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责任追究管理办法(试行)
2016年12月16日
【字号 [大] [中] [小]】【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责任追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含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和减少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事故隐患责任追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规定,存在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第四条 事故隐患按发现途径分为生产经营单位自查类事故隐患、督查检查类事故隐患、举报类事故隐患。
第五条 事故隐患按造成的损害后果和治理的难易程度分为重大事故隐患和一般事故隐患两个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易导致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且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或需停工停产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除重大事故隐患外的事故隐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应部署、督促、检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二章 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告知(预警)、整改、评估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奖惩考核、建档等制度,逐级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日常排查、专项排查、定期排查工作机制,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排查范围、排查标准、程序、频次、统计分析等内容,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发现或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分级判定标准,确定事故隐患等级,并进行登记,形成事故隐患清单,并向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重大事故隐患应逐项建立专门档案。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内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专项整改方案。
自重大事故隐患发现之日起5日内,生产经营单位须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等有关书面材料上报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并积极配合督办工作,每季度至少向督办单位通报一次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 市交通运输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并负责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具备隐患跟踪、责任考核等功能,实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登记、上报、监控、整改、销号、统计和考核的全过程记录和闭环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有关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员参与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从业人员对生产经营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不落实和危及生产经营安全的行为、状态进行投诉或举报,并切实保障投诉或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三章 事故隐患督促检查
第十四条 市、区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及管理机构(以下简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计划,明确督查检查责任部门、检查范围及要点。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管辖范围内重点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贯彻落实管理部门关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的情况;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岗位制度、工作程序等建立情况;
(三)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和档案建立情况;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跟踪督促和整改落实情况;
(五)事故隐患责任追究情况。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和水平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上述事故隐患督查检查工作,所需资金应列入本部门年度资金计划予以保障。
第四章 事故隐患治理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 事故隐患责任追究按照分类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市交通运输委各直属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由市交通运输委组织实施,、各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由市交通运输委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由有干部管理权限的部门组织实施。
对于督查检查和举报发现的事故隐患,需要追究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责任的,由组织督查检查或受理举报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需要其他部门进行追责的,移送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生产经营单位自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对隐患责任人进行内部处理和责任追究。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督查、检查发现的,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举报的一般事故隐患,经调查核实后,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视情节对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以下方式追究责任给予以下处罚:
(一)通报批评;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二十一条 出现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情形的生产经营单位,可对其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并视情节采取以下方式追究责任给予以下处罚:
(一)批评教育;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督查检查发现的,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举报的一般事故隐患,经调查核实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处罚追责:
(一)因不按相关部门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力导致隐患反复出现的;
(二)同一单位同时查出超过3处(不含)以上一般事故隐患的;
(三)对于督查检查人员的事故隐患检查工作不积极予以配合的;
(四)督查检查人员或主管部门认为应当从重处罚追责的。
上述情形除按本办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的规定从重进行处罚追责外,对生产经营单位可增加资质资格处罚、信用处罚;对相关责任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涉及党纪政纪处分的,由本地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移送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督查、检查发现的,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举报的重大事故隐患,经调查核实后,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整改并提交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视情节将其列入挂牌督办单位或重点监管名单。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法给予生产经营单位以下处罚责任追究:
(一)资质资格处罚;
(二)信用处罚;
(三)罚款;
(四)责令停产停业。
第二十四条 出现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情形的生产经营单位,对其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法给予罚款等行政处罚;涉及党纪政纪处分的,由本地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移送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督查、检查发现的,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举报的重大事故隐患,经调查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的规定从重进行处罚责任追究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一般事故予以责任追究:
(一)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或整改措施的;
(二)属于应当挂牌督办或有关部门重点监控的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瞒报、漏报的;
(三)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
(四)对上级部门、有关单位安全检查执行整改不力,致使事故隐患一直存在的;
(五)经上级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成,同时又未提交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六)在日常事故隐患排查过程中应发现未发现、应整改未整改、应监控未监控,造成事故发生的;
(七)督查检查人员或主管部门认为应当从重进行处罚责任追究的。
第二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的决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对相关工作人员和责任人视情形给予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一)在督查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的;
(二)未按规定及时处理事故隐患举报的;
(三)对重大事故隐患单位、场所、设施采取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措施,收到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报告后未依法组织验收的;
