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发〔2011〕129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内政发〔2011〕129号 2011年11月9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相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63吨标准煤/万元(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5%,比2005年的2.4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4.23%;“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000万吨标准煤左右。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控制在85.9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6.7%;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4.9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9.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34.4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3.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23.8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5.8%。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盟市。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和督促淘汰落后产能生产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增加转移支付,加大对我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盟市,严格控制国家及自治区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盟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的核准、审批和备案;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实行部分高耗能产品限量生产管理。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实行限量配额生产制度,制定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照盟市分配配额指标,对产品单耗过高和严重浪费能源的企业,不予分配限量配额。严格控制计划,并逐步缩小生产区域直至退出市场,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要率先退出。
(三)加强产业准入管理。加快实施独立能评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建立资源环保型工业项目联审工作机制,对以森林和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加工项目,实行部门联审制度。进一步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实施和强化环评“区域限批”制度。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四)推进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电力、煤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逐步下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实施差别化审批流程。调整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不再鼓励单一生产的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等项目。抓好优势特色产业的延伸加工和配套集聚,积极推动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中小企业“一业带百企”、“一园带百户”工程,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推进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换代升级,不断提高特种钢和优质钢比重。提高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生产水平,鼓励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六)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稀土资源保护,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和储备力度,加快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稀土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蒙药、生物疫苗和生物育种,加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培育壮大一批节能环保企业。
(七)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认真清理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八)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洁净煤技术,鼓励原煤入洗,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利用率;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普及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组织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示范,推广应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5%。
三、突出重点领域,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一)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有色金属、煤炭等重点耗能企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节能低碳行动,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重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公告考核结果。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区重点减排企业名单,落实责任,制定目标和强化减排措施,重点减排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各盟市、旗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减排重点企业,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管理。
(二)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煤炭、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施行主要工业产品能耗定额限额的通知》(内政办发〔2007〕106号),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实施脱硫改造。对新型干法水泥窑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配套建设脱硝设施。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大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项目建设。
(三)推动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抓紧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法规、规划、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标准执行率。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继续推广使用散装水泥,严禁使用粘土砖。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参建各方节能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凡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不得开工、验收备案和销售。实行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寿命周期内建筑原则上不得拆毁。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过度装饰和亮化。到2015年,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达到5000万平方米以上。
(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积极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布局,完善路网结构,加强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实施城市疏堵技术改造工程,研究交通拥堵治理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调整运力结构,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辆。实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报废、更新制度,完善报废汽车回收机制,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
(五)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节能农用机械和设备。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牧区清洁工程,5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六)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器、照明产品,提高节能产品在终端的安装使用。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七)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节能,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审,加强建设过程节能监管。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区共创建100家示范单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推广再生纸使用,提高办公耗材再利用。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四、加快示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
(一)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对第一批国家及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开展评估验收,总结经验,选取典型模式在全区推广。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组织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培育100户国家级和100户自治区级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农牧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降低资源消耗。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突出抓好具有代表性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
(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煤炭、稀土、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开展绿色矿山试点建设。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和化工废渣、尾矿等工业废弃物利用,推进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实现废弃物就地消化,减少转移。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四)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矿产城市”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尽快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再制造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牧区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弃电子产品等的回收利用。
(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广车载桶装密闭式垃圾收运模式和密闭式垃圾自动回收系统,社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分类收集。发挥鄂尔多斯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鼓励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和生态用水,将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举措落实到各个领域和环节。推进雨水集蓄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逐步将农牧业用水比重降低到75%左右。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推进城市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五、实施重点工程,推进科技创新
(一)继续实施节能“三百”工程。以国家实施的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为重点,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组织和实施好节能“三百”工程。制定分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主体,推进节能工程尽快竣工并投产运行。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至3个百分点,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时期,形成2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大黄河、辽河、松花江和海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抓紧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每个旗县和重点建制镇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实施工业水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削减化学需氧量13.88万吨,削减氨氮1.36万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削减二氧化硫能力50.36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行业脱硝,削减氮氧化物63.92万吨。加大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力度。
(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5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2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4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四)加强节能减排技术自主研发。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将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列为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活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五)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将节能减排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产业发展计划,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六)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按照国家最新发布的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抓紧制定配套实施办法,完善自治区推广机制,加快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改造投入。
(七)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有关部门要支持节能减排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产业化项目给予适当补助。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促进我区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完善政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落实“先试先行”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我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我区“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将我区纳入“以奖促治”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区。争取把我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地区。在重金属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环境监理等方面“先试先行”。
