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测试题
乡镇:
姓名:
职务:
得分:
一、填空题
1、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中提出重要论断。一个目标: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三个格外: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精准扶贫“三率三度”,即贫困人口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 ;档卡信息准确度、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责任组对扶贫政策知晓度。
3、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解决“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四个问题。
4、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县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的考核内容主要是 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 四个方面。
5、精准识别“六步工作法”是:一 进二 看 三 算四比五议六定。
6、脱贫责任组的职责任务主要是: 做好脱贫规划、推进精准扶贫、办好惠民实事、激发内生动力、建强基层组织。
7、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构建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是: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8、脱贫攻坚档卡整改我省提出的“六个一”举措是: 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找、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对帮扶一项一项抓实、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
9、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上提出的“三个明显提高”是 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三个零差错”是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
二、简答题
1、《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程序是怎样规定的?
贫困户脱贫的由村民小组提名、村级评议、乡级初核,县里组织考核审定;贫困村脱贫的由村级申请、乡级评议、县级初核后,市里组织考核审定;贫困县脱贫的由县级申请、市级初核后,省里组织考核审定,并报中央备案。
2、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三个五”工作思路是指什么? 五条途径: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脱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扶危济困脱贫。
五项举措:实施知识技能扶贫;合作带动扶贫;财政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安居扶贫。
五个保障: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部门支持服务职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建立完善考核机制。
3、省委、省政府2016年出台的“五个办法”、“五个方案”、“五个专项方案”是什么?
五个办法:《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河南省脱贫成效考核办法》、《河南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河南省资金统筹整合方案》、《河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五个方案:《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河南省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
五个专项方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教育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的通知》中包括《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医疗卫生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水利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电网脱贫专项方案》。
4、我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是指什么?
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工作。
5、“三个结合”、“三个不留”、“三个都”分别指什么? “三个结合”,是指重点查摆与全面查摆相结合,重点整改与全面整改相结合,重点督查与全面督查相结合。
“三个不留”,是指问题查摆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三个都”,是指精准退出一个都不能错,资金使用一笔都不能错,一个问题都不能放过。
6、如何确保“三个零差错”?
贫困户识别零差错。主要是解决错评、漏评问题,要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排查,看是否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或群众意见较大,通过民主评议方式确认是否保留;对2016年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非贫困户逐一“过筛子”,征求群众意见,看本村是否还有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农户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范围,若有,按照贫困户识别程序纳入扶贫对象,进行建档立卡,确保应进全进。
贫困户退出零差错。对脱贫户(包括2014年、2015年、2016年脱贫户)算清收入明细账,看是否达到脱贫标准(2016年脱贫标准为3026元),是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未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照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规定程序重新纳入贫困户。
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对2015年以来审计监督检查发现的扶贫资金问题和2016年度扶贫资金逐项逐笔进行排 查,看使用是否精准,对挪用、截留、冒领、骗取、套取等违纪违规使用的扶贫资金,坚决整改。看是否存在资金拨付慢、延压存积等问题,对拨付延压时间、存积滞留数量及原因要逐一弄清,区分责任,实行必要的责任追究。
7、如何实现问题整改“三个明显提高”?
精准度明显提高。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重点提升识别、退出、资金使用和帮扶措施、帮扶项目的精准度。
认同度明显提高。扎实做好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动态管理等工作,以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明显有效的工作成绩,提升人民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同度。
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脱贫致富干起来,增加收入快起来,对党和政府感恩的话说出来,重点提升贫困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
三、简述题
1、请简述所包村或所驻村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地亩、现有贫困户数、低保户数、五保户数、党员人数、残疾人数、帮扶单位、村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状况、村内特色产业、产业发展状况等)
2、请写出所帮扶贫困户户主的姓名、家庭人口及致贫原因。并对其中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阐述(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数、家庭地亩数、劳动力状况、务工情况、就学状况、收入情况、房屋状况、该户建档立卡时间、本人具体的帮扶时间、已实施的帮扶项目、产业发展情况、该户是否脱贫等)
四、案例分析题 张xx,男,贫困户,1972年8月出生,家住xx乡xx村,家中4口人。户主本人一般劳动能力;妻子1974年6月出生,车祸后造成肢体残疾,丧失主要劳动能力;女儿在本市职业技术学院上学;儿子在县里上高中。该户家中住房面积100平方米,耕地5亩。联系电话:138XXXXXXXX。
如果你是该户的帮扶责任人,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你的帮扶措施?(不少于5项)
第二篇:资料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在(B)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A.施工班组 B.施工单位 C.施工者 D.质量检查员
2、分包单位按规定程的程序进行自我检查评定(D)应派人参加。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施工单位 D.总包单位
3、承担(A)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A.见证取样 B.质量 C.材料 D.一般项目
4、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D)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A.分包单位 B.质量部门 C.总包单位 D.施工单位
5、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D)。A.资职 B.证书 C.能力 D.资格
6、施工时所用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D)。A.14d B.7d C.35d D.28d
7、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C)。A.不予验收 B.修后验收 C.严禁验收 D.有条件验收
8、单位工程完工后,(B)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A.监理单位 B.施工单位 C.总包单位 D.分包单位
9、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C)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建设单位 D.质量监督站
10、施工质量控制时,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未经(C)检查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A.质量检查员 B.施工员 C.监理工程师 D.监理员
11、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出厂时应分别随箱带有(C)和紧固轴力(预拉力)的检验报告。
A、抗拉强度 B、抗剪强度 C、扭矩系数 D、承载能力
12、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工程文件立卷后向(A)移交。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监理单位 D、设计单位
13、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对工程文件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对工程档案进行(C),验收合格后,须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
A、检查 B、验收 C、预验收 D、指导
14、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纸的案卷(A)。
A、文字材料排前,图纸排后 B、图纸排前,文字材料排后 C、文字材料、图纸按时间顺序排列 D、文字材料,图纸材料交错排列
15、建筑与结构工程包括那几个分部(B)。
A、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节能分部 B、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分部 C、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分部 D、地基与基础、主体分部
16、在原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B)。
A、水泥用量 B、水灰比 C、水含量 D、砂率
17、数据加密技术从技术上的实现分为在(A)两方面。
A、软件和硬件 B、软盘和硬盘 C、数据和数字 D、技术和管理
18、混凝土同条件试件养护:结构部位由监理和施工各方共同选定,同一强度等级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少于(A)组。
A、3 B、10 C、14 D、20
19、不属于统计分析特点的是(D)。
A、数据性 B、目的性 C、时效性 D、及时性 20、施工资料管理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C)。A、全面管理 B、全方位控制 C、过程控制 D、全范围控制
21、目前工程文件、资料用得最多的载体形式有(A)。
A、纸质载体 B、磁性载体 C、光盘载体 D、缩微品载体
22、施工资料应该按照先后顺序分类,对同一类型的资料应按照其(A)进行排序。A、时间先后顺序 B、重要程度 C、紧迫程度 D、顺序代号
23、依据(A),各级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是各自的义务和岗位职责
A、《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B、《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范》 C、《建筑法》 D、《合同法》
