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企业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当前企业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企业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石和载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贯彻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充分了解企业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申请工作方面的真实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追本溯源,查找良方,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我所最近一年来,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开展调研相关的调研工作。调研期间,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162份,回收率73%,为整个调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调研人员举办了19场培训专题的会议,2场研讨会性质的会议,参会的企业累计达到300多家;与200多家企业、个人进行了不同渠道的联系和沟通,深入近百家企业调查了解企业专利工作状况,并对企业如何制定专利申请策略、合理运用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建议和指导,而针对现状我们提出了初步建议。
二、企业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何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如何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一直以来,不仅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调研活动中,发现各地专利申请及 1 其他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总体概括为“政府很着急,企业很消极”。
(一)“政府很着急”的主要原因
1、指标任务压力大,缺乏新的增长点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增加拥有量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5年近期目标。保持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也是各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目标之一。专利申请数量成为对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这些考核要求给基层专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由于企业受所处行业及各镇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制约,许多镇区的企业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加工贸易20年来一直是广东省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的主要支柱,近年来,已成为一种整个中国非常普遍的贸易方式。这些行业的高科技含量整体不高,正是由于这种行业经济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高度与广度都不是太强,因而如何完成每年的专利数量增长指标就成为各镇区专利管理部门十分头疼的问题。例如广东省某镇,近年来已转化为以服务行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仅有的几家大制造业企业有些也因为土地发展的局限准备搬迁,使得该区专利主管部门对于辖区内专利申请量增长的压力倍感焦急。
2008年初以来,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所签订单数较往年有所减少,业务增长开始放缓。此外,国际金融风暴、国内物价上涨和企业银行信贷困难等因素或多或少地对企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产品国内销售、对外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地萎缩。上述诸 多因素致使2008年以来各镇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受到限制,失去了许多专利申请量新的增长点。
2、基层专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身兼多职
在调研走访期间了解到,各镇区专利管理人员中很少有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也很少有人经历过系统的专利知识培训。对于企业在专利方面的相关问题,大部分镇区专利管理人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督促、统计申报材料等事务性工作,而不能给予直接的指导或答复,更不能深入透彻地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专利问题并予以迅速传达和反映。
广东省镇区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企业数量多,区镇专利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是,各镇区专利管理部门的上级对口部门均有多个,“上头多条线,底下一根针”,一名专利管理人员需要同时应对多个上级部门,要同时兼顾专利、经贸、统计、档案等多项工作。工作内容的繁杂和多头绪,使得专利管理人员难以集中精力、持续稳定地抓企业专利申请工作,而且专利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也较为频繁,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利申请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镇区专利管理人员的配置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极其不适应,特别是在目前创新性国家建设形势下,镇区配备专门的专利工作人员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3、专利申请: 政府“ 分内事”?企业“分外事”?
在调研中发现,专利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分内事”,而对于部分企业,却相反成了 “分外事”。一方面,企业缺乏专利申请的意识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专利申请数量成为政 府考核的一个指标。面对这一矛盾,各镇区政府工作人员就自然而然地把专利申请当作自身的任务来完成。大多数经济较发达镇区通过加大资助的方式来推动本辖区专利申请工作;有的镇区召集企业进行座谈时,要求企业协助政府完成当年年的专利申请增加任务;有的镇区工作人员还得利用私人关系,希望企业“帮忙申请”;有的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区,由于往年专利申请量比较大,次年年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对专利申请显得缺乏积极性。
尽管专利量反映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某种意义上,“专利之争等于国家经济安全之争”。但是专利权毕竟是一种私权,其权利主体仍然是申请人。目前,如果专利申请一直成为政府分内工作,企业分外工作的话,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如果企业没有专利申请的主动意识,将来很难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性;其次,如果现在企业不把专利投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成本考虑,一旦失去政府资助,企业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专利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提升。
4、各镇区在企业专利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
基层政府在推动企业专利申请的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利用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专利申请的辅导帮助作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其技术项目初步成型,出现专利申请的需求时,此时如果可以让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及时介入,利用其专业优势协助企业挖掘与归纳新技术的创造发明点、改进点,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督促企业加快部署专利申请,尽早提交专利申请文件。政府还应注重增 4 加和培养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认知度和信任感,重点扶持那些水平高、服务好的中介机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介绍、牵线阶段。