(二)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加快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及自治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研究制定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的政策。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的收费政策。
(三)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区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完善我区煤炭等矿产资源领域收取生态保护保证金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四)加强节能环保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及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对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的直接融资支持,优先做好符合节能环保条件的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工作,为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提供指导和服务。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担保。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五)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研究以高耗能产品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先水平为目标的“领跑者”标准,制定“领跑者”能效指标,明确实施时限。将“领跑者”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标准的更新换代,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
(六)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改革发电调度方式,鼓励电网企业优先调度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风电机组发电上网。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模式。电网企业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节能发电调度信息,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监管。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有序发电,开展城市试点,推行能效电厂,支持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壮大节能服务企业,培育发展节能服务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八)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脱硫经营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监督考核
(一)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盟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各盟市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盟市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
(二)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合理分解到各盟市、各行业,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严格实行“问责制”。各盟市要将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旗县(市、区)、重点行业和企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重点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狠抓落实。
(三)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和分盟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和监测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及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的统计监测,建立农牧业污染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区及各盟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四)加强目标单位评价考核。自治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开展各盟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盟市、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快出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把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对各地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盟市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项目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对能评、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的同级财政安排。
(六)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企业名单。列入国家或自治区重点环境监控的电力、钢铁、造纸等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的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建设资金。
(七)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八、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快建立节能环保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环保标准,按照国家要求指导和规范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抓紧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标准和规范,并尽快实施。鼓励各盟市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
(二)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完善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落实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牧业污染源监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减排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九、开展全民行动,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教育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环保的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实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牧区、政府机关、科技、科普、媒体等10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三)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各级政府机关要自觉主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为,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表率。附件:1.“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
2.“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十二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十二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5.“十二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节能减排△ 方案 通知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000014348/ 分类: 其他;通知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发文日期: 2012年04月19日
名
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
号: 鄂政发〔2012〕35号 主 题 词: 节能减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
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过采取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强化政策激励、开展全民行动等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6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178%和70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省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机制,逐级分解下达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评价体系。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四、强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是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建筑领域要科学合理改造既有建筑,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交通领域要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和优化运用多种运输方式,逐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业领域要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商业和民用领域要加快商业企业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各类公共机构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政府机关要做表率。
五、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省环保厅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省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现象,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转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6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93吨标准煤/万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18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6%,比2005年的15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4%;“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3200万吨标准煤。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041万吨、12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124万吨、1329万吨分别减少74%(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5%)、97%(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99%);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37万吨、586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695万吨、631万吨分别减少83%、72%。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市(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州)要将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重点用能、排污单位。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行业主管部门。各重点用能、排污单位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班组。(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要组织对重点用能、排污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健全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完善能源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以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省和各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目标相结合,把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各市(州)人民政府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省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市(州)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预审,严格贷款审批。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安监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任务。加大淘汰电力、钢铁行业以及化肥、电解铝、铁合金、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纺织等细分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重点加强小钢铁、小化肥、小造纸、小火电以及城市小锅炉、小热电、小化工等专项治理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职责,组织督促企业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施装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和相关稳定工作。要积极筹措安排资金,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安排、使用和管理。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示、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市(州),严格控制国家和省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当地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华中电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突出抓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逐步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安监局、武汉海关等有关部门负责)