(四)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及时移送的。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规定以外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罚责任追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批评教育、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等处罚责任追究,由组织督查检查或受理举报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内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参照相关检查人员或督查检查组的意见建议作出处罚责任追究决定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施行信用处罚、资质资格处罚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责任追究的,由组织督查检查或受理举报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出处罚责任追究意见,分别移送相关信用评级管理部门、发证机关及有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进行处理。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责任人涉及党政纪处分的,由组织督查检查或受理举报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安监机构、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处分意见,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后,移送有干部管理权限的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罚责任追究,对相关责任人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等责任追究处罚,由市交通运输委安监部门提出,经委主管领导同意后组织实施。涉及党政纪处分的,由组织督查检查或受理举报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安监机构、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处分意见,按有关程序报批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责任追究部门应当汇集有关材料形成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工作档案。
第三十二条 受到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人员,可依照有关规定提出申诉。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市级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各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粮食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
涿鹿县粮食局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张家口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张政办[2009]65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系统事故隐患的排查、报告、整改、监控等方面的责任追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的责 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定期组织自查排查,阶段性地总结排查整治工作的成果,及时研究和制定有关防范措施,部署阶段性排查工作的任务和重点整治内容,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整治。
第五条 县局仓储业务科按照职责对系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综合监督管理,并开展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对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和督办;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监督整改。
第二章事故隐患排查和报告
第六条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梳理,重点分析,本单位事故隐患的基本现状,深入排查,扎实推进,做好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工作,确保事故隐患得到全面、彻底根治。
第七条 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把事故隐患排查作为主要内容,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等工作。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整改,及时消除,同时对事故隐患和整改情况登记建档。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向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或防控,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向县局仓储业务科报告。其内容应包括重大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安全措施及有关建议等内容。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设施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发包、出租单位负责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承包、承租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对非因承包、承租生产经营活动产主的隐患由发包、出租方负责治理,承包、承租方给予配合。由于排查治理不力造成事故的,有关各方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章事故隐患整改与监控
第十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指定隐患整改责任人,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一条 重大事故隐患按照“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明确限期整改”的原则,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 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包括整改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应急预案等内容,要做到整改责任、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隐患进行整改时,应采取严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杜绝因隐患整改酿成事故。第四章事故隐患整改验收和反馈
第十三条 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生产经营单位整改责任人上报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县局仓储业务科审核备案。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在规定的限期内整改。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局仓储业务科按相关规定进行验收。第五章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
第十四条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对在事故隐患管理中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行为,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追究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完成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为该先进单 位和先进个人。
第十六条 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
(一)未按规定制定重大隐患排查工作计划,或已制定计划但未组织落实的;
(二)未按规定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及上报情况的;-(三)对存在的重大隐患,未及时研究解决的;
(四)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未按规定采取措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五)对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承担责任的行为。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和处分;
(一)、未制定安全隐患排查计划,或已制定计划但未组织落实的;
(二)、未成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组织机构的,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及对事故责任人未进行追究的;
(三)、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在日常检查及隐患排查中该发现未发现的;
(四)、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的或不能立即整改又未采取监控措施的; „
(五)、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考核不合格人员,允许上岗的;
(六)、出现重大险情,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或指挥不当,导致发生事故的;
(七)、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八)、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九)、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十)、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设施发包、出租的.未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
(十一)、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未及时研究解决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该发现未发现、该整改未整改、该监控未监控,造成事故发生的,对责任人从重处理。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本办法规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业整顿。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和减少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隐患定义】本办法所称事故隐患,是指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含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规定,存在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行为或状态。
第四条【治理主体】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应部署、督促、检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五条【管理权限】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交通运输 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有关部属单位和交通运输中央企业本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管辖范围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和重大事故隐患报备。
第六条【工作原则】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督导、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分类分级
第七条【隐患分类】事故隐患按业务领域分为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营运、城市客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收费公路养护与运营和其他等七个专业类型。每个专业类型可按照业务属性分为若干类别。
第八条【隐患分级】事故隐患分为重大事故隐患和一般事故隐患两个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易导致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且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或需停工停产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除重大事故隐患外的事故隐患。
各类别重大事故隐患具体判定标准由交通运输部另行颁布。
第三章 隐患排查与治理
