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城新塘暴力打砸案例
案例分析与整改措施
【案例梗概】
6月6日广东潮洲古巷镇爆发群体性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暴力危机的警惕。【案例正文】
6月1日上午9时许,19岁的四川中江县人熊汉江陪着父母,来到潮洲市古巷镇枫洋岭潮州市明鸿庄园华意陶瓷厂。一家三口是来讨薪的,熊汉江的母亲说,老板苏某钿拖欠了他们2000多元工资,承诺6月1日给付。
然而,华意陶瓷厂称“没有钱”,熊汉江一家认为对方没诚意,与厂方人员发生口角,还砸了厂里的一些物品。熊汉江的母亲日前回忆说,当时,苏某钿的表弟苏某浩先动手打人:“拿起一张椅子往我儿子头上砸,父亲帮儿子挡,头被打出血了。”苏某浩朝村口跑,熊汉江在后紧追。当再次见到熊汉江时,他已瘫软在离华意陶瓷厂200米远的空地上,双手双脚都在流血。
警方后来证实,熊汉江被苏某浩与陈某荣挑断了手脚的筋脉。苏某浩供认,苏某钿“喊打”,他就抓起塑料椅、热水壶砸向熊汉江,还打电话叫陈某荣“从家里带两把刀子来帮忙”。事后潮州官方曾通报:熊汉江被砍伤,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不过,这一结论引起了熊汉江亲属和一些四川老乡的不满。6月2日,有人陪同熊汉江家属前往当地政府抗议。6月2日晚,伤者家属先后到古巷派出所、潮州市政府、古巷镇政府,要求抓捕凶手和及时帮助解决医药费用;古巷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与伤者家属沟通,不但看望了伤员,还垫付医药费;“伤者家属非常满意,后全部人员撤离镇政府”。
然而,从6月3日至6日,每天天黑之后,都会有人前往潮州市、古巷镇政府或古巷派出所聚集,要求惩办凶手,赔偿伤者。在此期间,潮州市政府大门被砸坏,古巷镇派出所大门被砸坏,牌匾被砸掉,多名警员负伤住院。潮州警方先后抓捕了一批“闹事者”,事态却仍在恶化反弹。
6月6日恰逢端午节,众多外来务工者远离厂房在家休假。6日白天,就有人围堵在古巷镇人民政府门前“讨说法”,到了晚上,聚集人数迅速增多。6月6日晚,熊某同乡约200多人到古巷镇政府门口聚集要求严惩凶手;随后对过往车辆进行打砸烧,1辆汽车被烧毁,3辆汽车被毁坏,15辆汽车受损。聚集人群手持石块、棍棒等,不分青红皂白地砸向过往车辆;有的司机掉头就跑,有的吓得弃车而逃;围观者跑回了家,而“胜者”则将一些砸坏的轿车翻个底朝天,甚至点燃了一辆别克车。潮州官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遂临时调来了大批警力,以古巷镇人民政府大门口为中心,沿着府前街组成了3道人墙,将聚集的人群成功挡在了警戒区外。根据以往的经验,围聚群众一般只针对公权机关或侵权单位(人)等特定地点(人),警方只要将围聚人群挡出,就能防止事态的恶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聚集群众被挡出府前街后,却将怒气泼到了当地群众的头上,打砸烧过往的车辆与行人。
有目击者称,潮州人驾驶的一辆轿车撞倒了一名参与聚集的四川人,是此次打砸烧事件的导火索。更可怕的是,这一针对无辜群众的暴力行为,被迅速效仿。
潮州市警方称:6日晚依法将9名参与打砸烧人员带离。而潮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柯锦卿称:警方侦查工作结束,便会迅速抓捕打砸烧事件的“挑头人”。但直至6月12日,依旧有“有人被打”的消息传出。打工者郭赣潮称,11日深夜,2名江西老乡在古巷镇被本地人殴打致伤,12日被推进了手术室。
事件发之后古巷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突然相互仇视、互殴,外地人说古巷人是“吸血鬼”,而古巷镇人在骂四川人为“疯子”,很多人没有了安全感,害怕上街被打古巷很多村子要求“每户出一个男劳力”组建自卫队;起初,他们甚至还可以携刀带棒,在村内与街头巡逻。有消息还称,为了鼓励自卫队员得“斗志”,每人每日获派一百元和一包香烟。
多名古巷镇外来务工者称:“有老乡被(本地人)无端殴打。”外来务工者仇锋平说:“他们设卡拦路,见摩托车就砸(开摩托车的多为外来务工者),不会讲潮汕方言的就打。” 打砸烧过去后,潮州官方宣布全力缉拿“挑头人”。一些知情的潮州人说,“挑头人”是指潮州的“四川同乡会”,“他们的老大„阿强‟还在逃”。
多名四川籍人士证实,6日白天就听到“今晚(古巷镇)肯定有大事”、“外面已准备好了400条棍棒”等消息。当晚,一群年轻人骑摩托车而来,手持棍棒,首先冲破了警方的一道人墙,开始打砸府前街两边的灯箱,“这调动起了大家的情绪”。