(九)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8-2020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合理发展火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大力引进省外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到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落实《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综合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集聚国内外资源,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3%和15%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按照《湖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积极谋划重点节能项目,继续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500个重大节能示范项目,累计形成1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继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对氨氮、总磷排放不达标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增强脱氮除磷能力;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全省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99万吨,新建配套污水管网7891公里,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5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0%。严格控制含有毒害物质的化工、电镀等废水以及难以进一步生化处理的制浆造纸、印染等废水进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化垃圾渗滤液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82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形成氮氧化物减排能力142万吨。(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以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较多的电力、钢铁、磷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以循环经济项目为载体,着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谷城县“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武汉、黄石、襄阳、荆州、宜昌、十堰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进程。(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组织银企对接,推动开展能效贷款等信贷业务。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努力做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工作。(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环保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耗强度指标与能耗总量指标相结合的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探索建立能源总量和用电量交易机制。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省电力公司、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和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公告考核结果。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在鄂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发展热电联产,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纺织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造纸、印染、纺织、化工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实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0%。造纸行业重点推进完善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印染、纺织行业大力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无水印染、印染废水回收利用、印染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印染废水综合治理等工艺技术。化工行业加大氮肥、农药、染料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推动燃煤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新建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5%。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石油炼制企业全部开展催化裂化装置的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以及加热炉或焚烧炉烟气治理工程,改进尾气硫回收工艺,提高硫磺回收率,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焦化企业要完善焦炉煤气脱硫脱氢设施,确保硫化氢脱除效率达到95%。20蒸吨以上企业锅炉和城市集中供热锅炉全部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火电机组(武汉地区为2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确保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现役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熟料生产规模在4000吨/日以上的生产线必须实施脱硝,推动3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开展低氮燃烧改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国资委、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推动建筑节能减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武汉城市圈各市要积极实施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着力抓好对施工阶段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城市等薄弱地区执行标准的监管,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全面实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全面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进一步提高新型墙材和节能、利废建材生产及应用比例,组织实施新型墙材及节能建材产业化基地建设。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发展预拌砂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及时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九)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充分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优化配置运输资源,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积极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及高耗能渔船等运输工具。制定出台《湖北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全面实施机动车环境标志管理,实行机动车强制检测。落实高排放机动车辆淘汰和限行政策,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加大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0%,其中营运客车、营运货车分别下降6%和12%;营运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4%;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8%。(省交通运输厅、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湖北机场集团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快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工程。到2015年,力争全省户用沼气总数达到总农户数的35%,占适宜农户数的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灶25万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65%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推动无公害、有机农业发展。(省农业厅、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加强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计量统计和管理,制定实施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定额标准,鼓励应用高效空调、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技术产品。到2015年,商业企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10%以上。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20℃的标准。落实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湖北省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办法》,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驻鄂部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省公共机构人均能耗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军区后勤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鼓励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技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林畜牧废弃物,逐步形成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相互耦合的物质循环,构建纵向闭合、横向联系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广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荆门市、谷城县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武汉东西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宜昌开发区磷化工循环经济等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制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标活动。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全面加强清洁生产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清洁养殖,促进合理、科学使用农机、农药和肥料,鼓励施用有机肥,恢复绿肥生产。(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污、废弃木料综合利用。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废物高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开展废旧纺织品、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中重点扶持和培育利用量大、产值高、技术装备先进、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六)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实施谷城县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3-5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废弃电池、废纸、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七)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按照“统筹规划、稳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分类工作。重点抓好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以及污泥的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利用生活垃圾和填埋气体发电,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泥。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环保效益好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全省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省住建厅、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加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智能灌溉施肥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进电力、钢铁、纺织、石化等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及节水管理,推广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回收利用冷却水、城市污水综合回用等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建设节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省水利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继续发布全省重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绿色建筑、节能型建材、可再生能源利用、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落实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政策。落实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农村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电价等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省物价局、省经信委、华中电监局、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三)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省预算内投资和省财政节能减排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招投标办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四)落实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争取国家将磷矿石等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试点,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五)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和金融产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依法制定完善节能环保配套制度。严格执行现行有关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节能减排的地方立法工作,结合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做好我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制定相关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节能产品认证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省政府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七)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的前置条件,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能评、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八)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全省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和省建设资金。(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九)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节能减排预警机制,对完成或“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存在较大困难、进度严重滞后的市(州)、县(市、区)及重点企业,由省节能、环保主管部门下达预警通知,对问题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约谈市(州)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监察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监管。落实国家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有关规定,加强对能效标识、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的监督检查。