24、建设工程资料的分类是按照文件资料的来源、类别、(D)以及收集和整理单位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A、单位 B、类型 C、内容 D、形成的先后顺序
25、对改建、扩建和维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据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原工程档案,对改变的部位应当重新编制工程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后(B)内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
A、2个月 B、3 个月 C、三周 D、五周
26、对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接收范围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后(B)内向当地城建档案馆(室)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移交。
A、2个月 B、3 个月 C、三周 D、五周
27、施工资料是以(B)为组成单元,按不同相关专业分别管理。A、设计单位 B、单位工程 C、施工项目 D、建设单位
28、施工单位应在(C)对建筑物垂直度和标高进行实测并记录,填写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审核。
A、工程竣工后 B、工程完工前 C、结构工程完工和工程竣工后 D、技术交底时
29、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竣工验收记录栏由(C)填写。
A、监理单位 B、建设单位 C、施工单位 D、设计单位
30、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A)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31、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勘察单位只可确认(A)分部工程。
A、地基基础 B、主体结构 C、屋面工程 D、装饰装修工程
32、楼层平面放线记录的“检查意见”由(A)手写或电脑录入。
A、施工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建设单位
33、竣工图的修改,应根据不同变更情况可以有所区别,采用施工蓝图修改的,应采用(C)法修改,并注明修改依据。
A、刮改 B、涂改 C、杠改 D、附变更通知单
34、竣工图应依据施工图、(B)、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记录(包括技术核定单)等绘制。A、用地蓝线 B、图纸会审记录 C、合同协议文件 D、业主表更指示
35、图面变更面积超过(B)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A、1/2 B、1/3 C、1/4 D、1/5 36、3号~0号应在装订边(C)处折一三角或剪一缺口折进装订边。
A、295mm B、296mm C、297mm D、298mm
37、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要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是指:(C)、施工用电、基坑在支护、模板工程、起重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及其它垂直运输设备。A、混凝土浇筑 B、砌筑工程 C、脚手架 D、钢筋绑扎
38、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定,施工单位新入场的工人,必须接受(A)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A、三级安全 B、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C、专门的技术作业 D、特种作业
39、根据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规定,开挖深度超过(A)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应当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A、3m(含3m)B、(含4m)C、5m(含5m)D、8m(含8m)40、起升钢丝绳在放出最大工作长度后,卷筒上的钢丝绳至少保留(C)圈。
A、1圈 B、2圈 C、3圈 D、5圈 41、30米及以上高空作业,挑架、爬架或高度大于(B)m的落地式脚手架的搭设工程,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
A、25 B、24 C、26 D、28
42、对接收的密级文件资料,要严格按(A)妥善收存,并认真执行密级文件资料的借阅规定。A、保密规定 B、密级分类整理后 C、借阅规定 D、单位规定
43、下列关于设计修改通知单、工程联系单说法正确的是(D)。
A、资料室或资料员按发放单及时传递发放 B、资料室或资料员统一发放 C、邀请相关单位自行领取,并建立相关签收记录
D、统一由档案资料室或资料员按设计修改通知单、工程联系单中所指定的部门及时传递并建立签收记录
44、即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纸的案卷,(B)。
A、图纸排前,文字材料排后 B、文字材料排前,图纸排后 C、任意排前均可 D、文字说明跟随图纸适当排列
45、卷内文件页码编写位置:单面书写的文件在(C)。
A、左下角 B、左上角 C、右下角 D、右上角
46、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接收范围的工程,(D)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必须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
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建设单位
47、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D)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建设单位
48、当图纸的某个部分变化较大,或不能在原位置上改绘时,可以采用(D)或另补绘图纸的方法。
A、绘制图 B、绘制大样图 C、绘制施工图 D、绘制竣工图
49、在施工蓝图上一般采用杠改,(B)局部修改可以圈出更改部位,在原图空白处绘出更改内容。
A、划改法 B、叉改法 C、修正法 D、横杠法
50、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筑业)软件中,查找技术交底记录表格需在标准模板目录中选择(A)A、C施工资料—C2施工技术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B、C施工资料—C1施工技术资料—表C1-1技术交底记录 C、C施工资料—C2施工管理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D、C施工资料—C1施工管理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51、当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监理单位应征得(A)同意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现场代表
5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项目经理部安全事故处理原则(D)。
A、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 B、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C、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和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 D、事故责任制没有接受教训不放过
53、(C)应具备有工程要求的相应的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及招标文件的规定的资格条件。A、招标人 B、招投标代理机构 C、投标人 D、监督机构
54、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划分为(A)。A、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B、单位(子单位)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C、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D、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和检验批。
55、工程质量检验时,对于一般建筑工程可以划分为(C)分部工程。
A.六个 B.八个 C.九个 D.十个
56、(C)应主持对图纸审核,并应形成会审记录。A.施工员 B.质检员 C.项目技术负责人 D.项目经理
57、厕浴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楼层结构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整块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边,其高度不应小于(D)。
A.60mm B.80mm C.100mm D.120mm
58、砌筑砖墙时应做到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砖砌体中允许灰缝的宽度一般为(A)。A.8~10mm B.8~12mm C.10mm~12mm D.10mm
59、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要求,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B)。
A.计划目标成本 B.实际成本 C.预算成本 D.工程成本 60、对停建、缓建工程的资料暂由(A)保管。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施工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要求的是(ABC)。A、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B、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C、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应符合相关专业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D、观感质量验收可不做要求
2、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应包括(ABD)方法和环境。A、人 B、机械 C、造价 D、材料
3、重要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应进行抽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重要”是指(ABC)。
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一、二级焊缝 B、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的一级焊缝 C、大跨度结构中一级焊缝 D、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结构中一、二级焊缝
4、建筑幕墙按建筑幕墙的面板可将其分为(BCD)、混凝土幕墙及组合幕墙等。
A、塑料幕墙 B、玻璃幕 C、金属幕墙 D、石材幕墙
5、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BCD)。A、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B、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C、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形状及灌浆孔、排气兼泌水管等 2 D、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6、从整体上把全部的资料划分那几项类别(AB)。
A、建设单位的文件资料、监理单位的文件资料 B、施工单位的文件资料、竣工图资料 C、设计单位的文件资料 D、勘察单位的文件资料
7、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BC)五个安全目标。
A、共享性 B、可控性 C、不可否认性 D、有效性
8、建筑钢材常见冷加工方式有(ABD)。A、冷拉 B、冷拔 C、冷弯 D、冷轧
9、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应负责其分包范围内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施工资料的(ABC)负责。
A、完整性 B、真实性 C、有效性 D、系统性
10、一个单位工程包括9个分部工程,其中属于分部工程是(ABD)。
A、地基与基础 B、主体结构 C、门窗 D、建筑电气
11、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的核查,这项验收内容,实际也是(ACD)。
A、统计 B、汇总 C、归纳 D、核查
12、竣工图应按专业、系统进行整理,应包括的内容有(ABC)。A、工程总体布置图、位置图,地形复杂者应附竖向布置图 B、建筑竣工图、幕墙竣工图 C、建筑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竣工图 D、地上部分的各种市政、电力、电信管道等竣工图
13、分包单位资格审查表要求(AB)盖章。A、总监理工程师 B、项目经理 C、专业监理工程师 D、设计人员
14、钢结构吊装应有构件吊装记录,吊装记录内容包括(ABC)、标高等。
A、构件名称 B、安装位置 C、搁置与搭接长度 D、固定位置
15、凡由设计院编制的竣工图,其设计图签中必须明确竣工阶段,并由(AB)在设计图签中签字。
A、绘制人 B、技术负责人 C、项目经理 D、总监理工程师
16、当基坑施工深度达到2米时,对坑边作业已构成危险,按照(AC)的规定,应该搭设临边防护设施。
A、高处作业 B、坑边作业 C、临边作业 D、危险作业
17、拆除脚手架时应符合下列哪些规定(ACD)。
A、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B、拆除时应先全部拆完小横杆,再拆大横杆
C、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 D、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
18、技术交底记录包括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ABC)。