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的服务也不能只是简单依赖,而是应通过一定方式、采取相应的标准监督、评价和考核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准与服务水平。
(二)“企业很消极”的主要表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专利申请的主体,进行专利申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应是企业主动为之的利好行为。但是通过对企业深度调研,发现企业决策层对专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专利申请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些陈旧观念,专利工作对政府依赖性过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专利无用”使企业缺乏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一些企业认为专利对于促进企业效益没有直接作用,而且费时费力费钱,纯属得不偿失之举;一些企业认为专利审查周期过长,而企业主导产品更新快,专利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还有些企业对目前的专利侵权救济环境感到不满,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乏信心,认为专利侵权官司历时太长,维权成本太高,现有的执法力度不足以保护他们的权益。例如部分灯饰企业,以前也曾积极申请过外观设计专利,也用专利法进行过维权,但灯饰产品周期更新快,维权成本又高,加之其运用专利保护的方法也有不当之处,维权效果不佳,他们对专利申请逐渐心灰意冷,不再积极申请了。
“专利无用”导致许多企业认为专利证书对企业来说是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赔钱行为,因而也就根本没有了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即使申请,也仅仅是为了满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性指标要求。
2、认识不足使企业选择“封闭发展”
一些企业本来就认为自身研发出来的技术容易被同行仿冒与抄袭,如果一旦申请专利,其新技术更易公之于众或泄密,那样对于企业反而更加不利,因而选择了“避开同行、闷头造车”的封闭发展形式。某市较大的一家灯饰企业为了防止周边同行抄袭和模仿,将企业搬出了灯饰产业集中地的地区,并且拒绝将其新产品拿到国际灯饰博览会上参展。
还有的企业在没有规范的技术保密制度和措施情况下,对其创新技术不加选择地采取了商业保密的形式。
对于这些企业,首先他们对专利的性质还不够了解,缺乏运用专利来限制竞争对手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夸大和过于迷信商业秘密的保护作用,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和规划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而只是一味地追求保密方式,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忽视了专利与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互补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容易通过“反向工程”获取的创新技术极容易“付之东流”,缺乏有效保密措施的技术也可能被泄露后造成巨大损失。
3、企业过度依赖政府
有些企业认为企业主要的精力应放在生产销售产品上,专利申请及保护应是政府提供用来招商引资的软环境,甚至有个别的港资企业 老板讲过,“政府引我进来,应当主动帮我扫清侵权,不需我再费心想这些事情”。
还有的企业过多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认为政府最好“包办一条龙”,从帮企业找技术发明点,到人力支援和财力资助,都依赖政府,完全没有注重内部挖潜改造,忽视了做好建立企业内部专利申请规划部门和培养企业专门技术人员等具有制度性和长远性的基础工作。
4、缺乏保护意识和申请策略
在调研活动中发现,由于多数企业缺乏保护意识,申请专利行为滞后,对其后的专利保护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一是申请时间的滞后,很多企业没有在研发阶段就考虑申请,而是在产品出来才进行,因此导致保护迟延;二是思维的偏差,没有先对产品进行市场评估,就把产品投入市场先期试探效益,再根据市场效益,决定是否申请专利,此种做法,实际上已经把技术对外公开;三是申请策略简单,申请人与专利代理人或者知识产权律师缺乏沟通,基本上没有考虑申请策略。
5、大户不热心,小户不明白
一些大型企业曾经是专利申请的大户企业,其申请的专利多集中在外观设计方面。但随着产品更新的加快,很多企业逐渐放弃了前几年申请的专利。这种前期大量申请、后期大批放弃的结果使得他们对于政府推动的专利申请工作并不是很热心,甚至对政府优惠政策“不领情”。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其专利工作本来就基础薄弱,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和人才,负责对外沟通的人员只是纯粹的技术人员或行政人员,基本上没有专利的知识。多数企业不知道从何种角度来做企业专利申请,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所以对于如何挖掘企业内部技术,甚至如何归纳技术交底材料都需要中介机构专业人员亲自示范才能完成。
6、企业专业知识缺乏,无力甄别中介机构
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专利基础知识、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诉讼方面的专业知识贫乏。很多企业有愿望提升自己的知识产权实力,但没有能力在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各个方面选择、监督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保证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不少企业以前甚至委托过不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或中介代理人员,导致最后获得的专利不是没有反映技术应有的发明点,就是基本上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甚至还有代缴年费不当而导致专利权丧失的情况发生。
7、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混乱,发明人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无论从教学科研单位,还是公司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都显得十分混乱,仅从发明权属规定这一方面,就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学校对知识产权成果权属没有规定,当学校老师和在校学生提出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时,无法甄别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第二、企业缺乏明确权属规定,由于发明人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员工连发明人的署名权都无法行使;第三、企业申请专利,绝大多数是从申请费的角度来考虑成果的归属,而没有根据事实本身来综合权衡各方面 的利弊;第四、企业老板虽然没有参与开发设计,但是登记的发明人和申请人却均是老板本人,企业员工尽管心里不服,但是也无可奈何;第五、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职务发明没有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予以奖励。
8、专利维权不力,进一步挫伤申请积极性
在各种座谈会上和到企业走访的过程中,各镇区科技办和企业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专利申请后权利得不到切实地保护,企业维权胜诉不多。从反映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维权途径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只运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维权,很少结合律师警告信、海关备案、行政投诉、刑事控告等多种法律途径,制定维权方案;第二、打击对象过于直接,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发生后,选择生产、销售、使用哪个环节的侵权人是取得最佳维权效果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企业维权普遍没有考虑侵权人的选择问题;第三、知识产权的法律措施运用不力,知识产权诉讼与其他普通民事诉讼相比较,在取证、制止侵权行为、赔偿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充分借助证据保全、诉前禁令、财产保全等法律措施,提高整个诉讼的效果。企业维权没有取得成功与代理律师制定的诉讼策略也有很大关系;第四、有的城市辖区内缺少有影响的典型案件,未能有效激发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热情。