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一)落实“领跑者”标准。落实国家“领跑者”能效标准,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二)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差别电量计划,确保煤耗低的大容量火电机组年发电利用小时计划高于煤耗高的小容量机组。大力推行绿色电力调度,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保证收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优先安排已安装脱硫脱硝设施并确保稳定运行的机组发电上网。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要落实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做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华中电监局、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三)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办法。在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共机构率先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四)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扩大交易范围,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交易指标,鼓励企业将通过污染深度治理而富余的排污权进入市场交易。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五)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华中电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根据国家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做好我省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七)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政府节能管理和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减排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认真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精心组织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和我省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加强舆论监督,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突出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军区后勤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十)政府机构带头节能减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减排,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强化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做节能减排的表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附件:1“十二五”各市(州)节能目标
2“十二五”各市(州)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十二五”各市(州)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十二五”各市(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5“十二五”各市(州)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
(内政发〔2007〕95号 2007年9月21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按时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节能减排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内蒙古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区工业化正处在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节能减排是强化政府责任的体现。近年来,我区实现经济长周期快增长,各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未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使“十一五”后四年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我区也是全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地区之一,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完成“十一五”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强化政府责任的体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的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投入、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节能减排与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相结合,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2.坚持自治区各有关部门与盟市相结合,以盟市为主,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3.坚持把节能减排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5.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节能减排的机制。
(三)节能减排目标
1.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6吨标准煤,较2005年降低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8%;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6.7%。其中,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COD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6.4万吨、4.1万吨、3.1万吨、0.6万吨。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32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盟市所在地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旗县所在地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初步建立起节能减排的标准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2.产业目标。到2010年,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05年降低10%;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05年降低30%;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0%。
3.盟市目标。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2.58%,二氧化硫排放9.4万吨,较2005年下降18.76%,COD排放总量2.3万吨,较2005年下降5.19%;
包头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8.00%,二氧化硫排放18.0万吨,较2005年下降6.30%,COD排放总量2.7万吨,较2005年下降8.15%;
呼伦贝尔市(含满洲里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3.88%,二氧化硫排放10.0万吨,较2005年上升1.11%,COD排放总量1.8万吨,较2005年下降0.80%;
兴安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0.48%,二氧化硫排放1.8万吨,较2005年上升19.21%,COD排放总量1.7万吨,较2005年下降53.84%;
通辽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18.70%,二氧化硫排放9.6万吨,较2005年上升11.50%,COD排放总量1.5万吨,较2005年下降17.91%;
赤峰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3.89%,二氧化硫排放18.0万吨,较2005年下降18.96%,COD排放总量1.6万吨,较2005年下降11.10%;
锡林郭勒盟(含二连浩特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4.32%,二氧化硫排放8.3万吨,较2005年上升27.69%,COD排放总量1.6万吨,较2005年下降9.34%;
乌兰察布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4.69%,二氧化硫排放9.3万吨,较2005年下降31.52%,COD排放总量1.6万吨,较2005年上升11.47%;
鄂尔多斯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7.13%,二氧化硫排放20.1万吨,较2
005年下降28.60%,COD排放总量2.5万吨,较2005年上升8.53%;
巴彦淖尔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3.90%,二氧化硫排放8.0万吨,较2005年下降15.43%,COD排放总量4.0万吨,较2005年下降50.14%;
乌海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8.23%,二氧化硫排放8.6万吨,较2005年下降28.63%,COD排放总量0.8万吨,较2005年下降23.16%;
阿拉善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24.78%,二氧化硫排放3.9万吨,较2005年上升38.79%,COD排放总量0.6万吨,较2005年下降10.20%。
三、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一)调整工业结构
1.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本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将任务逐级分解到盟市、旗县,落实到具体企业,分别签订《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书》,确保按期完成“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节能1300万吨标准煤,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0万吨。
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68台,装机容量137.5万千瓦,力争关停76台,装机容量227.8万千瓦。其中,2007年确保关停27台,70万千瓦。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高炉容积在300立方米以下的钢铁企业78户,落后产能459万吨。其中,2007年年底前重点淘汰200立方米以下高炉,落后产能287万吨。
煤炭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煤矿126处,落后产能2000万吨。其中,2007年确保淘汰40处,落后生产能力600万吨。
水泥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500万吨。其中,2009年至2010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00万吨,2008年年底前,淘汰200万吨,2007年淘汰110万吨。
焦炭行业。确保2007年关闭淘汰环保不达标84户兰炭企业、390万吨产能。2009年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以下(不包括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的23户焦化企业、420万吨落后产能。
铁合金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60万吨。
电石行业。“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
铜铅锌冶炼业。“十一五”期间,属淘汰铜铅锌冶炼企业全部予以关停。其中2007年,淘汰铜冶炼企业2户,产能4万吨;铅冶炼企业1户,产能1万吨;锌冶炼企业1户,产能1万吨。(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电力)、自治区经委(负责其他行业)组织落实)
2.实行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盟市分配配额指标,对于产品单耗过高和严重浪费能源的企业,不予分配限量配额。控制计划将逐年减少,并逐步缩小生产区域,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要率先退出。对电石、铁合金行业实行限量配额生产制度,对煤炭行业实行调控生产,优化电力调度,限制小火电机组发电上网。2007年铁合金、电石、煤炭产量分别控制在300万吨、500万吨、3.6亿吨。(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局按职能分工负责组织落实)
3.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审批和建设。停止审批和建设单一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钢铁、焦炭、造纸、玻璃、玉米燃料酒精和没有深加工内容的褐煤等高耗能项目。抓紧建立
新开工项目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认真清理在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局按职能分工负责组织落实)
4.抓好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调整招商引资方向,今后不再鼓励单一生产的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酒精等项目引资,重点引进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项目。抓好优势特色产业的延伸加工和配套积聚,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积极推动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一业带百企”、“一园带百户”工程,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壮大具有我区特色和优势的稀土、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培植和引进一批电子元器件等项目,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到2010年,主要优势产业延伸加工比重达到50%,非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比重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由自治区经委协调组织落实)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自治区2004年至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细化分解任务。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传统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高新技术优化升级带动转变。逐步形成资源集约化、产业集群化、人才聚集型、布局集中式发展格局。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40%。(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协调组织落实)
(三)加快调整用能结构
1.改善能源供应结构。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鼓励原煤入洗,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利用率。完善区内民用天然气管网,提高使用比例。在社区、牧区推广应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互补系统。提高集中供热覆盖率,淘汰燃煤供热小锅炉。
2.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5个百万千瓦装机总量的风力发电基地。加快生物质能利用、牧区离网风力发电和风光互补发电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安排小型风光互补设备2万台。加强资源调查评价,2007年制定出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3.稳步发展替代能源。推进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煤基醇醚煤制油大型台套示范工程和技术储备,推广使用醇醚等新型燃料。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新型燃料的推广使用率达到20%以上,各中心城市公交车、客运出租车使用新型燃料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以上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农牧业厅协调组织落实)
四、抓好重点领域,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一)工业领域