“他们是„阿强‟等人以每人120元的价格请来的,任务就是持棍闹一阵,他们不是我们四川人,是湖南人。”王敏等四川籍打工者说。
“持棍的年轻人”为何能瞬间引爆两地群众的仇视与互殴?一位社会学者日前指出,答案就在背后的矛盾中。在潮汕地区,不但有“四川同乡会”,还有安徽、江西等地的“同乡会”。这些“同乡会”的具体情况虽略有不同,但成立原因与“业务”均一致:收钱替被欺负的老乡出头。
王敏等四川籍打工者说,“四川同乡会”的负责人是阿强、阿武与阿希,他们的生存之道是“替老乡出头讨要工资与伤害赔偿款,按讨要金额的50%收费”。
“同乡会”是种常见的社会组织,然而,专职替人出头讨索赔为运行模式的“同乡会”却是一个怪胎,它游离在法律的边缘,是一个灰色组织。几乎每一位打工者都认为“同乡会”存在是必要的:老板都是本地人,有钱有权有关系,农民工只有“抱团”才能对抗,只有闹出气势,才会得到(政府)重视。【简要评析】
潮州古巷事件因民工讨薪引起,却演变出大规模的民众互殴、打砸烧行为以及与警察在街头对恃,直至焚烧警车的场面,还引发当地人与外来工之间的持续械斗和互相报复。虽然事件终被平息,但它凸显的新特征让人们不能不高度警惕:
一是民怨汹汹,一盘散沙。抗议民众中没有可谈判主题,没有定向、完整诉求,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地直奔施暴和发泄而来——展现出群体性事件向无理性,暴力报复方向发展的可拍一面。
二是族群矛盾开始显现——群体性事件不再仅仅针对基层政府或直接利益方,还在外来工和当地人两大族间撕开新裂口,并将整个知识精英和中产阶级这一“中间隔离带”推向无所适从的境地。
三是图案眼事件发生的背后逻辑——罚不责众,民不畏法,相信只有把事情闹大,政府才会重视才会管。
这些新特征让各级政府就未来如何应对此类事件陷入两难:手段继续严厉,则中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各基层政府哪有那么多特警足够仰赖,中国的维稳经费已超过5千亿,还可能再增加吗?可是,如果手段不严厉,暴力又难遏制,这种沙粒化社情一旦被敌对势力利用,整个社会秩序就会遭到重创,又何谈国泰民安? 【措施与方案】
对这类暴力事件的警惕,需要我们就一些根子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把
第二篇:每日观察:格兰仕工人暴力打砸的背后
每日观察:格兰仕工人暴力打砸的背后
2014-04-15腾睿咨询Andychan公司微信号:cntopvalue 今天凌晨,格兰仕(中山)电器有限公司发生了工人打砸工厂事件,据说,闹剧的原因是因为工人喝醉了酒,借酒生事,然据准确信息披露,真实的原因是因为格兰仕承诺给工人的工资没有得到兑现,但刚开始格兰仕还不承认有对员工许下的承诺,还说有劳动合同明细条款为证,然而在事件发生的三个小时后,格兰仕中山的总裁梁某某从梦乡中赶来工厂给员工亲自道歉,没错何须道歉?暴力罢工的背后原因似乎已经明朗。
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在普遍的国内生产企业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普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HR们都忙于帮助人力资源部经理完成在总经办会议上许下的招聘指标,而现在的普工的供需市场上的现状就是企业用人需求大,普工工资待遇等各方面要求高,如何快速招到足够的普工以应付企业的正常生产需求呢?有不少企业的HR只能以“高工资、良待遇”的嚎头去吸引人才,以解决招聘的一时之压。新员工到企业后,也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派到生产一线去,缺少员工必要的关怀,然当企业兑现不了许下的承诺时,各种小问题可能都会被无限地扩大,员工就会辞职甚至罢工闹事,HR们又要忙于流窜人才市场或这处理员工的关系问题,可谓得不偿失,类似格兰仕事件,它损失的不仅是被工人砸坏的哪些办公场所及设施,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其几万员工的心,丢掉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普工的个人背景情况
现在的普工大多都是90后,对工作普遍有着高工资、多自由的美好追求,对别人的承诺视得尤为重要,一发生企业不兑现对自己的承诺时,便容易产生头脑发热的冲动,轻则选择平淡的辞职,重则聚众闹事,不欢而散。
劳资关系现状