9、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公共和专业服务效率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发达,但乡镇公共交通设施很不健全,交通的不便,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数企业不具有自行 发现专利、自行准备技术交底书的能力,技术人员与专利代理人的面谈、直接接触发明产品对于知识产权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公共交通不能直达企业比较密集的工业区,对于企业和专利代理人来说极不方便,企业工程师不愿意到市区找专利代理人员交流,专利代理人深入企业成本又太高。于是,企业只好有两种选择:一是就近找设置在镇区的中介机构办事处,而办事处人员由于数量、技术领域和水平的限制,往往影响申请质量;二是到广州、上海、北京选择水平较高的专利代理人,但由于距离较远,只能电邮和电话交流,也无法进行面谈。
10、在国际市场上,多数企业的行为堪称“无知无畏”
不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很大,也有相当企业的产品全部外销或以外销为主,但其专利申请工作并没有跟上这种发展步伐。很多出口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缺少“市场开拓,专利先行”的意识,国际专利申请的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专利保护对于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在调研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既不调查产品是否侵犯了目标国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也不考虑在目标国提前申请知识产权对产品加以保护,就毫不设防地进入国际贸易前端,直接站在国际知识产权的战争前沿却全然不知,真可谓“无知者无畏”。如果一旦遭遇他人运用知识产权发起进攻,相关企业必将措手不及。同时,面对出口产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申请的情形,我们也只好送上“免费午餐”。
三、改进企业专利申请及相关知识产权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企业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
近年来,为加深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自觉意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一些地区知识产权局为提高中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在当前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为帮助企业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御寒”,组织开展了各种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班、讲座和座谈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我们最新统计的数据中也可以表明,凡是举办过专利知识讲座和座谈活动的镇区,当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过那些没有进行过专利知识讲座和座谈活动的镇区。可见,深入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知识产权知识,依然是切实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主要举措。
为有效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宣传工作,建议政府可以成立地方知识产权讲师团,制定培训计划,针对各镇区专利主管部门、专利中介机构、高校、企业和个人等不同层面,选派适合的培训讲师,开展更大规模、更深入的宣传培训,从而全面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加强镇区政府对知识产权的进一步重视,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升本地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二)培育和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优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推动一个地区的企业专利申请和其他知识产权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有些经济发达的中小城 市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服务业务单
一、高端专业人才匮乏、整体实力偏弱的情况,应大力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较大规模的专利中介机构,刺激盘活本地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优质专业的服务要求中介机构能够在与企业保持信息便利和畅通的基础上,就近贴身地为企业提供不局限于专利申请、而且还包括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在内的全面服务。政府应通过出台措施扶持和培育所引进的中介机构,引导本地中介机构向优质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逐步提升整个地方中介服务行业的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专利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规范中介机构服务,提升中介机构信用。可在适当时机成立区域性的专利代理人协会或类似组织,并可借鉴律师协会的一些管理规范,比如规定每年必须取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学分方可继续执业等等,来提高专利中介机构和代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
(三)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专利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调研发现,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政府公共服务和中介专业服务,是推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众多企业来说,需要降低专利研发、申请和维权成本,需要了解政府专利政策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专利信息、最新动态,需要借助专利中介机构来提供随需应变、高端专业的贴身服务;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需要专利政策、措施能有效和迅速地得 以落实和执行,需要实行专利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需要加强对专利中介机构执业资质的管理、监督和规范;对于专利中介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加强与企业互动、了解企业需求,需要拓宽专利服务领域,打造自身专利服务品牌。因此,构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满足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需求的企业“一站式”专利工作服务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和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中介机构、软件公司等社会资源的力量,开展网上专利办公和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专利申请和其他专利服务。
(四)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联盟不但能增强单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强化价值链,发挥成员的集体力量,提升行业门槛,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改变整个产业竞争态势。例如,行业经济已经迅速成长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具备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联盟就是将行业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联合起来,弥补单个企业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一定的专利组合或搭配,实现利益共享,达到避免重复开发,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的目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某一行业知识产权或专利联盟打造成在该领域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组织,以解决国内不断增加的专利纠纷和应诉来自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连绵不断的专利官司,并以此为契机,走向国际,与跨国公司竞争,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赢得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五)实施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备案机制,提高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能力
