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5 02:1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第一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在城市的整体人群中,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我过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二元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存过程中,教育问题成为关键。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会遇到较多的困境。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收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会面临失学困境、转学困境。国家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家庭教育观落后、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都是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指出,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完善的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关键,是营造社会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倡社会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平等待遇,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问题,教育困境,教育问题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neither proces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ncreased nor short.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of the c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as evolved called a large group.At this stage, I had a positive st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dual structure is imperfect, resul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hind.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survive the process, educational issues become critical.Problems in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Private schools and city incom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roofreading have some limitations, so they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school, transfer dilemma.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ckward peasant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behi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ed,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enrollment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key is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 goo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prote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every citizen equal treatment to promote social education;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roblem analysis

导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也逐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为了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对我姑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发展现代化城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而其子女也受到了一定的漠视和歧视,受到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发生偏激思想,放纵自己,产生消极和报复社会的思想,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解决。还有这样,才有确保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正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严重和不能及时入学问题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节上应该实行“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反正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经费较少,一般仅能够维持当地儿童的入学教育,公办学校一般难以支撑外来人员入学所需费用。这样就导致了收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国家的教育法。1所以,正因为政府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较多的公办学校,一般不招收农民工子女。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敬爱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较低,公办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也会拒绝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自身也不愿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基础上显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而这其中仅有20%的初中入学率,85%的小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出于辍学阶段,失去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样作为我国的公民,本应受到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学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起跑线2。

1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这种农民工子女大料失学、辍学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较高的上学费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中下层,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一般仅够支撑生活费用,很难承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尽管国家对各个城市的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对学校的各种“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进行取消,但是农民工子女却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地政府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期间需上缴1000-3000元的高额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生活负担3。

2、严格限制户籍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造成教育成本负担加大。现阶段,依据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正在实施,但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或郊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较差,如果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话,需要大量的赞助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造成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将政府管理和公办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受到教育法的保障。但是,长时间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读书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被迫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1、不达标的教学建筑

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学校大多都是一些不达标的违规建筑。厂房和租用的民房通常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不规范性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这类教学场所通常不会经过国家建设部门的允许,属于违章建筑。这类违章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还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办学细则,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图书质量和数量、学校活动面积、教学设备和设施等的限制,为教育更添加了困难。这些不达标的教学教主,最终都是被迫整顿或者关 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关停。

2、较低的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子女使用的教材与公办学校的教材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各种标准的不同。同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对一些民办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大多是年轻教师虽然接受的观念比较新颖,教育知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仅将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向更稳定的公办学校发展,这种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限制4。频繁的更换老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不适,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造成教学条件的下降。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层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每个人实行同等教育机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行业带来较大的弊端,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1、解决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户籍制度功能已经逐渐不能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目前,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户籍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和身份仍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钳制作用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困境的发生。被打工父母大大城市生活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受教育机会大大降低,造成教育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因此需要及时的解决这类问题。

2、现行《义务教育法》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个区域的教育已经没明确规定了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适应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作为享受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保障,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户籍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特点,造成政府管理的不便性;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大量外来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大大的增加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所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对政府的管理政策进行改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子女教育上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责任性5。

3、执行不利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教育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逐渐制定各项措施进行改善。但是,在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教育,造成反正政策办法和接受的不统一性,各学校接受的政策比较混乱。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会挪用财政部在教育上的拨款,限制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因素

作为收入成本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受到学校借读费、赞助费等高额费用的影响,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机会。尽管国家对各种乱收费现象严厉禁止,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变相的收取费用。由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入学人员有限,如果没有额外费用支付的话,会很难使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尽管国家规定,对各种阶层各个区域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收费标准和项目上,农民工家庭的压力仍然较大。学校的书费、服装费、郊游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更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教育的局限性6。另外,还有较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差等原因,拒收学生入学;学籍管理不便和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逐渐成为拒绝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严重歧视了农民工子女,长期下去会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有限的教学容纳量

尽管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各个城市内的公办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周围居住人口的数量进行班级容纳量的设计,很少有学校对流动人口进行容量的预留。这就导致部分地区辐射不到,造成大量学生没有学校上,这一现象就造成大量的民办学校的出现。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大量人口的流动,为武汉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入学压力,较多学生 5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进行学习7。