第九条【制度责任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 故隐患排查、告知(预警)、整改、评估验收、报备、奖惩考核、建档等制度,逐级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第十条【资金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
第十一条【工作机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工作机制,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排查范围、程序、频次、统计分析、效果评价和评估改进等内容,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日常排查】事故隐患日常排查由生产经营单位基层班组组织,班前、班后开展的例行事故隐患排查,排查范围应覆盖本班次所有生产作业环节。
第十三条【专项排查】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是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在一定范围、领域开展的针对特定事故隐患的排查,一般包括:
(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有关部署;
(二)季节性、规律性安全生产条件变化;
(三)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投入使用对安全生产条件形成的变化;
(四)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情况,举一反三,开展针对性的事故隐患排查。第十四条【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定期排查是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涵盖全部生产经营领域、环节的事故隐患排查。定期排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
第十五条【企业管理机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第十六条【隐患报告】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排查记录】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填写事故隐患排查记录,形成排查记录台账,包括排查对象或范围、时间、人员、安全技术状况、处理意见等内容,经隐患排查工作责任人签字后妥善保存。
第十八条【隐患等级及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对发现或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分级判定标准,确定事故隐患等级,并进行登记,形成事故隐患清单,并向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重大事故隐患应逐项建立专门档案。
第十九条【隐患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组织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
(二)整改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措施;
(四)整改责任部门和人员;
(五)整改时限及节点要求;
(六)应急处置措施;
(七)跟踪督办及验收部门和人员。
第二十条【安全防范】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整改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范发生次生事故。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立即制定应急措施,并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第二十一条【重大事故隐患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事故隐患整改验收组进行专项验收,成员应包括企业负责人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行业领域专家,整改验收应根据事故隐患暴露出的问题,全面评估,出具整改验收结论,并由组长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一般事故隐患验收】一般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应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或事故隐患责任单位组织验收,出具整改验收结论,并由验收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三条【重大事故隐患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通过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验收结论报送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并申请予以销号。第二十四条【评估改进】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事故隐患原因及整改工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措施,依据有关规定和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第二十五条【统计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定期组织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梳理、发现安全生产苗头性问题和规律,形成统计分析报告,事故隐患统计分析报告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并作为安全生产的考核依据。
第二十六条【考核激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表彰、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主动参与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并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员工岗位绩效考核。
第二十七条【投诉举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员参与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从业人员对生产经营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不落实,危及生产经营安全的行为和状态进行投诉或举报,并切实保障投诉或举报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工会参与】工会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研 究答复;对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建议组织从业人员撤离危险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相关方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项目发包、场地或设施设备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方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业咨询或技术支持,但不改变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
第四章 重大事故隐患报备
第三十一条【报备原则及方式】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及时报备、动态更新、真实准确”的原则,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向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及时报备重大事故隐患信息,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责任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审查报备信息完整性。
第三十二条【报备内容】重大事故隐患报备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名称、类型类别、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及所在行政区划、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
(二)隐患现状描述及产生原因;
(三)可能导致发生的事件及后果;
(四)整改方案或已经采取的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遗留问题;
(五)事故隐患整改验收情况、责任人处理结果;
(六)整改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还应报送事故及处理结果等信息。
上述第(四)
(五)(六)款信息在相关工作完成后报备。
第三十三条【报备方式】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包括首次报备、定期报备和不定期报备三种方式。
(一)首次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后进行报备。
(二)定期报备:报送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的进展情况;
(三)不定期报备:当重大事故隐患状态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时,应及时报备相关情况。
第三十四条【直接报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报备时限】重大事故隐患首次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后5个工作日内报备,定期报备应在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前10个工作日内报备,不定期报备应在重大事故隐患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报备。
第五章 事故隐患督促检查
第三十六条【制定督查计划】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并根据管辖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监管对象和上级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等制定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计划,明确督查检查责任部门、检查范围及要点。
第三十七条【督查内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下级管理部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贯彻落实上级管理部门关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的情况;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机制、工作规范的建设情况;
(三)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督促整改、统计分析及警示预警等工作落实情况;
(四)安全生产督促检查情况,重大事故隐患执法和管辖范围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情况;
(五)事故隐患责任追究情况。
第三十八条【督查内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管辖范围内重点监管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贯彻落实管理部门关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的情况;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岗位制度、工作程序等建立情况;
(三)重大事故隐患报备和档案建立情况;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跟踪督促和整改落实情况;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警示教育和责任追究情况。第三十九条【信息记录与报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及时填报。
第四十条【配合检查】交通运输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四十一条【委托服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上述事故隐患督查检查工作。
第六章 事故隐患整改督办
第四十二条【督促整改】负有直接监管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社会举报核实发现的未按要求有效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或整改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下达督促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整改,明确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并指定人员负责跟踪督促。