珠三角、长三角镇区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企业知识产权冲突也呈现出“一个产品影响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影响一个区镇”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建立辖区内重大知识产权案件备案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维护地区经济安全。对于涉及金额较大、涉案企业多、产品影响面广、冲击优势产业和其他技术性强的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案件以及具有群体侵权、反复侵权、系列侵权性质的重大知识产权案件,涉案企业应及时向镇区专利主管部门备案,并由各镇区专利主管部门及时向市级主管部门汇报。对于有重要意义的案件可以组织专家和企业进行研讨。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业协会也可以设立知识产权案件简报,通报与本地有关的或者国内外有影响的知识产权案例,以案明法,培训企业诉讼技巧,提高本地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水平,营造积极的知识产权维权氛围。
(六)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抓试点、作示范”的方式,引导企业学习知识产权先进企业的经验。比如对于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可选取若干家企业作为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对象,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并协助企业外请专家,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辅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运作、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划企业专利战略。通过示范和典型,以点带面,以一带多,必将对提高同行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并在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营造一个良性、健康的知识产权环境,推动更多的企业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第二篇: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凝聚企业员工的思想,激发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问题;对策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企业运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员工的思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建设、发展企业文化中,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企业的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凝聚员工、增强企业实力的力量之源,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借文化的力量强化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因素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目的是运用企业的文化凝聚员工的思想, 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以此来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当前,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以企业哲学为主导, 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环境为保证, 以企业创新为动力的系统理论。由于企业文化既有作为文化现象的内涵, 又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对企业文化结构的认识势必存在差异性。从文化角度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神文化部分, 二是制度文化部分,三是物化部分,物化部分亦可把其分为行为文化和器物文化。从管理角度分析,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内容可分为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部分,其中隐性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它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显性内容是指企业的精神以物化产品和精神性行为为表现形式的, 能为人们直接感觉到的内容, 包括企业设施、企业形象等。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物质层是形成企业文化其它几个层次的基础,是企业员工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尽管它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 却集中表现了一个现代企业在社会上的外在形象。因此, 它是社会对一个企业总体评价的起点。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它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 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人际关系、审美意识的动态体现, 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 它是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称。制度层是人与
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部分, 是精神与物质的中介。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深层,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企业伦理、企业经营哲学等内容, 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精神层是企业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些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还有的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标语口号;没有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放在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能否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上;还有一部分管理者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环境建设,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同意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而忽视人员素质的继续培训和再提高。
第二, 思想意识滞后。从企业发展上看,各级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一, 企业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从总体看,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认同。但是也有个别企业管理者缺乏意识, 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是实干的, 务虚的工作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事情, 忽略企业的人文凝聚。还有的企业领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塑造品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他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做秀、赶时髦、走过场的误区内。