在这和谐倾向的大环境下我们一直追求一种平等的劳资关系,然而,目前国内大多企业的劳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员工因为自身的能力及法律意识在企业面前处于一种比较弱势的地位,而站在强势一方的企业则会一定程度上由于市场竞争加大、成本增加等经营管理问题会对员工的工作强度进行增加、工资进行变动等等,劳资关系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暴力罢工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也不推崇这种处事方式,但我们希望能所有的劳资双方都能从这次暴力罢工的背后看到问题、吸取教训!
第三篇:校园暴力心理咨询案例
校园暴力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16年9月
咨询教师 王萍
校园暴力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16年9月
咨询教师 王萍
一、基本情况
纪同学,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个体经营者,大专文化,离异家庭,随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把同学打伤。
二、问题分析
1.早期父母教育影响。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妈妈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爸爸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大,要求高。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纪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亲就会打孩子。
2.早期经历影响。上小学后,一次一个同学拿跳绳去勒纪XX的脖子,想和他开玩笑牵着他走。不小心弄疼了,纪生气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抽向同学。那个同学吓得跑掉了。据老师称,自那以后,一旦同同学发生矛盾,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
2.特殊经历与青春期心理。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纪XX比其他孩子独立。独立上下学(家比较远),自己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一年由于父母吵架离异,由管教严厉的父亲教育抚养他。孩子开始逆反,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老师批评也不以为意。和同学矛盾冲突比较多,有时是被打有时是打人。
近期,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三、咨询建议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四、咨询方法与咨询效果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和沙盘治疗。纪同学情绪问题有所改善,同学老师评价控制情绪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有提高。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有提高。与同学没有出现激烈冲突和动手行为。
第四篇: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打砸事件的动因分析及引导机制
