5、消毒隔离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二)、常见医院感染在护理方面的预防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
1、坚持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动被单等。
2、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3、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扣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4、接触黏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5、每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6、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7、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8、雾化器中使用无菌溶剂。在同一个病人每次雾化后,须对雾化器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或空气干燥。不同病人使用同一雾化器前,须对雾化器进行灭菌或高效消毒法处理。
9、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氧气湿化瓶干燥保存,每周消毒一次。
10、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应定期更换。管路上湿化及雾化用水必须使用无菌液体。正确调整冷凝水收集瓶的位置,防止冷凝水流入气道。
11、尽可能早地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12、进行胃肠内营养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确保胃肠营养管放置正确。
13、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4、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气切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覆盖切开部位的双层无菌纱布应保持干燥。
15、树立“待气管如血管”的观念。
尿路感染的预防和基础护理
1、导尿操作前后要洗手。
2、插管导尿采用无菌技术。
3、留置导尿最好用气囊导尿管,采用密闭式集尿系统,保持通畅的动力引流,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4、无泌尿系感染的病人,留置的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集尿袋更换频率目前无统一标准。
5、用含有抗菌药物的药液冲洗膀胱不应列入预防感染的常规,只限于各种原因造成堵塞的情况使用。
6、做中段培养时,不能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取标本,而应在导尿管的末端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取尿液送检。
7、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的消毒及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四、医院中心供应室灭菌质量的保证措施
中心供应室是医院中为各临床科室提供各种无菌器械、敷料及用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危。
(一)中心供应室的建筑要求
供应室接近临床科室,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组织内部工作流水线,避免外部干扰。通风采光要良好。墙壁及天花板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光滑,有排水道。
(二)中心供应室内部区域的划分
从微生物观点出发,按清洁度的不同将中心供应室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三)灭菌质量的保证
1、对于待灭菌物品的要求(1)应尽量将同一类物品同一批灭菌,并避免将器械包直接接触棉织品包。(2)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
(3)物品包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卡。
2、对灭菌后物品的要求
(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2)灭菌后的无菌包应干燥。
(3)应于开包前和开包后分别检查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和包内化学指示剂是否已达到灭菌的状态。
(4)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登记,并将记录纸归档备查。
3、灭菌质量的监测 做好记录,资料保存。
五、医院空气净化及污物、污水的处理措施
(一)医院空气净化
1、自然通风换气
对流通风,每天两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可显著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是最简便有效的空气净化手段。
2、空气过滤(1)层流净化(2)空调净化
3、空气消毒
(1)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2)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3)熏蒸或喷雾消毒
(二)污物、污水的处理
1、污物的处理
医院污物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医疗垃圾必须经过消毒毁形后方可运出医院(直接送焚烧者除外,条件是储存及运送容器必须可防渗漏并耐刺)。
2、污水处理
医院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能排放。医院污水消毒常用氯化消毒法或臭氧消毒法。
六、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二、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各有手消毒设施。
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 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感染时即 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走廊、病房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 挂凉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武清扫。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服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二、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三、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
四、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五、手术用器具、物品的清洁和消毒灭菌要求见第五章第三节,手术室内设消毒供应间的管理见本章第八节,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
六、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七、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八、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九、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
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十一、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十二、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十三、手术废弃物品须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卫生部(88)卫医字第6号《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见附录四)。
二、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三、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四、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五、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灭菌效果的监测要求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其使用与管理见第五章第四节。
七、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
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
对消毒剂的浓度、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检验科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二、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四、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五、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六、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七、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八、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九、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检验科的管理要求。
洗衣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洗衣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布局合理,活污分开,通风良好、分为洗涤区,折叠区,清洁衣物存放区。物流由污到洁,顺行通过,不得逆流。
二、指定地点收集污物,避免在病房消点,专车、专线运输。运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
二、认真执行衣物清洗的规章制度,分类清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人物应单独消毒、清洗。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消毒一般物品有效氯含最≥250mg/L,消毒污染物品有效氯含量≥500mg/L,煮沸消毒为20~3分钟。洗涤剂的洗涤时间为1小时。传染病污染的衣物,封闭运输,先消毒后清洗。
四、清洁被服专区存放。
五、工作环境保持卫生,每日清洁消毒,每周大扫除。
六、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每日洗澡更衣,接触污物后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