第三, 企业文化缺少个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每一个企业的文化,总是按照企业经营者的意愿和员工的认同程度,以固有的形态和方式客观地存在着。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的个性才有生命力。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雷同的。因此,他们在模仿国内外成功企业文化时, 不与本企业的发展前景、产品特色及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相结合, 笼统地总结概括出企业精神, 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 缺少企业个性。还有一些企业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国外企业文化都是好的、有益的,盲目地引进,照抄照搬。这无疑脱离了中国实际,脱离了本地实际,脱离了行业和企业实际。
第四, 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按照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先进文化的范畴和轨道,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成功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他们的典型经验。立足企业实际,突出企业特色,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和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企业应采取强化企业文化意识,营造浓厚的管理文化氛围,塑造企业形象,创名牌产品,完善机制建设等措施,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以促进企业发展。
1.强化企业文化意识
搞好企业的关键在领导班子,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同样在领导班子。首先, 企业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要有所提高,企业领导要不断增强用先进文化指导企业文化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对企业发展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把握了市场。其次,企业文化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
2.确立鲜明的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的最高信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企业的成功来自成功的信念。积极向上的企业理念,可以在企业内部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激励和鼓舞员工团结奋进, 为完成总体目标而努力,透过企业行为和活动特征, 充分展示企业精神, 并用企业理念来树立企业个性,使企业在社会上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理念,一要有自己的特色;二要切合实际符合自己的行业特征。
3.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要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企业应该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树立双赢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机会均等、甘冒风险和团队精神。其中,前三项是知识经济对企业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后四项是文化创新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上述原则,努力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文化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企业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员工的自主精神, 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质, 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要给员工创造均等的创新机会, 鼓励他们甘冒风险,允许尝试失败。还要把企业文化建成 学习型组织,通过对员工的经常性教育与培训, 在员工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使企业的创新文化 渗透到员工的行动中,激发他们去完成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创新任务。
4.借鉴吸收传统文化 精髓和国外先进经验
根植于优秀民族文化土壤中, 形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化形态, 是每个国家企业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以新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吸收和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这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已经得到生动的体现。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 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
5.塑造企业形象, 创名牌产品
企业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公众对企业的认识、感受和评价, 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总体布局、内外环境和设施, 企业名称、品牌、厂歌厂徽、商品包装和展示, 以及企业员工的 服装、仪表、言谈都精心设计、构建和规范, 使之对内凝聚职工, 对外给公众特别是用户留下美好印象。企业人的形象和企业产品是企业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应以真、善、美育人,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 用健全的制度规范人,用良好的机制监督人, 塑造企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完美形象。名牌产
品, 是更高层次、更完善的企业形象。实施名牌战略, 创建名牌产品,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有了高质量、高品位、高档次的名牌产品, 就有了参加竞争的资本, 就有说话的底气。
6.完善机制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党政工团是企业组织机构的脉络,触及企业的各个层面。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防止一窝蜂,又要防止各自为战。这就要求党政工团以企业的全局为重,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协助把企业的各种理念规范物化为企业的各种文化,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塑造企业精神,凝聚职工群体,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滋生发展的土壤,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维护,有容纳企业文化的同时又能反映企业文化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只有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把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规范物化为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良好的行为,才能帮助企业创造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认清建设企业文化以谁为核心的问题,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员工作为企业一切生产实践行为的执行者,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心甘情愿、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企业的管理者要为员工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使每个员工的潜能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使其形成一种力量,把所有的员工都凝聚在一起,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开春.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江苏企业管理》2001第12期.[2]邵艳梅.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第19期
[3] 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5] 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6] 张志勇.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4.
