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1、为了切实加强高危药品管理,参照美国ISMP2008年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同时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用药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目录。高危药品专用标识
3、高危药品分级管理,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须重点管理和监护,具体包含如下几类
1、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如普萘洛尔)
3、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 或以上)
4、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5、硫酸镁注射液
6、浓氯化钾注射液 7、100ml 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8、硝普钠注射液
9、磷酸钾注射液
10、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等)
11、静脉用强心药(如地高辛、米力农)
12、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13、浓氯化钠注射液
14、阿片酊
【A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抗血栓药(抗凝剂,如华法林)
2、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
3、放射性静脉造影剂
4、全胃肠外营养液(TPN)
5、静脉用异丙嗪
6、依前列醇注射液
7、秋水仙碱注射液
8、心脏停搏液
9、注射用化疗药
10、静脉用催产素
11、静脉用中度镇静药(如咪达唑仑)
12、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如水合氯醛)
13、阿片类镇痛药,注射给药
14、凝血酶冻干粉 【B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2.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口服降糖药
2、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
3、阿片类镇痛药,口服
4、脂质体药物
5、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
6、口服化疗药
7、腹膜和血液透析液
8、中药注射剂
【C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2.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士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
第二篇:高危药品分级管理规定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规定
一、A级高危药品管理
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
A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储存,药品储存处贴有“A级高危药品”专用标识;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储存和使用情况并做记录。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时,应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或有明显标识),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再次确认并双签。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二、B级高危药品管理
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严重等级较A级低。
B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护理人员执行B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三、C级高危药品管理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严重等级较B级低。
C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2、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士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
第三篇: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
病区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
(2010年7月修订版)
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是指当一个药物在使用错误时,有很高的机率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或危险的药品。未促进该类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患者伤害,参考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及参照药学部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制定如下病区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定(“麻、精”药品除外)。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吸入或全身麻醉药等列为二级管理高危药品(具体品种见附录一)。
2、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疗药品及部分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列为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具体品种见表1)。
3、由科室组织学习一级、二级管理高危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护士对一级、二级管理高危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4、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必须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的“高危药”警示标识。一级管理的高浓度电解质高危药还另设醒目的提示警示标识。
5、执行一级管理高危药品医嘱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双人核对,提高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的安全性。在执行一级管理高危药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暂停使用和报告医生,按医嘱对症处理,并按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上报。
6、需皮试的高危药品管理同时参照我院药学部制定的《药物过敏性试验管理办法》。
7、无论是否未高危药品,如药品包装内配有专用溶媒、专用加药器或专用输液器等,都必须使用该药品包装内的专用产品。
表1: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1)
表1:一级管理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2)
附录一:二级管理高危药品目录及注意事项(1)
第四篇:高危药品管理
第一章、高危药品概述
一、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亦称为高精讯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主要特点:一是个体化给药要求高,二是治疗窗狭窄。
二、高危药物的“三级三类”分类法
“三级三类”分类法是高危药品综合分类方法,根据高危药品风险程度高低分为A、B、C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的药物根据其使用时须特别注意的事项分为剂量限制类、药物相互作用类、给药途径类3个类别。具体分类内容如下。
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医疗单位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管理措施: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医师开具处方或下达医嘱中涉及A级高危药品时,医师工作站应予以警示性提示;医师应仔细审核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是否适宜,该药与其同用的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药房调配A级高危药品,药师工作站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药师应对用药信息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同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发放该类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业器具;实行调配、发放双人核对;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领药单上签字;护师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标准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量或给药浓度的医嘱医师须加签字。
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风险等级较A级低。管理措施: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医师、护师、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护师执行B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标准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剂量或给药浓度的医嘱医师须加签字。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管理措施:医师、护师、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师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