第四十三条【挂牌督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管 辖权限,对管辖范围内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直接监督管理企业或下一级管理部门挂牌督办,及时下达事故隐患挂牌督办通知书,明确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时限和督办责任人,并监督落实。
第四十四条【验收时限】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结论报备和销号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验收结论及验收程序予以形式确认,并对形式确认通过的予以销号,不通过的应提出下一步督办要求和措施。
第四十五条【停工停产】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未按挂牌督办要求整改重大事故隐患,或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不能保证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责令责任单位停工停产整顿。
第四十六条【停业恢复】责令停工停产整顿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要求整改结束后,应按程序组织验收。验收通过的,应向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申请复核,复核合格后,生产经营单位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第四十七条【部挂牌督办】交通运输部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通知当地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挂牌督办,情况严重的,可由交通运输部直接挂牌督办。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研判警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按季度和 对管辖范围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管辖范围内事故隐患集中多发,应及时发布警示信息。
第四十九条【总结报告】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在次年1月30日前将总结分析报告通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隐患治理信息系统报送至交通运输部。
第五十条【激励约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建立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和举报奖励机制,明确事故隐患奖励和责任追究条件、方式和措施;鼓励并及时受理社会举报,对发现和治理事故隐患有功的单位及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或表彰。
第五十一条【信用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据管辖权限,将不按要求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报备等不良行为记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安全生产信用记录。
第五十二条【执法处罚】负有直接监督管理责任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未按要求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工停产整顿;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依规上限处罚。
第五十三条【强制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的决定,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
第五十四条【第三方服务机构责任】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或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对其承担工作的合规性、准确性负责,未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执行或弄虚作假的,应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并纳入安全生产信用记录。
第五十五条【监管追责】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履行督办责任,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人员,应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信息系统】交通运输部负责建设并维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第五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交通运输生产经营单位是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生产经营行为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四篇:邯郸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服务队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综合服务队事故隐患的排查、报告、整改、监控等方面的责任追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含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生 产经营单位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事故隐患排查治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定期组织自查排查,阶段性 地总结排查整治工作的成果,及时研究和制定有关防范措施,部署阶段性排查工作的任务和重点整治内容,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整治。
第五条 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按照职责对监管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市政府各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对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的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指导、监督和督查。
各县(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检查、督查和监管。乡镇办事处)政府应成立乡镇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或安监站),负责所辖范围内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第六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综合监督管理,对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对县(市、区)及其相关部门的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督促、督办和督查;协同和指导行业监察部门对驻邯中央、省属企业的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进行督查和监管;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工作;对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对辖区内乡镇及其相关部门的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进行督促、督办和督查;对监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和督办。‘
乡镇(办事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对监管范国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督查和督办;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监督整改。.
第二章事故隐患排查和报告
第七条 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梳理,重点分析,全面掌握本区域、本行业领域、本单位事故隐患的基本现状,深入排查,扎实推进,做好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工作,确保事故隐患得到全面、彻底根治。
第八条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把事故隐患排查作为主要内容,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等工作。
第九条 生 产经营单位对排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整改,及时消除,同时对事故隐患和整改情况登记建档。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立即 向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或防控,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向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壮内容应包括重大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现状、危害程度分析、整改方案、安全措施及有关建议等内容。第十条 生 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设施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 理职责。发包、出租单位负责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承包、承租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对非因承包、承租生产经营活动产主的隐患由发包、出租方 负责治理,承包、承租方给予配合。由于排查治理不力造成事故的,有关各方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章事故隐患整改与监控
第十一条
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指定隐患整改责任人,及时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重大事故隐患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明确限期整改‛的原则,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督促限期整改。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包括整改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应急预案等内容,要做到整改责任、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隐患进行整改时,应采取严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杜绝因隐患整改酿成事故。
第十四条 对不能及时整改,又存在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事故隐患;因产业调整、自然条件等因素出现的较大区域安全隐患,如化工区搬迁、尾矿库治理、小煤矿关闭等,所在辖区政府、行业部门要派专人驻矿、驻厂(场),严格监控,确保安全。第十五条 跨区域或涉及多个部门的重大事故隐患,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明确整改主体单位、牵头督办部门、配合部门、整改措施、整改时限等,由牵头督办部门监督整改。第四章事故隐患整改验收和反馈
第十六条 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生产经营单位整改责任人上报主要负责人或主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审核备案。验收不合格的责令在规定的限期内整改。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进行验收。第五章事故隐患管理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在事故隐患管理中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行为,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追究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上级部门或本级政府部署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本级政府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认真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