2、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较少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环境下,较多的儿童已经逐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的加大,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当地政府。这种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在部分地区的辖区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学校,但是流动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加,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入学率,需要对民办学校进行改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民办学校的师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和正常的教育义务的机会。

(三)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子女性格和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的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和自我观念等都在一定基础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的鼓励、肯定,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则会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群体特征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8,这就导致在子女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不同。

1、落后的教育方法

针对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特点:多训斥,少表扬。由于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很少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重言教,少身教。对自己的子女提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身却不拘小节,很难使孩子从自身学到榜样。

2、缺乏沟通交流的家长与子女

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为子女辅导功课的时间;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知识指导;缺乏购买课外读物的经济能力;经济和时间的限制,还限制了外出游玩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子 78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女与城市人子女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

1、逐渐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子女教育是构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去除城乡差别。要想打破已经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近些年,全国各地虽然已经致力于突破这层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别仅靠一纸法令是不可能消除的。在城市实行开放的户籍制度,无底线接纳大量农民进城,这只是对这个问题流于表面的理解,这种解决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如城市贫民增多,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步步推进的方法,逐渐修正,如撤销暂住证制度,并修改有关政策条例,规定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后就能取得城市户籍。或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创建专门的登记卡,出现人口流动后可将登记卡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使其成为入学凭证。逐步推进,最终淘汰存在弊端的体制,进一步实现国民待遇。9

2、取消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身份地位及个人能力的认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二元制劳动市场”作为制约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主要原因,将会给农民工制造很大的就业障碍及限制,导致本来就缺少致富能力的农民工经济更加困难。要想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将现存的就业制度废除,创建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废除一切对农民工入城具有歧视性的政策条例,并为城乡创建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同工异薪、同工异时及同工异权,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同等福利等问题,进而也给农民工子女打下教育经济基础。10

(二)扩展法律保障范围

首先要从立法上添加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内容,即就是修订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从立法角度诠释全 910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体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说明义务教育法并不局限于公立义务教育,对私立教育也有效力。根据2003年9月所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2条的规定,民办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私人投资开办面向全社会的招生的学校或具有教育性质的组织等,显然在该法中民工子弟学校也将被划分到以义务教育为主的私立办学范围中,进而将义务教育这个责任推还给社会,其实质是将其推到制度之外,导致义务和权利之间形成不对称,不符合当前的义务教育观念。其次,应制定专用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确保该项财政能够实现专款专用,若有人违规动用这笔教育费用时应给与一定惩罚,制定角度体系,确保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进城后应该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中最为艰苦、危险、劳累的工作前线,是城市人不能缺少的伙伴,城市人和农民工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城市人不应该对农民工产生鄙视心理,更不能将这种鄙视与歧视的心理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农民工子女会在上学与生活中和同学及其他市民进行互动沟通,在此期间他们会形成对自身的看法、评价及三观,若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一直处在被鄙视的态度下,那么他们的人生历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应重视保护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为他们创造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都属于国家人才储备,是全民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此关键时期决不能让其遭受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是他们能够在包容、理解、尊重及爱护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特征,有关部门应相互协作,通过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做好政策宣传,使农民工们都能对定点学校有所了解,将子女送到定点学校就读。可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持,根据暂住证上的信息,联系农民工传达信息,进而使更多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其次,根据农民工的生活特点,为孩子办理具有流动性的学籍制度,方便其随时入学。若孩子基础过差,应有专门的教师为 11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其免费补课。接着,学校应根据情况适量减免农民工子女学费。最后,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形成多方帮助的局面第四。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大学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校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教育引导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人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并赋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了解孩子正是需要做的第一步,了解孩子的过程有以下几点:

1、摆正和孩子交流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父母的言行将会给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随口就说粗话、脏话。并随时注意保持整洁的形象,避免在学校给孩子丢“面子”,这样做能够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也能为家长自身树立形象。其次,家长应学会转变观念,对孩子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随意打骂。因为长期处在被打骂的生长环境中,孩子极易养成攻击与破坏的习惯,这种对社会逆反的人格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之路。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节俭生活。尽量避免吵架、赌博等现象出现,要保持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2、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

刚入城的农民工子女由于不熟悉环境,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学习方面,城市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管理也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节奏加快,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此时,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细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12最关键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应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到更好。