剂量限制类:部分高危药品的使用剂量有严格限制,超过剂量会发生严重危险,因此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品的剂量。部分高危药品使用时对给药速度有严格限制,给药速度过快会发生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物的给药速度,限制单位时间内给药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类:部分高危药品在使用中,当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会发生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等多方面的变化,如化学或物理配伍禁忌,相加、增强或拮抗效应,药效相应改变或产生不良反应,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使用时须牢记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以防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
给药途径类:部分高危药品使用时对给药途径有严格限制,给药途径错误会发生严重伤害。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物的给药途径。
高危药品“三级三类”管理办法的提出,可将高危药品导致伤害的因素凸显出来,容易引起医务工作者的注意,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以减少认为错误的发生。“三级三类”管理办法是一种先进的高危药品管理方式,它更注重高危药品使用过程和细节,使高危药品的管理更科学、更细化,对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高危药品的管理与规范
一、高危药品的风险评估
(一)高危药品的风险评估原因
药品风险是指药品(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在整个产品周期内面临的质量、伤害或损失等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如药源性疾病、药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药品风险可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天然风险是指已知道和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人为风险则与药品的质量、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关。
高危药品在临床应用中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这也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这些风险的产生,往往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用药管理系统不完善
(1)缺乏标准操作流程:如较随意地配制肝素、氯化钾等高危药品,使这些药物浓度过高或过度,不符合治疗要求。
(2)缺乏完善的双人检查制度:科室工作繁忙或夜班时,无法严格执行双人核发。(3)药品存放不合理:将药名相近或相似的药物放于相邻的地方,没有形成管理警示机制,如10%氯化钾注射液和10%氯化钠注射液相邻存放。(4)药物缺乏醒目的警示标记: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摆放在同一地方,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记,提示该药品为高危药品。
2、医护人员本身缺乏相关药学知识导致的用药混淆、不规范用药、用药错误,如没有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开具处方,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给药,给药间隔不合理;忽略用药禁忌和用药注意事项;不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合并使用了不宜合用的药品,甚至出现配伍禁忌;凭经验开具处方,单复方重复给药等。
3、相似性和相邻性也会成为干扰因素。相似性包括药名相似、一药多名、同药异名、药名书写相似、药品剂型相似、药品包装相似,如同规格的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外观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还有患者名字相似等。“相邻性”包括患者床位相邻、药品摆放相邻、治疗
单排列顺序相邻等。
4、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高危药品本身具有风险。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效果,如果患者自行增减、误用药物,或者错用、滥用药物,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同时由于高危药品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如药品的治疗窗窄、非线性动力学、易诱发过敏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等。
(二)高危药品的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
所致的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
1999年美国研究报告指出:用药差错是医疗差错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错误,每年有几千人死于与药物相关的事故。用药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高危药品的使用。高危药品的用药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如药品采购、开具处方、调剂、使用、监测等,而给药差错约站药品差错的75%。因此,在医院环境下,应该及早采取有效的方法,防范可能的用药风险,减少高危药品差错的发生。如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处方等。
针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应渗透到每个与药品有关的环节,使高危药品警示信息贯穿于药品生产、运输与储存、医师开具处方、电脑录入、药师调剂、交付药物、护理人员给药等整个医疗过程。我们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和健全医院高危药品风险管理系统,最终实现“患者用药受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患者、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危药品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高危药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诸多管理方面还是空白状态。我们参照国家《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渠道,提出高危药品的相关管理办法。主要包括高危药品说明书(药品生产)、高危药品的运输与存
放(药品流通)以及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药品使用)3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危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用于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够指导医患双方安全、有效地用药。
1、药品说明书中与高危药品管理有关的内容。
2、药品说明书对医务工作者安全使用药物的指导作用
药品说明书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医务工作者学习药品说明书非常必要。
(1)、具有开具处方权利的医师应着重主要药品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药品说明书可帮助医师准确掌握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以确保安全用药。
(2)、说明书是指导药师合理用药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作为药师必须准确、全面熟悉药品说明书,学习药品说明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护师是药物给患者使用的最终环节,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尤其要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护师学习药品说明书可防范医师处方开具错误、药师调配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的发生。因此,护师学习药品说明书对安全用药,防范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假设某一种药物过敏体质者禁用,在医师、药师、护师对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对患者的伤害。学习药品说明书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
3、高危药品说明书书写建议。
建议生产药品的厂家在书写说明书时,在警示语框中标明该药为高危药品,使用时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二)、高危药品的运输与存放
1、高危药品的运输
2、高危药品的存放
(1)、设置高危药品专用贮存柜或专用贮存区
专用柜或专用贮存区应有明显特定标识;根据药品的性能及要求,将药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药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药品贮存质量。
(2)、做好温湿度的管理工作(3)、实行效期存储制度(4)、合理存放(5)、实行色标存放管理(6)、不合格药品严格管制(7)、设置高危药品专用账簿(8)、保持库房洁净
(三)、高危药品的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1、专区专柜管理
2、警示性管理
(1)、设置色标性警示牌
(2)、利用信息支持系统对高危药物进行系统的警示
3、实行双人双审复核制度
4、专用器具发放
5、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6、实行效期管理
7、建立药师值班组长窗口制度
8、强化药品法律法规及药品知识培训
9、新引进品种特别监测
10、人员选择
三、高危药品的合理使用原则与规范
(一)、高危药品的合理使用原则
1、药物的选择