第十九条 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在规定时限内没有完成整改的,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为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第二十条 各级政府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责令政府及责任部门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理:,(一)不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决定、命令、指示的;
(二)制定或采取与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规定和措施,造成不良后果或经上级机关、有关部门指出仍不改正的。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邯郸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
(一)未按规定制定重大隐患排查工作计划,或已制定计划但未组织落实的;
(二)未按规定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及上报情况的;-(三)对存在的重大隐患,未及时研究解决的;
(四)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未按规定采取措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五)对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的;
(六)审批项目涉及安全设施,未按规定审批的存在重大隐患的;
(七)向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或经营者颁发有关证照的;
(八)对不具备法定条件的机构、人员予以批准认定的;(九)对责令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撤消原行政许可、审批或不依法查处的;
(十)违法委托单位或个人行使有关安全生产的行政许可权或审批权的;
(十一)批准向合法的生产经营单位或经营者超量提供剧毒品、火工品等危险物资,造成后果的;
(十二)批准向非法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或经营者.提供剧毒品、火工品等危险物资或其他生产经营条件的;
(十三)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或审批行为的;
(十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承担责任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应当进行驻矿、驻厂(场)监控的辖区政府、行业部门没有派驻人员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不作为责任。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取消评先资格,同时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邯郸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i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驻矿、驻厂(场)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超越或滥用安全生产监管职权,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或延误时限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
(四)安全生产监管方面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应受到责任追究的;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管理人员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给予罚款、停产停业整顿及关闭处罚;
一 未制定安全隐患排查计划,或已制定计划但未组织落实的;
二、未成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组织机构的,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及对事故责任人未进行追究的;
三、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在日常检查及隐患排查中该发现未发现的;
四、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的或不能立即整改又未采取监控措施的; ‘
五、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考核不合格人员,允许上岗的;
六、出现重大险情,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或指挥不当,导致发生事故的;
(七)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八)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九)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十、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设施发包、出租的.未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
十一,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十二、弄虚作假,骗取安全生产相关证照的;
十三、出借、出租、转让或冒用安全生产相关证照的;
十四、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事故隐患的;
十五、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十六)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
十七)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未及时研究解决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该发现未发现、该整改未整改、该监控未监控,造成事故发生的,对责任人从重处理。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本办法规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前款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照前款规定受刑事处罚或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受处分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留用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非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按照《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予以追究责任。
第二十五条 一般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由生产经营单位对有关责任部门、人员追究责任,作出处理。重大事故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由生产经营单位将有关情况(不能完成整改的主要原因、下一步整改的具体方案等)上报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作出处理。
第六章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有效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第五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施装备以及人的操作行为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使用等措施进行治理方能排除的事故隐患。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负责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交通运输部确定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部属单位(简称管理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的管理、整改实施工作,并落实上级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企业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管养单位(简称责任单位)是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整
改销号等制度。
第六条
责任单位应当排查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备。报备主要内容包括:
(一)隐患的状态及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说明;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七条
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检查责任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适时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反馈责任单位。
第八条
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对以下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一)责任单位报告的;
(二)管理部门督查发现的;
(三)上级管理部门、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挂牌督办的;
(四)同级相关管理部门移交的;
(五)社会举报并经查实的;
(六)其他需要挂牌督办的。
第九条
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管理部门下达挂牌督办通知书;
(二)被挂牌督办单位按照挂牌督办通知书要求督办或整改;
(三)管理部门负责跟踪督办;
(四)整改结束,被挂牌督办单位应当向管理部门提出销号的书面申请;
(五)管理部门应当核查整改情况,合格的应当予以销号。
第十条
挂牌督办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挂牌督办单位名称;
(二)挂牌督办内容;
(三)整改要求;
(四)整改期限。
第十一条
被挂牌督办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落实挂牌督办通知书的要求,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责任单位应当按照挂牌督办通知书的要求制定整改方案。
第十二条
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和任务;
(二)方法、措施和预案;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四)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五)时限和要求。
第十三条
管理部门应当跟踪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被挂牌督办单位应当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汇报重大隐患整改情况。
第十四条
因非责任单位原因导致重大事故隐患不能
如期整改的,责任单位应制定安全防范保障措施,并报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管理部门收到销号申请报告后,应当及时核查。符合整改要求的,应当予以销号;不符合要求的,责令继续整改。
第十六条
对不履行挂牌督办要求、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单位,依法暂扣其经营许可证,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其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管理部门应当在季末后15日内,逐级报送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情况。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