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打砸事件的动因分析及引导机制——“保钓事件”中的沉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游行示威活动指的是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通过游行示威等社会性活动能更直观,有效地表达公民爱国情怀和诉求,这也是具有共同意志的群体。。的有效行径。可是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权利却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地实现,甚至衍生出系列犯罪事实。近期,以“保卫钓鱼岛,捍卫中国领土”“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保卫钓鱼岛”等为口号的爱国保钓游行示威活动在各大省市发酵,包括北京,深圳,西安,广州,长春。。,可是在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活动中,在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煽动起哄下,发生了多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暴力打砸事件,打着爱国的旗号,行的却是犯罪的事实,焚烧日本国旗,抢砸日本餐馆,打翻日系品牌警车,危害日系车主人身安全。如何理性地组织,参与游行示威活动,正确地把握事件发展的动态,避免暴力打砸事件再发生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社会性问题的动力分析及引导机制的沉思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事端发展的环境条件,前沿动态及后续进程,以此引导社会公民密切关注社会时政和正确抒发爱国情怀。
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打砸事件之动因分析——
一,游行示威群众成分复杂,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无法达到在认识领域上的一致性,从而导致
在此差异中所体现出来的行动的不规整性。参加活动的群众身份各异,包括在校初高中学生,网上事先联系的网民,公司企业的职工,以及队列行进时中途加入的路
人。这支行进队伍的组成基本就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众,个人及其代表的个人需求,社会期望的繁杂差异
就分解了队伍的凝聚性,使队伍在行动中出现错综复杂的裂缝,个人对事态的认识,对自我的控制和对活动归
属感就成为偌大队伍中的微小分子,一步一步蚕食队伍的规整,力量。这也就是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打砸
事件的主观内部因素。
二,游行示威活动的无组织性,非理性。反观暴力打砸事件的事态起因,其活动的无纪律性,盲目性,从众性成为
推动事情病态发展的幕后推手。活动中的各个个体都是
一个独立的自由体,对自己及客观环境有完全的意识,一旦活动现场出现骚动等不安分因素,每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时间空间的自由去支配自己做出意识中的行为,正
是这种爱国口号下的放纵缺乏了完整有效地规章制度
和具有公信力的领导负责人,才进一步激化了活动现场的矛盾,西安日系车主李建利就是矛盾激化下的牺牲
品。无组织性,非理性就是游行示威活动上升为暴力打
砸事件的客官外在原因。
三,游行示威活动中的“领头羊”作用及社会感染效应。在爱国情怀渲染下的爱国运动无疑是令人心潮澎湃的,当
整个队伍的情绪达到事态的沸点,那么事端就可能尾随
而生,在游行示威的浓烈氛围中,非理性,无意识的人
格将占据主导地位,使绝大部分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
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让自己被瞬间的冲动所
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一个人的情感波动是可
以被忽略的,一群人的情绪能量却不能视之不见,弃之
不顾,一旦一个人的情绪能够带动一群人的行动方向,那么事情的发展就将可能偏离预定轨道,进入高危状
态。这就是事态升级的直接原因。
四,综合性因素下的意外情况。在固有的缺陷糅杂着意外突
变后,就产生了事端恶性发展的先兆,这种情况下的活
动存在着固有的硬伤。它存在,却能在平稳的步伐中被
时间湮没,可一旦遭遇到导致事件难以避免的失常状
态,就立刻爆发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破坏力,加快事件恶
性发展的脚步,扩大事态的严重性。这些突发的意外事
变就直接点燃队伍内部的激亢情绪,成为各个事端的导
火索。
综上分析了游行示威活动演变为暴力打砸事件的主客观因素。那么如何正确理智地组织参与游行示威活动,在怎样的机制规定下更好的促进活动的成功呢?