3、帮助孩子早日适应环境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产生归属感问题,他们担心是否可以被城市所接纳。同样,刚进城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刚入城孩子们会在语言上、学习基础上、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生活习惯上及服装上都呈现弱势,进而产生不安感。13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只要肯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改变这种现状。同时,要给孩子灌输新的生活观念,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结论

农民工入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必然会出现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创立起符合社会人口流动状况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问题是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市化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局化指导下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为农民工子女塑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年1月

[5]陈信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01)39-41 [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7]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8] 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9]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10]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11] 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第二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公平。本文着力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工 子女 教育 公平

据调查统计,我国目前有近1.5亿的农民进城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 万的速度增长,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赋予他们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体现教育公平,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硬件设施差,安全隐患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是私人办学,往往是财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却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拼命压低办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硬件设施差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普遍问题。没有足够的场地,没有正规的校舍,学校大都在城乡结合部租借民宅、仓库、厂房来充当教室,室内采光通风不足,没有标准的桌椅、黑板、照明设备,缺乏体育、音乐等场地和教学设施,更不用谈及计算机、互联网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配,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配置达不到现代化的办学要求,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条件相去甚远。而学校的卫生状况尤其令人堪忧,没有卫生达标食堂,不经严格消毒的学生餐具,未经消毒杀菌的饮用水,这些都是导致近几年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的始因。另外,交通和消防安全隐患也存在着。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吸引外区县的学生就读,往往租赁快要报废的旧车充当班车接送学生。在交通整治中,交巡警还经常稽查出民工子弟学校班车超载事件,其中一辆19 座的中巴车,竟“塞”进了84 名小学生[1]。消防设施配备不齐,火灾隐患重重也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突出的安全问题。

(二)缺乏办学资质,师资力量薄弱。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农民工子弟学校须办理手续,既要征得流出地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又要在流入市教育部门审查备案,并获得办学许可证后,才具备办学资质。然而,在事实上,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年检也无备案的“三无” 学校在城市当中已比比皆是的。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开设什么课程,使用什么书本都由学校自定,没按照国家大纲科学、有序地教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而师资力量不足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先天不足,使其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教育仅停留在识字、扫盲和托管的层次上。[2]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引起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一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歧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一些公办学校往往要求交纳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入学条件的不平等,往往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农民工子女在基础、语言、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被同学甚至老师另眼相看,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孤

[3]独、没有归属感,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因此而辍学。二是农

民工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对其放任自流,1由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一些孩子变得情感冷漠、性格孤僻、我行我素,有的整天沉迷在网吧里,有的则抽烟酗酒、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滞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当前的教育现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有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宪法》和《教育法》中虽然都强调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又在这些法律中规定了公民接受教育的入学办法。《教育法》中规定:学龄儿童的入学应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政府负责,由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口,这种户籍制度将他们挡在门外,也将相当一部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挡在门外,使农民工子女在起跑线上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最大绊脚石。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农村和城市略有差异,城市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教育财政拨款、城市教育附加费和学生的学杂费。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县、乡、(镇)两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附加费(按农民收入2% 征收)、学杂费和社会捐助集资等构成。这样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给流动人口的子女带来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政府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在流入地教育经费也不足的情况下,那些外来的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就必须交纳除学杂费之外的另外一笔数目可观的“借读费”,甚至赞助费,高昂的费用对在城市里打工的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讲是难以承受的。[4]

2.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弱势地位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中,城市农民工子女是社会中弱势群体,这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只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和承载力的脆弱性。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使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松动和弱化,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差别并没有收缩,还有扩大的迹象,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义务教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社会阶层的分化是客观存在的,而社会教育的不公平更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贫困。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建筑、商业、服务业等低层次工作,很难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会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作准备。三是文化素质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4.3%,从总体情况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素质不高,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

4.部分学校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对待农民工子女不公平

由于城乡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和地域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性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不能很好地与学校的教师和同学进行沟,某些学校和教师也以不公平的方式对待农民工子女。

5.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与“管理缺位”

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支持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意义及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工的研究不够。甚至有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就读问题解决好了,会使更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不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稳定,这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5];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合理布局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少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认为这些农民工子女迟早要“流动”回原籍或“流动”到其他地区,忽视了这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呈现管理上的缺位。