先考虑使用“非高危”类药品,如无再考虑使用高危药品。
2、药物的剂量
因高危药品稍有超剂量使用,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使用该类药品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剂量不足或超量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体重、年龄等进行剂量换算,避免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受损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病理状况,准确把握用药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由于患者病情需要超剂量使用时,须由主治医师以上资质人员签名确认,并提出正当理由。
3、给药途径
有口服类制剂时,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口服类制剂;口服制剂不能缓解症状或患者不能自主服药的情况下,可选择肌内或静脉注射给药。特别要注意那些给药途径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高危药品。
4、合并用药情况
当患者出现多种疾病需合并用药时,医师应特别注意所开具处方中的高危药品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不能与哪些药物合并使用,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及患者。
5、调整药物剂量
当患者使用高危药品后疾病状况有所减轻时,医师应及时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将患者的用药风险降至最低。
(二)、对高危药品的规定
1、处方规定
2、医师
3、药师
4、高危药品的包装
四、高危药品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报告制度
(一)、我国现有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2011年7月1日施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
(二)、高危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
1、报告形式
2、报告内容
在使用高危药品过程中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除应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外,还应附加填写以下内容。
(1)、用药剂量 标出超量原因
(2)、合并用药情况 标出合并用药的药物类别、药品名称及使用剂量(3)、给药途径
3、报告时间
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1)、对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及时报告。
(2)、对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在7日内完成调查报告并上报。
(3)、对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在30日之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二章、黄山医院高危药品目录
第三章、各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肾上腺素(副肾素)【现管理类别】普通药品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因支气管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亦可用于延长浸润麻醉用药的作用时间。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抢救用药。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1ml:1m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心内注射;外用。
【用法与用量】常用量:皮下注射,一次0.25-1mg;极量:皮下注射,一次1mg。
1、抢救过敏性休克
如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由于本品具有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等作用,故可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0.5-1mg,也可用0.1-0.5mg缓慢静脉注射(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ml);如疗效不好,可改用4-8mg静脉滴注(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
2、抢救心搏骤停
可用于麻醉与手术中的意外、药物中毒或心脏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以0.25-0.5mg加1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或心内)注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对电击引起的心搏骤停,亦可用本品配合电除颤仪或利多卡因等进行抢救。
3、治疗支气管哮喘
效果迅速但不持久。皮下注射0.25-0.5mg,3-5分钟见
效,但仅能维持1小时。必要时每4小时可重复注射1次。
4、与局麻药合用
加少量(1:200000-1:500000)于局麻药中(如普鲁卡因),在混合药液中,本品浓度为2-5ug/ml,总量不超过0.3mg,可减少局麻药的吸收而延长其药效,并减少其毒副作用,亦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出血。
5、鼻粘膜和牙龈出血
将浸有1:20000-1:1000溶液的纱布填塞出血处。
6、治疗荨麻疹、花粉症、血清反应等
皮下注射1:1000溶液0.2-0.5ml,必要时再以上述剂量注射1次。
【药物相互作用】
1、α受体拮抗药及各种血管扩张药可拮抗本品的升压作用。
2、与全麻药合用,易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用于指、趾部局麻时,药液中不宜加用本品,以免肢端供血不足而坏死。
3、与洋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致心律失常。
4、与麦角制剂合用,可致严重高血压和组织缺血。
5、与利血平、胍乙啶合用,可致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6、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两者的β受体效应互相抵消,可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
7、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物合用,心血管作用加剧,易出现副作用。
8、与硝酸酯类合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被抵消,硝酸酯类的抗心绞痛作用减弱。【不良反应】
1、心悸、头痛、血压升高、震颤、无力、眩晕、呕吐、四肢发凉。
2、有时可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由于心室颤动而致死。
3、用药局部可有水肿、充血、炎症。
【禁忌症】禁用于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心源性哮喘等患者。
【特别提示】
1、下列情况慎用:器质性脑病、心血管病、青光眼、帕金森病、噻
嗪类引起的循环虚脱及低血压、精神神经疾病。
2、用量过大或皮下注射时误入血管,可引起血压突然上升甚至由此导致脑出血。
第五篇:药品分级管理规范
辽宁省加强医疗机构 药品使用管理专项工作方案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避免药物的滥用,减轻患者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过度经济负担,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管理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医发[2006]412号)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规章,全面整顿和规范药品使用环节的秩序,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业组织进一步健全,合理用药管理职责进一步落实;
2、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得到建立和完善;
3、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社会人群合理用药意识提高;
4、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使用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二)工作重点
1、以规范提高药物临床应用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2、推进医疗机构药品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处方行为;
3、加大对医疗机构特殊药品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力度;
4、完善和落实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5、规范医疗器械使用的管理制度。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业组织
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由院领导牵头,医疗、药学、医疗行政管理等人员组成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设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药事管理组。药事管理专业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新品种准入制度。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要对进入临床使用的新品种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同一品种药物过多过滥;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将标准与规范落到实处。
(二)建立完善药物临床应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级(县级)以上医院制定本院基本药物目录、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有条件的医院要按药物类别制定临床 应用技术规范,指导临床应用。