1.抓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的同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依法实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尽快制定出台《全区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目录》、《全
区主要耗能产品超限额能耗加价管理办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深加工,切实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到2010年,电石、铁合金、焦炭、有色金属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平均水平;电力、钢铁行业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基醇醚、煤制油、煤制烯烃产品单位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煤田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采区回采率达到75%以上,工作面回采率达到90%以上,洗选比率达到6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散装水泥使用率提高到40%,利用粉煤灰达到1000万吨。(由自治区经委组织落实)
2.抓好重点企业节能。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有色金属、煤炭等重点耗能企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按照已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要求,重点抓好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我区35户企业和自治区确定的50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各盟市也要确定本地区耗能重点企业名单。对重点耗能企业加强监督,实行分级管理和挂牌督办。自治区、盟市分别对35户国家重点能耗企业和50户自治区重点耗能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旗县对盟市确定的重点能耗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各级节能监察中心派专人督办,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月报告和定期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第一次进行警告,第二次依法进行能耗加价处理,并强制实行能源审计。指导企业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基础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启动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找出差距,落实措施,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到2010年,实现节能500万吨标准煤。(由自治区经委组织落实)
3.抓好重点企业减排。确定全区重点减排企业名单,落实责任,制定目标和强化减排措施,重点减排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各盟市、旗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减排重点企业,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管理。(由自治区环保局牵头协调组织落实)
(二)建筑领域
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设计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性能,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加强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参建各方建筑节能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凡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不得开工、验收备案和销售。加强建筑维护结构保温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行为。
稳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新建建筑必须配套建设供热采暖分户计量系统,并安装温控装置,实行按热计量收费;既有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温度可调节、分栋或分户计量的要求。到2010年,全区建筑节能达到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由自治区建设厅协调组织落实)
(三)交通运输领域
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车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城市率先执行国家三阶段和四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营运车辆的审验力度,强化在用车检查维护制度,强制淘汰不符合标准、污染严重的机动车。
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改善道路条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公路运
营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降低空驶率,形成便捷、高效、节能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要干道开辟公共汽车快速专用通道,客运枢纽站点建设完备的换乘与停车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加快燃气、乙醇汽油、醇醚等新型燃料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全区各中心城市公交车、客运出租车使用新型燃料的比例达到50%以上。(由自治区交通厅、建设厅、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四)农牧业领域
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农牧业机械动力设备,引进农牧业新机具、新技术,对大中型水利排灌设备实施节能节水改造。提高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户用沼气。到2010年,农村牧区户用沼气达到50万户,节能65万吨标准煤。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启动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目标的“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加大农家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先进施药机械,建立精准施药示范区。(由自治区农牧业厅协调组织落实)
(五)商业及民用领域
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严格执行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推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互补系统在商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中的应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宾馆、商厦、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居民家庭中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系统,提高绿色照明产品在终端的安装使用,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不断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到2010年,全区商业和民用能耗降低20%。(由自治区商务厅协调组织落实)
(六)政府机构节能
推动政府节能采购,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财库〔2004〕185号)和《关于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财库〔2006〕57号)要求,不断完善采购机制,提高节能产品采购的透明度和效能。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重点实施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行节约型公务行为,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打造节约型机关。到2010年,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平均电耗下降15%。(由全区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协调组织落实)
五、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一)实施好节能“三百工程”
“十一五”期间,以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为重点,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00个、节能示范点100个、节能技术100项。重点抓好高炉余压发电、干熄焦、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烧结余热发电、电机节能、热电联产等节能工程。制定分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已实施的65项节能工程竣工并投产运行,2007年确保形成2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细化分解任务,落实主体,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实施节能“三百工程”,到2010年,形成9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由自治区经委组织落实)
(二)实施好二氧化硫减排工程
1.抓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在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的基础上,确保已安装脱硫设施的37台(装机容量1152.5万千瓦)发电机组的脱硫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对未安装脱硫设备的现役40台(装机10万千瓦以上)机组,在2008年以前完成脱硫改造任务。新建的燃煤火电机组,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在脱硫系统未建成的情况下,严禁试生产。对未获得排污指标的机组,严禁点火生产。2007年年底前,火电机组必须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否则减排量只按30%计算。(由自治区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2.减少非电燃煤用量。各地区要列出非电企业名单,制定脱硫计划,确保减排任务的完成,特别是西部地区要加大非电工业的脱硫力度。冶炼、有色金属、烧结、焦化、以煤为原料生产的玻璃、化工产品等设施,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设施,进行硫回收。提高集中供热能力和覆盖面,替代取暖锅炉。对生活锅炉推广使用循环硫化床工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燃用煤量。加强相关统计工作,实行定期报表制度。(由自治区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三)实施好水污染治理工程
1.确保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建立全区城镇、企业污水处理运行情况和收费情况月报制度,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量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及水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废水治理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排水许可制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达标排放。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不到60%和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不运行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地区的项目环评,不再安排环保治理支持资金。确保现有2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达到54万吨以上。(由自治区建设厅、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2.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十一五”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建立企业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同步运行机制,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2007年所有地级市所在地和县级市以及具备条件的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要启动污水处理建设工程,2008年所有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要启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到2010年,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8个,可削减化学需氧量6.9万吨。其中2007年建设污水处理厂11个。2008年年底前,各工业园区必须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否则停止审批入园项目。(由自治区建设厅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组织落实)
3.加强水污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废水治理。严禁采用渗井、渗坑处理工业生产废水,强化企业污水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对化工、造纸、制药、发酵、印染、纺织、酿造、食品加工等企业,要依法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利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生产废水的直接排放。排放污水的所有企业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按期投产运行。分批公布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施的企业名单,并按期建成使用。(由自治区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4.加快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建设。认真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建设好辽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生
活污水造成的水污染。实现重点流域的国控断面与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加强流域水质的自动监测,保护好流域内集中饮用水源地的引水安全。(由自治区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四)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社会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回收网络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工程,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行的监管和督促检查,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医疗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到2010年,旗县级以上城市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由自治区建设厅协调组织落实)
(五)加快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1.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将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列为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引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领域和范围,解决节能减排的技术制约问题。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由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经委协调组织落实)
2.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自治区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由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经委协调组织落实)