三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中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从农民工子女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户籍等限制,农民工子女将在流动中不断变化,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

1.改革户籍制度,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差异,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由于城乡户口的差异,两类人口在读书、就业等方面受到的待遇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相对被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地生存和发展的“ 瓶颈”,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他们的教育公平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改革现行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2.实现城乡结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按照义务教育国家办的原则,公立学校应该是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但是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不取消这道门槛,只会把流动儿童逼到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一边是优越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利用,一边是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被挤破门的现实。然而城市的资源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城市。首先,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调整配置,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村校的合并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要重新布局,合理配置城市教育资源。目前由于流动人口中民工比较集中居住在城郊结合部,而现有的城郊结合部的许多学校主要是由一些村镇学校演化而来,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目前急需加强城郊结合部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

3.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放宽农民工办学条件并对其进行扶持

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另外,要明确经费安排和筹措办法,优化教育配置,拨出专项资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进行补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较大,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同时,农民工子女要融入城市学生当中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现阶段,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应降低农

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办学,应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

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一视同仁,实现教学公平

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应该一视同仁,体现平等,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还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努力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消除对农民工及子女的歧视,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蓓蓓.上海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调研[J].历史教学问题,2004,(6).[2] 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5).[3] 粟远荣.当前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4] 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要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义务教育体制,而不能只从政府利益、行政管理方便不方便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以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为本,他们到哪里,就由那里的政府解决义务教育问题,防止两地政府互相推委。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每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和扶持。加强农民工子女幼儿教育,减少与城市儿童间的差距

第四篇: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治理思路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实践观察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在我国,称这些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人群为“农民工”。他们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许多农民工在其工作稳定之后,便把子女接到身边。因而,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便不断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是农民工聚集的区域, 因而这些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简要探讨其成因。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了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指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政策,使得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率、随迁子女城市教育体系发展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模化、专业化、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有了长远的进步。然而,由于受现行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义务教育资源机会不均等,失学率、辍学率高,学业失败突出,社会歧视,心理压力大等现象仍然是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依然严峻。北京有30多万农民工子女,由于入学读书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首都北京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依旧困难,入学机会不平等。

因户籍制度和城镇公办学校资源的限制,随迁子女完全就读于公办学校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在调研过程中证实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学位数量确实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入学要求。二是获得有限公办学校学位的门槛高。“虽然借读费、择校费已被严令禁止,但“自愿捐资助学”等替代形式却悄然升起,这让很多随迁子女只能“望门兴叹”上一代人的弱势在弱小的下一代人身上继续在延续,“起跑线”依然难见真正的公平”①。三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非常繁琐。来京务工农民的子女,要想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必须首先由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出具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务工就业证、户口簿等证明、证件,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对符合就读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的适龄子女,开具标注“农民子女”字样的“在京借读证明”。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依然无法保证,就学质量不公平。

与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逊色很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许多都大多数为家族化管理,“丈夫当校长,妻子管财务,亲戚朋友当老师。”“校长多为中等学历,还有文盲和半文盲。一部分人有过教师经历,相当数量都是‘转岗’过来了的。”②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正式的有经验的老师很少,而音乐、体育、自然、英语等课程的师资更是缺乏。“主要为公立学校离退休教师、农村学校外流教师、待业求职大学生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许多教师都是临时从 ①② 徐小霞,张翠娥《弱势在延续——农民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J] 《青年探索》2005,(04).吴焰:《农民工子弟学校:取缔与漂泊》,《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11-12-14:第一版。教,”代一两年课就走人,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和责任心。据农民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反映,多数教师只是把子弟学校作为进入城市就业的一个跳板,一旦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学校;二是教学设施缺乏。农民工子弟学校大都举办在农民工居住稠密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在偏僻荒凉的郊区,环境恶劣。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有的是推倒原来厂房重建;有的是在原来的厂房上添加一层作为教室;有的是租用废弃的厂房。它们的场地狭窄、校舍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因为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而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农民工子弟学校经常处于“动荡漂泊”的状态。三是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多数农民工一般在节假日要返乡,孩子多随父母一起提前离开学校,这直接影响了孩子正常的教育时间,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制约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户籍制度、财政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及部分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一)户籍门槛限制。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按户口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2006 年修订后的新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说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责任主要由他们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承担,当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动到一个城市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想要在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是很困难的。新 《义务教育法》同时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按户口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特别是为农民工子女打破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以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要真正享受平等受教育权,仍然还要面对户籍的障碍。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淡化,但涉及到农民工子女能否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时,户籍制度的作用又显现出来,户口本这一小本本依然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差异的无形标志。由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的,城市教育资源“理所当然”就是具有城市户籍儿童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其农村户籍自然被拒之门外。虽然在一些地方“捐资助学”可以跨越户籍这一门槛,但农民工显然是力不从心。