第三篇:当前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27
委组织部
最近,我们对津县县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表明,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非公有企业党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普遍存在四个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束缚了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
1、认识上的迷惑与加强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紧迫性不相适应。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当前对非有公企业要不要建立党组织,要不要开展党建工作的认识已基本统一。但对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切入、如何运转,仍还存在许多迷惑和争议,直接导致了业主的顾虑、党员的消极、员工的冷漠。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基层感到很难把握,在贯彻执行时也存在许多差异。有的片面强调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就是要“围绕老板抓党建,抓好党建富老板”。这种思想容易获得业主的支持,加快了非公有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但是不少干部群众对这样的党组织提出了质疑。有的对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期望过于传统,习惯运用老观念老模式来衡量、评价和要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这种认识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约束,导致难以推行。这也是一些地方和企业非公党建工作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滞后与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行特点不相适应。如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与非公有企业的用工特点不适应。非公有企业员工择业与辞职自由度很大,手续和程序都比较简单,而我们的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却显得十分繁烦,导致许多党员员工工作异动时,嫌麻烦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再如党内活动方式与非公有企业运行特点不适应。在非公有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轻,思想活跃,工作负荷普遍较大、节奏快,而传统党内生活次数相对频繁,形式过于呆板,导致按党内规章要求的时间、次数、内容、方式规范开展党内活动,难度很大。此外,党组织内部的维系方式与非公企业利益关系格局也不适应。在非公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对党员员工的影响比政治关系更加实在、直接,因此很多党员员工从自身切身利益出发,雇员意识强于党员意识。党组织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增强对党员的影响力、凝聚力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
3、优秀党务人才严重匮乏与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难度较大的现状不相适应。一些企业党建工作状况较差,除了业主不支持或企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外,一个普遍存在共同特征是缺乏热情较高,能力较强,在业主和职工中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当前在非公有企业中,党务工作者普遍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对非公党建工作认识不清,工作缺乏热情,没有信心。二是业务素质不适应。缺乏党建工作相关业务知识,缺乏丰富的党建工作实践经验。三是工作能力不适应。协调能力不强,活动能力不强。非公有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普遍比较年轻,身份以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为主,在员工中培养发现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十分困难。而且上级党组织还难以对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组织进行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4、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缺乏与当前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客观形势不相适应。在一个强调法制化的时代,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也要尽快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运转。当前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因缺乏统一规范,工作随意性、灵活性很大。工作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业主的支持和配合。当前在保障机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党建活动经费保障问题;二是党务干部依法按章开展工作后的个人利益保障问题,党务干部因履行职责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缺乏有效的组织援助机制,导致一些党务工作者不敢大胆开展工作;三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对辖区及上级党组织缺乏一种责任追究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推进观念创新。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报告、新党章为指导,在全县深入开展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着重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非公有企业业主及党员员工的教育引导,加强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工作,促进认识进一步深化、思想进一步解放。在职能定位上,应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以有为争有位”的观念,实心实意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业主的信任和员工的拥护。在工作推行方式上,要树立“低调进入、先易后难、逐步发展”观念,正确面对客观现实,讲究工作策略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在活动方式上,要力求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与业主沟通做朋友,不要干扰其行使正当经营权利;要维护业主正当利益,不要增加其额外负担,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不随意抽调人力,不让企业主承担大量费用;要坚持实效第一,不要搞繁复形式。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一要加强典型示范。县、县、乡各级都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通过办点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对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实行党群互动。加强企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容易切入、业主认同、有明确法律保障等优势,积极为党建工作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三要创新活动载体。紧扣企业发展中心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载体,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搭建舞台,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使党组织的影响不断扩大。