3.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自治区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由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六、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城市和农村牧区培育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抓好包钢等4个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8个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企业)试点单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好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使我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企业和园区达到10个,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达到30个。加快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财税、价格和绿色采购政策。(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城市、农村牧区)、自治区经委(负责工业)牵头协调落实)
(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对已确定的65户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使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重点行业逐步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推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突出抓好具有代表性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推广应用60项清洁生产技术。(由自治区经委、环保局协调组织落实)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及废石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提高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的废弃物利用水平,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及边角余料或残次产品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重点加强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提取氧化铝、氧化铁,以及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硫的回收利用。(由自治区经委协调组织落实)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节约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对全社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行业用水结构趋于合理。到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320立方米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含公共用水)不超过200升/人,各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45%以上。(由自治区水利厅协调组织落实)
七、完善政策措施,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一)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将全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GDP能耗降低目标、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到各盟市,各盟市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旗县(市、区)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区与重点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狠抓落实。从2007年起,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国有重点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环保局、统计局,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核)
(二)完善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公报制度
各级统计、环保等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环保统计工作,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准确反映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情况。加强对GDP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数据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建立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报表制度。总量减排指标经国家核准后,每年向社会公告GDP能耗、GDP电耗、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各盟市也要建立本地区GDP能耗、污染物排放公报制度。各部门要把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经委、环保局组织落实)
(三)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制度
对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定期调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进展情况。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要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对恶意耗能排污的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建立节能减排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
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责任人的责任。
加强全区节能减排日常监察工作,在通辽市、包头市、乌海市设立3个节能技术监测中心,建立起分区域的节能监控网络,在通辽市、乌海市设立自治区环境监管派出机构,完善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监督工作。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执法,搞好污染源普查工作。(由自治区经委、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协调组织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
尽快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研究拟定《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执法主体,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激励,加大惩戒力度。研究制定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单位能耗定额以及配套的管理措施。组织研究制订《内蒙古自治区能源消耗定额目录》,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和节能技术准入提供依据。(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建设厅按职能分工负责组织落实)
(五)建立新建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评审制度
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总量控制和环保标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每年对年综合能源消耗量在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内外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节能评估和专题论证,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按照国家要求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项目准入条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审核的前置条件。(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局按职能分工负责组织落实)
(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利用主流传媒,采取开辟专栏、开通热线、设立网站等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树立典型,曝光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环保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青年干部职工的节能教育。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约,引领全社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协调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等部门组织落实)
(七)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加大实施差别电价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全面实行差别电价。对各地区不报和漏报的企业,按淘汰类企业对待,不再受理铁合金、电石企业的公告申请。对列入允许和鼓励类但环保设施未经验收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如在期限内未通过环评验收,按限制类企业对待。认真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实现水资源费按标准足额征收。改革水价计价方式,加快实施阶梯式水价,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
累进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规范用水权转让价格,推广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
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从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3年提高至每公斤1.26元,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原则上不低于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协调组织落实)
(八)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
认真执行国家对生产和使用《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节能降耗管理、节能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示范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自治区通过转移支付,对因淘汰落后产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地区,给予适当补贴。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机制。(由自治区财政厅协调组织落实)
(九)加强节能环保金融服务
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符合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产品和达到节能减排标准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将此类项目的信贷取向列入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范围。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担保。鼓励企业运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直接融资以及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等,加速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信贷审核。对应当关停取缔、停止建设的项目要严把信贷关,不得向该类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要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金融部门将企业环境保护诚信资格审验结果,作为确定企业信贷额度的重要依据,不得向发生环境违法案件的企业发放贷款。(由自治区金融办协调自治区银监局组织落实)
(十)各牵头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落实,并定期向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反馈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附件:全区“十一五”时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一览表(略)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21日 实施日期:2007年09月21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吉政发〔2007〕3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全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好实施。省直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制定全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5吨标准煤下降到1.16吨标准煤,降低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5%;万元建筑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4.5%;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5%,其中政府机构用能总量减少15%;生活用能总量减少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5年的38.23万吨减少到36.43万吨,削减4.7%,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40.68万吨减少到36.49万吨,削减10.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并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其中长春市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5%。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三)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强项目审批源头管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在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企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组织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财政厅等部门配合)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减排二氧化硫1.8万吨;加大造纸、粮食深加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十一五”期间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COD)4.19万吨。各地要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省安排投资以及上报国家申请资金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省经委、环保局负责)
(五)认真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负责)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稳步发展替代能源,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等清洁高效利用。到“十一五”末,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03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30万-50万千瓦,利用秸杆等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30万千瓦。(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七)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长春光电子、生物两个国家产业基地的引领作用,把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的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信息产业厅、科技厅配合)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八)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今年形成8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重点实施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30个。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实施节能采购。省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工程实施进度。积极争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复。“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2.5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4.4%;辽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4.1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9%。“十一五”期间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30座,日总处理能力123.5万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建设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33座,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9座。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水利厅负责)