(二)财政体制制约。

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应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我国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将很大比重用在发展高等教育上,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缺乏且不合理。在现行的“分税制”下,中央财力较高,但没有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较弱,却承担了人数众多的义务教育责任,其财权与事权严重脱节。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范、数额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因此,使得地方政府在承担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上遭受很大的困难。缺乏专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制度也是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重要财政根源。我国的政府预算科目表一直存在着过于粗略的弊端。不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所有资金的用途,并且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并没有体现在政府收支分类之中。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自然无人问津。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及资源投入量都在提升,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享受不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也被城市的公共服务排斥在外,成为公共服务的边缘化地带。从社会公平角度看, “农民工这股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13% 的力量不仅自身不能普享社会公共服务的雨露,其子女也被排除在外,这显然已经是整个制度的缺失问题了”③。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例如,“自愿捐资助学”就是在国家 禁止“择校费”、“助学费”后产生的新名词,成为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一道门槛。这种 “换汤不换药”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使得国家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而且会给农民工、特别是那些弱小随迁子女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如何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的重要篇章。针对我们以上分析的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描述以及对问题背后的成因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地位

中国实行的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50年来,这种户籍管理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使得人们由于出身地不同导致了天然的身份的差异。出生地、身份的不同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的权利,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受到相对的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政府应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二元化社会的整体变革,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从户口性质上取消城乡居民的差别,实现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二)、改革教育财政体制,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

无论是对政府而言,还是对学校而言,或是对农民工而言,“缺钱”成为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最大难题。而作为基本国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属性上就是公共物品,财政责无旁贷。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加,如农村的“两免一减”政策等,但区域分块的投入机制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仅如此,随着随迁子女流出,流出地的教育资源还出现了低效率配置。所以,在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两个方案:其一,改革现行的区域分块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具体而言, 在维持基本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育经费分配制度,把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改善接纳随迁子女学校和地方的办学条件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其二,设立专项资金。各地应该在中央专项教育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以适应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需求的灵活变化。

(三)、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

政府应善待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或简易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是,从实践来看,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是公立学校,对一些所谓的不达标甚至“不合法”的民办或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取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必须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③ 张爱婷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08).进行相应的规范。当前尤其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主体和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动机,规范办学行为,聘请教育专业人员主持学校工作和教学管理活动,鼓励学校的教师参与本地区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与其它学校之间必要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

另外,公办学校在各方面都要比农民工子弟学校优越一些,包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在还不能完全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下,要通过政府的管理,促进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作。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借鉴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帮扶机制,建立起公办学校对口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机制,包括学生交流、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以使农民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江浙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现在农民工的性质。在古代,农业属绝对的第一产业。当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工业还没出现。即使到了清代有所萌芽,由于其规模很小,也不可能有“农民工”的产生。所以随着后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部分闲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就形成了早期的“农民工”。随之“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并无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并没有像现在的教育体制一样划分地域,而且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所以问题并不突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历了10多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4.民办学校境况堪忧。目前一些适应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要求、费用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其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学生安全和办学质量都没有保障。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其目的多以营利为主,授课教师多数是劳动市场的招募人员。此类学校有许多根本没有注册登记,校舍多由民居、仓库改建,教室昏暗、狭小、通风差,消防隐患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缺少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

下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公平教育——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在武汉市汉阳汉兴街新松里社区一栋五层的民房里,有一所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凌智小学。这所小学创办于1999年,目前有200多个学生在此就读。办学10年来......

    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之报告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新农村实践地点:安徽六安新安镇......

    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

    附件5: 分类号 单位代码密 级 准考证号重庆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提交论文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

    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