A、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B、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C、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D、“三新”技术交底
19、文字材料按(AB)顺序排列。
A、事项 B、专业 C、单位工程 D、分项工程 20、工程资料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实现下列(BCD)操作。
A、自动生成图形 B、文件导入、导出 C、换行和缩进 D、单元格组合拆分
三、案例分析
1、【背景资料】 某项目施工时发生了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造成的漏筋质量缺陷,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现场进行勘察后,施工单位填写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表,见表1。(注:该项目无任何分包项目)
表1 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摘录)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该表是当工程发生质量事故后,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和现场勘查所形成的(B)。
A、资料 B、记录 C、文件 D、档案
(2)(判断题)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表为B类表格,此说法是否正确?(B)。A、正确 B、不正确
(3)(判断题)监理单位派出的调(勘)查人为专业监理工程师,此做法是否妥当?(A)。A、妥当 B、不妥当
(4)(单选题)通常情况下,(A)对工程质量负总责。
A、项目经理 B、技术负责人 C、工长 D、劳务承包人(5)(单选题)表1中A可以是(C)。A、操作者叙述 B、事故原因分析 C、现场物证照片 D、现场损失估 计
(6)(单选题)该表由(D)填写。A、监理员 B、施工员 C、施工单位 D、调查人
(7)(单选题)现场调(勘)查时,应采用(A)的形式真实记录现场情况。
A、影像 B、实测 C、文本表述 D、共同签认(8)(多选题)“调(勘)查记录”栏中必须注明的是(ABC)。
A、事故发生时间 B、事故责任单位 C、事故发生具体部位 D、事故安全性评估(9)(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D)。A、该表只由施工单位保存 B、该表中应列出“事故影响程度”栏 C、该表各有关单位应保存 D、该表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填写(10)(多选题)陪同调(勘)查人员可包括(BCD)。
A、工长 B、施工员 C、监理员 D、质量员
2、【背景资料】 某施工项目正式动工前,施工项目部向监理机构提交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见表2。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单选题)该表中“B”指的是(B)。
A、项目法人 B、总监理工程师 C、工程师 D、建设单位项目经理(2)(判断题)该施工项目正式动工前提交此表,是否妥当?(A)。
A、妥当 B、不妥当
(3)(判断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此说法是否正确?(A)。
A、正确 B、不正确
(4)(单选题)(C)对现场施工安全负总责。
A、安全员 B、技术总工 C、项目经理 D、项目法人(5)(单选题)图纸会审会议由(A)组织。
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施工单位 D、设计单位(6)(单选题)该表中“A”指的是(D)。A、材料供应商 B、审计单位 C、质量及安全监督机构 D、勘察单位(7)(单选题)该表属于(A)类表格。
A、A B、B C、C D、D(8)(多选题)该表由(ACD)保存。
A、建设单位 B、质量监督机构 C、监理单位 D、施工单位(9)(多选题)该表包含的“项目”还包括(ACD)等。
A、施工图审查情况 B、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 C、地质勘察资料 D、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审批(10)(多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D)。
A、该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B、施工组织设计应事先通过审批 C、该表不包含“混凝土搅拌站及计量设置”项目 D、该表不包含“工程质量检验制度”项目
3、【背景资料】 某工业建筑施工项目,在测量管理工作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一、施工方依据测绘部门提供的放线成果、红线桩及场地控制网,测定了建筑物位置主控轴线、建筑物±0.000绝对高程等;
二、施工单位在完成施工测量方案、红线桩校核成果、水准点引测成果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记录后,填写并报监理单位审核。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施工单位应在(C)对建筑物垂直度和标高进行实测并记录,填写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标高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审核。
A、工程竣工后 B、工程完工前 C、结构工程完工和工程竣工时 D、技术交底时(2)(判断题)事件一做法是否正确?(A)A、正确 B、不正确
(3)(判断题)事件二做法是否正确?(A)A、正确 B、不正确
(4)(单选题)标准水准点由规划部门提供,用来作为引入拟建建筑标高的水准点,一般为(B)点。
A、1—2 B、2—3 C、3—4 D、4—5(5)(单选题)工程定位测量记录“内容”栏填写(A)。A、完成测量放线的概况性内容 B、明确楼层、纵横轴线 C、页数 D、经查验符合施工图 设计尺寸或标高
(6)(单选题)填写工程定位测量记录时,应根据(C),核查施工场地控制点、水准点、城市规划部门确定的建筑红线桩、平面控制网(点)和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是否稳定可靠。
A、建筑物形式 B、测量仪器 C、现场的具体条件 D、建筑物用途(7)(单选题)界桩点、红线点的细部坐标,宜采用(A)。
A、极坐标法 B、直接测旦法 C、间接测量法 D、动态测量法(8)(单选题)楼层平面放线记录的“检查意见”由(A)手写或电脑录入。
A、施工单位 B、设计单位 C、建设单位 D、监理单位
(9)(多选题)填写工程定位测量记录时,根据建筑物形式,核查(ABC)布置是否合理,位置、数量是否自满足测量的要求。
A、轴线控制桩 B、轴线投测点 C、标高投测点 D、场地控制点
(10)(多选题)工程超过允许偏差且影响性能的部位,要有技术处理方案和补救措施,其技术处理方案和具体补救措施要经(AD)认可后进行处理。
A、建设单位 B、设汁单价 C、检验单位 D、监理单位 2014年资料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在(B)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A.施工班组 B.施工单位 C.施工者 D.质量检查员
2、分包单位按规定程的程序进行自我检查评定(D)应派人参加。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施工单位 D.总包单位
3、承担(A)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A.见证取样 B.质量 C.材料 D.一般项目
4、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D)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A.分包单位 B.质量部门 C.总包单位 D.施工单位
5、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D)。A.资职 B.证书 C.能力 D.资格
6、施工时所用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D)。A.14d B.7d C.35d D.28d
7、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C)。A.不予验收 B.修后验收 C.严禁验收 D.有条件验收
8、单位工程完工后,(B)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A.监理单位 B.施工单位 C.总包单位 D.分包单位
9、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C)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建设单位 D.质量监督站
10、施工质量控制时,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未经(C)检查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A.质量检查员 B.施工员 C.监理工程师 D.监理员
11、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出厂时应分别随箱带有(C)和紧固轴力(预拉力)的检验报告。
A、抗拉强度 B、抗剪强度 C、扭矩系数 D、承载能力
12、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工程文件立卷后向(A)移交。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监理单位 D、设计单位
13、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对工程文件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对工程档案进行(C),验收合格后,须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
A、检查 B、验收 C、预验收 D、指导
14、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纸的案卷(A)。
A、文字材料排前,图纸排后 B、图纸排前,文字材料排后 C、文字材料、图纸按时间顺序排列 D、文字材料,图纸材料交错排列
15、建筑与结构工程包括那几个分部(B)。
A、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节能分部 B、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分部 C、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分部 D、地基与基础、主体分部
16、在原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B)。
A、水泥用量 B、水灰比 C、水含量 D、砂率
17、数据加密技术从技术上的实现分为在(A)两方面。
A、软件和硬件 B、软盘和硬盘 C、数据和数字 D、技术和管理
18、混凝土同条件试件养护:结构部位由监理和施工各方共同选定,同一强度等级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少于(A)组。
A、3 B、10 C、14 D、20
19、不属于统计分析特点的是(D)。
A、数据性 B、目的性 C、时效性 D、及时性 20、施工资料管理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C)。A、全面管理 B、全方位控制 C、过程控制 D、全范围控制
21、目前工程文件、资料用得最多的载体形式有(A)。
A、纸质载体 B、磁性载体 C、光盘载体 D、缩微品载体
22、施工资料应该按照先后顺序分类,对同一类型的资料应按照其(A)进行排序。A、时间先后顺序 B、重要程度 C、紧迫程度 D、顺序代号
23、依据(A),各级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是各自的义务和岗位职责
A、《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B、《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范》 C、《建筑法》 D、《合同法》
24、建设工程资料的分类是按照文件资料的来源、类别、(D)以及收集和整理单位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A、单位 B、类型 C、内容 D、形成的先后顺序
25、对改建、扩建和维修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据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原工程档案,对改变的部位应当重新编制工程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后(B)内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
A、2个月 B、3 个月 C、三周 D、五周
26、对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接收范围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后(B)内向当地城建档案馆(室)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移交。
A、2个月 B、3 个月 C、三周 D、五周
27、施工资料是以(B)为组成单元,按不同相关专业分别管理。A、设计单位 B、单位工程 C、施工项目 D、建设单位
28、施工单位应在(C)对建筑物垂直度和标高进行实测并记录,填写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审核。
A、工程竣工后 B、工程完工前 C、结构工程完工和工程竣工后 D、技术交底时
29、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竣工验收记录栏由(C)填写。
A、监理单位 B、建设单位 C、施工单位 D、设计单位
30、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A)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31、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勘察单位只可确认(A)分部工程。
A、地基基础 B、主体结构 C、屋面工程 D、装饰装修工程
32、楼层平面放线记录的“检查意见”由(A)手写或电脑录入。
A、施工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建设单位
33、竣工图的修改,应根据不同变更情况可以有所区别,采用施工蓝图修改的,应采用(C)法修改,并注明修改依据。
A、刮改 B、涂改 C、杠改 D、附变更通知单
34、竣工图应依据施工图、(B)、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记录(包括技术核定单)等绘制。A、用地蓝线 B、图纸会审记录 C、合同协议文件 D、业主表更指示