(三)实行药品分级使用制度
医疗机构要制定临床药物分级使用的规定,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抗菌药物、激素类药品、高价位药品等对临床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影响较大的药品为重点,确定各级医师的处方权限。
(四)逐步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解决同一品种药物过多过滥的问题。
(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本单位抗菌药物应用指南或管理办法。
2、医院成立临床用药监督组,定期组织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使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做到预防应用抗菌素合理、联合应用抗菌素正确,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纠正药物应用中的问题。
3、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医院医务部门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处方点评,并对严重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当事人给予相应处分。
4、建立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制度,对本单位各类抗菌药物的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本机构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积极参加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及“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工作,自觉接 受卫生行政部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与管理。
(六)加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
1、医疗机构要根据《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日常管理。要建立健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好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和安全管理,实行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切实加强管理。
2、加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以下简称《印鉴卡》)管理。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提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对其进行检查,核发《印鉴卡》。
3、各级医疗机构要对执业医师和相关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登记制度。培训内容应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医源性药物依赖的防范与报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等。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定期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对超越权限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进一步建立、健全临床药师制度
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用药、查房、会诊等工作,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八)开展面向患者和社会的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通过宣传单、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医疗机构门诊、病房等处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二级以上医院要在门诊设立“用药咨询”,由药师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进行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卫生行政部门也要组织面向社会的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九)开展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和医疗器械使用情况检查 在专项工作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组织进行药物(包括医院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的检查,包括对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落实情况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等情况的检查,并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购进、贮存(器械的养护)、检验的检查,根据发现的问题积极组织整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督导,确保整改方案的落实。
(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环节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收集、报告和管理制度,及时处置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在规定时限内向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并视情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管理专项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强合理用药专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 年1月~3 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制订具体实施 方案。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对本地区、本单位开展合理用药专项工作进行总体动员和安排部署。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保证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 年3月~6 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按照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专项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卫生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三)总结阶段(2007 年7 月)
各地各单位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对本地区、本单位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逐级上报,由卫生厅汇总上报卫生部。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是今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工作和药品安全工作。
2、建立合理用药和药品安全责任制,将专项行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逐级考核,确保抓出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
(二)建立起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
1、与当前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与医疗机构现实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防止药品滥用。
2、与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和院务公开结合起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单个品种用量较多的抗菌药物进行公示,按专科对处置药品费用较高的医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从制度上进行管理,增强医生合理用药的自觉性。
3、与等级医院复核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医疗机构要把药品占总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作为评价医院合理用药专项工作成效的客观指标。要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作为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促使医院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管理。
4、与正在开展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配合监察部门,加大对药品使用环节索要和收受回扣、开单提成、统方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专项治理过程中开展工作不力,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要追究医疗机构和负有管理职责的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大力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利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知识,营造一种广泛宣传、群众知晓、社会支持的舆论氛围,通过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查处情况的报道,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