一,游行示威活动的依法组织,合理安排及正确引导。《中
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明文规定,游行示威
活动必须要有负责人,并且其负责人必须按照规定在举行日期前5天向当地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书,在完成法律规定的硬性要求后,活动负责人必须稳定群
众情绪,控制活动节奏,让活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严格限制不在当地居住的外地人,严格控制队列行进
时中途加入者。
二,个人在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前和活动中的立场及认识
目的。中国公民享有依法参加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权利,这是无法剥夺的。但是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也必须履行义务,“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
力”,“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
公民的合法的自由的权利。”因此群众在活动中应坚
持爱国的立场,不能藉此满足个人自私的利益要求。
三,游行示威活动前的思想疏导和正确观念的传播。依法
开展的游行示威活动是一个团队式的活动,必须具有
统一的活动目的,立场观念和一致的行动力。在活动
成员缺乏必要认识和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统一成员的思想在保钓问题上认识一致性和对活动目的的认同
感是很必要的。这也是体现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和荣誉
感的重要。
四,当地主管机关的积极配合和理性控制。举行地的市县
公安局,城市分局及上一级的公安机关理应认真对待
每一次的游行示威活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组织
工作中出现的稍微差池都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引发不
定性事件发生,遣派的人民警察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保障游行示威
活动顺利进行。
爱国应理性,必须有具体的表达对象,依法合理的表达途径,必须要遵守语言伦理规范,恪守个人行为准则。反之,爱国者必将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暴徒。
第五篇: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
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
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
2008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563名女生中,认为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184人,发生率33.6%。其中,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53.8%,嫉妒对方的占到21.2%,讨厌对方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17.4%和7.6%。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二次传播”。
记者留意到,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
[如何改进]
专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入调查惩戒暴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媒体报道案例
校园暴力分布图
1.初中生 42.5%2.高中生 32.5%
3.大学生 15.0%4.职校生 7.5%
5.小学生 2.5%
校园暴力的成因
1.日常摩擦 55.0%2.钱财纠纷 17.5%
3.情感纠葛 15.0%4.偏激心理 7.5%
5.其他15%
校园暴力处置结果
1.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72.5%;
2.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数据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整理/罗坪制图/温亮
个 案
遭受暴力的情况
1.言语暴力 63.6%2.躯体暴力 23.9%
3.抢夺(盗窃)财物 12.5%
遭受暴力的原因
1.言语不和 53.8%2.嫉妒 21.2%
3.讨厌对方 17.4%4.毫无理由 7.6% 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
校园暴力,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据庆元县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匮乏的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
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
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
为何校园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校园暴力源于爱的缺失。缺爱的孩子难爱人,甚至形成了漠视他人、冷酷对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时,也有资源匮乏的原因。生活处境较差,缺乏足够的社会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
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美好期待,往往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失范,很难细致察觉,也难有清晰有效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往往是默许,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
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支点,也应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稳定的伙伴群体。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确责任主体,发生严重校园暴力,要追究校方责任。要靠严格的管理抬高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惩处,并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最近几天,几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女生被删耳光逼下跪,还有女生遭脱衣暴打。这样的新闻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或许,暴力是人类社会无法根治的伤痛。但是,为何花样的少年会如此冷酷、残暴?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又缘何会遭此厄运?齿冷心寒、内心戚戚之余,不免想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悲剧是一个人的。
可能,人对暴力的崇尚来自天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武力是最有效的抉择,以强凌弱成为动物属性的自然选择,而人经由教育日趋文明,以后天的社会属性抑制先天的兽性。但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