35、图面变更面积超过(B)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A、1/2 B、1/3 C、1/4 D、1/5 36、3号~0号应在装订边(C)处折一三角或剪一缺口折进装订边。
A、295mm B、296mm C、297mm D、298mm
37、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要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是指:(C)、施工用电、基坑在支护、模板工程、起重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及其它垂直运输设备。A、混凝土浇筑 B、砌筑工程 C、脚手架 D、钢筋绑扎
38、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定,施工单位新入场的工人,必须接受(A)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A、三级安全 B、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C、专门的技术作业 D、特种作业
39、根据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规定,开挖深度超过(A)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应当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A、3m(含3m)B、(含4m)C、5m(含5m)D、8m(含8m)40、起升钢丝绳在放出最大工作长度后,卷筒上的钢丝绳至少保留(C)圈。
A、1圈 B、2圈 C、3圈 D、5圈 41、30米及以上高空作业,挑架、爬架或高度大于(B)m的落地式脚手架的搭设工程,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
A、25 B、24 C、26 D、28
42、对接收的密级文件资料,要严格按(A)妥善收存,并认真执行密级文件资料的借阅规定。A、保密规定 B、密级分类整理后 C、借阅规定 D、单位规定
43、下列关于设计修改通知单、工程联系单说法正确的是(D)。
A、资料室或资料员按发放单及时传递发放 B、资料室或资料员统一发放 C、邀请相关单位自行领取,并建立相关签收记录
D、统一由档案资料室或资料员按设计修改通知单、工程联系单中所指定的部门及时传递并建立签收记录
44、即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纸的案卷,(B)。
A、图纸排前,文字材料排后 B、文字材料排前,图纸排后 C、任意排前均可 D、文字说明跟随图纸适当排列
45、卷内文件页码编写位置:单面书写的文件在(C)。
A、左下角 B、左上角 C、右下角 D、右上角
46、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接收范围的工程,(D)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必须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
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建设单位
47、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D)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
A、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 C、设计单位 D、建设单位
48、当图纸的某个部分变化较大,或不能在原位置上改绘时,可以采用(D)或另补绘图纸的方法。A、绘制图 B、绘制大样图 C、绘制施工图 D、绘制竣工图
49、在施工蓝图上一般采用杠改,(B)局部修改可以圈出更改部位,在原图空白处绘出更改内容。
A、划改法 B、叉改法 C、修正法 D、横杠法
50、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筑业)软件中,查找技术交底记录表格需在标准模板目录中选择(A)A、C施工资料—C2施工技术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B、C施工资料—C1施工技术资料—表C1-1技术交底记录 C、C施工资料—C2施工管理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D、C施工资料—C1施工管理资料—表C2-1技术交底记录
51、当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调整时,监理单位应征得(A)同意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现场代表
5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项目经理部安全事故处理原则(D)。
A、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 B、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C、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和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 D、事故责任制没有接受教训不放过
53、(C)应具备有工程要求的相应的建筑企业资质等级及招标文件的规定的资格条件。A、招标人 B、招投标代理机构 C、投标人 D、监督机构
54、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划分为(A)。A、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B、单位(子单位)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C、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D、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和检验批。
55、工程质量检验时,对于一般建筑工程可以划分为(C)分部工程。
A.六个 B.八个 C.九个 D.十个
56、(C)应主持对图纸审核,并应形成会审记录。A.施工员 B.质检员 C.项目技术负责人 D.项目经理
57、厕浴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楼层结构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整块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边,其高度不应小于(D)。
A.60mm B.80mm C.100mm D.120mm
58、砌筑砖墙时应做到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砖砌体中允许灰缝的宽度一般为(A)。A.8~10mm B.8~12mm C.10mm~12mm D.10mm
59、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要求,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B)。
A.计划目标成本 B.实际成本 C.预算成本 D.工程成本 60、对停建、缓建工程的资料暂由(A)保管。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施工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要求的是(ABC)。A、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B、单位(子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C、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应符合相关专业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D、观感质量验收可不做要求
2、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应包括(ABD)方法和环境。A、人 B、机械 C、造价 D、材料
3、重要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应进行抽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重要”是指(ABC)。
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一、二级焊缝 B、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的一级焊缝 C、大跨度结构中一级焊缝 D、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结构中一、二级焊缝
4、建筑幕墙按建筑幕墙的面板可将其分为(BCD)、混凝土幕墙及组合幕墙等。
A、塑料幕墙 B、玻璃幕 C、金属幕墙 D、石材幕墙
5、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BCD)。A、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B、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C、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形状及灌浆孔、排气兼泌水管等 2 D、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6、从整体上把全部的资料划分那几项类别(AB)。
A、建设单位的文件资料、监理单位的文件资料 B、施工单位的文件资料、竣工图资料 C、设计单位的文件资料 D、勘察单位的文件资料
7、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BC)五个安全目标。
A、共享性 B、可控性 C、不可否认性 D、有效性
8、建筑钢材常见冷加工方式有(ABD)。A、冷拉 B、冷拔 C、冷弯 D、冷轧
9、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应负责其分包范围内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施工资料的(ABC)负责。
A、完整性 B、真实性 C、有效性 D、系统性
10、一个单位工程包括9个分部工程,其中属于分部工程是(ABD)。
A、地基与基础 B、主体结构 C、门窗 D、建筑电气
11、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的核查,这项验收内容,实际也是(ACD)。
A、统计 B、汇总 C、归纳 D、核查
12、竣工图应按专业、系统进行整理,应包括的内容有(ABC)。A、工程总体布置图、位置图,地形复杂者应附竖向布置图 B、建筑竣工图、幕墙竣工图 C、建筑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竣工图 D、地上部分的各种市政、电力、电信管道等竣工图
13、分包单位资格审查表要求(AB)盖章。
A、总监理工程师 B、项目经理 C、专业监理工程师 D、设计人员
14、钢结构吊装应有构件吊装记录,吊装记录内容包括(ABC)、标高等。
A、构件名称 B、安装位置 C、搁置与搭接长度 D、固定位置
15、凡由设计院编制的竣工图,其设计图签中必须明确竣工阶段,并由(AB)在设计图签中签字。
A、绘制人 B、技术负责人 C、项目经理 D、总监理工程师
16、当基坑施工深度达到2米时,对坑边作业已构成危险,按照(AC)的规定,应该搭设临边防护设施。
A、高处作业 B、坑边作业 C、临边作业 D、危险作业
17、拆除脚手架时应符合下列哪些规定(ACD)。
A、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B、拆除时应先全部拆完小横杆,再拆大横杆
C、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 D、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
18、技术交底记录包括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ABC)。
A、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B、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C、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D、“三新”技术交底
19、文字材料按(AB)顺序排列。
A、事项 B、专业 C、单位工程 D、分项工程 20、工程资料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实现下列(BCD)操作。
A、自动生成图形 B、文件导入、导出 C、换行和缩进 D、单元格组合拆分
三、案例分析
1、【背景资料】 某项目施工时发生了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造成的漏筋质量缺陷,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现场进行勘察后,施工单位填写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表,见表1。(注:该项目无任何分包项目)
表1 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摘录)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该表是当工程发生质量事故后,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和现场勘查所形成的(B)。
A、资料 B、记录 C、文件 D、档案
(2)(判断题)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调(勘)查记录表为B类表格,此说法是否正确?(B)。A、正确 B、不正确
(3)(判断题)监理单位派出的调(勘)查人为专业监理工程师,此做法是否妥当?(A)。A、妥当 B、不妥当
(4)(单选题)通常情况下,(A)对工程质量负总责。
A、项目经理 B、技术负责人 C、工长 D、劳务承包人(5)(单选题)表1中A可以是(C)。A、操作者叙述 B、事故原因分析 C、现场物证照片 D、现场损失估 计
(6)(单选题)该表由(D)填写。A、监理员 B、施工员 C、施工单位 D、调查人(7)(单选题)现场调(勘)查时,应采用(A)的形式真实记录现场情况。
A、影像 B、实测 C、文本表述 D、共同签认(8)(多选题)“调(勘)查记录”栏中必须注明的是(ABC)。
A、事故发生时间 B、事故责任单位 C、事故发生具体部位 D、事故安全性评估(9)(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D)。A、该表只由施工单位保存 B、该表中应列出“事故影响程度”栏 C、该表各有关单位应保存 D、该表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填写(10)(多选题)陪同调(勘)查人员可包括(BCD)。