(十)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列入减排计划的老机组必须按期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新(改、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2010年底前全省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142.7万千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300吨。实施重点燃煤电厂脱硫项目9个,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3.6万吨。(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十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各地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争取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各级政府对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政府负责)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落实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抓好5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项目),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循环经济试点市,2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和1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领域建设。推动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配合)
(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力争农田灌溉定额由458立方米/亩降到428立方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13万亩,节灌率达到54%,农业实现节水8.18亿立方米。通过加大雨洪资源和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高耗水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实现全省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161立方米/万元降到10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工业实现节水5.97亿立方米。通过研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加强节水能力设施建设,建设居民社区节水示范工程。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使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25%以下,节水器具的安装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实现节水0.39亿立方米。(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水利厅、煤炭局负责)
(十四)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深入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长春市巩固“禁实”成果,吉林市2007年底前实现“禁实”,其他市(州)和延吉市、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分别于2008年底前实现“禁实”,其他县级市在2010年底前实现“禁实”。认真执行限制袋装水泥、鼓励和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落实国家“限期禁止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要在2007年10月31日前实现“禁现”内容。积极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做好作物秸秆、畜禽屠宰废弃物、木材“三剩物”和酿酒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省属煤矿要在2008年前取消木支护。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加快实施煤矿瓦斯利用工程,2010年要形成瓦斯发电能力1.6万千瓦。煤炭瓦斯抽放利用率达到5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煤炭局负责)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利用综合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有条件的城市可考虑焚烧发电和供热,鼓励用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省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六)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采取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存量挖潜等有效措施,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用地。(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十七)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及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依法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对55户企业实施强制性审核。(省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十八)继续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能;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全民节能减排的自觉性。(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九)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的科研开发。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二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农委、科技厅负责)
(二十一)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体系,逐步将由行政力量推动企业被动开展节能工作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市场调节的节能新机制。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省经委、省发展改革委、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二十二)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省环保局、建设厅负责)
(二十三)加强节能环保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合作,与有关组织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六、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各级政府对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省、市(州)、县(市)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负责)
(二十五)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抓紧出台《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省人事厅、国资委负责)
(二十六)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省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加快制定《吉林省工业企业能耗指标监测和审核办法》,科学评价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果。利用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网络平台,按季度在全省31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能源消费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26户年综合能耗在18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直报制度,实时监测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并随时进行网上有关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的快速调查。建立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调查监测制度。2008年年底前,粮食深加工、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火电、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自动监测装置。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国家和省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三级立体监测体系,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并切实建立污染物总量排放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省统计局、环保局负责)
(二十七)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各地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新建项目不得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排放总量的项目。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二十八)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十一五”期间,全省列入“千家企业”名单的23户企业实现节能260.87万吨标准煤。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强化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加强对国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将国控重点企业的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省经委牵头,省质监局、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九)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抓紧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规范有序用电,开展能效电厂试点,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负责)
(三十)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今年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实行采暖费“暗补”变“明补”改革。(省建设厅负责)
(三十一)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省交通厅、建设厅、公安厅负责)
(三十二)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家用电器、电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凡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能源标识制度,销售企业禁止销售《目录》中没有的产品。加强对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推动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扩展认证范围。(省质监局、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工商局负责)
(三十三)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各级节能监察中心。建立健全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污染减排监管体制。积极研究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条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省经委、环保局、统计局负责,有关行业协会配合)
七、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三十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电网调度管理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完成节能监察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约用电管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的制定及修订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商务厅、建设厅负责)
(三十五)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和主要耗能产品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订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省质监局负责)
(三十六)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账,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2007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省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局负责)
(三十七)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对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城市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没有达到最低补偿处理费用标准0.8元/立方米的城市,要在2007年6月底前调整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松原、公主岭、白城等城市要重点提高自备水源用户的污水处理费收缴力度,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项目环评,财政部门要依据环保部门检验达标的处理量拨付污水处理费。2008年年底前,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处理费制度,已建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厂,必须严格按规范运营。(省建设厅、环保局、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三十八)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严厉打击报废机动车等违法交易活动。依法监督检查能耗数据如实统计情况。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商务厅、公安厅、监察厅负责)
八、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九)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降低小火电价格,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制定支持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3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补偿处理费用0.8元水平。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水利厅负责)
(四十)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建设厅、农委负责)
(四十一)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省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厅负责)