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既有调查发现,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总是相对固定,也就是每个学校或者班级有一些人总是被欺负,有一些人总是欺负别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许多都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用暴力来沟通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欺负别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反观被欺负的对象,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喜欢隐忍、沉默,发生问题也总是从自身去归因。被欺负,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从被害人学上来讲,这就是受害人人格。
所以,不论哪一方,父母关爱的缺位,沟通渠道的缺失,都让孩子们的心智走向了不健全,选择了施暴或忍受暴力。
对太多中国的家长而言,或是生计所迫,或是意识所限,真正能明确自身何以生养的少之有少,许多家长只将责任限定在了“养”,而将“育”推向学校,推给国家的教育。纵使关爱,也缺乏足够的技能,不会表达、不懂得倾听与沟通,长而久之,孩子丧失了爱的能力,甚至滋生为恨,用暴力宣泄,或者长期缺乏行为的正义性反馈,形成了后天的失范。
当然,从另一层面来看,缺乏的不仅仅是爱与关注,更有资源。从经验感受出发,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易发生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或者是相对而言的差学校,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原生家庭相对贫瘠。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因本身缺乏社会足够的尊重,就难以尊重他人,同时,习惯了资源稀缺的状态,孩子会养成拼抢和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为模式,没有资源就很难供养出真正的文明,当人所能调动的资源越有限,就会越倾向使用暴力。
自然,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域。校园暴力可分多种,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亦包含社会人员的侵入。就学生之间的暴力来说,也有冷暴力和肢体暴力。当前的淘汰式、竞争式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同学之间竞争,彼此鄙视、排斥,以资源争夺为指向,用分数、成绩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理念被孩子们作为校正行为的准绳。
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就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肢体暴力,往往是学校体制内各种冷暴力的升级与恶化。
而与此同时,在学校里,许多时候,责任主体并不明确。授课老师更多围绕文化课程及课堂秩序进行,课下、校外,老师对此并无责任,至于品德和行为习惯,那更是家长的事。班主任、政教处,大多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管理,难以深入。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性质难以判断,很难有清晰的处罚法则,故处罚亦难以进行,果真“量刑”起来,也大多主观而随意,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只能是默许。
一方面,孩子因欺负人而受到激励,收获了存在感、成就感、快感,另一方面又不易受到惩罚,下次他就会倾向使用暴力,形成了校园暴力的路径依赖和氛围。
对校园暴力来说,借助社会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影响较小时,公检法部门一般不予介入,也不应介入;影响较大时,介入也晚了。
但是,当我们上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可以看到,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这就要重新回到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培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而被打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现代社会,人口高速流动,既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打碎了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而这种身份秩序的丧失,更易使人性沉沦。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校园暴力或许不只是孩子们的问题,更是时代与社会的病痛。
每个孩子初临人世,都天真可爱,鲜少有天生的恶棍,当然,这需要基因学进一步的论证。但大多而言,暴力行为都是源于不安全感,包括对家庭、社会、小环境,正是不安全感让他们产生攻击的行为。
当社会上,充斥着躁动与不安,暴力比比皆是,必将会影响到最弱势的人群。孩子就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压力的传递最终指向他们。他们从成人社会习得暴力,在运用中获得激励,鲜有惩罚,校园暴力的背后,往往是青少年内在躁动和外在强刺激的合体,是在为社会埋单。
当我们谈论校园暴力,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是难以根治的顽疾,在发达国家,这一问题依然严重。
那么,如何面对?或许,预防要胜于事后的处理,是最好的捷径。尤其是家长,尽可能多地关注孩子,建立信任,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救济。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社会,更类似人类社会的早期,讲“江湖规矩”,看你够不够强大,“江湖”朋友够不够多,是不是有后台。那么,在预防上,更重要的就是减少孩子的受害性,让孩子多一些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伙伴群体;再就是有良好的沟通,发生问题时和孩子一起面对,做孩子的“战友”而不是法官,不是说要一起战斗,而是一起面对。
面对校园暴力,国外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同理心教育。所谓同理心的教育,实际就是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亦有"人逆我逆人欺我欺"这样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从常人开始,普及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慈善的观念,只有自己痛了才知道别人的痛,别人的痛才是自己的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暴力有多么大的危害。中国有句老话叫:“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俗语,它背后有很深的文化观念以及我们家长的一种强权的作风。
当然,从直接的方式来看,在校园管理层面或许该“以暴制暴”,对暴力事件有严厉的惩治,狠刹不正之风,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学生不能以欺负人为乐。
既有末端的惩治,也有源头的爱与关注,疏堵之间,才能让更多孩子尽量远离暴力可能的伤害。
或许,只是偶然的一巴掌,就会让一个孩子的人生转向。生命无常,从不会有万全之策,但作为成人,我们应做的就是尽力,哪怕,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