A、工长 B、施工员 C、监理员 D、质量员
2、【背景资料】 某施工项目正式动工前,施工项目部向监理机构提交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见表2。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单选题)该表中“B”指的是(B)。
A、项目法人 B、总监理工程师 C、工程师 D、建设单位项目经理(2)(判断题)该施工项目正式动工前提交此表,是否妥当?(A)。
A、妥当 B、不妥当
(3)(判断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此说法是否正确?(A)。
A、正确 B、不正确
(4)(单选题)(C)对现场施工安全负总责。
A、安全员 B、技术总工 C、项目经理 D、项目法人(5)(单选题)图纸会审会议由(A)组织。
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施工单位 D、设计单位(6)(单选题)该表中“A”指的是(D)。A、材料供应商 B、审计单位 C、质量及安全监督机构 D、勘察单位(7)(单选题)该表属于(A)类表格。
A、A B、B C、C D、D(8)(多选题)该表由(ACD)保存。
A、建设单位 B、质量监督机构 C、监理单位 D、施工单位(9)(多选题)该表包含的“项目”还包括(ACD)等。
A、施工图审查情况 B、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 C、地质勘察资料 D、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审批(10)(多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D)。
A、该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B、施工组织设计应事先通过审批 C、该表不包含“混凝土搅拌站及计量设置”项目 D、该表不包含“工程质量检验制度”项目
3、【背景资料】 某工业建筑施工项目,在测量管理工作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一、施工方依据测绘部门提供的放线成果、红线桩及场地控制网,测定了建筑物位置主控轴线、建筑物±0.000绝对高程等;
二、施工单位在完成施工测量方案、红线桩校核成果、水准点引测成果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记录后,填写并报监理单位审核。
请根据背景资料完成相应小题选项,其中判断题二选一(A、B选项),单选题四选一(A、B、C、D选项),多选题四选二或三(A、B、C、D选项)。不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施工单位应在(C)对建筑物垂直度和标高进行实测并记录,填写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标高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审核。
A、工程竣工后 B、工程完工前 C、结构工程完工和工程竣工时 D、技术交底时(2)(判断题)事件一做法是否正确?(A)A、正确 B、不正确
(3)(判断题)事件二做法是否正确?(A)A、正确 B、不正确
(4)(单选题)标准水准点由规划部门提供,用来作为引入拟建建筑标高的水准点,一般为(B)点。
A、1—2 B、2—3 C、3—4 D、4—5(5)(单选题)工程定位测量记录“内容”栏填写(A)。A、完成测量放线的概况性内容 B、明确楼层、纵横轴线 C、页数 D、经查验符合施工图 设计尺寸或标高
(6)(单选题)填写工程定位测量记录时,应根据(C),核查施工场地控制点、水准点、城市规划部门确定的建筑红线桩、平面控制网(点)和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是否稳定可靠。
A、建筑物形式 B、测量仪器 C、现场的具体条件 D、建筑物用途(7)(单选题)界桩点、红线点的细部坐标,宜采用(A)。
A、极坐标法 B、直接测旦法 C、间接测量法 D、动态测量法(8)(单选题)楼层平面放线记录的“检查意见”由(A)手写或电脑录入。
A、施工单位 B、设计单位 C、建设单位 D、监理单位
(9)(多选题)填写工程定位测量记录时,根据建筑物形式,核查(ABC)布置是否合理,位置、数量是否自满足测量的要求。
A、轴线控制桩 B、轴线投测点 C、标高投测点 D、场地控制点
(10)(多选题)工程超过允许偏差且影响性能的部位,要有技术处理方案和补救措施,其技术处理方案和具体补救措施要经(AD)认可后进行处理。
A、建设单位 B、设汁单价 C、检验单位 D、监理单位
第三篇:《法理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B.是否合法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
A.法的拘束力B.法的溯及力C.法的继承性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
A.授权性规则B.任意性规则C.委任性规则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旧原则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B.公权利和私权利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
A.确定的指引作用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C.评价作用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0.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
A.物B.人身C.精神财富D.行为结果
11.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
A.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C.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D。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解释
12.下列哪种行为在我国法律实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
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法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法院对某检察官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D.检察院对某公司经理的贪污犯罪行为起诉后,向该公司提出司法建议
A.文义解释B.历史解释C.体系解释D.目的解释
13.我国《公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司股票可以到境外上市,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作出特别规定。该规则属于()
A.义务性规则B.准用性规则C.确定性规则D.委任性规则
14.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属于()
A.绝对义务B.相对义务C.基本义务D.集体义务
15.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是()
A.合法性B.物质制约性C.意志性D.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台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法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的本质是与法的现象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
B.中外的思想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的本质的学说,因此,法的本质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答案
C.法的本质是通过法的现象逐渐认识的D.法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客观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说法有()
A.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并不关心行为主体的思想
B.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
C.对法律而言,行为主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行为才是唯一的标准
D.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3.法律具有国家性,这意味着()
A.法是以国家名义创制的,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B.法律在一国主权所及范围内普遍有效
C.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D.法律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下列有关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B.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包括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C.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其规范的性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D.《刑法》是“刑法”这一部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5.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是不适用的B.公认的国际习惯或国际惯例在我国可以是一个法的渊源
C.法律编纂指立法机关审查、整理和重新确认一定范围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的活动
D.法律汇编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同时它也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
6.下列属于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有()
A.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作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B.权利人要求他人履行一定法定义务的权利
C.法律义务
D.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7.一般而言,下列法律文件中属于公法的有()
A.《引渡法》B.《担保法》C.《收养法》D.《刑法》
8.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社会革命B.战争C.人的生老病老D.自然灾害
9.根据法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属于()
A.成文法B.实体法C.国内法D.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对应)
10.下列有关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三、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2、判例法
3、法律编纂
4、法律行为。
5法律程序
四、简答题
1、法律程序设定的原则有哪些?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3、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哪些?
4、简述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
2、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请综合运用法理学的理论分析。
2002年8月18日晚11时许,延安市宝塔公安分局万花派出所民警称接群众举报,新婚夫妻张某夫妇在位
于宝塔区万花山乡的一所诊所中播放黄碟。三名民警称从后面的窗子看到里面确实有人在放黄碟。即以看
病为由敲门,住在前屋的张某父亲开门后,警察即直奔张某夫妻住屋,“一边掀被子,一边说,有人举报你
们看黄碟,快将东西交出来”,并试图扣押收缴黄碟和VCD机、电视机,张某阻挡,双方发生争执,张某抡
起一根木棍将警察的手打伤。警察随之将其制服,并将张某带回派出所留置,同时扣押收缴了黄碟、VCD
机和电视机。第二天,在家人向派出所交了1000元暂扣款后张某被放回。
10月21日,即事发两个月以后,宝塔公安分局以涉嫌“妨碍公务”为由刑事拘留了张某。10月28日,警
方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张某;11月4日,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补充侦查;11月5日,张某
被取保候审;11月6日,张某在医院被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颈、两肩、胸壁、双膝),并拌有精
神障碍”;12月5日,宝塔公安分局决定撤销此案;12月31日,张某夫妇及其律师与宝塔公安分局达成补偿
协议,协议规定:宝塔公安分局一次性补偿张某29137元;公安宝塔分局有关领导向张某夫妇赔礼道歉;处
分有关责任人。
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是指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判例法
是指法院对于诉讼案件所作判决之成例,它对以后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判例法是以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并不具有规范的成文法形式,故而属于不成文法。
3、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门的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补充、修改,或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立法活动。
4、法律行为就是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关的有意思的活动。
5、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步骤和方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法律程序设定的原则有哪些?