(四十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分行负责)
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四十三)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水利厅、科技厅、教育厅负责)
(四十四)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省政府每年列出专项资金对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推广和节能减排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减排奖励资金计入工资总额。(省政府的奖励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人事厅、财政厅负责)
十、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四十五)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省质监局、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四十六)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各级政府机构分期分批完成政府办公楼空调系统低成本改造;开展办公区和住宅区供热节能技术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全面开展食堂燃气灶具改造;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在省直机关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推动公务用车改革。(省财政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四十七)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省财政厅负责)
第五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黑政发[2007]70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九月五日
黑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确保实现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由2005年的1.46吨标准煤下降到1.17吨标准煤,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34吨标准煤下降到1.76吨标准煤,降低2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由50.8万吨减少到49.8万吨,降低2%;化学需氧量(COD)由50.4万吨减少到45.2万吨,降低10.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其中哈尔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项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结构
(三)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设备,划分淘汰关停、限期整改和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三类,进行清理整顿,加快淘汰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4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2.1万吨,减排COD3万吨目标。其中:电力行业关停淘汰54台总规模207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节能2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1.7万吨;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57万吨,节能4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1200吨。2007年,通过关停14台总容量40.7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淘汰55万吨水泥落后产能、关闭200处小煤矿、淘汰10万吨焦炭落后产能,实现节能1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3800吨。2010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000处左右,除七台河保留部分极薄煤层开采矿井外,其他地区年产3万吨以下矿井全部关闭;淘汰焦炭落后产能90万吨,节能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2300吨;淘汰铁合金落后产能1.5万吨,节能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100吨;淘汰造纸落后产能11万吨,减排COD6000吨。对到期不淘汰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关停,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电力供应企业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方,实行项目“区域限批”,严格控制国家和省投资项目。定期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省经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四)从源头上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建立新开工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根据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适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电价标准,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省发改委、经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厅分别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五)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制定全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风能、生物质能、水电、沼气以及太阳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加强全省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稳步发展替代能源,逐步推广使用高掺比燃料乙醇,在肇东、肇源等地启动玉米和甜高粱秸秆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双鸭山和依兰煤炭直接或间接液化项目、鹤岗和双鸭山煤基醇醚项目以及鸡西和依兰煤制烯烃替代石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等清洁高效利用(省发改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通过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腾出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发改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机构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力争形成1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重点在钢铁、电力、石化、纺织、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30个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形成2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加快申请核准以采暖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新建和改造项目,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示范工程,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等地启动5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00万支,省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省发改委、经委、建设厅、省直机关局分别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八)加快水污染防治和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建设。以实施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和恢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3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15万吨,减排COD12.3万吨。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十一五”期间,减排COD4.6万吨以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电力集团在我省的所属电厂和大庆石油管理局所属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企业加快建设脱硫工程,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其他电力企业也要明确二氧化硫减排责任,落实减排任务。探索适合我省的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机制。大力发展城镇集中供热和清洁燃料工程,加大非电力行业燃煤锅炉(窑炉)和其他生产环节二氧化硫减排项目的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减排二氧化硫4万吨,非电力行业减排二氧化硫4.2万吨(省环保局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九)拓宽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所需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各地要按照国家要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以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经营。积极争取和吸引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和社会资金(省财政厅、物价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负责)。
三、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
(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快建设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积极争取七台河市和望奎县望奎镇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大庆、伊春等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大庆市红岗区铁人生态工业园、哈尔滨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鸭山市褐煤煤电化及冶金工业园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各地区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大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循环经济领域集聚(省发改委、经委、环保局、财政厅负责)。
(十一)推进清洁生产。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管理。以高污染企业为重点,对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全面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定企业清洁生产鼓励政策,抓好省级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试点范围,在电力、化工、水泥、造纸、焦化、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培训,规范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提高清洁生产审核质量(省经委、环保局、农委负责)。
(十二)节约利用水资源。完善取水计量设施,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初步建立水权制度。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禁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抓好农田节水灌溉。坚持节水与防污相结合,对排污大户实行更加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大庆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和哈尔滨、鹤岗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开发利用项目(省水利厅牵头,省建设厅、环保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十三)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省“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要求,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村秸秆壳皮综合利用、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试点建设,建立社区分类回收、市场集散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立废塑料、废橡胶、废轮胎、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回收处理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处理产业化基地。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产业化,推进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省发改委、经委、商务厅、供销社、建设厅负责)。
(十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重点建设哈尔滨市垃圾焚烧发电、齐齐哈尔市生物有机肥及固体燃料、牡丹江市郭家沟垃圾处理场沼气发电、伊春市有机复合肥和大庆市有机肥等工程项目(省建设厅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四、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十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开展节能减排科技专项研究,通过组织设计、整合科技资源、招标投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选定一批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十一五”期间,着力实施3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抓紧启动和实施重点工业污染源自动(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湿地水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修复、高效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省科技厅负责)。
(十六)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10项节能减排产业化示范项目。落实国家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编制我省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引导和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推广采用潜力大、应用面广、效果显著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大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的新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科技厅负责)。
(十七)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和制定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和规范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在全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工作,普及节能减排科学知识(省科技厅、经委负责)。
(十八)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开展环境保护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和区域性、流域性等重大环境问题研究,推进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制定鼓励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提高技术含量,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加强环境保护咨询与服务,推进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市场化。重点研究制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省环保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