3、切实抓好队伍建设。着重加强非公有企业党务人才队伍建设。要采取内选、外聘、下派等多种方式,拓宽非公有企业党务工作者的选任视野,逐步建立“非公有企业党务工作人才库”,培育“党务工作者人才县场”。并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加强工作激励,建立必要的组织援助机制。努力加强非公有企业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搞好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不同岗位上的党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企业主党员,着重要求他们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到合法经营,热心公益事业,正确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对于管理层中的党员,着重要求他们主动加强同企业主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反映职工的意见,并在监督保证方面发挥作用;对于一般员工中的党员,着重教育他们通过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努力加强制度探索。一是探索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依托正在试点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逐步拓展延伸,建立起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网络,解决非公有企业时间难安排、人员难集中对正常党内生活带来的困难。要简化党组织关系接转方式,尽快解决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复杂、手续繁锁的问题。二是探索创新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力争尽快做到50人以上企业有党员,100人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严格坚持党员发展标准,将非公有企业发展党员的审批权限适当上收,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私营企业主和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准确考察和甄别其财产来源、政治立场、入党动机的机制。三是创新党组织管理和运行制度。改变目前在隶属关系上多头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在全县逐步推进以属地管理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模式。对非公有企业党建活动的经费、阵地、环境保障及创新传统运行模式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第四篇: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进入了推行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但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工作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呈现明显弱化的趋势,急需进一步分析、研究,采取刚性措施予以解决和处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深入乡村,对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存在问题
(一)社会阶层深刻变化,群众思想千差万别,低生育水平反弹。一是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人口减少,农村育龄妇女家庭负担的减轻,小孩抚养成本的降低,导致原本只要一个小孩的,现在又想生育第二个,这是导致低生育水平反弹的重要因素;二是是现在正处于又一轮生育高峰期,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是生育期,他们想生二孩欲望性很强。三
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复杂,做人的工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乡镇干部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计生办主任工资待遇享受科员级别,负责的工作任务和承担风险责任比其它部门分管领导还要重;同时,基层干部待遇低,与县直机关干部相比做的工作多,担的风险大,待遇却很少,明显不公平;再者就是计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片面的处罚只能导致计生工作无人愿做,就是迫于组织压力做了,也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
(四)新时期农村计生工作空间缩小,方式单一,计划生育工作手段弱化。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乡镇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采用柔性手段来实施,如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等。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就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对象利用家庭老、弱、病、残人来威协,利用社会渣子来干扰,引起不明真象群众聚会,在各地不胜枚举。这些人以一带十,从而造成整个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五)流动量大,管理成本增加,基层难为无米之炊,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口
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甚至有更多百姓加入躲避、对抗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行列,造成计划生育整体工作软化。
(七)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部门配合协调差,难以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整体合力。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尤其是有的医院在接收产妇时不凭有效证件接待、记录,也不向当地计生部门及时反馈情况,导致政策外怀孕异地出生。而公安和计生部门也缺乏有效对接,很多基层派出所完全按照公安部门内部规定办理户口和身份证,没有利用职能认真查验计生部门相关手续,也没有认真开展严厉的溺婴、非法鉴定性别等非法犯罪的惩处;教育系统也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导致未婚青年早孕、早育现象逐年上升。
二、几点对策
(一)加大典型案例宣传,着力维护计划生育政策权威,尽力营造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良好氛围。搞好宣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当前,除认真宣传贯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外,要加强典型突出成功查处案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人身边事触动群众的神经,树立百姓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国策的权威。强化计划生育刚性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村民自治,发挥群众的参与意识,使群众对计生工作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治民”走向“民治”。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活实际,对个别计生限制性政策做好适当调整。
(四)尊重客观,解决实际,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当前计生队伍老化、待遇低、思想不稳定的现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对当前计生队伍特别是村级专干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二是减轻计生专干工作压力。将计生专干兼职的其他工作尽量减少,使其有时间、有精力从事计生工作;三是切实解决乡镇计生办主任级别和待遇,以利调动其积极性;四是提高专干待遇。从事计生工作的干部相对其他同志来说,工作量大、责任重,在通常的待遇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补贴,让其劳有所获,稳定人心;五是尽量减少政治压力,让其放心大胆工作,而不是提心吊胆工作。按各级要求,我们的计生干部是计生政策的执行者,计生工作业务指导者和操作者。计生工作是大家的事,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计生干部却成了所有计生工作的承包人,所有计生责任的承担者。五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计生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帮助化解矛盾,解决难题。
(五)进出联动,从严管理,探索流动人口有效管理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队伍越来越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对擅自为育龄妇女实施解除节育措施手术的,坚决予以打击;三是医疗机构严格坚持凭证检查和凭证生育制度,并及时通报同级计生主管部门,否则,追究医疗机构及当事医生的责任。
第五篇:当前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江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成2010年,开江县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上级行、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联系县域经济实际,积极吸收存款,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改进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金融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经济效益保持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我县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措施与对策汇报如下:
一、主要问题:
1、存贷比明显偏低。我县各金融机构立足县域经济特色,更多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三农“和一些在建、续建项目及少部分个体工商户、下岗失业人员给予了信贷支持,存贷比只有2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13个百分点。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信贷高度集中在地方金融机构(联社和城商行),而其他几家银行形成了事实上的“抽水”局面。
2、贷款投向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集中度高。新增贷款更多集中在房屋按揭和开发上,基本上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0%以上;二是企业集中度高。县域工业新增贷款资金仍然主要集中投放少数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对某一个企业投放大量贷款。
3、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增加较多,但从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主体结构看,获得新增贷款主体仍然是
优质客户、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而全县占90%多的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大部分获取贷款难度大,即使得到贷款,额度也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4、办贷效率偏低。一是对办贷业务认识不够,缺乏主动,对资产经营,特别是额度小、成本高和较为分散的个人小额信贷业务,仍然存在较大的“冷漠”和“排斥”。在业务开展中全靠计划督导,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时段性计划稍有完成便停止办理;二是人员不足,网点狭小,受理有限。稀少而狭窄的营业网点与极少的信贷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辖属众多较为分散贷户的需求;三是条件有限,影响开展,县域面积广大,特别是“三农”业务及其他个贷涉及千家万户,一定程度影响了客户经理办理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三农”及其他个人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四是手续繁琐,影响效率。要求提供的书面材料繁多,经手的岗位或环节过多。
5、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仍存在政府背景的不良贷款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公职人员到逾期贷款清收力度不大。
6、金融创新力度不够。一是创新试点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金融机构对创新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把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有的试点工作经办金融机构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从2009年10月就开展林业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成效不大,仅发放了4笔共6万元小额林贷;二是面上的创新工作力度不够。如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中,对于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等新的贷款方式探索做得不够,在支持“三
农”发展、林权质押等方面探索创新不够;三是与担保公司合作不够。银行和担保公司对风险的分担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制约了担保贷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截止目前,具体的操作办法还没形成,试点乡镇资料收集也没完成。
7、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不良竞争突出,险种创新乏力,保险范围相对狭小。
二、措施与对策
今年,中央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为稳健,这是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变化,比较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既是挑战,但也是机遇。我们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开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继续保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开江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新增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落实县委政府“12345”发展规划,从信贷上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确保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2、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开江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做好重点领域的信贷工作,实现信贷可持续增长。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中央、省、市投资的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信贷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二是努力开拓消费信贷,在个人消费方面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继续保持个人消费贷款稳步增长;三是促进“三农”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贯彻落实
好达市府函[2010]167号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四是着力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积极支持惠民工程。落实金融支持“惠民行动”,努力实现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取得新突破。同时,要严格限制并逐步退出对低水平、低技术、重复建设项目和“两高一低”企业的信贷投入。
3、深化银企合作,积极搭建银政企沟通平台。一是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交流会商制度,向金融机构介绍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及我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通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银行重点关注的事项;二是完善银政企合作制度,适时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促进三方加深了解,增进互动合作。
4、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建设,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增强融资实力。一是积极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为我县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做实做强现有的政府融资平台,有效推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三是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积极探索保险创新,重点发展险种,扩大保险范围。
5、加大金融创新工作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加大力度,鼓励创新,常抓不懈,要在不断的创新中,完善金融服务;在不断的创新中,增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要在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试点工作的同时,要在金
融系统全面开展金融创新活动,要在开办小城镇建设贷款、林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方面探索创新。
6、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创建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要深入开展清收公职人员贷款专项工作,开展政府负债清理工作,坚决杜绝行政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工作的直接或间干预,切实维护政府信用;二要大力培育信用企业。积极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工作,开展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形成整套从资金支持、项目立项、工商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对诚信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办法。二是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快试点乡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