(一)控权性原则
(二)平等性原则
(三)公开性原则
(四)效率性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六)文明性原则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二)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三)法律还要受自身条件的制约。
综上所述,重视法治建设并不表明法律万能,也不代表社会生活的全面国家化。法治意味着秩序,要避免出现法律太多,法治太少的局面。
3、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哪些?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1)伤害原则。仅当为了防止和控制一个人对他人造成利益损失时,限制一个人的自由才是可以确证的。(2)亲缘主义原则。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伤害自己,或者他的行为将使他丧失重大利益时,限制他的自由可以得到确证。(3)立法伦理主义。法律应该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限制。
(4)冒犯原则。冒犯行为主要是指出版或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行为。
4、简述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 第二,促进作用第三,保障作用第四,制约作用第五,协调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如下几个原则:
(一)合法有效原则:根据这项原则,要求法律解释要做到:(1)权限合法。即各种法律解释主体必须严格恪守各自的权限,决不允许超越解释权限,越权解释和代替解释都是不合法的、无效的。(2)内容合法。法律解释必须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和表述立法指导思想,在符合立法原意和不改变现行立法的内容的基础上,对法律作出解释。(3)程序合法。法定解释从提出草案、讨论草案到通过、批准和公布法定解释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4)对低位阶法律的解释不得抵触高位阶的法律。(5)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与法律原则必须保持一致。
(二)公正合理原则:法律解释的内容不仅应是合法的,还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要保证法律解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必须做到:(1)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尊重公序良俗。(2)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法应当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效益和个人自由,促进和保障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3)要符合社会公理。符合社会现实。(4)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尊重科学。(5)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
(三)法制统一原则:为了保证法制统一,必须坚持协调一致原则。其基本要求是:(1)同一法律解释的前后内容必须协调,统一于同一立法指导思想之上,决不能前后矛盾。(2)法律解释必须与所解释的法律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能相矛盾,更不能相抵触。(3)法律解释不仅要依据被解释的法律,还要结合考虑其他有关的法律规定,力求与相关的法律内容协调一致。以免作出片面的、不准确的解释。(4)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等各类法律解释之间也必须协调,不能相互矛盾。
(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法律法规都有自己制定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关系、某一历史事件等。法律解释需要结合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立法意图,把握立法原意。但是,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立法当时的法律意图,应该说是不够的。因
为,对法律的解释是为法律在现实中的运用服务的。这就要求法律解释工作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考虑法律制定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其中,现实的需要是两者统一的基础。事实上,由于解释者总是从自己所属的特殊视角看问题,他与法律的制定者一样,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所以,要求他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法律制定者持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客观上是很难做到的,主观上也是不必要、不合适的。这当然不是说,可以不顾法律的文字含义任意解释法律,而是说法律解释应该立足于法律实践的现实性。
法理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公民个人私权利和国家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的案例,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张某夫妇是否具有在家看黄碟的自由。我们知道,自由是公民重要的法律权利,更是人权的重要内容。自由在与公共权力的比较中,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顺序上,都具有先在性的意义,是权利得以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正当性理由。因此,各国宪法、法律都对公民的自由权予以切实地确认与保障。我国公民更是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享有广泛的自由。由于行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法律不可能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确认公民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而是根据情势的需要,对有些暂时无法行使的自由加以限制,这样,在法治国家中,人们在涉及公民自由的问题上就普遍坚持了法未禁止即自由的原则。联系本案,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都未禁止公民在家看黄碟的行为;如此看来,张某夫妇的行为未有任何违法性可言。尽管警方有关人员认为,看黄碟的地点不是家,而是诊所(公共场所)。对此,我们认为,法律上的家,不仅包括公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也包括临时居所(如租住的旅馆的房间)。本案中的地点,居办合一,居办有分,而且下班后就仅仅是居所。故此说不能成立。至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在本案发生以前,张某夫妇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违法而与公权力发生冲突,从而给公权力介入提供口实。
其次,张某夫妇在行使自由权时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人在享有自己的自由时,都会与他人的自由发生交叉甚至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或矛盾的发生,法律就在事前对自由的界限作出规定,以确保自由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这正象波斯纳概括密尔的表述,“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那么,张某夫妇的行为是否“冲撞”了他人的权利呢?从案件事实看,律师特意澄清说当时拉有双层红水绒窗帘,且这一对并未患有露阴癖的新婚夫妇已经上床,拉上窗帘是可以合理想见的人之常情。显然,影像不可能跳出窗外去影响他人。
复次,执法人员的主体资格值得质疑。我们知道,执法活动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正式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进行。警察的行政执法作为一种较重要,较特殊的权力,其行使更有严格的要求。连50元以下罚款,警告这样较轻的治安处罚若由非公安人员进行时,也要经过严格委托程序。而本案中进入张某家中的三名“警察”的身份到底如何呢?按警方的说法是:“当时他们去了三个人,都穿了警服,但由于没有授衔,确实没有警号。”如果不是“陌生于执法”,陌生于警察这一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就不能不知道,全国在编的正式警察,每个人都有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警号。因为设置警号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让广大公民通过警号来监督警察的行为。所以,只要是正式警察,就必然会有警号。而警衔则是根据警察的从警年限、职务、职称等因素授予正式警察的等级标志。取得警衔并不是取得警号的原因,相反,要有警衔,必须得有警号。这种情况,宝塔分局副局长魏世平告诉记者,“其中两人虽然不是正式的公安民警,但属于地方公安编制,(是否类似于保安,作者注)……另外一名干警已经在去年通过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并且已经被陕西省公安厅批复录用为正式的民警,只是现在还没有办理手续,所有没有授衔。”可见,后一名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正式警察,前两名压根就不是警察。如此三人去执法,有何合法性可言!尽管在与张某发生冲突后,派出所长贺宏亮(可能是正式警察吧)赶到现场,但他能够使三人的此前行为合法化吗,能够证明张某此前的阻挡甚至打人的行为是阻碍执行公务吗?
总之,在民主与法治的社会中,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像一句西谚所言,everyman’shouseishiscastle(各人的家就是他的堡垒)。主人尽可以在其“堡垒”中从事各种无害于他人的活动;而对于公权力而言,则坚持权力制约,坚持法未授权即禁止的原则,主张权力应该服务与权利,反对官本位,权(力)本位。本案中无论张某夫妇在家看黄碟的行为是否触及了他人的“鼻尖”,任何没有执法权的人都无权私闯他们的堡垒而对他们执法,因为法律之治更强调的就是程序之治;即使是警察进入他们的住宅,也不能毫无法律根据地扣押电视机、影碟机等物品。更不能在被媒体曝光以后,恼羞成怒,像个别警察说的,“不信就治不了他”,而将治安案件上升为刑事案件,以彰显权力的威严,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篇:《法理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OK
《法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是(A)
A.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B.是否合法 C.法律是否予以调整 D.是否具有社会性
2.根据法律效力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B)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3.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为(B)
A.法的拘束力 B.法的溯及力 C.法的继承性 D.法的统一性
4.《刑法》第109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这一条规则属于(D)
A.授权性规则 B.任意性规则 C.委任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一国的法在其主权实际管辖的那部分陆地有效
B.一国民事、经济等法的效力,一般也及于在本国领域外的本国公民
C.一国的法律只在国内有效
D.只有刑事法律才可能在本国领域外生效
6.现代各国一般均确认(B)为法有无溯及力的原则。
A.从新兼从轻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
旧原则 D.从轻原则
7.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分为(C)
A.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B.公权利和私权利 C.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D.人权和公民权
8.《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对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该条法律规定显示了法的(B)
A.确定的指引作用 B.有选择的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王某夫妇雇用了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孩子 B.孩子的安全、健康 C.保姆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0.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C)
A.物 B.人身 C.精神财富 D.行为结果
11.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凡关于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C)
A.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C.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D。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解释
12.下列哪种行为在我国法律实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D)
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B.纪检、监察部门对某法官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
C.法院对某检察官的犯罪行为进行审理
D.检察院对某公司经理的贪污犯罪行为起诉后,向该公司提出司法建议
A.文义解释B.历史解释C.体系解释D.目的解释
13.我国《公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司股票可以到境外上市,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作出特别规定。该规则属于(D)
A.义务性规则 B.准用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 D.委任性规则
14.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属于(B)
A.绝对义务 B.相对义务 C.基本义务 D.集体义务
15.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是(C)
A.合法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选项是符台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法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法的本质是与法的现象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
B.中外的思想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法的本质的学说,因此,法的本质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答案
C.法的本质是通过法的现象逐渐认识的
D.法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客观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说法有(ABD)
A.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并不关心行为主体的思想
B.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
C.对法律而言,行为主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行为才是唯一的标准
D.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3.法律具有国家性,这意味着(ABC)
A.法是以国家名义创制的,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B.法律在一国主权所及范围内普遍有效
C.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
D.法律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4.下列有关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BCD)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B.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包括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C.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其规范的性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D.《刑法》是“刑法”这一部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5.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B)
A.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是不适用的
B.公认的国际习惯或国际惯例在我国可以是一个法的渊源
C.法律编纂指立法机关审查、整理和重新确认一定范围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的活动
D.法律汇编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同时它也是立法
活动的组成部分
6.下列属于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有(ABCD)
A.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作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B.权利人要求他人履行一定法定义务的权利
C.法律义务
D.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7.一般而言,下列法律文件中属于公法的有(AD)
A.《引渡法》B.《担保法》C.《收养法》D.《刑法》
8.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ABCD)
A.社会革命B.战争C.人的生老病老D.自然灾害
9.根据法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法属于(ACD)
A.成文法B.实体法C.国内法D.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对应)
10.下列有关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三、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是指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判例法
是指法院对于诉讼案件所作判决之成例,它对以
后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判例法是以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并不具有规范的成文法形式,故而属于不成文法。
3、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门的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补充、修改,或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立法活动。
4、法律行为就是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关的有意思的活动。
5、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步骤和方式。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法律程序设定的原则有哪些?
(一)控权性原则
(二)平等性原则
(三)公开性原则
(四)效率性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六)文明性原则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二)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三)法律还要受自身条件的制约。
综上所述,重视法治建设并不表明法律万能,也不代表社会生活的全面国家化。法治意味着秩序,要避免出现法律太多,法治太少的局面。
3、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哪些?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原则有:(1)伤害原则。仅当为了防止和控制一个人对他人造成利益损失时,限制
一个人的自由才是可以确证的。(2)亲缘主义原则。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伤害自己,或者他的行为将使他丧失重大利益时,限制他的自由可以得到确证。(3)立法伦理主义。法律应该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限制。(4)冒犯原则。冒犯行为主要是指出版或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行为。
4、简述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 第二,促进作用
第三,保障作用
第四,制约作用
第五,协调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如下几个原则:
(一)合法有效原则:根据这项原则,要求法律解释要做到:(1)权限合法。即各种法律解释主体必须严格恪守各自的权限,决不允许超越解释权限,越权解释和代替解释都是不合法的、无效的。(2)内容合法。法律解释必须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和表述立法指导思想,在符合立法原意和不改变现行立法的内容的基础上,对法律作出解释。(3)程序合法。法定解释从提出草案、讨论草案到通过、批准和公布法定解释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4)对低位阶法律的解释不得抵触高位阶的法律。(5)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与法律原则必须保持一致。
(二)公正合理原则:法律解释的内容不仅应是合法的,还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要保证法律解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必须做到:(1)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尊重公序良俗。(2)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法应当是建立和维护社会
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效益和个人自由,促进和保障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3)要符合社会公理。符合社会现实。(4)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尊重科学。(5)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
(三)法制统一原则:为了保证法制统一,必须坚持协调一致原则。其基本要求是:(1)同一法律解释的前后内容必须协调,统一于同一立法指导思想之上,决不能前后矛盾。(2)法律解释必须与所解释的法律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能相矛盾,更不能相抵触。(3)法律解释不仅要依据被解释的法律,还要结合考虑其他有关的法律规定,力求与相关的法律内容协调一致。以免作出片面的、不准确的解释。(4)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等各类法律解释之间也必须协调,不能相互矛盾。
(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法律法规都有自己制定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关系、某一历史事件等。法律解释需要结合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立法意图,把握立法原意。但是,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立法当时的法律意图,应该说是不够的。因为,对法律的解释是为法律在现实中的运用服务的。这就要求法律解释工作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考虑法律制定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其中,现实的需要是两者统一的基础。事实上,由于解释者总是从自己所属的特殊视角看问题,他与法律的制定者一样,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所以,要求他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法律制定者持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客观上是很难做到的,主观上也是不必要、不合适的。这当然不是说,可以不
顾法律的文字含义任意解释法律,而是说法律解释应该立足于法律实践的现实性。
2、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请综合运用法理学的理论分析。
2002年8月18日晚11时许,延安市宝塔公安分局万花派出所民警称接群众举报,新婚夫妻张某夫妇在位于宝塔区万花山乡的一所诊所中播放黄碟。三名民警称从后面的窗子看到里面确实有人在放黄碟。即以看病为由敲门,住在前屋的张某父亲开门后,警察即直奔张某夫妻住屋,“一边掀被子,一边说,有人举报你们看黄碟,快将东西交出来”,并试图扣押收缴黄碟和VCD机、电视机,张某阻挡,双方发生争执,张某抡起一根木棍将警察的手打伤。警察随之将其制服,并将张某带回派出所留置,同时扣押收缴了黄碟、VCD机和电视机。第二天,在家人向派出所交了1000元暂扣款后张某被放回。
10月21日,即事发两个月以后,宝塔公安分局以涉嫌“妨碍公务”为由刑事拘留了张某。10月28日,警方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张某;11月4日,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补充侦查;11月5日,张某被取保候审;11月6日,张某在医院被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颈、两肩、胸壁、双膝),并拌有精神障碍”;12月5日,宝塔公安分局决定撤销此案;12月31日,张某夫妇及其律师与宝塔公安分局达成补偿协议,协议规定:宝塔公安分局一次性补偿张某29137元;公安宝塔分局有关领导向张某夫妇赔礼道歉;处分有关责任人。
法理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公民个人私权利和国家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的案例,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张某夫妇是否具有在家看黄碟的自由。我们知道,自由是公民重要的法律权利,更是人权的重要内容。自由在与公共权力的比较中,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顺序上,都具有先在性的意义,是权利得以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正当性理由。因此,各国宪法、法律都对公民的自由权予以切实地确认与保障。我国公民更是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享有广泛的自由。由于行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法律不可能通过列举的方式一一确认公民应该享有的各种自由,而是根据情势的需要,对有些暂时无法行使的自由加以限制,这样,在法治国家中,人们在涉及公民自由的问题上就普遍坚持了法未禁止即自由的原则。联系本案,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都未禁止公民在家看黄碟的行为;如此看来,张某夫妇的行为未有任何违法性可言。尽管警方有关人员认为,看黄碟的地点不是家,而是诊所(公共场所)。对此,我们认为,法律上的家,不仅包括公民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也包括临时居所(如租住的旅馆的房间)。本案中的地点,居办合一,居办有分,而且下班后就仅仅是居所。故此说不能成立。至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在本案发生以前,张某夫妇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违法而与公权力发生冲突,从而给公权力介入提供口实。
其次,张某夫妇在行使自由权时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人在享有自己的自由时,都会与他人的自由发生交叉甚至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或矛盾的发生,法律就在事前对自由的界限作出规定,以确保自由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这正象波斯纳概括密尔的表述,“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那么,张某夫妇的行为是否“冲撞”
了他人的权利呢?从案件事实看,律师特意澄清说当时拉有双层红水绒窗帘,且这一对并未患有露阴癖的新婚夫妇已经上床,拉上窗帘是可以合理想见的人之常情。显然,影像不可能跳出窗外去影响他人。
复次,执法人员的主体资格值得质疑。我们知道,执法活动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正式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进行。警察的行政执法作为一种较重要,较特殊的权力,其行使更有严格的要求。连50元以下罚款,警告这样较轻的治安处罚若由非公安人员进行时,也要经过严格委托程序。而本案中进入张某家中的三名“警察”的身份到底如何呢?按警方的说法是:“当时他们去了三个人,都穿了警服,但由于没有授衔,确实没有警号。”如果不是“陌生于执法”,陌生于警察这一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就不能不知道,全国在编的正式警察,每个人都有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警号。因为设置警号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让广大公民通过警号来监督警察的行为。所以,只要是正式警察,就必然会有警号。而警衔则是根据警察的从警年限、职务、职称等因素授予正式警察的等级标志。取得警衔并不是取得警号的原因,相反,要有警衔,必须得有警号。这种情况,宝塔分局副局长魏世平告诉记者,“其中两人虽然不是正式的公安民警,但属于地方公安编制,(是否类似于保安,作者注)……另外一名干警已经在去年通过人民警察录用考试,并且已经被陕西省公安厅批复录用为正式的民警,只是现在还没有办理手续,所有没有授衔。”可见,后一名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正式警察,前两名压根就不是警察。如此三人去执法,有何合法性可言!尽管在与张某发生冲突后,派出所长贺宏亮(可能是正式警察吧)赶到现场,但他能够使三人的此前行为合法化吗,能够证明张某此前的阻挡甚至打人的行为是阻碍执行公务吗?
总之,在民主与法治的社会中,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像一句西谚所言,everyman’shouseishiscastle(各人的家就是他的堡垒)。主人尽可以在其“堡垒”中从事各种无害于他人的活动;而对于公权力而言,则坚持权力制约,坚持法未授权即禁止的原则,主张权力应该服务与权利,反对官本位,权(力)本位。本案中无论张某夫妇在家看黄碟的行为是否触及了他人的“鼻尖”,任何没有执法权的人都无权私闯他们的堡垒而对他们执法,因为法律之治更强调的就是程序之治;即使是警察进入他们的住宅,也不能毫无法律根据地扣押电视机、影碟机等物品。更不能在被媒体曝光以后,恼羞成怒,像个别警察说的,“不信就治不了他”,而将治安案件上升为刑事案件,以彰显权力的威严,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
第1部分:单选((30分))第 1 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5年创办的()。
A、京师同文馆 B、天津西学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 2 题: 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A、西方古希腊时代 B、中国的殷商时代
C、欧洲中世纪大学 D、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 3 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政治体制 B、经济体制 C、文化 D、人口
正确答案:B 第 4 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培养专门人才 B、发展科学 C、服务社会 D、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 5 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 6 题: 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A、3%内 B、15% 内 C、15%—50% D、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 7 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 8 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 9 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效性 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 10 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 11 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A、优化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 12 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 13 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 14 题: 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第 15 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讲授法 B、讨论法 C、实验教学法 D、计算机教学法
正确答案:A 第 16 题:
()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即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的评定。A、教学检查 B、教学评价 C、教学总结 D、学业成绩考核
正确答案:D 第 17 题:
()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A、自我教育 B、活动和交往 C、德育知识的学习D、道德情感
正确答案:B 第 18 题:()研究具有明确性、可行性、风险性和商业性等特点。A、应用 B、基础 C、理论 D、开发
正确答案:A 第 19 题:
()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阶段
A、互派留学生 B、课程国际化 C、学习培训 D、合作办学
正确答案:B 第 20 题:
校风、校训属于校园文化的()文化。A、物质 B、精神 C、制度 D、行为
正确答案:B 第2部分:多选((20分))第 21 题: 高等教育在扩展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有:()A、高校数量和人数迅速增加
B、高等教育功能扩大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 C、高等教育系统和内部组织越来越复杂 D、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正确答案:A,B,C,D,E 第 22 题:
高等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质量
C、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D、加速人口的城镇化
正确答案:A,B,C 第 23 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树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A、发展 B、多样化 C、整体性 D、特色化
正确答案:A,B,C,D 第 24 题: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A、教书育人 B、科学研究 C、服务社会 D、积极创收
正确答案:A,B,C 第 25 题:
从狭义上说课程主要体现在()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案
正确答案:A,B,C 第 26 题: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性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A、培养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B、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C、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D、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
正确答案:A,B,C,D 第 27 题:
对头脑风暴法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独特的讨论法
B、参加人数一般在10—15人 C、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提到的办法及时做出评论。D、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高水准的创造力
正确答案:A,B,D 第 28 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有()A、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教育管理权力下放 B、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 C、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D、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
正确答案:A,B,C,D 第 29 题:
高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有()A、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B、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C、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D、教育科学研究
正确答案:A,B,C,D 第 30 题: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A、大众化 B、国际化 C、终身化 D、管理法制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正确答案:A,B,C,D 第3部分:判断题((30分))第 31 题: 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通过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
正确答案:正确
第 32 题: 高等教育是提高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基本手段。
正确答案:错误
第 33 题: 高等教育的本事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正确答案:正确
第 34 题: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精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正确
第 35 题: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正确答案:错误
第 36 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从层次上看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四个层次。
正确答案:错误
第 37 题: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进士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第 38 题: 选拔、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正确答案:正确
第 39 题: 当前大学政治上不够成熟,不太关注国内外大事。
正确答案:错误
第 40 题: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正确答案:正确
第 41 题: 课程建设应在学校的指导下,由学校教务处对全校的课程直接负责。
正确答案:错误
第 42 题: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正确答案:正确
第 43 题: 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来确定。
正确答案:错误
第 44 题: 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自身素质等因素。
正确答案:正确 第 45 题: 教学评价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错误
第 46 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第 47 题: 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 48 题: 从事科研活动一般程序为科研准备阶段和科学实施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第 49 题: 高等教育终身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具有一定期限的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阶段。
正确答案:正确
第 50 题: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科学相与思想性要相统一。
正确答案:正确 第 51 题:
1、教师对待学生的评价态度()A、满意则高兴,不满意可以痛骂学生 B、通过学生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不足 C、相信学生热爱学生
D、学生的信息没有领导多,领导评价更合理。
正确答案:B,C 第 52 题: 2、该教师上课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说明()A、教师师德不够,没有为人师表 B、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脾气
C、教师没有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有心理安全 D、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正确答案:A,C,D 第 53 题:
3、教师的素质应该是()A、扎实的专业知识 B、一定的科研能力 C、正确的政治方向 D、要热爱学生
正确答案:A,B,C,D 第 54 题:
4、通过该案例,我们认为()
A、大学生能比较认真如实的评价教师,应该相信学生 B、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少责怪学生
C、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D、现在大学生的素质低,不能很好的评价教师
正确答案:A,B,C 第 55 题:
1、对待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现象,教师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B、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学 C、严肃纪律,上课要保持绝对安静
D、学生议论破坏课堂气氛,应该认真做笔记
正确答案:A,B 第 56 题:
2、课堂中学生的表现体现出了()A、大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性 B、大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 C、大学生学习中的探索性 D、大学生学习中的随意性
正确答案:A,B,C 第 57 题:
3、现代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师生的民主平等,教师应()A、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 B、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平等参与 C、提高素养,亲近与了解学生 D、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正确答案:A,B,C,D 第 58 题:
4、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A、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B、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D、保持教师的威严使学生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
正确答案:A,B,C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
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4、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 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
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B)来表征。
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O、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一、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 定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 遭遇到疑难;
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 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 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
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㈣酝酿效应;
㈤ 原型启发;
㈥ 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 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利用竞争与合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
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选择题
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
2、(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
四、简答题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A、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B、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
C、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
2、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
3、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
4、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5、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
6、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从众——是指人们在 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A、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B、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C、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
4、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
5、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6、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
9、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10、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
11、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
12、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选择题
1、(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 C、服从
3、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
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
5、(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7、(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
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
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
9、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
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
10、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
11、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
四、简答题
1、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
4、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
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二、简答题
1、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B、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C、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 D、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 E、适应社会生活
F、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G、人格完整和谐
H、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生物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生活事件 D、自身因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分裂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E、癔症型人格障碍 F、强迫型人格障碍 G、回避型人格障碍 H、依赖型人格障碍 I、自恋型人格障碍
4、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A、保密原则 B、信赖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E、时间限定原则
三、填空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3、(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
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
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
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
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四、选择题
1、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
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A、生物遗传 B、学校环境 C、家庭环境 D、负面生活事件 E、社会环境
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4、(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
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5、(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
6、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 B、40 C、50 D、40
7、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
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 D、行为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填空题
1、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
2、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
3、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
4、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6、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8、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
9、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
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
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
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
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
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
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
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题
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
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
3、(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4、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5、(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
7、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A、客观B、主观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E、实施教学评价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
A、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
B、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C、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D、控制等待时间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 F、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
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4、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 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
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
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B)来表征。
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O、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一、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 定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 遭遇到疑难;
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 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 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
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㈣酝酿效应;
㈤ 原型启发;
㈥ 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 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利用竞争与合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
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选择题
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
2、(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
四、简答题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A、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B、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
C、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
2、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
3、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
4、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5、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
6、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从众——是指人们在 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A、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B、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C、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
4、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
5、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6、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
9、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10、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
11、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
12、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选择题
1、(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 C、服从
3、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
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
5、(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7、(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
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
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
9、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
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
10、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
11、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
四、简答题
1、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D、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E、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F、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
4、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
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二、简答题
1、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B、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C、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 D、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 E、适应社会生活
F、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G、人格完整和谐
H、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生物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生活事件 D、自身因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分裂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E、癔症型人格障碍 F、强迫型人格障碍 G、回避型人格障碍 H、依赖型人格障碍 I、自恋型人格障碍
4、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A、保密原则 B、信赖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E、时间限定原则
三、填空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3、(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
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
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
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
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四、选择题
1、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
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A、生物遗传 B、学校环境 C、家庭环境 D、负面生活事件 E、社会环境
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4、(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
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5、(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
6、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 B、40 C、50 D、40
7、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
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 D、行为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填空题
1、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
2、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
3、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
4、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6、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8、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
9、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
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
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
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
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
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
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
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题
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
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
3、(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4、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5、(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
7、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A、客观B、主观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E、实施教学评价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
A、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
B、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C、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D、控制等待时间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 F、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本样卷仅提供题型与分值,与考试内容无关!
附:与百度文库内样卷相似度为100%,均无答案。请您降低期望值。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属于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是(D)。
A那烂陀 B岳麓书院
C康斯坦丁堡帝国大学 D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2.《莫里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该法案颁布的年份是(A)年。
A 1862 B 1762 C 1861 D 1772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著名高校(B)的校训。
A北京大学 B(前)清华大学 C南开大学 D浙江大学
4.在理性主义大学理念里,人永远是教育对象,追求知识和智能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B)。
A杜威 B纽曼 C查理斯·范海斯 D詹姆士
5.高校教师借助学科、专业范围内的行业自律、同行交流的教学发展模式,称为(C)。
A 自我反思模式 B 专家指导模式 C 群体自助互动模式 D 专家介入模式
6.学校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属于(B)组织结构。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扁平制 7.下列决策模式中,(B)不属于高校组织决策模式。
A行政主导模式 B 党政主导模式 C学术主导模式 D双重结合模式 8.中国高校强调专业设置,(D)高校的专业意识淡薄,本科阶段没有严格的专业,代之以“主修领域”。
A俄罗斯 B日本 C香港 D美国(该阶段的通识教育的比重是100%)
9.(A)依据人的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划分为组织和实施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动机的方法、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三个大类。
A巴班斯基 B布鲁姆 C泰勒 D施瓦布
10. 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结束后,用于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评定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评价是(D)。
A定位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1、学习能力评价: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
2、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和质相统一的概念,从量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含以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